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进一步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张佑才
  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关于公有制和所有制结构问题的论述,为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科学地概括了公有制的内涵。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强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对公有制的概念作出了科学界定,拓展了公有制的内容。它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三大块。公有制的科学涵义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体现了公有制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客观要求,也表明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这就大大扩展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眼界,促使人们逐步把工作的视野从国有经济扩大到整个公有经济。
准确地把握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问题。这不仅是讲量的优势,更重要的是讲质的优势,讲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一些也不会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十五大肯定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也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资金的积累问题。
重申了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管理的重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的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应当说,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与加强必要的产权约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有效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另一方面,只有实现了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有效产权管理,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减少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辩证地理解这两者的关系,才能走出目前存在的对企业行政干预过多而产权约束不力以及“一股就灵”、“以股代管”的认识误区。
指明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改革近20年来,我们为搞好国有企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国有企业仍然存在行政干预过多,机制不活,效益低下,包袱沉重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走出困境。十五大提出搞好国有企业要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强调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强调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改组,真正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强调建立现代化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
      正确认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经济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国有经济外部环境将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与此相适应,在投资、信贷、财政、税收等各项政策上将更加体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的要求,国有经济不可能再依靠国家照顾和优惠政策,而是要在同等条件下依靠公平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并带动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的作用将发生变化。过去国有经济像是一列火车,从车头到车尾(至少大部分车厢)都是国有经济;今后,国有经济主要是火车头,带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组成一长列国民经济列车前进。目前国有资本是按1∶1的比例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未来将以1∶2、1∶3甚至更高的比例带动社会资本。这就要求国有经济这一火车头必须有足够强劲的牵引力,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否则,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国有经济实现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只讲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将通过适当的实现形式,实现资本与资本、资本与劳动的有效结合,明确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三方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国有经济结构将发生变化。市场经济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平等竞争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国有经济通过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比较找到自己的真正优势所在。为此,国有经济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布将发生变化,国有资本在有些行业将继续保持垄断地位,在有些行业的比重将会上升,在有些行业将要转移或者退出。国有经济在有些地区将保持较高的比重,在有些地区则比重较低。总之,国有经济将经历建国以来最深刻、最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产权流动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国有经济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上述新变化,无疑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一是对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抓大放小的进展,一大批国有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将陆续形成,这就需要研究如何面对这些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做好清产核资、产权登记、保值增值考核、资产统计等项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及时改进基础管理工作的手段。二是对产权管理、特别是股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典型的股权是等份化的、有价证券化的、便于交换流通的资产,在法律依据、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一些不同于普通产权管理的特点,需要在工作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三是对各级政府及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管资本营运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五大报告明确要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机制,而管理、监督、营运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立足于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积极探索政府推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方法;探索资本市场建设和管理的方法,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四是对中介机构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改革对资产评估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参照国际惯例,拿出新的办法,立足于当好裁判,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保障中介机构公正办理业务上来。
      适应新形势要求,调整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思路
鉴于上述新变化及新要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实现形式,努力寻找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方式。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应按照十五大的精神,本着调整、完善、开拓、加强的方针,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既要促进国有经济内部生产关系的调整,更要推动国有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无论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还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都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对国有资产实现综合管理,重点是调整国有经济内部的生产关系。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国有资产管理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目标开展工作,围绕资产重组、发展企业集团的战略部署,以资本为纽带理顺产权关系,加强产权管理,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
既要立足于做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更要重视做好重大政策的调研工作。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例如,通过几年来的清产核资和资产统计工作,我们基本掌握了国有资产的“家底”,改变了过去国有资产数字不清的状况,为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又如,通过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促进了明晰产权关系工作,为国有资产的占有和使用提供了法律凭证。今后,除了要继续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之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研究和解决当前国有资产管理的难点、热点问题上来,如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大企业集团,国有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国有经济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如何与财政、金融、投资政策配合,产权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协调等问题。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和耳目,提出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既要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更要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当前国有资产既存在流失问题,又存在流不动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既要理直气壮地查处流失,更要大力推动国有资产合理流动;既要保卫国有经济的生产力,更要解放国有经济的生产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就是要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促进资产流动,严格规范企业产权转让行为,在促进资产流动的过程中防止资产流失。
既要深化已有的业务管理手段,更要不断开拓新的业务管理手段。按照十五大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改进现有的业务手段的同时,要不断地开拓进取,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一是产权管理应逐步转向产权管理和股权管理并重,提高产权管理水平。二是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促使评估机构公正、合法地开展业务;加强评估法规建设,加快制定评估准则的步伐,逐步形成统一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为今后政府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管理从直接管理为主逐步转向间接管理为主创造条件;近期内要严格把好评估的程序、标准和确认关,防止评估不实和弄虚作假。三是尽快制定和出台企业产权转让管理办法,规范产权转让的主体、行为和转让的市场,围绕国有资产的重组做好产权交易工作。四是资产统计工作应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精简报表,加强分析功能,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五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工作应及时改进办法,抓好典型,突出重点。六是探索和开拓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新领域,把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加强管理是当务之急
浩茫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工作。江泽民同志强调:“加强企业科学管理,不仅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工作的当务之急。”
把加强企业管理作为企业工作的当务之急,这是针对企业工作中管理松懈、基础工作薄弱这一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过去那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企业普遍面临的是用户用货币来“投票”的竞争机制。要想赢得用户,就必须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努力在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降低成本、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上下大功夫。其次,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银企关系的形成,企业要想取得银行贷款,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困难,就必须通过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和树立良好的还贷资信度。再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外国商品与本国产品共同挤占国内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格局已不可逆转,国有企业要想保住甚至扩大市场占有量,就必须通过加强管理来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综合优势挺起敢与洋货叫板的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可见,加强企业管理抓住了当前搞好我国企业的关键,绝不是对老口号的简单重复。
企业管理要真正急起来,切实抓起来,需要澄清两种思想认识。一是认为外部环境不改善,企业内部管理难以有所作为。在外部环境方面,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人们常讲的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外,资金、价格、市场秩序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相当突出。因此,我们明确把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目标而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都不能取代企业本身的工作,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现在相当数量的企业效益低下、发生亏损,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有关。而像邯钢这样一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取得明显高于其他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因为这些企业狠抓了科学管理。由此可以说,企业管理不加强,企业面貌就难以真正改变;没有强有力的内部管理,再好的外部环境也解决不了企业效益下滑的问题。二是认为现在搞改革了,管理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甚至认为只要把改革搞好,管理就自然会好起来。这实际上是把改革和管理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改革包括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有助于深化改革。一个企业改革搞得好不好,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很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的管理水平是不是提高了。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深化改革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为保证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改革促进管理,为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科学管理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不在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上下功夫,不通过扎扎实实而又默默无闻的工作真正使企业管理跨上一个新台阶,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都搞不好。
加强管理是企业工作的当务之急,在今天不仅是一句令人警醒的口号,还有其十分明确的内涵。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企业管理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继承以往好传统、好方法的基础上,重视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内容的变化、管理方法的改进,使企业真正面向市场。加强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成本核算,加强资金管理和经营管理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抓起,使企业管理真正做到抓实在、实在抓,切实改变基础管理薄弱的状况。同时企业管理还是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从严治“企”,否则,再好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实际意义。


第9版(理论)
专栏:

  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
王春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贯穿于党的十五大报告的一根红线。我们要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必须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一科学论断,我们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坚定不移地贯彻与初级阶段实际相适应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近二十年来,我们努力探索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任务,我们更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保证。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的成功实践做出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一九七八年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他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宣言书。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进一步澄清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姓“社”、姓“资”问题上的种种疑惑,又一次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产生了新飞跃,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仍然不能离开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十五大报告指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为此,必须坚持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用“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坚持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导经济建设。
正确认识各地不断变化着的千姿百态的实际和改革开放全新的伟大事业,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客观依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述:“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思想考虑问题,用新观念认识事物,才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形成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当前则必须在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是要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认识有新突破,树立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该大胆地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观念;二是要对股份制经济的认识有新突破,把股份合作制作为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劳动者的劳动和资本的联合;三是对为扩大开放创造宽松环境的认识有新突破,不仅要注重“硬环境”改善,而且要注重“软环境”建设,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
临汾市作为内陆省份的城市,从当地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尤为重要。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查”活动,实际上是一次解放思想的活动,形成了“开放拉动,工贸兴市”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除了努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为扩大开放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外,又制定出台了搞活工商企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目前,临汾市已被山西省政府批准为台商投资试点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已被立为省级开发区。今年,已接待外来投资人员一百八十余人次,签订正式项目合同二十一项。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已全面展开,四十多家合资企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我们才能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如何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
马宏伟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遵循的收益分配原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分配方式本质上取决于可分配产品的数量。一个社会采取何种分配形式,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在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都处在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在收益分配方式上,必然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是指劳动者创造的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分配个人收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方式上就必然要求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允许和鼓励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市场机制在分配领域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它看似从传统社会主义分配方式的后退,实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主要是通过一套完善的价格体系来完成的。市场中生产要素价格的高低,反映着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不同,它们的价格就不同,这一方面会刺激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另一方面又会迫使厂商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如何使用某种生产要素时,精打细算,以寻求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获取最大效益,从而有利于把生产要素投入到最有效的生产部门中去,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有价格的,对其使用都要支付一定量的货币来购买,从而保证了对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配置,从根本上杜绝了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资源浪费现象,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市场竞争又会淘汰掉不能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厂商,避免资源的进一步浪费。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向生产要素所有者支付的单位生产要素报酬,也就是单位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分配。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相对稀缺程度,即它们在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价格高低,决定了某一时期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过程中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情况,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程度,决定了经济制度的效率高低。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收益分配制度的组成部分。
可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体现着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第9版(理论)
专栏:

  反腐败须深入解决认识问题
邱世绪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常鸣。”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坚持和深入反腐败,必须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高度认识反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长期性。对腐败现象的认识,总的说,要讲辩证法,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看到党的本质是好的,主流是好的,党员干部绝大部分是清正廉洁、为民为公的,腐败分子、蜕化变质分子只是少数。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对党失去信任,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集中地看,腐败的危害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导致党的组织、政权组织蜕化变质,站到人民的对立面,不打自倒;二是容易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被外部力量所打倒。邓小平同志早就尖锐地指出,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江泽民同志也深刻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现代化大业。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腐败问题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解决,更不可能干净彻底地消除。我国目前腐败问题之所以比较严重,有着特殊的原因。一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基础薄弱,对“物”的追求成为客观上的动因;二是封建思想残余、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进一步催化了某些人对“物”的欲望;三是市场自身弱点和消极因素的影响;四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律制度存在漏洞以及尚未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上述因素和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就决定了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不是一年两年的任务。中央也反复强调反腐败要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要有长期打算。
当然,讲腐败现象会长期存在,反腐败要有长期打算,并不等于说对腐败问题就没有办法。通过综合治理,特别是建立反腐保廉、监督制约的机制,遏制住腐败现象的蔓延,把腐败抑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努力克服反腐败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当前,在反腐败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有的相当突出。不克服这些误区,势必影响坚持和深入反腐败。
误区之一:“妨碍论”。有的人认为,有些腐败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反腐败和纠风搞多了,谁还敢抓经济建设?这是一种糊涂认识。我们说,反腐败不仅不会妨碍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相反是为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因为腐败和不良风气是社会的逆反行为,只会加剧社会的无序状态,造成混乱,阻碍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改革开放是弃旧立新,谋求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快速发展是其出发点和归宿。“妨碍论”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更是有害的。
误区之二:“自然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腐败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以及新旧体制并存,因此,只要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了,改革深化了,腐败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以解决。这显然也是不对的。首先,建立健全新经济体制,特别是生产力从落后状态到发达状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坚持反腐败,听任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不仅会严重影响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使新体制难以建立,现代化目标难以实现,而且直接危及党和国家的安全。其次,即使新体制建立起来,各种制度配套完善,生产力大大发展,甚至实现了现代化,也只能是减少了腐败滋生的土壤,并不等于腐败现象就会自然消除。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生产力很发达,体制也比较完善,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腐败问题的事实证明,“自然论”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