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专版)
专栏:

2月25日的人民大会堂是肃穆的圣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群众一起满怀悲痛和崇敬,追悼一位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
2月25日的中国是哀痛的海洋,亿万中国人含悲洒泪,送别一位世纪伟人。
大江南北举国共悼,长城内外万民同悲。人们从不同的方向聚集在电视机、收音机旁,怀着沉重的心情收看、收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实况转播,寄托不尽的哀思。
这一刻,多少人的泪水打湿了衣襟,多少人的心灵被深深撼动——
2月的这个春天啊,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邓小平》摄制组:
难忘“邓小平情结”
25日,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邓小平》摄制组的全体同志沉浸在悲痛之中。3年多来,为了拍摄《邓小平》,剧组的同志如同与小平同志生活在一起,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老人家的伟人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时时闪现在他们的眼前,铭刻在他们心中。
《邓小平》电视片总编导刘效礼告诉记者,3年拍摄《邓小平》的过程就是不断“走近邓小平”的过程,是从不同的角度加深理解小平同志的英明和伟大的过程。3年来,剧组全体同志都有一种“邓小平情结”。1984年国庆节,北大学生自发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这是中国人民在心理上走近邓小平的一个真实写照。邓小平也曾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又是邓小平同志在心理上与人民连在一起的真切表述。由于电视片始终紧紧地抓住这种感觉,因此播出后在亿万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数千封给剧组的信,出自不同层次、民族、年龄、职业的观众之手,不少在结尾处都恭恭敬敬地写上同一句话:祝小平同志健康长寿。一位80多岁的天津观众还想托剧组将自己用的一台按摩器转赠给小平同志。
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邓小平研究组组长、《邓小平》电视片总撰稿之一的冷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他看见追悼会后,仍有那么多群众手捧小平同志画像和鲜花悼念小平同志,心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说,《邓小平》的成功,主要原因是小平同志的业绩太光辉了,理论太伟大了,品德太高尚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英名将流传千古。(易凯)


第6版(专版)
专栏:

  商场里:
八方人流诉哀思
这是默默忙碌的一个早上。首都最繁华商业区内的西单商场、北京百货大楼等商场的员工,将所有的电视摆布适当,供现场收看小平追悼会的转播实况……
北京百货大楼,这家“新中国第一店”,小平同志生前十分关注。职工深情地说,记得1955年9月25日,大楼开业第一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小平同志来到货场,对宽敞明亮的购物环境和品种齐全的商品表示满意。时隔42年,今天百货大楼成为北京市第一家改组为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国有商业企业。
上午10时,大楼一楼电视城内,近50台电视同时播放追悼会实况,上千名顾客寂静无声,心情沉重。
六十上下的戴锡良眼圈含着泪花,这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一机床厂的老工人昨日到京,因所住旅店没有电视,携刚动过手术的老伴特来大楼看追悼会直播。“没有邓小平的开放政策,人们哪有今天的生活。”山东淄博沂源县农行一位职工,一边掏出手绢擦泪一边告诉记者:“小平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幸福和希望,……我说不下去了……江主席的悼词全概括了!” (董建勤)


第6版(专版)
专栏:

  首都绿化委:苍松翠柏永庇人间
2月25日,记者到首都绿化委员会采访,进入办公室发现,小平同志关怀首都绿化成果的黑板报格外引人注目。10时整,20位工作人员含着悲痛之情,收看中央电视台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实况转播。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逯庆选动情地说,邓小平同志是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倡导者、领导者和率先垂范者。他老人家自1979年到1989年,连续11年参加首都的义务植树劳动。大兴县的薛家营、海淀区的小西山、昌平十三陵蟒山公园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而今,他栽植的几十株油松、白皮松、银杏、桧柏,已经枝繁叶茂。
首都绿化办副主任谭天鹰回忆说,1980年小平同志在一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情况的汇报材料上批示:这件事,要抓20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十三陵蟒山植树时强调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这些年来,全国党政军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并形成制度。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出现了全民办绿化、办林业的新局面。
(赵兴林)


第6版(专版)
专栏:

  北京大学:您在我们心里
偌大的燕园诉说着沉重的悲凉,美丽的湖光塔影显现着深深的忧伤。9时刚过,不少师生已从四面八方来到分会场,守候在电视机旁;9时55分,从图书馆到学生活动中心,从电教大楼到学生宿舍,所有有电视的地方都挤满人,22个会场、上万名师生默默地伫立着。
燕南园55号,97岁高龄的陈岱孙先生的家里静悄悄的,只有电视机里江泽民同志沉痛的声音在回荡。陈岱老本已接到参加追悼会的唁柬,但因抱病在家,不能出门。他认真地听着悼词,轻轻地说:句句都是我们的心里话。
85岁的季羡林先生的一席话也许能够表达居住在这里的学术泰斗的心声:“古人常讲一个人要有智慧,有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小平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有很高智慧、很大勇气的人。他对中国的贡献之大,单从香港问题就能说明。这样的构想没有智慧不行,有了构想不敢说,不敢做,没有勇气也不行。”
东方系95级学生孙涛是含泪看完整个追悼会的。他说,我们这些年轻的大学生,这些天来接受了生动的历史教育,经历了强烈的感情冲击,20世纪中国出了这样一个领导人是中国人民的幸运和幸福。(卢新宁)


第6版(专版)
专栏:

  解放军总医院:怀念“老南楼”灯光
解放军总医院“老南楼”,是小平同志的病房。25日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老南楼”三楼。宽大的走廊空空荡荡,紧闭的房门令人悲伤。一阵哀乐从一间病房传出,二十几名曾为小平同志服务的工作人员在病房里收看人民大会堂即将举行的追悼大会实况。军需处协理员张维军说:“虽然我们未能去大会堂参加追悼大会,但在病房收看追悼大会实况,令我们更加思念小平同志。”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夕夜,小平同志的病情较为平稳,营养室主任侯生伟和炊事员做了几个菜,煮好了饺子,拿到三楼餐厅,与小平同志身边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一起吃年饭。他们中有将军,也有战士、服务人员。饭桌上,大家发自内心地祝愿:“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除旧迎新之际,警卫战士们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上联是“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是“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是“一切为了首长”。这副对联既是警卫战士的心声,也表达了小平身边全体工作人员的心愿。是啊,全国人民也都盼着小平同志的病情逐渐缓解,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19日下午5点多,开饭的时间到了,但医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未按时来餐厅吃饭。负责膳食的侯生伟等同志得知病房里正在抢救,焦急不安地等待着,他们多么期盼医学奇迹的出现!
25日上午10点,病房电视机里传来悲痛而又凝重的哀乐,看着荧屏上小平同志的彩色巨幅遗像,工作人员的泪水夺眶而出。听完江泽民总书记致的悼词后,他们表示,一定要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小平同志的无尽思念!(赖仁琼)


第6版(专版)
专栏:

  首钢:化悲痛多出钢
产铁超1964吨,产钢超3807吨,产钢材超1446吨……
已经是第5天了,首钢总公司全体干部、工人从20日以来,以连续高产、超产的好成绩,表达他们对生前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小平同志的深切哀悼。
2月25日上午,愁云蔽日,哀雾低笼,沉浸在无比哀痛之中的十里钢城,人们把悲痛融化在钢水中。上午10时整,炼铁高炉前的机车拉响汽笛,倾诉无尽哀思。首钢人对邓小平同志怀有深厚的感情,小平同志曾亲自来到首钢职工中间。几天来,他们一遍遍地追思怀想,重温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
汽笛长鸣。首钢运输部炉前段的10名干部工人在机车下肃立默哀。站在机车上作业的正副司机侯玉魁、高东胜,都是厂里的先进工作者。机车在昨天交接班时就已擦了一遍,今天早上一上班,两个人又默默地、仔仔细细地擦了一遍。
厂里安排了3个收看追悼大会实况的会场,“所有的会场参加人员都超出了我们的预计”,厂党委书记周少鹏对记者说,有个会场安排收看的规模是50人,结果到了115人,许多上夜班的工人担心回家看电视转播来不及,换上整洁的工作服,胸佩白花,一直守在电视机前。连铸三车间技术员姜海军,为组织生产检修已在岗位上连续工作了30多个小时,今天一下班也赶到了会场。
首钢党委常委、总经理助理徐凝动情地说,悼念小平同志的最好方式,就是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多出钢,出好钢,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费伟伟)


第6版(专版)
专栏:

  北京西站:笛鸣长空悼忠魂
国旗低垂,哀乐低回。北京西站一派肃穆。
25日上午10时,汽笛声划破阴霾的长空,震颤在铁路职工和乘客的心头。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可以看见司机刘景利泪光闪动、肃立默哀。他强忍悲痛,决心以安全运输的佳绩告慰小平同志在天之灵。曾经几次迎送过小平同志的运转车间书记傅来勤就盼着能再次迎来这位世纪伟人,没想到噩耗传来,他悲不自胜。此刻他紧握对讲机,用一双哭红了的眼睛紧紧凝视远方,把对小平同志的怀念全部倾注到本职工作中去。
389次列车像蛰伏的巨龙沉浸在巨大的悲哀中,列车长安保锁率全车乘务员、旅客肃立静默,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一位来自赣南的老大爷擦着眼泪,呜咽着说:“小平同志把京九铁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可他老人家却没能到沿线去看一看。”
在北京西站附近的铁道部专运处会议室里,曾经在小平同志身旁工作过的乘务员们回想与小平一起度过的岁月,眼含泪花,充满哀思。处长戴立新说:“我们天天盼着7月1日香港回归的时刻,小平能再次登上我们的专列,我们已经做了认真的准备。没想到,他老人家却突然永远离开我们了。”
曾经在小平专列上服务过的同志回想起与小平同志相处的一幕一幕,悲从中来,泪如泉涌。当年的厨师长孔庆树说,小平同志生活非常朴素,顿顿都是家常菜。一次,厨师把油条做咸了,为了补救,就把一咸一淡两个油条拧在一起送给小平,小平不仅没有责怪,还风趣地说:“这是鸳鸯油条啊!”(严冰)


第6版(专版)
专栏:

  中国图片社、人民美术印刷厂:
让小平容貌永留人间
2月25日上午9时45分,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会场,主席台上邓小平同志的巨幅彩色照片,慈祥的笑容和睿智的目光,使人们感到他还活在我们中间。
在中国图片社收看追悼会实况转播的现场,参与制作这张照片的中国图片社职工王月华、刘国强和王嘉华等人,从电视上看到他们用14个小时精心赶制出来的邓小平同志的照片时,热泪盈眶。
2月21日晚6时多,中国图片社接到为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制作遗像的任务,立即调集十几名技术人员。为了保证质量,参加制作的十几位同志从新华社摄影部取来底片,先放大成照片,再作翻拍,经过十几次的反复冲洗,终于制出最为满意的一张大底片,再用这张底片一次放大制片。
目前最大的彩色相纸宽度是1.8米,而这张照片的宽度是4米,需要对遗像进行拼接,但又要在拼接中保持头部的完整,整个制作过程一路绿灯。中央领导同志和邓小平同志的亲属对这张遗像都十分满意。(张建玲)
位于北新桥的人民美术印刷厂,哀乐在厂房里低低回荡,工人们默默地在擦拭着已经连续转了72个小时的印刷机,53万张邓小平同志的彩色画像就是从这里印出来的。
9时50分,厂部的会议室里已经聚满了胸佩白花的工人。这些还没有从前几日紧张劳动中恢复过来的工人们,带着对邓小平同志的深深哀思从制版车间、从印刷机边、从检验台旁走来。10时整,追悼会开始了,工人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静静地站立着,人们踮起脚,注视着电视机里追悼会的场面。
21日早8时,20万张邓小平同志彩色画像的印制任务下达到厂里,要求第二天下午4时以前完成,全厂从上到下都行动起来了。下午4时,制版工人终于把定稿交给了下道工序,一次打样成功。5时15分,第一张画像印出来了。53万张画像的印制任务完成了,工人们的心却没有平静下来,他们还在一遍遍地擦拭机器,准备迎接新任务。(王欣)


第6版(专版)
专栏:

  人民大会堂外:我们来看您了
瑟瑟寒风,蒙蒙薄雾。天安门广场半降的五星红旗,目睹了五个悲恸的日夜。进入第六天,似乎如潮的哀思在这里涌起。
2月25日上午,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追悼大会还没有开始,人民大会堂外已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胸戴白花、手拿小平画像的人群。
“他老人家咋就走了呢?!”河北省元氏县李成秀老两口伤心地说。老人忘不了1938年的那个夏天,邓政委在他家住了一宿。多少年过去了,邓政委的音容笑貌在老两口的心间扎下了根。“这次说啥也要上北京,来送他老人家一程。”老两口早早地坐在了天安门城楼下,静静地等候着,满是皱纹的脸上透着无尽的哀伤。
10时,天空中回响起哀伤的汽笛声,人们默默伫立在早春二月的寒风里,无数双泪眼凝望着人民大会堂。人群中,一位手捧黄色菊花的中年妇女泣不成声,她叫阎玉琴,十年动乱中家破人亡,“是小平同志拨乱反正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希望。”她告诉记者,今天她精心挑选了7支菊花,这是她们7位姐妹对小平的无限怀念。
革命博物馆前,一块巨大的香港回归倒计时显示屏默默无语。“香港回归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小平亲切的话语犹在耳畔,再过126天,这一刻将成为现实,而今他却无法亲临这片热土,这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难弥补的遗憾。一位来自香港的女青年对记者动情地说:“我们香港同胞热切地期盼着今年7月1日后,小平同志的到来。今天,我特地赶到北京,就是想说声:‘小平同志,我们来看您了’。”(吴坤胜施芳)


第6版(专版)
专栏:

  北京卫戍区所属部队:我们向您宣誓
悲情切切,哀思绵绵,军旗仿佛也在呜咽。今天,北京卫戍区所属部队都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中。
8时20分,我们来到卫戍区某部五连。佩带白花、黑纱的官兵们早早端坐在电视机前,等候收看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实况。指导员马京林告诉我们:连日来,官兵们一直很悲痛,他们连夜制作白花,出板报,起了两个大早才买回小平同志的遗像。
10时整,追悼大会开始。全连官兵“刷”的一声起立、默哀。听到江总书记对小平同志光辉一生的深情的回顾,一向刚强的战士也不禁流下热泪。他们不能忘记:当年五连是在小平同志领导的淮海战役中,获得“彭庄战斗英雄连”称号的;他们不能忘记:是在小平同志新时期建军思想指引下,部队建设一年一个台阶,全团有356名干部战士先后立功受奖。
从60年代到80年代末,曾无数次接受过小平同志检阅的陆海空三军仪仗大队官兵,追忆接受小平同志检阅的日子。他们聚集在小礼堂里,收看电视,追悼英灵。仪仗大队现任大队长程志强,说起1984年10月1日那场规模盛大的阅兵式,心情难以平静。当时程志强作为三军仪仗队的军旗手,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第一个接受小平同志的问候,小平同志浑厚、清晰的声音——“同志们辛苦了!”至今还萦回在他的耳边。
诞生于红军时期的卫戍区某团,拥有10个红军连队。该团先后培育出56名英雄模范人物、55名共和国将军。团长杜兵说,“我们宣誓,要以实际行动悼念邓小平同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我们宣誓……”人们仿佛看到官兵们举起的拳头正化作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杨涌王科)


第6版(专版)
专栏:

  国旗护卫队:小平是我们心中的旗帜
25日上午8时30分,记者赶到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驻地。收看追悼大会的国旗卫士们一直保持着标准军姿,哀思写在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上。
小平同志逝世后,自2月20日起,连续5天,国旗护卫队战士每天清晨在天安门广场为小平同志举行降半旗仪式,象征全国举哀。
战士刘静是每天降半旗动作的执行者。每天当五星红旗升至杆顶后,刘静便在旗杆座底下的地下室内摇动降旗手柄,缓缓地将国旗降至旗杆2/3高度处。刘静对记者说:“能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执行这样庄严的国家仪式,以表达中华民族对失去了自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悲痛,我们国旗护卫队战士感到无限慰藉。”
按照上级指示,2月26日早晨,国旗护卫队将把五星红旗重新升上天安门广场上空。国旗护卫队指导员王建华说:“这件事有两层含义:一是小平同志虽然远离了我们,但他所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永远像一面旗帜指引我们;二是小平同志所开创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要由我们来继承,五星红旗永远飘扬。”国旗卫士们说,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化悲痛为力量,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小平同志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让祖国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傅昌波)


第6版(专版)
专栏:

两位青年心情沉痛地手拿一束鲜花,面向人民大会堂,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悼念之情。本报记者王景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