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人物

  舒同人书皆正气
佟韦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日前开馆的舒同博物馆题词:“长征过来人,书坛谱新篇。”这是对舒同同志最好的概括。舒同蜚声中外。他的革命生涯和墨海生涯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为革命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人品与书品,正气浩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舒同从学生时代起,就敢想、敢说、敢做。他二十岁左右时就积极参与发起组织“马列主义研究会”;毅然发动群众怒逐反动县长;奋起撰发文章《中华民国之真面目》,矛头直指黑暗的社会。二十五岁时,他转入红军。在长征路上,在抗日前线,在解放战争中,他保持和发扬了这种英雄本色。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担任过党政军多种领导职务,晚年还担任过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的领导。在十年浩劫中,舒同的表现极具代表性。1971年的除夕之夜,他公开书写了一篇《献给专案组的新年贺词》,义正词严,铁骨铮铮,表面上是痛斥专案组令人发指的无端陷害,实际上就是公开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革命是舒同的第一职责,而书法则属于第二位的工作。两者的关系——书法艺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四化建设服务,他处理得非常完美。他自幼酷爱书法,曾系统地临习过历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篆隶草行楷无一不精。由于他积累丰富又善取精华,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水到渠成,创立“舒体”。他藏锋用笔,逆转回锋,结体宽博端庄,严正豪放;章法清刚雅正,大气磅礴。他善写榜书,多采浓墨,巧用腕力,笔笔送到,一丝不苟。他写字时全神贯注,人员进出,杂音满堂,他既无所见,又无所闻,直至书毕挥汗。他所书写的内容主要是毛主席诗词和古今爱国诗篇,诗书结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舒同在回答书家提问时,半开玩笑地说:“我的字,是七分半书。”何谓七分半书呢?他答曰:“就是在用笔和结体上楷行草隶篆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其半分,综合起来就是七分半了。”舒同的字可以说笔笔有根据,而又笔笔无来历,他的积累已经转换成独自面目了。舒同所答,乃是一种简化了的比喻,通俗易晓,便于领悟。概括他的回答复杂而简单:兼收并蓄,熔冶一炉是也。舒同勤于习练,乐于积累,善于思考,锐意出新。他的成就是卓著的,为书法领域开拓的境界是新颖的。
舒同成为名家却是在漫长的戎马生涯中形成的,“马背书法家”就于此时得名。毛主席赞赏他的书作,并与之切磋书艺。被誉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之后,他的书艺更不断得到升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成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一位书法革新的大家。现在“舒体”字已被选作印刷体之一,人们在每日的报刊上,都能感受到他的艺术之美。它必将激励更多的书家、书法爱好者,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舒同本身和他的书艺就是一组中华正气诗篇。(附图片)
五言联舒同
雄冠五岳天下名(七律)舒同


第11版(美术)
专栏:

  它山高举赶山鞭
剑武
它山,是张仃先生的名号。它洞,是其斋号。与之相关的常用章有:它、他石、它山翁等。此号,最早见题于他七十年代创作的作品。
此号来历有三:它为古蛇字,张仃家乡有山名蛇盘,以它为号,以不忘故土;张仃在文化大革命中,为“牛鬼蛇神”,故以之自嘲,并以此警示后人;它与他,虽有人物之别,但都是第三者,所以,它山也含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
年届八十,从艺六十五周年,参加革命六十四周年,像张仃这样的世纪老人,在中国美术界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了;像他这样一生与中国革命、中国美术风云际会的老人,更是寥寥无几。然而,这位一生总是身立中国美术界潮头的老人,近二十年来,却越来越不入时尚。他不参加笔会,不参加应酬,甚至尽力摒弃一切礼节性的社会活动,不是在“它洞”读书创作,就是进“它山”写生采风。
张仃有做不完的作业:临写秦篆、汉简、汉隶和泰山经石峪刻石;临摹石溪、程邃、黄宾虹,甚至临摹儿童画;他还以中国笔墨临摹欧洲画家的作品。
张仃有思考不尽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张仃总会给自己提出一个小专题,自己思考、实践,也与年轻的学者讨论。譬如说,雪景及东北白山黑水的表现、西北题材的处理及长安画派的继承发展、留白与日本画风的影响、中锋飞白与书画同源等。
去年9月,笔者随张仃赴西北写生、考察艺术。一天早晨,他告诉笔者:昨晚没睡好。笔者问:何故?答曰:梦里在改画。
为了艺术终日忙忙碌碌,甚至梦魂牵绕的张仃,躲进“它洞”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其动力则是在美术领域复兴中国文化的刚健清新、浑厚华滋的华夏气象。
自1984年离休以来,张仃每年都以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上山进沟,四处写生。他如神仙般,手执赶山鞭,把祖国的万水千山赶进画幅。对此,张仃的解释是,趁着自己还能跑得动,多看看,多写生,免得吃老本。
怕吃老本,是张仃坚持写生的动因之一,但不是全部的,甚至不是主要的动因。
张仃一再说,“不能使自己激动的对象,画出来是难以使观众激动的;不能使人激动的作品,很难说是好作品”。怎样的对象才能使画家、进而使观众激动呢?不外乎两种,一是耳闻目睹的;一是深思熟虑的。二者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递进的。没有耳闻目睹,便没有深思熟虑,这是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恐怕也是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在近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中,这个规律所以为人所轻视,就在于大家的注意力较多地投射在形式的独立品性的认可上。现在的问题是,形式不再是“形式主义”的同义词,曾经为之奋斗的艺术家却没有调整自己,还像堂吉诃德那样,在理论上与风车大战,在实践中钻牛角尖,必然的恶果便是艺术创作中的精神性贫血与语言性虚脱。
中国画与西画比较,写意是其特质。在许多情况下,写意被简化为“造境”。问题是,意从何来?境依谁造?大量的作品表明,写意成了一部分艺术家怯于吃苦、懒于体验的遮羞布;造境成了一部分艺术家抄袭他人、重复自己的借口。正是对于这种现象的担忧,正是对于中国美术发展的不卸之责,张仃才日以继夜,甚至一意孤行地“写生”。
张仃的这种“滞后”,其实是一种理论上的言归正传与实践上的后发先至。所以,美术界一些人士断言:未来将证明,张仃又一次走在前面。(附图片)
张仃

它洞
他石


第11版(美术)
专栏:

  中日友好艺术交流展作品选登
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日本静冈县日中友好协会、荣宝斋、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策划、主办了《中日友好艺术交流展》。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为展览题写了“祝词”。
这次展览日前已在北京荣宝斋举行。不久还将赴日本静冈县立美术馆举行。
展览共展出了中日八十多位书画家的一百多件作品,主要是中国画和书法。源流共一的两国艺术家以各自的语言探讨着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这里选登其中的四幅作品,以飨读者。
愿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地久天长,愿中日文化交流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中国画) 杨力舟
福寿满庭(书法)高桥三界
古镇寻幽(中国画) 钟纪明
梅花(中国画)王鸿勋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说说“精品”与“经典”
梅墨生
近年来,“精品”与“经典”二词常见于报端刊首,更耀目于书脊封套。近读某刊,有专文论及“精品”与“经典”。作者认为,“精品”之说“是批评家对当下作家作品也许会成为‘经典’的虚妄假设”。此说很有代表性,但不敢完全苟同。“精品”具有当下性,“经典”属于永恒性,但也大可不必将“精品”与“经典”绝然对立起来。
不言而喻,“精品”的被提出,是基于人们近年看厌了太多的粗制滥造。对于这种反应与呼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似乎都应予以支持和响应。
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精品”很可能成为“经典”,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当下承诺的冒险固不可靠,虚妄假设的经典也许会成为明日黄花,但历史检验并不留情面。今人对今人奢侈的许诺,迟早会被历史所淡忘,这一点好像不必过于担心。西方的梵高尽管其艺术品的天价是炒起来的,但其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是炒作的结果。黄宾虹也是一个例子,在今天的艺术界与出版界,他该是一个公认的现代美术“经典”性质的人物了,但在五六十年前,他的艺术光芒并不似今日这般夺目耀眼。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精品”或“经典”作品,但是,谁都知道“精品”与“经典”是由不寻常的艺术人物创造出来的。
其实,呼唤“精品”的一厢情愿在这个“后”什么的时代是有些“滑稽”,在有些人看来,所有带有庄严意味的东西都应该“消解”一下。但我们至少不应该轻视乃至调侃这种呼唤“精品”的文化动机。这就有如在社会生活中提倡人们学雷锋做好人,雷锋确然离开,好人也确难当,但是我们毕竟要呼唤和提倡雷锋精神。尽管好人的出现与呼唤不构成因果,然而这种举措总还是有利而无害的。因为呼唤不出“雷锋”而不再呼唤“雷锋”,则“雷锋”出现的社会舆论环境至少也丧失了。
呼唤“精品”,其实不只是个别批评家的事。“精品”意识,可以说是一种公众意识对时尚产品的公开批评——如果有批评家独独钟情于此,说明这样的批评家尚能在时流之中持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走到哪儿去,要求产品质量的精致,都是无可厚非的,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如此。粗制滥造的作品充斥,对普通观众或读者而言,易于造成误导,而对于有鉴别力的艺术圈内人士而言,又不啻一次次的“期望”后的“失望”。
出版物至少还有新闻出版署的“硬”规定予以制约,而艺术创作的“软”件标准就无可依据了,于是乎,名为“学术”大展,挤进不少“行画”来;权威的展览场所不乏平庸甚至低劣的冒名“艺术品”在隆重展出。美术活动之频繁热闹不时让人有冷眼观闹剧之感,恐怕这绝非危言耸听。一些时下“名家”,经常可以坐吃“名”空。如果批评家们再由于种种缘故而保持那“高贵的缄默”,不去面对艺术创作中的庸劣作风而行批评的权利,真不知道艺术品的粗制滥造与急功近利风气发展下去将何以堪。
大致说来,“精品”的“精”字是包含了技术处理的规范、精美与艺术价值的高度“含金量”两方面的。精与粗的对比,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当然,仔细区别,也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外包装很精致,但内涵却平平常常。也有反是的时候。不过,在这个“包装”、“设计”、“操作”、“推出”、“运作”词语走红的时尚中,那“反是的时候”是颇少见了。在每个读者、观众的心里都有杆称量精品与非精品的秤,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自不待言。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举行
由河南省现代书画院和百花集团承办的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于11月21日在炎黄艺术馆展出。(朱莹)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将举行
日前,《中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
展览将于1998年1月6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1月15日在河南郑州美术馆开幕。 (钱一)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罗渊诗书画展在京举行
青年诗书画家罗渊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书画展和文韶轩——书法百家书罗渊诗词展。
罗渊这次展示的是自己近期创作的一百多幅书法和山水作品,以及国内外一百五十多位书法名家为他创作的诗词书写的书法作品。罗渊现为广东武警总队专职画家。 (阿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