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在北京,活跃着这样一群热爱自然、热心环保的志愿者,他们以行动实践着保护环境的使命——
  “绿家园”在行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汪永晨 本报记者 江 南
从接近一只鸟开始亲近自然,从爱护一只鸟开始保护环境
12月的一个周末,北京玉渊潭公园,零下的气温有些冻人。老老少少的四五十人,带着望远镜,捕捉鸟类的身影。这是“绿家园”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的观鸟活动。
两只有长长尾巴的灰喜鹊划过天空。对于已有多次观鸟经验的人来说,这种常见的鸟再熟悉不过了,但即使是这样一种普通的鸟,在野外看见它,还是会有难以名状的激动心情。几位有丰富生物知识的教授成了观鸟的“技术指导”,指点大家辨认各种鸟类。很多观鸟人除了望远镜之外,还带着一件工具——厚厚一本精装《中国鸟类图鉴》,不时翻开比照一番。
玉渊潭公园里的八一湖水面开阔,冬季一般不封冻,往年天一冷,总有几百只野鸭被吸引来,有的在这儿一直能待到来年3月。可今年由于湖区修建水利工程等原因,湖面早早结了冰,看来野鸭们只得另找一块适宜的水面了。好不容易,观鸟的人们在向阳一小片未封冻的湖水里发现了七只绿头鸭。通过高倍望远镜可以看到,野鸭们有的吃着水草,有的在打盹;雄鸭头部、翅膀上蓝绿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烁出金属光泽。据说,多年前八一湖畔芦苇丛生,野鸭就在湖边草丛里造窝、产卵、换羽,初生的小鸭子一下子就能蹦到水里去;现在公园里修葺齐整,湖边砌上石头、种上大树,可在野鸭子眼里,这不再是适于生存的地方了。几个观鸟人颇有感触地说,人们在改造环境时,应该多为野生动物保留或造就一片栖息地。北京紫竹院等公园就曾发起爱鸟活动,修起人工鸟巢,在冬春季投放谷类鸟食,成为“爱鸟”典型。
鸟类是最常见、最易观察的野生动物,鸟类的生存状况如何,往往是环境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爱鸟,是环保志愿者可以迈出的第一步。
从1996年10月开始,“绿家园”志愿者们去鹫峰山、去密云水库,结识了近百种鸟。从观鸟活动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与思想。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欣如教授说,我们不光是看看动物,不光要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动物,投向环境,从对鸟类的观察中思考动物与人共同的命运。
有绿色才有生命,有绿色才有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绿家园”志愿者行列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保护同样生活在此的生物,才可能拥有美好的“绿色家园”。1996年秋天,当几个热心环保事业的学者、记者发起一项环保志愿者活动时,给志愿者定名为“绿家园”。
一年多来,为着同样的目标,越来越多热爱自然的人走进“绿家园”志愿者的行列。他们之中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三四岁的稚童,有来自各校的大、中、小学生及教师,还有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和一些外国朋友。
在一次志愿者培训课上,一个四岁的小男孩看到被猎杀的东北虎的照片,哇哇大哭,反复地问,“他们为什么要杀大老虎?”这个叫王瀚臣的孩子已是一名“老资格”的环保志愿者,跟着已退休的奶奶,他参加了“绿家园”组织的各种活动。
冬天,“绿家园”志愿者来到十三陵林场“领养树”。他们看到,漫山遍野缺乏养护的树,种了近30年,还只有碗口粗,成了小老树。义务植树活动虽已进行多年,但种下去的树很少有人养护,国家只能负担三年的养护费用,此后小树不是发育不良,就是半路夭折。树木也和人一样,需要细心呵护,用林业上的话来说,是“三分种,七分养”。志愿者们纷纷“认领”小树,给它们浇水除草、修枝剪杈,还修上树围子。现在再去看那些被“领养”的树,棵棵都长得结实着呢!有位带着六岁儿子来参加活动的父亲说,孩子可能还不懂什么是环保志愿者,将来他会知道环保的重要。
内蒙古恩格贝大沙漠,出现了“绿家园”志愿者的身影。108位利用假期自费来到恩格贝的志愿者,一共在沙漠里种下1888棵树,给茫茫大漠增添几许绿意。“我们种一棵苗,会有很多人响应,这样地球会变得更绿。”“大家一起动手,沙漠可以变绿洲。”治理沙漠、防止土地荒漠化的观念,随着恩格贝沙漠里点点新绿生长起来。
濒危的野生动物——白鳍豚,成了“绿家园”志愿者关注的焦点。为了避免白鳍豚成为第一种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野生动物,志愿者们发出了“珍惜长江水,保护白鳍豚”的呼吁。他们自费来到武汉,看望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在码头上、轮船里,志愿者们分头张贴有“淇淇”形象的宣传画。过往乘客也受了感染,几元、几十元地捐钱,希望能够帮助白鳍豚。
志愿者参加活动都是自费,上山种树,自己买水桶、铁锹;野外观鸟,自带干粮;上恩格贝、武汉等地,吃、住、行的花销也都由个人承担。可是每回搞活动的消息一传开,报名参加人数之多,连组织者都略感诧异。有的志愿者还影响了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成为“绿家园”的一员;有人看到媒介上对志愿者观鸟、“领养树”活动的报道,打电话问怎样才能参加。
有一次,志愿者接到一位美国老太太寄来的700美元捐款。原来大洋彼岸这位老太太也是“同道中人”,她在社区内种下许多树,还受过当地政府的表彰。通过国际互联网,她认识了“绿家园”,对中国的环保志愿者多了几分了解。
志愿者团体等形式环保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折射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价值观变化
像“绿家园”志愿者这样的民间自发环保组织,进入我们的视野,是近几年的事。在北京,就有“自然之友”、环境发展研究会等环保志愿者团体或学术研究组织,各地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为推进环保事业奉献一己之力。这些都表明,在相当的范围内,环保意识正深入人心。
人们的环境观念在进步。以前将动物区分为益、害两类,完全从人类的视角出发;如今人们终于懂得,任何一种生物,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都有它的位置,有它的生存价值。以往总以为自然资源用之不竭,破坏性的开发时有发生;现在终于明白破坏环境也将伤害人类自身。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洪大用认为,社会的发展为公众的社会活动提供了空间和物质方面的支撑,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后,也有了相应的行动;环保志愿者团体这类以社会公益作为目标的民间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结果。(附图片)
上图:志愿者在北京蟒山森林公园“领养”树。 吴力田摄
左图:认识我们的鸟类朋友。 汪永晨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昔日谋私不公,上访频繁;如今村务公开,由乱变治
  普通店 不普通
  本报记者 何 伟
轮番上访,莫衷一是
河北沙河市普通店村,以上访出了名。过去3年,这个村的上访队伍带着干粮,曾数十次上沙河市委、邢台地委告状。
轮番登场的上访者说来蹊跷,竟是同村的两派村干部。告状的气势汹汹,被告的也反诘攻讦,不明真相的群众被搅进浑水,让人是非难辨。相邻的尚村、南旺等村也纷纷效仿,沙河市被河北省列为重点治理的信访大县。
沙河市委书记石树林走马上任第一件事,便是被喊去参加信访调度会。普通店乱了3年,市里4次派出工作组,都被“轰”了出来,常委一班人心情沉重。石树林决心第五次派工作组。
用事实擦亮群众的眼睛
工作组制定了公开发动群众,深入调查取证的对策。
有户村民办丧事,工作组送去花圈;中秋佳节,工作队员慰问老干部老党员。扶贫救困,义务修路,一项项助民举动缩小了工作组与群众的距离。群众反映的财物、土地、电力三大热点114个问题汇聚到工作组的案头。
第二阶段是取证。前几次工作组夭折,都是“栽”在这一关上。有位组员审计村里的账目,被会计放出的狼狗咬了回来。这次工作组调集精兵强将,兵分三路,围绕114个问题去伪求实。心虚的人坐不住了,主动坦白表示悔改,有的却依然嚣张。村干部的经济问题涉及村办玻璃厂会计,当令其交账时,不仅被回绝,还私改账目,怎么办?工作组当机立断:通知公安局,采取应急措施。凌晨2时,一辆警车开进普通店,正在涂改账目的会计人赃俱获。由此顺藤摸瓜,普通店的“黑幕”终于被撕开了。
触目惊心的内幕
一向以乡邻和睦、村风纯朴闻名的普通店,怎么会成为民怨沸腾的“上访村”?村务不公开,办事不公正。工作组的调查报告解释了深层的原因。譬如,村原班子任职期间,没有召开过一次群众代表会,就连支部大会也很少举行。十几年没有发展过一个党员,村干部的工作失去群众的有效监督,致使以权谋私的土壤逐渐形成。审计发现,原班子没上账的现金收入达37万元,现金支出达68万元。1988年村委班子私分征地款1.2万元,1990年又以顶替当年工资为由,在远离村民居住区的黄金地段私划宅基地。至于干部多领工资、节假日补助、公款吃喝等问题就更多了。
干群关系由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村里的一些别有用心者煽风点火,鼓动村民集体上访,夺了老班子的权。新班子上台后,并未汲取前车之鉴,以权谋私较老班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村委会主任任期两个月就私自挪用公款18万元,副主任积极效仿,挪用4万元购买私人小汽车,群众的怒火能不燃烧?于是,被赶下台的上访头头又一次掀起集体上访,新班子则利用职权也组织“反攻”,一个好端端的先进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老虎村”。多年不交公粮,长期拒缴电费,计划生育失控,群众苦不堪言。
治理,从公开入手
工作组首先公开了114个问题的“内幕”,受蒙骗的群众恍然大悟:再让我们上访,说啥也不去了。
当8名村干部受到党纪处分,4人构成犯罪被依法惩办之后,被阴影笼罩的普通店才重见光明。
新选出的班子严格按公开的机制运转,财务收支明细表、电费、宅基地发放、土地转租、集体企业承包,全部以公开栏、广播的形式公开。公开凝聚了人心。去年8月,沙河遭受特大洪灾,村支部发出动员仅4个小时,群众就自动捐款上千元,小麦数千斤。公开促进了干部的廉政。以前的村干部一年吃喝掉16万元,现在一年的招待费只有5000元。过去村里盖一所学校,村干部从中贪污20万元,现在财力尽管紧张,村委会还是为群众办了实事,行路难、用电难、浇地难逐一解决。
前不久,记者走进曾经乌云笼罩的“上访村”,看到在村干部办公的那排整洁的平房里,党的章程、干部责任目标、村务公开的程序和内容,一一贴在墙上。经历了3年动荡,“上访村”终于重现生机。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

  藏族牧民招农工
  本报记者 马应珊
日前,记者驱车来到神奇迷人的青海湖,四周群山白雪皑皑,湖畔牧笛悠悠,打碾的青稞、油菜籽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然而,吸引我们目光的不是这如诗如画的景色,而是那处处忙碌的身影。他们大都身着汉族服装,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藏族牧民招来的农工。
这里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乡元哲村的田地。藏族村长吉先太告诉记者,全村177户藏族牧民不但要管理25万亩草场,放牧17.38万头牛羊,还要种4600多亩耕地,实在忙不过来,出现了顾此失彼、抓牧弃农的问题。于是,全村牧民走出草原,到东部农业区的湟源、湟中等县招来180多个汉族农工,承包了全村藏族牧民的4604亩耕地。
当我们来到农工铁生盛家时,这对中年夫妇正和儿子儿媳往卡车上扛装满油菜籽的麻袋,准备去上缴公粮。他告诉记者,全家6口人从湟源县来到这里,承包了藏族牧民桑杰、夸才加、公保才让3户的300多亩耕地。自己花15.3万元买了一台联合收割机和一台拖拉机,又建成了小型榨油作坊,如今全家固定资产达到15万元。父子俩除了种好承包地外,还给其他牧民收割庄稼,机翻耕地。婆媳俩给牧民榨油,一年四季忙个不停,今年全家收入可达4.3万元。
元哲村牧民招农工,推动了全村牧业、农业双丰收,同时解决了青海东部农业区部分富余劳力的出路。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100元,今年年底初步决算,农牧民人均收入可达1200元。全村粮油自给外,还给国家上缴粮食、油菜籽11万公斤,上缴肉牛、肉羊1800多头,上缴羊毛2.5万公斤,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军地“红娘”
  武卫政 刘元华
兰朝兴,个头不高,脸庞黝黑,乍看上去,像个农民。见面一握手,感觉他手掌粗糙得很。但人不可貌相,在云南保山,提起这个地区军转办主任,人们都肃然起敬。
兰朝兴没有当过一天兵,却与当兵的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他实心实意为军转干部办事,没过一天清静日子。从早到晚电话里有人喊着,半路上有人拦着,家里和办公室有人等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想想也是,安置一个转业干部,前前后后有多少工作要做!落实单位,解决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哪件事都要操心。
保山地处滇西边陲,是个农业地区,就业渠道有限,再加上一些人对转业军人存在偏见,以致安置军转干部免不了逢“关”遇“卡”。有人围着兰朝兴叫苦不迭。这个说:“我们机关早已超编,进人困难啊!”那个说:“企业效益差,一口饭好几个人吃,又来个端碗的,不好办!”有的直言相告:“人来可以,要房子没门!”很多单位尤其不愿意接收转业干部的家属。面对种种阻力和困难,兰朝兴总是讲明政策,耐心说服。为给转业干部杨发荣的爱人落实单位,他三次到一个厂做工作,但厂长、书记就是顶着不干。老兰不罢休,最后在市领导的干预下,这个厂同意进人。在老兰的鼓励下,杨发荣的爱人努力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世界需要热心肠。空军某副大队长李培全转业时,女儿转学有困难,兰朝兴跑了好几所学校,将她安排在保山二中。不久,老李找到军转办,说女儿不习惯本地生活,有的同学取笑她。兰朝兴及时与学校沟通,解决这一问题。后来,老李又反映:“有的老师讲课夹带方言土语,孩子在北方长大,听不懂。”兰朝兴找校领导说了这件事,老师们很快改进了教学。有人不解:“兰主任,你连这些鸡毛蒜皮的事都要管,也太认真了!”兰朝兴说:“连这样的小事都肯向我们反映,说明人家信任我们,我们能不尽力而为么?”
在为军转干部排忧解难的工作中,兰朝兴走到哪里,就把军转安置的意义宣传到哪里。他说:“转业干部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国防事业,很多人从军戍边损了身子,亏了妻子,误了孩子。我们做军转工作的,一定要取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样安置工作才能掌握主动,减少阻力。”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路遇车祸 见死居然不救
  危难时刻 “我们岂能不管”
  本报记者 汪波
12月8日,本报驻吉林记者站接到从大连打来的长途电话,对方向我们叙说了一件令人感慨的事情。
11月24日,大连市一家物资供销公司四人乘车行至沈大高速公路302公里处时,发生严重追尾撞车事故。汽车报废,司机当场死亡,另有两人受重伤,处于休克状态。受轻伤的金成庆爬出车外,站在路旁拦车,过往车辆无一停下。情急之中,他跪到路上叩头,哭求过往车辆相救,但过去的20多辆车仍然无一理睬。危难时刻,一辆警车急刹车停在了事故现场。车还没停稳,就从车上跳下三名干警,他们迅速将两名遍身血污的重伤者抬上警车,拉响警笛,仅用15分钟就跑完了40公里的路程,将伤员送到瓦房店市第三人民医院。由于抢救及时,受重伤的于恩洋脱离了危险,另一名重伤者抢救无效死亡。就在人们忙于救人之际,三名干警没喝一口水,没有清洗车上留下的大量血迹,悄悄离去。一位细心的朋友记下了他们的车号:吉O—00390。
记者赶到吉林省公安厅采访救人者。三位干警有两位出去执行公务去了,只有一位在家。他说:“这是应该做的,我们是人民警察,我们岂能不管。”
12月12日深夜,记者赶到大连瓦房店市第三人民医院。这家公司经理姜治忠告诉记者,车祸发生后,他们发现金成庆携带的一只装有公司大量贵重资料、票据和银行信用卡的公文包遗失了。就在他们准备办理挂失手续时,11月27日早晨5时接到救人干警打来的电话。从中得知,他们到达山东清理车时发现了公文包,并马上按包内名片上的电话号码打了几次电话,均无人接。这天,他们专程赶来送包。当公司工作人员见到完整无损的公文包时,激动得连声道谢,他们想以重金酬谢,干警坚辞不受。
12月14日,姜治忠一行人专程从大连赶到长春市。他们给干警送上一面锦旗:人间自有真情在,人民警察爱人民。锦旗上绣出了三个“人”字,寓意让人不忘见义勇为的三名干警张贵复、杜立家、刘忠彬。
望着锦旗,张贵复站起来,紧紧握住姜治忠的手,激动地说:“真希望救人者不是我们,而是第一个从求救者身边驶过的那辆车和车上人。如果是那样,或许那位同志能够得救。”
听了这话,在场的人们发出深深的感叹。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杜新海兴学记
  陈国琦 郑军
在河北省赞皇县太行山区,出现了一位兴办义学的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杜新海。
倒马村有百十户人家,大山的封闭使这里几乎与世隔绝,贫穷落后。念过高小的杜新海决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引导乡亲治愚脱贫。
在他的带动下,16个村民决心联手创办一所小学,让全村的学龄儿童全部免费上学。这16位“股东”不仅要出钱、出力,还得义务包揽学校一切杂事,并且明文规定,无论为学校做多少工作、承担多大的责任,7年之内没有任何报酬!
杜新海兴教办学的一片赤诚感动了乡亲们。大伙腾出房子当教室,两个高中毕业的“女秀才”志愿做老师。消息一传出,立即引起赞皇县领导的关注,县文教局局长刘新法带人赶到倒马村。几天后,他当众宣布:全力支持这个叫杜新海的胆大村民,全力支持他们这所“私立小学”。
1992年春节过后,在震天的鞭炮声中,学校开学了。杜新海先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名,16位“股东”的孩子大大小小共19人,跨入了学校。
自从办起了学校,他常常不得不放下地里急手的活儿,还经常搭上旅费到外地学习办学经验,寻找“生财”门路。这位40岁的汉子从未离开过土地,现在也试着搞一些经营,做一些挣钱的活计。乡亲们看他实在难,主动提出交一点学费。为了保证教师的工资,为了买回各种各样的书本,倒马私立小学也贴出了自己的收费标准:育红班每人每月4元,一至三年级每月6元,四年级每月7元,五年级每月8元,六年级每月12元,特困户则可减免。
杜新海的私立学校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学生全都极其贫困,却全都用功渴学,正是这贫困和渴学,才使杜新海在无望中看到了希望,在忘我中找到了自我。
经过艰难的跋涉,杜新海正在一步步接近着他的梦想。今年暑假前,3名六年级学生作为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全部考取了许亭中学。于是,附近三乡五里的家长们纷纷把自家的娃子送过来,如今这里大大小小已有91个孩子。县文教局长刘新法告诉我们,倒马私立小学自建校以来,每次学区统考,成绩总是名列第一,在全县也居前茅。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我们能做的很多
  汪永晨
提高环保意识,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挂在嘴上,国家在强调,环保部门在呼吁,媒介也在宣传。可是,环境保护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既大且空”的问题。有人要说:我一个普通老百姓,大气污染了、江河断流了、森林减少了、土地荒漠化了、臭氧层有空洞了,又能怎么办呢?
接触了一些环保热心人,参加过几次自发组织的环保活动,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环境保护,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做起。
有位“绿家园”志愿者告诉记者,他们刚开始观鸟活动时,有人发起把山上的垃圾捡一捡,可一位中学老师却说,这又不是我们扔的。然而没过多久,观鸟的人们感觉越来越贴近大自然,每次来到野外,都自带空塑料袋,绝对不把垃圾随意扔,看到地上有垃圾,很自然地就捡起来,把本属于自然的那份色彩还给自然。这也可说是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感悟。
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的举措当然非常有力,专家的方案当然非常奏效,但是不能忽视个人的一己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人的努力才能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即使在发达国家,国家能为环保拿出的钱也是有限的,众多环保志愿者的参与,推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就说种树,在国外,街边的树有不少是社区居民自己种的。政府植树的花费,是老百姓自己种树所花钱的三倍左右。为政府做事,工时是要付钱的,居民种树,则完全是志愿者行动。
环保志愿者们以行动实践着保护环境的使命,也试图唤起更多人环保意识的觉醒。关于环境保护,我们能做的比我们自以为的要多得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