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人物春秋

  去国未改中国心
——记旅澳华人画家姚迪雄
李学江
不记得有哪一位近现代中国画家曾获得过如此多的国际承认:1988年,他的巨作《双百袋鼠图》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至今无人打破;1992年,他的名字被分别收入美国和英国的《世界杰出人士前500名》;同年,获美国终身艺术成就金人奖、英国世界智慧成就奖;1993年又获英国20世纪艺术成就奖;同年又获美国卓越艺术贡献金钥匙。他的名字被载入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国际传记词典》、美国传记学院《国际杰出人物词典》……
他就是旅澳华人画家姚迪雄。虽然早就听说他是著名的华人画家,画的是中国画,可是在墨尔本举行的“上海图片展”上同他不期而遇时,我还是吃了一惊——这高大的身材,卷曲的头发,高高的额头和深陷的眼窝,分明是地道的外国人;当我期待着他用外语与我交谈时,他却滔滔不绝地说出一口流利的汉语。
他那么朴实,又那么热情,所以我们一见如故。他幽默地对我说,我这个人和我的画一样,都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原来,迪雄先生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则是俄罗斯人,迪雄出生于新疆,成长于生产建设兵团,天山的雪水哺育了他的情怀。有趣的是,他在30岁离开中国前学的是西画,而30岁离开中国后画的却是中国画。他笑着说:“从人生到艺术,这都应了中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句老话了。但无论我是中俄混血儿,还是澳籍华人,都改变不了我的这颗中国心。”
那幅使他名扬世界画坛的《双百袋鼠图》,就是一幅吸收了某些西画技法的中国画。所以,在1985年3月,当迪雄完成这幅惊世杰作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回报养育自己成人的故乡。于是他把首展选在中国美术馆。此后,这幅巨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共展出近60次,还被澳大利亚政府推选为“亚太地区旅游大会”和发现澳洲200周年庆祝活动的特别节目,在其他国家隆重展出。每次展出,当人们发现这竟是一幅中国画时,往往惊得目瞪口呆,继而发出不迭的赞叹。这不仅仅是为其画面的恢宏所征服,而且为其艺术的精湛所倾倒。让迪雄欣喜的是,这些展出为中国画跻身世界画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名马出天山。马是迪雄绘画的主要题材和最高成就。他的马一如赵朴初所题:“栩栩如生,磅礴欲出”,被视为神品。他的两幅马画和赵老的题词,在悉尼展出时被人盗走,成为轰动全城的大新闻。台湾省《世界论坛报》的美术评论还将徐悲鸿的马与姚迪雄的马作了对比:“徐的马轻俏、俊逸、灵活;姚的马剽悍、顽强、雄浑。”徐悲鸿的女儿在看完画展后写给迪雄的信中也说:“特别喜爱您的人物写生和各种姿态的奔马,既写实又有个性,奔放、有力、给人以振奋。”他创造的《百马图》、《悟空牧马图》、《立地生风》、《一跃千里》等画,都已成为珍品。据认为,在中国近现代画史上,徐悲鸿之后,未有敢仰其项背者,而独迪雄敢于策马狂追,甚至于能与之并驾齐驱,何也?迪雄5岁时即被抱上马背,12岁便已成为马上健儿,此后虽三次马上遇险,而爱马之心未改,画马之笔未辍,天山之情未泯。
生于天山,长于天山,心自然也系于天山。走进迪雄的画室,只见四幅骏马图墨迹未干。一幅的题款是:“拼搏”;另一幅的题款是:“坚强不屈”。他告诉我,这四张画都准备献给最近新疆雪灾震灾中救灾最勇敢的集体。言谈之中,他不时流露出对新疆、对故国的一往情深。近几年来,迪雄为十几个受灾省区和希望工程捐画累计150幅,价值300余万元,仅去年一次就捐献了35万元之多,用其中一部分在新疆建立了一座希望小学。看着他那被书画堆得满满的总共不足3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看着他那辆刚买不久的二手车,看着他在那没有空调热得透不过气来的斗室中为故乡的灾区作画,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
他因创造《袋鼠图》而得了肩周炎,眼下夫妇二人靠澳政府的病休金维持生活,迪雄不肯为改善生活卖画,他夫人莉娜也十分理解他,甘愿与他过清贫生活。迪雄对我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般不得不画两种画———吃饭的画和心灵的画;一旦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他就要全身心地去画心灵的画。如果为追求财富而画,画家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被画商牵着鼻子走,从而丧失了自我,丧失了人品和画品,他的画也就再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了。
目前,迪雄正整日伏案,呕心沥血地创造百米长卷《澳洲魂》和《2000袋鼠图》。问其目的何在,他笑答曰:既是为反映澳洲土著人的生活和历史而创作,也是为提高华人社团在澳的地位和声望而拼搏;既是作为向2000年奥运会的献礼,更是为在国际画坛上展示中国画的恢宏与极致。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摩尔多瓦双语记事
蒋本良
有一次,摩尔多瓦第一任总统斯涅古尔在会见我时谈到语言问题,讲了一段幽默而形象的话:我们比罗马尼亚更富有,因为我们除了讲罗文,还讲俄文;同时,我们也比俄罗斯更富有,因为我们除了讲俄文,还讲罗文。的确,一国人民同时讲分属拉丁语系的罗文和斯拉夫语系的俄文,不能不说是富有和值得骄傲的。
苏联解体,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独立,各国纷纷宣布本民族语言为官方语言,改变过去俄文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果出现了一批新的双语种或多语种国家。
初到摩尔多瓦时,我深感这里的双语种现象饶有趣味。议会开会,人们一般都用官方语言罗文发言,但时不时地有一些只会俄文的议员起来发言,张口就是俄文,人们也毫不觉得有什么异常,照样听下去,而且主持会议者也随即转而用俄文来回答问题。直到下一个发言者讲罗文,才又回到罗文上来。电视台记者采访领导人,也得先说一遍罗文,然后再说一遍俄文。许多报纸都有罗文和俄文两种版本,甚至在同一份报纸里,出现两种语言的广告。走在街头,许多商店招牌都是用罗文和俄文两种文字书写的。
摩尔多瓦的双语种状况,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摩尔多瓦曾分属罗马尼亚和苏联。在70多年的苏联时期,俄文是当然的官方语言。人们以说俄文为荣,学校教育基本上也都是俄文。许多祖祖辈辈土生土长的摩族家庭子女,虽在家里讲罗文,一到社会上就讲俄文。只有少数罗文学校,但不用拉丁字母,而是用斯拉夫字母拼写,且称为“摩文”,以区别于罗马尼亚文。1991年摩尔多瓦独立,和原苏联其他国家一样,作为民族复兴的一面旗帜,就是争取本民族语言成为国语。但同时发生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规定所有人要限期学会罗文,许多不会罗文的人因此被解除公职、失业。此举引起聚居在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的俄族人不满,甚至导致武装冲突和战争。许多俄语居民,特别是俄族居民,大批移居国外。
罗文和俄文在摩尔多瓦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又经历了一次变化。罗语的影响迅速扩大,要求学罗文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大学里,罗语专业成了“热门”。军队也组织罗文学习班,国防部长带头学罗文。俄族出身的总统夫人和一些政界要人,都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说一口流利的罗文。一些原来只用俄文的职能部门,也增添了罗文工作人员。但总的来说,目前俄文仍是社会基层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除极少数农村老人,几乎没有人不会俄文,但有相当多的人至今不会罗文。知识分子都是过去在苏联学校里学的专业,所以即使是摩族人,讲起专业来,也只会用俄文表达。在理工科大学,不少课程至今仍是用俄文授课。各个图书馆的藏书基本仍以俄文书籍为主。国家图书馆的罗语书籍只占总藏书量的17%,即使是罗语书籍增长最快的“克良格”儿童图书馆,罗语图书也只占到26%。俄语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使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使俄文成为与罗文平等的法定的“通用语”。政府也放宽了对只会俄文的公职人员的要求,一再推迟公职人员必须通过罗文考试的期限。
今天,罗文和俄文并存和相伴发展的势头日益突出。中小学校虽分为罗文学校和俄文学校,但孩子们在玩耍中基本上双语混用。而普遍存在的民族混合家庭,孩子们更是自幼就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在摩尔多瓦看文艺演出,经常是两个报幕员,一个男的罗文报幕员,一个女的俄文报幕员。最富喜剧效果的是,一男一女对口相声,女的讲俄文,男的讲罗文,从语言形式上就使人觉得趣味盎然,更不用说相声本身的诙谐逗乐了。
在实际生活中,双语的同时使用也会闹出不少笑话。例如,俄文的“请吃”和罗文的“滚蛋”发音相同,都叫“耶什”。据说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俄族人请罗族朋友来家做客。在饭桌上,好客的主人一再劝客人多吃,说“耶什,耶什!”而这位罗族人却理解他说的是“滚蛋,滚蛋!”顿时火冒三丈,夺门而去。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中医西渐奇事多
魏崴
西医在中国已相当普及了。特别在城市里,说它家家户户老少皆就,决不为过。它正同中国传统医学各显身手,相互补充,相互结合,造福公众。西医在中国拥有合法地位,得到政府的保护和重视,根本不存在遭受排斥的问题。
可是中医在欧洲,却命运不济,备受排斥。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肤浅,至今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例如,允许进口中药的西欧国家为数极少,而且中药只能作为“保健食品”在市场上出售;病患者看中医,得自己掏钱,不能享受医疗保险。
同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中医和西医,在异国他乡受的待遇,竟这么不一样!
难怪有人喟然兴叹:中医西进难,“难于上青天”。个中原因甚多,难于一一表述。笔者只想从文化隔膜和偏见方面发些感慨。
欧洲人把鹿肉当作美味佳肴。前不久,笔者有幸在德国一家大公司做客,主人请我们大饱口福的,就是这鹿肉。然而,用鹿尾、鹿茸制作的中成药,却被西欧所有国家列为“违禁品”。据说,理由是“保护野生动物”,任凭你怎么解释都不管用。
欧洲人也喜欢吃杏仁、山楂。笔者在家中请他们品尝这类干果时,他们吃得津津有味,并没有什么忌讳。然而,杏仁、山楂,连同乌梅、木瓜等中国人爱吃的食品,至今也被西欧所有国家列为“违禁品”。据说,理由主要是“保护野生植物”,任凭你怎么解释也都不管用。
最令中国人莫明其妙的是,在80多种被欧洲国家列为违禁的中药品种中,除上述“野生”动植物外,竟然还有月季花、玫瑰花!
几年前,英国、德国和比利时曾先后发生过“虎骨成药风波”,即警方仅仅凭某一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的举报,便兴师动众,在多个城市同时搜查出售中国货的超级商场、杂货店和中药店。去年初,荷兰警方根据一个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举报,会同海关,出动120多名人员,搜查了荷兰“神州医药中心”的6个机构,查抄了品种800多个、重量达25吨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4个月后,荷兰有关当局宣布,六神丸、天王补心丹、天仙丸、牛黄解毒片、牛黄降压丸和追风丸等6种成药为违禁品,理由是其中重金属含量过高。
西药中也有一些剧毒、甚至可致命的药,还有的欧洲国家甚至允许吸毒,可是,它们却禁止杏仁或月季花入药,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文化偏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据统计,西欧华人已近百万,他们信赖中医,愈来愈多的欧洲人受到“感染”,也信赖中医。以“荷兰神州医药中心”为例,去年底就诊的人中,华人只占两成多一点,其余全是欧洲本地人。中心虽受到过飞来横祸的袭击,业务仍然蒸蒸日上,这很能说明中医的生命力。欧洲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尊重民族特点,促进社会融洽,到底是它的主要趋势。
当然,中医的文化气质独特,单是它的望、闻、问、切,要适用于欧洲人,还需要长时期的探索。可是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而且它能治愈西医一筹莫展的一些顽症。伴随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医一定会和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四大发明一样,造福于整个人类。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寻访布鲁诺遗踪
沈大力
在大诗人歌德眼里,威尼斯是一座海狸垒起的水城,贯穿着177条运河,筑有400个石桥,其中里亚尔朵桥最显。由此拱桥上凭栏放眼大运河,但见两岸楼殿鳞次栉比,一艘艘汽船在碧水上冲起白沫,激浪拍击着座座宏丽宅第的石井栏。朝霞夕烟,景色迷人之致。
一到威尼斯市里,好客的东道主就将我们安置进大运河边的里亚尔朵旅馆。开轩面水,里亚尔朵桥近在咫尺,离圣马可广场也只有5分钟路。不过,笔者来威尼斯,并非闲逛猎奇,而是有心专寻先哲乔·布鲁诺遗踪的。
经几番查询,我获悉乔·布鲁诺的故居在莫切尼哥宫,就向一位当地人打听前往途径。
“您想走最短的,还是最漂亮的路呢?”威尼斯人颇有生活哲理意味地问。
“既是最短的,又是最漂亮的。”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好,您从这儿坐汽船去。”对方笑笑,伸手为我指点前程。
我在里亚尔朵桥附近的码头乘公共汽船,确信选择了一条最优美的捷径。一路上,我目不暇接地欣赏水都风光,不知不觉就到了目的地。
跳下船,我步行至莫切尼哥宫殿。听人说,此乃一哥特式殿堂群体,其中卡萨诺瓦和卡萨威契亚自17世纪合二而一,遂成今之状况。据说,乔·布鲁诺在这之前曾寄居于此,但现在已无任何迹象了。
虽如此,我并没有远来扑空的失望感,而移目河对岸帕尔荸宫下静淌的逝水……在巴黎所看意大利影片《乔·布鲁诺》中这位科学英烈的伟大形象,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6世纪末,为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布鲁诺来到威尼斯,跟为他提供住宿的贵族莫切尼哥在眼下这座宫殿里发生舌战。莫氏系威尼斯富豪,慕布鲁诺之名,以为这位哲学家惊人的记忆力来自一种魔术,把他请至家中,想用金钱从他口中换取统治“群氓”的秘诀。布鲁诺痛斥莫氏的贪婪权欲说:“你的生活这样奢华,可是穷人却一无所有!”莫氏恼羞成怒,猛然又意识到他想利用的这个“巫师”对贵族统治构成威胁,于是去向宗教裁判所告密。
1593年2月17日,应红衣主教萨尔多利要求,布鲁诺被逮捕并引渡罗马,关进教皇监狱。赤裸裸迫害一个驰名欧洲的大哲学家,在罗马教廷内部不免引起忧虑。教皇也因公众反应而不安,让人争取布鲁诺公开弃绝他关于宇宙无限和天体自然运行的理论,以免除极刑。一些神父找布鲁诺交谈,说依他的天资,倘若重新皈依宗教,苦心钻研教条,肯定会高升罗马教廷。布鲁诺坦率地说:“我的思想难以跟圣经调和。”
布鲁诺才华横溢,但并不是超脱尘世的“救星”,当从囚车窗口看到一位妇女被当成“女巫”追逐,活活烧死的惨状时,他闭目想象自己被烈火烧焦的情景,心里剧烈地斗争。他想活下来,继续传播科学真理。可是,他的性格那般倔强,不能屈服于黑暗势力。在监牢里,他热情地呼唤:“呵!真理的太阳!”这时,一位青年来见布鲁诺说:“你的思想已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听了这话,布鲁诺感到莫大慰藉,叮嘱那位青年道:“愿你继续走远离上帝的路。要远离上帝,远远地离开他!”
7年过去了。经场场激烈辩论,钻研入微的神学家们被驳得理屈词穷,可大主教罗伯特·贝拉赫曼仍主持宗教法庭,布鲁诺被判处火刑。
布鲁诺被绑赴刑场,活活烧死了。他给执迷宗教的虔诚信徒留下一个“异端”的可怕名声,可那闪耀科学光辉的思想永远照亮真理的征途。
布鲁诺死后,他的朋友伽利略创造出天文望远镜,科学地证实了布鲁诺关于宇宙的预想。害死布鲁诺的罗伯特·贝拉赫曼大主教又来迫害伽利略,强迫他当众否认哥白尼、布鲁诺创立的科学理论。可是,一脱离宗教法庭的魔掌,伽利略又为科学精神鼓舞,顽强地说:“地球在转!”
是的,地球在转!一切黑暗势力都不能永远遮盖真理的太阳。
离开莫切尼哥宫,我去瞻仰乔·布鲁诺的雕像,感悟先哲的英气,切感水都精神始出,令人心骨皆爽……
当天中午,威尼斯电视台几位记者赶来采访,特请我对他们讲几句祝愿的话。
“在你们美丽的城市”,我对威尼斯电视观众说,“一位中国作家感受着布鲁诺这位真理斗士的贤远高风和他对一个芳菲世界的憧憬……”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克里姆林宫钻石馆探胜
陈艳王宪举
参观克里姆林宫的钻石馆,就像是去看望锁在深闺的美女。红墙兀立的克里姆林宫内,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古老神圣的教堂,金碧辉煌的宫殿,造型各异的塔楼,世界上最大的炮王和钟王,珍品荟萃的兵器馆……
走进迷宫似的兵器馆,穿过镀金镶银的皇家珠宝服饰、琳琅满目的精美工艺品和雕花嵌宝的刀剑兵器,一个不起眼的路标所指示的方向,才是最值得参观的馆中之馆——钻石馆。它在世界珍宝首饰艺术品收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沿路标向前走,在曲径通幽的最深处,一扇厚重的保险门前有持枪的军人把守,还没进入全封闭的半地下钻石馆,已感受到气氛的神圣和庄严。展厅的总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以内厅展品最为珍贵:国家王权的象征物、历代皇族的珠宝精品、稀世珍宝,几乎每件展品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件件价值连城。
一只用黄金、钻石和珐琅制作的手镯华丽无比。手镯中间镶着世上最大的平面天然钻石,透过纯净的钻石表面,可清晰地看到一幅画在象牙上的亚历山大一世袖珍肖像。
一个宝石坠子在首饰中显得很别致。坠子由黄金、珐琅和红碧?制成,重260.86克拉。不知名的工匠只是将红碧?的天然形状略加修琢,它就酷似一串成熟的葡萄,顶端有镶金边的珐琅绿叶和纯金的精致卷须。这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77年访问彼得堡时,送给叶卡捷琳娜二世的。
“沙赫”钻石由于其曲折的经历而在珍宝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块钻石的三个棱面都有精致的雕纹,纤细的阿拉伯花字记述着宝石过去的主人及其拥有它的时间。最初的题字1591年刻于印度,第二次刻字是在1641年,第三次题字则是1824年刻于波斯,它是历代波斯沙赫的至宝。1829年俄国驻波斯使节、著名诗人格里鲍耶多夫在德黑兰遇刺。为了避免外交上的麻烦,波斯国王继承人向彼得堡赠送了许多礼物,其中这块钻石是送给尼古拉一世的。
沙皇的权杖用黄金制作,光滑的杖体金光闪烁。权杖上饰有俄罗斯国徽——双头鹰。国徽的基座是举世闻名的奥尔洛夫大钻石。这颗印度宝石和另一颗与它一模一样的宝石一起,曾是安在印度一座寺庙佛像上的一双眼睛,后来几经转手,落入了一个亚美尼亚商人手中。奥尔洛夫伯爵从商人那里买了这颗珍宝,并在177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命名日献给了女皇。
流光溢彩的大皇冠简直是钻石的荟萃。它是1762年由宫廷珠宝匠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冕而专门制作的。工匠在皇冠上镶嵌了4936颗钻石,为突出钻石的光彩,特意在张开的半球边沿镶了两排无光泽的珍珠以衬托。这顶皇冠的构思意味深长:下端的桂枝包罗经纬线网,象征权力和荣耀;两个半球之间的花环图案是橡树叶和橡果,象征权力的永恒;皇冠顶端是历史珍品之一——重达189克拉的鲜红的尖晶石。
钻石与黄金的光辉,耀人眼目;皇冠与权杖的威严,令人震慑。历代统治者都想使自己的政权像钻石那样坚固和永恒,使自己的财富像黄金那样光耀。而今,他们留下的王权象征物成为整个俄罗斯的财富。
俄罗斯珍贵首饰的收藏始于18世纪初。彼得大帝发布了一道保护珍宝的专项命令,他认为,最有价值的那些珍宝不应只是皇族的私产,而是属于整个俄罗斯国家的。到1914年,很多世纪以来俄国帝王的标志,如皇冠、权杖、勋章和首饰都保存在冬宫钻石馆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立即下令把这些珍宝转移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它们在地下室尘封了8年。1922年国家委员会对这些珍宝作了鉴定,并决定由国家珍宝馆(即现在的兵器馆)保存。
与内厅展示王权财富相对的,是外厅的自然朴实无华。外厅主要陈列了产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等地的天然宝石:柠檬黄的闪光水晶、美丽花纹的孔雀石、色彩成图的玛瑙,还有紫玉、翡翠、石榴石……
雅库特的钻石,未经加工前并无光泽,混于沙石粒中难于识别;一经加工,顿时变得晶亮炫目,身价百倍。乌拉尔山的白金块,最大的也就两拳大,却重8公斤!天然黄金得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型奇特令人叫绝:有的似骆驼行走,有的像海豹出水,最小的一块重20克,犹如一个人物侧面雕像。最大的一块36公斤,好似层峦叠嶂的山峰。它产于南乌拉尔山,是迄今保存下来的世上最大的天然金块。展品中还有钻石拼成的苏联图案、钻石镶制的苏联勋章,以及用钻石镶嵌名贵宝石的现代首饰,这些首饰都是为钻石馆特制,全俄独一无二。
俄罗斯的黄金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产量占世界黄金产量的20%,仅次于南非。位于西伯利亚东北部的雅库特共和国面积310.32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联邦最大的行政区。俄罗斯的钻石几乎全部来自雅库特。这里的“米尔内”矿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区之一。
钻石馆外厅展示的天然宝藏无疑是对内厅珍宝的充实,显示了俄罗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财力雄厚的物质背景。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沉思陈树荣摄于巴黎爱德雷教堂前广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姚迪雄为牛年而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