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影进校园
建起新市场
吉林磐石市的电影系列化教育工作,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几年来,全市中小学电影系列化教育活动年均放映影片120部,放映3500场,观众达70万人次。受到学校、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欢迎。在取得显著的电影育人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91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致李铁映、何东昌同志的信中强调要对青少年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从社会效益上看,如果能运用库存的优秀影片配合青少年的史情及国情教育,就能使电影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得到最佳的结合。从开发市场角度看,在农村电影滑坡的情况下,开辟农村中小学电影市场,将对稳定和发展整个农村电影事业起到一定的作用。市政府与教育部门,1991年首先在取柴河镇搞了试点工作,1993年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面开展了电影系列化教育工作。这项工作一开始,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市长为组长的全市中小学电影系列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中小学的组织机构更加健全,从上至下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
电影系列化教育重点是电影育人。通过电影教育,使青少年受到人生观、道德观、理想、情操、行为规范等教育。电影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手段,与各科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影中有关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科技教育、国情教育、史情教育、美学教育、语文知识培养和训练等内容都能在语文、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学科中找到相融点,把电影引入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96年全市分四个片开展了电影配合各科教学的观摩教学活动和电影配合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电影系列化教育工作在磐石市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杜池祯)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江苏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江苏曾经是我国电影发行放映收入主要来源的大省之一,80年代江苏的电影发行放映收入创下过连续数年夺得全国之冠的辉煌成就。近些年虽然江苏农村电影市场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农民看电影难收费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的解决。农村电影市场远未完全复苏。
省委书记陈焕友在日前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省政府发文明确规定:为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各地可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前提下,从农民的提留统筹费中,按每人每年0.5元左右标准提取电影经费;电影放映部门要与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保证农民每年都能看到12场以上的电影。省委、省政府认为,如不及时解决农村电影收费难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电影队伍的稳定、影响到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影响到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江苏省各地正在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的规定,切实解决农民看电影难收费难的问题,全面启动农村电影市场,电影放映队又活跃在广大农村,充分发挥农村电影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王大成)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三个“惊喜”
——舞剧《荷花赋》观后
唐满城
欣赏了湖北省歌舞剧院东风汽车公司艺术团湖北省工商银行艺术团晋京演出的大型民族舞剧《荷花赋》,给我带来了三个“惊喜”。其一,民族舞剧终于又开始破土吐蕊,给单调的舞坛带来了一阵“荷花”的清香,引起了我一片思绪和联想。
在我国的舞蹈史上,曾经有过民族舞剧辉煌的年代,《小刀会》、《宝莲灯》、《丝路花雨》、《文成公主》、《鱼美人》、《阿诗玛》、《五朵红云》等曾经带给他们的巨大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算来可能有十年左右了,充斥电视中的“歌伴舞”或“舞伴歌”,和那些应一时之景并昙花一现的大型“专题歌舞”晚会,基本上是演完就完,虽然耗资巨大,但无论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不能给观众留下任何印象。舞蹈艺术的本体功能已逐渐变异,舞蹈本来应具有的强烈感染力将逐渐沦为某种“包装”的符号和浅薄的点缀,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下,这种情况如果继续长期延演下去,全国歌舞团体都以这些为创作的主攻方向,这不能不成为令人遗憾和忧虑的现状。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走红全国并久演不衰的情况来看,说明社会和真正爱好舞蹈艺术的观众还是怀念着舞剧,企盼着舞剧的。在此情况下湖北省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民族舞剧《荷花赋》不能不特别令人刮目相看。尽管这个舞剧尚有值得进一步加工提高之处,但它的基础依然很好,观众的认同感也很强,预示着在编创人员进一步修改和加工下,一部新的舞剧精品必将屹立在中国民族舞剧艺术的舞坛上。
第二个“惊喜”是舞剧剧本在选材上的独特视角和创新。《荷花赋》的故事是一个全新的创作,以一个戏曲演员的坎坷人生为主线,以三四十年代的国内生活为背景,讴歌了一位热爱祖国并有崇高艺术造诣和艺德的女性的传奇的一生。应该说这样复杂的情节是舞剧所忌讳的,对于“不善讲故事”的舞剧来说,编导必须去“讲故事”,否则观众根本不会看懂。但是,《荷花赋》年轻的编导梅昌胜和徐小平在解决这一难题上显示了独具匠心和不凡的功力。应该说在解决“舞”和“剧”这既矛盾又必须统一的关系上基本是成功的,因为贯穿全剧的主要笔触是在对舞蹈的开拓和人物的感情刻画上而并不是在简单叙事上。如果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新鲜感的舞剧故事和能刻画较复杂和深刻的人物性格的舞蹈形象,无疑《荷花赋》的经验是值得欣喜和重视的。
第三个“惊喜”是该舞剧中舞蹈语汇的运用比较统一和准确。舞蹈语汇是舞剧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是一切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众所周知,当代的中国古典舞是来源于中国戏曲舞蹈。今天又以它为主要语汇去表现戏曲艺术和戏曲演员的生活,如果不大大地开拓古典舞的表现性、可塑性和丰富性,就等于用戏曲动作来反映戏曲一样,必然会有陈旧和程式化的问题。但《荷花赋》非常成功的一点是我们承认它的舞蹈语言是“中国古典舞”,是又有机地融合吸收了芭蕾舞和现代舞的某些因素,并准确地创造了荷花的舞蹈形象。无论是独舞、双人舞和群舞都没有拼凑的痕迹,在风格上也基本做到了既有发展又比较统一。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由于戏剧任务的规定,舞剧中运用了大量的戏曲原始形态的素材,把很多差异很大的舞蹈语言融会在一起而能够做到视觉上的统一和准确,避开了“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尴尬,这不能不认为是一次有价值的探索。
主要演员吴珍艳很有光彩,余意、欧阳文亮、谭绍权三位男主演的表演也令人难忘。音乐作曲熔戏曲音乐与现代音乐于一炉,可舞性很强。舞中“出丧”一场非常动人,这是解决“舞”和“剧”,“技”和“情”水乳交融的最成功的片断之一。独舞和双人舞编排十分流畅,但还应在“情”字上挖掘,编舞技法也远有很多提高的余地。毫无疑问,《荷花赋》在现有成功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一定会成为一部舞蹈艺术精品,为中国的舞剧天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中影公司组建100家农村放映队
为贯彻执行长沙会议精神,开拓、培育农村电影市场,1996年里,中国电影公司努力为农民观众看电影办实事。
农村看电影难,也难在部分放映单位16毫米放映设备陈旧老化,无力更新。恢复放映队,放映设备是关键。中影公司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去年一次拿出50万元,购买100套16毫米新光源放映机,以多种方式组建100个农村电影队。中影公司这一举措,对那些缺乏资金购买放映设备的放映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解决了一部分放映单位燃眉之急。
为让更多的农民看到看好电影,中影公司1996年已在湖南、河南、江苏、内蒙古、江西、山东、山西、北京等8个省、市、区组建了85个农村电影队。这近百个电影队已活跃在江苏、山东老区、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内蒙古乌盟等农牧区以及一部分贫困地区,为这部分地区的老区人民,农牧民和少数民族地区观众看到电影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1996年,中影公司在组建农村百家队的同时,积极开拓、培育农村电影市场。协助策划并积极参加地方电影公司举办的成都、合肥、郑州、长春、徐州16毫米影片交易会。交易会的举办,购销双方直接见面、达到沟通信息、增进相互了解与理解和活跃农村电影市场的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单位关于文化下乡的精神,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影公司已向北京、河北、四川、内蒙古、山东、江西、陕西、甘肃等省、市、区的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人民赠送了16毫米影片95部,35毫米、16毫米放映设备5套。在1997年中国电影公司将继续为开拓、培育、繁荣农村电影市场多做贡献。
(刘庆增)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家长里短细说百姓情感
电视剧《儿女情长》拍成
继《渴望》、《咱爸咱妈》之后,又一部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家庭亲情伦理的长篇电视剧《儿女情长》,日前摄制完成。
由上海永乐影视集团鸿申文化发展公司摄制的这部电视剧,透过上海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一对已进暮年的父母,与6个儿女之间的一个个质朴感人的日常故事,细致地展示出当今上海百姓的生活,以及处在时代大变革中的人伦关系和不可割舍的人间亲情,借以讴歌真诚、善良的传统美德。由石晓华执导、李云良、王平编剧的这部电视剧,开拍前专门邀请文学界专家讨论剧本,拍成后又送到部队和街道听取观众意见。这部被先睹者称为生动、细腻、真实感人的电视剧,由奇梦石、王玉梅、奚美娟、吴冕等主演。(向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影视快车华夏行》在京启程
大型系列电视节目《影视快车华夏行》,经过长时筹备,日前摄制车队在京启程投入拍摄。
由北京电视台和北京龙歌广告公司联合制作的这套系列电视片的摄制车队,将以两年时间跋涉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中国所有省、市,在“社会·人类·自然”的主题下,用电视镜头从百姓生活到区域经济,从古今风情到奇闻轶事,从人文景观到人间亲情,从旅游野趣到环境保护等诸方面,真实采写出中国社会面面观,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正以怎样的风采和气度跨入二十一世纪。
由日本三菱汽车公司资助的这套电视片,将于今年三月在北京和五十八个地方电视台相继播出。(西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看话剧《地质师》
童道明
杨利民把他这部写地质师的戏直截了当地冠名《地质师》,完全不顾街上流行红裙子,文坛正刮包装风。但老实得不能再老实的剧名,正好反映了剧本的风格,也说明了作者的自信。《地质师》可能是杨利民写得最平实最不动声色的一个剧本,但在这不动声色的平实里,却涌动着诗的激情与意境。
大幕拉开,60年代,高楼一室。宽大的落地窗正好面对北京火车站的钟楼。刚刚走出校门的石油地质学子在这里聚会,神秘的远方在向他们招手。两句现代诗好像就在嘴边:“多少时钟阅尽人间沧桑,人们啊!你将去何方。”
落幕之前,90年代,还在这高楼一室,还是这些地质师相聚一堂。三十年风雨过去,物是人非:有的谢了顶,有的白了发,有的断了腿……聚首话当年,重唱青春歌,无怨也无悔。两句古体诗可以脱口而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平实的艺术风格尊重生活的辩证法。《地质师》写地质师们的成功,也写成功的代价。代价不仅是岁月与青春,还有个人的情感生活。剧本在一开始就把卢静、洛明和罗大生这一女二男的三角关系挑明了,这不单是结构戏剧情节的需要,也是开掘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洛明的急流勇退,是他的高尚的道德选择,当然也是痛苦的选择。洛明能忘得掉他心爱的卢静吗?卢静能忘得掉她心爱的洛明吗?当卢静对丈夫罗大生说“我现在才开始真正爱你”时,他们的女儿已经要上大学了。当卢静问已经功成名就的洛明是否幸福时,洛明淡淡地回答说:“不就是过日子么。”地质师的人生不也是戏剧人生?!崇高沉在平凡里,观众便在特殊中看到了普遍,就有了自己的真正情感投入。所以,洛明成了“东方时空”中的“东方之子”时,却愿意到“生活空间”中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地质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质朴讴歌了堪称“东方之子”的地质师。陈力导演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戏的力戒浮华的演出风格,力求让美洋溢在单纯里。
大庆话剧团的演员也都有水平,特别是杨树田把洛明演得形神兼具,足以进入近年来最有价值的戏剧人物画廊。洛明有“骆驼”的绰号,“骆驼坦步”这句熟语许能概括他的形象本质。有一个生活目标放在前面,照着这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坚韧不拔地前进,处于逆境也抬起头来,处于顺境也不昂首天外,他把一切美好的情感都藏得深深的。杨树田把这个藏得“深深的”美质让我们感受到了,让我们相信,人类的崇高感情是可以通过艺术变得更可能把握的。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大型电视片《军魂国威》开拍
中国教育电视台、万千影视有限公司和承德市委宣传部、京西影视中心等单位将联合摄制四十集电视系列片《军魂国威》,日前投入拍摄。
《军魂国威》分上、下两部。上部以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从不同侧面追踪人民军队艰难奋战的英雄足迹,讴歌我军缔造者、领导者的丰功伟绩;下部记述人民解放军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主席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所取得的新的伟大成就,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解放军的雄姿风貌。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塑造特区的时代英雄
影片《红杜鹃白手套》受好评
董存瑞、刘胡兰、雷锋、孔繁森……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折射出时代光彩的英雄。罗奕索,这个珠海市站在交通岗上的青年民警,他就是90年代集中体现出特区青年精神风貌的英雄。他以执法严明而又充满人情味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交通岗上他一丝不苟坚决维护法规的尊严;但他处罚了违规司机却又跑去照顾司机即将分娩的妻子;为了抢救一位素不相识的打工妹,他可以用女友的定情信物去换取澳门富翁女儿的援助;但一位酒后驾车的“大款”要他用法律原则作交易时,却遭到他严词拒绝……影片《红杜鹃白手套》,以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模罗奕索事迹改编拍摄而成。影片以质朴的艺术风格,在生动的情节和真实的细节描写中,展示出了英雄感人的业绩和精神特质。
在日前的观片座谈会上,首都交警看完影片热泪盈眶,他们用哽咽的声音称赞影片写出了交通民警的生活状态和奉献精神。该片由广东省公安厅、珠海市公安局、珠江电影公司联合出品。导演张欣、编剧黄亚洲,丁君、孙清和香港演员陈佩珊饰演主要角色。(向文)(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史诗气质和伟人情谊
——看影片《浴血太行》
钟艺兵
在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创作的一批影视作品中,北京电影制片厂和长城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的影片《浴血太行》,可能是问世最晚、但却颇具史诗气质的一部。
《浴血太行》不以故事情节取胜。它以大写意的笔触,高度概括了八年抗日战争中,刘伯承、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依托,浴血奋战,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开辟太行、太岳、晋南、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辉煌战斗历程。作品着意刻画的是刘、邓两位领导人卓越的品格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突出表现了以太行山军民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誓死不屈、奋起抗战的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一部影片中,容纳进八年抗战的历史,这对编导者来说,是一种考验。然而,《浴血太行》通过“三原誓师”、“火烧阳明堡机场”、“神头岭伏击战”、“王根英的牺牲”、“邓小平回太行”、“百团大战”、“十字岭突围和左权阵亡”、“太行灭蝗”、“粉碎‘治安强化’运动”等九个重场戏,却成功地塑造了抗日战争中刘、邓的动人形象和他们之间亲密的战友之情。在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三原誓师大会上,刘伯承在大雨中率领129师全体官兵的宣誓是惊心动魄的,他说:“让我们在大风雨中宣誓吧!……日本帝国主义是我中华民族的死敌,它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杀我同胞,奸淫我姐妹,烧我庄稼,掠我牲口,我们誓与敌人血战到底!”这声音将永远激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当邓小平来到三原镇八路军招兵处时,他首先是要求在招兵处贴出一条标语:“八路军是抗日的队伍。”当得知日军占领太原,并在南京杀害我军民30万人后,邓小平义愤填膺发出铮铮誓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不消灭日寇绝不回还!”这反映着一个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决心以身许国的赤子之心。在长期并肩战斗的岁月里,刘、邓结下的深厚友谊,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8年1月,邓小平任129师政治委员后,上任时的第一句话就是:“刘师长在哪儿办公,我就在哪儿办公。”一天夜晚,刘伯承见邓小平在看地图,便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邓小平答道:“想打仗。只有打了胜仗,我们才能在太行山站住脚。”于是,邓点燃蜡烛走到地图前为刘照亮,一起研究战局。1945年8月25日,刘、邓在参加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之后,同乘一架飞机从延安回太行山。机舱内,两人共同的心声是:“人们习惯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的心里也觉得难以分开。”刘转过头来对邓露出了微笑……影片所选取的这些战火纷飞下的细节,是非常精练而又意味深长的。当然,八年抗战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影片中左权的阵亡、陈赓妻子王根英的牺牲、小战士“马尾巴”的献身,都使我们深感胜利来之不易。
《浴血太行》的高潮是群山烘托下响起的主题歌《我们在太行山上》的歌声。当镜头摇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投降主义危机笼罩中国战局,邓小平同志从延安返回大别山准备迎接新的战役时,银幕呈现给我们的是:黎明之前,渐渐地整个天空红亮起来,随之响起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歌声:“红日照遍地东方……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旭日照耀下的无边无际的太行山脉莽莽苍苍,巍然而立。邓小平同志带领着队伍从山梁上走来……全片的爱国主义情感正是在这里获得了完美的升华。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临沂党政领导亲自抓电影
临沂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电影工作作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重要内容,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农村电影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在1991年撤地设市前,地委、行署就开始在农村放映员中转招合同制工人,稳定了农村放映队伍。市委副书记李祥栋同志六年前就到费县调查研究农村电影收费问题。各县区委、政府的领导同志也都把农村电影工作抓在手上,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费县县委书记王培廷同志亲自研究部署农村电影工作,解决农村电影工作存在的困难;苍山、沂南等县委把农村电影工作纳入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乡镇考评方案,实行量化计分,作为考核乡镇党委、政府政绩的依据和干部任免的条件之一。莒南县每年都要召开2—3次由乡镇分管党委书记、宣传委员参加的农村电影工作会议。蒙阴县县长与各乡镇一把手签订农村电影工作责任书,要求各乡镇在一年内建成一个500座的电影院,每村每年放映不少于20场次以上。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临沂市农村电影工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为配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近两年来,全市先后投入8万多元,购置适合农村特点的科教片300多部投入农村放映市场。除坚持正常放映外,每年举办一次科教电影汇映活动。1995年以来先后放映10余万场次,为农民提供了可靠实用的科学技术,农民尝到了看科教片的甜头,有的人跟电影队一连看五六场,有的请电影队到家里放,农村出现了以科教带故事片的新气象。农民传诵着这样的话,“这个班那个班,不如看场科教片”。农村放映队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轻骑兵”。 (徐志顺)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宁夏农村电影市场全面启动
宁夏自治区在制定农村电影改革政策时,紧紧把握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一切服务于保证农民看到看好电影。为了启动农村电影市场,自治区文化厅在自治区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支持下,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将区电影公司全部库存供农村放映的16毫米影片无偿调拨各县、市电影公司使用,并在全区建立地方电影事业专项资金,从城市影院放映收入中每张票提取3—5分钱作为县市级公司经营16毫米的补贴,同时由各地财政部门给本县、市电影公司经营16毫米影片核拨一定的启动资金。几年来自治区文化厅与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农业厅、财政厅、劳人厅等有关部门协同努力,解决了一系列包括农村电影队伍建设,电影放映收费,设备更新,放映员劳保福利,工资待遇等政策问题。1996年自治区政府又下达文件,同意为一直从事电影工作连续十年以上的国办亦工亦农放映员转为农民合同制工人,这一政策将使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更加巩固。从1994年开始,宁夏电影行业便在整个宣传文化系统最早享受税利返还政策。这对于农村电影工作保持稳定起了关键作用。
经过3年多的努力,宁夏农村电影市场已开始大面积复苏。目前全区80%的农村放映队已恢复活动,50%的县市电影公司走上正轨,这些地方的农民人均年看电影可达12次至15次。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全面启动农村电影市场,繁荣农村电影事业,1996年自治区文化厅牵头发起举办了电影机制改革后第一个“宁夏农民电影节”。这次电影节在全区各市、县、农村、牧区、农林牧场同时举行。电影节两个月时间全区216个电影队共放映电影13440场,实现发行放映收入50多万元,观众达5067700人次,全区农民人均看电影2次。
(肖志荣)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围绕中心工作
抓好农村电影
为了解决广大农牧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早在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财政厅、农业厅就联合发文,要求全区各地要把恢复和发展农村牧区电影工作,解决农牧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当作一件重要工作来抓,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农村牧区电影工作的发展巩固,最根本的在于农牧民的需要,也就是电影要发挥作用,用电影的作为来求重视,求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农村电影的作用,1994年,全区大力推广奈曼旗一队变四队的经验,即把电影放映队,同时办成农村牧区中心任务工作队、科技推广队、计划生育和法制教育宣传队。围绕着中心工作,选择节目,精心配合,使地方党政领导和农牧民感到电影有用、离不开,这样才能受到重视,得到发展。1996年,自治区文化厅与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科委、计生委、农业厅、畜牧厅联合发文要求放映故事片之前,必须放映1—2部科教片。哲里木盟、赤峰市等地的农村牧区在利用电影进行科技和计划生育、法制教育,村干部利用映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安排工作等方面都比较突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只要围绕着农牧民达小康的目标搞好服务,电影事业的形势会越来越好。 (蒙轩)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96农村电影市场在困境中复苏
这几年,为了解决农民看电影的问题,广电部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办法的措施;各地文化部门和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中的放映队伍不稳定、放映收费难和影片节目少等难点。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不少地方的农村电影市场已开始复苏,一些地方的农村电影业已出现了良性循环的蓬勃发展局面。为了总结这些地方的经验,广电部日前在山东临沂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今天在这里刊登部分地方的情况介绍,以使读者从中看到农村电影现状之一斑。
——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