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东欧中亚 政局趋稳 外交活跃
  本报国际部编辑 严正 唐进修 孙勇军
  本报驻东欧中亚记者 许宏治 刘刚 朱富贤 吕岩松 梁晓华 尹树广 于宏建
编辑: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缓和总趋势的加强,今年东欧中亚国家政局继续走向稳定,原有的危机热点普遍降温,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努力在某些国家有所见效。与此同时,大国为了实现世界战略目标,加紧了在那里的争夺;而东欧中亚各国力求在形成之中的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新格局中找到最佳定位,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东欧中亚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日益凸现。
朱富贤(驻波兰记者):东欧剧变后,原苏联之外的东欧8国变为12国(包括前南5国)。7年多来,它们通过全民选举、制宪或修宪,制定基本法律框架,逐步建立三权分立和多党议会制的政治体制及以市场机制和私有化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在政治转制、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欧各政党激烈较量。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在朝和在野派不断换位,左翼和右翼政党交替执政。伴随着政坛上的“钟摆”现象,某些国家发生了罢工、示威活动甚至动乱。但总的来说,各党派最终都能尊重宪法和选举结果,实现权力交接,使国家的政治形势渐趋平静和稳定。另外,这些国家左、右翼的政治纲领正在趋同,它们都主张“多元政治”、“议会民主”、市场经济、私有化、加入北约和欧盟,彼此间仅有“激进”与“渐进”之别,权力和利益之争。选民投票的依据已不是意识形态,而是视谁能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给自己带来实惠。
梁晓华(驻罗马尼亚记者):情况确是这样。例如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左翼力量经过竞选曾掌握了总统职位和政府,但他们由于政策失误,导致国家经济滑坡、物价飞涨、食品短缺,失信于民,结果在去年底和今年初的总统及议会选举中分别被右翼势力击败,痛失政权。阿尔巴尼亚的情况正好相反,今年初由非法集资活动引发的社会动乱升级为武装冲突,使执政多年的右翼民主党在7月选举中败北,社会党重新登台掌权。上述情况表明,经济问题已成为推动巴尔干转轨国家政坛“钟摆”的主要因素。
编辑:前南斯拉夫5国在独立和分离的过程中曾发生三场战争。1995年底代顿协议的签署标志历时近5年的战乱基本结束,和平新阶段的开始。请谈谈今年前南地区的局势。
吕岩松(驻南斯拉夫记者):前南地区摆脱战乱已两年,和平与重建成为该地区各国政治形势发展的主流。今年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波黑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分别举行了总统、议会或地方选举,各国政权交接总体顺利,未出现大波动。从选民的投票来看,各国民族主义热潮有所减弱,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经济问题上。某些执政党因在经济复苏方面作为不大,受到反对派挑战,地位有所削弱。波黑代顿协议的硬性指标已基本完成,由三个民族组成的波黑形式上保持着统一,中央和两个政治实体的权力机构也开始运转,不过经济重建、难民重返等工作进展缓慢。波黑和平进程要摆脱外部强加色彩,克服内部阻力,尚需时日。
编辑:原苏联解体后被分成俄罗斯、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4个欧洲国家、3个外高加索国家、5个中亚国家和3个波罗的海国家,前12国组成独联体。这些国家今年的局势有何特点?
刘刚(驻俄罗斯记者):今年对俄罗斯来讲,可称为“和睦与和解”的一年,叶利钦总统未遇到重大挑战,他与国家杜马的紧张关系得到改善。国家杜马中的反对派虽两次试图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问题,最后都在总统的调解下化解。今年俄罗斯通过对政府和军队领导层的重大调整,展开反对贪污、腐化的斗争,加强国家预算和税收管理工作,加快住房—市政公共设施服务改革步伐,改革军队、裁减武装力量等重大措施,使国家政治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局面,经济形势发生积极变化,连续7年滑坡的国内生产开始增长,物价得到控制,粮食获得了丰收。还需一提的是,今年叶利钦总统与车臣领导人签署和平条约,规定双方结束长期的冲突,建立稳定、平等和互惠的关系。一直被视为危机热点的车臣今年未发生重大冲突。当然,俄罗斯国内政治和经济还有众多难题,但叶利钦认为,今年俄“各个方面都已出现了转机”。
于宏建(驻乌克兰记者):白俄罗斯自去年11月通过宪法修正案后,卢卡申科总统权限扩大、任期延长,新议会两院与执行权力机构的合作加强,国内政局走向稳定,经济出现增长,社会矛盾也得到进一步化解。内陆小国摩尔多瓦去年12月选出跨世纪总统,政治形势得到巩固,经济形势趋向复苏,其危机热点德涅斯特左岸地区与摩当局的对立也出现和解趋势,今年5月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基本关系备忘录。独联体第三大国乌克兰由于未能实现经济形势根本好转,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政府再度更迭,议会与政府间也存在诸多矛盾,但国内政局并未产生大的波澜,生产下降趋势已在减缓。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独立后积极谋求经济上、政治上同西欧国家接轨。最近几年,它们在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遏制通货膨胀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今年其经济增长率可达5%—6%。
尹树广(驻哈萨克斯坦记者):中亚5国今年继续作为原苏联地区一个较为稳定的次地区而存在,其政局总体上仍保持安定,经济出现缓慢回升迹象,以总统制为特征的国家政权结构进一步强化。今年7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塔吉克斯坦武装反对派领导人返回首都杜尚别,标志着结束塔内战的民族和解协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今年外高加索地区的安全形势虽未发生质的变化,但困扰该地区的两大“热点”出现了降温。在俄的斡旋下,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布哈兹领导人在第比利斯首次会晤,为和平解决双方冲突带来一线曙光;而在纳—卡问题上,俄、美、法等有关大国的立场更加接近,它们均主张保持阿塞拜疆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纳—卡高度自治。为打破纳—卡僵局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编辑:大国的战略争夺在东欧中亚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今年北约、欧盟东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俄罗斯在那里的较量仍在继续,总的态势是美攻俄守。
朱富贤:东欧处于西欧和俄罗斯之间,在欧洲地缘政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历来就是东西方必争之地,一位匈牙利作家称之为“倒霉的地理位置”。1997年被东欧国家称做“北约年”。7月8日和15日,北约和欧盟先后确定了首批东扩国家,从而启动了“双东扩”进程。但西方特别是美国并未就此止步,强调在巩固既得成果的同时继续东进。北约马德里会议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马不停蹄地访问了波兰和罗马尼亚,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问了匈牙利、乌克兰和保加利亚,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访了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美国高官一再声称,北约的大门向所有国家开放。
于宏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给予特别关照,今年5月签署了《乌克兰与北约特殊伙伴关系宪章》,美还通过北约与“和平伙伴国”举行多次规模不一的军事演习显示其进取态势。尽管俄罗斯坚决反对,北约还是在俄的家门口举行了“海风97”军事演习。
尹树广:“山姆大叔”从东欧跨过高加索山,越过乌拉尔河,来到外高加索和中亚,并把俄罗斯的“传统后院”称为美国的“切身利益区”。今年9月,美国军队还以“和平伙伴”军事演习为名,首次踏入中亚地区。在这里的石油争夺战中,美国更是捷足先登,目前美仅在阿塞拜疆的开发项目中就占26%的份额,而俄只占19%。美国一位高级外交官甚至呼吁外高加索和中亚与昔日的“老大哥”决裂。俄罗斯人对此心里当然不是滋味。叶利钦总统当着美国副总统戈尔的面,批评美国某些势力企图把俄罗斯从独联体一些地方“逼出去”。
许宏治(驻俄罗斯记者):在西方突破东欧防线之后,俄罗斯一方面在东欧且退且战,另一方面摆出死守波罗的海—黑海防线的架式。俄领导人一再宣称,若北约吸纳原苏联国家,俄将重新考虑与北约的关系,甚至退出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文件。为防止西方对独联体国家的渗透,俄调整政策,努力改善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今年,俄白共同体升级为俄白联盟;俄乌解决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黑海舰队问题,并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俄与中亚、外高加索国家的关系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编辑:看来,在美俄加紧在欧亚较量的形势下,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取向是,在努力“回归欧洲”的同时,不忘联合自强,也不过分得罪俄罗斯,同其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独联体国家则仍把与俄罗斯的关系视为“优先方面”,同时开展“全方位”外交。
梁晓华:东欧国家明白,“回归欧洲”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最明智的选择是申请国之间相互支持,联合自强。为此,罗马尼亚努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罗、匈关系进一步加强。罗同乌克兰签署了双边关系基础条约,同摩尔多瓦开始双边条约的谈判。罗还同其他国家一起,努力促成“波罗的海—黑海合作机制”。东欧国家一再申明,它们要求加入北约,并不是针对俄罗斯的,希望与俄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在经济方面,它们希望与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恢复联系,发展新的合作。今年9月在维尔纽斯召开的包括俄在内的12个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就反映了与会国增加信任、加强合作的愿望。
吕岩松:今年巴尔干国家举行了历史上首次首脑会议,与会国领导人就加强本地区安全与稳定、推动全面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发表了联合声明。这次会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都表明巴尔干地区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尹树广:中亚国家为了增大在国际交往中的回旋余地,确立了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在维持与俄罗斯睦邻关系的同时,努力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加强了中亚国家之间的联合,以求在诸多方面的平衡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实惠和安全保障。
编辑:乌兹别克斯坦一位政治家曾说:我们不当任何人的小兄弟,不做任何大国的势力范围,我们要独立和主权。他的话无疑反映了广大中小国家人民的心声。但愿未来的欧亚大陆及整个世界,多一些平等,少一些强权,多一些和平,少一些纷争。


第3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环境与人类安全
  黄晴
5年前,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首脑聚会里约热内卢,签署了《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协议。然而,此后的事态发展表明,《21世纪议程》的实施进展缓慢,发达国家的行动落后于它们的承诺,人类面对的生态危机进一步加剧,地球已经患有多种综合征。
古代,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五岳凌霄,四海亘地,藏污纳垢,无损高深。”然而在今天,高山大海已容纳不下人类排出的污垢。
地球的绿色之肺在萎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在1980年至1995年间失去了1.8亿公顷的森林,其面积相当于一个墨西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但今天的大海已难容人类造成的污染与破坏。
过度捕捞正使五大洋变成海洋荒漠,世界的15大渔场中,有13个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大江大河的污染排放使入海口变成巨大的“死亡区域”。人类的活动破坏了海洋中的珊瑚礁,而珊瑚礁正是无数海洋动物的繁衍栖息之地。
地球的气温在上升,从70年代起,平均上升了0.1摄氏度。南极洲在溶化,海平面平均每年上涨2毫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增加,由1992年的百万分之八个微粒,增加到目前的百万分之三百六十四个。土地荒漠化趋势在发展,全世界已有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现荒漠化,世界在近20年内丧失的耕地相当于整个美国的耕地面积。
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日益与环境问题挂钩。困扰世界的难民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问题,许多难民实际上是在逃避环境上的灾难,约1.73亿人是由于气候改变而被迫移居他国。争夺稀有资源往往成为国家冲突、社会动乱的原因,如咸海的日益干涸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争执点,而美国和加拿大则为大马哈鱼资源而翻脸。印度尼西亚的森林火灾波及邻国,引起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不满。
据报道,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国家情报委员会、国防部和国务院均有高级官员处理环境问题,国防部和北约组织已开始国际环境与安全的调研,以评估环境问题对安全造成的危险,研究处理方案。美国的卫星正在对全球环境进行监测,据一位美国情报人员称,美国可运用监测照片“在环境问题上使我们的敌人感到难堪”。这种把环境问题“冷战化”的意向实不足为范。
人与环境,如毛之与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日前在日本京都举行的联合国防止全球变暖会议上,世界各国对气候灾变关系人类生死存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5年前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负有“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负起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也应将这一点纳入自己社会发展的考虑之中。这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第3版(国际)
专栏:

  埃及总理会见钱其琛
本报开罗12月25日电 本报记者朱梦魁,新华社记者王亚东、安江报道:埃及总理詹祖里25日上午会见了正在此间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
钱其琛首先转达了李鹏总理和朱镕基副总理对詹祖里的亲切问候。
詹祖里对钱其琛访问埃及表示欢迎。他说:“中国在埃及人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一直得到很好的发展。两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支持,特别是在中东问题上,阿拉伯国家一直得到中国的坚定支持。”
他表示相信,埃中两国政治上的牢固合作关系也会在经贸领域更充分地体现出来。他希望埃及在建设经济特区的过程中能更多地借鉴中国的经验,并进一步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
钱其琛感谢詹祖里在他访埃期间予以会见。他说:“目前中埃关系发展很好,加强友谊、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是我们的共同愿望。总理今年4月对中国的成功访问,有力地推动了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埃两国国情相同,目前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作为有着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中国家,两国有许多相互学习和借鉴之处。中国愿鼓励中国企业家来埃及,探讨合作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我相信,随着我们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两国间的互利合作将会日益扩大,两国的经贸关系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3版(国际)
专栏:

钱其琛在开罗举行记者招待会
  阐述我支持中东和平进程五点主张
 认为国际社会对和平前景不应悲观
本报开罗12月25日电 本报记者朱梦魁,新华社记者王亚东、安江报道:正在埃及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25日在此间举行记者招待会,提出中国政府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的五点主张。
钱其琛说,中国对目前中东和平进程遇到困难处于停滞状态深感关切。中国不处于中东问题的协调人的地位,也无意进行协调。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长期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事业,同以色列也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愿就推动中东和平进程阐明中国的主张。他提出了中国政府的五点主张:
(一)以联合国有关中东问题的各项决议为基础,遵循马德里和会确定的“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将中东和谈进行下去。
(二)认真履行已达成的各项协议,避免一切有碍中东和平进程的行动。
(三)摒弃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暴力行为,各国的安全和人民正常生活应得到充分保障。
(四)随着和平进程的发展,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中东各国之间,包括阿拉伯各国同以色列之间逐步建立相互信任,消除敌意,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五)国际社会有责任同中东有关各方一道,为实现中东全面、公正、持久的和平作出共同努力。中国愿为此作出自己的努力。
钱其琛说:“中东和平进程是实现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唯一选择,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中东和谈取得进展。以色列现政府应信守并履行前任政府与有关各方达成的协议,以色列国内要求实现中东和平的呼声也很高涨。中国不是中东和谈调解人,主要是向有关各方阐述中国政府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看法和立场,同时也了解有关各方领导人的想法和看法。中国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正义事业,支持中东和平进程取得进展。”
在谈到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时,钱其琛说:“阿拉伯国家在联合国、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友好合作机制。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愿与阿拉伯国家继续扩大友好合作领域。为维护世界以及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阿双方在发展双边经济、贸易、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合作的余地。”
在谈到中国与埃及关系时,钱其琛说:“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和中东地区的大国,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与埃及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合作,在国际事务中相互磋商配合。我对中埃双边关系感到满意。”
在谈到伊拉克和利比亚问题时,钱其琛说,中国政府反对对一个国家实行随意制裁的做法。根据联合国决议对伊拉克实行武器核查,但制裁不能是无限期的。他强调,有关各方应该通过协商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在谈到中国对恐怖与暴力活动的立场时,钱其琛说,中国政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和暴力活动,不论它来自何方。
钱其琛最后说,他这次中东之行访问了四个阿拉伯国家,中华民族同阿拉伯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中国同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了真诚、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愿意同阿拉伯世界发展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关系。
据新华社开罗12月26日电(记者葛相文、安江)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26日在此间对中国记者发表谈话时说,尽管中东和平进程是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但是国际社会不应对其前景持悲观态度。
钱其琛说:“目前国际上对巴以和谈持悲观论调的人比较多。我认为,人们对中东和平进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坚持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和‘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通过各方努力,和谈才能取得成果。”
他说,“我此次访问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埃及五国的主要目的是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做些工作。”他说:“由于以色列现政府政策上的变化,中东和平进程一直处于僵持状态,中国政府对此十分关切。”
他指出:“以色列新政府自1996年6月上台以来,采取了一些和前政府不同的政策。但是在以色列广大人民中间有一种强烈情绪,要求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以色列国内绝大多数人包括反对党都认为,和平进程是解决中东问题的唯一选择。”
他说,“从国际上看,欧洲、俄罗斯和美国都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调解活动,试图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中国也需要对中东和平进程表明自己的态度。既然国际社会都一致认为中东和平进程应该继续下去,那么其前景应该是好的。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中东问题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解决。”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罗斯客机首降巴格达
新华社巴格达12月25日电 (记者顾正龙、刘加文)一架俄罗斯包租的客机25日晚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萨达姆”国际机场。这是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在该机场降落的首架外国客机。
据有关方面宣布,这架俄罗斯包机除载有5吨重的人道主义援助药品外,随机抵达的还有一个由14人组成的俄罗斯代表团,其中包括两名俄国家杜马议员。
代表团团长、俄国家杜马议员科斯图特金在机场向记者发表谈话说,由俄国家杜马议员发起的这次飞行行动是为了声援蒙受7年制裁的伊拉克人民,并谴责美国对伊拉克奉行的“死亡和威胁”的恐怖主义政策。他强调,这是首次行动,但决非最后一次行动。
这架俄罗斯飞机22日飞越伊朗领空时,伊朗政府以该机违反联合国空中禁运为由,迫使它在伊朗境内降落并滞留了两天。后经联合国制裁委员会批准,该机才得以飞抵伊拉克。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禁止外国飞机飞往伊拉克。


第3版(国际)
专栏:

  乌总理希望扩大乌中合作
新华社基辅12月26日电 (记者张道庆)乌克兰总理普斯托沃伊坚科圆满结束对中国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于26日凌晨返回基辅。
在鲍里斯波利国际机场乌克兰总理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他和他率领的政府代表团受到了非常友好、热情、诚挚的欢迎。他对此表示十分感谢。
他说,乌中两国在政治上的一致是主要的。两国都在进行经济改革,这对乌克兰和中国都十分重要。
普斯托沃伊坚科指出,在中国参观访问期间,深深感到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生活有很大提高。他表示希望乌中两国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


第3版(国际)
专栏:

  制裁使利损失巨大
本报突尼斯12月26日电 记者吕志星报道:利比亚对外联络和国际合作委员会(外交部)25日公布一份报告称,自1992年国际制裁以来利比亚遭受的损失已达240亿美元,其中石油、工业和农业的损失达150亿美元。
报告指出,制裁实施以来物价上涨率已超过200%。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卫生部门状况恶化,需到国外治疗的1.7万名病人中的多数因丧失治疗时机而死亡。畜牧业及有关行业损失达53亿美元,交通部门损失达20亿美元。工业和矿产部门经济损失达50亿美元,商业等部门损失达60亿美元。
这份报告是在联合国代表团结束对利比亚考察之际发表的,该团将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一份有关利比亚接受制裁以来的反应的报告。


第3版(国际)
专栏:

  “韩宝”首犯被判刑
本报汉城12月26日电 记者王林昌报道:韩国大法院今天对“韩宝”首犯、“韩宝”集团总会长郑泰守及5名相关案犯作出终审判决,判处郑泰守15年有期徒刑。
郑泰守在今年9月的二审判决中以贪污和行贿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其子郑谱根(“韩宝”集团会长)以贪污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缓期5年执行;以受贿罪分别判处国会议员洪仁吉、权鲁甲6年和5年有期徒刑,征收追缴金10亿韩元和2.5亿韩元,判处黄秉泰、郑在哲3年有期徒刑,缓期4年执行,征收追缴金2亿韩元和1亿韩元。上述案犯均不服判决并上诉。但这次终审判决维持了二审原判不变。


第3版(国际)
专栏:

  日前首相细川护熙成立新党
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等五名众参两院国会议员二十六日宣布成立一个名为“从五开始”的新政党,由细川护熙担任代表。这个党的其他四名成员是众议员撙床伸二、上田清司,参议员圆代利子、江本孟纪。


第3版(国际)
专栏:

  今年约两百人在黎南部丧生
执行维和任务的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二十五日发表报告说,截至十二月二十三日,今年共有一百九十二人在黎南部以色列军队和黎游击队的冲突中丧生,另有三百三十二人受伤。


第3版(国际)
专栏:

墨拘捕恰帕斯屠杀案嫌疑犯
墨西哥总检察院宣布,至二十五日止,墨西哥警方已拘捕四十一名涉嫌参与恰帕斯屠杀惨案的人员。墨西哥总检察长马德拉索二十五日在恰帕斯州首府图斯特拉—古铁雷斯市说,警方根据村民举报和指认,拘捕参与二十二日在阿克特阿尔村屠杀事件的嫌疑犯,他们都是该村所属的切纳洛市的居民。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发生严重火车相撞事故
巴基斯坦中部城市占格附近二十四日晚发生一起严重火车相撞事故,造成至少三十五人死亡,六十多人受伤。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质子—K”火箭发射失败
俄罗斯二十五日凌晨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的“质子—K”火箭,因助推器点火失败而未能将“亚洲卫星—3”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据新华社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12月25日,韩国财政经济院长官林昌烈在汉城宣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七国决定在年内向韩国提供总额为1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帮助韩国渡过目前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韩国不久前达成了57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
新华社发(法新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