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三老汉兴集市
陈兆胜杨北斗
河南长垣县张占乡梨园村逢双日便是集。提起这个集市兴起的缘由,当地的人总是说:“稀奇真稀奇,三个老汉兴个集。”
说稀奇也不稀奇。梨园村历史上就叫梨园集,解放前夕,这个集市消失了。1993年初秋,该村的三位离退休干部李林发、陈洪、陈洪典想:现在政策好,经济活,外村人常来本村营生,本村人常到外地购物,咱们何不把旧有的集市恢复起来,让人们有个固定的交易场所呢?三位老人说干就干,他们买了笔墨纸张,书写了20多张广告,张贴到四邻乡村,决定农历七月十八正式成集。他们的做法很快受到当地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赞赏。为了保证集市的健康发展,三位老人与工商所一起组织了集市管理会,制订了公约,设立了公平秤,并利用黑板报刊登求供信息、物价行情和好人好事。
这个集市建立三年来,村周围群众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上级号召农民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很多人动也不动。现在,人们自觉在田间河边搭起了塑料大棚,种蔬菜、种水果,一个比一个想得周到。前些年,每到农闲,村里头打麻将的、喝闲酒的屡见不鲜。现在,人们或打烧饼,或做豆腐,或杀猪宰羊……各有各的营生,满村找不到一个闲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桃城“农业百点计划”效益高
本报讯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通过实施“农业百点计划”,使农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去年,全区共建农业科技示范点204个,示范面积11.8万亩,共创经济收入1075.8万元。
为了增加土地的亩产效益,去年初,这个区精心制定了农业科技百点示范计划。即围绕吨粮田、双千田等10个重点项目,抽调100名农业技术人员下乡蹲点,建立起1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点。他们通过示范,顺利地转化了18项农技成果。(索凤桥张东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如东滩涂投资趋旺
本报讯江苏省如东县有海岸线100公里,拥有200多万亩浅海沙滩。前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规划面积为45.2万亩的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东县不等不靠,不断抓好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用于区内建设,同时通过“让权”、“让利”,推进对外开放。目前,共引进“三资”企业近20家,总投资达1.03亿元。
(王明俊黄锡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东业”带动湛江养珠业发展
本报讯广东湛江东业首饰有限公司带动当地珍珠养殖业大发展,使不少农民靠珍珠养殖脱贫致富。
湛江是“南珠”的故乡之一。为提高珍珠养殖质量,“东业”聘请国内外专家对珠农进行培训,在“东业”的带动下,湛江的海水珍珠养殖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北部湾一带沿海珍珠养殖场已发展到2000多家,直接或间接投入珍珠养殖业的农户有2万户、6万多人,珍珠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学豪)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走中国式扶贫道路
——反贫困战略评述
本报记者彭俊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写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第一句话。中国的反贫困战略,经过十几年不断的调整、完善、发展,不仅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更体现了浓厚的中国特色,并在实际工作中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救济,还是开发?
扶持贫困地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式的,其中属“三西”扶贫最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两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在一些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地方,解放几十年了,仍有部分群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挡风雨。救济,在短期内确实能解贫困群众温饱的燃眉之急。救济式的扶贫战略,在实施之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我们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贫困面积较大,政府财力有限。少数发达国家纯福利性的救济扶贫方式不符合中国国情。而且长期救济,会使贫困地区群众产生依赖思想,失去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难以从根本上持续、稳定地摆脱贫困。
1986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随后提出:扶贫工作要完成从单纯救济向经济开发的根本转变。
今天,不论广大扶贫工作者,还是贫困地区的老百姓,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从救济到开发,变输血为造血,是脱贫致富的一条必由之路。并且,随着开发式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出现了开放开发、异地开发、公司农户、“能人的脑子”“穷人的膀子”等等多种方式,使开发式扶贫工作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
富县,还是富民?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确定下来之后,全国扶贫工作就一直采用以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即以富县促富民的政策,力图以一方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贫困农户脱贫。
经济界为这种政策归纳了一个“涓滴”的理论,即“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这一战略,使中国的贫困人口由1986年1.25亿人迅速减少到1993年的8000万人。
事物是发展的。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当一个国家的贫困人口降至该国总人口的10%以下时,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很难使最贫困的人口直接受益。1993年,我国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到8%以下。随后,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即呈放慢趋势。因为最后剩下的贫困户,往往居住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方,没有专门的扶持政策,很难使这一部分人迅速脱贫。
“八七计划”要求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任务重,时间紧,亟需对现有的扶贫政策目标瞄准尺度进行适当调整。扶贫扶到户,是这种调整的主要方向。具体地说,扶贫的资金、扶贫的政策、扶贫的各种力量,不仅要到贫困县,还要到贫困乡、贫困村,更要到贫困户。当然,并不主张扶贫资金简单分到户,那样往往不利于发挥资金使用的规模效应。主张的是:扶贫的成果要能覆盖到最贫的贫困户。
富县、富民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单靠谁或忽略谁,都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不同理解和看法,尤其是贫困县县一级领导干部,他们感到很为难。这里面涉及到基层领导政绩考核体制的问题。不同地方对政绩考核需有不同标准,考核贫困县领导不宜过多采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这一点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上工业,还是干农业?
扶贫的方式、重点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产业选择的问题了。选择什么?是上工业,还是干农业?这也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战略问题。
从比较效益看,生产工业产品比生产农业产品附加值高,收益相比也较高。
但是,扶贫工作所要选择的项目,除了纯粹的经济效益外,还得考虑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否适合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第二,是否能最大范围地使贫困户从中受益,解决温饱。
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设施不全,老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工业项目对交通、水电以及工人技术水平等条件的要求,此其一;在贫困地区办一个工厂,最多吸纳几百上千名工人,对贫困户覆盖面少,此其二。
实际上,在过去的10年间,贫困地区所上的工业项目中,相当多的以失败而告终,甚至成了贫困县的包袱,更无从帮助贫困户脱贫。
换一种思路呢?工业不行,农业怎样?农业项目对客观条件的要求比工业项目低一些;立足当地资源,农业一经发展起来,可以辐射千家万户,最大范围地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
把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种、养加工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已成为贫困地区领导干部的共识。可以说,着重抓农业,是继开发式扶贫、扶贫扶到户之后,中国扶贫战略的第三个重大调整。(附图片)
每年以13.6%的速度递增的广东省淡水养鱼业1996年又获丰收,总产量达150多万吨,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图为淡水鱼主要产地顺德市勒流特种水产养殖场的工人正在捕获鳗鱼。
新华社记者潘家珉摄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冬羔喜获丰收,至元月中旬,已接冬羔近30万只,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新华社记者王精业摄
陕西省走开发扶贫的道路。柞水县80岁老人代应成在政府支持下靠养羊脱贫致富。 雷宁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整

  莒南苹果缘何畅销?
王玉志
山东省莒南县去年40万亩苹果喜获丰收,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在全国苹果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这个县1.7亿多公斤苹果仍然畅销,还出口125万公斤。秘诀何在?
抓了多年果业生产的县长助理、县农办主任滕绪平,深有感触地说:苹果也要创牌子,名牌是通向市场最好的“介绍信”。
近年来,面对苹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莒南县委、县政府把抓果品质量放在首位,提出果品生产管理与先进技术接轨,果品质量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要求,号召果农“宁要一个优质果,不要一筐劣次果”。为此,县政府专门下发了《经济林开发与管理技术规程》,并在全县推广配方施肥、覆草、铺反光膜、套装、疏果等20多项果树管理新技术。
前些年,莒南县农民对市场规律认识模糊,每年苹果刚进成熟期,他们就急着摘苹果卖,结果红富士苹果被卖成了“青”富士,损失不小。这几年,县政府每到初秋,就三令五申不准早摘早卖。这些措施,使莒南的苹果创出了省优、部优牌子,引来大批客商上门。
有了好的果子,如何引来更多的客商?县里注重抓市场建设。笔者来到相邸镇南甘霖村时,正有两辆江苏、安徽的货车拖着满车苹果驶出村庄,村委会大院里人来人往,满院子摆着各式各样苹果箱子。村党支部书记王言法介绍说,前些年,他们跑到大城市卖苹果,如今则把外地客户请到村里,实行包质量、包安全、包吃住、包装车、包信誉“五包”政策,宁可得罪村民,也要让外地客户满意。因而这个村的客户都是回头客、老客户,到时候就来了。村民杜农林说:“俺村多数户今年苹果收入都在2万多元,客户上门不愁销。”
还在去年夏,县乡领导们就预感到苹果市场不容乐观。因而抓销售动手早、行动快。县乡都分别成立了苹果销售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苹果销售的大型会议就召开了三次。县长王友忠介绍说,县里号召并鼓励县乡干部和农民,各显神通,千军万马跑销售,要求乡镇拿出1/3的人力抓销售。同时实行优惠政策,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准设关卡,一切为苹果销售开绿灯。仅苹果一项,去年全县农民收入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比前年增加400元,达到2000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辩证地看待“卖果难”
王慧敏
去年从苹果上市开始,编辑部不断地收到有关苹果卖难的稿件∶苹果多了!烂市了!许多果农愁眉不展,有的甚至开始砍伐果树。
然而,编完这篇稿子,却觉得眼前一亮。面临同样的局面,面对同样的市场,为何莒南的苹果能畅销?来稿讲得很明白:首先,莒南靠质量取胜;其次,莒南人狠抓销售,并把销售目光从国内转向了国外。
传统产品苹果,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商品,必然要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市场法则告诉我们,要想拥有市场,必须在产品质量上占有优势。
这些年,随着苹果种植面积的增加,苹果产量陡增,客观上导致市场竞争愈趋激烈。不过,是不是目前果品产量确实已经供大于求,必须靠砍伐果树来求得平衡?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目前人均占有的苹果量不足世界平均量的1/6。有些地方所以出现卖难,一是果品质量存在问题,二是销售渠道不畅,三是加工滞后。由于我们的国情所致,短期内要想达到世界人均苹果占有量,还有难度。然而国际市场是广阔的。目前我国苹果出口量不足总产量的1%,而新西兰、智利等国的苹果出口量却超过总产量的50%。在国外,苹果除了直接生食外,水果制品消费十分热门:果酱、果脯、果糕、果汁等果产品多达百种以上。美国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60%,而我们不足0.1%。这样,不仅加剧了卖难,还使我们的苹果丧失了多次增值的机会。
我国拥有世界上少有的优质苹果带。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个宝贵财富,我们目前利用得还远远不够。不适合种苹果,赶浪潮,盲目种,固然不对;适合种苹果,一看苹果烂市,不问青红皂白挥斧伐之,亦不足取。苹果从栽种到盛果期需4—6年。这中间,投入甚巨,一斧头下去,损失可想而知。
因此,各地应针对出现卖果难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是果品质量问题,就组织果农对果园进行清理,淘汰老化、低劣品种,争创品牌;是销售原因,就努力完善销售网络,保证销售有序进行;是加工滞后,就设法加大加工力度……
“贵——一拥而上——多——砍”,这个怪圈曾经让农民吃尽了苦头。辩证地看待问题,是跳出怪圈的法宝。这一点,饱经了市场风风雨雨的农民,感受应该很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化州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化州再造新优势
王琨张明荣杨国勇
近年来,广东省化州市“三高”农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粮、果、菜、桑、蔗、渔、畜等七大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著名生产基地。
确定支柱产业,根据区域合理布局
1994年,化州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了发展“三高”农业的战略重点,明确把粮、果、菜、桑、蔗、渔、畜列为七大支柱产业。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农民种植习惯,对七大支柱产业的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确定了“南蔗、北桑、东烟、西蕉,稻、果、菜、渔、畜遍全市”的发展布局。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本市山坡地多、土壤肥沃的优势,该市又把水果生产作为“三高”农业的重点和主攻方向,提出了“奋战三年,实现全市人均一亩果”的奋斗目标。两年来,水果种植已完成总体规划的71%,有六个镇已率先实现人均一亩果,今年全市可望实现人均一亩果。
山地养鸡、淡水养鱼和冬种玉米成为该市“三高”农业的新优势,很多农民通过养鸡、养鱼、冬种玉米又多了一条致富之路。杨梅镇平塘管理区农民李亚华是该市有名的养鸡专业户。1993年以来,他每年光养种鸡纯收入就达20万元左右,再加上他承包40亩鱼塘养鱼,每年纯收入可达32万元。
杨梅镇是茂名市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面积达2.3万亩,1996年投产面积1.8万亩,产鱼11138吨,产值7797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28%,走出了一条以水治水、造塘养鱼、根治涝患的“三高”农业发展新路。
玉米历来被认为是北方的作物,在广东省并不多见。化州却有两个十分有利的条件:一是当地气温每年约355天在10摄氏度以上,对玉米的发芽、抽穗非常有利。二是有冬闲田20多万亩,还有大量的坡地。目前,该市冬种玉米超过10万亩,平均亩产250公斤,1996年冬到1997年春收获的玉米预计总产值超过亿元。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农民对种植玉米倾注了满腔热情,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化州市合江镇农民莫锦勇把自己的3.3亩冬闲田全部改种玉米,收入近万元。在东山区博龙管区,千亩玉米丰产片获得了大丰收。仅这个管区车头村就连片种植650亩,收入达52万元,人均收入890元。据不完全统计,化州市去年种玉米纯收入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08户。
提高科技含量,走规模经营之路
围绕科技兴农,化州市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起从市、镇到管理区的三级推广网络,配备技术人员250多人,农技员600多人。各镇还组织起一批民间农技服务团体和专业技术研究会,现有会员达7000多人。两年来,该市每年参加各种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均超过20万人次。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掌握了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全市已有3500多人获得农业技术职称。据测算,该市近年种植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已接近50%。
化州市通过改革土地使用权制度,实施“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种苗、统一规格、统一种植等办法,推动规模经营。实行土地入股,把分散承包改为连片集中承包;原农户承包土地面积不变,位置变,在“五统一”基础上,分户经营;按原土地使用权属,通过“五统一”使小园连片,形成规模;向农户反租土地,租赁给大户统一经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大量培植专业户和引进外地客户、外商进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目前,该市共计培植起种养专业大户5.3万多户,引进外地客商、外商86户。此外,还有“公司农户”或“专业大户农户”等形式。作为龙头企业具较大规模的公司目前已有38家。通过上述几种途径,该市“三高”农业基本实现了基地化、规模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

  九六各省(市、区)农村经济十件大事
广西
一、大灾之年粮食大丰收,总产达到一千五百九十点二万吨。
二、截至一九九六年,十年来全区九百万人跨越温饱线。
三、昭平林业走出产业化之路,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找市场。
四、粤桂党政领导共商打好扶贫攻坚战,广东决定一九九七年支援广西六千万元用于贫困人口异地开发。
五、水果业高速度集约化发展,水果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水果收入五年增长五倍多。
六、龙胜各族自治县进入全国首批脱贫县行列。
七、岑溪北流成为广西首批亩产吨谷县市。
八、博白县发展外向型农业,年创汇十亿元,居全区县市之首。
九、过去的特困县南丹县向强县挺进,财政收入步入广西“十强”。
十、玉林地区下力气建设高等级“水路”,“三面光”水渠建设取得成绩。
(广西日报供稿)
贵州
一、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一百六十万人解决温饱,六个贫困县率先越过温饱线。
二、大关人创造了“大关奇迹”。省委、省政府号召学习“大关精神”。
三、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四市与贵州扶贫协作全面展开。
四、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先期启动八个重点绿色产业。
五、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五十二个小康村。
六、“两烟”发展战略确定,贵州将建成烟草强省。
七、贵州向畜牧业大省发起冲刺。
八、四个百万亩高产工程全面告捷。
九、六十个县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全省军民奋起抗洪,夺得农业丰收。
十、乡镇企业“双百千万”星火工程启动。(贵州日报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