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花与人

  痛惜你走得太匆匆
歌坛从此失王酩
张丕基
11月28日下午接到中央乐团的同志打来电话,说王酩在散步中晕倒,现已送到中日友好医院急诊,情况很不好。我急忙赶去,在急诊室的休息厅遇到先我一步的晓光,他告诉我王酩目前情况很危险,症状和已故作曲家施光南很相似。由于王酩处于深度昏迷之中而不便作全面检查,只能用常规的抢救办法处理,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单。晓光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先做王酩夫人的工作,要有最坏的思想准备。
现在回忆起来,我这一切都是在麻木状态下进行的,怎么好好的一个人会突然不行了呢?王酩在医院的抢救室静卧了一个星期后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
这些天来我欲哭无泪,至今仍然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王酩生前的音容笑貌和我们将近四十年来从风雨同窗的学友到工作后志同道合的同行一幕幕的情景不时地闪现在眼前。老辈人说这是在托梦。
在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学典礼上,作曲系除了我们几个从附中升上来的同学外还来了一个从外面考进来的新同学,叫王明发(即王酩)。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生源基本来自本院附中,要从外面直接考入本科极其困难。而这位新同学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不能不使我们这些苦读七年制附中才升入本科的同学刮目相看。
他很随和,待人又宽容,大家的关系很快就融洽了。由于他患过肺病痊愈不久,学校为了照护他而安排了一个类似亭子间的小屋让他独居。这个小屋后来成了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谈天说地、畅想未来的场所。
王酩学习很刻苦,基础课学得很扎实。复调是一门很难学的基础课,学好它既要有作曲的灵感又要有数学似的冷静头脑。我们都很惧怕这门课,而王酩这门课学得最好。
对于主课作曲他更是达到入迷的地步,一进入创作状态他经常是废寝忘食不能自已。记得有一次我们吃过中饭后还看到王酩一个人在琴房里狂奏,他忘了吃饭。他曾经告诉过我在以前曾由于要赶写作品而多次和女友失约,以至于女友在失望中另觅新欢,最后接到女友的来信竟是邀请王酩参加她的婚礼。
我对王酩作品的认识和注意是他在校期间写的一首女声小合唱《巧姐妹》,我当即被那种强烈的民族韵味,清新的旋律,别致的调性和节奏所吸引,至今记忆犹新。
毕业后王酩被分配到中央乐团创作组,这个音乐殿堂为王酩日后施展音乐才能、深入生活提供了条件。
王酩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他几乎涉猎了所有音乐领域,大到交响乐、歌剧、舞剧、室内乐,小到独唱歌曲、儿歌,为影视写音乐更是他得以和广大群众直接接触的捷径。七十年代末期和八十年代初是王酩创作的巅峰,他的作品洒向祖国大地,甚至达到了哪里有歌声哪里就有王酩的作品,这虽然不能否认媒介的作用,但是更主要的是王酩作品的独有魅力所在。
我欣赏和拜读了他的大部分作品,使我深感敬佩的是王酩作品中民族性、大众性巧妙地结合而产生的创新意境。我们都是在西洋音乐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外来作品的创作技巧,但绝不是模仿和照搬,而是消化、吸收和融合。在同行中一致认为他的作品有特点;特点往往容易形成局限,但他的作品却没有这个局限,他的作品中的特点是以鲜明的民族性和大众性的融合,因此被群众所喜爱。这一点贯穿了王酩所有的作品。
他的作品没有因为大而写得繁杂和晦涩,也没有因为小而写得简单俗气。
我深感一个作曲家能在有生之年写出一两首广为人民喜爱和传唱的作品之艰难,但王酩却不止一两首,他有一批作品历经多年至今仍在传唱。他和乔羽同志在1984年为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合作的《难忘今宵》时至今日已十多年,但年年春节晚会都还在唱这首歌曲,而每次演唱都给人留有一种新的回味,这一点也可说明王酩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王酩在艺术上总是不断追求,七十年代后期港台通俗歌曲风靡之际,他大声疾呼要有我们自己的通俗歌曲,并随即动笔写出了一批有开拓性的和有自己特点的作品。
12月5日北京下了第一场入冬以来的大雪,王酩悄然地离去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北京音乐台这时放了他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他曾经说过“让作品说话”。我又一次听到他自己的声音,那无法忘怀、长留人间的声音。
雪下了很久,把京城都覆盖了,假如王酩在天有灵的话,应该感到欣慰的是老天也动了情。


第4版(副刊)
专栏:江山万里行

楼兰人走得太快太急,当他们来不及抱怨苍天不公时,便寝睡在这块曾是绿洲的家园
  楼兰遐思
尚昌平
沉寂的荒漠,凝固了一片凄凉的废墟。眼前突兀立起的古城让人陡然一惊,用掌心轻轻摩挲表面粗糙的城垣,遥望颓败的佛塔,我轻轻说了一句:这就是楼兰?
楼兰古城的四周,是夯土版筑的城垣,多处已坍塌,但是仍断断续续地连接着,南北城垣各有一处缺口,好像是古城南北相互对应的两座城门。城区大体呈正方形,面积约有十万平方米,城中的东北方向,矗立着一座十余米高的佛塔。
从佛塔上可以俯瞰古城的全貌。城里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水道,与城北上游干涸的古河道连通。可以想象,曾经居住于此的人,在营建这座城池时,是很懂得选择地理环境和水利开发的。这条昔日里城中居民仰以供给的水道约有十余米宽,水道很深。俯身仔细观察水道的皱褶带时惊奇地发现,居然有星星点点的小水螺伏贴在那里,这些蠕动的小生命,当渠水干涸时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它们则成了千古的标本。
佛塔在水道的东北区。佛塔南面的土台上,凌乱地散布着硕大的木头,再向南,一块台地上尚存倒塌的房屋遗迹,残断的墙壁间裸露着灰白的芦苇。
在当时,人们将芦苇捆扎成束条,再串接扎固,两端连接在胡杨木骨架上,用草泥涂在芦苇上制成房屋的墙壁。这种建造墙壁的方法相传悠久,至今,在被称为“丝绸之路”南道的一些偏远地区,仍可见到以芦苇串扎成墙壁建起的房舍。
水道的西南区是三间房遗迹。这座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建在一块高于四周地面数米的土台上。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得多,东西两厢则显得狭小一些,与东北区房屋建筑不同的是,这些房是用两种规格不同的土墼垒砌而成,从西厢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三间房的构造比较规整,而东西两厢的墙壁是由红柳枝作夹条,表面涂以草泥而成。
循行向西,有一处宽阔的院落,院落坐西朝东。院内,南北各有三间横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中,这座院落的建筑是比较排场的。相形之下,在西南面的那些散杂的房屋,无论房屋的构造和布局,都要比前者大为逊色。
如果说,有人根据出土的文书和木简推测三间房是楼兰古城的官署遗迹,那么,面前清晰可辨的不同的房屋建筑格式,是否在无言地暗示,这里曾经不仅有上下阶层的对比,甚至也有贫富悬殊的差异?
楼兰,从公元前一百七十六年出现你的名字,至公元前七十七年改称为鄯善,史册上屡屡提及的楼兰就是面前的你吗?这,仍然是论争未果的谜。如果说公元三百三十年的某一天是一个忌日,那么,忌日前的四个世纪里,楼兰有过文明璀璨的篇章。自此之后,楼兰便像一颗坠落的陨星黯淡了,而眼前荒芜凋敝的残阙,又像一座巨大的冢丘,在一千七百年漫长的岁月中,被荒漠中无情的风沙吞噬了。湮灭的楼兰古城,难道这就是你要告诉人们的谜底吗?
追溯历史,楼兰古城毕竟在历史上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它的身边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它的门前环流着清澈的河水,人们在碧波中泛舟捕鱼,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人们在天壤之间沐浴着大自然优渥的恩赐。当公元四世纪,人们最终弃离这块沃野时,袅袅的炊烟在楼兰上空消失了。
在诸多的因素之中,必然与楼兰人生存的自然环境日趋恶劣有关,人们既然不能与大自然相抗衡,所以也就无法厮守这方天堂般的乐园。也许,楼兰人的生命在时空中走得太快太急;也许,当楼兰人来不及抱怨苍天不公时,他们便寝睡在这块曾是绿洲的家园里。
楼兰古城,都是因为你神秘的诱惑让人们来到这里,也又因为你神秘的困惑黯然离去。没有人能给你带来昔日里的繁华,同样,也无法带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因为楼兰古城给人负荷的殇情实在是太沉重了。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谈片

  相声和小品缘何衰落
高伟杰
“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这句原本带有一些贬义的俗语在八十年代初相声风行的时候曾被一些行家用作赞语,以此来说明当时人们喜欢相声甚过喜欢歌曲演唱的情况。而今却不同了,相声和小品大有“门前冷落车马稀”之状。
谈及原因,从演员的角度来说,几乎众口一词:没有好本子;观众欣赏水平太高。笔者觉得这只是问题的浅层次,更重要、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以下三个“度”的把握失控。
相声、小品的思想内容深度不够。以“笑”为基本宗旨的艺术形式不论内容是褒是贬,都应有较高的思想内蕴方为佳品。而在人们的欣赏习惯下,一般应多以讥讽、针砭为主要基调。不然,人们不如去看正剧,何必非看喜剧呢?以相声为例。当年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杨振华、金炳昶的相声《大裤衩子》风靡全国。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性强,愤怒、尖锐地控诉了“四人帮”余孽的荒唐与猖獗,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以后,一批反映“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为内容的相声纷纷问世,也都质量较高,颇受欢迎。而这些年的许多相声,往往流于形式,机械地为某些政策服务,图解政策;甚至有一些相声更直接地就是为某一次或某一行业的文艺晚会主题服务的,而不是从艺术的本身出发,为人生,为社会,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个大主题服务。这自然就削弱了艺术的思想深度。
幽默技巧强度不够。在相声、小品经常运用的技巧中,衬托、对比、夸张等最为常见和多用。而近年的一些相声、小品使用时往往显得生硬、拙劣,反差度不大,给人的回味与笑的期待自然就差了。某小品旨在反映农村戒赌,一农妇见丈夫嗜赌成性,屡教不改,便索性自己也跻身赌场,装作帮助丈夫赢回赌资的样子。丈夫见妻子也助阵,十分高兴。等到妻子愈输愈多、愈赌愈有瘾的时候,丈夫才迷途知返,深知赌之害处。而这时农妇才揭开底:自己是为了劝丈夫戒赌才来赌的!该小品竟能获得二等奖。其中除了主题正确之外,没有小品应有的衬托、对比、夸张等技法,只有过分的表演,这怎能赢得群众的笑声?
演员的表演技巧高度不够。老一代的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马三立等,均是靠“演技”而闻名。而今日一些演员,则多以形象怪异而著名,真正靠演技功夫到“家”的实在凤毛麟角。相声、小品舞台上有几个出类拔萃的名角呢?很多演员以形象“独特”、表演夸张过格而赚取观众的笑声,不知或不懂表演技巧的不在少数。更有一些演员是在其他艺术领域因故“退役”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长个嘴儿,就能演小品儿”。如此这般,我们的笑的艺术还能让人笑得出来吗?


第4版(副刊)
专栏:贺新年影视两路紧忙乎

《好戏连台》做“除夕大餐”
▲岁末将至,又到了各地电视台殚思极虑为辛劳了一年的观众献上一道“除夕大餐”而紧张忙碌的时候。近几年来随着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全国人民围着一台春节电视晚会度除夕的情景正在改变。为此广大电视工作者和文艺家们年年都得想出新招来,一批贺岁影片、贺岁电视剧的出现,将是人们在1998年春节中看到的文化新景观。而在这股新兴的专为贺岁而来的创作热潮中,北京电视台将要推出的全国首部电视话剧,亦可谓别出心裁。
这部不经舞台演出而直接以电视手法加以表现的话剧《好戏连台》,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1998年春节的北京。中年作家王国庆与妻子因性格原因刚刚离异,分手后妻子担心王国庆第一个单身独处的春节——1998年春节孤独寂寞,便擅自在报纸上登广告邀请同名“国庆”者与王国庆共度除夕之夜。于是当除夕夜单身的王国庆正倍觉伤感时,一个个“国庆”叩响了他的门,这里面有下岗女工、个体户、菜农以及作家、律师、居委会大妈等等。他们带着一幕幕展示当代京城百姓心态的生活喜剧,走到了观众面前。最后妻子的出场,两人情感的复合将全剧推向高潮,从而使真情、友情、爱情在1998年新春来临之际得到了真切的表现。
该剧在音乐设计上也有意将1997年受欢迎的《一九九七》、《心情不错》、《好戏连台》等歌曲安排进剧情的发展中,并由原唱者高枫、冯晓泉、孙悦等现场配合剧情演唱。该剧由廖向红、马戎分别担任话剧、电视导演,丁嘉丽、高宝宝、韩善续、金雅琴、李敏、王超、孙佳星、关凌参加该剧演出。这部由启明东方大众传播公司、北京电视台生活节目部等机构联合制作的电视话剧,将在除夕夜和初一上午与观众见面。


第4版(副刊)
专栏:贺新年影视两路紧忙乎

《甲方乙方》给大家添欢乐
▲成功拍摄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片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手,日前完成了贺岁影片《甲方乙方》的摄制。“大过年的能给大家添些欢乐,这对于电影工作者不能不说是件美好的事。”出品人张和平、韩三平如是说,这也正是该片创作的主旨。影片通过四个善良、机智又善解人意的自由职业者,在1997年开设起“好梦一日游”业务,帮助生活中诸如想当一回“二战”将军的个体户、想体验一下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滋味的厨师,以及想圆爱情梦的失恋者、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从好玩到投入自己的真情,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而献出自己的新房等饶有兴味的情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捧腹却也温暖感人的故事。
由史东明、卓顺国等人策划,冯小刚、王刚编剧,并由冯小刚执导,葛优、刘蓓、何小冰、冯小刚主演的这部贺岁片,12月底开始在全国各地相继上映。
(西文)


第4版(副刊)
专栏:舞台纵横

娜·巴甫洛娃领衔
俄罗斯芭蕾明星将有精彩表演
▲12月24日和25日,北京观众可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一睹俄罗斯九位芭蕾明星的风采,闻名国际舞台的娜捷日塔·巴甫洛娃也在其中,她曾是前苏联的人民演员。
由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邀请的这些明星称做“俄罗斯全明星芭蕾舞团”,其中多是国际大赛的获奖者,都在俄罗斯芭蕾界享有声誉。除北京外,他们还将在元旦前后去广州、深圳、珠海、中山、天津、苏州、济南、上海等城市演出,剧目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吉赛尔》、《海盗》、《堂吉诃德》等经典作品片断。


第4版(副刊)
专栏:舞台纵横迎元旦,中外芭蕾聚北京

演出重金制作的《茶花女》、《玄凤》
广州芭蕾舞团再度进京
▲一年前曾让北京观众刮目相看的广州芭蕾舞团再次进京,12月18日、19日、21日和22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演出他们新排的舞剧《玄凤》和《茶花女》。
据团长张丹丹介绍,引进世界名作《茶花女》需要5万美金,曾一度令他们陷入窘境,后经利建集团慷慨支持,才峰回路转。他们还因此进行机制改革,聘利建集团总裁贺丹青任舞团总经理,主管财务、行政、经营。他们在《茶花女》中共投入制作费140万元人民币。此剧曾在上海、杭州、金华上演时获好评。《玄凤》是他们邀请编导家张建民、作曲家杜鸣心共同创作的民族芭蕾舞剧,耗资也达上百万元人民币。美丽的大自然养育出森林精灵玄凤。皇帝闻讯赶去猎艳,玄凤却救了一位英俊青年的性命,青年因而爱上了玄凤。但是青年经不起皇帝以半壁江山为代价的诱惑,带人为皇帝捕捉玄凤,为此自己的生命也枯竭,他悔恨交加。皇帝火烧森林,万物面临灭亡。玄凤为救众生,跳入火海涅槃永生。此剧是第一次在广州之外上演。演出由北京启明演出公司、广州芭蕾文化传播广告有限公司主办,佟树声、郭菲、邹罡、苏鸿、朝乐蒙、唐舸主演。


第4版(副刊)
专栏:饮食文化大观

  这里为何“七八九不讲,专讲十”兴国客家饮食
胡玉春
江西赣南兴国县,建县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以皇帝年号为县名。明末清初的战乱,兴国县居民十去其九,故清代闽粤客家大量迁入,成为颇有代表性的客家县。兴国客家人讲究饮食,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有微名。恰好应了一句兴国县的歇后语:七八九不讲,专讲十。
兴国客家的不少菜肴食品,都颇有历史渊源,如街头常见的小吃倒蒸番薯干,就是明代清官海瑞客居兴国时的产物。明朝嘉靖年间,海瑞出任兴国县令时,正是辛酉兵灾之后,全县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海瑞招抚客籍流民开垦土地,推行减轻农民负担的“一条鞭法”。他下乡时穿草鞋、歇茶亭、不扰民,并让随从把兴国县多产的番薯切片,蒸熟晒干,充当下乡的干粮。
海瑞到乡村,随从常把番薯干寄放到百姓饭罾里加热。百姓见状,十分感动,常恳请他们共同用饭,饭后,海瑞必吩咐随从把蒸好的干粮转赠百姓。海瑞的番薯干经过复蒸复晒,滋味甘甜,软硬适口,百姓十分珍惜,邀亲唤友品尝。海瑞离开兴国县后,百姓仍制作这种番薯干馈赠亲友,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并延续至今。
兴国县是鱼米之乡,客家菜谱以鱼为先,讲究“年年有余”的吉兆。中国有名的珍贵鱼种“金狮红鲤”即产在兴国。兴国养红鲤鱼的历史悠久,相传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早年在东龛岩隐居读书时,就在他的洗墨池内养了红鲤鱼,他出山时,用毛笔在鱼颈画了一个环,以便回来相认。后来东龛一带的红鲤鱼颈间都有一道环,人称“铜镮鲤”。元代翰林滕宾的“题龛岩十咏”诗中有:
当年曾把铜镮券,串却金鱼挂壁间。一夜风雷作霖雨,化龙飞去不知还。
兴国红鲤体态优美,曾专程运到北京,放养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河里,供四方宾客观赏。兴国红鲤肉厚味美,营养丰富,兴国民间素有给孕妇煎红鲤鱼汤安胎的习俗,一直是餐桌上的上品佳肴。
兴国客家菜肴中,往往融注着做菜人的一片苦心,兴国鱼丝就是这样的典型。相传兴国鱼丝的做法,是一位排工的妇娘首创。
旧时兴国潋江上下,满江竹排木筏,排工们顺江东下,在下江繁华的商埠码头流连忘返,让家中的妻儿日夜悬望。有一年,一位排工的妇娘,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用做粉干的方法,精心烹调了鱼肉粉丝。丈夫出门时,煮一碗给他饯行。这排工吃着鲜嫩绵软的鱼丝,十分欢喜,问起菜名。他妇娘含情脉脉地说:“郎行千里牵奴心。这菜叫‘与你相思’。”这一年,这位排工早早地带钱还家,让左邻右舍盼郎归的女人们,羡慕得眼红心热。这“与你相思”的鱼丝做法,遂不胫而走,成为兴国的一道特色菜。直到现在,兴国人仍有让出门人吃一碗鱼丝再走的习俗。
兴国有一道象征兄弟怡怡的菜,叫“蝴蝶鱼”。做法是将鱼脊肉切片,拌上薯粉,用锤子砸成薄片后,烧开水一氽,鱼片即像蝴蝶般张开双翼,在清清的汤水中上下翻飞。蝴蝶鱼汤鲜肉滑,十分可口,二片离而不断的翅膀,恰如分割不开的兄弟情义。
相传过去有一对小兄弟,父母双亡,从外地来兴国县开基。几年后,哥哥娶了老婆,便想分家另过好日子,抛开弟弟不管。嫂子颇为贤淑,新来乍到,说话避嫌,便为哥俩做一道菜。她把切片的鱼脊肉洒上薯粉,让他们分别用锤子砸。哥俩以为成了肉饼,不料烧出来一看,都是二片相连的肉。嫂子和颜悦色地说:“兄弟之情像这鱼片一样,砸烂了肉还连着筋。”哥哥大悟,不再言分家之事。蝴蝶鱼遂成兴国客家的传统菜。
民以食为天。但如兴国客家这种蕴含着丰富历史掌故的饮食文化,在全国都不多见。


第4版(副刊)
专栏:

内蒙古赤峰市民族歌舞团最近创作演出了舞蹈新剧《太阳契丹》,以契丹原有生活习俗、历史风貌为背景,通过契哥和丹妹的爱情故事,表现一段文化史诗。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远航
盛长峰(广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