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新伙伴关系”析
杨汝生
本月中旬,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访问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卢旺达、刚果(民)、安哥拉、南非和津巴布韦等非洲七国,历时一周。她的前任克里斯托弗是在卸任前不久才访非的,而她上任不到一年便进行了这次访问。另外,克林顿总统宣布他将于明年访非。这表明,美国开始以新视角看待非洲。奥尔布赖特在非统总部发表讲话时明确提出,美国要同非洲国家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从奥氏的讲话中,人们似可看出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轮廓: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开辟贸易和投资新领域;既要加强在非洲的存在,又要避免直接介入非洲内部冲突,主张由非洲人自己解决该地区的问题;在继续推行西方价值观的同时,在“人权”和“民主”问题上采取务实态度。
在冷战时代,美国把非洲作为同前苏联争霸世界的侧翼战场,利用军援和经援,支持打“代理人”战争。这给非洲带来深重灾难,也损害了自己的名声。几年前,美国在非洲摆出一副“救世主”的面孔,对非洲问题指手画脚。它出兵索马里,但最后不得不仓皇撤离,成了一个国际笑柄。所以,美国在非洲需要新对策。
美国谋求同非洲建立“新型伙伴关系”,自然是出于美国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冷战结束后,非洲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但经济地位趋于上升,它已不再单纯是西方大国的原料基地,正展现出未来大市场的前景。美国已故商业部长布朗曾说,美国长期以来“忽视了非洲”,“现在是美国资本进入这个大陆的时候了”。克林顿总统公开说,非洲正变得日益重要,其技术、贸易、通讯市场不断扩大,将成为美国的伙伴。他主张加强对非洲的投资和贸易,还希望国会通过一项“关于美国与非洲国家建立新型经济和商业关系”的法案。发展对非经贸关系是美推行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美国开拓市场,攫取战略资源,扩大国内就业。
另外,近年来,非洲趋向稳定,经济出现转机,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增大。西方报刊注意到,奥氏访问的七国都是“在极大程度上显示了经济潜力”的国家,这将给美国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因此,美国希望通过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将非洲纳入其谋求“一超独霸”的世界战略。
然而,美国在非洲的进取态势,必然会同其他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的利益相碰撞,法国不会听任美国在非洲扩展势力。另外,美国也不会轻易放弃利用“人权”干涉非洲国家内政,造成同非洲国家摩擦和纠纷。美国对非洲政策的调整究竟能走多远,也许还得看明年克林顿总统对非洲的访问成果如何。


第6版(国际)
专栏:

  韩国两位前总统获特赦
本报汉城12月22日电记者王林昌报道:韩国被判刑在押的两位前总统全斗焕和卢泰愚今天上午获得金泳三总统的特赦,已被释放回家。
同时被释放的还有与这两位前总统有关或在现政权时期违法服刑的其他案犯,其中包括前国防部长官李养镐。
韩国青瓦台秘书室曾于20日发布文告说,金泳三总统决定对全斗焕和卢泰愚两位前总统实行特赦并恢复其公民权。
金泳三的这一决定是征得新当选总统金大中的支持后作出的,并于今天通过国务会议表决。
全斗焕和卢泰愚因涉嫌主谋1979年的“12·12”军事政变和1980年“5·18”光州事件等原因,被韩国大法院于今年4月以“军事叛乱”、“内乱”和“贪污受贿”罪分别判处无期徒刑、追缴2205亿韩元,17年有期徒刑、追缴2628亿韩元。但这次特赦不包括免除追缴金,也不恢复他们原来享受的退职总统待遇。
韩国朝野各党派以及企业界欢迎金泳三的这一决定,希望这次特赦能够成为国民大和解的契机,但也遭到部分市民团体的反对。
在韩国,今天有人示威抗议释放全斗焕和卢泰愚。有人担心,全斗焕和卢泰愚获释后会组建新党,重登政治舞台。


第6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有进展路还长
——关于联合国改革的对话
本报国际部编辑顾玉清本报驻联合国记者符福渊周德武
联合国正经历它成立52年来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改革进程,并在过去一年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联合国的改革,尤其是安理会的改革,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编辑:联合国改革是今年的热门话题,有人甚至把1997年称为“联合国改革年”。今年联合国改革取得了哪些进展?
记者:联合国新秘书长科菲·安南今年1月1日就任以后,一直将联合国改革作为其首要的工作任务,在短短的一年间,奏出了改革的三部曲:一是年初成立了联合国改革指导委员会,任命了联合国改革协调员,并敦促联大各改革工作组加紧工作,于今年7月前拿出各自的改革建议。到年底,除安理会改革和财政状况工作组外,联大其它改革工作组均已取得预期进展。与此同时,从秘书处入手,成立了政策协调小组,对联合国进行“内阁”式管理,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减少工作中的重叠。二是今年3月对联合国机构进行调整,将联合国的职能重新划分为和平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人道事务四大块,裁减人员1000名,削减开支1/3,实现未来两年财政预算负增长等。三是今年7月16日向联大提交了《革新联合国:改革方案》的报告。报告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秘书处本身的机构和职能调整,精减人员,削减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其中一些措施已开始实施;第二部分为秘书长提出而需要成员国作出最后决定的建议,主要是联合国政府间机构的调整变化;第三部分是未来行动,包括托管理事会职能变革及成立一个部长级会议,以审议修改联合国宪章等重大问题。安南秘书长的报告作为重要议题在第五十二届联大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
编辑:安南秘书长提出的改革报告,被称为联合国成立52年以来最大胆、最广泛和最具深远意义的改革,广大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该报告有何反应?
记者:在第五十二届联大的一般性辩论中,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一致赞赏安南秘书长为联合国改革所作的努力。但在涉及具体改革措施和建议时,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保留意见。比如,它们担心的一些方面是:秘书处设立裁军部,把不扩散问题纳入其中并作为优先问题,会转移对大国销毁核武器这一裁军核心问题的注意,而把矛头指向伊朗、利比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秘书长的改革方案将人权问题作为跨部门的议题,人权高专的地位和职能明显加强,这意味着人权高专将要参与联合国的所有事务,包括安理会和其它政治事务,并可能会将人权与援助等挂起钩来,人权事务会压倒发展问题;此外,对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联合国事务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也提出了保留意见。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磋商,联大于11月12日以协商一致的非表决方式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秘书长报告提出的29条措施,并对建议部分进行了讨论。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又通过了一项决议,接受安南秘书长的建议,增设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一职。
编辑:安理会改革是联合国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改革的最关键部分。今年安理会改革有什么新的进展?
记者:安理会的改革是联合国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方面,今年进展不大。关于安理会改革,秘书长的报告没有涉及,但各方提出过几十个方案,今年3月,联大主席拉扎利以改革工作小组主席的身份首次以决议草案形式提出了一项安理会改革方案:建议增加5个常任理事国和4个非常任理事国。新常任理事国由德国、日本及亚、非、拉美三洲各一国担任,不拥有否决权;非常任理事国由亚、非、拉美及东欧各一国担任。对此方案各国反应不一。德、日等积极支持,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向联大提出一个框架文件,但意大利等中等发达国家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对此强烈不满,率先提出了一项程序性决议草案,认为安理会改革涉及修改《联合国宪章》,必须经全体成员国的2/3赞成,双方立场尖锐对立。后经联大主席调解,双方均作了妥协,矛盾才告缓和。联大现已决定,安理会改革工作组将于明年1月复会,继续就各种改革方案和建议进行磋商。
编辑:联合国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不仅影响联合国正常功能的发挥,也阻碍着联合国的改革进程,尤其是对联合国财政危机负主要责任的美国把补交会费同对联合国的政治勒索联系起来,严重恶化了改革气氛。请谈谈与联合国财政危机有关的问题。
记者:据统计,目前会员国积欠联合国的会费高达23亿多美元,仅美国就拖欠13亿多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27%的美国当然不是付不起这笔钱,而是把补交会费同其政治目的挂钩。所以,联合国的财政危机本质上是支付危机。美国一直抱怨摊派的会费比例过高,今年又在国会通过立法,规定联合国必须在未来三年内,将美国的日常会费比例从现在的25%降至20%,维和费用从31%降至25%,美国将视联合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此尺度,作为补交会费的标准。美国还要求提高中国等国的会费比例。如何把联合国的财政建立在更加合理、稳定的基础之上,一直是广大成员国努力探索的目标。自恃财大气粗的少数国家提出所谓“责任支付”原则,企图把联合国办成公司董事会,把安理会变成富人俱乐部。这种把联合国财政改革引向歧途的做法,不仅不能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接受,而且也引起美国的盟国不满。
编辑:联合国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联合国带入21世纪,广大成员国对改革的方向十分关注,你们认为联合国改革的前景如何?
记者:联合国建立52年来,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联合国自身也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希望通过改革,使这个全球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能更好地服务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一步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合作。因此,成员国对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具有广泛的共识,联合国的财政危机更增加了改革的紧迫性。但联合国的改革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涉及各成员国的切身利益,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其艰巨性和复杂性。
我国一贯对联合国的改革持积极的态度,认为联合国的改革需要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考虑进去,应有助于增强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其工作效率。改革不能只按照少数大国的意志行事,必须充分顾及联合国全体成员国的利益。总之,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所强调,联合国的改革成果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现在联合国的改革已经迈出了实际的步伐,并将会继续前进。但目前各方围绕改革仍存在重大分歧,如发展中国家强调的,联合国必须在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不是“重政治、轻经济”,“重人权、轻发展”,把发展问题边缘化。与此有关的改革建议必然会引起激烈的斗争。纵观安理会的改革进程,改革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解决好发展中国家代表权不平衡的问题,否则将难以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安南秘书长希望,联合国改革能在本届联大期间,即明年9月前基本完成。但观察家们认为,这并非易事。联合国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海湾国家调整同两伊关系
本报特派记者林皎明
近几天,身穿阿拉伯大袍的海湾六国领导人围坐在科威特首都金碧辉煌的伯扬宫内,共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进一步合作,以继续推进海湾一体化进程,但会议对调整同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湾合作委员会第十八届首脑会议虽然只是年度例会,但在地区形势迅速变化中,由于伊朗总统哈塔米在第八届伊斯兰首脑会议中表现的亲善态度,海湾六国一致表示,愿在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与伊朗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以打开“新的一页”;在谈到同伊拉克之间关系时,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在开幕词中一改过去谴责伊拉克的倾向,而是保持高度克制,好言相劝,引起舆论的热烈关注。会议最后公报也打破过去严词谴责伊拉克的常规,规劝伊拉克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这种现实的温和立场给六国调整对伊拉克关系留下回旋余地。
确实,伊朗和伊拉克在海湾都是举足轻重的一方。六国处在两强之间,只有妥善处理与两伊关系,才能维持地区安全的基本构架。六国与伊朗,既有民族、宗教、语言的差异,又有历史过节和现实纷争;六国与伊拉克,虽同文同宗,但矛盾不断,难得安宁。两伊战争把整个地区推入动荡时期,而海湾战争则把各国卷入战乱旋涡。现在,海湾六国统一对两伊立场,不仅意在加强自身防御力量,而且也是实现战后地区稳定的现实需要。具体而言,海湾国家首先希望伊朗在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问题上松动立场,同意国际裁决与阿联酋解决领土纠纷。所幸的是,哈塔米总统上周表示,他本人愿意出访阿联酋。而伊朗外长哈拉齐已确定此次首脑会后赴阿联酋,具体着手解决三岛领土争端。一般认为,无论解决进程快慢,它必将有助于海湾国家与伊朗缓和关系。而在对待伊拉克问题上,六国会继续观察,坐以待变,择机打开新局面。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全球大国在调整关系,海湾地区国家也在调整彼此关系。海湾六国缓和与两伊关系,可喜可贺,它将有助于开创海湾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新局面。这也是会议提出“继往开来、协调行动”口号的现实意义所在。
(本报科威特城12月22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卡比拉对访华成果表示满意
新华社金沙萨12月20日电(记者王运久、李发全)刚果(民)总统卡比拉结束了对中国7天的国事访问后20日晚乘专机回到金沙萨。
卡比拉在金沙萨机场对记者说,他对这次访华表示满意。他说,访华期间,他向中国朋友充分介绍了刚果(民)发生的变化。他还说“中国朋友尊重我国发生的变化,表示愿意在刚果(民)重建中帮助我们。”
中国驻刚果(民)大使馆临时代办刘玉和到机场迎接卡比拉。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启程出访波黑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21日电美国总统克林顿21日启程离开这里,前往波黑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
按计划,克林顿首先飞往萨拉热窝。他将在那里会见波黑领导人,并发表演讲,然后飞往图兹拉,视察驻波黑美军,提前与他们共度圣诞节。随同克林顿出访的有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鲍勃·多尔及其夫人、美国红十字总会会长伊丽莎白·多尔和一些共和党议员。
(附图片)
12月21日,波黑工人在萨拉热窝市中心的柱子上悬挂波黑和美国国旗。美国总统克林顿将于翌日抵达萨拉热窝,对波黑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湾合作委员会首脑会议闭幕
最后公报提出一体化进程新举措
本报科威特城12月22日电记者林皎明报道:海湾合作委员会第十八届首脑会议今天下午在这里圆满结束。会议发表最后公报,涉及六国对伊朗和伊拉克的立场及一体化进程的新举措。沙特、阿联酋、科威特、阿曼、卡塔尔和巴林六国领导人互相致意,相约明年在阿布扎比再见。
公报从政治、安全、军事、经济、社会和法律六个方面作出以下具体决议:成立海湾合作委员会协商机构;设立各国之间军事、雷达和预警通讯系统;两年之内发放公民通行护照;重申统一海关及关税,允许各国民银行和海湾国际银行在各成员国开设分行,同意由专门机构通过商业手段实现各成员国电网并网,欢迎外国投资,鼓励私有化进程;统一各国民法及刑法;鼓励各国公民相互交往及通商,简化进出境手续。
会议要求伊拉克全面无条件地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释放科威特被关押人员,敦促伊拉克承认入侵科威特违反阿拉伯及国际有关条约,“要求伊拉克采取必要步骤证明其对科威特和其它邻国有真诚和平意愿”。
公报同情伊拉克人民由于制裁所遭到的苦难,同时要求伊拉克必须与联合国武器核查机构合作。
公报表示,“鉴于伊朗领导人为揭开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友好关系新的一页而多次发表讲话和暗示”,海湾六国愿与伊朗“在睦邻、相互尊重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基础上”建立相互信任,双方采取更加积极和切实的行动,为实现海湾地区的稳定与安全而努力。同时,公报要求伊朗归还阿布穆萨岛和大小通布岛,与阿联酋和平解决领土纠纷。
此外,公报还有涉及中东和平进程、建立无核区和反对恐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第6版(国际)
专栏:

  第三期“石油换食品”计划拟定
伊拉克舆论指责美国阻挠解除制裁
据新华社巴格达12月21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贸易部长萨拉赫21日在此间宣布,第三期“石油换食品”分配计划在伊拉克和联合国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拟定,并将于近日内提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他说,该计划一旦获得通过,伊拉克将立即恢复石油出口。
本月初,伊拉克宣布停止出口石油,以抗议联合国安理会没有按期向伊拉克运送食品和药品。
萨拉赫在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同前两期分配计划相比,新计划中的食品和药品的分配比率没有变化,但该计划规定医院急需的医疗设备将有所增加。
萨拉赫指出,根据“石油换食品”计划,伊拉克可以在6个月内出口价值20亿美元的石油,其中13亿美元用于进口急需的食品和药品,另外约1/3的钱则用于支付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的各项费用。
据新华社巴格达12月22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官方报纸《革命报》22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要进入伊拉克总统府进行武器核查,实际上是美国有意在伊拉克与联合国安理会之间制造新危机的一个借口,是美国蓄意延长对伊拉克制裁的一个政治问题。
文章认为,“进总统府问题”达不到目的,美国还会寻找其他借口来阻挠联合国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


第6版(国际)
专栏:

  钱其琛同利维会谈
向拉宾墓敬献花圈并会见其遗孀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2月22日电(记者戚德良、葛相文)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22日在以色列外交部同以副总理兼外长利维举行会谈时表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向前发展完全符合本地区各国人民的利益,希望有关各方为此而作出努力。
在会谈中,利维首先对钱其琛访以表示欢迎,并高度评价两国建交以来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各个领域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钱其琛对今年第三次与利维会见表示高兴。他说,回顾两国关系的发展,中方感到满意,中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有着巨大的潜力。
钱其琛表示:“双方保持接触,经常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看法和意见,对增进了解、扩大合作是十分有益的。我此次访问中东五国的目的,是就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同有关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因此很愿听取以在这方面的意见。”
利维向钱其琛介绍了中东地区形势以及以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看法和主张。
钱其琛说,利维外长关于中东和平进程仍在继续的声明很重要,我们也赞成利维关于除了和平别无选择的说法。如果以方发出明确的信息,使人们意识到,以以前作出的承诺仍然有效,以将继续朝着这一方向而努力,那么这一地区的人民就会安心得多,中东和平进程也就会继续下去。
钱其琛说:“我们对中东地区局势和中东和平进程一直十分关切。以色列和中东有关各方在马德里和会上选择通过谈判解决争端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之举,既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几年来,和平进程取得了一些进展,我们对此感到高兴。”
钱其琛指出:“一段时间以来,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地区局势不稳定因素增多,引起国际社会严重关切,我们认为中东和平进程进入了关键的阶段。”“中国理解以色列对安全的需要和重视。我们主张一切暴力活动,不论来自何方,均应停止。只有中东实现了和平,该地区各国才能享有真正的安全,所以安全与和平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目前僵局持续下去,将对以阿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钱其琛指出:“阿以争端是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错综复杂的冲突,从长期敌对状态走到谈判桌前实属不易。我们认为,应坚持‘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争取更加灵活、现实和积极的态度,不断推动和平进程向前发展。”
又讯正在以色列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22日前往耶路撒冷市内的赫茨尔山向已故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墓敬献了花圈。此前,钱其琛在其下榻的饭店会见了拉宾夫人莉娅。钱其琛在会见中对拉宾生前为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本冲绳居民反对建美军基地
日本冲绳县名护市21日举行的居民投票表明,近54%的居民反对在名护近海修建供美军直升机起降的航空基地。1995年驻冲绳美军强暴日本小学女生事件发生后,冲绳县人民掀起了反对美军基地的斗争高潮。日本政府不得不与美国政府就缩小美军基地问题进行交涉,并于1996年4月达成了相应的协议。协议规定撤销普天间机场等一批军事基地,而代之以在名护市近海修建一座海上航空基地,这个决定遭到了名护市民的反对。今年以来,包括日本防卫厅长官在内的许多政府官员先后前往游说,都遭到市民团体的拒绝。9月,市民团体正式提出就此事举行一次市民投票,问信于民。日本许多政党22日发表声明,要求政府尊重投票结果和名护市居民的意愿。(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尼日利亚挫败一起未遂政变
尼日利亚21日挫败了一起未遂政变,军政府第二号人物、总参谋长迪亚中将和另外7名高级军官因涉嫌参与政变而被捕。尼国防参谋长阿布巴卡尔少将的一名随从当夜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证实说,被捕的军官中包括前工程和住房部长阿迪萨少将和前通讯部长奥兰雷瓦朱少将,这两人在上月的内阁改组中已被解除职务。这位随从称,首都阿布贾目前形势平静。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暂缓处决一名约旦人
约旦外交大臣塔拉瓦奈21日宣布,伊拉克方面已经同意暂缓对一名约旦人执行死刑,并已将这一决定通知了约旦。塔拉瓦奈在一份声明中证实,这个被伊拉克当局判处死刑的约旦人名叫阿马尔·谢哈伯丁。他被指控向伊拉克走私汽车零件。约旦官方报道称,目前有100多名约旦人被关押在伊拉克。非官方报道则说被伊关押的约旦人已超过600名。


第6版(国际)
专栏:

  缅甸内阁改组
据缅甸官方电台报道,缅甸内阁20日再次改组。这次改组包括对调8名部长的职位和任命1名新部长:原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长埃布尔准将调任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府部长,原邮电通讯部长吴梭达调任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长,原能源部长吴钦貌登调任财政和税收部长等。


第6版(国际)
专栏:

  塞尔维亚再次举行总统选举
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选民21日在平静的气氛中再次前往投票站选举塞尔维亚总统。这是近3个月来塞尔维亚共和国举行的第二次总统选举的第二轮投票,由第一轮得票最多的左派竞选联盟候选人米卢蒂诺维奇和塞尔维亚激进党候选人舍舍利参加竞选。根据选举法,得票超过半数的候选人将当选塞尔维亚总统。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社会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
阿尔巴尼亚社会党20日在地拉那举行全国代表会议,修改了党纲、党章并增补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这是阿社会党在6月29日议会大选获胜执政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题为《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决心在民主社会的基础上管理国家》的政治决议。该决议指出,阿社会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民主制度和按照欧洲大西洋的原则和标准发展国家”。 (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