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一朵土生土长的奇葩
——观儿童舞剧《远山的花朵》
朱以中
四川省舞剧院和成都经济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儿童舞剧《远山的花朵》在去年武汉举行的’96全国儿童剧评比演出中引起了轰动,不仅获得剧目一等奖的榜首,还荣获导演、表演、舞美设计、音乐创作的优秀奖。前不久,他们应文化部艺术局之邀,晋京演出,受到首都戏剧界、舞蹈界专家的好评。
这出舞剧能震撼人的基础,在于它的真实性和独特性。舞剧很“土”,它有浓郁的地方地域特色,体现了山乡朴实无华的风格,它不仅描绘了贫困山乡的环境及农民艰苦的劳动生活。剧中人物,母亲、教师及孩子们的形象无不具有贫困山区的农民淳朴、粗犷、热情的特点,他们“土”得可亲、可爱。编导没有回避贫困山区的艰苦和困难,更着眼于表现人的乐观和奋斗精神。对于这两方面,他们都用真实的并经过艺术提炼的舞蹈语汇给予生动的表现。山区的冬日,雪花飞舞,孩子们自带取暖的小火笼烤火,跳起有趣的烤火舞。老师发现雨花没有火笼,冻得发抖,他心疼地捂着她那冻僵的双脚,继而又托举起了雨花。孩子们纷纷举着火笼,围着雨花舞着,给她送去温暖,雨花激动得热泪盈眶。编导从生活中提炼的十分真实、独特的舞蹈动作、形象,以表现人的精神面貌,有很好的审美效应。
这部作品的另一成功之处是能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达到较高的审美层次。舞蹈艺术主要不是人物行为的复写而是人物内心的表露,要求用精粹的程式化的舞蹈语言着重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在深入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编导很下功夫。他们抓住母亲、女儿、教师的情感,层层深入地写母女之情,师生之情。在描写中,很注意掌握情感运动的辩证规律,表现情感的对立统一,造成观众心灵的撞击。如舞剧表现在艰苦的环境中,母亲为生活所迫,不同意女儿上学,她发现女儿背上了书包,就来夺书包,围绕着争夺书包,母女有一段动情的双人舞,在情急之中母亲打了女儿,立刻她陷入深深的内疚、自责之中,女儿被感动了。她表示要丢掉书包,再也不上学了,她捡来一根棍子,跪下来,交给母亲,要求她打自己。由于成功地表现了人物感情的对立统一,能层层深入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雨花终于入学了,为表达人物激动的心情,雨花和教师及群众跳起了优美的红领巾舞,此刻的舞蹈场面是象征性的,形式感很强,用以充分抒发孩子向往的学习生活实现的欢乐和幸福,是大悲后的大喜。
最后,缅怀牺牲的老师时,幻化出未来的动人场景,山区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大学毕业戴上学士帽,成为各个行业的人才,他们穿着现代华丽的服装簇拥着老师,跳起了欢快的群舞。这一悲中寓喜、悲喜交集的情感辩证运动,描绘了一个山村教师的理想和胸怀。这是大胆的有浓郁浪漫色彩的一笔,也是同类题材中少见的描写。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展现时代风貌讴歌美好心灵
广电部推出第三批重点片
广播电影电视部不久前公布从新近制作完成的一批影片中遴选出的9部为1996年度第三批重点片。这9部影片分别是:
《一棵树》(西安电影制片厂)、《离开雷锋的日子》(青影和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联合摄制)、《喜莲》(长春电影制片厂)、《紧急救助》(上海电影制片厂)、《男婚女嫁》(天津电影制片厂)、《我正年轻》(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归国留学生》(天津电影制片厂)、《男生贾里》(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这女人这辈子》(宁夏电影制片厂)。
《一棵树》讲的是当代农村的故事,女主人公朱珠家住大西北沙漠的边缘,她和丈夫志同道合,发誓种树治沙,改变家乡面貌。丈夫不幸病故,在家庭和自然双重困难面前,朱珠没有退缩,种树不已,终于在茫茫沙漠中站住了脚,种下了万亩林木。影片风格朴实,有一种内在的力量。《离开雷锋的日子》依据雷锋战友乔安山的事迹改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乔安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雷锋的经历,真实感人。《喜莲》是又一部以农村妇女为主人公的影片。东北某地,不习惯从事副业的庄户人家长期过着温饱而不富裕的生活,新媳妇喜莲从报纸上看到种辣椒致富的信息后,不顾丈夫的反对,靠科技致富,不仅改变了村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紧急救助》以一个救助外地打工妹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当代城市人的精神面貌。《男婚女嫁》是一部反映农村新貌的现实农村题材影片。片中的荷花村是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那里已实现小康,衣食住行已无异于大城市。在有了物质文明的基础之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升华。影片围绕着一次移风易俗婚礼的举行展开了一个个喜剧故事。《我正年轻》是一部以环卫工人为题材具有南国风情的都市影片。《归国留学生》讲的是医学博士学有所成回国建立心血管医院的故事。《男生贾里》是一部以中学生为题材的轻喜剧片。
《这女人这辈子》是9部重点片中唯一的非现实题材影片。影片讲述了西北地区一个传奇故事。姑娘灵凤嫁给憨厚的有义为妻。一年,乡间流行疾病,有义用祖传秘方酿得黄酒普救众生。有义上山采药不幸跌成重伤,临终将秘方交给灵凤,并叮嘱说,心正方才有效。灵凤继承有义遗愿,酿酒济人,名扬四面八方。
这9部影片中8部是现实题材。《一棵树》、《喜莲》、《男婚女嫁》三部农村题材影片,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并突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
缺少立得住的银幕形象是国产影片长期的不足。从这批重点影片可以看到,1996年影片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假恶丑,但真善美永远是我们生活中的主流,因而讴歌真善美也应成为我们电影创作的主流。歌颂美好的人生、美好的心灵是这9部影片共同的特点。(礼士)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一场难得的音乐会
——观人大附中交响乐团演出有感
李德伦
前不久,看了人大附中华星交响乐团的演出后,很有感触。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能推出这样一台完整的音乐会节目,十分难得。
一是孩子们难得,这些娃娃,年纪只有十多岁,却要身挑学习和专长两副重担。作为市重点中学的交响乐团的学生,他们即要战胜残酷的淘汰和竞争,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保持优良;又要利用学习之余排练一部部音乐大师的名作,使交响乐团的水准能有所提高,这其间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老师们难得,乐团的老师都是音乐专家,但他们不恃其“专”,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手把手,一招一式,一音一符地教授、培养着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把孩子们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金秋的收获。今天,乐团的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专注、认真的演奏,将一位位音乐大师传世之作呈现给了听众。听着孩子们那坚强有力、充满青春活力的乐曲声,不由地使我们的身心也充满了蓬勃的青春气息。
教育是立国之本,美育是树人之本。音乐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精神。作为一名老音乐工作者,我感到无比欣慰的是,我从这些茁壮成长的孩子们身上,看到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艺术修养的希望,看到了民族振兴的希望。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刘惠芳”饰演韩素云
影片《军嫂》拍成
由珠江电影制作公司和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故事片《军嫂》,日前完成。影片以纪实手法,真实地讲述了韩素云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军人之妻,为支持丈夫全心戍边,未婚先过门,含辛茹苦勤俭持家,以柔弱的双肩支撑一个老弱病残的九口之家而积劳成疾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羊城群众为救治这位好军嫂,纷纷伸出热忱之手的动人场面。
已被广电部确定为1996年度重点影片的《军嫂》由王薇执导,军嫂由曾在《渴望》中饰演刘惠芳的张凯丽出演。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烦恼”与“欢乐”
——连续剧《男人无烦恼》观后
崔进
北京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30集连续剧《男人无烦恼》吸引了一时难以精确统计的首都观众,人们被巍子、沈丹萍、王琳等人所塑造的形象深深吸引住了。大家心里明明知道这是编的剧、演的戏,可愣是任自己的情感世界跟着魏明、艳梅、肖茜的命运往前走。人们牵挂着魏明的事业、担心着艳梅的身体、期盼着肖茜早点从迷茫中醒悟过来。《男》剧主人公们事业的成败、感情的困惑竟如此牵动着观众的心,其因在于该剧的创作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好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上,而是着墨于对魏明人性的善良、情操的高洁、品德的纯真的描述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魏明救了肖萌、抚育了小伟、兄长般地护卫艳梅、深深地爱恋着肖茜然而情感却不轻易外露。他认真严肃地对待人生,不去游戏感情,在生活的其它领域里他的态度亦然;他疾恶如仇,憎爱分明,宁可失业也不食人牙秽,他拉三轮当“板爷”,去南方“练摊儿”当小贩,吃尽了苦头绝不接受心地龌龊的苏鹏的“恩赐”。魏明对人生的责任感在他那宽阔的胸怀里容满了常人难容的痛苦,他吞咽了别人难吃的苦果,从而换来了亲人、朋友的欢乐和安宁。魏明的性格刚烈又纯洁质朴,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透出人格的光华。魏明是除去了一般意义上烦恼的人,欢乐最终属于他。
“如果我曾经或多或少地激励了一些人的努力,我们的工作,曾或多或少地扩展了人们的理解范围,因而给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欢乐,那我也就感到满足了。”爱迪生很早以前的这段话,正概括了《男》剧制片人张雪村在本剧播出后的心境。《男》剧现场录制4个月,后期制作却用了8个月的工夫,雪村说:“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但要求精。要对得起电视机前的几亿观众。”
艺术是教给人通过形象认识生活。《男》剧的创作人员和他们塑造的主人公一样,魏明的形象使观众得到了欢乐,观众参与了他们创作劳动,这种创造的欢乐是别具色彩的精神享受,它使人们得到认识美所带来的愉悦。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成立
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于近日成立,该中心是建国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继民族文化宫后,为首都少数民族修建的一座大型、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中心的建成将对宣传民族政策、弘扬民族文化、加强与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晓纪)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关汉卿》电视剧本座谈会在京举行
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创作,往往是一部影视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这些年荧屏上低劣之作不断出现,屡屡遭到观众抱怨,不少正因为忽视了抓好剧本创作所致。针对这种状况,中华民族文化基地日前在京为即将开拍的25集电视剧《关汉卿》举行了剧本座谈会。山东女作家何丽辛勤耕耘数载,几易其稿完成了表现我国堪与莎士比亚相比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不朽业绩的电视剧本。张庚、胡可、沈达人、潘霞等一批戏剧界专家和电视界人士出席座谈会,对剧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徐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