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城镇建设

  众志成城
——记苍南县龙港镇小城镇综合改革
本报记者张毅
夜宿龙港镇,井然有序的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霓虹灯和南国少女亮丽的衣裙,给小城增添了几分新鲜气息……
眼前的繁华实在让人难以想象,12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滩僻港。由于流通的需要,也为了实现农民进城的夙愿,鳌江下游南岸的浙江省苍南县农民决定在此建一座城镇——龙港镇。
首尝土地有偿使用的甜头
荒滩上建城镇,犹如一张白纸可以画最美最好的图画。但白手起家,谈何容易?
建镇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兴建一座城镇,水、电、路、工厂、学校,处处要花钱。龙港建镇既无国家投资,又不具备引资条件,一下子从哪儿弄那么多钱?经过反复思量,镇里想到了脚下的滩涂。土地有偿使用!谁出钱,谁受益,谁在龙港用地建房,谁就有义务出钱建设公共设施。自扫门前雪,合情合理。
然而,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个敏感的“禁区”。灵活的温州人采取了“变通处理”的办法,以收取公共设施费和劳动力安置费的方式,进行土地有偿转让,将批给个人建房的土地,按地段分为6个等级收费。
进城,对农民的诱惑是巨大的。当祖祖辈辈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时,可以想象他们是多么兴奋。短短4个月时间,就有5000户农民申请在龙港建房。截止地价款缴付期限,共收现金900多万元。龙港镇一夜之间搬来个“建设银行”。
改革户籍制度的尝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农民被一系列封闭性的制度隔离在城市生活之外,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农民进城或农村城市化的一道主要障碍。市场放开后,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这道障碍的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龙港抓住这个机遇,鼓励农民离乡离土。1986年,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落户的有6891户,1991年龙港镇自理口粮户占人口总数的57.3%。
龙港镇党委书记王晓峰告诉记者,尽管自理口粮的办法在户籍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体制的影响,龙港竟然出现了城市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蓝印户口、农业户口等7种户口并存的现象。居住成份繁杂,给城市户口管理及城市规划工作增添了许多麻烦。对此,现一届镇政府又进一步深化了户籍制度改革,按常住地登记的原则和在龙港城区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等条件,将城区原有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口以及其他类型的户口统一按程序登记为常住户口,即城镇居民户口。其待遇和义务与原城镇非农业户口等同,且可正常迁移。现已有3000多户办理了登记手续。
小政府与大社会
龙港发展到今天,总人口14万人,城区8万人,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199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现有工业企业980多家,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26家。龙港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镇规模的急速膨胀,与现有镇级行政体制的格局发生了尖锐的冲突。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龙港造就不了企业集团”、“龙港出不了亿万富翁”,一时间,怨声四起,部分资金开始外流,房地产价格一度降了又降。“农民城”笼罩着不安的情绪。
不进则退,龙港面临着严峻的二次创业。作为“农民进城”的样板,龙港再次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龙港的改革和发展问题。1995年6月,经国务院11个部委批准,将龙港列为全国57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
“试点”就是最大的支持。苍南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在龙港推行了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机构的改革,从计划、财政、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城镇管理、教育和干部人事等7个方面授予龙港行使县级管理权限,并据此撤并镇属有关职能部门,在原有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合并建立了镇计划与经济发展局、农业经济发展局、社会发展局、招商局、财政局和城乡建设管理局。龙港还改革了财政体制,建立起省内第一个镇级金库。此外,在各方支持下,龙港还顺利进行了计划管理、人事管理、政法工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体制改革,一通百通。一年多来,龙港镇新一届领导班子因势利导,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支柱产业,推行股份合作制,组建企业集团,一路畅通。各类批发市场也获得了长足发展。1996年同1994年比,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市场成交额、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均大幅度增长。“小政府,大社会”,改革之后的龙港镇委、镇政府责权统一,指导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显示了旺盛的活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采购
科技热
年初,江苏省锡山市采购高新技术出现热潮。市科委主任率团赴成都、重庆、武汉等地采购高新技术项目,采购团跑了四川联合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一大批大学和科研院所,采购科技项目100多项。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锡山市科技兴市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跑科技市场,已列入了乡镇企业的工作日程。去年南泉镇党委书记带领一批企业的厂长、经理去浙江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进行科技项目“采购”,并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合同,校方提供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向校方提供部分科研经费。目前该镇已有10个村、厂同10个大专院校实行科技挂钩。市科委对全市19个镇和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137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镇和企业已同全国84所大专院校和215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另据统计,全市有1/3的企业与科研单位“攀了亲”,有590家企业签订了“联姻”合约。
积极采购国外先进技术也成为“新潮一族”。去年江苏行星集团同日本大发工业株式会社签订了CL发动机的技术转让合同。梅村镇光印图像公司以110万元费用购买了美国的软件技术。该公司现已成为省首批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之一。
(高幼元刘国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弄潮人语

  机制优势不是永恒的
宁波一休集团总裁陈华娇
一休集团发展、壮大的十几年,是充满艰辛坎坷的十几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转化的十几年。回顾艰难的创业历程,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凭借灵活的机制,较早地投身市场,较早地认识了市场,同时也较早地把握了市场。在一些国有老厂“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候,我们瞄准市场需求,在服装设计上狠下功夫,一年推出1000余种款式,受到儿童和家长们的欢迎,被商界誉为“千面一休”;在商品管卖不管退的年代,我们率先向经销商承诺:凡春夏装过“六一”、秋冬装过春节销不出去的,本公司负责退货,从而一举赢得了商家的信赖,打开了市场销路。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乡镇企业的灵活机制确实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加上乡镇企业的创业者肯动脑、能吃苦,靠着一股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往往能够取得成功。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发展,国有企业这一块正在转变机制,拥有灵活机制的国外企业也进来了,乡镇企业再靠那点灵活机制坐吃老本,已经不行了。就算你有拼劲,人家的机制转变了,也一样有拼劲。所以我现在守着几亿元的“家产”,一分钟也不敢懈怠。
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使我们一休人在1995年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第二次创业,主要从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入手。我们现在试行集权分层领导体制和以部门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集团内部市场运作机制,即总部集中力量做好资产控制和资产经营,发展战略,投资战略,产品和营销策划,以及重大人事管理和内部协调监控;具体生产和经营运作管理则分层下放。同时,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什么时候都需要改革,什么时候都需要开放。只要发展,就离不开这两条。对国家是这样,对我们企业更是这样。十几年的创业经历,这一点我感触最深。
(企业背景介绍:一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1984年至今的十几年间,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镇办小厂,跳跃式发展为国内的“童装老大”:1996年完成销售额4亿多元,并连续四年蝉联全国最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儿童服装第一名。) (本报记者彭俊整理)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老乡月谈

  “龙头”舞起来
剑光
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体系,产品结构和企业布局逐步得到调整。但是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一些乡镇企业在产业选择方面发生偏差,没有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而是走了一条与城市企业结构趋同的路子。乡镇企业中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只占4%,第三产业占1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一些地方盲目上了一些市场已经饱和的一般性工业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现象;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例偏低,对农业的带动力不强,据统计,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35万家,创造的产值只占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的1/4,只占农业总产值的20%(而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增值部分一般都数倍于农业总产值),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尚未有效地开发利用。从乡镇企业总体上讲,中低档产品多,名特优新产品少;有些企业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经济优势。
解决这些问题,应根据市场需求、本地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进行适应性和开发性调整。对于东部沿海和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主要是实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布局调整整体推进的方法,走大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的路子,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和粮棉等农副产品主产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可以考虑先立足当地资源,搞好资源性开发产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兴办农林牧渔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种养业和其他多种经营的发展;之后再发展其他乡镇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
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实际上就是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服务的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品或产业的开发,用经济手段联结农户和基地,联结产前、产中、产后,组成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乡镇企业是农民自己投资为主兴办的企业,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是乡镇企业与发展农业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战略措施。这种方式不仅没有动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还克服了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经营规模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效益高与农民收益低等诸多矛盾,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的第二次飞跃有着重大作用。它有利于引导农户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同时实现多层次增值,使农户享受到农业产业链延长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使乡镇企业从以工补农建农向带农转变,与农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使乡镇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在这些方面,乡镇企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大有文章可做。贸工农其中贸工两环都是乡镇企业发挥作用的舞台,当然也可以直接搞农业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意味着乡镇企业把根深深扎在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产业中了。因此,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不仅是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乡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农副产品主产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子,乡镇企业理应在这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可喜可贺“乡镇企业版”
从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上欣喜地读到“乡镇企业版”,犹如老友相逢,格外亲切,真是可喜可贺。作为乡镇企业的一员,我从内心深深感谢《人民日报》为我们“乡镇企业”这一大家族留下了一块宝贵的天地。
初读第一期“乡镇企业”版,得益匪浅,从“致读者”的亲切话语到“让数字说话”、从“经济观察”到“乡镇企业大视野”,从“老乡月谈”到“企业风采”,每篇文章均站在全国高度上反映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成就,给人以启发,特别是“经济观察”和“让数字说话”中的内容,一般来讲是地方报纸难以报道的。这将成为我们乡镇企业的好参谋。
可能是由于第一期,版面栏目还少了些。笔者认为如果增加一些反映企业家风采或者乡镇企业职工事迹方面的内容,版面可能会更丰富、生动一些,也会更加贴近读者。
愿贵版越办越红火,真正成为我们乡镇企业干部职工百读不厌的好版面。
(江苏省如皋市冒建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动态

  轮胎试验生产基地落户泸河
本报讯日前,化工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与山东诸城市泸河集团总公司在京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创建“轮胎研究试验生产基地”。泸河集团是国家首批确认的全国性乡镇企业集团之一。
近年来,我国橡胶轮胎行业发展较快,其产量已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但就全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来看,仍存有较大差距。该轮胎研究试验生产基地的创建将加快我国轮胎制品的研究开发工作,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轮胎行业的整体实力。 (百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动态

  沿山40万吨特钢项目进展顺利
本报讯被冶金部列为全国样板工程的江苏沿山40万吨特钢项目进展顺利,大规模土建工程基本结束,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今年上半年可望投产出钢。
40万吨特钢项目是沿山集团瞄准国内紧缺的汽车用特钢而上马的,是江苏省重点工程,也是全国乡镇企业示范项目。该项目主要工艺、设备全部从国外专业厂家引进,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大纲是由“中汽”总公司和冶金部规划制定的。预计炼钢、轧钢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实现利税3.2亿元。
(陆叶李培唐成)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视野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
——大中型乡镇企业发展述评
本报记者夏珺
大中型企业迅速崛起
昔日被称为“草根工业”的乡镇企业,近年来已开始进入一个发展规模经济的新阶段,正在实现由以量的扩张为主向以质的提高为主的飞跃。
“八五”期间,一大批大中型乡镇企业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使乡镇企业的整体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按照国家大中型企业划型标准,到1996年底,已有5000多家乡镇企业被确认定为大中型乡镇企业,其中山东万通达、四平红嘴和浙江横店3家集团公司为特大型,万向集团等184家为大一型企业。此外,还涌现了以大中型乡镇企业为核心组建的全国乡镇企业集团736个。这些大中型乡镇企业从企业个数上说,只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0.02%,但拥有的资产总额却占全国乡镇企业资产总额的11%,其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全国乡企的6.5%、8.1%和13.2%。从这组反差强烈的数字对比中,可以看出大中型乡镇企业明显的规模效益。
如果说,“船小好调头”是以往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特点,那么,如今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则表明一批乡镇企业已由“小船”长成了“大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正在发挥着“船大抗风浪”的新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得益于乡镇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和长期发展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被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导力量”的乡镇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市场风浪的磨练、摔打中成长的,必须天天面对市场、研究市场、适应并占领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从市场中来,产品接受市场的检验。久而久之,乡镇企业便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如自主快速的决策机制、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机制、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劳资结合、酬效挂钩的分配机制及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等等。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企业没有一定规模,就没有市场优势,就没有竞争力,就很难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乡镇企业在过去发展中所形成的“以多取胜”、“以量取胜”、“小而全、小而散”粗放型、数量型的发展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形势。于是,一批具备条件的乡镇企业便不失时机地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兼并、租赁、联合等多种方式,盘活资产存量,聚积生产要素,扩大企业规模,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便应运而生。
大中型乡镇企业的出现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八五”期间,乡镇企业的发展方针是“注重质量效益,坚持发展提高”。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各级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江苏省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三上一提高”的指导思路,即“产品上档次,企业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90年代初又明确提出以加快培育大中型乡镇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作为提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突破口,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扶持政策,使大中型乡镇企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1990年时,江苏符合国家划型标准的大中型乡镇企业只有67家,而目前达到国家大中型企业标准的乡镇企业已达1200多家。山东通过政府引导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近年来出现了乡镇企业个数减少、企业规模扩大、素质提高的好势头,1995年全省乡村工业企业平均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0万元,创造产值446万元,分别是1990年的4倍和5.7倍。
抓大带小,以小促大
一批大中型乡镇企业的脱颖而出,标志着我国乡镇企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无疑将成为乡镇企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但是,大中型乡镇企业毕竟只占全国乡企总数的0.02%,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量的乡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的乡镇企业还主要是小型企业。因此,大中小乡镇企业不可偏废。
大中型乡镇企业无疑是乡镇企业的主导、骨干和支柱,但大量的小型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小型乡镇企业不仅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众多的商品和服务,也为国家、社会创造了可观的财富,因此,小型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不可少。实行“抓大带小”,就是要通过发挥大中型乡镇企业的“龙头”作用,促进小型乡镇企业逐步上规模、上档次,或逐渐成长为“小而专”、“小而精”的“小型巨人”。对于乡镇企业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则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当地实际,乡镇企业的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注重实效,而不可片面地将发展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数量作为追求目标,拔苗助长。
“大中小结合”将是我国乡镇企业今后长时期的格局。既要发挥大中型企业“船大抗风浪”的优势,也不丢掉众多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两个优势齐备,各有各的用场,目标都是一个:富国富民,奔向小康。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北省正定县农民傅玉婵靠养鸡和种甜叶菊致富后,最近创办了“正顺工艺品厂”,生产的装饰大扇、檀香手扇等二十多个品种的工艺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用户欢迎。这是傅玉婵(左二)正在和设计人员一起研究工艺扇的装饰。
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龙海市角美镇办的闽南工贸集团是福建省百强乡镇企业之一,有科技人员123人。该厂生产的高、低压开关设备和高、低压开关电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图为电器组装车间一角。
新华社记者李开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