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向欧元冲刺——1997年欧盟一体化进程
  本报国际部编辑 本报驻西欧记者
   欧委会大力推动十一国搭头班车
编辑郑园园、张宝祥:今年是欧盟实施经货联盟关键的一年,是各成员国向欧元冲刺的一年。根据《马约》规定,联盟最迟应于1999年1月向单一货币过渡,到2002年,欧元全面进入流通领域,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努力达到《马约》规定的5项趋同标准,确保本国经济以健康的姿态迎接明年5月单一货币的“选拔赛”,以搭上欧元的“头班车”,是今年大多数欧盟国家工作的重点。各国为“达标”而采取的紧缩政策已见成效,欧元呼之欲出。
驻比利时记者魏崴:欧盟委员会对如期启动欧元抱有坚定的信心,10月2日,负责经济、货币和财政事务的委员西尔居伊斩钉截铁地说:“1999年1月1日,欧元定会成为现实……正像2000年要到来一样,欧元也必将如期而至,不能为了等待迟到者,让欧元的时钟停摆!”半个月后,他又说:“最后的障碍已被跨越。运动员在跨过最后一个障碍朝终点冲刺时,决不会向后转。”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多次强调,经货联盟“是使欧盟经济繁荣的历史性机会”。
6月中旬,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批准有关经货联盟的三个文件后,委员会开始进行实际运用上的准备和法律技术性文件的起草工作;7月,出版《欧元报》;10月通过报告呼吁成员国以及有关组织“就使用欧元的某些实际方面迅速作出决定”;11月,拟定关于欧洲中央银行的各项规章草案。此外,委员会还与工会等联合举办了200多场宣传欧元的活动。
现在可以这样说,单一货币进展顺利,前景乐观。通货膨胀率的趋同情况最佳。据欧盟预测,除希腊外,其余14国都能达标。关于长期利率不得超过3个利率最低成员国平均数的2%,也不难做到。最被看重的预算赤字预计今年超过3%标准的有希腊和法国,但法国可望明年达标。
难以达标的是长期国债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60%,但《马约》早留下灵活的解释,即只要向这个标准靠拢,进展令人满意就行。意大利的国债率超标较多。德国的国债率今年预计可能为61%,不过,它的情况特殊,况且,启动一个没有德国参加的单一货币,是不可思议的,因而明年5月在确定首批入围国时,欧盟会采取比较灵活的方式。除了英国、丹麦、瑞典已表示不愿首批加入以及希腊离标准太远外,估计其他11国都可首批加入。
   德坚持既定标准 法信守欧元承诺
驻德国记者江建国:今年是德国为达到《马约》规定的预算赤字和国债标准而紧缩财政的一年。
德国本是欧盟中经济财政方面的佼佼者。统一后,由于东部重建及全国性的经济结构调整,财政不堪重负。7年来,国债总额翻了一番,去年突破《马约》规定的界限,达到60.7%。
今年德国新举债总额为712亿马克,不仅超过基本法所允许的限度,即举债额不能超过投资额,而且还威胁到《马约》规定的3%的预算赤字标准。在迎接“选拔赛”的关口,举债这种通常的增收手段变得十分敏感,再发新债的办法不好再用。5月,财政部长魏格尔曾试图通过按市价重新估价国库黄金储备来增加收入,因遭联邦银行反对而未果。此后,联邦政府先后出售了它在清算银行、汉堡机场的股份,又从德国电信公司、汉莎航空公司的私有化过程中获得部分收入。此外,政府于6月和10月两次实施严厉的冻结支出手段。第一次规定,100万马克以上的支出及1000万马克以上的投资必须由财长亲自批准;第二次是限制政府部门年终突击花钱。两次冻结共减少支出30亿马克。这样德国今年的预算赤字刚好达到3%。
在如此困难的达标环境下,德国国内对欧元的信心一度出现动摇。今年以来,以巴伐利亚州州长施托伊伯为首的部分政治家,包括联邦银行行长蒂特迈耶在内,一再提出推迟实行单一货币。不久前,4名知名教授状告联邦政府,要求推迟欧元启动。
但是,德国各政党一致赞成欧元按时启动。总理科尔视欧元为“政治生命”,提出能否遵守时间表对欧洲和德国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如果欧元推迟实行,将永远不会有欧元。由于德国坚持严守趋同标准,坚持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又由于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通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公众对欧元的信心有所上升。据一项调查结果,一年之内,反对欧元者已由63%降到45%,90%的人相信欧元将按时启动。这是《马约》通过6年来出现的第一次积极的转折。
驻法国记者果永毅、王芳:在5条趋同标准中,法国去年已有4条“达标”,未“达标”的是财政预算赤字这一条,为4.1%。朱佩政府为此实施财政紧缩政策,造成工潮迭起,社会动荡,这是右翼政府在6月议会选举中惨遭失败的重要原因。社会党在竞选纲领中提出要重新谈判单一货币的条件,令德国等欧盟国家捏了把冷汗。但是若斯潘上台后不久,就廓清了他的欧洲政策,表示法国将信守承诺,遵守欧元时间表。与此同时,在左翼联合政府内部,一贯反对欧元的法共,在涉及欧元的一系列问题上表现出务实立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左翼政府继续推动经货联盟的各项既定政策。
左翼政府执政半年来,在着手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精心设计了一项以社会公平为基点的削减赤字方案。为了在年底之前把财政赤字降到3.1%,政府于7月底决定对大企业提高税收,在今明两年,年营业额超过5000万法郎的企业,其利润税将从36.6%提高到41%,资产税从19%提高到41%。国库将因此增加200亿法郎的收入。同时,政府还决定在年底前压缩100亿法郎的财政开支。明年的预算将财政赤字严格限制在3%。
   普罗迪破釜沉舟 意大利达标在望
驻意大利记者罗晋标:去年底,意大利财政赤字高达6.7%,通胀率为3.9%,国债为124%,都未达标。不少人对意大利能否成为首批成员国表示怀疑。
普罗迪总理把实现欧元和自己的政治前途联在一起,他明确表示:一、意大利要成为“先头部队”,而且不要求降低趋同标准;二、如果意大利不能搭乘“头班车”,他将辞职。
一年来,政府大刀阔斧治理财政,成效显著。去年6月,政府通过的《三年财政计划》提出1997年节支增收32.4万亿里拉。去年9月,政府断然决定把指标提高一倍,为此削减对各部的拨款和削减地方财政补贴、医疗卫生费等,另征收一次性“欧洲税”,此外,还采取了其他一些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使财政赤字总计削减62.5万亿里拉。今年3月,政府还采取了一项节支增收的补充措施,再削减赤字15.5万亿里拉。普罗迪认为新预算是“走向欧洲的计划”。
为了使治理财政取得持久效果,9月底政府通过了1998年财政预算计划,将在财政结构,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目标是节支增收25万亿里拉。然而,10月众议院在审议1998年预算计划时引发了一场政府危机:联合政府中的重建共产党投了反对票,致使普罗迪总理失去议会多数,被迫辞职。普罗迪辞职时在议会说:“治理经济和财政是以所有意大利人的牺牲为代价的。而今,在离欧洲只差一步时,为什么要放弃这一政策而选择倒退?”后来,政府与重建共产党达成妥协,普罗迪政府得以渡过危机,继续走“欧元之路”。
据欧盟最新预测,1997年,意大利除了国债率仍高达132.2%外,其他均可达标。目前,多数人已经明白:过去意大利从欧洲一体化中获得许多好处,将来会从单一货币中获得更多的好处。以普罗迪为首的中左派在11月的地方选举中获胜表明,多数意大利人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政策,赞成单一货币。
   英国态度有变 丹瑞仍在观望
编辑:长期以来,英国同欧洲一体化进程保持距离,在欧盟中的地位比较特殊。是否应该加入单一货币,是困扰着英国的重大问题。然而,今年工党新政府上台后不久,就表现出亲欧色彩,向单一货币靠拢。
驻英国记者蒋千红:5月赢得大选的工党政府对欧洲事务表现出比较积极、开放与合作的态度。上台不久,它就发表了一个关于欧洲经货联盟的专家调查报告,财政大臣布朗在序言中写道:“无论英国最终是否加入单一货币,单一货币都将对我们产生影响。”政府发表这个报告是想促使国内进一步展开有关欧元的更具理性的辩论。
辩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加入单一货币的利弊得失,何时加入有利。“等待观望”的一派认为,英国在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问题上吃过亏,对单一货币必须慎之又慎;英国的经济周期更加接近美国而不是欧洲大陆;加入单一货币后,可能会被一系列经济趋同标准套住,使英国丧失经济决策的灵活性和自主权。但金融、工商界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英国对欧盟成员国的进出口占其进出口总额的近60%,因此,加入单一货币不但能使英国同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手续大大简化,而且消除了利率、汇率变化的风险,从而有利于英国与欧洲大陆贸易、投资关系的发展和增加就业。他们还认为,伦敦是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不加入单一货币,英国的金融界将无法在欧洲经货联盟制订规则的阶段表达意见。
布朗10月27日在议会下院发表讲话,阐明了工党政府关于英国加入单一货币的立场:应当有利于英国的就业、经济增长和长期繁荣;在本届议会期间,即2002年以前不会加入,但将争取在下届议会期间尽早加入。说白了就是,英国支持欧元,但不马上加入。这表明,英国在欧元问题上迟疑不决的时代已经结束。
保守党领袖黑格随即表明了该党反对英国在今后10年内加入单一货币的立场。保守党内的“亲欧派”于是纷纷发表讲话,指出实行单一货币已是大势所趋,黑格若再一意孤行,有可能使保守党被逐出政治中心。
明年上半年将确定欧元的第一批入围国,适逢英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布莱尔首相表示,尽管英国不首批加入,但将努力为欧元获得良好开端作出贡献。
编辑:在北欧三个成员国中,对单一货币态度差别较大:芬兰积极,瑞典、丹麦消极,请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
驻瑞典记者章念生:去年10月12日,芬兰马克正式加入欧洲汇率机制,迈出了走向欧元的重要一步。尽管民众有疑虑,政府却很坚决。芬兰与俄罗斯毗邻,两国有着1200多公里的边界线,冷战后如何维护自身安全成为芬兰外交政策中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芬兰认为只有坚持“走欧洲道路”,安全才更加有保障。首批加入单一货币被认为是跟上欧洲主流、扩大在欧盟影响的重要机遇。
瑞典政府采取“观望”态度,于6月3日宣布将不首批加入单一货币。丹麦政府也于去年4月明确表示不首批加入。北欧国家长期自成一体,“欧洲意识”不强烈,置身于欧洲一体化主流之外。1992年6月,丹麦曾举行公民投票否决了《马约》,1993年5月第二次公决才通过。丹麦明年上半年还将就《阿姆斯特丹条约》举行全民公决。再以瑞典为例,年初的民意测验表明,瑞典有36%的人对单一货币持否定态度,远远高出欧盟平均13%的水平。他们担心加入单一货币后,因遵守严格的趋同标准而不利于就业;担心欧元启动后因货币汇率锁定而丧失货币贬值这一刺激出口的手段;还有许多人对欧元到底是强货币还是弱货币有疑问。此外,德、法在单一货币问题上经常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也在人们心中投下了阴影。
但是,瑞、丹又担心,不首批加入,使它们在欧盟内影响力下降,且赶不上欧洲建设进程。如果欧元真能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两国的态度肯定会转变。事实上,瑞典、丹麦的许多跨国企业已准备用欧元结算,ABB、沃尔沃等大公司已考虑用欧元支付雇员的薪金。总之,瑞、丹两国也出现了向欧元靠拢的苗头。
   制定“就业战略” 走向“社会欧洲”
编辑:今年,在纪念《罗马条约》诞生40周年之时,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承认,40年来,欧洲建设注重经济一体化,同普通公民的愿望和要求存在着距离。当前,对欧盟公民的最大威胁是失业,1800万失业大军,迫使欧盟领导人在“经济和人民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社会的欧洲”终于提上日程。而今年,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的政权更迭,似乎有利于推动“社会欧洲”的发展。
果永毅:法国社会党上台后,对单一货币进程影响最大的是在于推动解决失业问题。社会党的政治理念是维护劳动者利益,反对自由经济,强调国家干预,它将就业问题摆到欧盟议事日程的优先位置。在法国等国的推动下,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加上就业问题的条款。欧盟于11月20日—21日在卢森堡举行就业问题的首脑会议,通过了“共同就业战略”,这在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从阿姆斯特丹条约的签署到卢森堡就业会议的召开,欧洲建设向“社会的欧洲”迈出了一步。
   德法争吵不断 马达照常运转
编辑:法德两国一直被誉为欧洲建设的“发动机”。但是今年法德在单一货币问题上却有摩擦,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江建国:德法两国在经货联盟问题上有两个重大分歧:一是欧元的稳定优先,还是就业优先?德国强调严守财政纪律,使欧元成为坚挺货币。法国主张优先解决失业问题,强调建立“社会欧洲”。6月在德法首脑普瓦捷会晤中,希拉克抱怨欧盟的政策太“货币化”,太“技术化”。欧盟就业首脑会议前夕,法国曾提出5年内创造1200万个劳动岗位,把失业率降到7%,遭到德国反对。
二是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问题。欧洲中央银行建立后,各国将上交货币政策的主权。法国当初积极主张建立货币联盟,有削弱德国马克在欧洲的主导地位的意图,现在发现自己反而被束缚,因此又提出组织“欧元委员会”(又称“经济政府”)参与决策,并试图谋取首任行长职位。11月初,法国以总统总理联合声明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这一意图,向德国公开挑战。
王芳:法国的举动不仅令德国不悦,也在欧盟政经界引起震动和争议。法国解释说,早在1993年,密特朗就同科尔达成“总部换行长”的默契,即央行总部设在法兰克福,行长由法国人担任。但魏格尔坚决否定这一说法。事实上,绝大多数欧盟国家都看好现任欧洲货币局局长、前荷兰央行行长杜森贝格。杜森贝格坚持德国的主张,法国则不支持他。
不过,法德合作仍然是推动欧元进程的主要因素。今年,法国与德国紧密配合,带动欧盟其他成员国共同调高主导利率,稳定货币,随后,两国又于10月倡议建立欧元经济协调小组。
德法矛盾既是经济基本指导思想的分歧的表现,又是冷战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双方地位变化的反映。从经济指导思想来说,法国传统上国家干预的成分较重,若斯潘的社会党政府更注重失业和社会福利问题。德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更注重市场的作用。更为深刻的背景是,随着冷战结束,德国已成为中欧地区的大国,成为美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的优先对话伙伴,法国则在丧失控制欧洲事态的地位。
   欧洲建设不停步 阿约又定新目标
编辑:今年,欧盟完成了历时15个月的对《马约》的修改任务,于6月17日签署了新的联盟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阿约》的签署标志着欧盟在实现欧元、完成欧盟第一根支柱后,将在新世纪致力于建设另外两根支柱——政治联盟(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和内政事务的合作。三根支柱建成后,欧盟一体化将达到新的高度,以一支重要力量出现在世界上。12月中旬的卢森堡首脑会议,决定启动东扩进程,接纳一些中东欧国家入盟,实现“大欧洲”计划。
魏崴:欧盟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它为核心的大欧洲,在未来的多极世界中独树一帜。为此,改革现有的内部运行机制,强化第二根支柱和第三根支柱的建设势在必行;同时,向中、东欧和地中海扩大也成了当务之急。显然,《罗马条约》和《马约》,都不能适应需要。
从历史上看,《阿约》、《罗马条约》和《马约》三者地位大体相同,而《阿约》的最大特点是更加贴近民众。欧盟委员会认为它将有利于建设一个更加民主的“公民的欧洲”。
《阿约》的成果主要有:1.加强第三根支柱建设,对15国内政、司法领域的合作做了若干规定,规划在2004年前,成员国将逐步实行共同的移民政策和避难政策;加强欧洲刑警局建设,更加有效地打击国际犯罪活动;为了早日完全实现“四大流通”,把《申根协定》纳入《阿约》。2.为各成员国改善就业情况提供法律依据,并规定了若干措施。3.决定成立“政策分析和预警中心”,为在国际事务中采取共同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规定欧盟理事会秘书长为欧盟的外交代表;在实施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时,可酌情运用特定多数表决制,这将使欧盟对外反应更加迅速灵活。
《阿约》的最大欠缺是把内部改革搁置起来。而欧盟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已迫在眉睫。(附图片)
  1997年6月,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通过了欧盟新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
  上图为欧盟首脑会议会址外景。


第3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一年来南北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何方
在1997年,南北关系因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引起的变化,又有了新的进展。总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以下简称南方)作为整体,经济发展速度继续高于发达国家(以下简称北方),其作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据一些权威机构预测,今年南方经济增长达6.5%,北方不到3%。不但东亚(日本除外)一马当先,而且拉美也紧跟上来,增幅约为4.5%,还把通胀降到半个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更可喜的是,非洲已步入持续增长的新阶段,今年平均在4.5%,53个国家中有40个经济增长超过人口增长,33个最贫国第一次全部转为正增长。南方经济在总量和人均上仍以超过北方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就使南北差距(不可与贫富差距相混)继续趋于缩小。当然,由于基数悬殊,这种缩小一时显示不出来,但是量变终归会引起质变。例如韩国,1960年人均产值不过80美元,美国则为2801美元,相差35倍,现在韩国已超过1万美元,美国去年是26980美元,差距缩小到2∶1。90年代以来南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被看成世界经济的划时代变化,南方成为主要推动力量。国际上普遍认为,这种势头还会长期保持下去,南方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到2010年甚至可能超过北方。
最近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问题,报刊已经有了许多分析和论述,这里强调一点,就是这次波动并不会影响东亚(一般指中韩东盟)或亚洲(再加上印度)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地位。还在1995年,亚洲的出口总额就已分别与美欧相当,高出日本一倍,成为与它们并列的四大贸易中心之一。这次始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造成强烈冲击,除全球化因素外,也说明东亚国家地位的重要。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到2010年东亚还将超过美欧。很明显,90年代以前世界经济的三足鼎立之势正在被打破,东亚正在成为新的第四极。世界经济出现新的一极,并且在南方,这可是世界经济格局和南北关系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化。
过去一年的形势发展进一步证明,南方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着南北关系,无论经济上还是政治上,以往那种主从关系已成历史。经济上,南北间已从单向依赖转为双向依赖,而且贸易上北方对南方的依赖还增加得更快一些。例如,亚洲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就在继续下降,而美国对亚洲的出口却急剧上升。美欧日间的贸易增长远远低于它们同南方贸易的增长,因此都把发展对南方的贸易列为重点。在政治上,南方联合自强和对北方独立自主倾向有新的发展。原有的各种组织继续积极活动,又成立了一些维护南方利益的国际组织特别是地区组织,主要伊斯兰国家就新组成一个“发展中八国集团”。4月在印度举行的不结盟外长会议,强调维护主权和国家稳定,证明不结盟运动仍然是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不久前召开的非加太71国会议,号召团结共进,提出“共同一致采取有效行动”的口号。南方国家单独或联合反对霸权和抵制干涉的事例更多,如拉美国家一致抵制美国对古巴的孤立和封锁,东盟顶住西方压力接纳了缅甸,最近所有阿拉伯国家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等,都表明反霸斗争的加强。南北关系的重大变化,正在改变着一些原有的观念,如在世界经济中把南方置于“边缘”地位;认为经济全球化中南方不是推动力量而只是被卷入者等。当然,南北关系的变化是个渐变过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当这个过程告一段落时,也就是多极格局的形成。
推动多极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南方的崛起。江泽民主席去年12月2日在巴基斯坦国民议会大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以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为重要特征的多极化趋势,犹如滚滚洪流,势不可挡。”今年还特别表现为南方地区大国和国家集团的进一步崛起,在国际事务特别是地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谁也不能否认印度是亚洲和印度洋的大国;而作为国家集团的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则明显高于欧洲以至俄罗斯。成立10年的里约集团已成为拉美的代表,南方共同体的地位还提高得更快。非洲的非统组织和几个区域组织(特别在西非和南部非洲),在维护和平、推进合作、处理地区争端和冲突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南方以及地区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崛起,就使多极化不会走向以前那种列强主宰的多极世界,而是更加丰富多彩,既有利于维护和平,也有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当然,多极化不能只归于南方的崛起,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国实力均衡化,或大国力量结构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下的相对均势。近期中美日俄一系列高层会晤,初步确立了进入21世纪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基本框架,就是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表现。而对于大国关系的调整和相对稳定,南方也起着平衡、制约和促进的作用。
一年来南北关系中两种趋势同时加速发展。一是体现南方实力增长和独立自主倾向加强的多极化,另一则是促进南北经济加深相互依存的全球化。南北之间既有矛盾和冲突,也有共同利益和要求,因此必然会进行合作。而且这种合作发展极快,不仅是进行全球范围的合作和共同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双方许多国家还一起加入区域组织或集团。经济合作对参加各方都是有利的,至于得利多少则取决于经济实力和政策。但不管怎样,任何南方国家为了本身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就不但要加强南南合作,也必须积极参加南北合作。把南北合作的组织和规则视为旧秩序,望而却步,那是一定会吃大亏的。所以近年来就有越来越多的南方国家实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同国际接轨的进程。这既是全球化的表现,也是对全球化发展的推动。
当然,还应清醒地看到,在南北关系中北方现在仍占有全面优势,南方的崛起和南北差距的缩小都只是开始,双方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例如,北方已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南方还不得不重视速度;北方已进入信息化,南方还有工业化的艰巨任务而要二“化”并举。南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诸如体制不顺、结构失衡、技术落后、基础脆弱、债务沉重、资金短缺、两极分化、腐败成风、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些国家更长期处于动乱状态。南方100多个国家,不仅差别很大,而且还在急剧分化。有些国家和地区人均收入已接近甚至超过北方的平均水平,但也有不少国家继续拉大同北方的差距。南方国家这种分化和升降还会长期存在下去,并伴随着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就全局而言,南方的崛起和发展壮大是历史的必然,是没有力量能够阻挡的。这对每个南方国家都是难得的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取决于一些重要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选择道路和执行政策的正确以及领导的得力,否则大好机会也会丢掉。这方面正反事例都很多,经验教训也很深刻,就靠人们的正确对待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