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奢侈排放”与“生存排放”
宗适时
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在日本京都落下帷幕。会议最后阶段的谈判异常激烈和紧张,几乎持续了两天两夜,才勉强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规定了义务。对此关注多年的人们感到些许安慰。但发达国家在此次会议上的种种表现,也引发人们的诸多思考。
会议伊始,一些发达国家即上演了一出企图推卸责任、嫁祸于人的闹剧。他们硬要在会议既定议程之外,加上要求所有国家承担限排义务的议题。此举理所当然地遭到发展中国家反对。之后,它们又抛出了一个提案,称发达国家这次作出减排温室气体的具体承诺,要以发展中国家承诺将来承担“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义务为条件。其逻辑是:气候变化是全球问题,解决全球问题需要全球的参与,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应参与温室气体的减排和限排。但它们回避了一个根本问题,今天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是发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无节制地排放了100多年造成的;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2%,但却消耗了世界70%以上的能源,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排放总量的6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尚不能满足其人民的基本需求,其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仍然很低,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责任、也不可能参与减排或限排。显而易见,发达国家提出这种要求只是为了混淆责任。
《日本时报》深刻地指出,从表面上看,京都会议是全球环境会议,其实,世界各主要政治力量以京都为舞台展开的是一场政治“角逐战”。然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被谈判对手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它们很清楚,真理在自己一边。在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之间,纷纷传阅着从《纽约时报》上复印下来的一幅漫画:左边是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正跪在地上费力地吹着一小堆木柴生火烧饭;右边则昂首挺胸站立着一个西装笔挺的富人,其背后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富人颐指气使地向穷人喝令道:停止全球变暖!这就是“奢侈排放”和“生存排放”对比的生动写照。因此,面对发达国家的无理要求,发展中国家异口同声地作出了回答:不!
发展中国家目前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并不表明发展中国家不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不少发展中国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许多对应措施,在某些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比某些发达国家做的还要多。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绝不能与发达国家一起为气候变化承担国际责任,这是一个原则问题。
国际上的大事,责任还是分清为好。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排放”是维持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而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则是应当也是能够减少的,“奢侈排放”的恶果不应当由发展中国家去分担责任。对付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责无旁贷。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瑞环会见昆士兰州总理
双方认为中澳关系发展顺利
本报凯恩斯12月18日电记者于青、李学江报道:正在澳大利亚进行访问的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下午在此间亲切会见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总理罗布·博比奇。
在会见中,双方一致认为,中澳两国关系近年来的顺利发展,为昆士兰州与它的中国友好城市上海市以及中国其他地区开展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李瑞环和博比奇还表示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昆州与中国各地区在旅游、矿产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会见后,博比奇为李瑞环访问昆州举行了欢迎宴会。
李瑞环主席一行是今天上午乘飞机从悉尼抵达这里的。(附图片)
 12月17日,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为庆祝中澳建交25周年举行招待会,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出席了招待会。这是李瑞环和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左一)及前总理惠特拉姆(右一)、霍克(左二)在一起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齐铁砚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姆贝基当选非国大主席
本报约翰内斯堡12月18日电记者温宪报道:南非副总统塔博·姆贝基17日正式当选为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主席。
今年55岁的姆贝基是在非国大第五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唯一候选人当选这一职务的。与此同时,79岁的曼德拉正式走下了作为执政党的非国大最高领导职位。
今天上午,出席非国大此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共中央代表、中联部副部长刘敬钦向大会转交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致姆贝基主席的贺电。
同日,原非国大全国主席雅各布·朱马当选为非国大副主席,原南非全国矿工联盟总书记摩兰特当选为非国大总书记。
姆贝基1942年6月18日出生于南非的特兰斯凯。14岁(1956年)就加入非国大青年组织,投身于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1961年,姆贝基赴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经济系学习,并取得了学位。1975年被选入非国大的决策机构全国执委会。1989年出任非国大外事部主任。在南非消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政治谈判中,姆贝基一直是非国大的主要代表。姆贝基1993年8月当选为非国大全国主席,1994年12月当选为非国大副主席,1994年5月出任南非第一副总统。(附图片)
塔博·姆贝基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友谊宫中颂友谊
——记俄中友协成立四十周年庆祝会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刘刚
12月16日晚,莫斯科遇到了数十年来未见的严寒,室外温度降至零下33摄氏度。然而,在阿尔巴特大街的友谊宫内,灯火辉煌,人头攒动,情意融融,气氛格外热烈,其礼堂正中挂着醒目的横幅:热烈庆祝俄中友协成立40周年。
很多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都来参加庆祝晚会。俄中友协名誉主席阿尔希波夫一眼认出了记者,前不久我们在阿尔希波夫家为他庆祝了90岁寿辰。他握着我的手说:“俄中人民的友谊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今天的庆祝会也是我个人的节日!”当了解到他是只身一人冒严寒来参加庆祝会时,记者被这位老人深深感动了。
晚会上宣读了叶利钦总统、普里马科夫外长、中国中俄友好协会的贺电,贺电都对40年如一日热衷于俄中友好事业的人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最良好的祝愿。对始终不渝致力于巩固和发展两国人民友谊与相互了解的俄中友协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俄政府代表、俄中友协领导人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分别在晚会上发表了热情的讲话。
俄中友协主席齐赫文斯基回顾了友协40年的工作。他说,40年前,许多重要领导人出席了苏中友协成立大会。友协的工作始终积极努力,甚至在两国关系出现曲折的时期,友协的工作也从未停止过。他说,目前俄政府已停止给所有民间团体拨款,但友协靠个人捐款仍做了大量工作,举办了纪念孙中山、宋庆龄、李大钊、朱德、毛泽东诞辰等一系列友好活动。
阿尔希波夫在讲话中说,40年前他曾作为苏联专家在北京工作。苏中友协和中苏友协成立之时,正值中国人民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之际,他亲眼目睹了中苏两国人民如何以同样喜悦的心情共同庆祝这一伟大成就。
一位莫斯科大学学生代表俄罗斯青年讲话,他说:“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年轻一代永远不忘老一辈为俄中两国人民友谊所作的贡献。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多做工作。”
李凤林大使在讲话中说,尽管两国关系经历过曲折,但两国人民之间却始终保持着友好交往,两国人民的友谊就像伏尔加河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正是这世代相传的友好之情帮助两国关系克服风雨走向正常化,并一步一步地提高到新的水平。
李凤林大使还向24位为友协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俄友好人士颁发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荣誉证书。
晚会上,俄中两国文艺工作者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他们满怀激情,时而用汉语时而用俄语演唱两国歌曲。中国的二胡、琵琶和俄罗斯的巴拉莱卡琴的演奏,使人们沉浸在中俄友好的浓郁气氛之中。(本报莫斯科12月17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约确定实施机构改革
签署接纳波捷匈议定书
本报布鲁塞尔12月16日电记者丁刚报道:今天上午,北约16国外长在这里举行会议,讨论有关机构改革和波黑维和问题。
会议审议通过了北约指挥机构改革方案。根据这项方案,北约拟将原有的65个司令部减少到20个,以使指挥系统更加机动灵活。此项改革将从明年1月开始,到1999年首脑会议时完成。
北约外长们还讨论了波黑维和问题。北约此前已经决定,目前驻扎在波黑的多国稳定部队明年6月到期后,将重新组建由北约领导的维和部队。本次会议确定了组建这支部队的政治和军事原则,决定由北约军事部门研究制定具体计划,于明年1月底以前提交理事会。北约理事会将在明年3月1日前做出决定。
本报布鲁塞尔12月16日电记者丁刚报道:今天下午,北约16国外长在这里的北约总部签署了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入盟的议定书。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说,议定书的签署标志着北约与三国的谈判已经结束。从现在起,北约将积极帮助三国按时于1999年加入北约。该议定书尚需经北约16国议会审议批准。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遏制两伊”难以为继
本报驻美国记者李云飞
伊朗总统哈塔米14日公开表示,希望同美国人民进行“富有哲理的、历史性的对话”。美国方面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克林顿总统15日在白宫说,他对伊朗总统的建议“感到鼓舞”并表示欢迎。美国同伊朗关系能否以此为契机出现转折目前尚难判断,但是美国的“遏制两伊”的政策已经难以为继却是此间舆论相当普遍的看法。
美国对待伊拉克和伊朗的“双遏制”最初是克林顿总统在1993年5月的一次讲话中作为口号提出来的。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到第二年4月由当时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将其形成为一项明确的政策。1995年,美国单方面宣布对伊朗实行禁运。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针对伊朗和利比亚的“达马托法”。
按照“达马托法”,凡是在伊朗投资2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国公司,美国就要对其进行惩罚。这种做法受到许多国家包括欧洲盟国的反对。先是加拿大和印尼的两家公司与伊朗签订1.8亿美元的能源合同。不久前法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的3家公司又与伊朗达成20亿美元的开发石油协议。目前美国国务院的官员正在对这5家公司进行“调查”,并与欧盟、俄罗斯商讨。不过商讨的内容已变成如何才能使美国不对这些与伊朗做生意的公司采取惩罚行动。“达马托法”实际上已形同虚设。
今年5月,哈塔米当选伊朗新总统后,美国就有人提出对两伊不能一锅煮,要区别对待。在最近爆发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对“双遏制”政策的异议就更多了。一些舆论认为:美国企图同时孤立伊拉克和伊朗已经数年了,但是事态的发展表明,伊拉克变得更难对付,伊朗则摆脱了美国的紧箍咒。美国当年在海湾战争中形成的联盟出现了裂缝,美国自己受到了孤立。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海湾战争后形成的同时孤立伊拉克和伊朗的政策。
促使人们提出重新审视“双遏制”政策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今年制订的新中亚战略。这项战略既要支持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独立倾向,又要限制伊朗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有人认为,这恐怕也难以同时做到。撇开历史、社会等因素,中亚地区的油、气输出如果要绕开俄罗斯则伊朗是主要经过地之一。这也是美国今年对价值16亿美元、从土库曼斯坦经伊朗到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工程不持异议的原因。伊朗地处中亚和中东之间,这一带正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6年来美国和伊拉克之间不时爆发危机并且僵持不下。
一位美国官员最近坦率地承认,政府每天都在关注着从伊朗发出的“重要信号”。美国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资深议员汉密尔顿则指出:“美国和伊朗应该从夸夸其谈中冷静下来,不要再互相把对方妖魔化而应该探讨如何改善关系,以便逐步建立起可靠的官方的对话渠道。”在“遏制两伊”的政策难以持久的情况下,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发生变化恐怕是迟早的事。 (本报华盛顿12月16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年终专稿

  日本的大国外交
本报驻日本记者张国成
频繁并卓有成效的大国外交构成了1997年世界外交活动的一大特色。日本也把巩固、改善、发展与其他世界大国的关系放到了今年外交工作的重点上。归纳起来,日本今年开展大国外交的目标可概括为: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改善与俄国之间因领土问题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关系。经过努力,日本上述目标可以说基本上达到。
日本从二战后即追随美国,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日美两国加强了同盟关系。尽管近年来国际风云变幻,对日本来说,这个同盟关系依旧是最重要的。由于日美两国政治体制相似,经济实力最为接近,因此,在日美关系中,除政治、经济因素外,军事同盟也是联系两国同盟的纽带。从1952年起,日美之间就存在着建立在《日美安保条约》基础上的军事同盟。在冷战后的世界局势中,日本主导势力认为只有重申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并在新的形势下赋予日美安保条约新的意义和内容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也有美国的战略意图。经过日美双方一年多的磋商,终于在今年6月和11月拿出了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方针》的中间报告和最终报告。日本政府及执政的自民党认为,这是它在1997年取得的最重要的一项外交成果。
当今世界是个多极化的世界。在修改《方针》的中间报告提出后,自认为巩固了日美同盟关系的日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大国。其中引人注目的行动是桥本首相分别于7月24日和8月28日提出了日本对俄外交和对华外交的新政策。日本舆论称这是桥本内阁在完成日美外交后,开始的“欧亚大陆新外交”。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份。但是,1996年,由于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钓鱼岛和台湾等问题上的错误举动,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两国政治关系受到了很大损伤。但是日本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离开对华外交就谈不上日本的大国外交。面对这一现实,日本今年在对华关系上作出了积极的调整。8月28日,桥本首相发表了对华政策。他首先申明了在与中国关系问题上最重要的原则,即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并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不支持台湾独立的原则立场。接着,他提出了“相互理解、加强对话、扩大合作和形成共同秩序”的对华外交四原则。两国总理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的日子里实现了互访。人们注意到,在对历史的认识问题上,人们感到在日本今年相对“耳净”了。今秋,当一伙右翼分子企图再登钓鱼岛时,日本政府作出了拦阻的姿态。这些事实证明,只要从大局出发,日本在维护中日关系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由于中日两国的共同努力,中日关系在今年恢复了发展的势头。
日俄关系对日本来说是个老大难问题,难就难在领土问题上。由于领土问题解决不了,至今日俄尚未签署和平条约,两国关系也处于不冷不热状态。日俄外交就像日本大国外交中的一条跛腿。今年6月,俄国总统应邀出席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更使日本产生了一种紧迫感。7月24日,桥本发表了新的对俄外交政策,提出了“相互信赖、相互利益和着眼未来”三项原则。新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不再把解决领土问题作为先决条件。接着,11月初,日俄举行了非正式首脑会晤。日本允诺向俄国提供经济援助与合作;双方同意争取在2000年缔结和平条约。从而,两国关系取得了自1956年建交以来最大的进展。
综观今年日本的大国外交,应该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日美通过对安保体制“再定义”,虽然巩固了日美同盟关系,但却给日本带来有可能卷入战争纠纷之忧,并给亚洲各国增添了新的疑虑。这一点似是一个败笔。(本报东京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访德
新华社波恩12月17日电(记者胡旭东)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及其一行17日在结束对德国的访问后回国。
访问期间,江村罗布会见了德国经济合作和发展部国务秘书海尔特尔和外交部政治司司长祖德霍夫等官员,就扩大西藏自治区与德国有关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德方表示,德国政府将继续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德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德工商界与西藏自治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江村罗布还会见了德国经济界、新闻界和一些社会团体的人士,介绍了西藏自治区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介绍了西藏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政策。江村罗布在会见这些人士时指出,只要达赖彻底放弃西藏独立的主张,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停止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中央政府将欢迎他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有生之年为祖国和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
江村罗布是在10日抵达德国访问的。在此之前,他访问了挪威。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拿马驻港机构更名
本报联合国12月18日电记者符福渊、周德武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拿马共和国政府关于巴拿马驻香港经济贸易临时办事处改为巴拿马驻香港经济贸易办事处协定》的签字仪式今晚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举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与巴拿马常驻日内瓦联合国机构代表莱昂纳多·甘大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
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后,原巴拿马驻香港总领事馆更名为巴拿马驻香港经济贸易临时办事处,今天签署的协定把“临时”两字去掉了。秦华孙大使强调,这个协定的签署将对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相信两国关系会朝着正确道路继续迈进。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年末谈美对外政策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16日电(记者袁炳忠)美国总统克林顿16日在此间举行的年末记者招待会上阐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强调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要为解决亚洲金融危机作出更大贡献。
克林顿要求国会批准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该组织制定救援计划,以帮助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亚洲国家恢复经济活力。他强调,亚洲是美国的重要出口市场,帮助亚洲国家渡过金融危机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
在谈到北约东扩时,克林顿宣布,美国已经邀请北约16个成员国以及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于1999年春天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晤,正式接纳波、匈、捷三国为北约成员国。
克林顿还谈到了美国对伊拉克和伊朗的政策。他表示要敦促国际社会对伊拉克进行更多的制裁,以迫使其接受武器核查,全面执行联合国决议。对于伊朗,克林顿表示了同它改善关系的愿望。他说,他对伊朗总统哈塔米提出同美国对话“感到鼓舞”,但他对美国同伊朗对话提出了先决条件,即伊朗停止他所宣称的对恐怖活动的支持。


第6版(国际)
专栏:

  韩国总统大选初步揭晓
金大中稳操胜券
本报汉城12月19日电记者王林昌报道:韩国第十五届总统大选结果今天凌晨初步揭晓。到北京时间1时记者发稿时止,新政治国民会议总统候选人金大中以占总票数40.3%的得票率领先于其他总统候选人,已稳操胜券。
韩国总统大选自18日清晨6时起,在全国16407个投票站同时进行投票。参加这次投票的选民占全体选民总数的79.8%,略低于1992年的第十四届总统大选。
这次竞选主要在金大中和大国家党的李会昌、国民新党的李仁济3人中角逐。
金大中之所以当选,主要在于他在光州和全罗南道等地有长期稳定的政治根基,并主张政权交替,保护民生,得到了多数选民的认同。
金大中,1925年出生于全罗南道,早年毕业于京熙大学经济科,60年代起开始从政。曾于1961、1963、1967、1977年4次当选为国会议员,1971、1987、1992年3次竞选总统。1995年创建新政治国民会议,任总裁,并于今年参加第十五届全国总统竞选。
在金大中的家乡,人们得知金大中得票领先的消息后,走上街头,手舞足蹈,敲锣打鼓欢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