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资源问
本报记者白剑峰
位于小兴安岭的伊春素称“红松故乡”,然而在历经半个世纪的采伐之后,这里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林区有一位林业老英雄叫马永顺,他一生伐树3.6万棵,得的奖状有厚厚一摞。可是到了晚年,他看着门前的荒山秃岭,却莫名地涌起一种愧疚感:“我究竟是功臣,还是罪人?”过去只知道树伐得越多越好,如今,可采林木越来越少,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这不是给子孙后代造孽吗?于是他决定要“还债”。从此,伊春林区多了一个植树人。在80岁的那年春天,他终于补栽完了3.6万棵树。这片林子如今被黑龙江省命名为“马永顺林”。
这是一位伐木老工人对资源的朴素思考,他在自己的垂暮之年还了一笔“绿色债”。他的行动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串问号:中国的资源还能用多久?它会向我们亮“黄牌”吗?它能支撑起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吗?我们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资源观?
      “地大物博”还是“地大物薄”?
全球满载59亿的人口列车正在高速驶向21世纪,其中1/5的车厢被中国人包揽。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无疑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多年来,由于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我们的土地、水、矿产、海洋、能源、森林、草地、生物等资源已是伤痕累累。从总量上来说,我国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世界少数“资源大国”之一;但一加上人口“分母”,我们的排名便会一下子跌落到后面,成为“资源小国”。可以说,既是“地大物博”,又是“地大物薄”。
让我们先看看自己的“家底”吧。
我国的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由于植被破坏等原因,我国的荒漠化面积以每年近70万公顷的速度发展。沙漠直接威胁着42.4%的国土,几千万人日夜在风沙中挣扎,黑色沙尘暴连年出现。河西走廊的古浪县北邻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20年间就有3500亩农田被流沙吞没,直到今天,流沙仍在推进中。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瀚海乡,60年代后期平均亩产粮食曾达到200公斤,年年有余粮。到80年代中期80%的土地荒漠化。人缺口粮,牲口缺饲料,滚滚黄沙把一个丰衣足食的太平年景埋没了。
再看草地资源,由于过度放牧,重用轻养,盲目开垦,我国草场质量退化严重,退化面积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风吹草低见牛羊”曾是水草繁茂的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写照,然而今天中国的绝大部分草场,却只有几寸高的地皮草,无须“草低”便可观牛羊全貌了。
我国是一个贫水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58个城市严重缺水。部分山区、海岛还有8000万人口和5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染严重,目前尚未控制住水资源恶化的趋势。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等相继呼救,沿岸群众连口清水也喝不上。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68种,其中主要矿产人均数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尽管如此,在资源开发中,浪费却很惊人。乱采滥挖、采富弃贫、忽视综合利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资源的滥用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矿业活动排放的废石、废渣、矸石、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占全国固体废弃物的70%以上……
这让我们想起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楼兰,它曾以富庶和繁华接待了无数商旅、使者、兵将和骆驼队。正是这些商旅和牲畜的数量超出了楼兰的承载力,树木被砍光了,沙柳被啃尽了。风沙日益肆虐,淡水越来越少。当楼兰的官员开始觉悟,并施行“连根砍树者,罚马一匹”、“砍伐树木大枝者,罚牦牛一头”的法令时,已经太晚了。一场突发的灾难使楼兰脆弱的身躯停止了呼吸,楼兰被大自然吞没了。
当今,资源的警钟正在敲响。过去,我们曾错误地认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把自然界当成可以任意盘剥的对象,一些人浅薄地陶醉于征服自然的“壮举”中,根本没有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员,不知道爱护自然,珍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如果我们再继续滥用资源,“楼兰悲剧”再度重演并非没有可能。
      树立怎样的资源观?
资源危机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课题。资源会不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张“黄牌”,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正确的资源观。如果说我们在资源问题上存在这样那样的失误,那么归根结底是资源观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下观念。
一是资源的系统观。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与自然大系统中的一部分时,才可能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且,只有正确处理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时,才能利用好资源。例如,我们曾孤立地把树木看成一个系统,但实际上树木、林中动植物、土地以及其邻近的草地、沼泽、湖泊、河流等加在一起才构成一个系统。过去,我们因为没有把自然资源看成一个系统,所以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开发、规划都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往往随机性很强,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不同的自然资源之间不能综合利用、扬长避短。在这方面,矿产资源的情况尤为突出。由于部门林立,不少矿产只能单打一地开发,损失触目惊心。
二是资源的辩证观。只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资源,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如资源的有限性和无限性问题,许多资源是有限的,即不可再生和耗竭性的,但是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却是无限的。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盲目悲观。我们要在自觉节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资源。再如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资源只有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进入生产和生活的适当环节之中,才是有用的;在技术条件不具备时,就只是一般物质而已。资源的这种双重性,要求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的有用性,最大限度地抵御和转变资源的有害性。以煤炭为例,用适当的技术进行清洁开发,可以实现高效利用,否则就会造成污染,形成公害。
三是资源的平衡观。在发展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生态本身也要达到动态平衡。如在耕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持总量的动态平衡,一部分耕地被城市占用,应相应地开垦荒地;一部分耕地被用来开矿,应尽快实现复垦。过度地开发某一种资源,而不考虑保护和补充,必然破坏系统的动态平衡,带来系统的不稳定。如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青海省曲麻莱县,地处长江源头,曾是水草丰美的富庶县,由于过度放牧,如今气候干旱、草场退化,成为生态脆弱的贫困县。
四是资源的价值观。资源本是有价的,然而在传统观念中,资源的价值受到忽视,许多资源的开发和使用都是无偿的,企业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无法通过价格加以约束,从而加剧了资源过快消耗。国有资源的所有权得不到体现,成为“谁占有谁所有”。尤其是“蓝色国土”海洋,很长时间是谁开发谁受益,因而争占海域、乱捕滥捞现象时有发生。
      人口“包袱”能否变财富?
我国的资源能否支撑可持续发展?悲观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资源状况不如我们的日本、韩国、英国、意大利今天仍在发展。这说明,只要我们切实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利用资源种类丰富的优势,完全可以克服各种劣势。我们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居安思危,一方面保护现有资源,另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新资源。
资源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我们不可将目光仅仅停留在自然资源上,还应注意到我国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以及智力资源。日本是自然资源小国,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社会资源大国,日本正是靠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保证进口自然资源有充分的社会资源与之结合,因而能够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屈指可数的超级经济大国。可见,自然资源固然重要,但自然资源匮乏并不能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能发展,相反,如果注意社会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发展速度也可以是很快的。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例,它们的自然资源很少,但是人均财富达到30万美元以上,公众的高素质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由此可见,对于人均自然资源不多的国家,提高财富的主要环节应放在智力资源的开发上。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相当贫乏,如果仍一味承袭过去发达国家那种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高增长的模式,那么,表面上看似乎轰轰烈烈,其实是一种灾难。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当今世界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知识的较量。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能不能把人口压力变动力,把人口“包袱”变财富呢?关键要看教育和科技,看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我们要立足于科教兴国,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医德医风

  雪山光明行
——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西藏志愿医疗队
徐江善李兰颂
金秋时节,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西藏志愿医疗队的白衣天使们,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光明的颂歌……
      路远情更长
今年7月,一个沉重的信息令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领导们心绪难宁:我国白内障疾病的高发区西藏,高发率占人口总数的11.06%,至少有5万名藏胞渴望及早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
常务副会长顾英奇、副会长孙柏秋商定,迅速组建眼科专家医疗队赴西藏。这一提议得到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荣誉会长宋平和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钱正英的大力支持。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中央电视台、光明集团共同发起主办了“’97复明行动”。不久,一支由北京同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专家及护师组成的医疗队集结完毕。
医疗队克服道路险情,深入山南、林芝两个地区6个县的偏远边境地带,行程13859公里,相当于北京至拉萨空中航线的5倍。他们共做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复明手术508例,复明率、无感染率及无并发症率均达100%。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赴藏医疗队创造了一系列第一:第一次由国家红十字会系统和卫生部门选派援藏的眼科专家医疗队;第一次在藏区使用当代眼科先进器械超声乳化仪;第一次在藏区大面积实施白内障人工晶体置换复明手术;第一次对白内障适应症患者全部实行免费……
      感谢“活菩萨”
医疗队抵达拉萨,受到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等领导同志和群众的热烈欢迎。9月17日,工布江达县喜气洋洋,藏民们捧出青稞酒,端来酥油茶,以他们特有的隆重礼节欢迎光明使者的到来。他们有的翻过十几座高山,骑着马走了十几天路程;有的老阿妈让儿孙们背着赶到了县城。
94岁的老牧民仁清卓玛,自从儿子长大娶了媳妇,就双目失明了。儿媳妇生了女儿,老人常常用手抚摸着孩子的脸,心中默默地向神灵祈祷。她多么想看上小孙女一眼啊!
为如此高龄的老人手术,有很大风险。可是面对颤巍巍从几十里外赶来的老人,面对全家人渴求的目光,专家们果断作出手术的决定。第二天,当老人摘除眼罩,看到眼前的小孙女时,激动得抱住孩子看不够。
70岁的觉典是县里有名的特困户,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谁能让我复明,只要能看到桌上的饭食,谁就是我心中的活菩萨!”他常常在心里念叨。手术后的第二天,他来到羊卓雍湖畔,竟一眼看到了20公里外的村落,老人兴奋得手舞足蹈。听说江泽民主席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名誉会长,他冲着碧蓝的湖水,高声呼叫:“感谢江主席派来的活菩萨啊!”
      哈达献亲人
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广大藏胞,让更多的失明藏民重见光明,医疗队员们怀着一腔热情,在藏区播撒着友谊的种子。
医疗队所到的6个县,过去从未来过眼科医疗队。从林芝的八一镇到波密的扎木镇,是大塌方和泥石流的高发地区,手术组冒雨闯过了危险地段。医疗队原计划10月17日前返回北京,青年医生王兰兰的丈夫要去法国留学一年,两人约好17日在北京话别。可是,患者太多,医疗队员不能如期返京。这时,有一辆指挥协调组的汽车要回拉萨,副总队长也同意她跟车回去,还来得及见丈夫一面。王兰兰没有走,她想到察隅县还有那么多患者等待复明,便毅然决定留下来。
以往外国人对藏民白内障的治疗,多数采取囊外复明手术后配眼镜,藏民很不方便。这次使用的是当代先进而完备的眼科仪器,第一次大面积实施人工晶体置换复明手术。由于医疗基础条件差,西藏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只有5位医生做过人工晶体置换复明手术,总数不到300例。
藏族人民以极高的礼遇,感谢党和政府派来的光明使者。一些复明的喇嘛为医疗人员祈祷祝福,一些牧民买来哈达,献给亲人。每位队员的脖子上都挂上了二三十条哈达。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清清“净水屋”
黄伟
今年以来,在南京、无锡、武汉市的一些住宅小区内,相继出现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净水屋”。它向周围住户提供质优价低的饮用水,大受群众欢迎。据悉,这种饮用水纯度高达99%以上,而价格却远远低于市面出售的瓶装太空水、蒸馏水、矿泉水等,一个三口之家,每月支付的水费只有45元。难怪当居民们喝上这清洁、爽口的优质水时,都赞不绝口。
所谓“净水屋”,是一种设立在居民相对集中的住宅小区和街道旁的优质饮水供应站。它以自来水为水源,采用反渗透技术进行处理。具体做法是,将普通自来水注入净水设备中,经过活性炭、砂滤、微滤等预处理,再由高压泵加压,使水由高浓度一方经过反渗透复合膜向浓度低的一方渗透。由于用常规方法处理的自来水中所含的微细杂质、可溶性固体物质及对人体有害的其他物质,诸如细菌、重金属、病毒、有机物分子等无法通过渗透膜而留在原水内,从而使通过反渗透膜的水成为几乎不含任何杂质的优质纯净水。与其他净水处理方法相比,反渗透法具有许多独特的优越性。就拿我们习惯饮用开水来说吧,虽然经过高温煮沸,水中的细菌被杀死了,但其他杂质却依然存在,冷开水水质较硬,不利于结石患者饮用。用离子交换法虽然可以将硬水变软,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却不能有效去除细菌、病毒和三氯甲烷等有机物。蒸馏法耗能太大,成本过高。而反渗透法则既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细菌、病毒、化学剂等各种污染物,又能保留对人体有益的溶解氧,还具有耗能少、成本低、易操作管理等优点,真是一举多得。
中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的要求,于1994年开始着手从美国引进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应用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创造性地应用于“净水屋”的建设,给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饮水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个“净水屋”可向周围2000户居民提供饮用水,服务半径达200米左右。它以散装为主,兼以桶装送货上门。
由于“净水屋”减少了运输、包装、仓储、营销等环节,水价大幅度下降,居民喝得起,用得上,从而使纯净水由建净水厂、瓶装销售,进入建净水屋、散装入户的新阶段。如果把从喝自然水到自来水的转变看做人类饮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由喝自来水向用自来水、喝纯净水的分质供水过渡,则是又一次新的饮水革命。
据中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敏敏介绍,中联公司自1994年承担这个国家重点项目以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国的水源、水质、自来水供水能力、城市居民小区分布情况、物业管理成熟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建设部和地方政府支持下,确立了在全国范围推广“城市居民优质饮用水示范工程”方案,先后在岳阳、蚌埠、苏州、无锡、南京、广州、武汉等地建立起50多个“净水屋”,工程计划年内再建100个左右,同时加强管道输送研究开发工作,为下一步我国分质供水事业更大规模的发展打好基础。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她有多少孩子
——记全国劳动模范、医学专家郭星志
梅志新毛珍生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一些可爱的花朵刚刚开放时,却过早地遭到摧残,先天性痴呆使他们从童年开始就终身陷入脑瘫疾病苦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和负担。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有脑瘫患儿200多万,全球则高达千万余人。古往今来,这一绝症始终困扰着中外医学界。怀着慈母心的女医生郭星志进行了长达18年的研究。她现在已成为山西省脑瘫康复医院院长。许多治愈好的儿童一声声呼唤郭妈妈。
郭星志1978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在这里,一些脑瘫儿家长在医院给孩子治疗,发现治好这种病根本没有希望,绝望中就把孩子悄悄地丢弃在医院,医院则只能把这些孩子送入儿童福利院。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亲自去送这些可怜的孩子。把这些孩子放下后,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使她久久难以忘怀。她经常为此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中。她的心灵一次次为之震撼。作为一个医生,决不能让这一顽症永远危害少儿的健康!她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了!她下定决心要攻克脑瘫顽症,为脑瘫儿创造希望!
她根据所学到的中医针灸和其他西医专长进行科研。为了寻求科学的、有突破性的理论依据,她不知在自己身上试扎了多少针,历来被医学界视为针灸禁区的一些头部穴位也被她扎了无数次。有一次,她一个人在实验室小屋里,又专门在那些穴位反复试扎体验,进行药物封闭等实验,不料,一下子在自己哑门穴扎进二寸多深,剧烈的疼痛使她昏迷了过去,爱人和孩子见后急得团团转。可她过了许久苏醒后却高兴地笑了。原来,她的有惊无险意味着她的实验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古往今来医学界认为这些穴位不能用针的说法不成立了!那些可怜的脑瘫孩子从此就多了一分康复的希望!于是,她成功了,发明了针灸治疗脑瘫的新方法。
郭星志院长每天工作在一个脑瘫孩子哭声混杂的治疗室里,患儿光是头上就扎着20多根两寸长的银针。
19年了,郭大夫除了工作室就是治疗室。每天都有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名病人在焦灼地期待治疗,而每个病人她都要亲自扎针、捻针、注射、开药,仅仅捻针一项,每天就要捻动七八万次之多,一般要到晚上9点多结束,之后还要查房、整理资料,制定次日治疗方案,直到12点多才能休息。从1985年到现在,她没有休息过公休日,没有请过假。为了脑瘫孩子康复成长,她献出了全部慈母般的爱心。
郭星志和这些孩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治疗过的每一个孩子的名字、病情,她就像一部活字典一样都能说出来。因此,那些康复后已经上了学入了托的孩子,回访时都要情不自禁地叫郭妈妈……
从天津来的小胖子刚来时不会说话,并且一分钟也闲不住,一个疗程快结束时,他居然会接他爸的电话了,他妈妈再也不用寸步不离,见了郭大夫,他已会讨好地说:“郭阿姨好,郭妈妈漂亮!”
奥地利、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的医疗学术团体,多次愿出数十万元美金聘请她出国。她说:“我的科研有了成绩,离不开政府的关怀支持,离不开医界老前辈的栽培,因此,我的事业只能在中国!”
由于她的突出贡献,郭星志已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她说:“我最大的欣慰是成为万千脑瘫患儿可信赖的妈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沙漠勇士——双峰野骆驼
温波
在人迹罕至的中国西部荒漠和蒙古大戈壁地带,存活着世界上仅剩的几百只双峰野骆驼。这些深居大漠腹地的“沙漠之舟”正在不断减少,其命运引起人们的关注。骆驼科共有6个现存种。称为骆驼的只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主要生活在中亚、西亚和北非。另4种都在南美洲,包括原驼、羊驼、驼羊和骆马。野生的单峰驼现已绝迹,在亚洲只有中国和蒙古拥有总共不到880只的双峰野骆驼。野骆驼随季节而迁移,而且旅行的距离很大。夏天时,野骆驼大多散居,在戈壁沙漠里水草相对较为茂盛的地区活动。秋冬季节,野骆驼则结成群体,迁移到山麓地带和低洼的盆地中,这些地方气候温暖,又常有泉水。野骆驼大约在3月份开始求偶,经常是一只雄骆驼追逐数只雌骆驼,雄骆驼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雌骆驼即将生育时,会单独离开驼群,到偏远地方躲避豺狼等野兽,生下小骆驼。通常离群时间在10天左右,之后母子骆驼再去寻找骆驼群。子骆驼生下两个小时便可站立,一天后便随母亲一起游移。(附图片)
双峰野骆驼袁国映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城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新观点
刘琳
河北省石家庄市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医院院长郝相最近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提出新观点。他根据中医理论,对人体五脏的生、克、侮的转化关系及人体精、气、神、血、津液的生成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五脏六腑通过吸收食物精华再生化、转化、运化而造血的观点。他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热病毒”影响,使脏腑之间的生、克、侮失调而引起的。所以,在治疗上他一反通常中医壮骨生髓、补精益血的治则,而是重在清理“热病毒”,调和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他还根据病人的症状,将治疗过程分为五期,并首创了“五期治疗法”。这五期是:清排期、调治期、恢复期、生长期、巩固期,有针对性地采用清血凉血、舒通脉络、清热解毒、补血益气等药物,酌情辨证施以中医的下、和、温、清、消、补六法。
郝相已将自己治疗再障的学术经验撰写成论文《30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治疗新观点》,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交流,他的“治疗再障贫血的经验”已被列入重点研究课题。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健康城

  树脂眼镜片渐成新宠
焦志毅
我国初高中学生患近视眼的比例高达30%—60%,应通过正确验光和配镜来矫正近视。切不可迷信某些药物和仪器。目前国际眼科和视光学界公认,配戴眼镜是矫正近视眼的较好方法。
随着镜片的技术革命,镜片家族新添了一位成员:树脂镜片。它的代表产品CR39树脂材料,是一种热固性的聚酯类石油提取物,于1940年初在美国发现,最初被应用于航天材料。1954年法国依视路公司发现这种新材料轻、耐磨性好,而且光学性能和物化性能非常适宜于制造眼镜镜片。又经过多年研究,于1959年在用于单体聚合的催化剂中加入抗紫外线的材料后,研制出了树脂眼镜镜片。目前,树脂镜片越来越受到戴镜者的欢迎。树脂镜片与玻璃镜片相比具有许多优点:重量为其一半,受外物撞击时不易碎,抗紫外线性强,易染成各种颜色,这一特性为屈光不正患者配戴太阳镜解决了难题。目前市场上的树脂镜片,杂片和水货不少。质次的镜片极易刮花、磨损或变黄老化,起不到矫正视力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