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美国的伊拉克牌日益难打
冉波
美国和伊拉克围绕武器核查的较量暂时告一段落。双方剑拔驽张的局势初步得到缓解。对此,一些美国官员额手称庆,说“美国只伸了伸胳膊,伊拉克就退缩了”,美国又获得了一次外交胜利。
但事实并非如此,国际舆论如何看待此事姑且不论,连美国国内也有人指出,美国并未捞到多少实际好处,获得的不过是“虚假的胜利”。
首先,海湾战争以来,美国一直想搞垮萨达姆政权,为此,它坚决要求保持对伊实行经济制裁。然而,制裁历经7年,萨达姆仍然牢牢地掌握着伊拉克政权。只是伊拉克人民、尤其是妇女和儿童因缺粮少药成为制裁的牺牲品。在此次危机中,伊政府大力游说联合国安理会和阿拉伯国家,采取哀兵姿态巧妙周旋,使在困苦中生活的伊拉克人民赢得了更多的同情,国际上要求尽早解除对伊制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而这正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
其次,危机发生后,尽管美政府一再呼吁国际社会对伊拉克采取集体行动,但从巴黎到开罗、从莫斯科到利雅得,包括海湾战争时的美国盟友也并不响应。奥尔布赖特国务卿飞赴卡塔尔,欲借中东北非经济会议做海湾国家工作,不少国家却抵制了会议。不但如此,与会国还同声谴责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偏袒以色列的做法。一些海湾国家领导人表示,美若再在伊拉克问题上诉诸武力,只会损害其在本地区业已不佳的形象。
第三,最终是俄罗斯的外交为解决此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与其说是美国取得了胜利,不如说是美国搭台,俄罗斯唱戏并摘走了头彩。俄近期以来调整外交政策,欲在国际舞台重振雄风。此次核查危机对俄来说是天赐良机,并为其重新挑战美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埋下了伏笔。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了世界仅存的超级大国,霸气更盛。它在所有问题上都想为所欲为。在贸易问题上,美国先后推出了带有治外法权性质的赫—伯法和达马托法。在安全问题上,美国在西边推动北约东扩,在东边加强美日军事同盟,为冷战时期的军事机制添食喂料。而不时敲打伊拉克不过是美国杀一儆百、推行超级大国战略的一张牌。
然而,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逻辑,不会以某一国的意志为转移。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气候下,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在国际事务中制约一超独霸的趋势日益增强。美国的单极主义会越走越窄。当年美国可以率领盟国刮一场“沙漠风暴”,而这一次不敢对伊贸然动武,就是一个例证。日前,伊拉克出于不满,决定停止出口石油,显然是为了向美国施压。看来,美国的伊拉克牌越来越难打了。


第6版(国际)
专栏:

  追思30万无辜百姓提醒世人不忘历史
纽约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音乐会
新华社纽约12月7日电(记者丁宝忠)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等团体7日晚在这里举行“为和平而歌”音乐会,追思60年前在南京死于日本侵略者屠刀下的30万无辜中国百姓,提醒世人不忘历史。
这台有300多人登台演出的大型音乐会在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爱乐乐团和台北“邮声合唱团”等应邀与旅美华人华侨同台演出,表达了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以史为鉴、捍卫和平、反对战争、缔造未来的共同愿望。中国著名指挥家徐锡宜、菲律宾华裔女指挥家尤美文等共同担任了晚会的指挥。
2000多位不同肤色的观众聆听了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敌和向往美好生活的著名歌曲,其中有《满江红》、《游击队歌》、《长城谣》、《和平之歌》、《大海啊,故乡》等。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一曲《松花江上》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台上台下齐声同唱。著名作曲家金湘还专门为音乐会创作并指挥演出了记叙南京大屠杀的大合唱《金陵祭》。歌词最后写道:“钟声,鼓舞炎黄子孙团结奋进,去迎接那新世纪的黎明。”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南京的屠城暴行铁证如山。这台音乐会拉开了美国纪念活动的序幕。据介绍,中国爱乐乐团还将应邀到波士顿、华盛顿、洛杉矶等地参加纪念活动。“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陈宪中告诉记者,作为海外华人,把真正的历史呈现给世人和后代是自己的责任,在日本有人还不承认那段历史的情况下,这项工作尤其重要。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日本行改迈出第一步
本报驻日本记者张国成
12月4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批准了行政改革会议关于日本行政改革的最后报告。从而正式启动了日本的行政改革。这次行政改革不仅是日本战后,而且也是自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后首次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行政改革,最后报告的提出,标志着从去年11月开始酝酿的日本行政改革迈出了第一步。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时只有10个省厅。二战结束时,包括无任所大臣在内,也只有15位内阁大臣。其后,内阁机构迅速膨胀,成为目前被称为“1府21省厅”的行政体系。省厅下辖128个局,约1200个课、室。这个庞大的行政体系支撑了日本的行政运作。几十年后,当日本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再次面临转轨时,这个庞大的行政体系的弊病就显露出来了。机构臃肿,办事程式化,决策过程僵硬,使日本行政体系的官僚主义闻名世界。机构重叠,互相推诿,又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50多年一成不变的行政机构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者,他们或“官商勾结”,或“官官勾结”,行政丑闻层出不穷。日本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面向新的世纪,这样的行政体系将影响日本融入国际社会,影响日本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的行政改革势在必行。
这次日本内阁批准的行政改革最后报告提出了行政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建立一个精干、高效、透明度高的政府;并对未来3年中如何实施改革提出了详尽的方案。其中,强化内阁职能和部分省厅的合并与裁撤是这项改革报告的核心内容。
为了打破目前日本行政运作中的“官僚主导体制”,发挥首相和内阁在行政中的主导作用,行政改革方案规定,在未来行政改革过程中将加强内阁的职能。为此,将通过修改“内阁法”强化首相的权限。改变目前内阁的行政决策全部由有关省厅议决后,再经首相批准的做法。改革后,将从法律上保障首相对国家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政策具有提议权,并加强首相对各省厅的直接监督与指导。必要时,以“事后内阁会议批准”为条件,可不经内阁会议事前批准,即可直接行使指挥与监督权。改革现行内阁会议程式化的议事规则,采取多数通过制,为从组织上强化内阁职能,将新设立“内阁府”,它将具有在内阁中横向协调、计划的权力。战前,首相在日本内阁中具有很大的权力。战后,为了实现权力制衡,通过“内阁法”,首相权力有所弱化。50多年后重新强化首相权力,表现出日本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对目前内阁各省厅之间关系相对松散抱有危机感。只有加强首相的权威,才能使日本的行政运作更为高效。
在日本的行政改革问题上议论最多的还是省厅的合并与裁减。最后报告也称这个问题是这次行政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数量上,日本的新行政机构将由现行的22个省、府、厅改为1府12省厅,裁减9个行政机构。与此同时,局、课、室也将相应裁减。从形式上政府机构实现了大幅度精简。从结构上,目前的总务厅、自治省、邮政省合并为“总务省”。运输省、国土厅、建设省、北海道开发厅合并为“国土交通省”。厚生省的一部分与劳动省合并为“劳动福利省”,另一部分与环境厅合并为“环境省”。文部省与科技厅合并为“教育科学技术省”。经济企划厅、冲绳开发厅、总理府合并为“内阁府”。通产省更名为“经济产业省”。大藏省更名为“财务省”。法务省、外务省、农林水产省、防卫厅和国家公安委员会将维持现状不变。
从行政机构的合并与裁减中可看出日本在进行行政改革时的三个特点:第一是着眼未来,根据新的情况强化了一些机构。例如,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将原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提高了环境工作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又如,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国民的社会福利保障问题愈益突出。新设“劳动福利省”将加强福利保障工作。第二个特点是合并了许多业务交叉的省厅。例如,运输省、国土厅、建设省、北海道开发厅这4个省厅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并成一个“国土交通省”,不仅一下减少了3个省厅,而且将便于工作的统一协调。此举不仅避免了业务重复,而且避免了过去因省厅间协调不畅贻误工作。第三是将经营性强的部门民营化。在这次行政改革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邮政省的去向。邮政省所管业务更多属经营性而不是行政性工作。因此,原拟将邮政、邮储和邮政保险全部民营化,不再设邮政省。但由于反对者甚多,最后,作为折衷,先将邮政省降格为总务省的一个厅,5年后再转为“邮政公社”,最终实行民营化。
今后日本行政改革的日程表是,本月9日成立中央政府省厅编制筹备委员会,将上述最后报告法案化。在明年举行的通常国会上将审议批准这项法案。然后成立新省厅的组织机构。2001年1月1日,新的行政机构正式开始运作。目前,日本社会各界对行政改革最后报告基本上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是,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还存在着既得利益集团的抵抗。因此,舆论希望改革能进行下去,不要仅仅是换个招牌而已。
(本报东京12月6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黎:穿梭外交的舞台
本报驻法国记者果永毅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5日晨在巴黎会晤法国总理若斯潘,随后又与自美国专程赶来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举行长达3小时的会谈。6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爱丽舍宫会见内塔尼亚胡。奥尔布赖特则赶赴日内瓦会见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并于当晚折回巴黎,再次会晤内塔尼亚胡。近日,奥尔布赖特还将与不久前访问过中东的法国外长韦德里纳探讨中东局势,尔后再晤若斯潘。一时间巴黎成了一个戏剧性的穿梭访问的舞台。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和谈陷入僵局已经9个多月了。这种局面引起有关各方及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和忧虑。美国、欧盟以及俄罗斯等国的居间调解均不奏效。最近,内塔尼亚胡政府所坚持的强硬立场也开始引起美国的焦虑和不安,他前不久访美受到克林顿的明显冷落。在这种情势下,一向排斥欧盟的调解努力、单单依靠美国支持的内塔尼亚胡一反常态,跑到德国和法国寻求支持,想借重法德,进一步推销以色列政府的约旦河西岸部分撤军设想,即撇开奥斯陆协议的有关规定,只让出约旦河西岸6%—8%的领土。对此,美国已经明确表示反对,奥尔布赖特要求以色列作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切实可靠的补充撤军”的承诺。
法国在中东问题上的立场是,首先,中东和平进程应该走出僵局,重新启动。为此,以巴双方都应采取妥协与合作的态度。其次,中东和谈的基础是1993年签订的奥斯陆协定。这一协定及相关的协议,包括停止在被占领土上修建新的犹太人定居点,约旦河西岸的被占领土交还巴勒斯坦人等规定必须得到认真实行。还有,欧盟应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作用,而不能仅仅充当主要出资者的角色。为此,法国愿意积极进行外交斡旋。
此次在与内塔尼亚胡的会晤中,法国领导人采取了一致的谨慎姿态。若斯潘强调,必须重新启动中东和平进程,必须以奥斯陆协定为基础,归还被占领土。希拉克总统对中东和平进程长期陷于僵局表示忧虑,并毫不掩饰他的悲观。他希望内塔尼亚胡“采取坚实和可靠的主动行动”,并认为关于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进行有限的重新部署的建议是“不够的”。
事态的变化往往耐人寻味。人们还记得,去年法国总统三访中东,他在以色列访问时不仅受到冷遇,而且受到以色列警察的粗暴对待。如今,内塔尼亚胡却找上门来,寻求法国的帮助。法国报纸说他在打“法国牌”。无论舆论作何评说,这一局面无疑为法国及欧盟在中东事务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此间舆论认为,9个月来中东的事态发展表明,要想理顺这团乱麻,非一国之力所能奏效。美国想独揽中东事务,但并不顺遂,偏袒以色列,使它在中东威信扫地;以色列拒绝执行奥斯陆协议,结果又弄得美国一筹莫展。据报道,奥尔布赖特此次与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的分别会晤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外交大臣普斯近日在华盛顿表示,欧美正拟就中东和平问题发表一个共同声明。如果欧美就此达成共同立场,对有关各方都将是一个有力的信号。普斯的话表明,欧盟将以更清晰有力的姿态介入中东和平进程。
(本报巴黎12月7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俄发动外交新攻势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许宏治
12月2日至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不顾严寒,对瑞典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这是自从沙皇尼古拉二世1909年访瑞以后,俄罗斯国家元首88年来第一次对这个北欧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因而东道主给予了最高的礼遇:乘豪华的皇家马车前往下榻宾馆。
舆论界认为,这次访问是俄发动的一次“新的外交攻势”。此间媒体注意到,这次访问是在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访俄后仅仅几天进行的。而芬、瑞都是北欧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对波海地区的重视。
叶利钦这次访问,在加强俄瑞双边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文件。舆论界特别关注的,是这次访问政治方面的动向。这里涉及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加强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12月3日,叶利钦在瑞典议会发表演讲,提出了关于在波罗的海地区的边境地带及波海水域建立信任制度的倡议。他表示,俄愿在加里宁格勒州和波海沿岸各国军事指挥部之间建立热线联系,并建议共同监管波海地区领空,进行空中军事、运输联合演习等。叶利钦宣布,俄将在1999年1月1日前单方面将部署在俄西北部的陆海军裁减40%。
叶利钦还提出,波罗的海地区是“大欧洲大厦”的一层楼。只有每一层楼都巩固了,整个大厦才能牢固。俄认为,只有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才能成为真正牢固的欧洲安全体系的基础。而波海地区可以成为东西欧之间的北方桥梁。
叶利钦提出的新倡议,实际上是对他不久前提出的俄对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三个波海国家提供安全保证建议的具体化。俄提出这一建议之初,波海三国对此反应冷淡,不屑一顾。但由于俄锲而不舍地反复宣传,近来波海三国似乎有些“愿闻其详”的意思。据报道,俄总统周围的人士比较乐观,认为关于波海倡议的“讨论还在继续”。
波海地区安全问题的确是俄近来外交方面关注的重点之一。上月底德国总理科尔来俄与叶利钦非正式会晤,以及11月下旬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访俄时,叶利钦都谈到了这个问题。芬总统还对俄关于向波海三国提供安全保证的建议表示理解,认为值得研究。当时,叶利钦表示,愿邀请爱沙尼亚总统访俄,以便解决双边关系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就像不久前立陶宛总统布拉藻斯卡斯访俄时,俄立双方所做的那样。阿赫蒂萨里表示,芬兰愿担任俄与爱、拉、立三国对话的组织者。
俄把波海地区作为发动外交新攻势的目标,与它阻止波海三国加入北约的努力有关。在7月份北约马德里峰会确定波、捷、匈三国为首批发展对象之后,原苏联国家能否加入北约,已成为俄与西方斗争的新焦点。爱、拉、立三国都积极要求加入北约。而美国已经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它们可以被接纳。对此俄坚决反对,因而俄向波海三国提出安全保证的方案,试图使三国相信,保证国家安全不一定要加入北约,从而放弃加入北约的愿望。俄除向爱、拉、立三国伸出橄榄枝外,还积极对波罗的海周围的其他国家如芬兰、瑞典等做工作,争取它们的同情和支持,指望由此间接地对爱、拉、立三国产生影响。俄认为,它对三国的外交努力还是有成效的,至少它们已经表示:不存在来自东方的威胁。
但俄要说服波海三国接受它的主张,放弃加入北约的愿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美国在这一问题上不会轻易让步。俄美在这一地区恐怕难免要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
(本报莫斯科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瑞环会见黎光道
看望我驻越机构人员
本报河内12月8日电记者于青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在河内同越南祖国战线中央主席团主席黎光道亲切会见。
黎光道对李瑞环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请李瑞环转达越南祖国战线中央对中国全国政协全体委员的问候。他说,您的来访不仅加深了我们两个组织之间的联系,而且将有力推动两党两国关系的发展。
李瑞环对黎光道和越南祖国战线的同志们给予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李瑞环说,中越两国山水相连,道路相通,习俗相近,两国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中越两党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全国政协与越南祖国战线之间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我们对中国政协和越南祖国战线之间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越南祖国战线都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组织,在各自国家生活中都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这些年来,两个组织间密切联系,增加交往,对于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对于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主张,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关系要放开视野,拓宽领域,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联系交往。只有这样,两国关系的发展才会有更加牢固的基础。中国政协愿同越南祖国战线在业已存在的密切关系基础上,继续加强往来,增进交流。
黎光道说,不久前越南祖国战线代表团访华期间受到你们热情接待,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希望进一步加强我们两个组织之间的联系。祝李主席访越取得圆满成功。
今天上午,越中友协副主席丁儒廉等友协领导人前来宾馆拜会李瑞环主席。李瑞环对越中友协为促进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做出的积极努力表示赞赏,希望双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努力,使毛泽东和胡志明等老一辈革命家缔造的中越友谊世代相传,发扬光大。
新华社河内12月8日电(记者凌德权、侯鹤祥)正在越南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晚上来到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亲切看望了使馆工作人员、中国驻越公司代表及留学生代表。
李瑞环代表党中央向全体驻越人员表示亲切的问候,并向他们介绍了国内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成就。他勉励大家努力工作,为增进中越两国及两国人民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作出新的贡献。
(附图片)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河内会见越南祖国战线中央主席团主席黎光道。(新华社记者齐铁砚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罗否认曾收受“纳粹黄金”
据新华社布加勒斯特12月7日电罗马尼亚国家银行近日多次向新闻媒体发表声明,强调在其金库里从未存放过纳粹德国从犹太人那里掠夺来的黄金。
据此间报纸报道,在伦敦纳粹黄金问题国际会议期间,瑞士报界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报告披露,罗国家银行在1939年至1945年期间曾从纳粹中央银行那里获得当时价值5420万美元的黄金,并据此将罗国家银行列为继瑞士国家银行和瑞士商业银行之后获得纳粹黄金最多的外国银行。
就此,罗国家银行发言人瓦西列斯库指出,罗二战期间曾通过向德国出口原油和粮食收取过58吨黄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过,罗国家银行当时进库的绝大多数德国金条上都打有“1934”、“1935”和“1936”的印记,还有很小一部分金条上打着“1939”。换言之,这些黄金基本上都是德国在二战前生产的。
瓦西列斯库为此强调,在罗国家银行金库里,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存放纳粹从犹太人身上掠夺的黄金,“在罗国家银行入库的德国黄金与纳粹掠夺黄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调整核武器政策
重点由打一场核战争转向阻止核战争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7日电(记者肖成林)据《华盛顿邮报》7日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最近签署了一项新的使用核武器准则,命令国防部改变过去准备与另一超级大国打一场核战争的战略,而将战略重点放在阻止核战争或威慑某些小国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方面。
克林顿政府高级官员向《华盛顿邮报》透露,克林顿于11月晚些时候向国防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下达了改变战略的指示。这一新的准则代替了1981年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签署的使用核武器准则。原准则的战略重点是准备与原苏联打一场核战争而且目的是要打赢。
报道说,克林顿认为,原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军事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对美国的威胁也在迅速改变,因而里根时期的准则已经过时。新的准则标志着美国在16年后首次正式调整核武器政策。美国高级官员称,这一调整将有助于进一步削减美国核武器的总数量。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说以方须按协议撤军
美国务卿称中东和平无新进展
据新华社开罗12月7日电(记者安江)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7日在这里批评以色列至今没有履行巴以业已达成的协议,并敦促以色列遵守和履行有关协议。
阿拉法特在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举行会谈后对新闻界说,他日前在日内瓦会晤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时强调,巴方坚持以军必须根据协议完成各个阶段的撤军。他说,巴方的这一立场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阿拉法特说,巴方并不反对巴以进入最后阶段谈判,但不能脱离“执行前一阶段业已达成的协议”这一前提。
在7日的会谈中,阿拉法特向穆巴拉克通报了他与奥尔布赖特会谈的结果。两人还讨论了中东和平进程的最新发展以及美国对拯救和平进程、加快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撤军和缩小以巴分歧等问题的有关设想。
新华社巴黎12月8日电(记者杨京德)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8日在巴黎表示,自她上周末分别在巴黎和日内瓦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举行会谈以来,中东和平进程没有任何新进展。
奥尔布赖特在与法国总理若斯潘会谈后向新闻界表示,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撤军行动不应以要求巴勒斯坦人采取安全措施为先决条件。她同时认为,“在安全方面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是改善地区形势所必需的”,但现在还不能就以色列的撤军规模向其提出具体要求。
据奥尔布赖特透露,她在与若斯潘的会谈中介绍了美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立场。但她表示,法美两国之间目前还没有关于这一进程的联合行动。


第6版(国际)
专栏:

  米莱尔当选波社民党主席
本报华沙12月7日电记者朱富贤报道:6日至7日,波兰社会民主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华沙召开。现年51岁的波议会民主左派议员团主席莱谢克·米莱尔当选为该党主席。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选出了5名副主席和1名总书记。
米莱尔在当选后说,目前,社民党最主要的任务是争取在明春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取胜。他说,“(明年)春天将是我们的”。米莱尔指出,对社民党来说,从联合执政党转变为在野党是一个“困难的课题”。现在必须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以尽快“结束在野党地位”,争取选民以准备下届总统竞选。
社民党于1990年1月28日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瓦解后成立,约有5万名党员。在1993年9月的议会选举中,该党与其他左派团体组成“民主左派联盟”(社民党占60%以上)并获得胜利。在今年9月举行的议会大选中,“联盟”败北,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议员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