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树高千尺不忘根
天津歌舞剧院关牧村
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全国人民都在奋发努力,尽快让我们的国家文明富强起来。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更有责任担负起繁荣文化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这是时代对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要求。
我曾经是一名普通工人,粉碎“四人帮”以后成为天津市歌舞剧院的独唱演员。我的成长离不开观众的热爱,人民的鼓舞,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记得那时凭着嗓音条件好,经常随团演出,所到之处都获得极大的成功。有一次参加青岛之夏演出,露天体育场里上万名观众在我唱完后发出潮水一样的掌声,后边节目用的钢琴已经搬到舞台上,观众的掌声变成一种有节奏的声音,一直持续着。舞台监督只好让把钢琴搬下去,我再继续演唱。还记得在南京演出歌剧《宦娘》时,观众没有听够我的演唱,演出结束后观众原地站立不动,喊着:“欢迎关牧村再唱一段!”当时,我深深感到我们的人民是这样可爱,他们是这样需要我们,我们如果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又怎能对得起他们呢?艺术是神圣的,群众的感情也是神圣的。你给观众留下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纯厚的音色,还有歌外的情,声内的魂,而你给予观众的歌,是观众心里的,是观众自己的,艺术家才会达到与观众完美融合的境界,真正艺术的境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观众的掌声是叫我不要离开他们,书信和话语是叫我不要忘记他们。因此,我把每一次为观众签字、演唱都看成是向人民许诺的责任书,因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歌唱家,不是什么天之骄子,而是人民忠实的儿女。
这些年的演唱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唱歌要打动观众的心弦,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情感的激荡和思想的启迪。我这些年演唱了大量的优秀歌曲,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月光下的凤尾竹》、《一支难忘的歌》、《金风吹来的时候》、《多情的土地》、《台湾当归谣》及电影《海上生明月》等,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它们既有高度的艺术魅力,又有感人的思想性,这些歌曲不知唤醒了多少人的生活信心和希望。近年来,我参加了多次慰问演出,随团中央、青联到云南、贵州慰问边防战士和青年团员,到西藏慰问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到河北最贫困地区慰问老乡,到西沙、南沙慰问守岛战士。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江西井冈山慰问老区人民,到遵义,到克拉玛依石油钻井塔下,到大学、工厂、企业、乡下,到大庆、三峡,每到一处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虽然这些演出都没有钱,但我的内心是充实富有的。
在我的歌声与群众的交流中,我与人民群众的情感更深切地融合了。记得1995年我随朋友去燕山深处一个叫三叉沟的贫困山村,探望那里的老乡。见到一群穿着破旧衣服的孩子天真地看着我。村支书告诉我,这些孩子太苦了,村里没有学校,要步行两三个小时到山下乡里去上学,每个月二百元的伙食费交不起了,眼瞅着这二十多个孩子就要退学了。当时我心里很难过,心想这些孩子不能再像我童年时那样苦了,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失学。我当时就对村支书说,我来负担这些孩子们的学费,每年捐助他们六千元,直到五年毕业。当时村支书愣住了,握着我的手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过了一会儿,他眼含泪水对我说:“你可救了这些可怜的孩子啦,你给他们的不是钱啊,是你的一片情意和我们村将来的希望呀!”村民刘进福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为了解决孩子的伙食费,他东挪西借,欠了一屁股债。当他拿到我给这三个孩子的六百元钱时,竟老泪纵横:“你跟我们非亲非故,却帮助我的孩子,让我怎么报答你啊!”当时县委要宣传此事,我没有让他们宣传,因为帮助孩子重返校园是每个有能力的人应该做的,没有必要宣传。
我从内心深处感到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名利观,不为名利所累。既做艺术家,又守平常心,做艺术家要练真功,凭实力;守平常心要像平常人一样,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人。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工人师傅和我的恩师的培养和期望,才对得起亿万观众对我的厚望。
树高千尺不忘根。只有像饱满的麦穗永远低头向着大地,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要像海上一轮平淡无奇而充满朝气的明月,历涛经浪走向完美的明天,永远热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广州购书中心为何这么火?
本报记者刘玉琴
一个购书中心的建成,不仅成为现代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它点燃和满足了羊城人购书读书的热情,并由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广州购书中心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已发展成为以图书经营为主,系列文化用品经营并举的大型文化企业,成为广州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图书发行单位。今年7月,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城市发行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省会(单列)城市新华书店二十强门市”;在“1996年度广州地区独立门市零售商店按销售额指标排序”中名列第十六位,是这一活动二十名排行中仅有的文化企业。
广州购书中心为何这么火?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为走向富裕渴求知识的人们送上一个阶梯
位于天河区的广州购书中心,已成为羊城一个新的文化景点,远远望去,其独特的造型既像一本翻开的书,又像一个正张开双手的巨人,迎接着渴求知识的人们。
然而,三年前购书中心落成时,正是全国不少城市新华书店阵地萎缩、经营者举步维艰之际。广州当时也有一些人对此不能理解,花那么多钱在荒凉偏僻的天河区孤零零地建一幢购书城,它能生存和发展吗?省市领导却对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出了周密思考。省委书记谢非说,全国第四届书市期间群众的购书热情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应当充分认识并设法满足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群众对精神生活、对知识补充的迫切要求。应当尽快建一座比百货公司还要大的购书中心,把全国的好书都集中于此。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
广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兴建购书中心列入当年要为群众办好的十件大事之一,并把它作为“跨世纪的文化工程”、“广州城市一景”进行规划和建设。时任广州市长的黎子流,曾多次对此进行协调。他说,要对群众全面负责,既要抓物质文明,更要抓精神文明。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也要舍得投入,舍得花力气。不能只管口袋,不管脑袋。
为走向富裕的人们送上一个文明进步的阶梯,决策者的愿望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变成了现实。投资一点一亿元建成的九层楼高的购书中心,作为全国最具现代化的书城和海内外图书的重要集散地,让广州人圆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梦想。日前,记者来到购书中心,深切地感受到了广州人高涨的读书热情:从一楼到六楼几千平方米的大厅里,成千上万的人留连在书海中,许多人怀里抱着一摞又一摞的新书从这里走出。据购书中心总经理程惠芬介绍:购书中心自1994年11月开业以来,平均每天接待顾客三万多人次,累计接待国内外顾客已达三千万人次,为人们提供了三千多万册图书和大量的其他文化商品。
广州购书中心在为人们送上一个通向文明的阶梯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开业第一年,在没有课本和政治辅导教材销售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创下六千二百五十八万元的佳绩,实现税利六百七十二万元。去年即开业第二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比第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三点七,税利达一千八百五十八万元。今年的销售和税利收入更是可观,预计将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以上。逐步走向富裕的人们,站在通向文明的阶梯上,对深刻变革的时代作出了令人欣喜的回应。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发展和提高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广州购书中心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根本保证。
广州市新华书店(集团)早在购书中心筹建之时,就已描绘了体制改革的蓝图。作为全市体制改革的综合性试点,他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购书中心有限公司,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在董事会领导下实行总经理负责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购书中心是新华书店系统第一家实行“两权分离”的单位,国有资产权属市新华书店,中心按《公司法》规定运作。
购书中心开门便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副总经理以上由董事会聘任,部门经理由总经理聘任,一般员工由部门经理聘任。有重大贡献者,可以破格使用。分配上实行岗位工资与效益工资相结合的制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一个完成任务好的员工的效益工资甚至比公司领导还多。
广州购书中心完全按照现代企业经营机制进行运作。资本结构形式既有国有资本,占大头,又有职工个人持股,占小头,使这个新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公司。经营者和员工既是劳动者,又是股东,企业经营的好坏与他们直接挂钩,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
购书中心还打破指令性计划模式,按市场需求广开书源。他们与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建立了业务往来,争取到了优惠的发货政策,图书品种由开业初的一万多种增加到七万多种,每天都有大量好书、新书源源不断上架销售,一天的库存量就达一百七十多万册。品种全、速度快、质量可靠的经营战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
公平竞争、按市场规律运作使人们的劳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使购书中心的每一个员工都树立起“干好自己分内事,干不好就是不称职”的意识。劳动合同制、干部聘任制、工资双轨制等,压力加速动力的产生,使四百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着购书中心的迅速发展。
      塑造文明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集零售、批发、订货、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广州购书中心已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走进购书中心,记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文明气息:典雅的服务总台,宽敞的大堂,洁白的大理石浮雕,流畅的自动扶梯,清新的中央空调,导购小姐的热情大方,服务人员的礼貌周到,这一切都使人留连忘返,得以尽情在书海中徜徉。
广州购书中心领导者认为,发行竞争是服务竞争,服务竞争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的竞争。因此,自开业以来,购书中心把塑造文明形象,提高职工素质,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看作企业发展的生命。
开业之前,购书中心就向社会敞开大门招聘人才,使职工队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专业职务任职资格的人数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党、团员占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二。开业之后,他们围绕着敬岗爱业这一主题,培养员工“店兴我荣、店衰我耻”的责任感,经常在员工中开展“礼貌、安全、卫生”和“争当优秀发行员”等竞赛活动。并通过举办每月一次的员工生日会、节日联欢会,特别是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升国旗仪式,对员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公司还将学政治、学理论与学技术、学业务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员工始终向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目标努力。购书中心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参加各种各样的自学考试和岗位培训,从而涌现了一批标兵和业务能手。总服务台成为享誉广州的“青年文明号”,青年员工蔡行英荣获“礼貌天使”称号;一批技术能手在全省新华书店知识技能比赛中获得“计算机录入冠军”、“盘存表计价亚军”、“售书连续操作季军”等。
1995年以来,购书中心与解放军体育学院开展了“书城连长城,共建文明城”的军民共建活动。军人那种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对员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购书中心开展的这种注重内部培养和外部影响的“塑造形象工程”,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把为读者服务当作企业的唯一宗旨
一位顾客来到购书中心少儿部,他想买的图书恰巧已经售完,这位顾客有点失望。员工杨小琴默默地记在心里,她利用休息时间特意跑到其他书店自己掏钱买回这本书,并送到读者手里。像这种一心为读者着想的事情,在购书中心还有许许多多。
在购书中心,你不仅可以看到最新的图书,而且还可以看到布满岁月痕迹的古籍书。三楼大厅的古籍部整齐地摆放着一万多册图书,建国前出版的《二十四史》、《十三经》和《胡适文存》,以及出版社翻印并装订成册的《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等,在这里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些图书资料大部分是从海外、民间和出版社等处搜集来的,不全的想法配齐,缺损的设法修补。这种图书有的一压就是几年,影响资金周转,但中心仍然到处求购,不是为了利润,只是为读者提供方便。不少读者跑到购书中心,就是为了“开开眼界”,“买不走翻一翻也是一种享受”。
购书中心自开业那天起,就把一心为读者服务当做唯一的宗旨。他们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又将书的内容延伸开来,根据各类图书消费群体的需要,进行与图书相关文化产品的配套经营。如在体育图书部,辟出近七十平方米的空间,陈列销售与体育图书有关的体育用品。音乐图书部举办的钢琴展销活动,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目前购书中心的钢琴系列已成为闻名广州的两个钢琴销售基地之一。购书中心还巧妙地利用大楼内的过道、走廊和边角等地方,设置了邮票廊、钟表廊、眼镜廊等系列专柜,不仅使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变得赏心悦目,而且还把读者从一个部门轻松自然地引领到另一番天地,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高雅恬静的文化氛围之中。考虑到读者和员工节假日、中午餐饮的需要,他们与香港人士合作在购书中心一楼办起了快餐店;每层楼里都摆放了供读者休息的坐椅。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使购书中心成为读者向往的地方,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
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基地的书城,高扬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旗帜,向世人展示了崭新的精神风貌。如今,购书中心已成了广州市的文化活动中心,许多旅游部门把书城当作人文景点之一,经常带团前来观光。每逢节假日,摩肩接踵前来购书和参观的人更是川流不息,构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广州购书中心的成功进一步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文化不仅能给别的产业搭台,也能给自己搭出一个广阔的舞台,上演一出声情并茂的文化大戏;国有文化企业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取得两个效益双丰收。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飘扬的“文化带”
——记常熟市文博事业
袁艳
一条以博物馆为主,八个专题馆为辅,反映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和特色的“名城文化带”在常熟市已初具规模。常熟,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建县史。唐宋以来为江南重镇,至明清两代,常熟已是一个街衢纵横、集市繁华、祠宇遍布的地区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内外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其中已被列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九十九处。正是利用这些优势,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常熟市文博事业也显示了蒸蒸日上的势头。
常熟市博物馆位于秀丽的虞山脚下,馆内拥有上自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崧泽文化、下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类文物一点一万余件,其中以明清书画、历代瓷器、良诸玉器最丰。馆藏三千多件书画中,有明代文征明、祝允明、黄道周、邹元标、董其昌、归庄、周之冕、陆治、张维等人的作品。
清代书画的收藏,则以清初“四王”及虞山画派的作品为佳。馆藏王时敏、王鉴、王翠的《仿古山水》册,这是他们刻意继承古人传统画法的精心之作。其他如海派画家任颐《梧桐白凤图》轴、任蒸《麻姑献寿图》、马荃《仿宋人折枝花》、武丹《仿黄鹤山樵真逸图》轴等,都被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组列为精品。书画中有一百五十五件被载入《中国古代书画图录》。
根据文化积淀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的情况,常熟市通过载体使其充分展示出来,这就有了除博物馆外八个专题馆的建成。1991年投资四十万元建成开放了碑刻博物馆,其特点是由殿、堂、廊、榭、亭、池等建筑组成,环境优美,具有江南古典园林风貌。该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北宋以来至近代常熟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农田水利、文化风俗等情况,以及名人书法艺术。同年又投资一百万元建成并已开放的庞薰琹美术馆,是一座展示我国当代工艺美术教育家和画家庞薰琹教授的油画、素描、工艺装饰图案、织绣、水彩画等作品的专题陈列馆。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虞山艺术馆、翁同和纪念馆、铁琴铜剑纪念馆、白荐山歌馆也相继投资、先后建成开放。常熟是以“沙家浜”之名誉满海内外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在馆藏的文物中,有陈毅同志的手迹,谭震林同志的用品,新四军的臂章、文献、奖章、武器、战利品、医疗器具,以及根据地编印的报刊、书籍、传单等。
近年来,常熟市的文化建设就是以建设文化名城为目标,充分发挥利用常熟文化资源而进行的。这些馆的建成开放,标志着常熟文物工作由单纯的保护转变为保护和利用并举,并在利用上走出了新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愿名城的“文化带”永远飘扬!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动人心弦的生命赞歌
当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震撼人心的音符奏响的时刻,舞台上五位独腿残疾青年将生命的真气灌注于身体,完成了一个雕塑感极强的造型,山岩般岿然不动。一台名为《生命礼赞》的特殊晚会就这样在人与不幸命运的强烈抗争中拉开帷幕。残缺与健全、失去与得到、躯体与灵魂在生命的交响中升华为艺术之美。
由文化部、广电部、民政部、国家教委和中国残联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一次残疾人艺术盛会,各地参演的残疾人业余演员逾万。精选的获奖作品汇集成《生命礼赞》专场汇报演出晚会。中央电视台对这台晚会进行现场录像,向全国播出后,观众反响十分强烈。部分文艺界知名人士,畅谈了他们对这台特殊文艺晚会的感受,对残疾人艺术汇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六千万残疾人决不是悲悲切切乞求同情者,而是一些凭借意志创造生命辉煌的人。
康洪兴(中国艺术研究院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我被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中国残疾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震撼了。他们靠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艰辛努力,使人生充实,事业有成,成为了生活的强者。他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强自立的真切体会和闪闪发光的思想,给迷路者照亮前进的方向,带来行动的勇气。
原野(原武警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奏员):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从这些残疾人艺术家们展现出的风采中,我们着实看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
邢志汶(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看《生命礼赞》的演出,使我认识到一种真正从平凡中表现出的伟大。舞蹈主要是依靠人体动作反映人的生活、情感,去感染观众的一种艺术。当你知道舞台上是一群失聪、失明、失去某部分肢体的艺术家们用准确的节奏、协调的动作、优美的富有韵味的舞姿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时,会深感他们直面人生不幸时的坚强意志,于残缺中追求完美、在厄运中奏出的强音会如此强烈地震撼你的心灵。这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这就是伟大。他们的演出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生命的礼赞。
他们是能够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强者,是在艺术领域里有着独特才华的艺术家。
张仁里(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要是你看到仅有一条腿的姑娘和小伙子们创造的舞蹈《命运》在舞台上表现出的那种奋发、攀登、顽强拼搏的精神,定会感到震惊;要是你看到一群盲人女孩竟能用舞蹈描绘出波浪滔滔的大海,表达她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你怎能不为之激动和振奋?在他们的艺术语汇中,你会感受到你所需要的一种向上进取的力量,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你不由得对他们能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作品而肃然起敬。小品《求》有两个并列主题,残疾人求职和厂长求贤。它表达了残疾人的尊严和渴求理解、志在奉献的心声。这样的艺术和艺术表现出的精神是美的,是真诚的美,真挚的美。
冯双白(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他们是能够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强者,是在艺术领域里有着独特才华的艺术家。手语诗《倾斜而美丽的世界》倾诉了残疾人对美的向往,盲童演奏的《黄水谣》光彩流溢,六十位残疾人歌手参演的大合唱《祖国颂》等节目把民族的大气和爱的颂歌交融在一个动人的舞台空间。
聂中明(中央广播合唱团首席指挥):晚会上,我有幸应邀指挥了残疾人的大合唱。在我的合唱指挥生涯中,从未有过这样独特的感受:那些拄着拐杖的、坐着轮椅的、失明的歌手们唱得是那样动情、投入,六十位残疾人歌手演出的大合唱,和声是那样和谐、优美,使我甚至忽略了他们是有很多难以逾越障碍的残疾人歌手,而把他们当成专业合唱队。他们是用生命来讴歌祖国,赞美生活。这种感觉确实使我终生难忘。
他们用精美的旋律陶冶了心灵,升华了境界,展示了人生的价值,奏响了生命的乐章。
康洪兴:每一首震撼人心的乐曲背后,都深藏着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中国的残疾人,与前些年相比,其精神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不再停留在向社会诉苦,要求健全人的同情与怜悯的起点上,他们正在或者已经具有更高的生活目标和精神追求,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实力,去争取社会的承认,并像健全人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就表现出他们生命的更高层次。他们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和行为赢得社会的爱心,使社会焕发出人道主义精神,呼唤文明。
邢志汶:整个演出令人振奋,催人泪下。他们在伟大的时代里,用平凡人的生活创造着不平凡。我认为残疾人的演出是在这个时代舞台上进行的一场意义特殊的演出。有人说,看残疾人演出太残酷……我却认为,正因为他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畏缩,不后退,表现了坚强的毅力,克服了冷遇、轻视和各种困难,才创造了真善美的艺术,这真正令人叹服。我敬佩这些在平凡中创造了伟大的特殊演员!
(曹跃进)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文化部学习十五大报告交流会举行
12月11日,文化部学习十五大报告交流会在京举行。五百多位文化工作者聚集一堂,围绕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十五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这既说明了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又反映了党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文化工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近期以来,文化部把贯彻十五大精神、加快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步伐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拨出专款层层举办学习班来学习十五大报告和邓小平理论,并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引导大家努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贡献。文化部外联局、市场局、办公厅、教育司,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负责同志在交流会上先后发言。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徐文伯、孟晓驷参加了会议。 (艺文)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赴国外演出
应马来西亚长江艺术有限公司和新加坡李豪合唱团的邀请,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在文化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12月11日由团长秋里,副团长孟于、陈复君率领起程赴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老年合唱艺术的文化交流。(申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