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李光耀
强调中国重视同新加坡的经贸合作关系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记者杨国钧)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会见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时说,中国重视同新加坡的经贸合作关系,对近年来中新两国很好的互利合作和不断扩大的合作领域表示满意。
江泽民对李光耀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再次访华表示欢迎。他说,中新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中国对外合作的重点项目。他强调,中国领导人一贯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中国愿与新方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把园区建设搞好,共同推动中新经济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李光耀对江泽民主席的会见表示感谢,赞同他对两国关系的评价。李光耀认为,新中双方应进一步努力使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江泽民主席向李光耀资政介绍了他不久前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情况。江泽民指出,中美关系的改善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李光耀对江主席成功访美表示祝贺。他认为,江泽民主席对美国的富有成果的访问将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葛洪升、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和新加坡驻华大使郑东发等参加了会见。
李光耀和夫人一行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自11月29日开始访华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黑土地上铸辉煌
——总后嫩江基地纪实
新华社记者张东波新华社通讯员柏俊辉本报记者张严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金秋时节,祖国版图“雄鸡”昂首之处的松嫩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麦浪翻滚,大豆飘香,到处是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被誉为我国现代化农业“领头雁”的全军规模最大的农场——总后嫩江基地就坐落在这里。
在过去的36年中,先后有10多万官兵把青春、血汗和智慧播撒在这里,为国家和军队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与更多的垦荒者们共同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北大荒精神”。面临世纪之交,基地官兵全面推行科学技术,积极探索现代化大农业管理模式,率先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典范,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高度赞誉。
  黑土丰碑
  这座耸立在黑土地上的丰碑,凝聚了几代军垦将士的追求和梦想,铭刻着中国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1997年3月间,农业部派出考察组,对总后嫩江基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地考察。临别,考察组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留在了黑土地上:“嫩江基地农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年人均产粮10.8万公斤、收益12.4万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军人在黑土地上树起的这座丰碑上,凝聚着几代军垦人的追求和梦想,铭刻着中国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
60年代初,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粮食告急。党中央一声令下,10余万官兵踏破千里雪原,挥师北疆,拉开了开发“北大荒”的序幕。在垦荒大军的行列里,就有嫩江基地前身——原铁道兵某部的2万余名官兵。
据资料载,像北大荒这样适宜种粮的黑土地,地球上只有三块。另外两块,一块在乌克兰,一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接壤处。
肥沃的黑土地,使乌克兰成为著名的粮仓;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麦产量也因此居世界前列。唯独中国的这片黑土地,由于太平洋暖湿气流与西伯利亚冷风的频频“约会”,导致春旱、秋涝、冰雹等灾害不断,一直是亘古荒原。
乾隆皇帝的“养育兵”曾在这里留下堆堆寒骨;当年日军侵占东北时的移民“开拓团”的梦想也最终成为泡影。
然而,共和国的垦荒大军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基地的创业者挺进北大荒时,面对的是“荒草没人顶,积雪没人膝,到处野狼嚎,滴水即成冰”的荒凉景象。官兵们在冰雪地上搭帐篷,在荒原上架锅灶,含冰饮雪,犁耕刀割,硬是在荒原上扎下了根,当年就垦荒16万亩,产粮250多万公斤。
“开发北大荒,的确太苦了。当时什么苦都吃了。”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兼基地主任宋青洋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心里依然淌着苦涩。当时,北大荒气温最低达零下40摄氏度,官兵们住在四面透风的木板房或帐篷里。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哈气成冰。早晨起床时,头发竟和被子冻在一起,要一绺一绺地扯下来。条件这么艰苦,但没人退缩。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多打粮食,让祖国人民有饭吃。
军人的奉献岂止在疆场?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减轻负担,多打粮食,一代又一代官兵常年在这里耕耘着。36年来,先后有160多名官兵长眠在黑土地上。
当年创业者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种子一样播撒在一代又一代基地官兵的心田。不管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北大荒精神”在这里永远不会褪色。在这片奉献的土地上,36年来,官兵们共生产粮食20.5亿公斤,生产收益8.6亿元,累计上交利润3.6亿元。几十年来,他们在返还上级全部投资、上缴利润的同时,把基地建成了拥有固定资产近两亿元的现代化农场。他们的耕地面积占全军农场的11.05%,却创造了粮食产量和生产收益占全军农场20%的突出成就,被解放军三总部评为全军先进农场。
官兵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在黑土地上耸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基地先后多次被总部评为全军“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被民政部、总政治部评为“培养和开发使用两用人才先进单位”,并涌现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贾润兴、马占云,“全军农副业生产劳动模范”郑完植、阎保国等模范人物。近10年间,基地就有38个单位、211人受到全国、全军或总后勤部的表彰。
  北大荒腾飞的翅膀
  科技为北大荒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官兵们在黑土地上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一个真理:现代农业只能崛起于科技的犁尖
一年初夏的一天,一阵狂风骤起,黑鸦鸦的乌云铺天盖地向基地第八农场一中队的几万亩农田压来。顷刻间,鹅卵石般的冰雹倾泻而下,飓风、冰雹过处树枝尽折。20分钟后,一中队的6250亩大豆、3000亩麦苗全部被砸,30厘米厚的冰雹覆盖了绿色的田野。官兵们辛勤劳作的成果被毁于一旦。
官兵们涌向地头,目睹惨状,失声痛哭……
这场冰雹砸痛了基地官兵的心,也使基地的决策者们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反思,给基地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搞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只能崛起于科技的犁尖!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基地党委下决心从解决秋涝入手,引进先进设备,在“科技兴农”上接连推出几个大的举措:引进粮食烘干设备,先后为所属8个农场各建起一座谷物烘干塔;引进动力机械防陷装置,给基地的180多台收割机全部穿上了“防陷鞋”;为各农场装备人工防雹专用高炮共26门。
科学技术的威力使官兵们眼界大开:这些年来,每逢秋收,几乎都要发生涝灾。庄稼地被雨水浸透,普通收割机开进去陷进泥坑,动弹不得,而穿上“防陷鞋”的收割机却可自由驰骋;没有烘干设备的地方农场,收回来的粮食无法晾晒,发生霉烂,而基地的烘干设备却大显神威,颗粒归仓。仅此,基地每年增加效益10%以上。
如今,这个仅有3000余名官兵的基地,已拥有各种农机具4400余台,从耕作到播种、收获及粮食烘干等各个环节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
一些从农村入伍的战士初到基地,颇不以为然:“唉!早知来这儿种地,还不如让我爹来!我爹种地比我强。”然而,他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的“种地”与父辈相比实在有着天壤之别。
1989年夏,东北某农学院的学生在基地实习返校后,向一位教授报告基地的生产情况,教授听了十分惊讶。尔后,这位教授亲自来这里实地考察。其间,基地官兵向教授请教现代农业的实质是什么,教授感慨道:“就是优良品种加你们解放军的标准化作业啊!”
“播种的行距15厘米,行间误差不超过正负0.5厘米……千米弯曲度误差不超过正负5厘米……”
“下种的米间粒数不超过正负1%……”
“米间保苗误差不超过正负1株……”
像这样的要求,从种子选用到耕种管收运贮等的标准,基地共制订了300多条。他们像发“教科书”和部队“条令”那样把这些标准发给一线生产人员,人手一套,严格执行,要求官兵像工厂工人制造每一件产品那样生产每一粒粮食。
这就是基地官兵首创的“标准化作业”。这就是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跨越在基地的具体体现。近10年来,全军先后3次在这里召开旱田农场标准化作业现场会,来自全军数百家农场的代表来这里参观,人们不禁赞叹:种地种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基地领导告诉记者,搞现代化农业,光有先进的设备和农艺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有具备现代科技素质的人。近10年来,他们先后投入500余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先后使1200名官兵通过院校函授和脱产学习等方式获得本科、大专或中专毕业证书。目前,基地干部中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已占83%。九成以上的战士掌握一门以上专业技术,半数以上的专业兵成为“机械通”、“农药通”、“化肥通”。基地44万亩农田的标准化作业覆盖率、执行率均达100%。
近几年来,基地还普遍实行了精量点播、测土施肥、航化追肥、种子包衣等先进技术,迅速、全面、有效地转化了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目前,嫩江基地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3%以上,居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兴农”已成为基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希望的田野上
  市场经济的建立,把基地官兵“逼”上了市场。面临世纪之交,官兵们正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农业之路,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展示出光辉的前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基地带来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使基地更好地走向市场,他们首先把眼睛盯在内部挖潜上,向管理要效益,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军队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那还是几年前,现任基地政委马明利担任基地政治部主任时的事。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连队文化器材丢失、损坏严重的“老大难”问题,他采取了“责任到人,计价管理”的办法,果然十分奏效。
这件事引起基地决策者们的注意:“政治工作尚能如此,生产、管理等工作为什么就不能搞?”于是,一个以“计价管理”为核心内容的全员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有偿占用的管理机制在整个基地全面推开。
以往吃“大锅饭”时,场长们每次到机关,总要想方设法“蘑菇”着要经费、要物资、要设备,即使要回来闲着,反正占的是基地的钱。如今不同了,谁使用,谁掏钱;谁用得多,谁成本就高,场长们每花一分钱都要仔细掂量。如此一年下来,全基地就节省生产性开支上千万元,并盘活库存物资400多万元,各农场还主动上交闲置车辆和大型机械设备10多台。
与此同时,基地在人员管理上大胆引入竞争机制,把政绩、效益与人的工资待遇、奖励和使用挂钩。对各场、队主官实行目标责任制,“能者上,庸者让,弱者降”。每一位官兵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实行目标计分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极大地调动了官兵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近几年来,基地还在“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他们先后成立了物资供应站、农业技术服务站、海南三亚良种繁育基地等专门机构,扭转了以往各个农场“千军万马”闯市场,造成人力、物力、财力重复、分散、浪费的局面,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基地通过强化企业生产管理,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已探索出一条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形成了具有军队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模式。
1988年春,一片颇具现代色彩的建筑群——总后嫩江基地浸油厂在嫩江岸边拔地而起。这座日加工大豆100吨的现代化工厂的建成,是基地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农业产业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以基地生产的优质大豆为原料的浸油厂投产后,显示出蓬勃生机,散发着黑土地清香的“清香乐”烹调油及豆粕不仅畅销国内,还销往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东欧地区的十几个国家。浸油厂投产以来,年最高创利600余万元,第三年就收回全部投资,并跃居国内同类企业领先地位。工厂的人员仅占基地的1/90,却创造了基地1/20的效益,投入产出比高达30%,成为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此基础上,他们以基地的农产品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相继建起了面粉、豆奶等7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目前,基地的农业生产商品率为92.5%,高于全国农业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
如今,一个“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格局已在基地初步形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展示出光辉的前景。
基地官兵把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全部融进了这片黑土地。官兵们唱给黑土地的这首歌就是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情的述说:“说不清这黑土地/为什么这样有魅力/引得多少好儿女/千里万里来寻你/流汗也愿意/流血也愿意/命运交给你/青春你拿去/反倒总觉欠着你……”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
本报评论员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持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今天本报发表的《黑土地上铸辉煌》介绍的总后嫩江基地的先进事迹,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
这个全军最大的农场创办于60年代初。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官兵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北大荒精神”,把沉睡的雪原变成了金色的粮仓,令人钦佩;进入90年代之后,日子好过了,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有了大幅度改善,经济效益也是连年递增,他们依然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就更加令人佩服。
嫩江基地创建36年,年年艰苦奋斗,几代军垦人无私奉献的精彩故事从未中断,这是基地建设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嫩江基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同努力掌握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走科技兴农的路子,在农业开发中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实现现代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程度。从长远的根本的观点来看,振兴中国农业,还是要靠科学种田,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嫩江基地官兵从实践中深深认识到:“现代农业只能崛起于科技的犁尖”。他们下大决心,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投入,勤奋学习,狠抓科技兴农,使基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急迫要求。嫩江基地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依靠科技进步。就整个经济发展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持续发展,同样要依靠科技进步。我们要像嫩江基地那样,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促进发展的关键性地位,使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为实现科教兴国而努力奋斗。
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知难而上、勇克难关的素质。战胜苦难,开国创业,需要艰苦奋斗;实现现代化,攻克科技难关,同样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加上科技进步,是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嫩江基地抓住这两条,实现了大发展、大变化,各行各业都可以从嫩江基地的经验当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第1版(要闻)
专栏:

  尉健行在全总十二届五次执委会上要求各级工会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本报北京12月8日讯新华社记者韩振军、本报记者胡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今天在全总十二届五次执委会上要求,各级工会要积极动员和依靠职工群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从工会的性质和特点出发,旗帜鲜明地支持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旗帜鲜明地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并把两者很好地结合与统一起来。
在今天的会议上,尉健行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在全局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的重要讲话。全总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丁华主持会议。
尉健行在讲话中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广大工会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国各族职工的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是摆在各级工会组织面前的头等大事。要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全面正确地理解十五大精神,自觉行动起来,在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进程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尉健行指出,各级工会要积极动员和依靠职工群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要教育和引导职工深刻认识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献计出力。他说,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发动职工参与,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讨论。有的企业破产了、被兼并了、拍卖了,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让职工参与,也不提交职代会讨论,而是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这不仅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而且由此引发了不安定因素。这种情况必须坚决纠正。
尉健行强调,工会要重视劳动关系的调整,进一步突出维护职能。当前要特别重视职工下岗和一些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工会要同党政和社会各方面一起,把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生活困难作为一件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性大事来抓。从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高度,来认识做好下岗职工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到职工特别是下岗和困难职工中去,关心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发现问题及时反映,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他要求各级工会大力实施“送温暖工程”,推动“送温暖工程”与再就业工程相结合,努力为职工群众多办实事。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深厚的感情,倍加关心特困职工的生活。
尉健行指出,国家依法治国,工会也必须依法治会。要与有关方面密切合作,推动劳动立法进程,加强执法监督,逐步建立和完善群众性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当家作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明年要切实做到:一是凡与职工切身利益直接有关的劳动用工、工资分配、保险福利、劳动保护等重大问题,必须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或决定;二是坚持职代会每年一次对企业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必须就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和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等向职代会报告,并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尉健行强调,工会组织在建设跨世纪的“四有”职工队伍的历史进程中,负有重要责任。首先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职工。要把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要组织和吸引在职或离退休的知识分子与技术骨干,到工会各种教育阵地中从事培训工作,发挥骨干作用,帮助下岗职工提高科学文化技术素质,增强择业能力。同时,配合行政搞好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
尉健行说,要完成党的十五大赋予工会的历史任务,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必须加快推进工会改革步伐,使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和工会干部的思想观念、自身素质、工作作风等,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任务的要求。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会见李光耀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八日电(记者于海生)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今天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一行时强调,中国将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努力降低关税,为外商来华投资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
朱镕基对李光耀访华表示热烈欢迎。李光耀对此表示感谢。李光耀说,中国经济正处于健康发展的轨道,总的形势可以说比三四年以前更好,这要归功于中国经济前些年的软着陆非常成功。
李光耀说,目前东南亚、东亚的经济危机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相信中国能够经受住考验,并通过不断调整,促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朱镕基向李光耀介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表示乐观。他说,中国关注东南亚、东亚地区的金融动荡情况,对中国面临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不久前,中央召开了金融工作会议,对有关形势作了认真分析,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朱镕基表示,中国将认真对待这场金融动荡,但不会也没有必要采取人民币贬值的办法。他说:“在这里我可以郑重地告诉李资政,中国的人民币不会贬值。”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国家计委副主任曾培炎、外经贸部副部长石广生、外交部部长助理陈健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同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会见
双方表示将为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越友好合作关系作出努力
本报河内十二月八日电记者于青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在这里同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亲切会见。会见时,双方表示将为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越友好合作关系作出努力。
李瑞环首先转达江泽民主席对陈德良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并对他在世纪之交荣任越南国家主席再次表示热烈祝贺。
陈德良请李瑞环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的亲切问候。他说,您的来访使我们有机会讨论我们所共同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必将有力推动越中两党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祝您的访问获得圆满成功。
李瑞环说,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两国人民曾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这些年来,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又获长足发展。中越两国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任务,也面临着共同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两国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我们对越南在革新开放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感到高兴,我们愿同越方一道,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为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不懈的努力。
李瑞环在介绍中国国内情况时说,中国在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实践中认识到,在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应当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对此要坚定不移。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在深化改革的转折时期,会出现一些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情况,发生这样那样的消极现象。这些问题,有的是经济落后造成的,有的是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对这些问题,要客观分析,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惊慌失措,更不能因噎废食,由于一时的曲折或某些非议而动摇改革、发展的信心。当然,对这些问题不能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因为放任不管,任其滋长,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畸形的、病态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经济增长不可能持久,即使一时上去了终究也会掉下来。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下大力量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陈德良对越中两党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表示满意。他说,越中两国领导人为两党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越南高度重视同中国的传统友好关系,越南方面将全心全意地同中国方面共同努力,把全面友好合作的越中关系带入二十一世纪。
陈德良说,一九九七年对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顺利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成功地召开了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对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会见中,陈德良还介绍了越南国内的情况。
(附图片)
 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河内会见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
(新华社记者齐铁砚摄)(传真照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的新特点及政策选择
——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一、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新特点、新趋势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宏观经济主要指标处在适度范围内,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是多年来所未有过的。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强,企业产销率上升,效益状况有一定好转,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某些多年来我们所追求的积极变化。但是,长期以来累积的体制和结构矛盾依然存在,有的变得较为突出,如部分企业困难加大,下岗职工增多等。我们认为,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定下阶段经济工作的重点,应特别重视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
第一,短缺经济在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部分行业出现相对生产过剩,同时存在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由短缺导致的通胀压力将明显减小。一般工业消费品在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80年代呈“瓶颈”状态的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近几年已有很大缓解;生产资料产品也大都供过于求;农业经过几年来的努力,供给稳中趋升。总体上看,在竞争性领域,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一些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但在某些仍然存在行政性垄断的领域,短缺情况还是有的。此外,还存在着结构性的需求实现障碍,如城市居民住房紧张与商品住宅大量积压并存。随着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通胀的压力将会有所缓解。
第二,城乡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增加。制约经济稳定发展的将不再主要是基础产业滞后而形成的“瓶颈”,而很可能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经过80年代以来几轮大的消费热潮后,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家庭消费能力正在进入由万元左右向数万元以上消费额的“升级”,其主要目标是住宅。但由于体制和政策上的原因,升级正面临着较大的实现障碍,从而使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被扭曲。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要更为合理,多数居民家庭对中高档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需求尚处在上升期,但需求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不仅仅关系到居民生活水平,而且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起着始发性、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基础产业和部分基础设施供求关系的改善,传统的“瓶颈”制约引起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将显著减小,而结构升级的实现障碍可能成为扭曲消费结构,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以至主要因素。
第三,市场推动下的企业结构调整加快,特别是竞争性领域的产品和企业分化突出。总体上的较快增长与相当多的企业亏损并存。生产和销售向行业前几名企业集中的速度加快,规模经济开始出现,以往小型、分散、低效、过度重复的状况有好转的趋势。与此同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占行业多数的企业陷入困境,亏损居高不下,产品积压,隐蔽和公开的失业增加。这种情况在竞争较为充分、规模经济要求较高的行业都已出现,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行业,汽车、钢铁等行业也有所表现。
第四,国有企业长期累积的矛盾和困难未得到根本缓解,有些方面还进一步加剧,矛盾后推的余地减小。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突出而集中。除了为数不多的转轨较快、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外,多数国有企业未能摆脱困境。从经营上看,企业的困难既与众所周知的体制问题有关,也与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有关。企业走出困境,必须经历一个面宽、量大且较为集中的存量资源调整期。存量资产将主要通过兼并、收购、破产等方式进行重组,而最棘手的是调整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随着不良债务的增加和银行的商业化改造,以前通过银行“政策性”贷款缓解企业困难的做法余地越来越小。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经刻不容缓。
第五,国民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显著提高,资本市场开始对宏观经济运行发生直接影响。经济中的诸多矛盾向银行集中,金融风险增大。我国的货币化程度已达到较高水平,证券化程度虽然较低,但提高较快,以证券市场为主的资本市场不仅对资源配置,而且对宏观经济流程开始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转轨中形成的以银行为主渠道的融资体制没有大的改变,银行在发挥动员、分配资金作用的同时,也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和风险向自己集中。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中的死帐乱帐问题,国有经济的欠帐亏损问题,以及前些年一度出现的“泡沫”破碎后的沉淀问题(如某些高档房地产积压),都集中反映到了银行,直接表现为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一方面,过度依赖银行的融资体系在结构上不易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在金融多元化的改革和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也在增加。这就使得金融改革常常处于进退维谷之间,金融监管的难度随之增大。
第六,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近年来出口已成为GDP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中国际大跨国公司的战略性投资比重增长,成为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因素之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外汇储备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但外汇结汇占款的增长相应缩小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余地。
以上这些重要变化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新阶段。鉴于此,可以考虑作出这样的判断:以最近一次的经济“软着陆”为标志,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整体经济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
  二、从新的角度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
明确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上述新特点、新趋势,将有助于对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1.如何认识低通胀
今年1月至10月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处在多年来的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率持续回落,从宏观上看,归结于坚持不懈地实行了“适度从紧”的政策;从微观上说,大多数领域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和基础产业等原有“瓶颈”问题的缓解,不仅减弱了通胀压力,也降低了经济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如果能保持并加强已形成的供给态势,特别在农业上不出大的问题,同时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对服务类价格有所控制,很有希望出现一个相当长的低通胀(比如通胀率在5%以下)、低波动的稳定增长时期。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适度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快速增长利大于弊。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接受的。现在的低通胀来之不易。过去十几年的经验表明,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大起大落、大上大下对资源配置的浪费是惊人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后果以及1993年出现的经济泡沫,影响至今还没完全消除。从指导思想上决不能放松总量平衡,搞所谓适度通货膨胀。
  2.如何看待企业亏损
近年来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多数企业还不适应改革的要求和市场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后市场竞争加剧而推动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有关。从改革的方向和结构调整的要求看,这种变化对改变以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重复布点状况,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大企业的成长是利大于弊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过程中不能不付出的代价。但必须充分重视、切实解决企业重组中表现突出的矛盾和困难。
  3.关于就业问题
就业压力增大是近期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较大面积企业亏损而企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下岗职工增多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使就业问题的解决面临更多的困难。在国有企业转轨、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叠加”的地区和企业,就业压力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如何广开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4.关于增长热点
“市场无热点”、“投资无热点”也是近期反映较多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说到底是因为“消费无热点”。由于体制和政策原因引致的消费结构升级实现障碍,事实上已经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制约,如不尽早解决体制和政策上的问题,今后这种制约作用还可能进一步加强。因此,要保持消费的合理增长,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城市,加快改革住房制度,校正居民扭曲的消费作为,使消费结构合理化;在农村,切实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总体上说,国民经济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在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市场竞争推动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国有企业中的深层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背景下出现的,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过紧造成的。从宏观层面看,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长9%左右,速度是不低的,估计四季度的增幅还将略有提高。从货币供给看,M0、M1、M2的增幅均高于同期GDP和物价上涨率之和。金融机构的存贷差持续扩大。应该说今年的货币供给是相对宽松的。从实际情况看,在相当多的地方,银行有贷款额度也有资金,就是找不到好的项目。总体上说企业资金并不紧张。有些企业反映缺少资金,主要与企业的两极分化有关。好的企业和项目资金是充裕的,差的企业和项目得不到资金也是正常的,与过去相比是一种进步。即便放松银根,资金也不会主要流向落后企业。总之,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是由总需求不足和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政策过紧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放松银根很难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而且可能延缓已经开始的结构调整进程,造成新的不合理重复建设,或者形成股市上新的“泡沫”成分。
  三、明年及更长一个时期应重点考虑解决的若干问题
在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明年的经济工作基本思路似应是“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稳中有进,提高素质”。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明年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应继续把适度从紧、稳中求进作为基本的政策取向。这一点不能因为一些短期问题而动摇。在基本政策取向确定的前提下,宏观政策的运用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客观存在,旨在减少这种波动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具有相机抉择的特点,以使在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短期内尚难解决的情况下,现有生产能力得到尽可能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从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宏观政策过松固然不利,过紧可能使某些矛盾短期内变得尖锐甚至激化,同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对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不能回避矛盾,采取放松银根,延缓结构调整的办法;也不能“用药太猛”,忽视经济和社会的承受能力。
在此基础上,要把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加快调整,提高素质”上,争取在若干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使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发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转变。要坚决贯彻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抓大放小”,解决好“退出”和“集中”两个问题。在放开、放活国有中小企业同时,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总体上走出困境,建立起名符其实的现代公司制度上迈出决定性步伐。特别要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抓好再就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
——推进已经开始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程,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主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企业重组,推动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成长。同时要重视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在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以有效解决企业转轨和结构调整中人员的“安全退出”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在形成安全、高效,能够对实物经济提供可靠支持的现代金融体系方面取得决定性进展。
——把搞活住宅产业作为稳定和带动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使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升级,消除导致结构升级实现障碍的体制、政策因素,使消费结构变化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继续坚持党在农村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形成稳定、合理的农产品供求机制。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继续吸引并用好外资。通过适当增加出口信贷,增加科技含量较高的设备进口,提前偿还部分债务等,一方面减少贸易顺差,增强出口潜力,另一方面也可使外汇储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合理水平。
总之,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我们正面临着很好的内外环境和发展机遇。十五大已经确定了大政方针,现在关键是要抓落实。但抓落实不能鼓“虚劲”,要鼓实劲;不能“刮风”,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再像过去“大干快上”,搞数量扩张,而要把着眼点放到体制转轨、结构调整上来。这样努力几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就会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