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上海:缅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的消息传到上海,1300万上海人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决心做好各项工作,不辜负他生前对上海的殷切期望。
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
522平方公里的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中特别关注的地方。浦东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周禹鹏深情地说:“我两次参与接待小平同志,亲耳聆听他老人家的教诲。1993年末,90高龄的小平同志在上海市领导陪同下,冒着风雨和严寒,健步登上雄伟的杨浦大桥。他凝视浦东,发出‘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的感慨。这情景我终生难忘。我们要早日实现他的遗志:‘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早晨,东海之滨的宝山钢铁公司,各高炉、轧钢厂生产秩序井然,宝钢三期工程正按照预定计划紧张地建设。
宝钢董事长黎明说,小平同志一直关心着宝钢建设。宝钢创建初期,正当对建设这样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是否必要众说纷纭的时候,小平同志就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他的话,字字千钧。他老人家高瞻远瞩地为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今天,我们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宝钢自1985年9月投产至1996年年底,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44亿元,上交国家利税195亿元,已全部收回国家对宝钢一、二期工程的投资和贷款本息。
他为人民操劳一生
20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照常举行。会议开始时,全体代表起立默哀。全国人大代表、著名劳动模范马桂宁在会议休息时谈到,邓小平同志1992年到上海中百一店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5年前的元宵节,晚上7点多,他笑容满面来到商店,仔细地听马桂宁介绍商品情况,还伸手摸了摸全毛织物。在文具柜台前,小平同志兴致勃勃地拿出10元钱给孙子买了铅笔和橡皮,并高兴地与马桂宁合了影。马桂宁悲痛地说,小平同志去世带来的巨大损失,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都感受到了。
曾三次见到邓小平同志的上海造桥专家朱志豪回忆说,邓小平曾在南浦大桥工地问,南浦大桥的跨度是不是世界第一?担任大桥总指挥的朱志豪回答,作为迭合式斜拉桥,这是世界第二,正在建造的杨浦大桥是世界第一。1993年12月,邓小平又到上海,马上来看杨浦大桥。朱志豪告诉他,您脚下的杨浦大桥是世界第一斜拉桥。小平同志高兴地笑了,说,要感谢上海科技干部!感谢上海造桥工人。
走邓小平指引的路
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是邓小平南方视察的一站。1992年2月10日,他来到公司的硅片自动化车间,参观了生产流水线。他询问一旁的吴邦国同志:“你们说这些设备姓‘社’还是姓‘资’?”吴邦国同志马上回答:“姓社!”小平同志给予了肯定。他高兴地对贝岭的年轻员工说:“21世纪的希望还在你们这些年轻人身上。”如今,贝岭公司综合经济效益已列国内电子行业第四位。
闵行区马桥镇正在举行镇人大会议分组讨论,邓小平1992年视察该镇旗忠村的照片放置在会场中间。镇党委书记王顺龙说,我真不敢相信早晨传来的消息。他回忆说,5年前的2月12日,小平同志来到马桥镇旗忠村,特别高兴。他问我:“你们发展这么快,靠什么?”我答:“靠您老人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他又问了一句:“是这样吗?”听到我肯定的回答,他高兴地抱起一个孩子,亲吻了他。
“小平同志的视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王顺龙表示,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将怀念化作力量
上海的知识分子同样深情地缅怀邓小平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系教授吴健中回忆说,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了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他要求我们畅所欲言。8月6日,吴健中发言,对“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两个估计”表示强烈不满,会场顿时活跃。小平同志听取意见后精辟地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17年的工作怎么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小平同志的发言推翻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使教育战线重新出现了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
张熙院士是著名通信专家,他谈到,1984年2月16日,小平同志在上海西郊宾馆接见了上海交大的师生代表,也和张熙握了手。张熙说,我今年84岁,照样天天上班。工作出成绩来,就是对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


第2版(要闻)
专栏:

  北京:不尽的哀思
本报记者颜世贵
深深的悲痛,笼罩着京城大地。
小平同志谢世的消息,将人们带进了不尽的哀思之中。往日喧闹的大街,今天沉默了。总是匆忙的游人,今天似乎没有了游兴。天安门、新华门降半旗,一些合资企业和一些驻华使馆也降半旗。人们用各种方式,沉痛悼念这位伟人的离去。
正在出席北京市第十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的代表,默哀致敬,深切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提起小平同志的逝世,心情万分悲痛。他说,小平同志对国家、对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成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使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小平同志去了,但他留下了伟大的理论,宏伟的目标,光辉的蓝图。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阿訇安士伟对记者说,小平同志的逝世,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各族人民要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西城区丰盛街道大院居委会主任翟玉洁流着泪说,18年前我从银行退休参加街道工作,亲眼目睹我们国家的变化,也亲耳听到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邓小平给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生活。”北京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我虽已年过古稀,但要努力完成他老人家的遗志。小平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来自朝阳区十八里店乡的副乡长乔宝林含泪告诉记者,他们乡十几年的惊人变化,深刻地反映出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十分正确。他说,过去家家缺粮,户户透支,现在不同了。我们一定要按小平同志构思的蓝图干下去,不动摇。
出席北京市人代会的本报印刷厂机修老工人孙凤山,听到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直掉泪,中饭也未吃。他深情地说,是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今后,我们要更加认真学习小平同志的理论,努力去工作。


第2版(要闻)
专栏:

  特区每一步都浸透他的心血
本报记者王楚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的大型宣传画前的菊红色台阶上,摆满一束束洁白的马蹄莲、黄色的菊花和一朵朵雪白的纸花。白发老人带着小孙女,一队队共青团员列队画像前,默默地、呜咽地献上心中一份对他老人家的哀思……深圳特区400万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深深地怀念着邓小平同志。
清晨,具有50亿资产的深圳石化商社的董事长陈涌庆,被电视中的哀乐震惊,这位曾同“铁人”王进喜共同生活、工作过的汉子,脱口说出了大家不愿意听到的噩耗:“小平同志走了”,他眼睛顿时湿润了。与他一起正在大鹏湾集训的80多位商社的经理,也纷纷打开房间的电视机。“特区从边陲小渔村,到初步建成现代化城市,每一步都浸透小平同志的心血。没有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没有深圳特区的今天。”大家缅怀小平同志光辉的一生,畅谈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决心化悲痛为力量。特区不少居民家里电视打开了,哀乐低回,一家大小沉浸在深深怀念和悲痛之中。
“深圳人民对小平同志感情是特别的深,噩耗传来,深圳人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市长李子彬含着泪对记者表达了此时的心情。“深圳人民非常感谢他、爱戴他、崇敬他、怀念他,因为,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深圳特区。”
20日上午8点半,中共深圳市委召开了常委扩大会,五套班子的领导同志在一起学习《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重温了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谈话的精神。李子彬市长回顾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离开深圳时的情景,小平同志临上船时,又回过头来嘱咐送行的深圳领导同志说,“你们要搞快一点”。抓住时机,快一点把经济搞上去,这是小平同志对深圳的期望,也是时刻萦绕在小平同志心头的一件大事。李子彬强调,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争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带领深圳人民进行第二次创业,再用15年的时间,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第2版(要闻)
专栏:

  荆楚儿女的怀念
本报湖北记者站集体采写
长江呜咽,武当默哀。6000万荆楚儿女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
湖北、武汉和邓小平革命生涯紧密相连。位于汉口鄱阳街139号的八七会议旧址纪念馆,今天格外肃穆。从上午9时开始,武汉市的铁路工人、公安干警、居委会干部和外企职员,纷纷来到这里缅怀邓小平同志。早在1927年,时任中共中央秘书的邓小平来到武汉,冒着白色恐怖,组织、筹备了“八七”会议,会后又安排代表们离汉,在这里住了整整6天。1980年7月15日,小平同志第二次来到鄱阳街139号,旧地重游,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仔细参观旧址,详细回忆了当年的情景,亲笔题写了“八七会议旧址”。馆长赵晓琳介绍说,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万人次来参观。今天,鄱阳街小学的300多名学生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缅怀邓爷爷,决心继承邓爷爷的遗志,沿着他亲手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正是在这栋并不起眼的小楼里,邓小平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并改名邓小平。从此,邓小平这个伟大的名字就和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92年元月18日,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第一站就是湖北。在武昌车站的月台上,88岁高龄的小平同志顶着冬日的寒风,与湖北省委几位负责人边走边谈,勉励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改革开放。汇入了南巡重要谈话的这番谆谆教诲,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正在武昌车站组织春运的武铁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邵力平对记者说,武铁8万职工对小平同志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至今不能忘怀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对加快铁路改革与发展的巨大鼓舞。在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维护稳定,保证畅通,高质量地完成春运任务。


第2版(要闻)
专栏:

  小平爱工人工人爱小平
——噩耗传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
本报记者余清楚
井冈含悲,赣江呜咽。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传至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全厂职工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1969年11月至1973年3月,身处“文革”逆境的小平同志和卓琳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与这里的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现年59岁、曾在小平同志工作过的车间担任过主任的陶端晋,听到小平同志去世的消息时,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家人都见过邓小平,与小平一家结下深厚的友谊。中午,全家人坐在电视机旁一边流泪,一边收视中央《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过去与小平相处的情景,宛如昨日。下午,他赶到修造厂,与全厂工人共同缅怀一代伟人。他说,当年小平65岁,但准时上班,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他平时语言不多,但与工人相处很融洽。每次上班,他总是与大家打招呼:“同志们好!”下班时,就对工人们说:“明天见。”小平同志虽身处逆境,却不悲观。尤其他老人家对工人和蔼可亲,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小平同志有个好习惯,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上班时总是衣着整洁,扣子都要扣得整整齐齐。陶端晋老人含着泪说:“今天,我们在小平同志强国富民政策指引下,厂子有很大发展,日子也一天比一天舒坦,我们多么希望他能够再回来走一走,看看我们。我们想念他啊。”
老工人缪发香今年72岁。1971年曾在小平同志家做保姆,帮着做饭、打扫卫生,照料过邓朴方。与小平一家感情甚笃。邓小平同志返京后,朴方同志还两次邀她进京做客。得知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后,她难过极了。她深情地回忆着小平同志当年的音容笑貌,讲述着在小平家工作的情形。她说,她的老伴程良堂也是本厂工人,当司机。每当程良堂开着车给小平送些西瓜等水果时,小平总是说:“是程师傅来了,赶快开门。”工人爱小平同志,小平同志也爱工人。
新建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也赶到拖拉机修造厂。县长袁士鹏说:“小平同志在新建县度过了他不平凡的三年多时间,新建县人民永志不忘。”


第2版(要闻)
专栏:

  像春雨一样滋润师生心田
——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追思教育“三个面向”的题词
本报记者董洪亮
2月20日,低沉的哀乐传来小平同志不幸逝世的消息。满脸悲痛的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在学校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他沉痛地说:小平同志为该校题写教育“三个面向”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题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蓝图中关于教育部分的设计;这题词,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景山学校60年代就开始一系列的教改探索,进行了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面的改革。小平同志一直关心着景山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全国的教育改革。崔孟明深情地回忆说,小平同志担任中央总书记期间,每年儿童节都要接见景山学校的少先队员,并询问学校的发展情况。他对外国记者五六次谈到景山学校的教学改革。1979年,小平同志还亲自批示,景山学校三名小学教师成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这不光是景山学校的光荣,这是小平同志促进教育改革的英明举措。
小平的关怀像春雨一样滋润着我校全体师生的心田。大家十分激动。1983年9月7日,景山学校以全体师生员工名义送给小平同志一封信,在感谢小平关心学校的同时,请他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作指示。9月8日,小平同志办公室的同志就给景山学校送来了教育“三个面向”的题词。
小平同志的题词,对我校师生搞好教育改革是极大的鼓舞。在小平题词指引下,景山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教改实验,参加了国家“21世纪中小学办学模式的研究和试验”课题研究。1993年,学校总结30多年的教改经验,并吸取许多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该校21世纪的办学模式,即:以“三个面向”为总方针,继承、借鉴、创新,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从小到大“一条龙”,人脑加电脑加网络。
崔孟明满怀对小平同志的深切怀念,十分激动地说,1993年,小平为学校题词十周年之际,学校通过邓小平办公室及其家属向小平转述景山学校的教改情况。不久,小平家属来学校说,小平同志表示退休后要亲自来景山学校看看教改实验。可惜的是,他老人家为国事操劳,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小平同志对景山学校的题词,深深地留在全校师生的心里。在2月20日上午的全校教师会上,景山学校教师缅怀他对学校的关怀,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把景山学校办成国际一流的跨世纪学校。


第2版(要闻)
专栏:

  致富不忘邓小平
本报记者刘伟
“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这是山西太行山、吕梁山区农民的心声。
柳林县王庄村农民刘笑早上起来,就从电视中得知小平同志逝世的消息。他在悲痛中想了一上午,写了一上午,完成了一篇文章《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自己伟大的儿子》。他说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的去世,是自己一生中三次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当地被称为“农民秀才”的刘笑对记者说:“当年毛主席去世,我才13岁,和家人一起泪水止不住地流,好像天塌了下来,以后的路不知该如何走。而小平去世,虽然也像家里的老人走了,感到无比悲痛,但孩子们已经长大了,知道路该怎么走了。小平走了,他把一个充满了希望和活力的国家留给了后人。”
平顺县留村支书桑林虎用粗糙的手掌抹了一把眼泪,说:“小平一生都是为了人民”,声音便哽咽起来。“咱作为一个农民,清楚地知道,是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力挽狂澜,拨乱反正,把咱国家带上了致富路。咱老家是个石窝窝,穷着哩,以前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现在,啥时想吃就吃,平时吃的比以前过年吃得都好,他制定的政策最得咱农民的心。去年,咱村人均收入1800元,村里还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
“听到小平去世,我心里非常难过。”著名全国女劳模、平顺县西沟村副支书申纪兰流着泪说,“我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大会上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和小平同志握了手。我很小就知道刘邓大军,小平也在太行山区打过仗。小平一直都关心老区,关心我们山区的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我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香港马上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这个心愿还没了,却离开我们了。”
阳城县神南村位于太行山深处一座土山上,改革开放使神南村农民的才能得到很好发挥。现在村里人均收入达到了2500元,村办企业衡器厂的产品,畅销半个中国。村支书李揪呆对记者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中国农村的改革,就没有咱农民的今天。小平同志离开我们了,我们将在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着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奔小康。”


第2版(要闻)
专栏:

北京东大桥一位卖报老人(左)说,今天登《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报纸卖得最快。 蒋铎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2月20日,河北省平山县许多群众专程赶到西柏坡纪念馆,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厅观看介绍邓小平的图片展览,以此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新华社记者张小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