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湖南减轻农民负担14亿元
撤销近百种集资、摊派和收费项目
本报长沙2月11日电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努力减轻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去年,全省共撤销近100种集资、摊派和收费项目,为农民减轻不合理负担14亿多元,受到农民的拥护。
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去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百乡千村万户大调查”的基础上,专门下发了6个文件,对减轻农民负担作出10条刚性规定,并公布于众。全省建立了对农民负担的乡村统筹提留款实行预决算制度、负担监督卡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全省农民负担卡入户率在70%以上。去年4月至5月,各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民负担进行预算审批,全省共核减超标准、超项目的经费1.2亿元。去年年终对农民负担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共审计出违纪金额1亿多元,目前,已清退8000多万元。
湖南省对农民负担工作中出现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治理,纠正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错误做法。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发现一些地方对生猪屠宰税按人头摊派、借农民领结婚证之机乱收费等问题后,便决定由省监察厅、省地税局、省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联合组织检查组,对全省14个地、市、州的生猪屠宰税乱摊派、婚姻登记乱收费开展了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事后又进行专项督查,对严禁屠宰税按人头摊派、结婚登记乱收费作出明确的规定,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湖南省还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案件,以教育干部,保证党的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贯彻执行。去年,省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接待来信来访7132件次。根据群众举报,全省共查处涉及加重农民负担案件513起,已结案467件,处分违纪干部204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对4起加重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向全省发了通报。去年3月,衡阳县集兵镇党委、镇政府在未向上级报告的情况下,决定在春季中小学开学时,向学生收取教育费附加和人均62元的集资款,不交足款者不许报名入学,造成严重后果。事发后,衡阳县纪委、监察局及时进行了查处,给予该镇党委书记撤销党内职务、降一级工资的处分;给予该镇镇长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第1版(要闻)
专栏:

  华夏第一县再创佳绩
锡山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在全国县市领先
本报讯江苏省锡山市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九五”开局令人鼓舞。据统计,1996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47万元;财政收入12.08亿元,增长17.6%;农村人均纯收入4880元,增长13.8%,综合经济实力继续在全国县(市)中保持领先地位。
“八五”末期,由于区划调整,锡山市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减少了1/10。在这种情况下,锡山市能不能在“九五”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市委市府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九五”的发展思路是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一条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规模经济三大战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一年来,全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使粮食亩产达882公斤。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55%。工业经济致力于扶强扶优,科技进步,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全市涌现了116家亿元厂、100个亿元村,其销售额占全市590亿元总量的58%。全市一年中共开发新产品550只,其中省级以上85只、国家级32只。科技进步在工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52%。第三产业增加值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年完成外贸供货额215.6亿元,比上年增33.7%;自营出口2.34亿美元,增长43.7%。(黄士良姚国光高幼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
甘肃又有百余万农民脱贫
新华社兰州2月11日电(记者李铁)甘肃省去年扶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有122万农民告别贫困,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甘肃省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困难,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广大贫困群众继续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积极探索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去年,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比上年增加了220元,粮食总产量达80亿公斤,全省53个贫困县均超额完成了扶贫任务,景泰、西峰、民乐等六个贫困县市实现整体解决温饱。
在定西、会宁等全国知名的干旱地区,人民群众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集雨节水灌溉之路,找到了解决干旱地区降雨少、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的办法。同时,广泛兴修了水池、塘坝、涝池等集蓄雨水设施,采用低压管灌、滴灌、点灌等节水技术进行大田灌溉,建设日光温室,实施“地膜粮食温饱工程”和“洋芋丰产工程”,据统计,全省贫困人口共完成地膜粮食148万亩,达到了每个贫困人口种植0.3亩的目标。这些措施成功地保证了全省干旱地区种植业的稳定发展。在人多地少的天水、陇南等地区,广大贫困群众一面狠抓粮食生产,一面积极发展林果业,建成了百万亩苹果基地、花椒基地,生产的数十种林果产品,给贫困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去年,甘肃省还对全省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贫困情况调查,摸清了全省贫困人口的底数,为贫困村户建档立卡。同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实施雨水集流工程、发展支柱产业等六项扶贫攻坚的关键性措施。并以“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覆盖贫困户”为原则,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办法进行了调整,对各渠道扶贫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全省上下决心通过努力,使全省剩下的7003个贫困村,375万贫困人口在本世纪末前全部脱贫。


第1版(要闻)
专栏:

  禁上重复趋同项目做好资源科技文章
澄迈大力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
本报海口2月11日电记者鲍洪俊报道:以国产饮料名牌“椰风”闻名遐迩的海南省澄迈县,禁上重复趋同项目,大做资源科技文章,面向市场闯出一条县级工业发展之路。自1993年至今,随着一批高效企业相继投产受益,全县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年均递增30%以上,去年达到创纪录的43%,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澄迈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90年代初期,仅有几家加工甘蔗的糖厂,工业产值只占县国内总产值的一成多。澄迈县委、县政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吸取一些落后地区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欲速不达的教训,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上优势项目,建特色企业”,采取严格措施,避免了重复建设。
全县围绕十大农业生产基地,先后兴办了7家热作、水产、林业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全国最大的芒果汁生产企业椰风饮料工业集团、全国首创的香蕉粉厂、咖啡酒厂等企业,植根岛内岛外两大市场,成为调节市场行情、保障农民增收的蓄水池。澄迈香蕉粉厂投产伊始,产品便打入国际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前景诱人。椰风饮料工业集团1992年投产后连续开发出36个名优产品,迅速成长为具备年产50万吨易拉罐饮料、30亿元产值的全国著名饮料企业。
澄迈在工业项目选择上,注重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欣龙无纺布厂依据世界棉花市场的需求,利用国际90年代先进技术,生产出替代棉花作原料的大量生活日用品,受到市场的青睐。海南省已将其投资28亿元的二期工程列入省“九五”重点工程。下世纪初,澄迈老城工业开发区将建成我国无纺工业基地。据统计,三年来,澄迈引进工业新技术20多项。抓科技、兴名牌成为澄迈工业发展的一大法宝。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西南的希望之路
本报记者王行增胡果钟嘉聂传清
编者按:南昆铁路是我国“八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我国继成昆铁路之后在艰险山区修建的又一条长大铁路干线。在穿越崇山峻岭的千里铁路工地上,数万名建设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向南昆铁路这一伟大的工程发起最后的冲刺,力保今年3月全线铺通、7月通车、年底配套交付运营。筑路大军艰苦奋战、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他们在祖国的大西南筑起了一条希望之路。
南昆采访归来已有月余。案头,一张照片始终令人难以释怀——匆忙收入我们镜头的是一段刚刚铺好的轨道,一群雀跃的孩子,一位拄杖的老者。那个普普通通的下午,对贵州安龙县德卧镇来说,犹如节日。南昆铁路从这里铺过,镇上的小学校特地放假,让学生们来看铺轨;平安村90岁的布依族老汉王文华也拄着拐杖一步步走了十几里赶到工地。隆隆的铺架机开过来了!当长长的吊臂将一排新崭崭的钢轨举起又放下,所有明澈的、混浊的眼睛,都闪出同一种兴奋光亮。
这个瞬间让人感动。耄耋老人蕴示着一个世纪——从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勾勒到9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实实在在的描绘,大西南人民将圆百年铁路梦。
欢蹦的孩童跃动着一种希望——铁龙出世、关山为开,古老的西南高原与大海划时代的相拥指日可待!崭新的未来已随着节节闪亮的钢轨渐次铺开……
回到北京,我们从一直关注着这条长大干线的铁道部部长韩杼滨那里,得知了照片背后的许许多多,这一个瞬间的定格由此有了广阔而凝重的“景深”。
90年代中国最大的扶贫工程——南昆铁路,是一条希望之路。它的建成,将使全国近1/5的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南昆铁路从北部湾畔昂首西进,穿越桂、黔、滇三省区,绵延898公里,吸引范围包括广西15个县市和云贵两省各7个县市的12.4万平方公里。
这是一片相对贫困的土地:所历之地聚居着苗、壮、布依等10个少数民族,多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全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6500万人口,有1500万生活在南昆沿线。
这也是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全世界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南地区就有130余种,其中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铅、锌、铝等占全国前列;贵州有“西南煤海”,云南有富集的磷矿,广西平果是全国特困县,然而在它的地下,已探明的铝矿就达2.2亿吨;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森林、水能资源;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风光独特、别有洞天。
而今,一条钢铁长龙横空出世,大西南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出海口,“富饶的贫困”的咏叹即将成为历史!
铁道部长韩杼滨这样评价这条生机涌动的希望之路:
南昆铁路的建成,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西南内陆与拥有绵长海岸、便捷通道的华南地区连成一体,把资源优势与地域优势连成一体,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资源开发;有利于加快沿线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南昆千里行,我们时时感受到这条西南大通道的魅力。先期开通的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段,已为平果铝厂运送了许多大型设备和大量原材料、产成品,而百色老区沿线右江河谷一带所产的芒果、冬菜也借助这段新通道流向全国。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抓住机遇,以南昆铁路为载体积极引入信息、资金,顶效、威舍两个经济开发区崭露生机,1996年年产值已达2亿元,被喻为“火车拖来的开发区”。目前,一个以开发区为龙头,联动州内铁路沿线20多个火车站200多公里的经济走廊正日益崛起在黔西南。
南昆铁路建设本身也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扶贫开发步伐。韩部长介绍,南昆全线投资中约有20%用于购买地方所产的水泥、木材、石灰、砂石等建筑材料,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沿线小水泥厂、打石厂都开足了马力。铁路建设也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全线有数万民工参与南昆建设。铁路,使这些一辈子未出过山门的老乡找到了增加收入的良机,也找到了打量外界的窗口。
册亨,贵州西南角的贫困小县;板其,一个距册亨还有48公里的僻闭山乡。此地属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极好。3年前,这里荆棘丛生、毒蛇乱窜,一辈子穷居深山的布依族老乡却不懂得种菜。当地人吃饭时,蘸着辣椒、粗盐,放进嘴里用舌头舔舔以取其味,因发出“嗦罗”之声,又称之为“嗦罗菜”。而3年后,工地上每天吃的蔬菜,一部分就是当地老乡自产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例证——南昆也是一条志气路。它的兴建,是中央与地方、筑路大军与沿线人民合力的结果
本世纪初,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中就已勾画了一条与今天的南昆线走向大体一致的铁路。然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这条西南大通道才一天天梦想成真。
南昆铁路建设,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1992年,李鹏总理来到广西,挥毫写下“建设大通道、开发大西南”后指出,关键是修好南昆铁路。1995年12月,朱镕基副总理考察南昆铁路时说:这条路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要求加快建设,“哪怕提前一天也是好的”。
1996年10月31日,在西南地区考察工作的江泽民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革命老区百色,亲临南昆工地视察,为南昆铁路建设作了重要指示。
这条铁路,同样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沿线地方政府、广大人民的支持。
1990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百名政协委员在一份题为“西南铁路应掀起第二个高潮案”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著名的“百人提案”中,首条就是南昆铁路。1988年,南昆铁路初设鉴定会召开,云南率先表示,将举全省之力,投资6亿元。广西提出,铁路经过广西境内的建设用地,国家只须按低标准补助土地费,不足部分由广西补贴。
这条大通道的兴建,必须征用大量土地:云南段1.4万亩;广西段1.45万亩以上;在贵州,仅兴义一市征用的吨粮田就达1000多亩。同时,限于国家财力,农民获得的补偿并不丰厚。
深明大义的西南人民以朴实的行动,表达了对国家大局的理解。广西板桃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可全乡征地236亩两个月全部完成。云南呈贡县洛羊镇,有片700多亩的优质梨园,为给铁路让道,乡民亲手砍掉正入丰产期的梨树……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乌沙镇,筑路大军要修筑两条施工便道需要地方支援二三百名民工,消息传开,一下子来了4000多人!
南昆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修建南昆铁路更是一场举足轻重的政治仗。南昆人是这样看的,也是这样干的
南昆铁路地形险峻、地质复杂。898公里的南昆沿线,不良工程地质覆盖竟超过70%!按铁道部要求,南昆铁路还将是一条代表我国90年代山区铁路建设水平的“科技路”,自然条件差,技术要求高,建设难度大。
这是一条特别的路,需要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筑路队伍。铁道部南昆建设指挥部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在建设组织上,制定了“三头并进、强攻北段,把握重点、突出长隧,分段铺通、确保工期”战略;
——在资金安排上,不断加大投资力度。1996年完成投资44.9亿元,1997年还将安排58亿元的投入;
——在科技进步上,集中优势兵力,组成强大阵容进行科技攻关;
——在施工力量上,调集十大工程局和两大铁路局,展开气势恢宏的大会战。
从50年代第一代勘探队员踏入这块土地,到1990年5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南昆铁路已是历时30多年,从八大走向、上百个局部方案中优选出来的最佳线路,而设计的总长竟达1.09万公里,相当于南昆线本身的12倍;地质钻探22万米,等于钻透了25座珠穆朗玛峰!南昆,浸濡着几代铁路知识分子的心血。
南昆也深深镌刻下万千筑路工人那份特殊的情怀。听说要修“国铁”、上“大南昆”,远在钦(州)北(海)铁路的200多名工人奔走相告,动员会开成了报名会。为攻下我国第一座铁路平弯桥,铁五局12名先遣队员日夜兼程赶赴南昆。到了贵州册亨,再也没有公路,12个人冒着大雨走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准时出现在工地。
铁二局“旱季攻势”期间,炊事员袁英把假期一推再推,与回国探亲又将援外的丈夫相见在机场,重逢也是分离。隧道局60多岁的退休工人郭引娣给老伴撇下一句“就当我去旅游了”,重返南昆。清水河大桥工地咫尺之遥,就是国家级风景旅游区马岭峡谷,铁十六局几百名建设者在此驻守三年,却无一人目睹过其丰姿。铁五局攻克“天下第一险洞”家竹箐隧道的功臣、年仅32岁的四处处长黄平,深夜主持工程讨论后匆匆赶往昆明开会,夜黑路滑,车祸发生时,肩头还留着上次车祸手术没来得及取出的两块钢板……
千里南昆,修得慷慨激昂,荡气回肠。6年奋战捷报频传——到去年年底,南昆全线重点难点工程已全面突破,线下工程基本完成。目前,正线铺轨仅剩下40多公里,南昆已进入最后冲刺,铁路大军有信心确保今年3月份的全线铺通。一条非同寻常的钢铁巨龙,终将在这支非同寻常的钢铁队伍手中铸就!(附图片)
压题照片:由铁十六局施工的清水河大桥高183米,是我国铁路第一高桥。
本报记者王行增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大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之风
本报评论员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第八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着重论述了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反对奢侈浪费的问题。这个讲话意义重大,是“把握大局,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开拓前进”,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根本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切实贯彻,在全党和全国大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之风。
改革开放18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复强调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队伍总体上说是好的,就是凭着那么一种精神,一股劲头,取得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进展和成就。从一些优秀党员和干部的身上,人们看到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但也应当看到,在新的形势下,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把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淡忘了,有的甚至差不多丢光了。在不少地方、部门、单位,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成风。有的领导干部任意挥霍公款,吃喝玩乐;有的部门和单位不管条件是否允许,工作是否需要,竞相购买小轿车和手持电话;有的地方超标准修建办公楼,用巨额公款购买或装修领导干部住宅;至于名目繁多的纪念活动,多得成灾的各种会议,滥发礼品、纪念品,滥发各种补贴、津贴等,就更为常见。凡此种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削弱了党和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成为腐败问题得以藏身和蔓延的温床。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严加整治。
开创伟大的事业,必须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更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是因为时代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事实表明,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和平建设时期要比战争时期难得多,在执政以后要比执政以前难得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比在封闭的、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难得多,唯其如此,就更需要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应该记住这个至理名言。
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需要。我们的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村尚有6000多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而我们要在本世纪末完全脱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只能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好逸恶劳,铺张浪费,势必损耗国力,涣散人心,引起群众的不满。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头脑清醒,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团结和鼓舞亿万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开拓前进,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是振奋民族精神,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全党同志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的高度,从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使命的高度,充分认识提倡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的重大意义,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争做大兴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之风的模范,以实际行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切实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南昆线地理位置图
张雅文绘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疆军区某仓库官兵与十几户哈萨克族牧民同住天山腹地的一条山沟里。多年来,军民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亲如一家,被誉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模范。图为官兵们在帮群众剪羊毛。
杨玲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