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育人法感叹
刘洪波
教书育人,“百年大计”,正可谓兹事体大矣。教几种解题秘技,不是教书的目的;念几句古今贤言,也非育人的正道。所谓“学文化”,根本在于学习文明成果,养成健康精神。假如育人者没有一些人类文明的素养,育人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哈尔滨消息:为响应学校“节约零花钱捐给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倡议,一名小学生一周省下午餐盒饭钱35元捐上,接下来就有一天在升旗仪式上脚力不胜而晕倒。(《羊城晚报》10月9日)报道说,“大人们知道了孩子的心思,都感叹不已”,到底感叹些什么内容,却没有下文。我想,感叹的可能性会有两种,一种是感叹孩子的可爱,并自豪于育人的得法,以至于培养了如此可爱的少年;另一种是感叹不该发生这样的事,反思这事情的来历,一种育人法让孩子宁可晕倒也要捐献,到底有没有不妥当。
按前一种感叹,晕倒的孩子就是学生的样板,别的孩子应当向他学习,别的学校还要来取经。假如后一种感叹成立,我们就有机会看看这种育人法是否对孩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如倡议是否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强制,捐献是否成了事实上的缴纳,捐少了就受批评或讥笑的“单位现象”是否已潜入校园等等。
我想,育人的目的,是使孩子能够养成正常的思维。倡议不同于强制,捐献不同于缴纳,爱心不以钱数多少为标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等等就是正常的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正常的“超常思维”。不正常的思维虽然很“理想化”,但实施起来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大人搞“左”,可以搞得满世界叫着“斗私批修”而没有饭吃,可以搞得“可爱”至极而损失极大;孩子“饿饭事小,不捐事大”,说“左”有些过,但这原本属于成人的极端观念何以到达了孩子那里。我不能不感叹这种育人法的威力,但假如谁以为这种育人法很可爱,我还将感叹这种育人观念的可怕。
让人感叹的育人法不止一端。湖北一地有教师发明“直观教学法”,为让学生识数,要求每个学生砍一万根小木棒,并自豪地说“我这法儿就是灵,现在全班学生都晓得‘一万不是一个小数字”。古时有人学认字,前三天学会了写“一”、“二”、“三”,就辞掉老师,以为写字读书,不过如此,一日写请柬,请万某人喝酒,就只好骂这人姓不好和请柬做得不够大,因为他要画一万个杠杠。你看,画杠杠也能知道“一万不是个小数字”的,虽然不聪明,也强过砍木头。不过,画杠杠是古代笑话,取笑的是不成器的学生;而砍木头是现代实事,做事的是有创意的先生。
我们该有怎样的育人法,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但我们不该有怎样的育人法,却可以出现一种就可辨析清楚的。看以上两种育人套路,我感叹我们某些教育的不得法,尽管出发点也许并不坏。


第12版(副刊)
专栏:

  午夜足球心
戴益民
  (一)
荧屏里无奈的喧嚣和浮躁终于消失了……
午夜的心荒凉、孤寂,无人喝彩。
午夜的心不再等待,它在流血、抽泣,但仍在不屈地忍耐。
足球,你这黑白相间的精灵,使多少人顶礼膜拜,疯狂痴迷!而今夜,你如同一个疲惫的旅人,猝然倒在世界杯亚洲十强赛中国队被无情淘汰出局的征途上;今夜,法兰西的光荣与梦想,就站在我们的前方,挡住中国的去向……
深秋的夜色如缠绕着无法理清的藤蔓,萧索的秋风唏嘘着无可逃避的大喜大悲的痛楚,失眠的夜的气息蕴含着一种悲凉而凄婉的情调。我只听到呼吸的声音,甚至听到血液流动的声音。曾经拥有或希望拥有的激情与呐喊,如今正一点一点地被挥发蒸耗。一种无法掩饰的苦涩令我枯竭的心河泛起阵阵诘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二)
一位大诗人说:“我不祈求痛苦和灾难有所止境,我只希望有一颗征服它的心。”不是不知道,中国足球演绎的从来都是悲壮的故事。四十多年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只留下数不清的失落与耻辱——连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也不能诠释的失落与耻辱!从“五一九”的心痛哭泣,到狮城的黑色幽默;从马岛的黯然神伤,到伊尔比德的魂牵梦断……中国足球一次又一次在苦难深重的泥泞之中呻吟。难道这一次世纪末的最后冲击还不能走出魔鬼百慕大的怪圈吗?不能,仍然不能。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谁也不能拯救痛苦和灾难中的中国足球。真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用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中国足球一点也不过分。有一首歌这么唱道:“我已无法后退,只有苍白憔悴,伤痕累累……”很符合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究竟是哪一天我叩开了足球伊甸园,把绿茵场奉作虔诚的朝圣之地呢?我不知道。但涌动的热血暗示我,在这片广袤的绿土地上我已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足球,不甘平庸的心性,不敢懒惰的竞争和不乏机遇的抉择,构成了我的梦的轻松和沉重。那一幕幕曲曲折折、悲欢离合的绿茵活剧,不正象征着人生的追求与艰难吗?我终于明白:在世上行走,足球虽不是我唯一的行李,但却是我最重的行李。面对绿茵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与失落,欢乐和痛苦。因为你不可能总是胜者,就像季节不会总是春天。绿茵场允许失败,允许悲壮,但永远拒绝平庸,正如我们甘于过平常的日子,却不能忍受日子的始终平庸一样。我们能够认可故事结局的淡然,但渴求每一个细节的生动。足球,具有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无法与之匹敌的呼啸而来的气势。它以其场面博大,气魄恢弘,拼抢勇猛,传切美妙,射门精彩的个性和风格,调动出生命全部的力与美。那无所羁绊的奔突追逐,那汪洋自肆的迂回穿插,那豪放粗犷的拦截抢点,无一不张扬着、激励着人们蓬勃昂起的精神与斗志,重复着人类永不熄灭的对崇高理想境界的向往。足球,这充满万千活力、万千情感的生命载体,傲然飞旋于苍茫天地间,凸现着我们星球上的光荣与梦想的魅力正在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足球是否因为太狭隘太颠簸太坎坷,难以摆脱各种名缰利锁的羁绊而背离了足球的真谛呢?一会儿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会儿忧郁得无所适从,总是步履蹒跚,患得患失,难成大器。这种心态的浮躁充满了功利性、情绪性、盲动性及虚幻性和自欺性,其中的苦楚与尴尬谁能说得清?是的,我们不拒绝今生的痛苦与磨难,失败了再爬起来,但我们不能失去追逐太阳、追求目标、追寻理想的信心和勇气。只有找回足球的真谛,还足球以原色,明天才会涌起无限的希望。
  (三)
为了不再迷失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共同守望足球的心灵:这就是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正确对待绿茵场的春秋变换、祸福成败;就是谢绝一切廉价的喝彩与同情,不为虚名所累,不为奢利所役;就是在痛遭挫折磨难之后的淡泊与从容;就是以苦难为师苦练本领最终笑傲江湖;就是不以守株待兔式的侥幸获胜而沾沾自喜;就是以创造悲壮与辉煌的耐力和勇气来浇铸生命大智大慧的渴望与冲动;就是要让不浮躁的心灵成为美丽不败的绿茵风景……唯能如此,才会有海阔天空的博大与深远;才会有大迷大惑后的大彻大悟;才会有不甘落后奋发自强的雄心壮志;才会有舍我其谁的王者气概;才会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精神……果真如此,则千万个和我一样怀有足球强国梦想的跋涉者们,终将穿越西风凋碧树的季节,穿越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重关隘口,于那蓦然回首之际——美梦成真……


第12版(副刊)
专栏:

  永远留住那青山绿水
史俊
读高中时,语文老师常提及浙江的富春江,她总说那一方青山绿水才能让人真正领略到江南风光的旖旎神韵。
于是,那一方山水便萦绕在心,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种缠绵的情结。大学毕业的那年初春,我终于去了那里。
船行富春江中。
两岸千嶂染翠,峰峰岭岭影印着浓浓淡淡的绿。眼前,一片春意。
七里泷是春江最美丽的风景线。群山绵延,山势或峭壁绝立或危石欲坠,犬牙交错,似要截住江水不让它流走。
春江流至七里泷,裙裾一闪,忽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湾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湾内有处葫芦瀑,远远听去,瀑声轰然震耳。湾内岩壁上有两个相联的葫芦形石洞,水流从百米高的岩上泻下,跌入洞中,再从洞底喷涌而出,直冲岩下水潭。潭水澄澈,触肤至柔至滑,如丝绸一般。而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茅舍,更添无限野趣,让人流连忘返。
续行。江面渐窄,山势渐紧,不久便到严子陵钓台。
从船上仰望,只见双峰崭然夹峙,陡起江干,看上去格外地高格外地瘦。
钓台实为两峰,分东西两处。两峰相距仅百步,其间却隔着一条深谷。西峰是南宋谢翱恸哭文天祥处;东台才是东汉高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处,苏轼题“登云钓月”赫然刻于壁上。
走上岸,三五只鸟雀忽从林中惊起,后又悠然地栖落在摇晃的枝头。一路古柏老松,风冷骨脾。峰下,范仲淹所修严先生祠堂亦已修葺一新,却似乎少了些许历史的凝重;峰顶,一方平台,一间石亭,两块石碑,亭额题“垂竿百尺”,恍若仙境。亭旁,一石笋横起幽涧,如垂钓之竿。
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权(曾与刘秀同榻而眠),辞官归隐,风节辉映千古。正如范大夫祠堂横额所书:山高水长。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历史老人垂落江边的一只巨手。凭高远眺,春江中流,如青罗带。江鸥在起伏的水面上欢快地飞翔;乌篷船过,不时传来古老的渔歌,久久回荡。此刻,犹如“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纵有千种忧愁也会消融在这一江碧玉中,而我也仿佛领悟了语文老师的话语。
船外。桐君山过去了,孙权故里过去了。
船到富阳,鹳山枕于江侧,静候着远方的每一位游客。山上,层楼叠阁,曲径通幽。参天的玉兰树,森然苍蔚。江中小洲,牧童横笛骑于牛背,那一份怡然也悄悄渗入游人心间。而小城更是座好客的华舍,亦如鹳山顶那坊春江茶楼。
…………
夜幕悄落,两岸灯影隐约。春江渐渐地远了。
望着同行人绽放笑靥的面容,我不觉想起一首小诗:遥远的风情野趣/带来些许麦秆的清香/连同萤火和蛙声/滋润着你的梦/让大自然在你心间作巢/那一份美丽/便会无与伦比地向你降落。
不知作者是谁了,但我想,他或许她也定是爱行于山水间的游子。即使我们终要回到都市的繁嚣和喧嚷,但我们携回的是一江如碧的清幽,而这一方青山绿水也将永远留在心间。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

  创造一种境界
张丛笑
忘我地工作,是一种精神,亦是一种境界。
我喜欢哼朋友写的一首歌:“我们这一代,豪情满胸怀,放开大步走,东风扑面来……”我还喜欢唱那首:“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因为歌儿能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也带着我进入一种境界。
当我沉入一些往事的回忆的时候,我就愈是感到了忘我工作的幸福。
那一年,我还在省报做记者,7月初的一天,我被派往陕北采访。当时,我的妻子就快要生孩子了,但工作第一,我不能不去陕北。临行前,我向妻子道别。她苦笑着望我,说是人生人,吓死人,她很骇怕,希望我留在她身边,以减少她的痛苦。可是她又说我吃着公家的饭,不能不前去工作,她鼓励我放心地走吧!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在陕北吴堡县招待所的院子里徘徊,那天太阳极亮却少炎热,小院里很寂静,我在地上踱步,心里很烦躁,想着千里外的妻子,估量她此时可能正经受着痛苦,可能生孩子了。半月后回到家里,一问,她果是那天那个时辰生的。望着炕上睡的小丫,我幸福地笑了,但妻子却哭了。
妻子是哭自己在孤独的情况下经受的痛苦,是一种暂时失却爱和关心的剜心之痛。我呢,一方面因为工作第一而感到心里充实,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内疚。
抛家别子,也是人生的际遇,无此,就不会有大家、有国家。凡是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走过来的人,谁没有一次次这样的经历?
一位做过多年中层领导工作如今是某省土地局长的同志对我讲,他在一个市做农工部长的时候,仍然在农村黄土地上生活的妻子,仅进过一次城,而且,见到他的时候,天已黎明。“笃笃!”他正伏在盆子上洗脸,闻声开了门。啊,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他乡下来的妻子!妻子说,她下火车后,为找他找了一个晚上,这会儿才找见。他望着桌上的钟表,说:“我要去省里开会,马上就得走,时间快到了,怎么办?你也跟我一起走,顺路下火车回家吧!”这是几年间同妻子在城里的一次见面,匆匆几分钟。后来,他农村的家里发生矛盾,弟弟同他的妻小分家,妻子几次写信要他回家看看,帮她安排吃住。他因忙于工作没有很快回家。入冬后的一天,他终于回到家里。走进家门,他看见用草帘子遮风的门后,支着一张床,风吹得草帘子的草嘶啦啦啦响,孩子和妻子就在那没门板的房子里过冬。望着床上的一团薄被和瑟缩着的孩子,他流泪了。
因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于社会主义的忠诚,我们的普通人,都会在生活中留下这么一串串闪光的也是深深的印痕。
我们不是赞赏苦行僧,但要革命,要建设祖国的美好河山,总不能常常蹲在自己的家门口,常守在妻子的笑靥旁。耳鬓厮磨是一种幸福,聚少离多也是一种生活。
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有忘我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必要时舍小家为大家。
有了这种胸怀,有了这种精神,就可避免目光短浅,避免萎靡不振,避免一些琐事的烦恼和困顿。
让我们再唱一次这豪迈的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第12版(副刊)
专栏:

  泰山读石
陈树青
泰山难以数计的诗词文赋中,写得最辉煌壮丽的当数“泰山日出”。然而我从泰山归来,感受最深的却是泰山的石头,以及由这些石头组成的博大精深的泰山石文化。这是一部由石头写成的,纵贯古今,有着丰富文化积淀的大部头宝典。
泰山石有着独特的文化色彩和艺术欣赏价值。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有三部对泰山石有过精彩的描述,而遍布山间的诗词文赋石刻也居各大名山之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都是绝无仅有的。
世界上有无数的山石文化景观,复活节岛上的巨型石雕人像、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巴黎凯旋门、比萨斜塔,这些都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辉煌,但没有一种景观具有泰山石文化这样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泰山有两条游览路线,一条从市区乘车经泰山西路上中天门,改乘缆车“一步登天”,八分钟直达日观峰,就基本上没有多少难行的路了,因此这只能是跑马观景,难识泰山真面目。另一条以市内的岱庙为起点,从泰山东路步行上山,沿途经一天门、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中天门、十八盘至玉皇顶。
如果你想真正认识泰山、了解泰山,就必须走东路登山去读懂那无数的泰山石头。象形的也好,雕刻的也好,那每一块就是一个典故,一部历史,一座中华文化的丰碑。
泰山石最神奇的要数千姿百态的象形石。泰山有着二十五亿年的成长史,在这漫长的地质变迁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泰山巍峨的群峰,挺拔陡峭的山岩,奇妙的泰山石,形成了今日的小泰山、红门石、醉心石等大型的山石奇观。此外还有一些更加形神兼备、令人叹为观止的奇石精品,收藏于“泰山石文化陈列馆”中,如太白望月、天涯海角、落叶归根、鹂鸟啼春等,每一个石头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一个故事,一首诗。
泰山最有艺术价值的是漫山遍野的石刻、石碑。从岱庙至泰山极顶,在蜿蜒的山路两侧,留下了两千多年来数以千计的古碑和石刻,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和文化景观。有历代帝王巡游泰山封禅祭文、褒扬帝王官吏功绩、寺庙修建宣扬神道、题景颂岱诗文及楹联、记载历史上中外交往、歌颂革命领袖烈士等六大类。这些石刻中,长不下数千言,短则一笔一字,高大有如“万丈碑”,小巧仅为盈尺小碣。藏碑最多的岱庙有“古碑如林,石刻成群”之誉,现保存下来的有一百六十余块,石刻鼻祖当数秦丞相李斯的小篆刻石。从岱庙至山顶数以千计的石刻中,令人叫绝的当数经石峪的佛教《金刚经》,现存有一千零六十七个直径五十厘米的大字,遒劲古拙,隶篆兼备,历代尊为“大字鼻祖”、“榜书第一”,为泰山佛教文化之瑰宝。此处石刻为何人何时所作,至今仍是一个谜。
大观峰“唐摩崖”是泰山最为壮观的石刻。《纪泰山铭》是唐玄宗李隆基封泰山时所书,碑高十三点三米,宽五点七米,大小共一千字,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后人评为“文词雅训,分隶遒逸婉润,最为得意之笔”,“盖自汉以来,碑碣之雄壮未有及此”。这座碑的绝妙处不在于它的高大,而是它的文字,它的篆额大五十厘米,正文通篇为八分唐隶字体,其势雄强、端庄,极具盛唐风格,与泰山景观浑然一体。在这样的峭壁上刻出这样多、这样大的字,着实令人钦佩。
泰山工程最浩大的是山上山下的亭、台、坊、榭、桥、塔、堂、屋。这些建筑都是就地取材,用泰山花岗岩打制的石材砌成。这些建筑或临崖耸立,或傍溪临瀑,或踞巅远瞩,或跨道若门,它们没有江南同类建筑的奇巧雅致,没有宫廷建筑的富丽堂皇,朴拙粗犷中透出典雅自然之美。从中路上山就可以见到岱庙坊、岱宗坊、一天门等数十处石头建筑,这些石头建筑画栋雕梁,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形成泰山特有的人文景观,令世人赞叹不已。
泰山的石头文化形成泰山特有的山石崇拜。我们游泰山时会看到一大景观,沿途的树上、石碑上都压着大大小小的石头,那些游泰山的远方游客,那些善男信女们,虔诚地捡起地上的石头,许一个心愿,然后把石头压在树枝或石碑上。这种民间习俗起于何时,没有准确的考证,它是民间香社的一种祭拜方式。到明清时代,起于秦汉的帝王封禅已经停止,对泰山的崇拜由帝王转向民间,于是在帝王时代就已经存在的泰山香社热闹起来。各种各样的香社在一定时间朝山进香,“贫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而“压石”就是香社最具特色的习俗,求福者“压福”,求嗣者“压子”。
在泰山的每一条游览路线和各个游览景点,我们都能看到用大理石、花岗岩、汉白玉等山石制成的长条形“泰山石敢当”,这是泰山山石崇拜的一个遗俗。这种习俗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人们把石敢当作为一种灵石,驱邪避祸,以镇风水。到了五代,出了一个以死保卫晋高祖的石敢,人们十分崇尚他的英雄行为,以为他能逢凶化吉。明清时代,灵石“石敢当”与人物“石敢”融为一体,成为泰山山石崇拜的一个物象。它是一个集驱邪避祸、祛病纳福,招财利市、佑主加官进爵于一身的“包治百病”的万能福神,是佛,道文化的归流。
泰山,这座中华文化的宝典,那一块块奇妙的山石就是它那博大精深的词汇的最详尽的注释。读懂了每一块石头就读懂了泰山,就真正理解了“五岳独尊”,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12版(副刊)
专栏:

  走进南泥湾
朱景敏
去延安之前,我曾在心里问自己:南泥湾在哪里?我当然想去看看南泥湾。不管昔日的南泥湾是怎样的情景,在我看来,它早已被热热辣辣风风火火甜甜蜜蜜的歌曲唱神了,唱醉了!正是有了这样的“神”和“醉”,埋在我心里的南泥湾不仅仅是一块方域,而且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依托与期冀,其内涵远远超出想象的境界……
真是难以尽述如愿以偿后畅漾的心怀。当我乘坐的汽车向南泥湾飞驰时,心中的歌与鼓点同时响起来,同时敲起来。路两旁的沟沟岭岭,按不规则的序列,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在视野里变幻,又在视野里消遁,逶逶迤迤的黄土高坡,在那画面上涂着绿、抹着黄。色彩的点缀,心潮的激越,我敢说,不管是谁,在那独特而又神奇的氛围中,都会把一腔情与爱抛洒得酣畅淋漓,飘飘逸逸,潇潇洒洒!
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莽莽苍苍的岭,纵横交错的壑,黄土堆积的,褐石镶嵌的,如果按照正常的理解,那里完全可以说是隔断人间烟火的荒漠之地。以普通知识去钩沉追忆,那里似乎也不应当是古战场的。然而,难以想象的是,确确实实有许多古代的、近代的乃至现代的历史人物在那一带的坡岭上和沟壑间布阵,厉兵秣马,兵刃相拼……
南泥湾,因个中嵌着一个“湾”字,凭着印象,我总认为它在一条河的旁边,是汪洋的稀泥烂滩,三五九旅在稀泥烂滩里安营扎寨,治理了“滩”里的泥,刈去漫漫芦草,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显然是一种臆断。事实是,那里既没有河,也没有湾;或者说只有当季节性的河流淌时,“泥”与“湾”才存在,才是名副其实的“南泥湾”。我的成行是在仲秋,秋阳高照,天朗气清,季节性的河已干涸,看到的是没“泥”没“湾”的南泥湾。当实实在在的南泥湾把我往日的臆断冲淡之后,我的思绪便在黄土塬的沟壑间穿行,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开始在我眼前一页一页地掀动开来……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能想象五十多年前的神州大地,五十多年前的延安是怎样的景况呢?中国革命发展到当时那个阶段,一批中国人的“脊梁”,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了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泥泥水水的路,把革命的火炬从井冈山举到了延安。历史上的延安一改旧日之容颜,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旭日的东升,欢唱晚霞的瑰丽。那时的延安,堪称红光四射的延安,人欢马叫的延安,热气蒸腾的延安!然而,当火光在延安熊熊燃烧的时候,各种力量的交并实际上已开始激烈进行。正是在当时极其特殊的形势下,铮铮共产党人开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自救运动,突出之举便是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垦田拓荒,让山沟沟里长出庄稼。这不是单纯的“屯垦”,而是当时整个革命构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历史地位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是无法估量的,其光芒将永远闪烁!
在去南泥湾之前,我在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流连忘返,读了许多关于大生产的文字,目睹了许多实物和照片,都令我痴迷和动情。我在老一辈革命家身上读到的东西太多了,勇武、信念、志气、智慧、力量、胆略等等。与此同时,我听到的不仅仅是疆场上的拼杀声,还有纺车的嗡嗡声,还有镐镢的铿锵声,还有遍地篝火的噼啪声,还有汗珠落土的噗噗声,还有风摇秋禾的蟋蟀声,还有“四五月呀么吼咳”的歌声……这些,都仿佛汇成一股冲天的巨澜,在大地回响的同一时间内,把我的胸膛撞得咚咚作响。
带着这种热辣辣的感受,当我真的来到南泥湾的时候,感情的升华与冲动是不言而喻的。汽车在南泥湾的沟沟岭岭间绕来绕去,遮眼的高高低低的黄土塬,坡顶上,岭腰间,有林木葱茏,有牛群羊群,有缕缕炊烟飘飞;层层梯田和平坦的沟底,黄澄澄的谷子,火炬状的高粱,叶和穗青黄杂陈的玉米,扯秧拖蔓的大豆,把那里烘托得热热闹闹,俨然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天地。看不到昨天的南泥湾,今天的南泥湾却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其实今天正是昨天的延续,昨天的精神发展到今天,今天更美丽,更辉煌!
在南泥湾,不管是走动着,或者停下来,我总觉得有一种呼唤和呐喊,呼唤什么?呐喊什么?都装在我的心里,我却又解释不清。那是一种力,一种能动的力和潜在的力。我不知道南泥湾的历史,只记得被粗犷的或甜甜的歌声唱红唱神唱醉了的南泥湾。
这就够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

逍遥游(中国画)曹世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