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帮农民兄弟乘上信息快车
文化扶贫启动“计算机下乡工程”
本报讯文化扶贫委员会“计算机下乡工程”日前正式启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应用在我国大中城市已很普及,但在广大农村,除个别地区外,尚是一片空白。文化扶贫委员会通过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联合文化部、电子工业部等有关部门,启动“计算机下乡工程”。
自1996年4月以来,文化扶贫委员会在革命老区、全国重点贫困县——河北易县成立县计算机培训服务中心,进行“计算机下乡”试点工作。该中心已举办了10期培训班,共计40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在全县初步形成了计算机学习的热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累了许多计算机学习和培训的经验。
作为继“万村书库”、“手拉手活动”、“电视下乡”、“送戏下乡”、“报刊下乡”之后的第六个文化扶贫工程——“计算机下乡工程”,它的总目标是:“三年到县、五年到乡、十年到村”。组织县、乡、村三级图书馆(包括农村文化室和中小学校)创办计算机学校。计划1997年建立计算机学校500所,每个学校培训1000人,共可培训50万人;以后逐年发展,10年预计建立计算机学校1万所,可培训4000万人。
“计算机下乡工程”1997年主要做好培训师资和向社会宣传两件大事,同时完成办校500所,培训50万人的计划。
“计算机下乡工程”的启动是文化扶贫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科技下乡”的一个新的动向,它必将对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周松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画美好的家乡写甜蜜的生活
挥毫泼墨盛行诏安农家
本报讯福建诏安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文化古城”。这里依山傍海,山是花果山,海是蔚蓝的海。优美的环境和浓浓的文化氛围吸引着文人墨士。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富裕起来的诏安群众,画美好的家乡,写甜蜜的生活,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书写的春联仿佛是全社会的书法大赛。漫步城乡,居家大都悬挂书画墨迹。四都镇梅洲七村农民还联合举办“石榴洞书画展”,23名农民作者展出118幅佳作。
这里举办画展已成传统,行业办,乡镇亦办。有工人书画展,学校书画展,少儿书画展。全县还把成功之作拿到国外展出。颇具实力的中年硬笔书法家许任骞,已获得20多项大奖。有一位盲人书法家,其作品受各界好评。
诏安习画成风,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书画培训格局。名家带徒,遍地开花。诏安县职业中学已培养数百名毕业生。今年寒假又举办了少年书画培训,许多中小学生踊跃参加。
如今不少书画人员还开始创办美术公司,为家乡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叶幼发创办的深桥营兴工艺制品厂将名画之作搬上各种精美的工艺品,成为粤闽一带高品位的美术制品。(潘一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乡一品繁荣慈溪文化
本报宁波2月13日电两年前,浙江省慈溪市根据本地历史和传统特点,在15个乡镇开展了“文化一乡一品”活动。现在,横河镇的民间剪纸活动,师桥镇的农民书画艺术,宗汉镇的乡镇企业文化,都在当地小有名气。农民们的优秀作品,还被选送到北京、杭州等地展出。在桥头镇,农民读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镇里的读书协会拥有6000多名农民会员。
文化一乡一品活动的成功开展,激发了农民对文化的进一步追求,热心于文化事业的投资。范市镇兴建镇文化娱乐中心,其中有98万元是来自乡镇企业和农民的资助;投资4000万元建设的慈溪影城,有60%的资金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慈溪各界热心于文化事业,全市已有集体和个体的文化活动场地646处,有12个文化站达到了一级站以上的标准;全市农村藏书有22万多册,平均每个乡镇有9680多册。(范伟国黄荣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考察队将东跨北极
本报北京2月13日讯由中国极地考察工作者组队,利用我们自己的装备,从东半球进入北极地区,将在今年6月到达北极点。这是记者从’97中国北极考察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会议上获悉的。
1995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曾经从西半球进入北极地区。当时的领队、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位梦华,此次将出任’97中国北极考察队领队。他认为,考察北极有着重要意义。上次我们从西半球进入,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这次由东半球进入北极地区,就形成了一条横穿北极的考察剖面。这次考察活动,是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翟启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王屋山下聚贤才
愚公移山有新说
本报讯你可知道,愚公挖山不止的王屋山,还是一座药山。被尊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晚年在这里采药行医,101岁时卒于此山。如今愚公的后代聚集人才,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充分利用王屋山的药材资源发展药业,唱出了愚公新歌。
相传药王采药虎岭,遇一病虎,状极痛苦,便为虎施药。虎被治好后,驮药王在王屋山采药行医。这便是王屋山图腾的由来。现在王屋山下的药王碑前矗起了一座现代化制药联合企业——济药集团。张海总经理到北京、上海等地遍邀专家学者,进行上百次科学研究,试制新药。他请来了全国张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著名中医刘渡舟教授,请来了北京中医学院郭维琴教授等,还有郑州、杭州等主任药师。王屋山成为专家教授们开发新药的研究基地。这里1000余种植物被专家们看好。王屋山上有一种神奇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在霜降之后枝茎叶上凝结着一层薄冰,遇风沙而不坠,见阳光而不化,银光闪闪,晶莹剔透,农民称为冬凌草。如今这种草已被济药的科研人员开发成治疗咽喉肿痛的复方凌草含片。
王屋山魅力无穷,许多被邀来的专家献方献宝,与当地的资源相结合研制新药。“茎桂咳喘宁胶囊”就是在北京刘渡舟教授治喘验方基础上经过无数次试验和临床验证制成的成药。它已经卫生部批准为国家级新药。此药的产生历时8年,仅报批文字材料就有半尺厚。这是愚公后代们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结晶。
张海总经理说,愚公移山不仅需要毅力,还要有智慧,要多培养人才。几年来他们出资办学,培养了200多个大专生。一线生产工人也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新一代愚公已是有学问的群体,从他们的手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新药,获得了80余个药品批准文号。如今愚公移山有新说。(崔天红)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郑州用电实现电脑管理
本报郑州2月13日电记者李杰报道:一项实现计划用电控制到户、节约电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电力负荷自动化管理系统日前在郑州市通过了电力部专家组实用化验收。
郑州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用户可以随时在终端上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用电情况,如果用户超计划用电,安装在用户的终端设备会自动用语言报警,用户可进行自我调整,10分钟后如果负荷仍降不下来,终端会自动跳闸。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和田百万农牧民不再缺碘
本报乌鲁木齐2月13日电记者陈沸宇报道:1995年冬季以来,和田地区百万农牧民的缺碘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地方病研究所研制出加碘器。这种方便、价低、易操作的加碘器可放置水中,底下的小孔能不断释放碘,足以保障六口之家的一年所需。全地区使用加碘器的居民占总人口的7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每人仅投十五元看病买药有靠山
铜山农民医疗保险兑了现
本报南京电不久前,江苏省铜山县委、县政府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兑现大会,县委书记刘忠达当场向52位农民兑现40多万元医药费,而他们每人仅投了15元医疗保险金额。
近几年,地处苏北的铜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医疗费用攀升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负担,他们往往“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结果既延误病情,又不得不花费更多去治病。据调查,占全县总户数2.6%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或返贫的占70%。
要奔小康,先保健康。铜山县委、县政府在乡镇全面推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铜山县代县长苗新华介绍说,自1996年7月至11月底,全县农民参保覆盖率达81%,报销受益者51.6万人,实报医药费435.87万元,占5个月可报基金的85%。
为了真正让农民投得放心、用得称心,铜山制定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细则》,严格规范医疗行为,杜绝乱检查、乱收费、大处方、人情方等不正之风。同时,将基金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张榜公布,增加合作医疗保险工作的透明度,使这一工作始终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杨明方王根荣)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平时优先就诊住院费用减免
郏县老年农民有了“优诊卡”
本报郑州2月13日电记者戴鹏报道:春节前,河南郏县12万50岁以上的农民人人都拿到了一份大红的“医疗保健优诊卡”。凭此卡,他们在郏县人民医院就诊可享受到优惠待遇。
平顶山市卫生局局长可国卿和郏县人民医院院长边安生告诉记者,领到优诊卡的农村老人,每年可免费进行一次包含多种科目的健康体检,平时优先就诊,优先安排住院,优先免费使用救护车,各种检查均按国家收费标准减免20%,住院床位费减免50%,手术费减免70%。
郏县农业人口占95%以上,边远山区农村缺医少药就医难,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竞聘上岗的边安生提出了“一切围绕病人转,解决农民看病难”的办院思路,购置医疗仪器、救护车辆,设立“急救中心”,推出了给老农民发放优诊卡的重大举措,并筹措30万元设立了永久性优诊基金,方便农民。在医院,胆结石手术痊愈后准备出院的71岁农民李盘明激动地说:“优诊卡不大,好处可不小。方便不说,单是这次手术省下的钱就有好几百块,快顶俺全家半年的收入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当先进不能一劳永逸
全国爱卫会对卫生城市有表扬有批评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全国爱卫会日前发出通报,针对1996年的部分“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城市”复查以及部分城市灭鼠工作复查的结果,表扬了张家港、江阴、大连、威海及长沙市,批评了三明、滨州、杭州、武汉等市。
为加强对已被命名的“国家卫生城市”和“卫生城市”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切实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去年全国爱卫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张家港、江阴、马鞍山、三明、烟台、威海、淄博、滨州、大连、杭州、萧山等11个“国家卫生城市”及武汉、长春、上海、南京等4个“卫生城市”进行了复查。结果是:张家港、江阴、大连、威海4市对创建成果有所巩固和发展;三明、滨州、杭州卫生管理较差;武汉市卫生管理明显滑坡。
全国爱卫会发言人表示,1997年,全国爱卫办将继续组织专家对“国家卫生城市”和“除四害达标”城市进行复查。对其中的直辖市、省会市和计划单列市,还要重点抽查。对明显滑坡、未见整改成效、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将取消荣誉称号。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让山里的凤凰飞起来
——金华职校办学纪实
本报记者赵相如
义乌市有人赶到位于金华城郊的金华县职业技术学校,找到校长戴金基说:“我要几名幼师班毕业生……”戴校长无奈地摊开手:“你来迟了,毕业生都被聘走了!”不久,又有人找到他:“戴校长,无论如何帮帮忙,你们烹饪专业毕业生我要10个……”“你们服装班的学生,我们厂需要……”
一所职业技校的毕业生,为什么供不应求,这么受欢迎?
用开放的思路办职教
金华职校也曾走过一段崎岖的路程。1984年创办的这所学校,直到1993年,仅有两个专业,500名学生,欠债150多万元,催债人逼得校领导吃不稳“年夜饭”,教师队伍不稳,人心思走。
1993年8月,当语文教师出身的戴金基被任命为这个学校的校长。他和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分析现状,得出共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切合社会的需要,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是越来越少,只要符合需要,有多少社会会接受多少真正的人才,市场没有饱和而是严重断档。职业技术学校要走上阳关大道,关键是根据需求培养出各种实用人才,以最大的适应性提供社会选择。
思想统一了,他们拓宽专业,扩大招生。戴金基说:“只有实行教育的‘规模经营’,才能在市场选择面前左右逢源,从发展中求得生存和繁荣。”于是,他们大胆地改变原来只设幼师和服装两个专业,增加了烹饪、财经营销、电脑文秘、汽修驾驶、餐旅美容、美工装潢等11个专业,学生一下子猛增到1600余人。
在招生时,学校打破原来只在县内招生、县内安排就业的做法,面向全社会,实行全自费做法,并全地域就业,将全省乃至全国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用开放的思维去办职教。
这几条措施一执行,学校创收由每年的40万元上升到300万元,债务还清了,教师安心了。
招生教学就业“一条龙”
人们对职校关注的焦点是学生毕业能不能就业。
金华职校狠抓了“招生——教学——就业”三个环节,以就业工作为重中之重,广泛向社会散发征询函,与各用人单位建立友情的联系,在学生入学时就注意为他们寻找出路。平日里,除要求学生学好文化课外,特别强调技能训练,所有专业都进行专业技术等级证考核,仅烹饪班学生中,就有180多人获得了二级、三级、四级厨师证书。专业的对路加上毕业生自身的高素质,使该校学生成为“抢手货”。
幼师是该校最有名的专业之一,迄今已培养700多名幼教人才。这些学生往往未到毕业就被预聘;不少人则自办幼儿园,跻身“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之列。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也是供不应求,每年都有10多个厂家来校招工。1995年6月毕业考试期间,一天中就有6名厂长经理来要人。到底去哪个企业,学生们有选择的余地。拥有51台电脑的电脑文秘专业成为新的强项,连许多乡镇干部都愿来带职参加学习培训。正因为“送得出”,所以生源滚滚,“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目前他们的最大烦恼是“供不应求”,不久前北京某大商业中心索要50名、金华某大商业中心索要15名餐旅管理、电脑文秘等专业人员,学校只好表示“等培养出来一定优先供应”。
关键在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上专业门类较多,要有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尚需探索。金华职业技术学校首先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一大批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推上教学第一线,同时聘请34名有名望、有专业特长、能胜任教学、政治思想好、素质过硬的各界人士为兼职教师,广泛集纳人才,实行备课、讲课、作业、辅导、听课、考核全过程管理,做到学期开始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各环节紧扣,教与学结合,同时有《教室日记》、《课堂志》记载,形成师管生、生督师的双向管理体制,在课程上,文化课、操作课、实习课按3∶3∶4安排,注重实习促巩固。
走进金华职校,首先被她的教学大楼、综合大楼、三幢教工宿舍和图书馆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及校园里优美的环境所吸引,学校田径场已经建好,投入270万元的两幢学生公寓已破土动工。学校在近两年中投入100多万元进行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办起了电脑中心、语音教室及国家级烹饪技术培训基地。在金华职校里采访,记者感到无论该校的领导、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努力实现自身的进取价值,在青春年华里不断地闪烁着光波。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观念改变不铺张有钱用在刀刃上
石家庄农技市场活跃
本报讯春寒料峭,石家庄市的农业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却异常火爆,近年来,这里的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珍惜资金,发展生产”成了农民的新追求,资金投向瞄住了科技新成果。
为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利用全省首家常设农业技术市场开业的机会,举办了“’97农业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新疆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11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也携带800多项新技术成果参加了交易会。举办专项农业技术交易会,把农业技术热推向了高潮,有1.5万多农民到会选购技术成果,许多农民为购到合适的技术项目,竟冒着严寒搭乘了四五个小时的拉货卡车。大会期间,承办单位石家庄农科院举办了6场实用技术讲座,每次的听众都超员一倍以上。
农村科技热,也给科研单位带来一个惊喜。栾城县农机化所研制的“小麦、玉米秸秆切碎灭茬机”,仅两天就有1066个农民要求订货。山西农科院参展团两天内竟接待了近万名来访农民,他们所带的26项成果说明书,第一天就被热情的农民索取一空。(张志勇刘树慧)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辽阳农民李广仁办厂挣得数十万元,将钱大部分用在购书上,并免费让乡亲们分享这精神食粮,成了远近闻名的——
  农民藏书家
裴守都叶为民
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向阳寺村,有一座新式的农家小楼。这既是农民李广仁的家,也是他自办的图书馆。
58岁的李广仁,矮小、清秀,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民藏书家。他自幼爱书如痴,一次随祖父进京,跑到西单旧书场忘记出来,直到中午广播找他,才想起祖父在外等他。改革开放后,李广仁承包了一家溶剂厂。短短三年,便挣了30多万元。有了钱,他一不下酒店,二不上赌场,三不进舞厅,却圆起了少年时的藏书梦,三年拿出23万多元买书。1994年,老李藏书达到了3万册,人书相挤,于是盖起了300平方米的二层楼。楼上楼下10多个“顶天立地”的特制书架,放满了文、史、哲和天文、地理、农林、计算机、化工等各类图书,足足占去了3/4的面积。这还不算,老李还经常到沈阳、辽阳、鞍山、北京等地购书,并订阅200余种报纸杂志。如今买书已花去50万元,藏书35000多册,各种杂志17000多册,报纸12000余种,收藏名家字画2000多幅,收藏文化名人签名书籍1000多本,并同省内外许多单位和个人进行书报交流。
老李的图书馆名曰“蕴才斋”,意欲以此培育更多的人才,向社会开放,为乡亲们服务。在首山镇,乃至辽阳县、市,许多人都知道向阳寺村有个农民图书馆。近十年来,谁来借阅,李广仁都不拒绝,也不收分文。去年,辽阳县一所中学参加市内音乐知识大赛,答案不准。学校派人前来查找,李广仁翻开《音乐大辞典》,问题迎刃而解。附近一家工厂要试制一种产品的稀释剂,属进口类型,国内资料很少。老李帮助查找资料,又依据书中介绍进行多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使企业出现了生机。
前不久,李广仁被辽阳市评为“十大藏书家”之一。他的名字写进了《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鸿雁情深
春节前夕,河北省沧州市邮电局二十余名干部职工冒着严寒,带着自购的学习用具、衣物、食品来到沧县纸房头乡,看望经他们资助重返校园的二十一名儿童。一九九五年三月,当邮电局的职工得知沧县纸房头乡还有部分儿童因贫困不能就学的消息后,干部职工纷纷解囊相助。
张守军 刘春华 赵杰摄影报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谷达坡乡素有“湘西唢呐之乡”的美誉,春节期间该乡文化站组织当地苗族民间唢呐手成立百人唢呐演奏队,在迎春歌会上吹奏《社会主义好》、《苗家新春乐》等歌曲。
新华社记者 龙启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