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得意之笔”

  青海:建成七大资源工业基地
编辑点评:
从千百年来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为以资源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这历史性的大跨越中,青海人的表现不同凡响。
青海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资源大省。五大牧区之一的高原草场在此,以“宝盆”著称的柴达木盆地在此,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水系的源头在此,其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中药材资源、矿产品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以及无法细数的稀有元素,构成了美不胜收的资源宝库。青海的工业化进程立足本省实际,搞的是人无我有的“特色经济”、“强势经济”,完全摒弃了从众、趋同、一哄而起的做法,确实选准了新的起点。
青海人在充分估计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观念、信息、科技、管理、市场营销诸方面的不足,以海纳百川的襟怀,广泛联合境内外的先进要素,努力营造“你发财,我发展”的“共赢”态势,确实表现出新的眼光。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发展战略上,既能扬长避短,又能取长补短,以求在国内国际市场找准自己的方位,积蓄发展的后劲——这,就是青海给我们的启示。
本报西宁12月28日电记者马应珊报道:在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中,青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民族工业。经过近5年的奋战,逐步建成了畜产品、钾肥、石油、水电、硅铁、盐化和中药材七大资源工业基地,并成为全省的经济支柱。今年,全省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接近农牧业总产值的3倍,从而使这个长期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省份,经济结构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和跨越,形成了以资源工业为主体经济的新格局。
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牧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6%,农业区面积只占4%,耕地面积仅有800多万亩。由于地处高寒,生态脆弱,农牧业长期处于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青海人认识到,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一个没有民族工业的省份,很难达到小康。而青海的最大优势是资源优势,根本出路是走工业立省之路。但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青海一靠国家拨款,二靠推销省外的物资,三靠出卖自己的资源,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优势。5年前,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集中资金,开发资源,横向联合,发展工业,调整结构,科技兴省”的发展战略,把各级党和政府的主导思想和投资方向,引导到以发展资源工业为重心的轨道上,使青海的经济结构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
横向联合天地宽,冲出雪山都是路。为了让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商品优势,近几年来,青海主动打破区划封闭,创造了整体经济效益。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有2300多万头牛羊,每年生产1.8万吨羊毛、11万吨牛羊肉、460多万张牛羊皮。这都是发展畜产品工业、出口创汇的宝贵优势。但由于封闭和贫穷,缺乏人才和技术,活牦牛一直大量出口,畜产品资源也基本外流,全省没有几家形成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近5年来,青海在实施自己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坚持走横向联合的路子,请别人来发财,求自己快发展。寻求新加坡、广东、四川等国内外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来青海办起了10多家畜产品加工企业,使青海的驼绒、羊绒、牦牛绒等畜产品资源得到了系列开发和深加工增值。如今,青海每年光生产牦牛绒衫就达160万件,创工业产值3.8亿元,实现利税9000多万元,藏式地毯等名牌产品已冲出国门。联合发展之路,使青海的畜产品实现了从卖原料到深加工增值、从小型分散到集团化生产的转变,形成了自己的畜产品工业基地。
青海在实施建设工业省的发展战略,推进七大资源工业基地建设的进程中,加大力度,深化改革,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也逐步形成。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由直接管理转向法制经济和综合调控。目前,青海有国有企业1295家,其中小型企业1077家,占全省企业的83.2%。这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小企业,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安排就业、增加地方财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重复建设、重复产品越来越多,这些小型国有企业在传统体制下的优势逐渐丧失。因此,亏损年年有增无减,负债率高达82%,其中一半资不抵债。面对这种状况,青海省委和省政府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大力推进股份合作制和企业兼并,加快资产重组,重新配置存量。大胆采取公有制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形式多种并存的办法,发展“三资”企业139户、私营企业2349户、乡镇企业6000多家,组建企业集团公司15户。在新组建的10家股份有限公司中,已有青海钾肥、青海铝业、青海明胶、三普药业、山川铁合金等七家成为上市公司,共筹集海内外资金15亿元,资产总量比经济体制改革前5年增长了150%,从而加快了全省资源工业的发展。目前青海已经建成年产150万吨石油、130万吨食盐、20万吨钾肥、60亿千瓦时水电、16万吨硅铁和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中药材加工等七大资源工业基地。


第1版(要闻)
专栏:

  让心灵与山水同美
——记广西桂林市芦笛岩公园导游班
新华社记者陆汉魁本报记者罗昌爱
游程约500米、被人们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芦笛岩,是个雄奇瑰丽的岩溶洞穴,弹丸之地已迎来了五洲宾客2500多万人次。
把芦笛岩如画风光介绍给世界的,是广西桂林市芦笛岩公园导游班一代接一代的导游姑娘们。她们在介绍祖国山水美的同时,也把文明服务和默默奉献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美留给了四方宾客。许多游客赞誉:桂林市芦笛岩导游班姑娘的“心灵与山水同美”。
  美的认识
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而名扬天下,而芦笛岩则是其中的瑰丽之宝,璀璨明珠。导游班的导游员换了一代又一代,目前有45名平均年龄22岁的女导游员负责芦笛岩的导游讲解工作。
姑娘们刚到芦笛岩当导游员时,情绪都比较高。然而,长时间在阴暗、潮湿、不见阳光的山洞里做导游工作,来回重复着同一内容的讲解,个别导游员厌烦的情绪便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上班迟到了;导游讲解时提不起精神,错说漏说以及不愿多讲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要求苛刻的游客,有的导游员忍不住与其顶撞起来,以至被状告到桂林市委、市政府……
公园管理处党支部考虑再三,最后把“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配得上桂林山水”这一问题提到了导游班的姑娘们面前。姑娘们在静静沉思之后有所触动:“对呀,桂林山水那么美,我们的心灵也应当美才行。”“祖国山河很美,但如果我们导游员的思想、行为、仪表不美,那不是等于糟蹋了这种美,同时也糟蹋了自己吗?”
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在姑娘们纯洁的心灵中变得明晰起来。“让心灵与山水同美”,成了她们的行动准则和奋斗目标。党支部因势利导带着她们到国内其他风景名胜参观学习,先后制订出《芦笛岩导游员综合考核细则》、《优质服务“十条措施”》、《芦笛岩导游员职业规范》等规章制度,导游姑娘们开始努力使自己做到思想美、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
为使她们具备一定的地理、地质、地貌、语言、文学、艺术以及美学、旅游心理学、公关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管理处请来大学教授讲授汉语言文学,请溶岩研究专家讲授地理地质地貌学,请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讲授语言表达艺术,请礼仪公司的专家讲授礼节仪表、形象包装。据统计,近几年导游班有一半以上的导游员利用晚上时间走进各种函授夜校的大门。
导游班副班长彭翠英,刚到芦笛岩当导游员时话带很重的湖南音,讲解也不生动。她虚心向其他导游员请教说普通话,查字典练发音,稍有空闲就跟着广播或电视里的播音员念,休班在家把家人当游客,练习解说;就在新婚度蜜月时,还不忘记对着镜子练普通话发音口形。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她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练出来了。许多游客听了她标准的普通话、甜美的声音、传神的讲解,还以为她是广播学校出来的呢。近几年来,她先后被评为广西旅游优质服务先进个人,并在全国景点导游大赛中荣获优秀导游员称号。
  美的传递
女子导游班的舞台就是芦笛岩。她们带一批游客进洞,要介绍33个景点,背数千字的讲解词,整个游时需要40分钟左右。岩洞常年低温潮湿,光线昏暗,长期在洞内导游,衣服总像沾一层雨雾,很容易落得风湿关节病。对于这些,导游班的姑娘们都慢慢地适应并熬过来了。
多年来,岩洞日平均游客都在3000人以上,高峰时超过两万人。导游员一般每天要在洞内累计呆上几个小时;游客多时,一个导游员一天接待17批游客,工作十几个小时。她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导游于芦笛岩中。行程最高记录者,累计行程达3.2万多公里;最高讲解记录者,累计给游客讲解4万多场次。
客人来游览芦笛岩没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导游也没有时间界限。导游员为了使游客及时进洞游览,误餐是常有的事。有时刚端起饭碗又来游客,只好马上放下饭碗。节假日是导游员最忙的日子。姑娘们记得清楚:她们在芦笛岩当导游员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哪一年的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团聚欢度过。
芦笛岩离市区比较远。为了满足游客们仰慕芦笛岩的心愿,导游员们每天早上5点多钟便起床,从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的地方骑着自行车赶到芦笛岩上班。她们早上班,晚下班,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
1990年,在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中国台北女排运动员一行40人来桂林观光,在游览风景秀丽的漓江之后,计划第二天再游览芦笛岩,不料当天突然接到飞机航班提前于次日清晨起飞的消息。
台北女排取消游洞的消息传到芦笛岩公园管理处时,已是当晚7点多钟,公园早已关门下班。管理处立即决定,约台北女排夜游芦笛岩。几位导游姑娘顾不上吃晚饭,立即从城里飞车奔回岩洞,破例为台北姐妹们增开了夜游芦笛岩。导游员精彩的讲解,使台北姑娘们心醉神迷,她们拉着导游姑娘的手连声致谢。芦笛岩导游员们倾心为游客解忧。遇到体弱或行动不便的游客,她们就一边扶携,一边讲解;发现有人在游览中突然发病,便给予精心照料,并想方设法及时送往医院治疗。就在今年10月的一天,奥地利的一个旅游团体前来游览岩洞时,导游员发现团员中的一位残疾人游客是靠轮椅行走的。芦笛岩游览线路用石阶铺成,轮椅根本无法推动。看着游客面带遗憾和为难的神色,班长霍燕等6位导游姑娘笑容可掬地来到他身边,抬起轮椅就往洞里走,硬是抬着让这位客人饱览了洞内风光。
导游班的姑娘们拾金不昧、拒收小费等好人好事更是层出不穷。一次,一位贵州省游客在游洞时忘掉了随身携带的一只大皮包,里面装有高级照相机和重要资料。导游员在下班清洞时发现皮包后,就耐心地等候在洞口,一直等到把皮包归还失主才回家。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芦笛岩导游员共拾得现金以及衣物、手表、照相机、摄像机、金项链等一批贵重物品折合人民币数万元,全部上交单位或设法交还了失主。
  美的回报
有人问为什么能够十年如一日坚持文明服务,导游班的姑娘们总是说:芦笛岩是对外窗口,在国人面前代表着桂林市,在外宾面前代表着国家,我们的工作是与人民的利益、祖国的荣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导游班有7名导游姑娘先后加入党组织,8人被提拔为国家干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长的女导游员们先后离开了导游班,但都留恋着为别人传递美、给自己塑造美的导游班集体。
导游班的姑娘们给游客以美的享受,自己也有美的收获,同时也给桂林、给祖国捎回丰硕的回报。印尼国会议长苏胡德先生于1992年游览了芦笛岩后,紧紧地握着导游员的手说:“芦笛岩太美了,简直就像到了天堂,而导游小姐人更美,服务是世界一流的。”在留言簿上,一位游客写道:“石奇洞美有芦笛,导游同志人更亲,接待游客如亲人,做了好事不留名,婉言相谢拒小费,拾金不昧见精神。”
这是导游班姑娘们的收获。这种收获是无法用金钱计算出来的。
女子导游班的文明服务,也给公园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全国上百个对外开放的岩洞中,芦笛岩的游客人数年年排在第一,岩洞年营业收入超千万元,一直位居榜首。
桂林市芦笛岩导游班以出色的导游服务,赢得了很高的荣誉。近年来,芦笛岩导游班先后荣获广西“五一劳动模范集体”、广西旅游优质服务先进班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旅游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今年芦笛岩导游班还被列为团中央全国“青年文明号”的示范集体。


第1版(要闻)
专栏:

  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本报评论员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贯彻十五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全面完成十五大任务的重要保证。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许多工作要做。就面上的问题来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同时,要充实群众的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办事,并且见到成效,才能使群众感到“有奔头”,搞建设、搞改革有劲头。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当前,有一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生活遇到困难。这是各方面都很关注的问题。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这是我国的国情。随着改革的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部分职工带来困难,但从根本上来说,有利于经济发展,符合工人阶级长远利益。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发动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除了实行困难居民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之外,还要想办法搞好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尽可能帮助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
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全国人民都很关心的大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现在,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任务十分艰巨。在扶贫方面,各地的进展也不平衡。有的地方加快步伐,成绩显著;有的地方差距还比较大。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解决这个问题要有紧迫感,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办法带领群众加快脱贫步伐,力争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社会治安状况是群众关心的又一重要实际问题。搞好社会治安,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目前,有些地方的治安状况很不理想,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群众缺乏安全感。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要大力加强政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教育和管理,落实责任制,让群众有一个安全放心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不同地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也不尽相同。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切肤之痛,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心尽力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向群众讲清楚,并且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共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样,才能为完成十五大的各项任务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前提是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如果对群众的呼声不闻不问,甚至充耳不闻,缺乏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不到“民饥犹己饥、民溺犹己溺”,就不可能去为他们真正办实事、办好事。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就“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的干部怎么可以把群众的大声疾呼,当作耳旁风声呢!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公仆——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展览图片发行
新华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八日电(记者李晓建)一九九八年三月五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表达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和新华出版社共同编辑并出版了《人民公仆——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宣传展览图片,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底向全国发行。
这套图片共四十张,精选了周恩来一生各个重要时期的历史照片,反映了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繁荣富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他的献身精神和崇高品德,成为中国人民永远学习的楷模。图片既是珍贵的史料适合收藏,又适合厂矿、机关、学校等单位宣传张贴,以表达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之情。


第1版(要闻)
专栏:

  受党中央委托
全总慰问西藏困难职工
新华社拉萨12月28日电(记者薛文献)今天上午,在低矮的平房里,西藏自治区第三建筑工程公司的藏族退休职工多吉迎来了北京的贵客。
“我们受党中央的委托,在元旦、春节和藏历新年三大节日即将来临之际,来西藏看望广大职工,向你们表示慰问,并预祝大家过个好年。”全总书记处书记李永安一边说一边将慰问信和500元慰问金递到多吉手里。60岁的多吉激动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不停地说:“感谢党中央,感谢你们!”
由李永安带队的全总赴西藏慰问团,今天上午共走访慰问了拉萨市建筑企业的三户困难职工。在女职工曲珍家里,慰问团成员、全国建筑建材工会主席张鸿兴仔细地询问了她家的生活情况。今年48岁的曲珍丈夫去世,每月收入只有300元,要养育3个孩子,生活很困难。张鸿兴将慰问信和慰问金交到她的手里,握着她的手说:“我们建筑行业现在面临的困难是暂时的,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非常关心和重视,已把建筑行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相信我们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慰问团于12月26日到达拉萨。连日来,他们与自治区有关领导举行了广泛的交谈,听取自治区总工会的工作汇报,详细了解西藏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并对西藏三大节期间的送温暖活动给予了具体指导。据悉,他们还将走访交通、经贸及体改委系统的企业,慰问困难职工。


第1版(要闻)
专栏:

  动员各方力量送温暖
合肥确保特困户过好“两节”
本报合肥12月28日电记者刘杰报道:“两节”在即,安徽省合肥市委、市政府已备好资金,采取措施,正动员各方面力量,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确保特困群众过好“两节”。
作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之一的合肥市,去年以来加大了破产、兼并、租赁、拍卖、合资、合作等改革步子。在改革逐步深入的同时,合肥着力建立再就业工程和解困工作服务体系,再就业面已达80%左右,但仍有一些企业尚未走出困境。元旦、春节来临之际,市委、市政府决定要为15家特困企业、1000户特困家庭和1万多名特困群众及时送去党和政府的关心。
为了抓好“两节”期间解困、送温暖工作,市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全市大规模开展“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省市共筹措解困、送温暖资金800多万元,由市解困工作办公室统一安排。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分工到特困企业走访慰问;市总工会在市有关部门协助下,切实保障所筹集的资金,在“两节”期间以钱或物的形式发放到困难职工家庭;市劳动局对全市1.1万名登记失业职工提供生活保障,市民政部门做好城市贫困人口生活保障;各县、区“分兵把口”,把资金及时送到特困职工和农村贫困户手中,确保特困群众过好元旦、春节。


第1版(要闻)
专栏: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投资环境
汕头下大力气抓基础设施建设
本报汕头12月28日电记者侯伟生报道: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省汕头市,多渠道筹资、下大力气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使城市功能更加配套完善,投资环境跃上一个新水平,为汕头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汕头是我国5个经济特区之一,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汕头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汕头市委、市政府把修建公路、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90年代初以来,汕头市开始了海湾大桥、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国道324线汕头路段等八大重点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经过全市上下的奋力拼搏,前三个工程项目已在1995年12月建成通车。连接汕头市区南北两岸的海湾大桥,是我国首座混凝土大跨度悬索桥,是连结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的大桥;而广(州)梅(州)汕(头)铁路的全线通车,标志着从湛江到汕头、横贯东西部地区的广东省铁路运输网络已基本完成;深汕高速公路的通车,使汕头到深圳、香港汽车行驶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缩短为4个小时,密切了汕头与深圳、香港等地的联系。
汕头市在大抓路桥建设的同时,致力于海港、空港建设和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久前,汕头深水港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后,汕头市目前的港口码头5000吨以上泊位达到2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年综合吞吐能力2112万吨。汕头机场改造后,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44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民航系统居第十一位。建成火力发电厂7家,华能汕头电厂60万千瓦大型机组建成并投产,使汕头全市装机容量达140万千瓦。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7.81万门,移动电话平均每10人一部;1997年8月,国际海底光缆汕头登陆站的奠基,预示着汕头将成为国际通信网络的重要节点。一个以海港、空港为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跨海大桥为骨架的海、陆、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在汕头已基本形成。
走社会化、国际化道路,筹集资金兴建基础设施,是汕头市解决建设资金的一条主要途径。汕头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侨乡的优势,借助侨资侨力、外资外力和民资民力,解决建设资金。据统计,“八五”以来,该市基础设施建设共引进、利用外资40多亿元。
近日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构筑跨世纪的基础设施体系奋斗目标:以完善粤东中心城市功能为目标,以现代化“信息港”为先导,以海港、空港为依托,以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为中心,努力构建沟通全省、联通南北、拓展港澳台、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1版(要闻)
专栏:

  我国首次批量出口电力机车
本报长沙12月28日电记者吴兴华报道:今天,向伊朗出口12台城郊电气化铁路旅客列车组动力车典礼,在湖南株洲电力机车厂举行。这是我国首次批量出口电力机车,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电气牵引动力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批出口总值2375万美元的电力机车,是用于伊朗首都德黑兰到卫星城卡拉杰之间约42公里的城郊旅客运输,由微机控制,最高时速140公里。


第1版(要闻)
专栏:

元旦临近,全国各地有关部门格外关注下岗困难职工的生活。图为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郭佩英代表组织看望湖北江岸建材商店下岗女工郑梅(右二)。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