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关于做好新闻出版工作的思考
于友先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这既赋予了新闻出版战线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又为我们做好新闻出版工作提出了根本指导原则。
  做好新闻出版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出版工作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的高度凝炼和准确概括,涵盖了新闻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做好新闻出版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加强管理是党和国家赋予新闻出版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能,是新闻出版工作坚持正确方向的基础性条件。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由其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任何时候都不能在政治方向上出问题。对此,新闻出版部门的同志特别是担负领导责任的同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十分清醒的头脑。越是强调发展,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使新闻出版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出版工作总的发展态势是健康的,但其中也曾出现过一些起伏。有的时候由于少数新闻出版单位和一些同志没有把握好导向,出版物中出现了带倾向性的问题,于是不得不集中精力进行整顿,使得改革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历史的教训需要很好地汲取。
出版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制度创新,改革绝不仅仅是为了冲破旧体制的束缚,而是要建立新的体制和新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管理与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强管理既包括建立宏观的管理机制,也包括提高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低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许多出版单位实际上是以一定意义上的垄断利润掩盖了经营管理上的低水平,投入大、产出低、消耗多、成本高的问题比较严重。在这方面,加强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
加强和完善新闻出版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是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四大以来,通过建立和完善新闻出版的宏观管理体系,预报机制、监督机制、保证机制、责任机制、奖励机制等的逐步确立,新闻出版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明显提高,但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战略部署对新闻出版工作提出的任务相比,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方面。从总体上讲,新闻出版管理工作还存在直接管理多,间接调控少;行政手段运用多,综合手段运用少;微观管理多,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少;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我们从管理体制、管理规范和管理手段上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优化结构是出版体制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推动新闻出版工作实现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阶段转移的重要目标。结构是体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出版体制存在的弊端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结构问题上。大而全、小而全等造成的结构僵硬,使得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有效地发挥出来,出版产业间的竞争还很不充分,出版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难以有效进行,投入乏力严重地困扰着出版产业的发展。贯彻十五大精神,必须加大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价格结构、分配结构、投资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力度,以结构整合为契机,遵循出版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全面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使改革真正成为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提高质量是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线,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闻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题。新闻出版工作的编印发诸环节和科工贸各门类都有质量的要求,但最集中的还是反映在出版物的质量上。出版物的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艺术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等。政治质量是出版物最重要的质量,但编校印装质量低劣的出版物将严重地恶化读者的阅读心理,当然会使出版物所承载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难以有效传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抓出版物质量,全面抓,反复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跨世纪部署,对我们这一代出版人中的绝大多数同志来讲,这个部署与我们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就是要为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知道,党中央提出的“再翻一番”,不仅表明我们的国家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而且对包括出版工作在内的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社会的信息流量和流动频率将出现倍增,意味着我国人民对出版物的需求量和消费量将会出现倍增,这两个倍增非常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新闻出版工作的任务和使命。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培养同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新闻出版工作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负有很重的责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需要全社会兴起广泛深入的学习热潮,更需要新闻出版业给予更加充分和强有力的支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研究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出版工作时,曾深刻地指出,新闻出版工作事关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十五大精神,对这一指示的理解更深刻了。抓质量、促繁荣是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抓质量、促繁荣来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是跨世纪新闻出版工作的主题和目标。
新闻出版事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新闻出版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虽不是所有国家的每个产业都十分发达,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都有一个十分发达、与其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取得了极为显著的进步。出版业已经从单一的纸介质媒体发展到纸、磁、光、电多种媒体综合发展;图书出版行业的销售额从十几亿元发展到二百多亿元,出版系统的利润从数亿元发展到数十亿元;全国书报刊的总用纸量从38万吨增长到150万吨。出版行业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新闻出版业有更大的发展,取得更大的繁荣。
  更新观念,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十五大报告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政策取向,这对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闻出版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工作部门,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努力完成“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动摇的。深化出版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运行机制。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应有利于加强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新闻出版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有利于调动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增强出版产业的生机与活力。新闻出版工作绝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尊重市场法则,也不意味着可以违背市场规律。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以改革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同样适用于深化出版体制的改革。事实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产业不发展壮大,坚持出版事业的正确方向就得不到足够的支持,最终这个要求也会落空。在出版产业的外部经济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并将发生更加深刻变化的今天,一定要尊重市场法则,增强市场意识,努力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深化出版体制改革首先需要更新观念,拓宽眼界。孤立地研究和思考问题,出版改革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是在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出版体制改革的,必须把出版体制改革置于国家改革发展的总的坐标系中来考察和研究,需要各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必须走出封闭的小圈子,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推进意识。
提出推动新闻出版业要实现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快四年了,可以说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应在继续深化阶段性转变的过程中全面推进。建立新的出版体制,实现出版产业由规模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转变,变出版产业的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这些阶段性转变的基本内容,是符合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也是符合改革发展的大趋势的。坚持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努力发展出版产业的过程,就是阶段性转变继续深化的过程。
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应以提高集约化程度为重点,以促进兼并与联合为突破口。出版产业长期形成的分散化、小而全的状况,已经非常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大、机制僵化等内在的矛盾,而且使得出版物市场被严重分割,贸易壁垒日趋严重。应通过提高集约化水平,在全国形成一批以产权为纽带,能够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大型和超大型出版集团,以改变目前各自为政、小而全的落后状况,打破贸易壁垒。这种出版集团不应是行政管理部门的翻牌,更不能只局限于区域市场,而应该能够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甚至是跨国经营。如果经过几年的努力,使中国尽快出现几家或者十几家大型和超大型出版集团,加上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支持,中国出版产业才有可能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峻挑战。
深化出版体制改革仍然要以深化发行体制改革为重要方面。不能就发行谈发行,应有整体推进意识。编印发诸环节都要关心和支持发行体制改革。新华书店全面推行连锁经营、代理制已经势在必行。在连锁经营方面,许多地区已经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连锁的形式也已经多样化、系列化,现在需要提出总体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这项工作。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完全适用于新华书店系统,应进行积极探索。对发货店进行企业重组、兼并与联合或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完全必要也是可能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有图书批发企业的集约化程度,在全国努力形成若干个能够辐射区域市场的发行中心,以打破现在比较严重的市场壁垒,促进竞争、开放、统一、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新华书店的销货店,应该继续在放开搞活上下功夫,鼓励对一些销货店承包、租赁、出售、转让,真正搞活机制,提高他们销售一般图书的积极性。在发行体制改革中,应特别注意提高运用先进技术的问题,加快全国图书电子销售网络的建设,全面推行条码售书,提高发行工作的科技含量。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形象工程”莫入误区
张黎洲
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问题的一系列深刻论述和重要措施,为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推动它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向前发展。
这些年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基础工程的建设。比如,正在一些城市开展的“形象工程”建设,便是一例。精神文明建设中,在开展诸如以“抓精品”为目的的“五个一工程”、以“献爱心”为标志的“希望工程”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和深远影响之后,城市又兴起以改善环境、塑造形象为中心内容的“形象工程”建设,很有意义。有些城市把塑造城市形象、单位形象、社区形象、市民形象、产品形象联在一起,群策群力,真抓实干,既为广大群众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群众称赞说:“形象工程,不愧是文明工程、造福工程、民心工程!”
但从某些城市的情况看,能否准确把握内涵和正确组织实施,是“形象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如果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好,创建“形象工程”活动就有可能走入误区,“形象工程”将流于形式主义,那恰恰是事与愿违!
把握好“形象工程”的内涵,主要是应当正确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什么叫做形象?怎样看待形象?如何塑造形象?就一个城市而言,其形象包括外在的面貌、象征和内在的秉性、素质两大方面,前者指的是物的形象,后者指的是人的形象。物的形象和人的形象交融渗透形成的特有风貌展示给外界,人们就可以从中得出一定的印象和评价。许多城市在塑造城市形象的时候,注重塑造单位、社区、市民形象,说明他们深谙城市形象的完整意义和深层含义。基于对城市形象的这种理解,那么,构建城市文明形象就得“两手抓”:既要有设施、载体等硬件建设,更要有精神、风尚等软件建设,不来个“软硬兼施”,是难以真正塑造出良好的城市文明形象的。一句话,城市“形象工程”建设,只有遵循外在表征与内在素质、物的形象与人的形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统一、相配套的原则,才称得上对其内涵有真切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依照上述的理解,怎样衡量和评价一个城市的形象好不好呢?那就得看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开放状况、文明程度、文化氛围、社会秩序、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绿化美化等诸多方面,特别要看蕴含在这诸多方面当中的人的作用、人的行为、人的风貌、人的素质、人的形象。决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讲城市建设不讲其他方面,城市建设又只看是否有“几大建筑”而不看为民办几多实事。有的“形象工程”建设的误区,正是表现在这里。在某些城市的决策者看来,讲城市形象,主要就看城区街道有多宽,高层建筑有多少,图书馆、影剧院、展览厅、游乐园等所谓最能显示城市形象的文化娱乐场所有多气派。他们认为,创建“形象工程”为的是塑造“优美形象”,不搞得像模像样,外界看不起,外商不肯来,文明建设也上不了档次。有的则把城市形象看成领导人形象,把“形象工程”的成果看成一任领导的政绩,“形象工程”实际上被当成了领导者个人的“树碑工程”。这样一来,“形象工程”往往不是量力而行,而是追求虚名。经费捉襟见肘的困难可以不顾,城市脏乱差的状况可以不管,而是盲目攀比,片面求“洋”,兴师动众,勉为其难,去搞什么“五大建筑”、“十大工程”。群众尖锐地批评说:“不惜劳民伤财树形象,这不是造福而是生祸,不是政绩而是劣迹。”
形象和形式,只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要重形象,而不能重形式。只重形式和外观表象而不重内容和内在实质的思想作风,正是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创建“形象工程”而流于形式主义,既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损害城市及其领导者自身的形象。力戒形式主义,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千万不能忘记这一条。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从质和量的统一把握公有资产占优势
贺业军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种从质和量的统一来把握公有资产占优势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将对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量和质是统一于事物之中的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于一事物来说,一定的质决定一定的量,没有一定的量也不能保证一定的质。而决定事物运动方向和能量的是质,在一定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在以往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片面强调公有资产的量,认为公有的范围越大、公有的程度越高,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国有经济要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优势。实践的结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公有经济几乎覆盖了全社会,国有经济占了绝大比重,但整个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比重因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明显下降,但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未改变。其奥秘在于:首先,公有制经济的内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在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同时,集体经济迅速发展,比重上升;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比重约占1/3,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个百分点。其次,国有经济的范围已经收缩,但并未丧失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仍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所以,用质和量统一的观点把握公有资产占优势,不仅是科学方法论的体现,而且是我国实践经验的总结。根据质和量统一的原理并从我国实际出发,要保证公有资产占优势,除了在竞争中保持公有资产一定的数量优势外,“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资产质的重心,是提高国有资产的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为此,需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俗话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握拢的拳头才有力。过去我们曾指望,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的全部掌握来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但结果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所谓“短缺经济”。道理很简单,地区千差万别、生产工艺条件迥然相异,而产权形式一律化,必然束缚一些领域、行业、企业、地区的发展。另外,从能力方面考虑,国家的财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运作战线太长,大小企业都管,结果必然是都管不好。该抓的,因财力分散办不好;不该抓的抓了,因实力不足也难以办好。改革以来,虽然按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对国有经济布局做了一些调整,但还很不够,国有经济整体质量还不太高。因此,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十分必要。
抓住关键领域与企业,控制制约经济发展命脉的那些部门的资产,就使公有制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了“制高点”;集中财力和精力把这些行业管好了,把这部分资产搞活了,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导向作用就发挥出来了。这种位置和效率的统一,才是公有制得以巩固和坚持的基础。把人民关心的、涉及公共利益的大事抓好了,人民满意,社会主义才稳固。放开一般的、小的,使政府腾出财力和精力抓关键的、大的,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而且会强化公有制。包揽一切,不仅会导致整个国有经济运行的低效率,而且还会使政府陷入为解救数量越来越多的亏损企业而奔波的困境,最终还会损害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研讨会
刘芳吴乃山
空军政治学院不久前召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研讨会”。院内外专家学者就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与会者认为,党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主题和灵魂,是我党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运史和我国历史与现实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必然选择。要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就应当把邓小平理论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比较与思考。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三次巨变,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坚信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专家学者指出,高举旗帜必须牢牢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高举旗帜必须认清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当前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大家一致认为,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是我军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科学指南。要以此为指导,深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军和国防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积极推进军队建设,把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切实履行好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
钟和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日前在安徽举行。会议在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的基础上,围绕迈向新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次研讨会是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省社科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与会者认为,学习十五大文件,首先就要学好、掌握“高举旗帜”这个“主题”和“灵魂”。中国共产党人积七十六年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邓小平理论使这种结合达到新的高度,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党的十五大修改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规定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强调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明确指出,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靠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要求,是符合党心民心的正确决策。
与会同志认为,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关键在于真正高举旗帜。要深刻认识“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的道理,在根本指导思想和政治纲领上统一认识,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与会同志认为,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探索,在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世纪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出了新的贡献,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


第9版(理论)
专栏:

  提高“两个比重”的直接途径
李真
“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这是十五大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个要求是很有针对性的。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一九五二年一九七八年是百分之三十七点二,一九七九年是百分之三十三点一,一九八八年是百分之十九点三,目前只有百分之十。而美国是百分之四十五,其他发达国家是百分之四十左右,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不乐观。这一状况导致的结果是,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履行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的经济实力减弱。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定应征税额与实征税额之差,也就是“税收差额”比较大。它包括偷逃税款、税务拖欠(申报但未缴)、由于纳税人对税法的误解造成的漏缴和未履行的税务。据国际权威机构的划分,大体有三种类型的税收差额:第一类是国家的征管工作效率很高,税收差额低,在百分之十以下;第二类是国家的征管工作比较有效,税收差额是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第三类国家占大多数(包括发展中国家),其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税收差额达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
我国的情况应当属于上述第三类,税收差额至少在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之间。税收差额比较高的后果是,一部分该收的没有收上来,税收收入大量流失;一些企业靠偷漏税与同行竞争,破坏了市场规则,扰乱了经济秩序。同时,也使税务机关组织收入工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些地方为完成任务而出现虚收、寅吃卯粮的问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因此,减少税收差额是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两个比重”的直接途径,可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基础条件,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好的环境。
减少税收差额有赖于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稽查力度和提高干部素质。加强税收征管,必须加快征管改革,按照“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改革模式,压缩基层征收机构和税务职能管理机构,理顺职责,实现集中征收;进一步完善征管手段,健全电算化网络,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纳税户纳入电算化管理;建好增值税专用发票交叉稽核和防伪税控系统,逐步实现与工商、银行、财政、地税、海关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应针对管理的薄弱环节,比如预提所得税、反避税、商业增值税、集贸市场税收、个体私营税收等,分别制定严密的管理办法。只要建立起科学严密的征管体系和富有效率的征管制度,就会从制度上减少跑冒滴漏。在当前市场经济尚处在初级阶段,纳税人主动纳税意识不强,法制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必须加大稽查力度,增强执法刚性。根据纳税情况,加强日常稽查,发现问题,及时查究。有计划地开展专项稽查,同时开展执法检查。一方面发现政策、管理上的漏洞,纠正执法偏差,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查补偷逃税款,增加税收收入。还要加强专案稽查,对发现的重大案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认真查处,并公开曝光,严厉打击涉税犯罪行为。加强税务稽查,不仅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还是促申报、促收入、促进新的征管模式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保证新税制健康运行,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加强征管、搞好稽查,要以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保障。如果我们的干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高,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就会放松对纳税人的管理,甚至不严格执法,放纵违法分子。如果对税收业务不熟悉,业务能力不高,就不能正确执法,不能发现偷漏税问题。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干部管理制度,使干部素质得到尽快提高,成为政治坚定、秉公执法、业务熟练、爱岗敬业的过硬人才,敢于和善于同各种涉税犯罪活动作斗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通过上述努力,使税收差额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提高税收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增加税收收入,使税收发挥保护合法收入,打击非法收入,调节分配不公,维护经济秩序,优化经济环境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