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棉纺锭为何压不下去?
本报记者彭嘉陵
1991年,国务院就提出压缩1000万棉纺锭,以解决纺织工业总量过剩的问题。几年过去了,棉纺锭总量没有大的变化。据统计,当年底全国棉纺能力为4192万锭,到1996年底,还有4171万锭。5年只压缩了21万锭。今年是第六年,也没有太大的进展。
      一边压一边涨
国务院十分关注棉纺行业的调整,“八五”期间明确提出在短期内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锭,并要求严格控制新上棉纺能力。纺织行业从1992年起实施压锭技术改造专项,由国家专项贷款压缩500万锭,1994年又进一步明确社会统筹各省市负责压缩500万锭,计划到1998年末完成。据调查,1992—1996年,由国家贷款压锭改造共下达计划365万锭,到1996年底实际减少250万锭。各省市在结构调整中也压缩了215万锭。到1996年底,实际共压缩淘汰465万锭。
但是,为什么总量只减少了21万锭呢?据了解,在压缩的同时,部分地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自行新增了444万锭。
具体说,就是产棉区新建了不少乡镇棉纺厂。据统计,1992—1994年,全国新增纺锭196万锭,其中67%在产棉区,绝大多数未经过纺织总会批准。国有棉纺厂效益不好,是因为背上沉重的人员包袱,加上机器设备陈旧落后。一些产棉区,包括供销社系统新上的乡镇棉纺厂,不要国家贷款,靠职工集资,不背利息包袱,人员又少,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大中城市,棉花质量还有保证,因而能够与国有纺织企业一争高低。这就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国有棉纺企业严重亏损,一方面乡镇棉纺企业却靠低成本、低负担而生机勃勃。有市场、有效益就有人生产,因此,在国有棉纺企业压锭的同时,乡镇棉纺企业在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国有纺织企业在改扩建过程中,也新增了部分能力。
      东部减西部增
应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确有压锭的愿望,在过去的几年中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在上海、广东等省市,压锭成为企业和政府的自觉行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沿海中心城市的棉纺锭约占全国纺锭的60%,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地区的纺织企业成本日渐升高,水、电及劳力费用日渐上升,许多企业已在艰难维持。同时,京、津、沪等大中城市所需纺棉80%需从产棉区调入,又进一步增大了这些城市棉纺企业的成本。因此,压锭成为他们的自觉选择。
压锭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错的。但压减下来的纺锭的去向却是个问题。据了解,属于国家压锭改造政策压减下来的250万棉纺锭,基本上强行敲掉了,但各地自行调整的215万锭,有相当一部分(100万锭以上)是转移了,以致造成今天一边压一边涨的“后遗症”。
山东全省有560万纺锭,全国第一,全省决定淘汰150万锭左右,迄今已转移45万锭左右,一部分到了新疆,一部分转移到省内其它地方。江苏也是一个纺织大省,最多时纺锭达570万锭,近年来,苏南老纺织基地劳力成本日增,且产棉少,要从苏北调运,因此,目前的调整计划是将苏南的纺锭逐渐转移到苏北。广东有130万纺锭,其中不少是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的比较先进的设备,但由于全靠贷款,现在利息包袱越背越重,且自身不产棉,全靠从各地调运,质量不稳定。因此,准备将纺锭压缩至80万锭左右。当然,这些较为先进的纺锭是不忍心敲掉的,主要是转移到新疆和河南等地。
中国最早的纺织基地上海,1995年时有235万纺锭,其中不少是解放前的老旧设备。上海已下决心将解放前的老设备彻底淘汰掉,计划到1997年减至140万锭。但是,上海的压锭项目很少列入国家压锭技改专项,多数为地方自行压减,因此,许多纺锭并未真正敲掉,一部分转移或出售了。
前几年,纺织行业曾经实行东锭西移战略,是出于东部沿海产棉少,劳力和各种费用成本高。据中国纺织总会统计,1993—1995年,全国已转移和正在转移的纺纱能力约85万锭,其中向新疆转移约55万锭。应该说,东锭西移的初衷是好的,不过,东锭西移应该是棉纺初加工能力的转移,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纺锭的转移。而在实际运作中,东锭西移成了东部沿海纺织企业转移纺锭的当然借口,同时也成为西部地区新增棉纺能力的“最佳时机”。据了解,东锭西移转往新疆,原计划是重点以老企业的改扩建为主,原则上不布新点,但新疆有些县市却借机新建纺织厂,致使新疆纺锭迅速增加,大大突破原有计划。据了解,到1995年底,全疆已签订转入合同50多万锭,实际已转入30万锭。
      职工多压锭难
为什么压锭企业愿移锭、卖锭,而不是敲锭?当前,由于纺织企业普遍困难,中心城市压减下来的锭子往往成为企业寻找生路的活命钱。如上海申新九厂是一个百年老厂,已整厂关停,但在调整过程中每月需要开支160万元。该厂厂长说,每万锭旧设备可卖180万—250万元,而敲掉报废回炉当废铁卖,只能卖几万元钱。对于需要维持下岗职工生活的企业来说,当然选择卖锭而不是敲锭。
因此,人员安置成为压缩纺锭的一大难点。目前国有纺织企业职工总数为488万,其中棉纺企业达263万,是纺织业中人员最密集的行业。每压缩1万锭涉及到600个工人的分流,同时还有400人与棉纺配套,总计有1000人需分流。因此,压缩1000万纺锭,直接需分流60万职工,间接还需为另外40万职工寻找出路。100万人的分流再就业,工程巨大,实施难度可想而知。
几年的实践证明,国家给予贴息贷款的压锭项目一般执行较好,而由地方自行压减部分真正敲掉的不多。因此,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纺锭很难真正压下去,还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经济手段。纺织企业大多在地方,除中央政府的政策优惠和经济扶持外,地方政府也应多想点办法,筹措足够的资金,给压锭企业必要的经济扶持,帮助他们把纺锭真正压减下来。
必须明确的是,压锭不仅仅是敲掉锭子,而是通过压锭来促进棉纺企业资产重组,增资减债,减人增效,从而促进纺织行业的整体调整。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第一项产业政策——
《水利产业政策》颁布实行
本报北京12月3日讯记者费伟伟报道: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制定的第一项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正式颁布实行。据国家计委在今天举行的水利产业政策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国务院最近已发出通知,同意国家计委同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制定的《水利产业政策》,印发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遵照执行。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洪涝灾害频发,损失严重;黄河断流时间越来越长,一半城市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水污染的问题在一些流域和地区也有加重趋势。水利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94年,根据李鹏总理“水利还缺气象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那样的产业政策”的重要指示,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开展了研究制定水利产业政策的工作。
这项正式公布的《水利产业政策》针对水利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政策。内容共分五章35条。
第一章提出了这项产业政策所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一是明确项目性质,理顺投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二是合理确定价格,规范各项收费,推进水利产业化。三是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我国防洪抗灾能力明显提高,供水矛盾有效缓解。
第二章是关于项目分类和筹措资金。根据水利产业自身的特点,将水利项目划分为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甲类项目和以经济效益为主的乙类项目。分清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以提高水利产业投资和经营的效益,避免不加区分地、一切都依靠国家、依靠财政;同时,也避免不加区分地一切交给市场,以致那些以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为主的水利项目被忽视。第二种分类是将水利项目划分为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
第三章主要是针对水利规费管理不到位、水价偏低、产业化步伐缓慢等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和要求。进一步强调加强水资源费的征管、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水利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在两年内做到足额征收的要求。
第四章主要是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第五章为解释权、政策实施期、实施细则及程序、实施主体、实施协调等保证《水利产业政策》贯彻实施的有关规定。


第2版(经济)
专栏:

  面向二十一世纪水利发展的重大政策
本报评论员
3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水利产业政策》。这一政策的颁布和贯彻落实,对缓解我国水的供求矛盾,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高防洪抗灾能力,推进水利产业化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水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是我国21世纪最短缺的资源之一。促进水利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基本保证。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三峡、小浪底等跨世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低,时空分布不均衡,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水利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的是:水利的战略地位还不够突出,其发展相对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水利产业发展上,中央与地方的分工仍不很清晰;水利产业化的进程比较慢,社会公益型和经济效益型建设项目的界限模糊;水价及水利管理体制仍没理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严重滞后。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水利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水利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务院及时组织制定并颁布了水利产业政策。这项政策针对水利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确立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水利建设的方针、重点和优先发展水利产业的政策,合理划分水利建设项目的类型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分工,规范了各类项目的资金来源、管理模式,提出了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的措施;并从水利的生态、社会、经济、环境目标有机结合的原则出发,对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节约用水等方面作出了政策规定,从而为使水利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水利产业政策是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颁布的第一项产业政策。这项政策,不局限于以往产业政策只提出发展重点和优惠政策,而是把促进水利发展和水利改革密切结合,提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一系列规范和加快水利产业化进程的办法,这必将对完善我国的产业政策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项政策,着眼于面向21世纪,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等问题,反映了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眼界和决心。这项政策的制定过程,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过程,反映了水利、建设、环保及法律、经济等各界对水利产业的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水利产业政策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新形势下颁布的。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结合贯彻十五大精神,在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抓紧水利产业政策的实施,把我国水利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以保持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2版(经济)
专栏:

  向国际市场进军
——记深圳中集集团总经理麦伯良
新华社记者蒲立业
深圳是一块不断创造奇迹、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热土。这里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年前还是一家濒临倒闭、被迫停产转行的亏损企业,而10年后的1996年,她已经奇迹般地一跃成为世界头号集装箱生产集团,年产20万个标准箱,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20%。
中集快速发展的奇迹让世界同行为之瞩目和震惊。
中集公司1982产9月正式投产。同年,作为深圳特区分配来的第一批大学生,现任总经理麦伯良来到中集,在技术部门做技术员。
1986年,国际航运业陷入低谷,集装箱市场萧条,加之公司在管理上存在问题,经营被动,中集集团亏损达到200多万美元。这时许多人开始离开中集另谋出路,而天生不服输的麦伯良却坚定地留下来。他与伙伴们开始走出工厂,四处揽单,找米下锅,使中集不仅在市场上生存下来,而且在公司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盈利。
从投产到停产,再从停产到恢复生产,中集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拓展对中集经营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在国内集装箱市场有限且制造厂家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想使中集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拓宽国际市场。1988年,作为公司副总经理的麦伯良被派到香港,具体负责市场拓展工作。他发誓说:“世界市场为什么不能有我们中国人的份?一定要让外国人在中集面前改变观念。”
他想方设法去接触客户,用中国人的“诚”字去打动客户。不知道碰了多少壁,不知道吃了多少闭门羹,终于,一个客户被这个真诚而执著的中国青年感动,试探着给了他100个箱的订单。对于今天年产20万标准箱的中集来说,100个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在当时,这100个箱仿佛千钧重担,因为中集市场的开拓也许因此就会出现转机。回到公司,麦伯良和领导及同事们认真研究客户要求,精心设计产品图纸,进一步完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他和伙伴们一起奋战在生产线上,跟踪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产品终于出来了,经过国际船级社、箱主的联合“挑剔”,100个箱不仅全部合格,而且产品质量比客户的期望还高。
就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市场之门被逐渐打开,而且生意越做越大,国际知名公司一个个上了中集的客户名单,中集产品获得了国际市场的普遍承认。
1991年,麦伯良被董事会任命为公司总经理。他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集装箱生产基地历经了从美国转移到日本,从日本转移到韩国的几个大的阶段后,开始向中国及东南亚转移,对于行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另一方面,行业内部新项目不断上马,生产能力急剧膨胀,低水平竞争现象十分突出。麦伯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行业注定要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痛苦过程,中集在这场恶性竞争中要想不被人家吃掉,只有先行占据主动地位,靠规模经营和综合优势取胜。
麦伯良制定了跨区经营战略。经过认真调研和周密策划,中集于1993年初收购了大连集装箱公司51%的股权,首先在华北、东北地区建立生产基地,从而揭开中集收购兼并的序幕。1994年7月,中集再度出击,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72%的股权,建立华东基地。这样,连同在深圳本部的工厂,麦伯良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内沿海全方位的生产服务格局。收购之后,麦伯良引入中集业已形成的市场、管理、技术、融资等优势,大刀阔斧整顿被兼并企业的内部管理,改造并完善生产设施。
中集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麦伯良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他说:“我们不仅要在数量上领先世界,而且在企业管理、技术开发、装备水平等方面做到世界第一,中国人要敢于领导世界潮流。


第2版(经济)
专栏:

  天津开发区海关积极服务企业
本报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今年以来通过建立查验中心等措施,积极服务企业,保证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十项主要经济指标1—10月份继续居全国开发区榜首。
今年设在区内的海关查验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极大地方便了区内企业的货物进出,在完善与首都机场海关空运直通式监管模式的同时,开发区海关还在一些保税工厂继续实行驻厂监管等方便措施,在摩托罗拉等区内大公司推行EDI自动化管理和驻厂监管等制度,为企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做出了贡献。今年1—10月份,该关监管进出口货物48万吨,进出口货值19亿美元,征收税款12亿元人民币,促进了开发区企业的发展。开发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21.6%、19.7%和45.6%,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在全国开发区中名列榜首。(陈嘉亮)


第2版(经济)
专栏:

  黄骅全力支持神华工程建设
本报讯作为我国第二大跨世纪工程——神华工程龙头的河北省黄骅市,紧紧抓住朔黄铁路和黄骅港获准开工、全面建设的大好时机,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促进黄骅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黄骅市位于京津经济圈和环渤海轴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国第二大跨世纪工程———神华工程的全面开工建设,使财政收入连续6年超亿元的黄骅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战略要地。面对机遇,黄骅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加强软环境建设、提高全市人民的整体素质的同时,狠抓硬环境建设。去年以来,经过全市上下努力,投资300万元的307国道修复工程、投资6600万元的205国道专用线工程已提前竣工,并顺利通车;投资3000万元的黄骅水场也于今年交付使用;投资5000万元的通讯“三网合一”工程也已接近尾声,水、路、电、通讯等硬件建设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黄骅市全力支持神华工程建设,也促进了黄骅的对外开放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今年以来,黄骅市共引进内联项目近150个,资金超过2.2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项目19个,引进外资近500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两位数的百分比速度递增,财政收入连续6年超亿元,连续4年综合经济实力跻身“河北十强”。
(仁信)


第2版(经济)
专栏:

  新药研究基金设立后获得卓著成果
我国十年开发成功一批新药
本报北京12月2日讯新华社记者丛亚平、本报记者李建兴报道:在国家新药研究基金设立10周年之际,有关部委负责人及医药界、科技界专家以“中国新药研究与开发策略研讨会”的形式来作纪念。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研讨会开幕式上,宣读了宋健、吴阶平、朱光亚等领导为基金会设立10周年的题词,国家医药管理局还为获得新药研制奖的单位和课题负责人颁了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事业有了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医药工业体系。然而要从医药大国迈向医药强国,我国医药开发还必须从“仿制”为主向“创制”为主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新药的开发研究成为重中之重。1987年国家设立了新药研究基金,并组建了国家医药管理局新药研究管理中心。10年来先后投入5000万元,共资助了382项研究课题,目前已开发成功11项新药,其中一类新药4个,一些新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抗疟新药磷酸萘酚喹药效优异得到世界公认,还有抗晕新药盐酸苯环壬酯获联合国“杰出发明奖”金质奖,药效明显优于目前市场上的抗晕药物;再如广谱抗癌药康莱特注射液由于受到市场欢迎,目前已取得直接经济效益1亿多元。


第2版(经济)
专栏:新闻快报

  河道淤积隐患重重
黄河下游开始挖河固堤
本报讯黄河下游挖河固堤启动工程近日在黄河河口地区开工,这是黄河防洪减淤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近十年来,黄河山东河道淤积加重,特别是东平湖以下窄河道平均每年淤积泥沙3300万吨,主河槽年平均淤高15厘米,排洪能力降低,防洪形势日益严峻。黄委会确定山东河段的启动工程就选择在河口地区,挖河长11公里,宽200米,挖深约2.5米,把挖出来的泥沙送到黄河大堤背后,可加固大堤8.2公里。(司毅民李卫)


第2版(经济)
专栏:新闻快报

  济南一批市民下乡垦荒
据新华社济南12月3日电(殷岩、尹建华)冬闲时节,正是农民大批进城打工的时候,济南市千余市民却下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荒水。
济南市从1994年开始向社会公开拍卖“四荒”(荒山、荒水、荒坡、荒滩)使用权。1995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农村“四荒”使用权拍卖管理暂行办法,打破了对承购者在地域、职业和身份上的限制。通过拍卖,全市累计吸引非农资金4.1亿元,相当于1996年市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总和的4倍。


第2版(经济)
专栏:新闻快报

  液化气汽车驶上上海街头
据新华社上海12月3日电(记者季进成)上海继第一个液化气供应站建成后,第一辆用液化气为能源的出租车日前已投入营运。这是上海开展治理汽车尾气、保护大气环境的又一举措。近几年来,上海市将治理汽车尾气作为大气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并从今年12月1日起不再供应含铅汽油,推广无铅汽油。为推广具有良好环保效益的液化气为汽车能源,上海市主管部门成立了“上海市发展液化气汽车推进协调小组”。


第2版(经济)
专栏:

  全国外贸法知识竞赛在京决赛
本报讯“华润杯”全国外贸法知识竞赛决赛12月3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主办的这项竞赛,于今年7月对外贸易法颁布3周年之际开赛,30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个代表队参加竞赛。(王晓春)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石化境外融资5000万美元
本报讯中国石化总公司5000万美元国际银团贷款签字仪式日前在京举行。这是中石化直接从境外融资的又一成果,所筹集资金将用于公司所属沿海炼油企业加工进口原油装置的技术改造。(王彦田)


第2版(经济)
专栏:

  全冷冻液化石油气储库投产
本报讯国内第一座大型全冷冻液化石油气(LPG)储库工程,近日在江苏太仓投产运营,它由华能集团华能综合利用开发公司、美国阿莫科东方炼油公司和江苏长江石化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990万美元建造。(周成文)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东方寿险在京研讨业务合作
本报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寿险公司新加坡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与中国人保、太保、平安等寿险业同行,就保险业务经营的合作、保险技术的合作、保险市场信息的合作、改善外部环境的合作等系列寿险品种,进行了广泛探讨。(费伟伟)


第2版(经济)
专栏:

  广东糖都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本报讯广东遂溪县产糖量连续14年居全国县级第一。该县糖业“母舰”——广东糖都集团有限公司日前正式挂牌运作。该公司以国有北坡糖厂为核心企业,总资产24.3亿元。(苏国松郑泽民)


第2版(经济)
专栏:

  雄县邮电局注重提高服务质量
本报讯河北雄县邮电局注重提高服务质量,热情为用户服务。今年以来,该局进一步落实“邮电服务规范”、开展服务竞赛活动,推行了7项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受到用户好评。1—10月份完成业务收入189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杨章锁)


第2版(经济)
专栏:

  双灯集团提高产品质量创名牌
本报讯江苏滨海县双灯集团坚持争创名品名牌和维护品牌形象,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今年1—10月份累计上市卫生纸达1万多吨,受到消费者欢迎。
(崇英俊顾正标)


第2版(经济)
专栏:

  重庆市长寿县往年冷清的山乡,如今到处是一片改田改土的农忙景象。图为该县天台乡在修建1.4万米的排水沟。樊强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