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国家财政振兴
王丙乾
  重视科教兴国战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人类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一贯尊重科学、重视教育,历来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它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不仅推动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科技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同时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重要战略手段,寻求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发展道路。科学教育在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越来越成为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以科技创新和发展教育为先导,已开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发展中国家把发展教育和科技创新作为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大举措。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是不行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计算机、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在农业方面,随着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良种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1995年,粮食单产比“七五”平均水平提高了84%,棉花提高了95%,油菜提高了97%。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单产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6%—51%,每公顷耕地综合产出水平比改革开放前提高了7.5倍,由技术进步因素带来的增加值占整个农业经济总量的39%。在工业方面,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拥有八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已占全部生产设备的24%,并在逐步提高;电子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很快,机械加工等传统产业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在工业增加值中,技术进步因素约占25%左右。此外,卫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气象预测和通信;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金融保险、证券交易和大型商场自动售货与结算;企业管理、会计核算、机关办公等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当代科技进步成果。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史已充分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树立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加快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振兴国家财政的关系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振兴国家财政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家财政振兴与科教兴国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科技兴则国家兴、财政兴。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改善,必须建立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有效地开辟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培植附加值大的后续财源。
从80年代开始,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不仅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也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的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5%,新产品利税占全部产品利税的比重达10%左右。科学技术一方面推动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玉米为例,如运用现代分离提取技术,可将玉米的全粒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9%,通过深加工,延伸产品可达几千种,如氨基酸、抗生素、合成树脂等,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医药等领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随着各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为国家提供的税收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重要财源。
科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力和政策的支持。基础科学和尖端科学研究周期长、风险大,需要政府负责组织,由国家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实现大的突破。即便是应用技术,从研制开发到工厂试验,再到产品生产,也要经过反复实验和改进,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在此过程中也需要财政和税收政策给予扶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是全民族的事业。我国目前虽然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加之相当一部分非义务教育也由政府兴办,因此,教育投入不仅规模大,而且必须长时期保持一定增长速度。近几年来,我国预算支出中教育和科技经费增长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收支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财政尽了很大努力支持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总之,科教兴国与科教兴财是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优化的过程。发展科教事业虽然需要国家投入较大财力,但科技发展了,人才素质提高了,财源也会随之扩大。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科技进步对经济和财政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国家财政的振兴。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农业产业化:
新时期农垦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曾毓庄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本质是拓展农业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实行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垦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农垦已有大大小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近千条,70%左右的农垦职工在产业化链条中就业,产业化经营利润占目前农垦总利润的80%以上,相当多的垦区农业产业化链条还延伸到周边农村地区,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促进了整个农垦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主要表现:
一是改变了农垦经济增长的格局。首先是农业继续稳定增长,其次是围绕农业所建立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充满活力并有着巨大潜力的新的增长极,同时,围绕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而形成的贸易业得到发展。
二是优化了农垦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农垦经济的多极增长使农垦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由过去单一的农业结构转变为农工商并举、一、二、三产业共存的结构。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由1980年的64%下降到1996年的32%,工业比重则相应提高到68%;一、二、三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54.9∶31.5∶13.6调整到43.3∶33.6∶23.1。
三是推动了农垦改革的进程。农垦的改革最早主要是兴办职工家庭农场,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业的双层经营体制实际上体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随着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家庭农场逐步成为生活费、生产费“两费自理”,土地承包、核算、盈亏、风险“四到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大农场则面向市场并适应家庭农场的需要,加大经营和服务力度,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四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追求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先进技术应用的增强,同时,产业化使农业获得了合理的利润,从而有能力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先进技术。
如果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农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从现在到下个世纪前十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将是推动整个农垦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并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整个农垦经济工作的一条基本主线。
首先,要通过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卖难买难”,减少农业的波动;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使农垦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农垦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农垦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农垦工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农业相关的行业,要发挥农垦工业的优势就必须实现农垦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农垦工业应该抓住目前国家和有关部门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的机遇,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龙头企业,不断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辐射面,增强牵动力,使之尽快成为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第三产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三,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垦的深化改革。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地区、部门界限,促进资产的联合、重组,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今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关键是走集团化的道路。通过以资产为主的联结纽带,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联接基地和其他相关企业的母子公司体制,真正形成产业化链条中各个环节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作者为农业部农垦局局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世纪之交公路建设的战略使命
杜五安
公路运输是人们最普遍使用的运输形式,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加速公路建设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公路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国民经济的关键问题上,充分发挥先行和推动作用。
      突出干线公路建设,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干线公路是公路运输的主动脉,突出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和提高公路运输网络,能有效增强公路运输整体能力和改善运输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牵动全局,意义重大。以山西省为例,1992年以来,从经济结构调整和兴晋富民的需要出发,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干线公路。至1996年底,新建高速公路170多公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450公里,新增二级公路2500公里,进一步完善了公路网络。干线公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太原、阳泉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大大加强,全省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财政收入三年翻了一番。今后要围绕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超前规划建设一些干线公路,改造提高干线公路的等级,增加通过能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公路运输网络。干线公路等级高,投资大,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及有关政策等方面要予以保证,使之优先发展。
      大力发展县乡公路,促进农业产业化和扶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1992年以来,我国县乡公路建设迅猛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从总体上讲,目前县乡公路等级不高,路网密度低,有些偏僻山老区村庄至今仍然不通公路,农产品不能更多地进入市场,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先进高效的生产资料不能大量用于生产,农业生产率不能大幅度提高;教育落后、信息闭塞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影响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此外,交通状况还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闲置。从另一方面看,农村交通落后制约了工业品市场开拓,压抑了工业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凡此种种,与十五大提出的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要求,是极不适应的。
山西省近年来,瞄准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县乡公路,4年间,全省新建县乡村油路12400公里,有136个镇、572个乡和5878个村新通了油路,5318个村新通了公路,从而实现了镇通油路、乡通公路、村通机动车的目标,有20多个县实现或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运城地区是国家确定的粮棉基地,全区14个县中有9个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依托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种植业、林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苹果产量达到10亿公斤,远销国内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加快建设大通道,推进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带的形成
发展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能够迅速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快速增加的大通道,是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山西省太旧高速公路的开通运行,使位居太旧路中段的阳泉市从一个较为偏僻封闭的城市走向开放,距太原、石家庄两个省会城市分别仅1小时的距离,到北京也仅用4个小时,借助大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新的产业协作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以阳泉为中心的太旧经济开发带正在成为富有活力和后劲的经济走廊。一些经济专家把建设大通道隆起经济增长带的现象,称作公路经济,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刻理解。
建设大通道还能有力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山西太旧高速公路1996年建成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今年1至7月份,全省旅游业接待海外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66%,创汇增长62%;国内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51%,旅游收入增长53%,其增长幅度在国内跃居前列。
      构筑立体交通格局,加快对外开放,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公路建设的大发展,以及公路运输与铁路、水路、航空联网接口,将加速我国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为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创造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开发中西部地区不仅可以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而且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任务。为此,要优先安排中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牵住这个“牛鼻子”,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把中西部地区培养成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为山西省副省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节水灌溉要看农民实力
刘学库王亮
发展节水型农业,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合力。这里关键是如何把农民组织发动起来。节水对农民而言是件大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就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农民的经济实力去办事。
节水工程是一项社会工程,农民作为节水工程的直接使用者和最大受益者,其参与和支持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农民最讲究的是实惠。节水到底能给自己带来多大好处,才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为此,我们始终把节水工程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资金运作上,通过多渠道筹资,尽量压低农民对工程的直接投入。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健全专业服务公司的职能,始终把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节水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减少了购进、安装、维修等各环节的相关费用。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农民使用节水工程的迫切愿望和经济承受能力,由市里统一制定了各级节水服务组织的收费项目和最高收费标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立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从而把农业生产的水费、电费与节水工程服务费等项收费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价位上,每亩粮田灌溉投入下降了60多元。
过去,我们每年投入10万劳动力、1000多万元资金兴建水利工程,不能说没有效益,但确实不理想,面铺得过大,起点也不高,这都是教训。这几年发展节水灌溉,我们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在运作过程中,我们主动放弃防渗管道、防渗垄沟等节水方式,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微喷技术,解决从引到浇全程节水问题。 (作者分别为河北省三河市市委书记、市长)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改变产业结构同构现象
蔡波蒋雪玲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时特点,一是低层次,二是同构化。而后者既加剧了产业结构的低层次化,又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面貌。因此,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细致的探究。
      为何形成同构化现象
由于一些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我国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都在施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在构建起的以“农、轻、重”为序的产业结构中,确立了“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的结构基点。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产业结构中的某些部分的比例关系和重心发生了变化,某些结构外因素(如第三产业等)应运而生,并冲击着原有的结构基础。但总体上讲,被历史所扭曲的结构根深蒂固,新兴产业后劲不足,地区经济结构近乎雷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形式遍地皆是。一些地区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也存在严重的同构化现象。各地区为什么不能根据自身的资源、技术、人才、交通等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呢?除了照搬全国产业政策这一表层原因外,其背后的深层因素即是对既定结构沿袭的历史惰性。其中的逻辑不言自明:由于固守旧有的结构模式,结果只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照抄照搬。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8个发展中国家(孟加拉国、智利、加纳、印度、摩洛哥、塞内加尔、泰国、墨西哥)的考察报告表明,从相对小的结构扭曲开始改革的国家如泰国,到在消除较大扭曲上取得很大进步的国家如智利和加纳,都获得了最大的生产力。与其相比,塞内加尔在结构改革方面缓慢、踌躇的进展使之只获得很小的生产力。由此可见,我国只有冲出固有的结构模式,大力度地推进结构改革,才能使资源配置机制更加有效,才能在世界范围的经济改革进程中避免落伍者的命运。
      同构化现象困阻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高度趋同,加之“大而全”的经济组织形式,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地区之间便天然地相互隔绝,形成条块状的经济分割。于是一个开放、统一、有效的市场理想难以实现,所谓大市场、大流通只能是纸上谈兵。
由于同构化的结构模式和“大而全”的组织形式并存,其结果势必把自己束缚在由自己设定的框架内,满足于既成的封闭体系,排斥或抗拒外来因素的介入,既缺乏创新的动力,又回避创新的压力。于是生产只是维持在低水平上,追逐的目标是规模大、速度快,创新能力匮乏,增长方式依旧,难以应付外来产品的竞争与外来技术的挑战。
由于在同构化的产业结构基础上进行经济运营,着眼点是规模与速度,因此,每一次经济的大启动,都是在有限范围内的同种产品上重复投资和重复生产,当这种重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经济的大衰落。于是,经济的大起大落就成为一种经济运行的常态。在如此经济震荡的浪潮之下,合理的经济秩序就难以形成。
在同构化基础上对规模与速度的攀比越是剧烈,所导致的资源、技术、人力的耗损就越惊人,因此也就越难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恰当的地方。所以国有企业从一般产业中收缩,集中力量介入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部分,支持支柱性、先导性产业的成长,这一思路是正确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使国有企业率先冲破同构化的历史怪圈,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改革。
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就意味着供给结构趋同,各地区所拥有的大致相同的产品供应,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同构化的消费模式——历史上服装颜色上的“老三色”便是突出的一例。消费品品种单一、式样雷同、功能相仿,从而就大大收缩了消费范围,造成消费极限,既不利于引导消费,又不利于扩大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尽早改变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意义甚大。首先,解决同构化问题有利于构建大流通和大市场的秩序,使商品“物畅其流”,使消费者“人取所需”;其次,有利于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彻底改变生产力低水平的徘徊局面;再次,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避免重复生产,防范经济震荡;最后,有利于生产市场所需商品,引导消费,促进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鞍山市委党校和鞍山钢铁学院)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让纳税人交“放心税”
——湖北省国税系统深化征管改革记事
皮曙初魏贵和余鸿田桂军
湖北省国税局在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中,以机构收缩、微机应用为突破口,很快形成了城乡联动、全面推进、有序运作的税收征管改革良好态势。
      告别“保姆”
新一轮征管改革推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使积极申报纳税变得司空见惯。月缴税数千万元的荆门炼油厂老总深有感触地说:“按期申报纳税对企业也是一种解脱。逾期处滞纳金和罚款,脸上无光,资金上也背不起。”阳新县一企业准备申请税款延期缴纳,财务人员看到办税服务厅踊跃报缴税款的情形后,当即返回请示领导,及时缴清了税款。
一手夯实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基础,还法律规定的权、责给纳税人,一手大规模收缩机构,实行集约管理,是湖北省国税系统挑战旧征管模式的两个硬招。截至9月底,全省国税基层机构已缩减458个,收缩率达33%,超过全国平均数一倍多。专管员改管户为管事,纳税事宜由纳税人自己办,摆脱了因袭已久的“保姆”式办税方式的困扰,使纳税人的守法观念明显增强,全省国税收入按期申报率和入库率不断攀升,绝大多数地方“两率”直逼95%。
      微机“说话”
人管机,机管税。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将计算机最大限度地介入国税征管,彻底“解放”了建国以来的手工管税。全省业已运行的3000多台套微机设备,陆续开通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已对国税征管的每个数据每道环节实行了准确、高效的全程监控。
于是有了真正的“透明度”:咸宁兴达粮油公司申报逾期,希望免于一罚,可答复是“微机程序一定,我不罚你,它不答应”。
于是有了真正的“约束力”:浠水县一个体户要求某国税人员递一张条子给办税服务厅,上写“因该户经营原因,望减税100元”。微机拒收后将条子上交。县国税局局长徐自安迅疾批示,“在该同志工资中扣除100元缴税,另作处理”,震慑了方圆远近。
于是有了真正的“便捷性”:十堰市一位姓刘的服装大户,用“金税卡”存入5万元后来汉进货,来不及返回,就在千里外的建设银行网点刷卡交了税。随州市国税系统计算机与各家银行联网后,所有税款能在几秒钟内入库,纳税企业和个体户们无不称好。
微机“说话”,宣布了“一个人说了算”的时代终结。
      依法办事
使纳税人守法纳税,征税人依法治税,是湖北省国税系统深化征管改革的重头戏。
活跃在全省各地的数千名国税稽查人员,仅一年时间就在9.14万户中查补税收7.2亿元。黄石市国税稽查人员与税务检察机关联手,一举查获陆隆坦虚开发票巨案,法院判处主犯死刑;三国古战场猇亭,国税稽查部门对欠税屡催不缴的宜昌市新昌实业公司实行强制执行,扣押其“红旗”轿车,追缴税收15万元。国税征管重查重罚,催动了全省国税征纳法制化进程,绷紧了纳税人心中松弛已久的“发条”。孝感市一位名叫魏玲的“双定”个体户,月自核自缴税收1500元,竟比国税机关预定税负多出500元。此举激活了18个纳税人的守法纳税意识,主动补税3250元。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天津武清农民每户一册“减负卡”
为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天津武清县自去年起向每户村民发放“减负卡”,使农民心明眼亮,对不合理的负担可拒交。全县农民负担连续5年仅为人均收入的2.6%。
新华社记者 马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