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消费大家谈

  今天还买得起书吗?
范占英
一本1978年印刷的《子夜》定价为1.15元,一本1979年版缩印本《辞海》定价为22.2元。而今,它们分别涨到19.95元和180元。书价以每年20%—30%的幅度上涨,高于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的上涨水平,也高于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水平。一本书由80年代初的平均几毛钱到如今的平均30元左右,一涨再涨的书价,使众多囊中羞涩的爱书人望书兴叹。
      摊子大,间接成本高
国家物价局1992年曾明文规定,大中小学课本由国家控制定价;党的文献、法律法规按成本定价,报国家物价局备案;其他图书按纸张、印刷工价、发行册数等自行定价。价格飞涨的,正是这些可以自行定价的图书。
自行定价以什么为标准呢?社科出版社发行部王磊介绍说,这类书的价格包含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发行费用三方面。直接成本是指稿酬、纸、墨、电力、税收、印刷、装订、运输、广告宣传等费用;间接成本主要包括出版社的房、水、电费,人员工资、住房、奖金、医疗费,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人员补贴等;流通费用包括发行以及给书店书商的折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图书的直接间接成本和流通费用同时上涨。仅纸张一项就由原来的5分钱一个印张变成每印张1元多,以前几百元一吨纸,现在要用几千元。同时各出版社普遍由凸版纸、新闻纸改用高档的胶版纸,采用进口印刷和装帧设备。
谈到图书间接成本的上扬时,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刘继文举例说,价格放开后人民出版社过去由国家解决的职工住房变为靠自己解决,退休人员的住房不能退,新来人员又必须分给住房,摊子逐渐增大,一套住房几十万元,这些钱只能加到书价上。社科出版社王磊解释说,在国外出版的间接成本极少,而国内出版业受历史条件限制背负很重的担子,出版业所有人员都是以图书糊口的,书价要养活这些人只能越涨越高。有人算过一笔账,某本1996年版的工具书直接成本为69.23元,仅占该书定价258元的26.83%。在我们无奈于图书业负担重、间接成本高的同时,笔者又生疑问:直接成本之外的70%都是间接成本吗?
      流通中的问题
我国每年出书达十万种,发行渠道的单一狭小形成了瓶颈,导致买书难,卖书更难。虽然如今二渠道售书,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新华书店发行图书的状况,但是出版社与读者仍然很难沟通。比如,由于每个书店只进各出版社的某几本书,读者想买某出版社的书,他必须走几家书店才能找全或找到。而书店方面,卖一些工具书、课本参考书再加上几本畅销书即可完成销售任务,他们很少冒卖不出去的风险批进多种一般图书。这样,出版社的许多书便被关进了仓库。
值得注意的是,各书店的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只进或多进本地出版社的书,造成发行阻塞。业内人士说,如果渠道畅通,印数就能提高,图书成本也就降低了,价格便能平稳。有这样一笔账,在版税制未普及的情况下,稿费和制版费等固定成本在出书过程中不变,假设一本书稿费为10000元,印1000册每本书将包含稿费10元,5000册每本书含2元,印10000册时,每本书就只含稿费1元了。
流通不畅造成书价相对增高,书价增高导致读者购买力和购买热情降低,反过来又影响图书流通。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谁来解开这个结呢?
      非法书商为害不浅
许多出版社人员都称非法书商为害不浅,他们购买书号或盗版出书,省去许多中间环节,将间接成本降到最小,却将书价抬高,又以非常低的折扣——3折或4折批发,给零售单位巨大利润。虽然非法书商的书质量低劣,受利益趋动,还是有一些二渠道图书销售商甚至新华书店购买这些书。由于可以3折或4折批到书,书店对正规出版社6折—7折的折扣就不再感兴趣了。
三联出版社出版部主任赵学蓝告诉记者,其实出版社也不想把书价定得太高,但谁的书折扣多才有销路。为了保证发行,出版社只能以抬高定价来保证自己在低折扣状态下的绝对利润。
      平稳书价有助于图书业发展
在当前国家对出版业实行政策性保护的状况下,找出书价涨幅过快的不正常因素,通过行政部门和出版部门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定会有助于图书业的正常发展。同时,读书人不能不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一旦市场进一步放开,在与国际接轨的竞争环境下,书价仍有上升的可能。目前港台的书价是我国同类书的4倍至5倍,国外是它的8倍至10倍,在流通方面,国际上通常5折售书,也比国内出版社60%—70%的折扣低得多,这又对出版社提出了新的挑战。
最近,有人设想组建大的出版集团以减少重复投资,减轻包袱,降低成本,增强出版社的竞争力,同时增强抵制非法书商低折扣倾销的能力,或许这也是平稳书价的一个办法。


第10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纳西古乐:世纪末的绝响
本报记者龚雯
第一次聆听纳西古乐,是在早春的彩云之南。
此前,纳西文化之于我,只是当今世界唯一尚存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是承袭母系社会遗风的摩梭人走婚制,以及见诸图片的玉龙雪山和大研古城。孤陋寡闻使我一直不知在丽江这片神奇之土上,还珍藏着一块华夏文明的活化石——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又叫洞经音乐,讲求玄虚、静淡、超然的意境。“洞经”系道家经典的统称,洞经音乐用于道教的礼乐活动,兼有养身之效,是故唐宋时期盛行中原,明清之际流传各地,官绅文人争相谈演。晚清以降,古曲式微,逐渐失传,中国古代音乐史也因此被称作“一部无声的历史”,令人扼腕。
然而,“礼失求诸野”,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却以她偏远闭塞的地理环境和族人喜文嗜乐之风,将洞经音乐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并进行了创造性融合,发展成风格独具的纳西古乐。它既完整保持着洞经音乐的庄重、古朴、纯正,又吸纳了宫廷音乐的典雅,同时糅入汉曲丝竹乐韵和纳西民歌色彩。它是艺术,也是历史,更是生活。当外面的世间沧海桑田地覆天翻之时,关山重叠中的丽江人依然焚香品茗,静听古乐悠扬。
不过,让这块“活化石”真正出土并走近现代人的,是滇西一位传奇人物宣科。现年67岁的宣科是汉藏婚姻的结晶,毕业于教会学校,50年代初在昆明市文工团担当乐队指挥,与时任钢琴伴奏的傅聪是一对黄金搭档,因“出身问题”含冤入狱28年。出狱后,这位“大研一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救纳西古乐。蒙老艺人相助,他发掘、整理出数十支曲子,重建了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大研古乐会。1993年秋,古乐会晋京首演,中国的乐坛权威们谛听此乐,莫不称绝,有的“感极而泣”。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说,纳西古乐当属国宝,将对我国音乐史和音乐民族学研究产生重大久远的影响。两年后,宣科一行赴英演出,一曲惊世,场场“爆棚”,英伦各界谓之“盛世元音”、“未被污染的中国严肃音乐”。迄今,这支特殊的乐队已演奏千余场,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爱乐者不远万里赶赴云岭深处,亲聆这高古曼妙的天籁。
我很幸运,到达丽江的当晚便应邀去听古乐。演奏会设在大研古城的一座前清民宅,青瓦白墙,五花石阶,门前铺着厚厚一层新鲜松针,清香软滑,脚感异常舒适,据说这是主人特为远客准备的见面礼。观众席是一色的矮凳条桌,古旧而整齐。
少顷,乐师们长衫马褂,缓步就座,其中多数已届耄耋,然童颜鹤发,胸前美髯展示出一种久违的古风。出任指挥兼主持的宣科一袭蓝袍,温文儒雅,先后用中、英文娓娓道出古乐渊源,不时地妙语如珠,幽上一默,引得掌声笑语不绝。
乐师以一支名为《八卦》的曲子启幕。随着一声苍老悠然的“八——卦——”,只听一锤响锣,乐音四起。全场灯火明灭,香烟缭绕,管弦杂错,琴瑟妙和。《八卦》系“经腔”,浑厚低沉的男声齐唱确如道家弟子诵经,庄严肃穆,让人不由危坐细听。古乐唱曲迥异于一般歌咏,发音不用腹腔,全靠嗓子,且一律采用慢板。乐器也都是些久已失传的古董,最老的一件青铜法器“钵铃”已有400多年,余音绕梁;其余如曲项琵琶、人面竹低胡、“苏古笃”(古波斯诗琴)、波伯(筚篥)和云锣、大鼓等,均饱经百年风霜而完好无损。
音乐回环往复,或幽眇或激越地飘荡着,那是远古的回响,是上界的低语,是心灵的叹息。乐师们闭目演奏,轻声吟哦,已入忘我之境。最终,乐曲以出人意料的美妙旋律倾泻而下,渐行渐远渐止。
我最喜欢且较能听“懂”的是李后主填词的那首《浪淘沙》。曾有史家称,作为音乐,《浪淘沙》连同其他一些唐宋曲牌早已亡佚红尘,只保留了歌词即文学形式。但在丽江的这个月夜,我竟听到了《浪淘沙》的原曲演唱。笙箫磬钹齐鸣,几位身着纳西服饰的少女随乐唱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但听檀板缓叩,清歌婉转,以女声抒悲怆,于此时此境,格外撼人心魄。恍兮惚兮间,听者仿佛逆穿时空,回溯到波澜壮阔却血泪斑驳的历史之河。
但是,一如铝合金建筑正无情蚕食这座古城的和谐与统一,古乐也在遭受着“劲歌金曲”和KTV的嘲笑排挤,尤可堪虑者,是构成乐队精髓的老人们近几年一个个地乘鹤西去。
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唯有守持这份独特性,并通过交流和传播不断地加以弘扬,文化才能从中双倍地受益。作为“昨天的音乐”,纳西古乐也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又一个微笑。
(附图片)
青山绿水间,合奏纳西古乐。


第10版(文化)
专栏:

  《楷书毛泽东诗词》的意境
由张志和博士书写、中央文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楷书毛泽东诗词》,法度严谨,刚柔相济,寓变化于规整,清新刚健的风格与毛泽东诗词雄浑壮阔的意境相映生辉。附编是作者以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为内容创作的条幅、扇面、对联、横披等作品,亦洒脱舒展。
张志和天性爱好书法艺术,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师从书法家启功先生,学问与书法与日俱进。以学问为水,以书法为船,淡泊守志,乐在其中。
(朱海风)(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眉间好句天成就
——序《林岫汉俳诗选》
秋野
1987年秋天去北京开会,照例去她的“紫竹斋”小坐。我见案头有一叠诗笺,便随手翻翻,都是清一色的小诗,语新意洽,玲珑可喜。她先生端茶过来道:“那是汉俳。”记得当时最喜欢的是《日本浜名湖赏樱》和《花谢惜不知名》:翠浪摇春屿,浅立疑忘烟火语,初试樱花雨。怜花意到痴,相亲未及已残枝,名姓只风知。
前首写樱花纷落,诗人在沐浴花雨之中感到了超脱,遂将感受升华为禅悦,便平添出一股清逸之气。后首写遗憾之余的淡淡哀思,吟之,犹如拂过一阵清凉的雨丝。诗好,当不计长短。不管怎么说,能在百事辛苦之暇,经常读一读意味隽永的小诗,妙在一瞬,贵在一瞬,也是一件快事。
三年后在萧山开会,她来了,笑吟吟、美滋滋地谈起了汉俳。她说:“我始终在寻觅一种精炼短小又便于快捷表达现代人生活情趣的诗体。1984年4月在日本浜名湖赏樱花写出第一首汉俳后,我突然觉得眼前一亮:我找到这个诗体了!你看,一点触动、一个印象、一缕思绪,都可以手到擒来……”
林岫7岁起学声律启蒙。她生性聪慧,其师刘思祖先生又特有一套教授蒙童作诗的好方法,所以9岁能属对,12岁就能作诗。“文革”时期,因为她不肯交代那些“人前羞说、一点灵犀”的“歪诗”,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被发配去了大兴安岭。在林海雪原之中“诗习难除”,1976年下山时又揣回一摞诗稿。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正是即将付印的300首《林岫汉俳诗选》。
诗人不能只写风月花草,还须具有清醒的时代意识和犀利的批判笔锋,去吐述人民的心声。诗坛的“爱情花”、“迷茫果”太多了,酸甜味太重,会让人骨酥肉软,产生一些美丽的错觉。林岫大胆拓开汉俳题材的艺术空间,既表达了她对现实清醒的思考,也展示了汉俳未来发展的广阔天地。最成功的是组诗《红与黑系列》。现先拈出两组:雏凤赛神仙。东洋玩具积如山,生日奖三千。课后滚泥滩。半碗米汤成午餐,三个菜团团。市选美婵娟。一瓶香水价三千,卷毛洋狗牵。豆饭省油盐。娃儿学费又增添,月下织芦帘。
这20组汉俳从20个现代视角对社会某些事实作了披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理性参照。散见于报端的事实剪辑一处,忽地奇崛精警,深意可味,实在难得。
诗者皆知,写应酬题咏的诗,难作又不易讨好,犹如戴铐起舞,总难免磕磕绊绊的。如果又是勉强应命而作,七拼八凑,往往都难逃一个“俗”字。林岫这类汉俳,写出了真性情、真识见,妙在跳出了一般应酬题咏的“命意”模式,充满生活气息。譬如题画诗《对牛弹琴》(四题),诗人抓住“对牛弹琴”这一千年陈见,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去生发,写出了新意。世上少知音。宁与牛儿诉诉心,相亲曲意深。嘲哳纵难闻,牛耳何曾好坏分?南郭意欣欣。情痴本非病。如果牛儿愿意听,相惜到惺惺。何必心相印!纵令牛儿傻又呆,弹弹也美哉。
既诙谐有趣,又富有哲理。是“熟中生新”,而非“熟中生俗”之类,当今诗书画界料不多见。
汉俳是日本俳句催生汉文学而萌生的诗坛新花果。自1980年赵朴初、林林先生首创汉俳之后,遂得大陆诗坛一些新旧体诗人的宠爱。《林岫汉俳诗选》是大陆诗人出版的第一部汉俳集。我很欣赏她对汉俳的新理解:“中国传统诗词偶句对出和起承转合的有序走向,就像传统的舞蹈,而汉俳是具有现代舞意味的。它既不同于日本俳句,又不同于传统汉诗,它是一种新汉诗。汉俳这种奇句参差和章法矫变所营构的空间变化,充满动感,是非对称性的,能为读者留下更多的联想空间。”是的,汉俳的确具有现代舞意味,它是当今诗歌百花园中新的一员,正在等待和呼唤更多的诗人来参与,或许,这本诗集的出版就是一个美妙的前奏。
(本版有删节,本书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编者的话

  ’97文化版回眸
90年代高雅文化的复苏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教科文部创办这块文化专版的时代背景。这里的“文化”不仅是指文艺、出版、考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且包括大众生活方式和文化心态的变迁,对各种流行的社会现象作出文化层面的剖析。办一块“大文化”专版,是创刊5年来我们与热心读者的共识。
今年文化界盛事不少。100年前商务印书馆的创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出版业的诞生,陈原先生的“名家特稿”梳理出它的大小两种传统:小传统是出书;大传统是兴办电影、文具、玩具、学校等配套文化设施,以全方位的文化产业推动民族的科学文化启蒙。商务印书馆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出版机构,在第二个百年能不能再写辉煌,实质上是出版界乃至文化界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营造“大船”的问题,这将是明年文化版关注的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20周年,本报记者的述评及社科院专家的特稿披露了学界在价值规律、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区建设、市场经济等重大问题上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并提示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趋势。三峡大坝截流成功,库区文物的安危牵动着炎黄子孙的心。本版记者沿江走了十多个发掘点,夜宿猪圈隔壁,采写这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广州、香港等地报纸予以全文转载。每年出一块最佳邮票评选专版是惯例,今年本报再次浓墨重彩描述国人如何向世界呈上一份精美的“国家名片”。王府井闹市区发现古人类活动遗址一事曾经沸沸扬扬,本版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报道和评述。此外,政府大力提倡的“文化下乡”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们都有生动又具力度的反馈。
本版曾较早关注大众文化的走势,今年又围绕对大众影响较大的各种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条分缕析,包括商业标识的价值理念,社会用语中的鄙俗倾向,从胡同到大杂院对居民道德的影响,打工族如何在家乡充当新观念的传播者,玩具的民族文化内涵,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冲击,属于科学家的科学与属于大众的科学,从“书斋文化”到“客厅文化”,等等。
近年来各种媒体普遍开设书评专栏,本版“书香一缕”的特色在于适合非专业阅读,书评注重思想与诗情的融合。本版介绍过的若干本书后来大都荣获今年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其提名,表明我们几个小编辑的喜好与专家和大众的眼光相去不远,这是我们的欣慰。这类书包括:《地球家园》、《东部热土》、《人生价值丛书》、《张岱年全集》、《飘扬的党旗》等。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命题,为跨世纪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明年的文化版将围绕这一命题,组织系列述评及个案探讨。


第10版(文化)
专栏:

  人间到处有佳境
——石长厚山水作品印象
一位长期从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的同志,能够画一手引人瞩目的山水画,而且笔墨老到,实属不易。
石长厚念中学时就喜欢画几笔,在学校颇有“名气”。虽然后来另选他路,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但他依然钟情于翰墨丹青。深厚的文学素养有助于他对自然界的深入体会,不同于一般人的浮光掠影。他的许多作品富有诗情。如《蓬间春色》题句“莫道无人顾,蓬间春自来”,画家的手法和创意值得称许。《泉声鹭影》描绘的是林木山泉、飞翔的白鹭,上题“人间到处有佳境,全凭画家慧眼明”之句。“慧眼明”很能说明他的特点。
长厚生长在渤海之滨,往来于大江南北。桂林、黄山、天涯海角、丝绸之路……尽搜入他的画稿。读过他的画册和近年来的创作,竟忘记他是一位业余画家,觉得他已然跻身于专业画家的行列。(杨仁恺)
(附图片)
西出阳关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一把二胡百种戏风
本报记者龚永泉
在诞生过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华彦钧的江苏,二胡弓弦又绽出新的奇葩: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优秀琴师奖”获得者卢小杰及其弟卢小熙联袂推出了戏剧音乐二胡系列曲。
由一把二胡演奏100种戏曲剧种音乐,从设想到成功,卢氏兄弟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卢氏兄弟自幼专攻二胡,60年代即蜚声演奏界。卢小熙后来因手疾无法继续从事专业演奏,但对二胡梦牵魂绕的挚爱使他产生一个设想,整理博大精深的戏曲音乐,将其中最具特色的声乐唱腔或器乐曲牌改编成二胡演奏曲,由卢小杰演奏问世。
他们开始了十余年的准备。一有出差机会,卢小熙就四处奔波,搜集各地的戏曲音乐资料。在陕西,为了区别碗碗腔和秦腔,他特地赶到华阴县与民间老艺人切磋;在西双版纳,为了找寻多种少数民族乐器,他翻山越岭,一直找到靠近中老边界的勐腊;在广西,他领略了壮剧的独特魅力;在云南,他品味滇剧、花灯剧的风采……
我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要把戏曲音乐改编成二胡曲,作曲者必须深入了解最能体现各个剧种音乐风格的特性音调,从而改编创作出风格各异的戏曲音乐二胡曲;对于演奏者来说,甚至要能熟练地演唱二胡曲的原型戏曲唱腔素材。而卢氏兄弟的联袂无疑是珠联璧合。
目前,《韵之魂》CD和盒带系列首张专辑已面世,10首曲子分别为湖南花鼓戏、苏剧、黄梅戏、扬州清曲、扬剧、淮剧、吕剧、粤剧、曲剧、锡剧。中国音像出版社已把这套音乐系列作为重点工程,将在两年内出齐全部10张专辑。


第10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百姓爱看《百姓法律话题》
一本图文并茂的《百姓法律话题》引起法律专家和出版工作者的关注。这本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法读物第一版5万册在短短的时间内被销售一空,深得普通百姓的喜爱。
“说老百姓身边的事,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问题”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该书选取和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诸如婚丧嫁娶、财产继承、邻里关系、民间借贷、经济纠纷、受害索赔等,列举200多个案情故事,依据现行法律和相关的法学知识,配以漫画插图,入情入理地分析回答案件中的问题。它把严肃的法律条文和难懂的法律知识变为通俗的大众语言,读来亲切自然。在不久前为该书举办的初版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样一本具有艺术趣味的普法读物做到了“把法律交给人民,让艺术走近百姓”。(苏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