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北方冬麦安全越冬
南方小麦长势良好
各地要继续加强田间管理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消息,我国北方冬麦区气温持续偏高,冬小麦安全越冬;南方麦区大部光温水条件尚可,有利于小麦生长发育,长势良好。
西北东部、华北、江淮、江汉冬麦区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摄氏度左右,新疆麦区偏高2—3摄氏度。北方各地冬季持续偏暖,冬小麦越冬状况良好。江淮、江汉各地入冬以来光温水条件较为适宜,小麦生长状况得到转化升级,各地反映苗情与去年同期接近,好于常年。
西南冬麦区,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云南北部小麦处于拔节阶段,云南中南部进入抽穗开花期。旬内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持续6—9天阴雨天气,光热条件稍差,不利于小麦形成壮秆。云南大部光温条件尚可,有利于小麦受粉、结实,大部地区小麦长势较好。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月上旬我国北方气温将持续偏高,南方偏低的局面仍将维持。北方冬小麦将由南往北开始返青生长,各地要适时测墒,浇足返青水,旱地麦要及时划锄、保墒,以利于小麦增加有效分蘖。南方要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小麦稳健生长发育。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农家喜迎专家
本报记者张玉来
欢快的锣鼓,悠扬的唢呐,打破了旷野的宁静。正月初六上午10时,套浩太乡碱巴拉村的数十村民来到村头,迎接他们最尊贵的客人——土壤学专家、71岁的吉林农大姜岩教授。
年届六旬的村党支部书记钮维章告诉记者,碱巴拉村曾是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有名的贫困村。这里土质瘠薄,盐碱成片,加上风沙干旱,群众生活十分困难。1973年姜教授来到村里,一蹲就是5年。以后每年都要来一两个月,一直坚持了24年,和他们一起,在“八百里旱海”中建起了一块绿洲,连到这儿参观的外宾都竖大拇指。现在,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他动情地说:“我们村能有今天,姜教授立了大功!所以今天把姜教授请来,和我们一道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钮维章家的热炕头上,七八位老农和姜教授把盏,就着农家菜,说起了掏心话儿。72岁的周长生老汉说:“我原以为咱碱巴拉村永远也翻不了身呢!做梦也没想到盐碱地变成了水田,风沙地变成了果园,瘠薄地变成了高产田!说起来,姜教授真神了!”
姜教授微笑着说:“不是我神,是科学技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当年的生产队长、65岁的董显发老汉说:“平时我在村里村外转,看到林成网,田成方,宅成行,心里就想,这不是姜教授1973年帮我们订规划时就定下来的吗?就说这几年建的小学校、卫生所、图书室、供水站、农机队的位置,和规划里订的也一模一样!你说看到这些,怎么能不想起姜教授啊!”
一同前来的吉林农大校长李玉教授说:“我校有近700名教师,如果每个教师都像姜教授那样联系一个村,锲而不舍地抓出成效,我校一定会对科教兴省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上海搞活粮食流通
给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带来实惠
本报讯记者江夏报道:多年来一直吃陈米的上海市民,从1995年开始,在家门口就能以合理的价格从国有渠道买到新大米,这是上海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直接成果。
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全市现有常住人口1300多万,流动人口约350万,年消费粮食600万吨左右,除从郊区收购一部分之外,大部分还需从外地购买和国外少量进口。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有粮食系统经营困难,亏损不断增加,财政的包袱也越来越重。
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市委、市政府从1993年起确定了“搞活粮食流通,引导支持适度有序竞争”的改革原则,培育多元化的粮食流通渠道,支持农业、农垦等系统的国有企业参与流通,并为此制订了三条政策:一是农村定购粮、议购粮和地方储备粮由国有粮食系统负责收购,属于政策性亏损由财政给予补贴,同时支持国有粮食系统开展多种经营,扭转经营性亏损;二是支持农业系统发挥优势,在规定范围内进行粮食收购、加工和销售,财政不承担补贴;三是在粮食收购与销售两个环节上,各个竞争主体统一实行政府规定的收购保护价和销售浮动价政策。
短短几年时间,农垦农业部门迅速成长为新的竞争主体,粮食部门也不甘示弱,三方在供应粮食的品种、质量、价格及服务方面展开竞争。到1996年,在全市大米销量中,农垦、农业系统已占30%左右,粮食系统占50%,集市贸易占20%左右,形成了几家国有渠道主导粮食市场的新格局,对保证粮食供应,稳定市场价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上海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给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都带来了好处。由于确定了收购粮食的保护价,农民种粮的基本利益得到了切实保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使得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农业系统、粮食系统竞相改进服务,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农垦、农业、粮食三部门在竞争中减少环节,降低费用,提高效益,特别是粮食系统积极转变经营方式,初步扭转了商业性经营亏损的局面,财政用于储备粮的政策性亏损补贴也明显下降。


第1版(要闻)
专栏:

  拓宽经营领域强化内部管理
山东粮食系统盈利五千万
本报讯山东省粮食系统在抓好粮油收购、保证供应的同时,狠抓扭亏增盈,不断拓宽经营服务领域,强化企业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去年全年实现综合利润5102万元,比上年增加1000万元左右。
去年,山东省粮食部门把发展连锁经营作为全省粮食工作的重点,使连锁经营有了较快发展,目前全省实行连锁经营的粮油供应企业已达到41家,连锁门店473个,职工人数达7400多人。济南市通过连锁经营,广泛开展粮油食品及快餐经营,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度增加,去年全市粮油供应企业实现利润35.91万元,职工收入增长一倍多,前几年离岗的200多名职工重返工作岗位。农村粮管所坚持走多元化、粮工贸一体化的路子,通过广泛开展代农加工、代农储粮、品种兑换业务,因地制宜发展小面粉厂、小食品厂、小饲料厂,目前全省代农储粮达5亿多公斤,代农加工粮食7.5亿公斤以上,品种兑换近5亿公斤。
粮油工业是山东粮食部门的支柱产业。去年山东粮油工业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出发,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新产品,开发出了食品专用粉、高级烹调油、色拉油、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及能够出口创汇的花生系列制品,去年全省粮油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1亿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大力发展跨行业经营,培植新的粮食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粮食部门跨行业经营项目已近4000个,涉及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旅游、餐饮等许多行业,跨行业经营已成为山东粮食经济的“半壁江山”。
山东省粮食部门还把加强资金管理和费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来抓,努力提高商品资金占用率。到11月底,粮油存货比银行贷款多增加5.68亿元,存货占银行借款的比率比上年底提高8.4个百分点。(梁信)


第1版(要闻)
专栏:

  琼湖粮库造福湖区农民
本报长沙2月12日电记者周立耘报道:地处洞庭湖畔的湖南省益阳琼湖粮库,在出色完成国家粮食储备、调运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现代化的储运条件及先进的加工手段,积极收购、储藏、运销、加工转化湖区农民生产的粮食,走出了一条以储为本、多业并举、规模经营的新路。
琼湖粮库肩负着为国家战备、救灾储运粮食和每年汛期紧急转移、储存湖区中小粮站中被洪水围困粮食的双重任务。建库40年来,为搞好本业,他们先后投资1.7亿元,修建了43栋、仓容达11万吨的现代化仓房,购置了120多台仓外机械通风降温、投药环流熏蒸杀虫设备和30多套电脑测控系统,实现了全库信息联网。
洞庭湖区水网交错,陆路交通十分困难。为方便湖区农民交售粮食,琼湖粮库于1985年率先组建了粮食运销专业船队。经过10多年的发展,船队已拥有16条船、2200个吨位,粮食的常年运输量保持在30万吨以上,占湖区商品粮的10%。琼湖粮库还大量收购农民手中余粮进行加工转化,先后增设了大米、油脂等10多个经营项目,年转化粮食达5万多吨,深受农民欢迎。


第1版(要闻)
专栏:

  当好“排头兵”
本报评论员
本报今天报道的献身国防事业的好团长傅卫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从傅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看到了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崭新精神风貌,看到了广大官兵为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可喜成果。
傅卫是新时期军队基层指挥员的突出代表,是党的优秀干部,是军中的“焦裕禄”。傅卫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事业和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把做好本职工作当成最大的幸福和乐趣。正因为树立了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才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部队建设上,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念念不忘战士的衣食冷暖、成长进步,渴望重返训练场,带领部队搞训练,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何对待工作、对待事业,是检验一个领导干部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向傅卫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他淡泊名利、热爱事业的奉献精神。
作为人民军队新一代指挥员,傅卫的又一个可贵之处,是他保持和发扬了我军战争年代那种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一往无前精神。为实现军队新时期的战略方针,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军事技术,他大胆探索,刻苦钻研,在训练改革中取得了多项成果。他入伍二十六年,当战士是优秀士兵,当班长是优秀班长,当连长连队连年立功,当团长带出一支全面过硬的一流团队。傅卫身上所表现的这种锐意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做好各行各业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现代高科技不断发展,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尤其需要发扬这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
傅卫处处注意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部队,要求部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因而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望和感召力。在官兵们心目中,“团长就是标杆,团长就是样板”。傅卫的实践再次说明,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就是无声命令。那些言行不一、只是埋怨“群众落后”的领导干部,不是可以从傅卫的“从带兵人严起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和身先士卒、严以律己的领导作风中受到一些启发吗!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力抓好粮食系统扭亏增盈
本报评论员
去年以来,国有粮食系统亏损严重,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讲话中,都重点提到粮食问题,并把扭转目前国有粮食系统严重亏损的局面列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各级粮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行动起来,把粮食系统的扭亏增盈工作抓紧抓好。
抓好粮食系统的扭亏增盈,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搞活和发展粮食企业的需要。去年以来的国民经济形势很好,既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又降低了通货膨胀率,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要保持住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是财政赤字要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二是通货膨胀不能加剧,银行的信贷规模不能过度扩大。粮食企业亏损挂帐的大幅度增加,将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影响银行对国家财政的上缴,增加国家控制财政赤字的难度;一是造成银行信贷资金的沉淀,迫使银行增加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增加货币发行量。另外,大量的亏损挂帐形成了粮食企业的沉重包袱,如果任其增加,将严重影响到粮食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造成粮食企业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确实有改革不配套、体制不顺、政策不落实、补贴不到位等客观原因,但是,在分析亏损客观原因的同时,粮食部门也要把自身的问题找准,对症下药,通过改进自己的工作,把减亏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要改变这样的认识,一是认为今年粮食库存增加,资金占用多,利息开支大,亏损合理;二是看到别人挂,自己也挂,怕少挂帐吃亏。从自身经营方面讲,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也是导致企业亏损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粮食企业决策失误,经营无方,管理松懈,花钱大手大脚,企业费用支出大幅度上升,经营亏损急剧增长。对于现行粮食管理体制,国务院已决定今年进行改革。因此,各级粮食主管部门和粮食企业,一定要彻底消除亏损有理、亏损有利等一些片面的思想认识和侥幸心理,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扭亏增盈,坚决把亏损挂帐的势头压下去。
国有粮食系统大力开展扭亏增盈活动,主要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开展综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这两年不少大中城市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打破独家垄断,实行多家竞争经营,千方百计减少环节,改进服务,降低成本;零售店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向便民连锁方向发展,办成小型超级市场。这样竞争的结果,不仅市场粮价比较稳定,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而且国有粮食系统消除了经营性亏损。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和推广。


第1版(要闻)
专栏:

  军中“焦裕禄”
——记献身国防事业的好团长傅卫
新华社记者赵苏本报记者郭嘉新华社通讯员彭华勤
1996年年底的一天晚上,正在北京军区某师考察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观看了这个师所属某团已故团长傅卫献身国防事业的录像。当看到身患癌症的傅卫临终前仍念念不忘部队建设的情景时,将军禁不住潸然泪下。他称赞傅卫是合格的团长、军中“焦裕禄”,是军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全军学习的榜样。
受到张万年副主席高度赞扬的傅卫同志离开人世已经一年多了。他把卫国当己任,视职责如生命,为带出一个过硬的团队呕心沥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曲当代军人的奉献之歌。北京军区党委为他追记了一等功。目前,一个学习傅卫,献身国防的活动,正在广大官兵中深入开展。
“党把我放到领导干部的位置上,我就要当标杆,带出一流部队”
1955年1月,傅卫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立下当兵保国的志向。
在入伍后的20多年里,傅卫把全部汗水和心血都洒在部队建设上。他当战士是优秀士兵;当班长是优秀班长;任连长两年,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傅卫本人也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集团军优秀“四会”教练员。
1990年10月,傅卫被任命为某步兵团团长。他的军旅生涯开始了新的里程。他在日记中写道:“党把我放到领导干部的位置上,我就要当标杆,带出一流部队。”
作为一线带兵人,傅卫深知,带出过硬的部队,必须有过硬的干部队伍;带出过硬的干部队伍,必须有过硬的“班子”和主官。他从自身做起,处处严格要求。从到任那天起,每天起床后,当部队列队来到操场时,着装整齐的团长早已立在晨风里了。出操跑步、五公里越野,他总是跑在队列前面;射击投弹,他总是打第一枪,投第一弹。为了培养部队在野战条件下的走、打、吃、住、藏能力,傅卫亲自带领步兵连进行长途奔袭演练。夜晚气温降到零下28摄氏度,他和战士一起蹲雪窝,取得了严寒条件下增强部队野战生存能力的经验。
轻武器夜间射击,一直是干部训练中的一个弱项。傅卫一连十几个晚上跟班训练,一个干部一个干部地单个教练。在他的带动下,全团干部苦练硬功,将弱项变成了强项,上级多次考核,平均成绩都在良好以上。
傅卫对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他常说:“训练场就是战场。训练中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等于战场上自杀。”一次,总部机关来团里检查新兵训练情况,有两个连队悄悄让几名老兵顶替新兵打靶。傅卫发现后,对这两个连队的主官进行了严厉批评,当即命令撤下老兵,换上新兵。考核结束后,他让这两个连队的主官在团干部大会上作了检查。这件事对部队的震动很大。
还有一次,集团军确定在傅卫所在团召开山地射击训练现场会。当时傅卫在外面参观学习。他回来后,发现射击场仰、俯角均比规定少两度,当即决定另选场地。
有的机关干部说:“堑壕、靶壕全挖好了,上边也来人看过了,差两度问题不大。”傅卫严肃地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怎么能说问题不大?”他带人重新勘察,把场地由银山改到金山,使这次现场会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官兵们的心目中,团长就是标杆,团长就是样板。在傅卫和团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部队战斗力全面提高,全团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一年上一个新台阶,1992年在集团军“夺金牌,创纪录”练兵比武活动中名列前茅;1993年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团;1994年被集团军评为管理工作先进团,荣立集体三等功。傅卫实现了他在就任团长时,向上级党委立下的建设一流团队的诺言。
“带兵人一定要对战士负责,对战士负责,就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
走进傅卫生前所在团,机关办公楼门前耸立的“基层第一,士兵至上”八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这八个字,凝结着傅卫关心基层,热爱士兵的一片深情。他在团党委扩大会上多次讲,我们不能把“基层第一,士兵至上”当成一句空洞的口号,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他和党委“一班人”为基层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好事,新建和改建了士兵宿舍、卫生队和生活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官兵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基层官兵早已住进宽敞明亮、冬暖夏凉的楼房,而团领导和机关至今还住在旧平房里。
傅卫爱兵的故事,更是说也说不完。1992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因患脑瘤在师医院住院的特务连战士王凤伟,望着窗外连绵阴雨,心里想着病情,牵挂家中的困难,不禁落起泪来。正在这时,满面笑容的傅卫出现在小王面前。他鼓励小王振作精神,战胜疾病,早日康复。临走时,又将身上的300多元钱全部掏出来给了小王,说:“钱不多,管不了大用,表示点心意吧。”小王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眼含着热泪看着团长消失在雨雾中。
傅卫对战士爱得深,想得细,有一颗慈母般的心。1991年夏季,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傅卫从广播中听到消息后,想到团里有170多名安徽籍战士家在重灾区,便召集这些战士开座谈会,了解灾情,做思想工作。会后,他首先捐献500元支援灾区。在团长的带动下,全团官兵开展了帮战友、献爱心活动,短短两天就捐款3.5万多元。团里专门派两名干部,带着救灾款奔赴灾区,帮助受灾战士家庭安排生活生产,重建家园。由于工作做得及时到位,不但稳定了战士情绪,还进一步密切了官兵关系,促进了部队建设。
傅卫有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带兵人一定要对战士负责。对战士负责,就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因为有这样宽阔的胸怀,他对个别缺点比较多的战士,也能一视同仁,倾注满腔热情。特务连战士小张从小失去父母,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傅卫常常利用下连的机会找他谈心,耐心地帮助他。小张退伍后,在太原搞起个体生意,傅卫借到太原开会、看病的机会,多次去看望他,嘱咐他好好学习有关政策和法律。后来,小张成了依法纳税、勤劳致富的文明个体户。得知团长去世的消息后,小张失声痛哭,他特意做了一面上书“战士的好团长”的金匾,送到部队。
“学好高科技知识,才能履行当代军人的职责”
作为我军新一代基层指挥员,傅卫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更可贵的是,他能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去看待新时期军队的地位、作用,始终把目光投向未来。他说:“学好高科技知识,才能履行当代军人的职责。”他对实现中央军委走精兵之路的战略方针,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对高科技条件下现代战争的探索,达到了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先后报考了陆军学院军事指挥员大专函授班、广播电视大学汉语文学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均获全优成绩。他撰写的《军事语言初探》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全校最高分。
傅卫的办公室兼宿舍,几乎被军事书籍挤满了。他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总是装着多部军事著作,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他去世后,机关的同志作了一个粗略统计,他读过的军事著作不下40部,剪贴的军事资料有800多篇,写读书笔记250多万字,撰写军事论文和编写教案30多万字,观看现代战争战例资料录像片60多部。他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古今中外,诸军兵种,其中许多内容涉及到航天、电子、电磁等高科技知识。
1994年夏天,傅卫参加了总部组织的一次师、团军事指挥员集训班。这次集训分别在上海、大连、杭州、广州等城市分段进行,傅卫放弃了一次又一次观光游览的机会,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集训班在上海时,一位老战友邀请傅卫星期天到家里做客,当时他答应了,可是为了弄清一个协同作战的问题,星期天一大早就直奔东海舰队,把赴邀的事全忘了。
还有一次,总部和军区在华北某地组织了一次跨战区作战演习。傅卫所在团被上级指定担任现代战争条件下,隐蔽伪装科目的演示。在一无经验、二无教案的情况下,傅卫运用平时学到的知识,带领攻关小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演习开始后,部队经过三天三夜强行军到达隐蔽地域,正赶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他和团领导根据气候和现地特点,针对敌现代侦察手段,发动官兵自制了各种角反射器,综合运用天然、遮障、设假目标等多种方法,对数十台车辆、火炮和上千名人员进行了巧妙伪装。考核组采取飞机高空侦察、红外线成像等多种现代高技术手段反复侦察,没有发现一车一炮,一兵一卒。傅卫现场汇报解说,把外军的高技术侦察手段和我们应采取的对策说得一清二楚,令在场的将军和军事专家赞叹不已。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重返工作岗位,带领部队搞训练!”
正当傅卫为建设一流团队忘我拼搏的时候,病魔也在一步步向他逼进了。从1995年初开始,傅卫常觉腹部不适,食欲不佳。到去年春天,不仅腹痛加重,右臂也疼起来。而这段时间,正是团里任务最重,工作最忙的时候。4月初,傅卫带领大家刚刚完成了为总参和军区机关演示“团首长机关室内战术作业”的任务,紧接着团里又接受了上级赋予的新一代训练大纲的部分试训任务。
6月20日,傅卫带领部队开上了金山训练场,开始了一场高技术条件下军事训练的攻坚战。白天,他和官兵们一起在山上按新纲目的要求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地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晚上,还要伏在灯下编写教案,写论证报告,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过度的劳累,使他的病情日渐加重,右臂活动已很困难,摆动一下都会引起肩胛、胸部的剧烈疼痛。他怕官兵们知道后影响训练情绪,悄悄用布条把胳膊从袖筒里吊起来,依然带着部队上山搞训练。几个团领导不顾傅卫反对,硬是派车把他送回了家。妻子杨玉军见丈夫脸色蜡黄,病得不成样子,哭着劝他:“你就是铁人,这么干也会累垮的。这回一定要跟我到医院好好查查。”但傅卫人在家里,心在山上,呆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晚饭后,他骑着自行车摸黑20多公里,赶回训练场。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探索着训练改革的路子。
7月14日,训练场彩旗招展,全团官兵列队严整,等待着集团军首长对新纲目试训科目考核验收。当傅卫跑步上前,向集团军首长敬礼时,他连举了两次手都没能到位,最后他使足力气,才勉强敬了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全团官兵看在眼里,禁不住流下了泪。他们最清楚,为了团队建设,为了国防事业,他们的好团长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啊!
忙完了几项大的突击性任务,傅卫总算进了医院。但是已经晚了,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在疾病面前,傅卫同样表现出一个革命军人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他心里想得最多的,仍然是团队建设。
1996年1月23日是傅卫的41岁生日。专程赶来看望傅卫的师领导问他:“你有什么愿望,对组织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我们一定设法满足。”傅卫恳切地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重返工作岗位,带领部队搞训练!”他忍着肝区的阵阵剧痛,时断时续地讲述着自己对加强基层建设的想法,足足讲了30分钟,却一句没提任何个人要求。
傅卫的病情急剧恶化,进入肝性昏迷状态。弥留之际,母亲、妻子的呼唤,他没有反应,嘴里却在喃喃自语:“端枪……上子弹……把红旗插上!”他就是这样,把一生献给了自己无限热爱的事业,用短暂的生命模范地履行了当代军人的神圣职责。
1月30日凌晨,年仅41岁的傅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全团指战员,他的领导和老战友们,无不为之悲恸。他们纷纷表示,继承傅卫的遗志,像他那样自觉献身祖国国防事业。(附图片)
图为傅卫(中)指挥部队进行高科技条件下的隐蔽伪装训练。
朱光伟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浙江山区加快脱贫步伐
一批贫困县摘掉穷帽
本报杭州2月12日电记者赵相如报道:新春之际,浙江省贫困山区频传喜讯:武义县、磐安县、云和县的群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一举甩掉贫困县的穷帽子;永嘉县加大力度实施扶贫措施,全县提前脱贫之后又有4.8万山区农民过上小康生活;泰顺县20个乡镇的20万人口脱贫;文成县以点带面抓治穷,1年多时间又有6万人走向富裕;四明山老区的贫困乡只剩下1个,贫困人口从10多万人降到2.6万人。
浙江省山区青山丽水,以前却多属穷乡僻壤。近年来,浙江山区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丽水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山峰连绵,长年封闭,如今全地区累计建成人工用材林基地300万亩,中药材基地5万亩,小水电总装机16.3万千瓦,形成了十大支柱产业,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单是香菇去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为了让山区脱贫,发展林业、科技和搞好教育、提高山区群众素质成为山区建设的大事。永嘉县近些年投向山区教育资金达6426万元,磐安县近两年已派出2627名农村骨干参加培训,云和县使每个农户至少掌握一门至二门致富实用技术。
浙江省抓山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脱贫,使全省消灭了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达54%,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00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2月8日是藏历火牛新年初一,连续九年获得丰收的西藏堆龙德庆县农民,把象征吉祥的“切玛”献给为他们传科学,带他们走致富路的副县长张明兰(右一)。张明兰在该县推广农业科技18年,使粮食产量翻两番,该县已成为西藏粮食单产最高县之一。新华社记者索朗罗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