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专版)
专栏:

  广州港:千船万艇降半旗
25日清晨,记者来到我国南方最大的港口——广州港(黄埔港),举目浩瀚珠江,千船万艇下半旗,在江上穿梭如梳。
上午10时整,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上千船万艇,以及进入广州港的列列火车,都在同一时间鸣放汽笛3分钟,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志哀。
“呜……”30多艘万吨以上中外巨轮停泊江中,海员们个个怀着沉痛的心情奔上甲板,在响彻珠江口的汽笛声中肃立默哀3分钟。此时在港口码头埋头作业的海员和装卸工人们,都控制不住沉痛的心情流泪了。
“没有邓小平同志设计的改革开放,就没有黄埔港的今天。我们永远怀念总设计师。”在停泊黄埔港口码头的“莺歌海”号巨轮旁,全国劳动模范、装卸一大队大队长李流仓用衣袖拭着泪水说:“黄埔港在50年代只有两台吊机,到1978年也只发展到十来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埔港的发展一日千里,现在已拥有300多台吊机吊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扬威。”
停泊黄埔新港的外国巨轮也自发地在同一时间鸣放汽笛,外籍海员与中国海员一道默哀。站在码头上的5位外籍海员对记者说,邓小平真伟大。他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我们的心情也像中国人民一样悲痛。广州港共设20多个分会场,3万多干部职工全体肃立收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追悼大会电视实况转播。追悼大会结束后,人们还不愿离开会场,坐下来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局长黄国胜指着高悬的“化悲痛为力量,誓把广州港建设成现代化国际亿吨大港!”巨幅标语说:广州港在1978年吞吐量才1600万吨,去年已突破7450万吨了,这就是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了,但他老人家的精神永存,我们决心到2005年把广州港建设成为现代化、多功能、国际性的亿吨大港,把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厚感情贯彻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行动中去,为实现邓小平同志设计的“广东力争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继续奋斗。(梁兆明)


第7版(专版)
专栏:

  上海:江海载不尽哀思
早晨,黄浦江上,薄雾轻扶,苏州河口,海鸥低旋。成千上万的人陆续自发地来到江边,仰望低垂的国旗,面对滚滚的波涛,向世纪伟人邓小平道别!
9时前后,黄浦江江面上数千艘大小船只负责拉响汽笛的人员纷纷就位,等待那悲壮的时刻。上海海监局“友好”号轮,沿着1992年2月8日晚小平乘坐该轮观看黄浦江夜景的航线缓缓航行……
平日喧闹的江面突然平静下来,江水无语长流。正在外滩的群众纷纷眺望海关大钟的时针,就在海关大钟时针对准10时、钟声响起的一刹那,黄浦江上的船只汽笛齐鸣,惊天动地,响彻云霄!
连续6年被评为上海交通邮电系统最佳窗口的“江申6号”客轮上,政委唐明建身着整洁的制服来到驾驶室,庄重地戴起白手套,拉响汽笛,禁不住热泪满眶。
呜呜的汽笛声连成一片,淹没了海关大楼的钟声。江面上,海鸥冲天而起。汽笛声久久回旋在浦东、浦西薄雾笼罩的摩天大楼间。
随着汽笛声,外滩成千上万的行人一齐涌向江边,在一瞬间组成一道厚厚的人墙。人们肃立着凝视远近如梭的船只,静听汽笛鸣响。不少人打开收音机,让思绪飞向北京,飞到邓小平同志的英灵边。
海关大楼前,一位72岁的老人面朝江水静默志哀。他是从香港来上海探亲的退休海员陆松岳先生。今天一早,他从浦东来到这里,等待在汽笛拉响时志哀。他说:“我为邓小平的去世感到悲痛,他为中国的富强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杨浦大桥上,邓小平题写的桥名熠熠生辉。络绎不绝的群众走上大桥凭栏俯瞰,阵阵江风吹起他们的思念之情。南京教育学院附中的刘建来上海出差,他想到,杨浦大桥上有小平同志留下的足迹,今天一早就来了。和家人伫立桥头的左连生是一位上海退休职工,他指着浦东崛起的高大楼群说:“10年前,那里还是一片荒地。是小平同志的英明决策使浦东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溯江而上,吴淞口是黄浦江汇入长江的地方。驻沪海军数十艘军舰在10时拉响汽笛。各舰传出指挥员的口令:“脱帽”、“默哀”。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513号导弹护卫舰军旗半降,共和国水兵胸佩白花列队在甲板上,以水兵特有的方式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作最后的告别。
黄浦江、长江、东海三水相连处,水天一色。不尽的流水载不尽上海军民的一片深情:小平同志,远行中还请到上海看一看!(钱江黄嵘张炯强)


第7版(专版)
专栏:

  广安:家乡人民想念您
25日,天沉沉,广安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深切哀悼故乡人民最崇敬和怀念的亲人——邓小平。
小平同志的故居,25日凌晨3时就有群众赶来悼念。上午,自发从重庆和各地赶来的群众近万人。广安县虎城乡二组67岁的杜先珍,率姐妹、儿媳六人,昨晚渡过渠江步行20公里赶到牌坊村。她说:“我们特地到牌坊村来悼念邓小平。”
牌坊村村民邓型弟和爱国村石工艺人李正常师徒俩,用1.4米的大青石刻制了一块石碑,今晨立在故居的大门前,用隶书工工整整地刻着“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九个大字,落款是“协兴乡亲”。李正常告诉记者,“小平的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村民为他立一块碑,使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瓦店乡的村民们从30多公里外的华蓥山上移来一棵青松,栽在小平故居前,以寄托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怀念。
今天,广安地区各单位都组织干部群众收视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实况转播。地委办公大楼今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几百米长的青纱上,悬挂着故乡人民送给小平同志的挽联:“日星隐曜青山垂首九州儿女恸悼世纪巨擘风月潜形碧水无言十亿尧舜矢志千秋勋业”。
广安县人民礼堂被挤得水泄不通,新华书店的同志告诉记者,近两天,他们抢运回来的4800张小平同志彩色画像,在这里被群众争购一空。
在小平同志的母校广安一中,全校师生昨晚赶制了2315颗小白花,代表全校2315名师生的心,在十米长的祭帐上镶嵌着洁白的“母校师生挥泪送小平”九个大字,挂在学校的大礼堂正中。
枣山镇一位102岁的老人,从10多公里外专程来到小平同志题名的翠屏公园,用广安古老的吟孝歌的方式,哀哭小平同志不幸逝世。
上午10时,广安420万父老乡亲或围坐电视机旁,或肃立于广播之下,收听收看小平同志追悼会实况转播。当李鹏总理宣布静默三分钟时,和着哀鸣的汽笛,420万父老乡亲,420万双如注的泪眼,倾诉着故乡人民无尽的哀思,巍巍华蓥山为之垂泪,滔滔渠江水为之悲咽。
追悼大会结束后,牌坊村的村民们站在村口,遥望着北京,深情地说:“小平,你一去70多年,为党为人民操劳,从来没有回来过;今天,村里的乡亲们接你来了。”广安一中的师生们,把一朵朵洁白的小花撒在小平当年从县城出发、寻求革命真理的东门口码头。一束束小白花呀,顺着渠江,沿着长江,向着大海缓缓流去,带去故乡人民对小平同志的绵绵哀思。(罗茂城)


第7版(专版)
专栏:

  天津:渤海涛声慰英灵
细雨霏霏,烟笼雾罩的渤海湾天津港汽笛凄号,千船呜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25日上午10时整,停泊在辽阔海面和港湾的各国船舶下半旗、鸣长笛向一代伟人邓小平志哀。呜咽长鸣的笛声,寄托着对小平同志的无限哀思!如泣如诉的涛声,诉说着对小平同志的无限热爱感激之情。
今天上午,天津港万余名职工怀着极其悲痛心情,身着青衣,胸佩白花,分别聚集在电视机旁,收看首都追悼大会实况转播,沉痛悼念敬爱的小平同志。随着江总书记悲切的悼词,会场泣声一片。深深的哀思,把天津港人拉回到难忘的1986年8月21日……
“就在这儿”,天津港集装箱公司总经理李宝元指着4港区码头告诉记者,“小平同志听了我们局长汇报后说,天津港下放两年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益就上来了。无非是给了他们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用人权。”在收看实况转播的前排人中,还站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外籍专家,瑞典的沃夫·帕尔森,他虽听不懂中文,但眼看着电视画面和身边情景,他的眼眶湿润了,他对翻译说:“邓小平是世界有影响的中国领导人,我非常尊敬他。今天来参加追悼会,表示我对他的敬重和悼念。”
收看结束后,港务局局长王恩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小平同志为我国制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就没有天津港的今天。我们要继承他老人家的遗愿,最好的行动是实现他的宏伟蓝图,把天津港建成中国北方的最大港口。(傲腾王学孝)


第7版(专版)
专栏:

  珠海:继承遗志当好卫士
二月二十五日,南海之滨静穆含悲,九○二号艇默默地停靠在九洲港岸边,等待着向她曾接送过的最尊贵的客人告别。
十时整,九○二艇和着大海呜咽,发出撕心裂肺的长鸣……
甲板上,九○二号艇的所有海关关员收看追悼会实况转播后,围坐在一起,追忆小平同志在九○二艇上的音容笑貌。六十七岁的退休船长冼耀辉含着泪说:“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是我终生不忘的日子,我亲自驾艇,把小平同志从深圳蛇口港接到珠海视察。今天回到艇上收看追悼大会实况,心情无比沉痛”。
五年前曾在艇上给小平同志拍照的拱北海关一名宣传干部回忆:“小平那天心情特别好,他用浓重的四川话说:没想到特区发展变化这么大。小平扳着手指说话的情景就是在这张椅子上拍下的。今天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我要多拍,拍好,留下最珍贵的纪念。”他的声音哽咽了。
拱北海关关长刘浩当年一直陪同小平在艇上:“那天风平浪静,为了让小平同志舒服些,我们用一小时四十五分钟时间完成一小时的航程,船很稳。小平同志那天谈兴特别浓,他谈到学马列要善用、发展才是硬道理、两个文明建设、市场经济等,不知不觉船到岸。我向小平同志提议与大家合影,小平同志欣然答应。”
黄增泰副关长在与小平合影照片前追忆说,“就在九○二号艇上,当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同志向小平汇报珠海发展情况时,谈到以前有人偷渡到澳门,现在这些人又回来了。小平听后非常高兴,频频点头,他站起来,向船舱外眺望”……
五年来,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伟大精神鼓舞着九○二艇乘风破浪,据刘关长介绍,这艘被称为“光荣艇”的全国最大缉私艇在小平同志的感召下,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双丰收,自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小平乘坐至今,共缉私查获物品价值一点六五亿元,相当于九○二艇造价的十三倍。九○二艇的关员们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支持特区建设,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牢记他老人家的教导,做忠诚的国门卫士。(赵京安)


第7版(专版)
专栏:

  九龙:您永远活在港人心中
今日的港九,多云低沉,人们脸上写着悲情,心中充盈悲哀;每日万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九龙红火车站,即将开通的京九铁路的终点站,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
火车站的大厅、几个站口,白纸上张贴着用中英文书写的黑色布告:“为了追悼邓小平先生,所有两站间行驶中的列车于今天早上10时整鸣笛3分钟志哀”;观看布告的旅客,面色沉重,有几位阿婆在布告前默哀、哭泣。
站务主任伍显强告诉记者,这个火车站自改造以来,这是第一次下令让行驶中的所有车辆鸣笛3分钟,向我们心中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先生表示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悼;今天开出的10班列车,事先对全部鸣笛器具进行了检查。
“呜——”,10时整,北京人民大会堂追悼会开始时,九广铁路的10班列车汽笛长鸣,令人们哀从胸中涌,悲自心中来;记者在行进中的列车上,听到许多港人抽泣、哀啼之声,看到许多泪流满面的老人和小孩;鸣笛2分钟许,有位老太太嚎啕大哭,对记者说:“邓先生给这个世界、给中国香港的太多太多,而他想在年中来香港看看的心愿,只有100多天了,都未实现,这怎么不叫人悲伤”,她要求记者转达,希望把邓小平先生的骨灰留一点,好撒在香港濒临的海面上;她还要在7月1日那天,把菊花、白花撒向大海,祭悼邓小平之灵。
鸣笛毕,记者采访了列车里的一位教授,他无限深情地说,邓小平先生是本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位政治家,他为中国内地为香港制定稳定繁荣的政策,使内地和香港有条不紊地走向成功;在结束香港殖民统治的问题上,他提出“一国两制”的国策,使香港顺利地、平稳地回归祖国,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港人以从未有过的悲情,表达了对他的无限崇敬和缅怀之情,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张首映)


第7版(专版)
专栏:

  延安:延水长流颂伟绩
延河呜咽,群山垂首。25日,被冬云冷雾笼罩的革命圣地延安,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之中。
革命旧址、纪念馆以及机关、学校、商店,纷纷降下半旗,悬挂出沉痛悼念邓小平同志的黑纱白字挽幛挽联;孔孔窑洞和座座楼房里,人们眼含热泪,围着电视机收看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实况转播。阵阵哀乐与人们的哭泣声在延水河畔交织回荡……
邓小平同志一生像巍巍宝塔,永远屹立在延安儿女心中。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曾在戎马倥偬之中两次回延安,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扩大的政治局会议和七届一中全会,参与了中央的许多重大决策。邓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传来,延安市委书记高宜新噙着热泪说:“邓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光辉理论和高风亮节将彪炳日月,在我们延安儿女心中扎下根。今天,我们悼念和缅怀小平同志,就要化悲痛为力量,学好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把革命圣地延安建设好,以告慰小平同志在天之灵。
杨家岭曾是小平同志1939年和1945年两次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传来,村长朱益民跑遍了街头,买回《春回大地》的邓小平同志全身彩色画像,恭恭敬敬地贴在窑里正中墙上,今天他同全家人一起佩戴白花,收看追悼大会实况。他哽咽地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俺村打的粮还不够吃半年,我家欠人家的粮,到1982年才还清,可去年俺村家家粮满屯,户户达小康,人均收入2520元,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路线和富民强国政策救了我们国家,救了俺村和俺家,他的逝世是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76岁的村民杨在林回忆起当年邓小平与卓琳同志在杨家岭举行简朴的婚礼,毛主席设宴庆贺的往事,激动地说:小平同志为革命为人民操劳一生,给我们带来了好光景,我们永世不忘。村民高增秀和老伴看完电视后含泪对记者说:改革开放前我家没有一孔自己的窑洞,现在我们既种田,又务果,日子富了,盖了14孔新窑,四个儿子也都相继成了家,真是千好万好,多亏了小平同志的政策好。
许多老红军老八路边看电视边失声痛哭。76岁的四川籍长征老红军张清义泣不成声地回忆当年他参加过邓小平同志亲自指挥的长乐村战役,歼敌2000多,一次小平同志风趣地对他说:“咱们还是老乡呢,你当宣传员不简单,要好好干。”这些天来他和老伴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他说: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一代伟人的音容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孟西安)


第7版(专版)
专栏:

  拉萨:雪域哈达敬伟人
“日光城”天色黯淡,大昭寺广场哀乐回绕,藏族群众含着悲痛的泪水,默默行走在古老的转经道上,以特有的传统方式寄托对小平同志的哀思。
25日早晨9时,八廓街老老少少300多居民胸佩白花,手捧哈达,自发地聚集到居委会会议室。墙壁上醒目地挂着小平同志遗像,两位藏族青年肃立两旁,表情凝重,庄严地为小平守灵。69岁的美多卓嘎阿妈泪流满面,在儿子的搀扶下进了屋,“恩人哪!我们刚过上了好日子,您怎么就走了呢?”
鲁固居委会的群众更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鲁固一带在民主改革前被称为“邦仓”,意思是乞丐聚集的地方。如今这里楼房林立,庭院整洁,户户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1996年人均收入达2625元。
10点钟,一百多个市民面对小平遗像一齐合十、鞠躬、默哀。江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落泪,雪域高原上藏族同胞在拉萨哭声一片。吉嘉老汉手掩面孔,泣不成声,“我活了62岁,改革开放后才真正享福,我家做买卖,每年收入3万多块钱,现已住上了50多平方米的楼房,可他老人家走了,让我怎么不伤心?”
“名垂青史恩泽永存功著神州音容宛在”,一副巨大的对联贴在拉萨市水泥厂礼堂的门柱上。礼堂正中上方悬挂着工人自己连夜绘制的巨幅遗像,下面是全厂工人亲手编扎的大型花圈。工人们踏着哀乐的节奏,缓缓地走到小平遗像前,鞠躬告别。
厂区的松树上缀满小白花,烧成车间的二层平台悬挂着“我们怀念您小平同志”的长条幅。
今天,布达拉宫广场失去了往日的喧闹,不少家庭落下屋顶飘扬的彩色经幡。在这一天,西藏各界人士含泪收看追悼大会实况转播,沉痛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宣宇才)


第7版(专版)
专栏:

  新疆:天山南北齐哀悼
“呜!呜!呜!”1997年2月25日上午10时整,沉痛而悲咽的汽笛,在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山谷回响,在塔里木、准噶尔盆地上空和鸣,融会着新疆1600万各族儿女痛悼之情。
曾经受到邓小平接见的全国劳模、乌鲁木齐市纺织品公司副总经理阿依木汗·黑力力,话未成音泪先流:“1988年,我作为全国劳模代表,出席全总十一大时,受到小平的亲切接见。当我激动地把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敬献给小平,并戴在他老人家头上时,小平高兴地连声说‘谢谢!谢谢!’并慈祥地看着我,鼓励我努力工作,搞好民族团结,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还没来得及将新成果向小平汇报,他就离开了我们,就像博格达峰坍塌了一样,把我们的心都压碎了……”阿依木汗已泣不成声。
哀乐声中,乌鲁木齐县甘沟乡哈萨克族牧民哈斯木·沙哈力一家人,深情地凝望着挂在他家挂毯上的那帧邓小平在毡房里与老人促膝谈心的照片。这位83岁老党员的脑海里,时时浮现出1981年8月那个细雨的日子,邓小平盘腿坐在他家毡房的地毯上,喝着他老伴熬的奶茶,与他嘘寒问暖,亲切交谈。老人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呜咽着说,小平是位伟人,是我们致富的“大恩人”。他时时关心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不远万里,到我这个普通牧民的毡房里来了,老人取下这帧珍贵的照片,擦了又擦。伊犁地委书记张国梁、行署专员库尔班江·买买提悲痛地说,小平一再告诫我们:“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这一英明论断,对促进改革开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以此为指针,开创新疆安定团结的新局面,推动改革开放沿着小平指引的方向前进。(祝谦)


第7版(专版)
专栏:

藏胞三代的怀念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一家三代藏族同胞,25日上午9点多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等候着追悼大会。李加才让(左一)说:“我的父母一辈子没有去过远地方,现在生活好了,本想先去五台山,在途中听到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后,就直接来到北京。想看一看邓小平他老人家,为他送行,感谢他的好领导。”
本报记者王景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