199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采风

  深山里来了文艺小分队
童古丽珂
隆冬腊月,密云水库潮河大坝泄洪洞前的武警哨位上,经首长同意正在进行着一次特殊的文艺演出。战士小徐有幸成为一位“奢侈”的观众,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孙毅为他一个人演唱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声回荡在大坝的旷野上,也激动着小战士的心。一个军礼表达了小徐的那份感激:“我在电视里看过你的演唱,做梦也没想到今天在哨位上能亲自聆听你的歌声,谢谢你!”
这是北京团市委、市青年联合会组织的文艺小分队赴京郊艰苦岗位慰问活动的一幕。
密云水库潮河执勤点是武警北京总队最边远的哨位。这里远离京城、条件艰苦,由于交通不便,许多战士当兵三年却没能进一次城、没能亲眼去看看天安门。多少年来,一批批战士怀着没有去过天安门广场、没有见过长安街的遗憾退伍离开了北京。他们无怨无悔常年坚守在条件十分艰苦的哨位上,多次受到嘉奖,并涌现出了霍山生这样的英雄人物。经过他们的努力保证了密云水库的安全,让首都人民吃上了放心水。
在战士驻地,小分队带来了慰问品和精彩的文艺节目。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局李龙吟副局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雷达以及中国铁路说唱团的刘一平、孙毅等都因生活中有当兵的历史,对军营对战士更是一片深情,他们的节目也就最受欢迎。雷达老师当过兵,也教过不少当兵的学生,他演奏的扬琴独奏《我是一个兵》战士们倍感亲切。当刘一平流着眼泪唱完《英雄赞歌》时观众中不少人眼里都闪着泪花。
北京铁路分局怀北车务段平义分站,是京通线上的一个四等小站,坐落在人烟稀少、荆棘丛生的军都山下。四等小站是铁路系统最小的基层单位,在这个站前是山坡、站后是山沟的小站,25名职工发扬“团结进取,争先创优,立足山区,甘当愚公”的精神创造了佳绩,1994年被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
慰问团的演出在小站的候车室里开始了。这间平日空空的小候车室今天挤满了职工和家属。中国公路文工团年轻的舞蹈演员春花在这个温度很低的“舞台”上身着傣族少女的夏装,表演了一个优美的傣族舞蹈。当主持人问她冷不冷时,她嫣然一笑:“非常冷,但我只演一会儿,而小站的职工却在这里年复一年地工作,他们更不容易!”
作为青联副主席的笑林,今天也和老搭档李国盛老师来到了小站。他们作为铁路文工团说唱团的演员最了解铁路职工的生活,在一段段精彩的相声中,他们送上一副对联“无年无节无假日无怨无悔无私奉献,为国为民为工作为你为他为您服务”,这正是小站工作的真实写照。
杨迎不仅是一名歌手,还是北京铁路分局的干部,她来到这里就像回到了娘家。一首首歌曲唱出了她的心声,也唱出了铁路职工的心声。
辛庄水文站是小分队的又一个慰问点,这个只有5名职工的水文站,是全国重点水文站,位于怀柔水库上游山区,自然条件同样十分艰苦。5名职工常年坚守在防汛、测洪、抢险第一线,为保证怀柔水库安全,为首都的安全渡汛做出了贡献。在水文站不大的院子里,演员们为包括怀柔水库管理所的领导在内的7名观众表演了一台节目。观众虽少,但演员的演出却没有一丝马虎:煤矿文工团的满艳的民歌得到了7名观众的共鸣;公路文工团团长卢伯楠和参加正式演出一样换上了笔挺的黑色演出服;铁路文工团说唱团的两位青年演员也送上了一段精彩的相声。演员们多么希望多一些歌声和笑声能留在这小小的院子里!
1981年世界气象组织委托中国国家气象局在中国建立三个大气污染监测本底站,其中一个建在北京密云县上甸子村的一座小山上。这里不通车,最近的下车点到站上也约步行半个多小时。因为工作性质所决定,这里不能用火,一点儿烟雾都会影响观测。取暖、做饭只能用电,一旦停电生活极不方便。前来慰问的小分队队员们肩扛、手提把带来的慰问品搬上了山,其中多是熟食品。
“城里的演员来了”,山下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闻讯纷纷赶来。本来在这里只安排了一个小型演出,看到满院子的观众,临时决定全班人马都上。面对观众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演员们精神为之一振。北京青年京剧团的李宏图见这里场地较宽敞,便没再演唱京剧段子,而是一声“叫场”,然后抄起一根刚用拖布把儿改造的木棍,露了一手绝活——只见他左右砍杀,上下挥舞,好一阵龙腾虎跃,使观众大饱眼福。而中国电影乐团的黄文君那清柔的歌声,又把观众带到了一种舒缓而甜美的情绪之中。最后全体队员合唱一曲《难忘今宵》。这是本次慰问活动的最后一站,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开,演员们也不愿离去,他们彼此等待着下次再相会。
大山以它的雄浑给了我们坚定信念,而在大山深处无私奉献的人们给了我们新的启迪。慰问活动就要结束了,每一个队员都在其中受到了触动,他们把自己的一片真情献给了大山深处艰苦工作的人们。参加这次活动的基本都是青联委员,他们没有任何报酬,为本次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满艳为参加这次活动星夜从外地赶回,早晨5点到北京,中午已经站到了怀柔山区平义分车站的舞台上;因为演出条件较差,不能使用专业设备,卢伯楠就主动带来了自己家用的小型音响,并承担了义务音响师工作;由于每场演出环境差异大,节目随时需要调整,身为主持人的李龙吟自然地承担了导演、舞台监督、场记等所有职能,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演出得以顺利进行;来自经济界的青联委员张璨、李玉安也加入了这支队伍,并为山里的人们送去了药品、食物、文体用品等慰问品……
两天的慰问活动已经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北京团市委书记吉林和团市委副书记王宁都感慨地说,正是这些许许多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的艰苦努力,才有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和首都北京的稳定和发展。这次慰问活动,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说明,越是偏远艰苦的地方、越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越需要我们,越需要文艺。这一次我们送去的不仅仅是文艺节目和慰问品,还有一份敬意、一份温暖和一片爱心。同时,我们也带回来一份收获……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十月出版社推出新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小说家喜爱的小说》《散文家喜爱的散文》《诗人喜爱的诗》别开生面,它们的荐选者是我国近二百位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他们将自己广泛阅读中情有独钟的作品公之于众,并撰文陈述他们何以对该作品一往情深。
入选作品,多出自国内外大家之手,固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有众多的尚未引起广泛注意的佳作。荐选者由于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有敏锐的艺术鉴赏力,加之对该作品爱之弥深,他们所撰写的文章,已远非一般编选者对作品的阐释,也不同于理论家对作品的剖析。他们用自己的悟性、趣味和深切的爱,将自己钟爱的作品延伸,扩大,升华,把读者引进了文学欣赏的全新境界。 (母国政)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一九九六年第四季度杂文金台奖获奖名单(共八篇,按得分多少为序)哄成盛事文必朽 商正 11.25“望子成龙”二题 薄荷 12.23给圣地一方净土 张雨生 11.23“法不责众”别议 全惠福 10.29“千古”意识 高洪波 11.4加大对下一代的投入邓伟志 10.26正气也需引导 秦呈瑞 12.13“鄂州拆庙”一得 殷国安 12.21


第12版(副刊)
专栏:

  邓小平退休以后
明光
1989年11月9日,在北京的一处院落里,有一家人中午吃饭的时候围坐在桌旁,席间的话题围绕着两个字“退休”。
这一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在召开十三届五中全会,而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退休”。
要退休的主人公是邓小平。
邓小平要退休了。在他家的饭桌旁,邓楠说:咱们家应该庆祝一下。邓朴方说:我捐献一瓶好酒。卓琳说:如果身体好,我也想去参加下午的照相活动。邓小平则说:“退休以后,我最终的愿望是过一个真正的平民生活,生活得更加简单一些,可以上街走走,到处去参观一下。”大孙女眠眠笑着说:“爷爷真是理想主义!”
邓小平身体力行,在我们党推动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进程。现在,他退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了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
离开了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邓小平,过着恬静的退休生活。
1990年1月17日,上海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这可喜煞了难得将自己的身影与雪交叠在一起的上海人,人们纷纷出门欣赏并用镜头留下这美好的景色。当时邓小平一家正在上海。在下榻的宾馆院内,邓小平与往常一样散步,并与家人一起照了雪景。照雪景时,女儿为他梳理头发、整理衣领;小孙子背过身去作调皮状引起邓小平开怀大笑……
邓林说:爸爸老了,这才和子女的话多一点,也爱听我们讲话。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他是一位内向的、含蓄的、感情不外露的人。
邓小平退休了,他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与晚辈们的交流也多了,有时还经常和小孙子、外孙女逗乐呢。
邓小平一生爱好很多,但总让他钟情的,还是看足球、打桥牌和游泳。
看足球,是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染上的一个嗜好,而且终身兴趣盎然。在法国,他没有钱,有一次为了看一场国际足球比赛,花了五个法郎买了一张最便宜的门票。从那以后,邓小平就与足球结下了不解之缘。前些年,有人写文章时,称他为“超级球迷”,这话有点道理。在领导岗位上时,由于工作繁忙,有时赶不上看电视转播,就让人为他录下来慢慢欣赏。1990年在罗马举行“世界杯”足球赛时,他正好已经退休,这下有时间了,连实况带录像,一共转播了52场,他看了总共50场,可算是过了瘾了。
邓小平嗜好抽烟,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然而,有谁能想到,退休后的邓小平却戒掉了抽烟这个伴随了他几十年的习惯。出于健康考虑,这位有长期“抽烟史”的老人终于忍痛割爱,下决心戒了烟。
关于抽烟,邓小平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江西下放劳动的日子里,每月定量供应的两条“大前门”烟伴随邓小平度过了三年的艰苦岁月。尽管他“烟瘾”很大,但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的工人们却发现,邓小平在工厂劳动时从来不抽烟。回到住地,邓小平才点上一支烟,继续他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考。
1988年4月1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内洋溢着热烈的气氛。邓小平健步走上去与来访的阿基诺夫人握手,并说:“欢迎你,我很高兴见到你。”
双方坐定后,即开始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邓小平:我抽烟啦。
阿基诺夫人:我不能对您说不能抽,因为我不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但是在菲律宾,我们内阁开会,不许抽烟。
邓小平:这次人大我违反了一个规则,我习惯地拿起一支烟来,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马上只好接受,没有办法。
说完,双方都爽朗地笑了。
这件党的领导人和普通人大代表平等相处,共同遵守公共场合秩序的故事,很快即被传为佳话。
退休后的邓小平,希望像普通人一样,上街走一走,看一看。作为北京市的公民,他特别关注首都北京的建设和发展。
1990年7月3日,距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只有两个月时间了,邓小平来到北京京广大厦,在第40层楼上俯瞰北京市容,并连声称赞,北京建设得好,亚运会建筑搞得好。
在视察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时,仔细听取了亚运会场馆建设情况介绍后,这位退休老人激情地说,我这次来看亚运体育设施,就是来看看到底是中国的月亮圆,还是外国的月亮圆?看来中国月亮也是圆的。视察中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有些年轻人总以为外国的月亮圆,对他们要进行教育。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可敬的退休老人,没有能在香港回归后到这块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之光

  永远的精神
君子兰
我一直想写一写郑永和。
一直想写一写关于郑永和的那个年代,以及那个时代的那种精神。特别是近几年来,又听说从水电部副部长、河南省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郑永和,壮心不已,回到辉县家乡又组织了一批离退休干部,成立了一个“老干部义务服务队”,义务为山区人民服务的事迹后,那股涌动的激情,使我更加不安了。
我明白,这种不安来自于那个时代里那种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正如穆青老师在谈到他编写的包括焦裕禄、王进喜、郑永和等十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说的那样:“他们的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中国的真正脊梁……”当时任辉县县委书记的郑永和,带领辉县55万人民,劈山,治水,造田——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修建了15座中小水库;修筑了5000多条总长度为3262公里的盘山渠和灌溉渠;修地造田33.6万亩;植树造林81万亩……
转眼间20年过去了,人们不能留住昨天,但今天的辉县人,却永远地留下了郑永和的精神。在今天,人们提到辉县,就不能不提到郑永和,提到郑永和,人们就无法忘记那个改天换地、艰苦奋斗的岁月。
当我拨通郑书记家的电话时,我告诉他,我想写写他和他的“老干部义务服务队”,老人家当即回绝了。他用浓重的盘上话说:“就那点小事,有啥可写的……”我又告诉他,我也是辉县人,曾在辉县宝泉水库石姑娘队干过,上山背过煤柱,参加过郊东沟大会战,还上山打过黄楝蜂时,老人家高兴了,马上和我约定了时间,并兴奋地说:“好吧,欢迎你来,别叫县里安排了,中午就在我家吃饭。”
在郑书记简朴的家里,我们老少两代人一见如故,谈辉县艰苦创业的过去,也谈改革开放的今天。今年75岁的郑永和,身体硬朗,精力充沛,声若洪钟。他说,作为一个共产党的干部,年龄到站了,但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没有终点的。他之所以这么干,是他心里觉得欠人民的太多了,所以,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给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贡献。他告诉我,他心里至今有两件事放不下,一是宝泉水库没有按原计划完工;二是西水东调工程始终没有上马。说到这里,老人家眼睛湿了,他说,这关系到辉县几万人的吃水呀。
服务队成立于1989年,至今已发展到64人,参加全靠自愿,但身体条件要好。队员里有地专级干部5人,县处级干部9人,局级干部22人,其中还有3名女队员。服务队里,年龄最大的81岁,最小的62岁。郑永和任队长,老县长李灿任副队长。原来以上山治虫为主,后又增加了治山治水的任务,所以也叫扶贫队。60个人分成三组,分片包村,定期上山,到年底再评比。就这样,一帮老头老婆们兴致勃勃轰轰烈烈地干开了。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是想给山区人民再干一点实事,做一点奉献。
省里领导知道后,每年拨给他们5000块钱,作为活动经费。这笔钱,每年除去买治虫工具、农药和扶贫支付外,剩余的郑书记全买成了柏树苗,让队员们趁雨季把它们栽在山坡上。
几年来,他们翻山越岭,沿太行山脉四季奔波,听说哪里果树有虫害就往哪里去治虫。他们到过原汲县的茧厂岭,安阳林县的石板岩,最远的地方跑到过距辉县150多公里的鹤壁。8年间,他们治理果树20多万亩,往返行程达1万多公里,也就是说,又走完了一个长征路。
服务队员说,郑书记要求他们很严。所到之处,不准麻烦当地的干部群众。上山时,队员们每人一个喷雾器,一瓶农药,再背上锅碗米面。到吃饭时候了,太行山上就地取材,点上一把火,就是一顿饭;队员们干累了,山上有的是石头,枕着石头打个盹,就算是午休了。就这样,村村寨寨服务,山山岭岭治虫。他们常常一边走一边向群众作宣传,宣传林果树治虫知识,书写“护山爱林”标语。他们发现哪里的群众有困难,就帮助他们解决。山民们说,郑书记带领的老干部服务队,酷似当年太行山的游击队。
在驱车去拍石头的路上,我询问一个放羊的老伯:“您知道郑书记吗?”老伯笑了:“莫说人了,太行山的每棵树、每块石头都认得他。”他指了指盘山公路下那如画般绿油油的梯田说:“你看这郊东沟,过去是一条石头河,如今可真的变粮田啦。”70年代初,郑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在这里移山填沟,造田6万亩。此时,我忽然想起著名诗人郭小川当年在拍石头写下的诗句,拍石头/石头多/要是石头变成馍/全辉县人/包管一万年也不会挨饿……如今,石头真的变成馍了。
是呵,在辉县,你可以随便询问一个人,都能给你讲述一段关于郑永和过去或今天的动人事迹。他们还会随口给你背诵一段民谣:拿起白蒸馍,不忘郑永和,想起郑永和,不能白吃馍……
只要太行不老,郑永和的精神,就会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代的辉县人。
临行,郑书记嘱咐我:“你们当记者的,要多宣传像吴金印这样的好干部、好党员,要多树几个这样的典型。”在汽车启动之时,郑书记又冲着我探出的脑袋大喊:“去北京,一定代我去看看穆青!”


第12版(副刊)
专栏:江山走笔

  日月潭印象
肖凤
很久以前,我是儿童。在小学五年级的自然课上,老师告诉我们台湾省有一处名胜,她的名字叫“日月潭”。这么美丽的地名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因此印象十分深刻。老师说那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其知名度,与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同样响亮。
大约十年前,一位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寄来了一张照片,那是他们全家三口在日月潭旅游的合影,这张照片使我第一次从画面上看到了日月潭的一角,在他们全家福的背后,有一股白色的瀑布从青山上面直泻下来,这条瀑布令我联想起了庐山的秀峰和三叠泉。我曾有幸在三叠泉前面摄影留念,并且爬上了秀峰,跳入了位于秀峰山腰的那一池不知名的湖水里,洗脸嬉戏。然而那个同样有着瀑布的遥远的日月潭,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做梦都未想到,当我已经进入了知天命之年以后,却于一个难忘的深秋,飞越过了千山万水,踏上了日月潭的土地,目睹了仰慕大名已经半个世纪之久的她的美景真面目。
日月潭其实是一个大湖。湖的中央有一个光华岛,以此岛为界,湖的东北面轮廓近似圆形,湖的西南面轮廓近似月牙形,因而称之为日月潭。不过这个形状需要坐在飞机上鸟瞰,假如只是坐在游船里在水面上游弋,难以看清,因为湖的面积很大,湖岸曲曲弯弯,水面和丘陵衔接,而且“日”和“月”连接在一起。我站在船舷边,睁大双目,努力四望,还是分辨不出它的形状来。
东道主为我们包了一条船,船老大是一位身材矮小,面色黝黑、朴实憨厚的中年男子,他告诉我们,他的祖父是从福建移居此地的移民,他本人则可算作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士了。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南投县的丛山环抱之中,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据说湖面海拔有700多米。日月潭的水色很美,船老大告诉我们水最深处有三十米左右。因为大湖处于群山的包围之中,所以水势平稳,坐在船上非常舒适。远看四周的群山,郁郁葱葱,近看脚下的湖水,在深邃中泛出人类最喜爱的颜色。环境幽谧,风光旖旎,人烟稀少,湖山隐约,真正体会到了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的滋味。
位于湖中央的光华岛堪称绝景。岛上长着参天的大树,岛中央有一座月下老人的塑像,青年男女可以拉着老人手中的红线拍照留念,是新婚男女蜜月旅游的首选之地。我们的游船停靠在光华岛的码头旁边,我踩着颤颤巍巍的木板吊桥,登上了这座独具风格的湖中小岛。心想如此神秘的地方,我此生大概只有机会留连一次。
湖畔的玄光寺,位于光华岛的西南,据说此处就是环湖公路的终点。它比光华岛的面积略大。沿着岸边的曲径,拾级而上,左右两边都是层层叠叠的大树,使我想起了二十年前游历灵隐寺的情景。进入玄光寺内,有一座庙宇,据说这里曾经供奉过玄奘的部分遗骨,如今仍然是香烟袅袅。而最吸引我的还是寺庙周围的凭栏,栏杆下面就是青绿色的湖水,站在此处远眺,可以看见日月潭的全景。
又绿又蓝的湖水,又蓝又青的山岚,蔚蓝色间或点缀着几朵白云的天空,组成了一幅层次鲜明的图画。还有深绿、浅绿、墨绿、草绿的亚热带植物,和红色、黄色、粉色、紫色、白色的花朵,以及米黄色的、杏黄色的、白色的建筑物与红色的屋顶,再加上温暖宜人的气候,就构成了日月潭特别吸引游人的神韵。
其实不仅这个湖,即使大湖周围的山间公路,公路两边满山遍野的椰子树,槟榔树,树干比碗口还粗的台湾绿竹、紫竹,哪一处不是令人拍案叫绝、留连忘返的迷人景致呢?
唯一令我觉得遗憾的是:那股瀑布,那股我在照片上看到的瀑布,是人造的,是用科技手段在湖水中央制造出来的人工大喷泉,不像庐山的三叠泉,是天然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
王冬龄
(中国美术学院王冬龄教授的一幅草书作品《李白“渡荆门送别”》在韩国“九七世界书艺会”首届世界双年展上获唯一大奖。)


第12版(副刊)
专栏:

竹与坝(版画)吴沛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