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唐山人民永不忘
本报记者何伟
突来的噩耗,低回的哀乐,震撼着唐山680万人民的心。一个爱护关心唐山的人永远地走了。几天来,悲伤的人们走出一片片新区、一幢幢高楼,涌进市中心的抗震纪念馆,追寻小平同志留下的音容笑貌。
1978年9月19日,邓小平同志来到震后的唐山。唐山人民记得清清楚楚。
“唐山之所以没有从地球上抹去,是因为有党,有社会主义制度,有中央领导的关心。”当年向邓小平汇报唐山恢复建设情况的市规划局刘振忠悲情难抑。他说,那天上午,小平同志一到唐山,就深入到凤凰楼居民小区的工地上,在详细察看了楼房结构生活设施之后当即指出“门窗太小太窄要加大。”他解释,窗子大了,又卫生,光线又好,还节省材料。门窗要多用钢的,节省木材。煤气管道要搞好,上下水道要搞好,还要有洗澡间和厕所,楼前楼后多种树、种花、种草……在看完城市重建模型后又指出:商业网点少了,电影院不够大,现代化的城市要美观、实用、结实。
“你们看,小平同志74岁了,多精神,多健康。”开滦煤矿71岁的老矿工赵明手捧那天与小平同志合影的照片,克制着不让泪水滚落下来。午饭后,小平同志也不休息,直奔我们新风矿井。当他听说从国外引进的采煤机无事故、效率高时,连声称好。他说,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我们的水平。今后我们要立足自己制造。引进的机器要集中使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便于掌握技术、便于管理。小平同志的这些指示,加速了我国采煤机械化的进程。
“小平同志从开滦煤矿上来后,又来到我们唐钢。”那天有幸见过邓小平的女工牛师傅铭记着难忘的时刻。“听到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我愣了半晌。那天小平同志登二炼平台的楼梯,步子可稳了。”
蒙难的唐山,已经按照小平同志的意愿崛起。如今每一天,都有200多种优质产品从这里产出。就在小平同志逝世后的第二天,唐钢工人日炼铁炼钢轧钢量均超历史最高水平。


第2版(要闻)
专栏:

  邱娥国:敬业守责慰伟人
本报记者余清楚
2月23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邱娥国家。他正在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悼念小平同志的节目。
“我是20日早晨从电视里得知小平同志逝世的。我怎么也不相信小平会离开我们。当时,我在北京,一整天坐在电视机前,心里难受,晚上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约4点钟,我就叫醒了儿子军钢,赶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降半旗时我含着泪水,向国旗敬礼,向小平志哀。”老邱的语言凝重而迟缓。
“我是1979年当户籍警的,多少年来,亲眼看到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巨变。”老邱表示,小平同志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说,我作为一个普通民警,身在基层,在人民群众中,要继承小平同志的遗志,化悲痛为力量,立足本职,老老实实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要求,保证社会的稳定,保卫百姓的平安,保护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这是对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


第2版(要闻)
专栏:

  李素丽:眼含热泪诉真情
本报记者赵兴林
2月23日,正好李素丽在家休息。平时她家那欢快气氛增添了几分肃穆,书桌上摆放着刊登沉痛悼念邓小平同志逝世消息的报纸,字里行间用笔勾画出的圈圈点点,表达了这位劳模对伟人逝世的哀思。
李素丽眼含着热泪说:“这几天无论是外出开会还是回到家中,小平同志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脑海里。”
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永远地走了。但是,他老人家建立的辉煌业绩永驻人间。作为首都公交行业一名普通售票员,十多年目睹首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李素丽感慨万千地说:“首都建设的巨大变化,只是国家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缩影。”
邓小平同志永远地走了,但他为世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怀念邓小平同志,就是要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完成他未竟事业。曾获“全国优秀售票员”、“五一劳动奖章”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的李素丽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北京市公交总公司作出的“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今年要使100条线路、1000个车组、10000名司售人员实现规范服务),开创公交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的部署规划,继续发扬“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的敬业爱岗精神。同时,她还表示,自己所在的21路车队已被建设部命名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自己要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言传身教带好12个徒弟,和大家一起继续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


第2版(要闻)
专栏:

  徐虎:做好工作是最好的纪念
本报记者黄嵘
2月23日晚上19时,在那只闻名遐迩的报修箱前,记者找到了正在为群众开箱服务的全国劳动模范徐虎。
徐虎说,得知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他和全家都很悲痛。小平同志是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我们今天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在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取得的。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徐虎说:“小平同志一句话给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做人民的儿子,为人民服务一辈子’。如果说过去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一点成绩的话,正是受到了这种精神的熏陶。小平同志现在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今天,我们国家各项事业正沿着小平同志指引的道路蒸蒸日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对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
徐虎告诉记者,23日下午,他和他所在的上海西部集团的另外4名劳动模范放弃休息,聚在一起学习小平同志的伟大生平和光辉思想。


第2版(要闻)
专栏:

  王廷江:帮助更多的人致富
本报记者贾建舟刘磊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沈泉庄的今天,更没有俺王廷江的今天。我们忘不了他老人家啊!”沉浸在悲痛中的山东省临沂市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道出了对小平同志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20日清晨,正在济南参加省人大会的王廷江得知邓小平同志逝世后悲痛万分。人大会一结束,他就赶回沈泉庄,与乡亲们一起悼念小平同志。王廷江回忆起从前的苦日子,他说,仅仅在十多年前,沈泉庄还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子,乡亲们辛苦一天挣的工分,也不抵一包火柴钱。“工分挣了一麻袋,粮食分了一荷包”,这句顺口溜便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邓小平同志领导实施改革开放之后,王廷江办厂致富,并且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现在,沈泉庄的乡亲们大多住上了别墅楼,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过上了小康生活。
王廷江动情地说:“小平同志走了,我一定不忘他的恩情,不但要带领乡亲们把沈泉庄建设得更好,而且要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实现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理想。”


第2版(要闻)
专栏:

  吴天祥:像小平那样永远心贴群众
本报记者龚达发
含着泪水,基层干部的好榜样——吴天祥打开《邓小平文选》一篇一篇地读。他说,小平同志走了,他的思想还在,他的雄文之卷在,他的道德风范在。
面对记者的采访,吴天祥脱口而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中这样教导我们:“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我现在担任武昌区副区长,地位变了,级别高了,决不能贪图享受,要像小平同志那样,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实儿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我把自己家的电话向社会公布,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虽然我和家人的休息少了,但我和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了,当副区长以后有人劝我不必再这样了。我认为,不能疏远群众。
春节期间,我走访30多户人家,把孤寡老人刘玉华背到医院,老人说,“党和政府是靠山”;正月初一,我到监狱去“探监”,和犯人交谈。一个杀人犯痛哭流涕、悔恨交加地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
小平同志受到人民爱戴,因为他把一切献给了人民。我们基层干部要把小平同志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让群众满意,让小平含笑九泉。


第2版(要闻)
专栏:

  您的战略构想在不断实现
——访原苏州地委、市委书记戴心思
文标常新
1983年2月6日至9日,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到苏州视察,为苏州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十多年过去了,苏州人民沿着小平同志指引的道路艰苦奋斗,使苏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向基本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苏州人民,忘不了小平同志的亲切教诲,忘不了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在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的日子里,我们访问了曾接待过小平同志的原苏州地委、市委书记戴心思。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十二大后,小平同志首次离京就选择江苏,亲临苏州视察,这对我们是多大的鼓舞和鞭策啊!”戴心思谈起这一切,充满着对小平同志的敬爱之情。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江苏、苏州一年后曾说过,“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小平同志是带着这个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战略思考到江苏考察的。戴心思回忆道,小平同志一到苏州就向陪同的省市负责同志提出: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省委负责同志汇报了江苏从1976年到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翻番的实践后说,照这样的速度,用不了20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小平同志听了非常高兴,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当时的苏州经济发展水平已位于江苏省前列,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04.88亿元,人均接近800美元。小平同志认真考察了苏州的发展情况后又问道: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戴心思深情地回忆道:“小平同志非常详细地看了我们提供的16份典型材料,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概括说,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
“小平同志还关切地询问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戴心思说。省市负责同志汇报一是靠重视知识和技术进步,吸引人才;二是靠集体所有制发展社队工业(即现在的乡镇工业),小平同志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小平同志回京不久,中共中央就为加快乡镇工业发展下发了文件,为乡镇工业在全国“异军突起”创造了条件。
小平同志在苏州虽然只停留了短短几天,但回京后即对视察苏州的情况作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满怀信心地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后来他又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会上讲“现在看,翻两番肯定能够实现。”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苏州不仅提前12年于1988年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以后又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完成了第三个翻番。据初步测算,到1996年底,苏州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亿元。戴心思说,小平同志来的时候,我们的发展速度比以前已快了很多,但后来发展更快。他深有感触地说,小平同志一直注视、支持着苏州的发展,苏州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都与他老人家的鼓励、关心分不开,与小平同志的伟大思想、英明决策分不开。我们苏州干部群众一直盼望着小平同志能再次来苏州看看,来看看他老人家当时所作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已在苏州大地上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我们今天悼念小平同志的最好行动,就是沿着他指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第2版(要闻)
专栏:

  天安门广场一声低沉而又庄重的口令
降——半——旗
唐建国岳双喜
2月20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早晨。
守候在国旗基座周围等待观看升旗仪式的人们,不停地盯看“升旗时间预告牌”,并远远眺望天安门城楼正中的门洞。谁也没有料到:今天,他们将是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经历者和目击者。
今日升旗时间:七时零一分。黎明中,护旗兵出现了。人们从官兵异样的脸上似乎悟出了非同寻常。
脚步沉重,目光沉重,神情沉重。带队警官王金耀早已持惯了的指挥刀在微微发颤。静默中,国旗护卫队官兵迈过金水桥,跨过长安街,依次列队旗杆下。擎旗手刘跃征用力将国旗递给升旗手郭毅红。两人的目光相遇时,彼此都读懂了一个主题:记住这个时刻,为着一代伟人邓小平,我们将要以降半旗的形式来亲手哀悼昨晚21时零8分病逝的敬爱领袖。“敬礼”,中队长王金耀略带沙哑的嗓音在七时零一分准时下达了升旗口令。国歌激越,国旗如往常一样升高、再升高,直至旗杆顶端。
“降——半——旗”,突然,一声低沉而又庄重的口令石破天惊般砸在观众们的心里。旗,就在这一瞬间,在万众瞩目中开始缓缓下降。王金耀流泪了,刘跃征流泪了,郭毅红流泪了,在场的所有人员眼睛湿润了。多年了,护旗兵们习惯的是升旗,降半旗难以接受。霎时,哀思、降旗,中外记者频频亮起的镁光灯凝成了一个悲壮氛围。
此刻,还有一位人们看不到的护旗兵也在流泪。他就是亲手摇动降旗设备的老战士刘静。听到“降半旗”的口令后,他正在基座的地下室里一圈一圈,以逆时针方向缓缓摇动手柄降旗。泪光依稀中,他默默地数着一圈、二圈、三圈……40秒后,他一共摇动了40圈,准确按《国旗法》要求把国旗降到1/3处(天安门广场国旗杆30米高,共折算手摇120圈)。也就是说,庄严、肃穆、悲壮的历史时刻在他的缓缓摇动中延续着、完成着。
于是,一个定格的历史画面:1997年2月20日晨天安门首次为邓小平逝世降半旗志哀,迅速走入各报头版和电视新闻中。
国旗护卫队指导员王建华表示,国旗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我们要坚决听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恪尽职守,高标准地完成好升降国旗的神圣使命,以实际行动缅怀邓小平同志。中队长王金耀心情沉重地说:接到电话,我就到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开紧急会。北京市有关领导同志说,小平同志逝世了,上级通知自20日晨到举行追悼会那天,天安门广场等处降半旗志哀,你们护卫队千万要完成好这一政治任务。“是”!我们连夜测算、演练,终于使一个肃穆、庄严、规范、悲壮的降半旗仪式展示在世人面前。而那一刻,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还不知道一代伟人邓小平刚刚离开我们。
国旗卫士将永远铭记:2月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北京天安门前每天降半旗那一个个难忘的早晨。


第2版(要闻)
专栏:

  小平,台湾同胞敬仰您
黄于燕
我是旅居美国40年的台湾本省人。自70年代在敬爱的周总理感召下,多次率团往返大陆,亲聆总理、小平的教诲。2月19日,适逢在京之际,惊悉小平先生仙逝,不胜哀伤!20多年的往事历历在目,小平气宇轩昂、可亲可敬的音容笑貌,对我们台湾同胞的关怀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期望,活脱脱就在我眼前。
1975年我作为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副团长,率团由美国绕道来京参加全国第三届运动会(这是建国以来全运会有台湾省代表团参加的唯一的一次)。小平和当时的四位副总理一起接见了我们,那时的小平受“四人帮”迫害,刚复出工作不久,但从他那矫健的步伐,开怀的笑声,饱满的精神状态中丝毫看不出内心的阴影。他得知我是欧美领队,从纽约来,特地安排我坐在他身边,和我亲切地交谈,谈他1974年赴美参加联合国环境会议的情况,和我交流对纽约城的印象,赞扬台湾同胞在美所进行的大量爱国活动。他对我们这样了解,我很惊讶,像回到久别的家,感受着亲人父辈般的温暖。祖国和我们在一起,永远是我们的依靠。
1979年小平访美,全美刮起邓小平旋风,我当时作为旅美台胞代表,在接待过程中多日陪伴小平活动。我们千方百计使各方台湾本省人士与小平晤面,一起座谈,加强两岸隔绝多年后的沟通。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在驻美大使馆的招待会上,小平亲切地双手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殷切地叮嘱:“你是台胞,为祖国统一多做工作!多做工作!”……
拳拳赤子之情,正如小平自己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多少年来,每当想起小平的嘱托,我都热血沸腾。总理、小平、祖国在我心中已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时时鼓舞着我,为祖国统一多做实事。
中美建交后,我在美国组建了一家“北京旅行社”,组织了第一个台商赴大陆考察团,帮助台胞、海外华人和美国朋友来华观光旅游,投资考察。
台湾人深深体验过做亡国奴的滋味。多少年了,每当我们想起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都要热泪盈眶,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即将实现了,在台湾也必定要实现。我们要为此加倍努力。爱国的台湾同胞,为了小平的嘱托,我们要“为祖国统一,多做工作,多做工作!”
祖国统一大业一定要实现,小平,请您安息!
(作者为第三届全运会台湾省代表团副团长、前全美华人协会副会长)


第2版(要闻)
专栏:

  鹭江号:泪闪声咽
本报记者郅振璞
厦门的绿树红花摇曳含悲,碧波万顷的鹭江海水呜咽长思。连日来,海面上的大小船舶都为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降半旗志哀!
13年前小平视察时乘坐过的“鹭江号”静静地停泊岸边,船头国旗降至半桅,船上的记事牌上写着2月25日10时将鸣笛3分钟……
“邓小平他老人家两上两下‘鹭江号’的音容笑貌,一直印在我们脑海里。我多想让他老人家再坐坐我们的船,送他去看香港回归呀!”已经57岁的船长吴兆雄紧握记者的手时几次泪闪声咽。
略带汕头口音的吴船长回忆说:“1984年2月8日上午9时半,我们奉命离开水兵码头到海军南码头,已待命两天,当看到从车上健步走下来的小平时,我问候一声‘邓主席好’,他微笑着上了船。”
吴船长翻开1982年8月10日至1984年7月29日那本航海日志的123页,只见记录着:“2月8日,气温8—10摄氏度,东北风3—4级;接待:邓小平。同时乘船者:王震、项南、胡平、江拥辉等”。小平同志考察厦鼓两岛两上两下,在船上仅停留了72分钟。当年邓小平同志向船上、船下的人微笑、招手,在岛上与老百姓握手、问候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第2版(要闻)
专栏:

北京街头的邓小平图片展,吸引了众多过路群众驻足观看。
新华社记者李俊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