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腾飞(书法) 郭延年


第12版(副刊)
专栏:

霜重色浓(中国画) 范有信


第12版(副刊)
专栏:

  北邙山月夜
周火熊
北邙山,一面普通得没有特色的山坡。1931年的同一天,这里倒下了近百名革命志士,其时,鲜血涌流入河,触目地腥红。从此,北邙山成了英雄的象征。
等待月夜。
北邙山的又一个月夜。
这时候,玄色鸟翼颤动黄昏的衣袂,呼呼有声。归巢在何方呢,你这寂寞的精灵?它叫了,轻灵地啭着歌喉。曾经高耸并为世人称颂的纪念碑呢?
我走在这条曲径上。这是北邙山的小径。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渍过英雄的鲜血,惟其如此,才显得肃穆而庄重。小径若有灵,它该是一部铺展在幽暗与澄明间的浩浩史册,为世人尊崇而至今仍闪耀光泽的活的史册。
半个世纪云烟般飘拂,过去了,过去了,北邙山还在,攀附在北邙山的红色土路还在。
而那些鲜活活的生命呢?如果小径是留声机,它会记下青春的阳刚壮美与缠绵。
我踩踏红色土路。我在寻觅。月要上来了。
月色是圣洁的。
这汲取水的柔媚银白的光亮的月色,当是一份绝好的净化剂。净化吧,净化吧,把我的灵魂我的思想乃至身体。是的,我的身上蒙有尘垢,我的思想沾有功利的斑渍。这么些年,我在欲望汇聚的大海沉浮。当我疲累地审视自己时,我讶然发现,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
我是谁?
二十年前,我是何等单纯。那时的太阳跟现在一样明朗。猎猎迎风的队旗亲抚少年的面颊。和平鸽振翅飞翔。我想到了英雄的内涵与外延。泪雨纷纷。
北邙山的红土作证。
北邙山的英雄的魂灵作证。
今夜,在月色铺就的北邙山红土路上,我思索一个命题。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仅仅是思想和行为超出常人规范?
英雄的最后一搏是辉煌的。
辉煌的只是短暂的一瞬。
如今,有多少人掂量青春作抵的分量呢?
此刻,我的记忆中闪跳出一个漠视落水者的模糊面孔,那只瘦长瘦长的贪婪的手伸向人群,他说:救人可以,你有多少票子?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
这里遍植花草和万年青树。月色中,我找寻那一串年轻而陌生的姓名,但没有。其实,1931年的同一天,献身于斯的近百位烈士,有许多不知名姓。
月光如泻。四围静穆。鸟的清音诉说又一个平安祥和之夜。
幸甚,这里嵌有好些照片,年轻的浮着笑意的照片。面对死亡,英雄的笑竟如此淡泊而从容。
有谁理解这笑的内涵?
面对英雄坦荡的笑,一切庸俗的卑微的龌龊的灵魂都无地自容。英雄的伟大,在于人格的高贵,正如太阳,相比之下,一切光源都为之黯然。
英雄永远是英雄。无论岁月走过多远,寒暑更迭了几回。英雄与社会同在。社会进程中不能没有英雄。
今夜,月色清纯。我以什么祭奠这些崇高的魂灵呢?环顾四野,唯有空空静静的无边月色。那么,掬一把月华吧,以最纯净最圣洁的光辉供奉于英雄的脚下。
四山空寂。北邙山在月夜中。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小偷尿裤”与“贪官惊魂”
肖荻
一个小偷正行窃时被公众发现、追捕,逃窜时失足坠楼,一看,早已尿湿了裤子。一个流氓偷窥女生宿舍,被人发现喊捉时仓皇跳进臭水河,活活溺死。这都是天津社会上近期发生的小故事。无独有偶。小蟊贼做贼心虚,大贪官也并非“电线杆子绑鸡毛”,胆壮气豪。原辽宁鞍钢某处处长赵忠升六年受贿五百九十万元,据其本人交代:这些年他一直提心吊胆过日子。只要报纸、电视上一揭露出腐败典型,他就要怕个三五天,乞求佛爷保佑,当然,佛爷没理这碴儿。
这些大小蟊贼一遇风吹草动,如此丑态百出,说来也不奇怪,这正应了那句话:做贼心虚。
由此想到,近见有同志以“刀枪不入”为题著文称:“只有诉诸法律才能有效地惩罚犯罪和控制犯罪,道德的谴责和批判已无能为力,可以休矣。”对强调法制的重要我自然一百个赞成。但,我却觉得,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些小偷、流氓、贪污分子,那种既欲壑难填又心惊肉跳的心理状态,恐也不是个别现象。这些家伙面对正义的谴责,真的像穿上“铁布衫”而坚如磐石刀枪不入了吗?未必。他不会放下屠刀,但也绝非老僧入定。
当然,对滑向犯罪泥坑的堕落者,既不能不教而诛也不能对牛弹琴,但道德谴责和道德批判并不等于空谈大道理。是非分明的道义谴责,不仅是有力的舆论监督,而且也是对某些人进入铁窗前最后的棒喝。顽固者如王宝森恶贯满盈东窗事发宁可饮弹自尽来逃避千夫所视、千夫所指,恰恰暴露了贪官污吏对道德审判的恐惧和怯懦。我倒是觉得,对万民痛恨的那些硕鼠、蠹虫固然要处以“武器的批判”,但也不能忽视运用“批判的武器”,如果简单地一毙了之或一判了之,那岂不把“资源”浪费了?刘青山、张子善已处决几十年了,仍在不断地给以道德谴责和批判,这确也起了相当的警世作用。道义批判是社会良知的呐喊,是群众义愤的宣泄,是对腐朽灵魂的鞭挞,是对犯罪轨迹的曝光,因而也是对法制强有力的补充。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渡河
贺小松
三年了,每天都见到静卧在书桌上的几块石头。这石头以其灵性,用具象的语言提醒我:应该执笔写一写我了。写几块石头便要写一写大渡河了。因为这几块石头是大渡河特意赐赠我的珍贵礼品。我应怎样回谢大渡河的深情厚意呢?仔细沉思,只有用情感滤网筛过的方块字方为庄重。大渡河三个字深嵌在心屏并不是三年前,而是在不知油盐柴米价的少年时期。大渡河也不是以其比长江、黄河雄伟与壮丽闯进我心窗的,而是从学校读到的书本上知道:流入四川省的大渡河,有一个神奇的渡口和一条惊险的铁索桥。渡口即是石棉县安顺场渡口,铁索桥即是泸定县的泸定桥。这渡口与铁索桥分别诞生了十七与二十二位红军勇士。这些枪林弹雨中不怕死的勇士,用生命、热血创造的传奇故事,随着大渡河悄悄流入了少年崇敬英雄的心底,并定格了,就如现在的孩子们心屏闪烁着外国动画片中勇敢、机智的阿童木、变形金刚一样难以忘怀。稍长大后,从历史的书籍中知道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饮恨大渡河的紫打地。随后也读到并能背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诗句。从这些对大渡河粗浅的认识中可以看出,我这一点点对大渡河的知识来源都是间接的,自己并没有亲自涉足大渡河畔,不知道现实中的大渡河是像小伙子的粗犷?或如小姑娘的纯真?
真正直接地认识大渡河自然风貌,是在1993年11月参加太平天国大型电视专题片《天国梦》摄制组后。查阅的地理资料告诉我:大渡河发源于青海与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其上游叫大金川,流至四川乐山市汇入岷江,岷江即长江的支流。摄制组将沿大金川飞驶而下进行采访。
1994年元月26日越过雪山、草地后,采访车按计划沿着欢唱的大金川河道旁的泥土路飞驶。粗犷、冷峻的高山峻岭挟着苗条、纯情的大渡河组合成一幅幅风情画,这立体的画面伴着大渡河波涛的歌声舞动着,逗引摄像机时时刻刻兴奋着。更令操纵镜头的目光不断闪亮的是:这采访路线恰好是红军数十年前万里长征时的路线。
铁索桥位于泸定县县城西,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历时五年建成。有康熙帝手书的“泸定桥”三字匾额挂于桥头,桥头立有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述建桥始末,以及桥长三十余丈,以十三根铁索将川藏重要通道架通。在这二百多年匆匆的过客中,最为泸定桥增色生辉的是:1935年5月29日,二十二位红军勇士沿铁索爬行,抢夺泸定桥成功。红军领袖毛泽东迈过了铁索桥,踏出大渡河千古传诵的名句:“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横架昨天与今天的铁索呵,将怎样联结明天呢?……
安顺场位于大渡河与其支流松林河的交汇处,背靠悬崖绝壁,是兵家不宜停留的死地。为了体验这兵家死地的险峻和其闪射的神奇魅力的根源,摄制组的同仁们沿着松林河徒步跋涉到安顺场渡口。渡口上屹立的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庄重地告诉后来者:毛泽东统率的红军不是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当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枪炮声响起,便炸碎了蒋介石要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白日梦。亲眼目睹过这场悲喜剧的群山,听得懂纪念碑无声的话语,悄悄地垂下了戴着白雾纱的头颅,并叮嘱野性的大渡河驮着安顺场的名字流入史册,流入好奇者的心田……
当我们在河滩扎起帐篷,燃起篝火,把这一幕幕时代的,也是历史的画面摄进镜头后,同仁们雷达般的目光,不再远眺粗犷如汉子的群山,也不注视纯情似村姑的波浪,而是悄悄低头在河滩上搜寻,他们在搜寻什么呢?原来是在搜寻自然界鬼斧神工砍削了数千年、数万年的石头。大大小小、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大渡河的石头,使对石头从不感兴趣的我,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搜寻者的行列。奇石、怪石、美石、丑石都令发现者大呼小叫。我和同仁们捡拾到的石头艺术品是什么级别?有没有收藏价值?我不知道,但我极其认真地把这些石头装进了我人生的行囊。
带着这些沉甸甸、内蕴着神奇品格的大渡河石头,我们离开了少年时就向往的石棉县县城。采访车沿着大渡河边泥土路,时而盘山而上,时而环山而下。大渡河时而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险,时而似一条潇洒的碧玉带,牵引我们随它一起闯进乐山大佛的胸怀,汇入岷江的波涛。
搁笔之际,凝望闪烁灵性的书桌上的石头。我知道我轻飘之笔写不出大渡河还没被人类污染的纯情,以及野性暴发时势不可当的威严。写不出一代名将石达开大渡河畔千古绝唱的悲怆。写不出红军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豪情。写不出大渡河两岸藏、羌、彝、汉民族的风情。但有幸作为过客的我,已把大渡河的历史进程、人文景观、自然风貌汇聚到我从大渡河畔拾回的石头中,让这石头填充我少年好奇的心地,在这心地架起憧憬的铁索桥,一环一环连接历史、当代与未来。让生命在这铁索桥上晃荡着风雨雷电,闪射悲欢离合的光。


第12版(副刊)
专栏:

  心灵的远行
陈建国
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向往着出去走走,但这首先要有闲置的钱和闲暇的时间,如今这两者充足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业遂显出空前的繁荣。人们甘受舟车劳顿、交通拥挤之苦,匆忙地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从一座城市赶往另一座城市。几乎所有著名的风景点上,都簇拥着摆出各种姿态留影的人群。
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说:人出行的主要原因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他自己厌烦了。都市人们的旅游或许是在追寻有异于往日的感受,他们一次次地出游,努力积累起对他乡异城的印象,并匆匆用照相机和摄影机留下“到此一游”的形象,以便回到自己的城市时,向亲朋好友同事邻里夸耀他的巡游,以便在日后单调的岁月里还能咀嚼那有变化的几日里的游兴。这样的旅游,也是现代都市人试图对自己的生存作一次虚构和演义,作一次没有风险的创作;试图扯拉一下已有些硬僵的灵魂。而旅游业的过分繁荣,使许多景点游人如织,名胜的风景成为人海的风景,总让一些怀着雅兴而来者败兴而归。旅游变成了一件既无聊又费钱财的事。
有一种放逐心灵的出游,那样的飘零不似都市人的旅游。飘零者的流浪,不是为了变换生活环境抑或饱食终日后去“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的漂泊者,他们无法将生命之舟系于一处,他们躯体的远行,实在是源于心灵对生存不安的询问。和那些偶然旅游者不一样的是,他们是职业的流浪者。他们没有最终的目的地,漂泊是他们生存的方式。
台湾人许达然在其《远方》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嵯峨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使人抱志饮恨。”漂泊的上海人余纯顺也曾有过这样的抱负:“在这天底下,有许多我迟早要去的地方。”然而他终于倒在了罗布泊,罗布泊成了他最后的远方。在庸常人们的眼中,像余纯顺这样的人有如可笑的堂吉诃德,他们笑傲江湖地自由出走,使得那些仅仅满足于“到此一游”者难以步其后尘。
前些日子,又有人组织了一个要穿过罗布泊的探险团体。不过这次的探险,通讯交通工具齐全,后勤保障充足,基本无生命之虞。当然,每人得交给组织者一万余元。我觉得,和余纯顺徒步大地不同的是,他们只是一群厌倦了园林假山、寺庙亭坛的“旅游者”,他们只是想变换一下风景点而已。
而一个从没有离开过故土的人,他的心灵就一定是死水一潭吗?德国哲人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东普鲁士的疆土,但他却让自己的心灵一次次出游远行到人世的各个角落以至宇宙太空。他的学说和思想超出了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
“你无须离开你的房间。只要坐在你的桌边聆听着。不只是聆听,还要等待。不只是等待,还要保持静默与孤独。世界将会卸下它的假面,坦然无蔽地向你奉献,它毫无选择,它将在你的脚下出神且猛喜地旋转。”许多年以前,奥地利人卡夫卡悟出了另一种让心灵远行的方式。那有着瑰丽风景的思想的远方,人迹罕至。这样的心灵远行者,他们的探险并不比历经悬崖险滩、大漠黄沙付出更少的代价。而无论是大地还是思想的远方,只有心灵坚强者方可抵达。


第12版(副刊)
专栏:

  鹿城街灯
陈人波
人叫三亚是鹿城,是因鹿回头山麓上那个鹿女与猎人的爱情故事得名的,而鹿城的街灯却是在戊辰年初冬那阵欢呼的礼炮声里亮起来的,十年大建设,而今已成为南国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
每当夜幕轻垂,鹿城那数不清的灯火便霎时亮起,串串缀缀,闪闪烁烁,像摇曳的哈雷彗星,集成一束束橙黄色的巨大光带,逶迤蜿蜒地辉映着悠悠的三亚河。此刻,犹如山峦般起伏的鹿城,刹那间竟像大潮猛落的海面,兀地耸露出奇崛参差的岩礁和珊瑚,洋洋洒洒地漂上来偌大一片晶亮的珍珠银贝,绚丽无比。那大街纵横交错,如编如织,小巷七扭八拐,似筋似络,街灯一排排穿来走去,一串串绕街过巷,一片片辉上映下,团团簇簇,簇簇团团,满目尽是灯花怒放,明亮如昼。
黄昏过后,我总喜欢站在三亚大桥上欣赏鹿城这灿烂的街灯,凭栏放眼,解襟临风,不禁情思与幻觉齐飞。也许是长年蜗居乡村,惯看了村夜月光与油灯争辉的缘故吧,职业的偏见赋予了我农夫般粗犷的眼神儿。而今,乍一面对鹿城这奇艳瑰丽的无夜灯火,一种圣洁的审美幽思,不觉使我勾起了那段难忘的记忆。二十几年前,一个暑假日,我与几位同乡来三亚找亲戚,晚上便坐着小船到河那边去玩,直到月亮昏昏欲坠才摇着船儿回家。这时,天公不作美,船儿尚未拴好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刹那间,夜黑如漆,伸手不见五指,我们都慌了,拔腿就跑,跑呀跑,跑到了一所学校门口,这才知道迷了路。那时的三亚不过是个渔村小镇,人口不足五万,别说街灯,就是几家有点气派的国营饭馆和商店,其门口也只是吊着个昏昏暗暗的小灯泡而已。雨停之后,我们便边走边划着火柴寻路,几盒火柴划完了,还辨不出回家的路。后来幸亏遇上了一位好心的当地农民,他才领着我们左转右拐,穿过一片阴森森的坟地,一片蛙声四起的农田,带着满身污泥回到了亲戚家。而今,韶光飞逝,时过境迁,数十年火火热热的大开发大建设,小镇成了新城,成了都市,大街朝天,小巷通幽,一夜华灯银树,满城金碧粲然,如有迷路者,也不须再划着火柴辨路吧。小时候,原以为那负载万物的大地只有苍茫一色,童心里残留的也只是铅一样的灰暗。时至今日,有幸成了这城里人,夜夜可以欣赏这充满神奇色彩的都市灯火,方才得以尽情饱览那黄得娇艳,绿似翡翠,褐如红饴,黑得锃亮的都市天然壁画。这使我常常感叹那浩浩恢宏的大千世界啊,竟然拥有这么多神奇壮丽的色彩,而勤劳勇敢的人们又如此巧夺天工地用万点金辉装饰着如此多娇的大好河山!因此,每当我津津有味地欣赏这鹿城的街灯时,总是沉浸于那光与色的陶醉中,流连忘返。
这几年,鹿城确实变美了,街灯也变得更富有了神采,不论你走到哪里,街灯下站着的都是蓊郁苍翠的椰树、梧桐、四季榕、非洲楝、印度檀,而树下蹲着坐着的却是大群大群的写实人物。人们都借着那皎洁透亮的街灯,这边或品茶谈天,读报论时,或下棋对阵,擦鞋补破,那边或排档开锅,零买百货,或操练太极,情侣闲步……这些,街灯都给他们奉献了浓浓的情趣和诗意,更给这座青春城市奉献了朝气蓬勃的迷人风韵。于是,这街灯才成了鹿城的景中花、夜中月,怪不得城里的画家们爱画夜景,摄影家们爱摄夜景,游客们也爱在街灯映照的椰树下拍个笑脸带回家。记得去年春季一个傍晚,我上街买药,老远就看见一位少年坐在一柱街灯下,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厚厚的什么书,当我走到他面前时,这才看清了他手里拿着的是冯德英的名著《苦菜花》。我问他为什么坐在这里看书,他说家里人多嘈杂,来这里图个安静,而且在街灯下看书很有情趣,也可以节省家里用电。他还说,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来这里看书,已读完了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刘流的《烈火金钢》和《安徒生童话集》等等,真不简单,小小年纪就如此勤奋好学,将来会有出息的。
也许,街灯就像一首无韵的诗,一幅无墨的画吧,每当我闲步街灯下时,总感到这鹿城的朝气阵阵扑面而来,那光与色满街流淌,灯与影脉脉如语,一切都涌动着悠悠的空灵,悠悠的活泼,使我不得不信服,街灯就是鹿城无声的礼赞,也是鹿城明天的书页……


第12版(副刊)
专栏:九州风物

  银杏情结
魏修良
最早知道银杏是在小时候,那时人们叫它白果。
村西有座庙,庙前有棵白果树。这树长得很是粗大,遮天蔽日的。树枝上经常挂着一些红布条条,是大人们拴上去用来祈福消灾避邪的。老人们说,这是神树,小孩子是不能动的。可我们望着那像小扇一样青青绿绿的叶子,还有那金黄的果子,总想偷着攀上去摘几个,常常因此挨打,于是这白果树就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印记,是不能动的“神树”。
长大了,读了些书,才对银杏有了真正的认识。尤其是读了郭沫若先生赞颂银杏的散文,方知道银杏是可称为“国树”的。“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以后到莒县,在浮来山下定林寺里,真切地感受了“银杏之王”的风采,看了当年莒守陈全国的诗,真是“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汉柏秦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其实,“神树”也好,“国树”也好,真正令我怦然心动并为老百姓折服的还是“摇钱树”的称谓。
今年到高密五龙河畔的银杏科技园开文学笔会,置身在生机蓬勃的万亩银杏地里,聆听着老百姓如数家珍般的诉说,品尝着他们新生产的银杏叶茶,眼望着一车车运往青岛准备装船出口日本的银杏叶,我似乎陡然间体会到了“摇钱树”的内涵。
说起“摇钱树”,不能不提“赵银杏”,即这里的镇党委书记赵仁东。这三个字曾经是当地老百姓背后骂赵书记的外号,如今竟成了他们赞颂这位当家人的口碑。原因很简单。“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白果得百年。指着银杏发大财,怕是想到天上去了。”说白了,老百姓对银杏缺乏认识。务实的“赵银杏”瞅准了发展银杏是条致富路,为了说服群众,他领上骨干人马,带上录音录像设备,到银杏产区取真经、录真话、学真法,回来让老百姓在炕头上看人家是怎样干的,听人家是如何教的。怕有顾虑,镇里的大小干部掏钱入股先建起六十亩示范园,聘来专家干出了样子。一年下来,叶子卖钱,幼苗卖钱,种子也卖钱。一花引来万花开,银杏树成了“摇钱树”,家家有了小金库,“赵银杏”为民致富的梦想实现了。
“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苏东坡)银杏树,你将展开新的华章。


第12版(副刊)
专栏:

  访美小札
王怀让
洛杉矶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为中国作家代表团举行欢迎晚宴。席间,送《王怀让自选集》给会长周愚先生。
江南花草长城蝶,
一朵一只巧折叠。
愿君能在枕边看,
故国入梦千千结。
题我于洛杉矶唐人城中孙中山铜像前之留影。
万里之外来合影,
我与先生目光同;
洛城花团锦簇里,
华人也在丛中红。
拜谒纽约唐人街头孔子塑像。
先生立于纽约城,
车流霓虹看无穷。
周游列国今何省?
东西文化应交融!
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蓦然眼前一亮,是郑板桥的竹图!中国的“竹子”啊,你是怎么跑到这里来的呢?
此物秉性节最重,
不知当年怎抗争?
纵然锁在楼深处,
叶动仍是中国声。


第12版(副刊)
专栏:

落雪的时候
肖峰
落雪的时候
白色呈纷纷扬扬的形状
覆盖大地上的一切静物
世界的纯洁和美
令人神往
落雪的时候
黑色的煤炭
从掌子面上一直流到煤场
像一条奔流的大河
在北方的土地上
在一片雪白的背景上
以其独特的颜色
汇集成河
汹涌成海
渲染出矿山
壮丽的景观
落雪的时候
有无数名矿工
站在白与黑的颜色里
他们崇尚洁白无瑕的品质
他们热爱红红火火的劳动
雪与煤的交汇
展示出当代矿工
与众不同的人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