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黑龙江四大危困行业透“亮色”
效益下滑得到遏制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本报哈尔滨2月15日电记者丁伟报道:黑龙江省不断加大煤炭、森工、农垦、军工四大危困行业的改革力度,通过务农务牧及多种经营分流人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放权和划小核算单位化整为零,分块搞活,四大行业透出了“亮色”:效益下滑得到遏制,两年连续减亏5亿多元,拖欠工资问题初步缓解。
黑龙江四大行业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开发、建立起来的产业群体,曾为支援全国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因计划经济影响深,改革任务重,难度也大。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黑龙江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时,把四大行业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他们注重抓规划,总体推进,适时提出“煤炭行业5年扭亏,森工行业3年解困,军工行业‘九五’自立,农垦行业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四大行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针对黑龙江地广人稀、“五荒”资源较多的特点,四大行业借鉴鸡西矿务局“三五格局”经验,普遍实行了“三三制”改革,即1/3的职工从事主业,1/3从事多种经营,1/3务农务牧。截至目前,煤炭、森工、军工三大行业分流人员达20多万人,占应分流总数的40%。通过精干主体,发展“两翼”,四大行业在多元发展中实现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正逐步由“独木难成林”的尴尬局面向多业并举、齐头并进的方向转变,去年非煤、非木、非军品产值达128亿元,比主业超出50多亿。改革同时给职工带来了实惠,不但从事主业的职工因人员减少而多分得一块“蛋糕”,分流出去的人员也尝到了甜头,其中仅鸡西矿务局的“农业军团”和从事多种经营的职工中就有近1000人年收入超过万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强化企业管理实施名牌战略
包钢靠过硬产品赢得市场
本报呼和浩特2月15日电包头钢铁公司坚持强化企业管理,实施名牌战略,1996年产品产销率达到101.3%,钢材出口增长21.8%,销售收入96亿元,实现税利13亿元、利润3亿元,占全行业的1/10;出口创汇9400万美元。
包钢冶炼的是世界上最难选难炼的矿石,工艺流程十分复杂,提高产品质量难题重重。针对这一情况,企业推行了独具特色的贯彻生产全程的企业内部升级达标管理模式。质量指标被定为硬指标中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全厂职工人人皆知。结果,设备工艺在十大钢厂中并不占先的包钢,主要质量指标却名列前茅。去年重点考核的30项质量指标与上年同期比,稳定提高率100%,其中生铁合格率列十大钢厂首位;钢材综合合格率列第二,仅次于宝钢。
包钢始终把创名牌作为主攻方向。全厂上下眼盯市场、心想名牌、自加压力、奋发图强。近年包钢在研制成60公斤重轨后,又发挥自身稀土资源的优势,加大科研力度,生产出稀土硅铁合金、混合稀土金属,去年又创出了低中压锅炉管、热轧带肋钢筋和冷拔低炭钢丝等名牌产品。
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包钢的无缝管却一直畅销不衰。台湾某厂商从大陆五大无缝管厂选择替代日本无缝管,结果包钢无缝管独受青睐。同时,包钢生产的带钢、方钢等也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刘亮明乔世民)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家峡水电站一号机组发电
单机容量40万千瓦将缓解西北地区严重缺电的状况
本报西宁2月14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黄河上最大的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经过1万多名水电职工10年奋战,一号机组昨日正式发电。该机组并网发电将缓解西北地区严重缺电的现状,为大西北的经济发展注入巨大动力。
李家峡水电站是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的黄河主河道上。该水电站共5台机组,其单机容量为40万千瓦,是目前国内已投产的水电站中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比龙羊峡水电站还大72万千瓦,是目前黄河上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现代化水电站。
李家峡水电站由电力部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区集资兴建。自1987年7月开工以来,得到了电力部、国家开发银行和陕、甘、宁、青4省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西北电力勘探设计研究院、西北电管局、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建设局、水电部第四工程局等单位的共同努力,先后完成了黄河截流、大坝混凝土浇筑、机组安装等工程。
(附图片)
黄河流域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现代化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一号机组2月13日正式发电。图为李家峡水电站大坝。新华社记者王精业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政协副主席
刘靖基同志逝世
新华社北京二月十五日电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名誉副主席、第八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顾问刘靖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五日五时五十四分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附图)
刘靖基遗像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开会未必要“开伙”
不久前召开的西安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一改往年惯例,不吃公饭,不会餐,不住宾馆,只发会议材料,会散人走。郊县实在回不去的,住市政府招待所。仅此一项改革,就少花四五十万元。
开会不“开伙”,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从何时起,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开会必会餐,吃好喝好,是会务组的重任。有的甚至借开会之机,相互邀请,大解其馋,造成很大浪费。
会风反映党风。开一次会议,也是一次传播思想作风的过程。特别是上级机关、领导干部开会,从内容到形式,更应作出样子。节俭的会,吹来的是清风;奢侈浪费的会,吹来的是“腥风”和歪风。
当然,开会是否要“开伙”,还是要因时因地因会制宜。不需要“开伙”的,就开“走”会;确需“开伙”的,应该尽量节俭。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门都在部署年度工作,该开的会还得开,而且要开好。只是不可以借开会之机大吃大喝,这是需要提醒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深圳进出口贸易连年创佳绩
深圳市进出口贸易额连续四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据透露,去年,深圳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按进出口商品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达390.5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12.08亿美元。全市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3%,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实现贸易顺差33.62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27.5%。
(王楚)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浙江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目前,浙江省已建设各种类型的现代农业园区227个,总面积超过25万亩,涉及粮食、水果、养殖等各个方面。各地实行社会投入为主、乡村集体配套为辅,鼓励工商企业、农户个人出资出劳,形成全社会投资办农业的格局。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江苏选派优秀教师支援老区
江苏省近日决定,从教育发达地区选派一批中小学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苏北老区的贫困县,对口支援那里的乡村学校,扶持他们办好基础教育事业。据介绍,目前已从苏州等市选出86位中小学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9个县的每县1所中学和1所小学对口支援。(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南阳“金冠”10年赚回14个厂
由于选准了国家优先重点发展的电力、交通作为企业产品的主攻方向,河南南阳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由一个严重亏损企业发展成为行业“大哥大”,10年赚回14个厂。1996年生产的氧化锌避雷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2.3%。
(戴鹏李建明)


第1版(要闻)
专栏:

  劈开千年顽石造出千亩良田
大关村苦干十二年挖掉穷根
编者按:一个村劈石造田的消息,还值得上人民日报的一版头条吗?——有些读者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确实,如果只看造田的规模、数量,比起有些典型来并不那么惊人。但是促使编者下决心把这条消息作如此破格处理的,是大关村人那种艰苦奋斗的新愚公精神。看到他们那种坚持12年与恶劣自然条件作顽强斗争的业绩,谁能不为之感动?谁能不为之落泪?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这种精神,不仅战争年代需要,和平时期同样需要;不仅贫困地区需要,富裕地区同样需要;不仅农村需要,城市的各行各业同样需要。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有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关村人所做的一切,已经大大超过其本身的物质价值。
本报贵阳2月15日电贵州省罗甸县大关村人,苦干12年,用双手劈开千古石,抠出万年土,在嶙峋乱石中砌出近千亩高标准稻田,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8亩,人均收入从40元增加到850元,人均口粮从130公斤增加到410公斤,在贵州极贫的“两山”地区(麻山、瑶山)中率先摆脱了贫困。
大关村位于麻山腹地,属石漠化很严重的喀斯特山区,被认为是“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区域”。全村260多户、1000多人口,散居在60多条山沟里,人们长年在一条条石缝里撒上几粒包谷种籽,辛苦一年,只够半年糊口。
1984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何元亮召集党员开会:既然我们守着这片土地,就不能陪着乡亲们守这份苦。苦熬不如苦干!劈石抠土也要砌出梯田。不信干不出头!
当年春天,何元亮在自家门口的石山上放响了第一炮。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人都豁出去了,为了凑钱买大锤钢钎,把家里能卖的都卖掉,连下蛋的老母鸡也不留。没有炸药,把锯木屑炒糊,拌上硝铵,自制炸药。连土炸药也没钱制的,把柴火堆在石头上烧,烧烫石头,泼上冷水,再一锤锤、一块块撬下龟裂的岩石。男人抡大锤,女人掌钢钎,大块石头砌田坎,小块石头填坑洼,碎石、黄泥一层层铺平夯实,再回填两尺厚的泥土。石旮旯里泥土金贵,只能在石头缝里一点点抠出来,一些稍宽的石缝竟掏下去七八米深。
山里无水源,人们又顺着山势在田边砌起一个个小水窖,蓄积雨水,再用管子把珍贵的水引进田里。一道道、一块块形状各异的梯田,伴着一个个小水窖,构成了一幅山区罕见的精致的农田景象。
一个冬春下来,每家有了一二分水田。到了秋天,每家收得一两箩谷子。看着这石头上长出来的金谷子,村民们眼里噙满了泪水和希望。从1984年到1990年,整整6年时间,大关人没要国家一分钱,就这样胼手胝足,矢志不移,造出了200来亩旱涝保收的稻田。算下来,他们造一亩这样的石头田,要翻动800立方米石头,回填150立方米泥土,投工500个,物资投入600元。大关人说,这样干值得,不光自己能吃饱饭,更为子孙留下一片好家园。
大关人劈石造田的壮举,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1990年以来,政府相继给他们52万元以工代赈的资助。这以后,大关人每年造田以上百亩的速度递增。到去年,大关村已造田近千亩,产粮达50多万公斤,全村人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这几年,大关人还修建了6公里的乡村公路,栽种了200多万株杜仲、银杏,家底慢慢厚实起来。
如今,大关村的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何元亮被人们誉为“当代新愚公”。大关村的经验,也为贵州极贫乡村在脱贫攻坚战中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胡跃平孙海涛)


第1版(要闻)
专栏:

  百姓心中的明镜
——山东省胶南市人民法院文明执法纪事
本报记者宋学春
连续10年无错案,连续10年保持先进,山东省胶南市人民法院的先进事迹正在齐鲁大地传扬。
以百姓心接百姓状
打官司历来是老百姓心里发怵的事,而在胶南则不是这样。胶南法院的法官们深知百姓的心思,他们以接待来访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不让群众坐冷板凳。”
一名干警在处理一起拖欠土地承包费纠纷案中,因当事人态度不冷静,便以吵闹法庭为由,向当事人课以罚款。告申庭在接待来访后,及时作了纠正,该干警出面赔礼道歉。当事人没有想到法院如此严于律己,也主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从而使这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圆满调处。
胶南法院在接待来访中体会到:只有深入基层服务才能赢得群众支持。记者跑了几个乡镇,采访了数位当事人,他们都夸胶南法院的法官们是“包青天”。
胶南法院的19个基层法庭堪称联系群众、搞好综合治理的前沿阵地,他们每周至少用一天时间深入乡村走访,了解社情民意,同时抓住时机培训调解干部,宣传法律知识,并随时解决各种民事纠纷。
针对群众的心理现状,胶南法院从1994年起制定了预约登记和如约接待的制度,群众可以点院长,当事人有案难诉或认为处理不公,找哪位院长都行。
红石崖镇有位曾在抗美援朝中立过功的老人,因儿子被人打伤而提出诉讼,并点名找院长赵高岭。恰逢赵院长去青岛开会,老人没等上预约。赵院长回来后,他找上门去大发脾气。赵院长详细向他解释了办案的过程,说:“你可以不相信我,但你不能不相信国家的法律,如果到了期限,还没有办好,请老前辈再来找我算帐。”半个月后,问题得到解决,老人特地登门道谢。
正人先正己。几年来,胶南法院先后制定并落实了“四讲八不准干警守则”、“办案人员与当事人双向约法”、“当事人评议审判人员”、“违法立案及错误追究”、“举报必查”、“不廉洁行为一票否决”、“立审分立”、“审执分立”、“有奖举报”等制度,设立了公开电话,在法院和各派出法庭全部设立了举报箱。每制定一项新的制度,都向社会公开,并在胶南市聘请了165名执法监督员。凡举报干警的违法乱纪行为,经查属实,给举报人奖励。
不少群众反映,只要有事找到法院,他们大小都管,只要有理,打官司都赢,不管输赢都受教育。1992年的夏天,胶南法院收到大连市83岁的冯大娘的一封信,信中反映她在胶南工作的儿子有20年未尽赡养义务,信的末尾很客气地说:“麻烦法院过问一下这事。”民庭的同志想,老太太年事已高,路途遥远,不能到庭,这“官司”要帮助她打。于是他们打破常规,回信寄去空白诉状,让其提供儿子的详细地址和工作单位及有关证据。此后,不厌其烦地先后6次找老太太的儿子,终于做通了他的工作。不久,老太太的孙女代表奶奶写信来,信中说:“我们没花一分路费,没送一分钱礼品,就解决了多年来不尽赡养义务的家庭纠纷,谢谢你们,远方的亲人,人民的法官。”
以法官身干法官事
胶南法院的法官们凭着神圣的责任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有的法院实行了缓刑保证金制度,胶南法院党组敏锐地认识到,这样做有“拿了钱就放人”、“以罚代刑”之嫌,易引起群众对法院执法工作的误解。他们坚持通过对缓刑犯的回访考察和集中教育制度,落实帮教措施,促进罪犯的改造和转化。1991年以来,胶南法院所判处的170名缓刑犯,无一重新犯罪。
一个时期,不少行政事业机关包括部分法院,办起了经济实体,胶南法院也有人思想浮动,也有一些单位主动送项目、资金上门,要求与法院联办经济实体。胶南法院党组明确表示,审判工作有其固定的特点,越是改革越是不能逾越立法精神,越是不能影响公正办案。法院如果搞创收,官商易融为一体,很难有公正裁判,必将影响严肃执法,后患无穷。
胶南法院先后与256家企业建立法律服务联系点,为企业培训或代培经济司法联络员1790余人次,培训基层调解干部1.5万余人次,为农村企业修订各类承包合同、购销合同2890余份,都是尽义务,不要一分钱报酬。在诉讼费的收取中,严格按规定办事,不多收、乱收一分钱。
几年来,他们坚持不搞办案与出差补助费挂钩,不搞办案与奖金挂钩,始终实行目标管理、百分考核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对干警的办案数量、质量、效果及政治思想表现、审判作风、组织纪律、公益活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
就这样,胶南法院从根本上消除了“创收”、“抓钱”的模糊认识,提出了“谁想捞油水,占便宜,图实惠,就离开胶南法院”的口号。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别人赚多少钱,法院严肃执法的原则不能变!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胶南法院党组善于站在全局高度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以大局为重,不管当事人是本乡还是外地,都坚持做到:合法权益一样保护。他们每年受外地法院委托或协助执行案件达几十件,都能做到专人负责,件件落实,及时解决,不留后患。本市一家企业拖欠内蒙古乌特尔绒毛厂33万元羊毛货款,立案时,有关人员找经济庭和院领导,要求从当地经济利益出发,为本地企业行个方便。院领导不卑不亢,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依法作出判决。绒毛厂的厂长非常激动,他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解决。在胶南法院,法律的天平是公正的。为此,厂长特地赠送了一块刻有“执法公正、名扬遐迩”的木匾,并执意亲手挂在了法院的墙上。
以廉洁心办公正案
“公生明,廉生威”。古往今来,有多少执法官难以逾越“情”与“礼”而丢了一世的英名。
胶南法院的法官们认为,作为法官其天职就是“保护人民、惩治犯罪、促进改革、服务四化”。他们的信条是:如果法官不廉洁,群众将不再相信法律,不相信法院,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于这个认识,胶南法院把廉政的利剑高悬。
院长赵高岭坦然提出:向我看齐,向党组成员看齐。他对自己约法五章:说情心不软,请吃嘴不馋,好处手不伸,权势不屈服,恫吓不畏惧。他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雷打不动。他坚持不用公车办私事、出差不领补助费、不同职工抢分房。胶南法院的拒礼登记簿上,记载着无数拒礼的故事。副院长张曙光将800多元的名烟酒拒之门外,原经济庭长王振民回绝51厘米的廉价彩电,老法官高玉平从菜篮子里取出500元人民币“暗礼”上交……
记者还听说了民庭王学彬庭长“不认亲”的故事。一位农村妇女到法院问王学彬的家,恰好问的正是王学彬,王学彬见这位妇女提着东西,又打听自己的住址,便问:“你是哪里人?”那妇女说是信阳镇的。王学彬手头正办理该镇的一件债务案,心想,提着包找自己的家,又不认识她,分明是为案子而来的。便回说:“老王出差了。”谁知王学彬中午一到家,发现问路的妇女正坐在自己家沙发上。他便有点生气,老伴急忙解释说,这是咱儿媳妇的姐姐,来走亲戚。老王一脸尴尬,急忙赔礼道歉。
有人说,拒礼容易拒情难,可胶南法院不服这老话。一次,胶南法院受理了一起盗窃犯罪案件,被告人亲属是部队离休干部,也是赵高岭院长在部队时的老首长。这位老首长从几百里路之外赶来找赵高岭,要求从轻或缓刑处理。赵高岭恳切地对老首长说:“老首长对我的培养、教育、关怀和支持我永远不忘,现在我做法院工作,严格依法办事,既是人民的要求,也是你培养的结果。如果你能理解,又是对我的很大支持。”一番入情入理的话,使老首长再难开口。法院依法追究了被告人刑事责任。
多年来,凡是为案子来求情的,都会得到同样的答复:“请相信法院、相信法官,会依法公正审理的。”办案人员始终坚持一个标尺,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记者同胶南法院几位老庭长座谈,他们谈到的一个个过“三关”(金钱、人情、权势)的故事,说者平静如水,而听者却有触目惊心之感。多年来,胶南法院200余名干警未出现一起违法违纪行为,所办案子件件依法落到实处,难怪老百姓称他们是心中的“明镜”。


第1版(要闻)
专栏:

  提前一年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天津农村全部告别贫困
本报天津2月14日电记者傲腾报道:记者从今日召开的天津市扶贫工作表彰会上获悉:天津市农村175个贫困村人均收入目前达到1550元,提前一年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农村全部告别了贫困。
天津是我国三大直辖市之一,农村人口多达400余万,占全市人口的40%以上,且农村中一部分地区属生产条件差的偏僻山区、水库移民区和盐碱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农村人口约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0%左右,十年以前人均收入不及200元。面对这一情况,天津市坚持十年分层次、分阶段地打扶贫攻坚战,抓出了成效,大部分贫困村庄的领导班子得到加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得到提高,致富门路越来越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天津市决定全市的扶贫工作坚持“三不变”,即:政策不变、渠道不变、责任不变,使这些刚刚脱贫的地区,尽快赶上富裕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使脱贫农民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在精神上充实丰富起来,继续帮助他们克服依赖思想,改变观念;在充分发挥已有的文化、卫生及公益性基础设施作用的同时,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他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第1版(要闻)
专栏:

吃粮不再靠返销
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革命老区内蒙古清水河县分布着3万多条沟壑,长年干旱,自然条件恶劣。去年,全县人民依靠旱地节水灌溉等科学新技术种田,粮食喜获大丰收,产量达7500万公斤,人均口粮700公斤,人均收入1177元,摆脱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图为春节前夕,农民胡保河家将一年的口粮和籽种留够后,把2500公斤余粮运往乡粮库销售。
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