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巡礼

  文化入乡育新人
——莱州市社会文化发展记
本报记者李战吉
素以“月季之乡”闻名全国的山东省莱州市,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莱州市农村文化事业不断活跃、繁荣,走出了一条以培养一代“四有”新人为目标、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基础、以通过文化育人推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路子,在山东省率先跨入“社会文化先进市”的行列。
为农民建设“文化家”
改革开放以来,莱州经济迅猛发展,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望有一个“文化家”,使自己得到陶冶和提高。市委、市政府从1986年起,把发展文化事业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把文化工作列入各级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定期考核当中。他们把为农民建设“文化家”作为突破口,致力于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目前,高标准的市区文化设施、多功能的乡镇文化中心、多样化的农村文化大院、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心户已经逐步形成了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四级文化阵地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以来,莱州市用于文化事业建设的投资达4000多万元。面对商品经济大潮,他们甘愿做“赔本买卖”,腾出市中心黄金地段建成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少儿活动中心等10余处公共文化基地。现在,城区已有文化馆大楼、教育中心、体育中心、云峰山旅游区、莱州月季园、雕塑公园、莱州剧院、工人文化宫等“八大文化建筑”;25个乡镇文化中心都有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农民夜校、灯光球场、各类游艺室等文化设施;全市1015个村庄,半数以上建起了场地、设施相配套的文化大院。他们在全市农村实施了“千村万册”图书馆建设工程。至今全市已建成图书馆800多个,其中藏书5000册以上的有153个,万册图书馆38个,全市农村藏书总量达140余万册。
让农民干起“文化活”
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莱州市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吸引农民广泛参与。市里每年都组织大型文艺调演、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书画展、月季花展、盆景展、彩塑展等,不少农民成了这些活动的主人和优胜者。地处东部山区的三元乡文化中心,联合其他社会团体创办了“文化夜市”,把文学、艺术、体育、智力竞赛等10多项文娱活动送到了农民当中。入夜之后,文化中心灯火辉煌,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陆续赶来,每次参加活动的有1000余人,观众则达四五千人。
为组织农民参与文化活动,莱州市在全市农村建立各类“团”、“队”、“会”、“社”60多个,其成员有3000多人。活动内容囊括文艺创作、艺术表演、书画摄影、电影幻灯、图书管理、科技咨询、体育比赛七大类20多种。市专业艺术团体为基层培训艺术骨干1000多人次,带起了20多个有一定水平的业余文艺演出队。
莱州市还组织各乡镇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农村兴办了文化中心户。目前,全市以家庭为主体的文学、艺术、科技、武术等群众组织已有4000余个,俱乐部式的家庭文化中心户3000多个。通过“新家风演唱会”、“家庭科技之春竞赛会”、“发展庭院经济观摩会”等系列活动,众多的家庭成了传播文化科学的课堂。
使农民成为“文化人”
近年来,莱州市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使文化在农民心中扎了根。市农委、科委等部门组织了科普下乡,农科人员深入农村巡回讲课;电影部门积极开辟农村电影放映点,坚持送电影到乡村;文化部门在全市农村开展了“图书帮我富,我帮读者富”活动,组织市、乡、村三级图书馆为农民传播科学知识;文艺团体深入生活,编演了《清官箴》、《柳河情》等一批思想健康向上、深受农民欢迎的剧目,并为贫困村免费送戏。
浓郁的文化氛围催发了农民投身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广大农民兴趣盎然地参加“刻苦读书,增长才干,为振兴莱州做贡献”、“爱国、敬业、奉献”、“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迎接’97香港回归”等大型读书活动。农村青年中出现了“读书热”、“科技热”。农村科技书籍年流转量达82.9万册次,年借书量达72.6万人次。农民的购书量也逐年增加,仅去年11、12两个月,在全市50多个规模较大的集市中,农民选购的农科图书就达29000多册。在农村“文化热”中,群众性的戏曲文娱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全市200多个民间戏曲组织吸引了6万余人直接参与活动。莱州镇油泵油嘴厂业余剧团,不但在全市巡回演出,还在烟台市组织的“京剧之乡”会演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去年冬季以来,又有46支秧歌队、高跷队、龙舟队走乡串村,为农民送来迎春的欢乐。
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不但许多村庄杜绝了打架斗殴现象,在不少大型集市,人们也不必担心失窃;而且还诞生了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李登海等一大批农民科技实业家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一大批民营科技院所和科技实体,近10年就获得了8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61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去年,全市粮油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荣获“全国粮油生产先进县(市)”称号,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比1995年增长18.3%。
“月季般的容貌,黄金般的心,我们是莱州人。”在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莱州大地上,莱州农民正高唱着这首市歌,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奉献进取,争创第一”的莱州精神,创造着现代农村文化,创造着新的齐鲁文明。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怎样奏响主旋律
刘斯奋
“弘扬主旋律”的口号提出已经好多年了。它对文艺创作的积极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整个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提倡主旋律,并不是要求文艺创作去图解、服从临时的政治任务,而是要求艺术家从“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出发,创作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的高水平的艺术精品。应当说,与其他作品的创作相比,创作主旋律作品特别是现实题材的主旋律作品,难度更大,对艺术家提出的要求更高。
要想奏响主旋律,首先要求艺术家具有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大势和全局的眼光和能力。现实题材不同于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生活素材无比丰富,艺术家直接生活于其中,感同身受,这是历史题材所没有的,但因为时空距离太近,艺术家对一些社会事件、现象来不及从容地去思考并且加以表现,往往会陷于“当局者迷”的境况,被各种各样偶然的、表面的现象弄得眼花缭乱,不易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要从现实题材中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主旋律传世佳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作者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有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大势和全局的开阔眼光和敏锐的鉴别力,这对于艺术家的思想水平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
创作主旋律作品,还要求作家、艺术家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具有正确地识别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非本质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现象层出不穷。作为主旋律作品无疑应当科学地、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使人民群众从中看到前途,坚定信心,受到鼓舞。这当中,正确的思想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和主流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腐败等不良现象,如果仅仅因为有这些不良现象而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需要艺术家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表现所处时代的生活。入选1995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的电视连续剧《英雄无悔》,可以说是正确地把握和表现现实生活的一个较有说服力的例证。这部作品在展示广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和呈现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也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但是却能比较好地把握住主流与支流、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尺度,因而显得褒贬适度,真实可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创作主旋律作品,也必须具备构筑新的审美观念的能力。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审美观念。作为传统,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对艺术家有着很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去继承。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形态,已经不可能套用农业文明的审美标准来审视,那种“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审美情趣也已经很难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社会生活的变革必然引起审美观念的变革。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建立一套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只有这样,文艺创作才能有力地、充分地、准确地表现现代生活,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如果不能从正在发生质的飞跃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并将其升华,着力构建一套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要创作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艺术精品,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江泽民总书记在六次文代会和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文艺要讴歌英雄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地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了担当起文艺的这一神圣使命,作家、艺术家就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树立时代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才能实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任务,使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使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完满地统一起来”。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坛掠影

  上海繁荣文艺“三大件”
叶先莱
上海市作协在组织作家创作长篇小说、影视文学、儿童文艺“三大件”的过程中,积极摸索一套既符合艺术规律,又适合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三大件”的创作呈现出走向繁荣的好势头。
一九九五年,全国文学创作上海中心成立后,上海市作协抓住这一契机,在坚持为作家服务的基础上,开始以创作为中心,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他们首先在调查、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组织创作、出版《大上海小说丛书》的规划。
为保证这一旨在繁荣长篇小说创作的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上海市作协专门成立2了一个由作家、评论家、编辑组成的丛书编委会。编委会在每部小说的创作阶段,就开始前期介入。他们对每部书稿都认真阅读,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但是他们同时强调,编委会与作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编委提出的意见仅供作者参考,至于如何修改,由作者自己决定。前期介入沟通了创作、2编辑和出版等环节,使作者在创作阶段,就能够听到编辑和评论家的意见,有力地保证了作品质量。俞天白是上海比较有名的作家,过去交给出版社的书,一般很少做大的修改。这次编委会对他的长篇小说《金环套》提出了很多具体意见,他认为意见很中肯,对于完善作品很有启发,于是先后做了三次较大的修改。小说出版后,被人们认为是俞天白写得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
《大上海小说丛书》计划每年出五部。第一辑五部长篇小说,包括孙颙的《烟尘》、俞天白的《金环套》、李其纲的《股潮》、徐蕙照的《水魇》和李春平的《上海是个滩》,都已经于去年年底出版发行。
为鼓励作家投入这套反映上海现实生活的丛书创作,上海作协还适当运用了市场经济的手段。每部书的作者除了得到出版社的较高版税稿酬外,还可得到创作中心给予的创作津贴。创作中心还拨出专款宣传丛书,以保证作品获得更好的市场效益。
上海作协还与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上海永乐影视集团公司等单位合作,成立了上海作协影视剧本创作中心。他们充分发挥作协优势,调动作家力量,组织改编作协所属刊物上发表的小说以及《大上海小说丛书》中的作品,形成了由小说到影视剧本,再到摄制的一条龙操作方式。
剧本中心一九九六年上半年成立后,除了与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永乐集团公司按照协定合作外,还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上海有线电视台、河北电影制片厂等洽谈了具体项目。目前,已有电影剧本《詹天佑》、《三条汉子》和电视剧本《爱心工程》、《肇事者》等与制作单位签订了合同,长篇电视连续剧剧本《股潮》、《黑道》和电影剧本《游泳池》也与制作单位达成了合作意向。
剧本中心在直接组织影视剧本创作的同时,还以经纪人的身份,代理作家的影视剧本创作的版权谈判,以保障作家的合法权益。由于剧本中心具有雄厚的创作实力,引进了市场机制,从而保证了影视制作单位能够获得自己满意的高质量影视剧本。
上海作协实施的这种遵循创作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成了繁荣文艺“三大件”的推动力,受到了作家、出版单位和影视制作单位的普遍欢迎。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坛掠影

  山西文艺创作开新局
甘茂彤
全国文学创作山西中心积极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引导作家以长篇小说为龙头,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作品,推动全省的文艺创作出现了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山西中心是中国作协首批建立的6个全国文学创作中心之一。1995年7月成立后,他们就邀请全省的近20位作者,召开了重点作品选题会,随之又对部分专业作家的创作现状进行调查,最后确定了1995—1997年的重点创作选题45部。其中长篇小说25部(包括两部儿童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5部,影视文学15部。目前,这些选题中的一部分作品已经出版。
为顺利实施重点选题计划,山西创作中心除了对作者的采访和搜集素材的活动给予经费资助外,还大力组织作家奔赴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生活、学习生活、反映生活。
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是促进山西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为表现数万名建设者的动人事迹,山西创作中心组织全省近百名作家深入工地,与工人、技术人员同吃、同住,深入采访,写出一部高扬时代精神、长达120万字的《太旧路英雄谱》。去年4月和6月,他们又分两批组织部分专业作家赴太旧路参观访问,使大家深受教育和鼓舞,作家们纷纷写诗著文褒扬“太旧精神”。
他们还组织部分诗人、作家深入万家寨引黄工地,使作家、诗人们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为建设美好新生活而奋力拼搏的激情和干劲,认识到这项全省重点工程对解决太原、大同、朔州等城市用水和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将起到的巨大作用,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的真切关怀,从而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作家、诗人们都以诗歌、散文的形式抒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焦祖尧还身先士卒,较长时间深入引黄土地,写出了全面反映这一工程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落天走山西》,在《人民文学》发表。
此外,创作中心还组织全省数十位作家深入公路、水利、煤炭、电力4条战线,创作反映这些战线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的报告文学,并编辑成4本书,作为中心主抓的《腾飞的翅膀》报告文学丛书的一部分出版发行。
为了激励作家深入时代生活,创作优秀作品,他们又与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当代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大奖全国征稿活动。这次为期一年的活动,共收到全国近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应征稿件98部,其中评出获奖作品《乡村豪门》、《特别提款权》等6部长篇小说和《异国情缘》、《追寻大光明》两部长篇报告文学。这些作品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准确地把握了社会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塑造出一批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受到社会的好评。其中获奖长篇小说《野狐峪》、《轮回》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
创作中心还与《诗刊》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全国新田园诗歌大赛,与山西省地税局联合举办了全省“税收与法制”电视剧作品征文,推动了诗歌和电视剧本的创作。
在创作中心的积极组织和引导下,山西省的青年作者也注重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反映时代生活,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29岁的许建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乡村豪门》,被评论界认为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水平。青年作者谭文峰的中篇小说《走过乡村》被长影厂改编成电影,短篇小说《仲夏的秋》在《小说选刊》举办的’95“传世藏书杯”全国最佳中、短篇小说评奖中获奖。去年,大型文学杂志《芙蓉》第四期推出了《山西作家作品》专辑,发表作品的20多位作者中,多数为青年作家、诗人、评论家。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文化之旅

  海的标本
白木
广东从化的冬天依然很美。那供养几百万广州市民的清澈的河水,那葱郁不褪的暗黛的山峦,那灿烂的女孩灿烂的笑声,在亲切的阳光面前,构成一道安详、静谧、幸福的背景。
就连我脚下的这片厂区亦是如此。
这片名为广东海洋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的厂区,是个实实在在的厂区,但也是个实实在在的海洋公园。海蓝色是整个厂区深厚的底色。那苍劲的“海龙宝”三个大字,在海蓝色的办公楼顶矗立,静默中潜存一种召唤。那海蓝色的喷池,海蓝色的花圃,海蓝色的道路,海蓝色的车间,让人很自然地“误入海底”。走进这片“领海”的主人刘忠良总经理的办公室,更是海气扑面。那透明的容器里透明的海水,那海水里生动的藻物,那鱼和草,那龟和石,现实中令你感到离奇,迷惘里让你产生惊喜。
惊喜是一种美丽的状态。
几杯海蓝色的液体呈现在我的面前。公司副总经理张长兰女士笑眯眯地鼓励我喝下去。我望而生畏却又难置可否。
刘忠良向我介绍,这是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海洋生物螺旋藻经加工后的饮料,名为“海龙宝”。
一种海的种子洒进科技的土壤里长出的海味十足的花朵。
我听国家科委的朋友讲过,螺旋藻迄今已有35亿年的历史,因其形呈螺旋状而得名。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及多糖物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非洲乍得和中美墨西哥某些地区居民的天然食物。最重要的是,它能均衡富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生理性物质。联合国粮农组织已推荐其为“21世纪理想的营养食品”。
还在广州时,我就听说,这里是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螺旋藻的养殖与加工”的承担单位;还在北京时,我就听说,从化是著名的温泉疗养地,水质甲两广。今天,看到这海的元素同科技与水的结晶时,我竟然一筹莫展。我不禁暗自责怪自己的胆小。
一箱“海龙宝”成品放在了我的面前。海蓝色的液体在精美的加工之后,已呈淡黄状,晃荡之下,依然呈现着波浪的气韵。刘忠良骄傲地告诉我,“海龙宝”所含螺旋藻每1克的营养相当于1000克各种蔬菜的营养总和,是名副其实的保健极品。墨西哥政府规定本国儿童食品内必须含5%的螺旋藻,凡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的食品中须含20%至40%的螺旋藻;日本保健协会公布螺旋藻是38种保健食品之一;美国将螺旋藻作为高级营养食品和减肥食物。“海龙宝”是目前国家体委体育科学研究所唯一监制产品。
空旷的车间没有一丝丝机器的嚣鸣声,有的只是窗外的风声,那来自大海的风声,那大海的波涛跃为气体的风声。
风声也是一种歌声。
信步在这“海”天一色的厂区,我真切地感到,自己是一朵喜悦的浪花。
一顶军帽拉长了我的视线。这是刘忠良案头的一件陈列品,更是他当年戎马生涯的纪念品。鲜明的绿色,鲜明的红边,金黄的五星,同周围的景物是如此的协调。我从这位结实的汉子坚毅的表情里,看到了一种海的力量,海的信心。
我重新拿起了张长兰递过的那杯海蓝色的液体。我以珍惜的姿态一口一口品完。
窗外的阳光耐心地飘在我的脸上。我甚至觉得这阳光也来自大海,是海水的另一种姿态。
一个灵感荡漾在我的心头。我强烈地觉悟到,我深陷其中的风景,是大海的缩影;我手中的这杯饮料,是海的标本。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神州采风

  剪纸寄心愿
鲁丁
去年,跟随全国文化先进县工作会议的代表赴河北参观,在抚宁县石门寨镇的文化中心,我结识了一位纯朴的农民。
记得在文化中心楼上的一间不很宽大的展室里,摆满了农民艺人的作品。一面墙上挂着以玉米、小麦、果树为主角的照片,一面墙上挂着红艳艳的剪纸——“百鸟朝凤”、“吉庆有余”……那些质朴的照片和剪纸,散发出泥土的芳香。旁边一位脸色黝黑、体魄健壮的中年汉子,正在一边同涌向展品的代表握手,一边慢吞吞地介绍着自己的摄影和剪纸。
轮到我了。他告诉我,他叫张兴仁,是南刁部落村的农民。握着他那双粗大厚实的手,我竟有些不相信眼前的壮汉会侍弄出如此纤巧的剪纸。我顺口夸奖了他几句,他高兴得涨红了脸,再也说不出话来。
回来后不久,我收到了他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抖出一叠剪纸。剪的是“岁岁有余”、“红灯照福”、“鲤鱼追喜”……这些构图别致、线条流畅的剪纸一下子被女儿抢了个精光。我想,这些精美吉祥的剪纸,或许就是他要对我说的话吧。
经过几次通信,我对张兴仁的了解渐渐多了起来。他自幼喜爱美术和剪纸。在那个“横扫一切”的年代,看到精巧的剪纸被撕毁,剪纸技艺被践踏,他伤心得哭了。然而他没有丢掉红纸和剪刀,在紧张的田间劳作之余,他仍然在民间艺术的原野里驰骋,精心地修剪着自己的理想和祝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们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有的人跑买卖,有的人打麻将,张兴仁却一头扎进剪纸,辛勤地耕耘起艺术的田园。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终于,他的作品登上了展室,有的还被一些报刊选用,他也成了乡间有名的农民艺术家。
他的作品像庄稼一样鲜活,他的心愿像大地一样朴实。他说,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表现作者见到的事物,还要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感到自己原有的文化积累不够用了,于是就买书,就学习。他买了唐诗、宋词集,买了风景对联集,他要为自己的作品插上翅膀,他还要研究民间节日剪纸并整理成书。
今年元旦刚过,我又收到了他寄来的一幅构思新颖的剪纸——“丁丑香蕉”。他告诉我,今年是牛年,又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喜庆年。牛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象征;牛角的9个方孔,牛臀的7个月牙,合起来意为97;牛身的紫荆花为香港市花;牛背驮的竹筐借寓祖国的怀抱,筐中香蕉谐音“香交”,捆束香蕉的绳结是一个“中”字图案,意寓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明白了,这幅“丁丑香蕉”就是“香港回归图”。尽管它的构思十分传统,技巧也谈不上超群,但是我却感到了图中升腾起一位农民的火热心愿——盼祖国统一,愿社会繁荣,望民族富强。张兴仁并没有要求我为他做些什么,我却急于想把这幅素朴的剪纸介绍给大家。因为这位农民手下的剪纸代表着9亿农民的心愿,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心愿。(附图片)
丁丑香蕉(剪纸)河北:张兴仁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艺术团以深入生活、深入基层为己任,乐于为农民送戏上门。图为赴沂蒙山老区慰问中,艺术团的“八只眼”演唱组在乡镇企业的车间里为职工演唱。 宋基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