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由人民日报社和日本经济新闻社共同举办的第七次中日经济讨论会,于11月25日至26日在厦门举行。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率中方代表团出席,中日两国企业、金融、贸易、新闻界人士近150人与会。双方就香港回归后如何进一步加强中日经济合作进行了讨论。今天,本报刊登中日双方主题发言人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编者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情况
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其中“八五”计划达到12.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增长近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倍多。共有1.92亿人脱贫,绝大多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迈进。东部地区成为最活跃的增长带。同时,由于采取了诸如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等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加快的势头。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能源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使中西部地区成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充满希望的热土。
经过4年多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国有效地抑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的某些过热,既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又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坚持这些办法,不断发掘经济增长的潜力,我们有信心将目前“高增长、低通胀”的运行态势继续保持下去,经济增长保持在8%—9%,是可以做到的。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中国经济中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在财政税收体制方面,实行了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建立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制;在金融体制方面,强化中央银行保持币值稳定的职能,加强了金融监管,初步实现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在外汇体制方面,实现了外汇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实行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目前,人民币汇率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充裕。
中国有8万多个国有企业,其中80%是小企业。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我们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企业,主要办法是“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十五大就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针、措施,相信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将会有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迅猛发展。1979年—1996年的18年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了13倍多,预计今年将达到3100亿美元以上。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已上升到第十一位,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已达3%左右。关税总水平由1992年初的43.2%降到23%,今年10月1日起又进一步降低到17%。2000年,将进一步降到15%。
利用外资数量不断增加。18年中,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00多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700亿美元。在已批准的29.4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运营良好,大中型项目成功率达80%以上。外商投资领域由一般加工工业、餐饮业、房地产业,扩展到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服务业。合作形式从单一的中外双方合资合作,发展到组建中外合资的股份制企业。1995年起,中国开展了利用BOT投资方式的试点。到1996年底,在5个经济特区以及上海、广州等17个沿海和内地城市,批准设立了外资金融机构156家,其中外资银行142家。目前,在浦东的9家外资银行已被批准试办人民币业务。中国政府准备实行对外商投资进口设备的优惠,这将有利于吸引外商更多地来中国投资。
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关于“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了切实的贯彻。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十分密切。我们深信,香港回归将更有利于21世纪中国经济的振兴,内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香港更加繁荣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中国迈向21世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十五大报告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继续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尽管我们的改革和发展都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只要坚持执行十五大制定的方针、政策,审时度势,就一定能够解决好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把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下去。


第2版(经济)
专栏:

  对华商务工作感言
朝日啤酒株式会社社长濑户雄三
我初次访问中国,是在1993年12月。在北京机场下飞机后去市内的途中,看见宽阔的道路上汽车、牛拉大车、自行车互相紧密穿插着移动前进的杂乱情景,我感觉到了一种惊人的活力。这就是我初次访华时的第一个印象。
1994年4月第二次访问时,参观了上海浦东的大型建设项目。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听到讲解说,八个月后即将建成高速公路,这时候,我感觉到了中国的巨大的冲力。
我们已于1993年12月25日在北京签订合同,对杭州和泉州的两家啤酒公司参与经营。当时的经过是,香港中策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希望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介绍日本啤酒厂家提供啤酒制造技术和市场营销指导。我们很快向当地派去了调查人员。当时的关键问题有二,一是“优质的水有没有?”二是“素质好的员工有没有?”由于取得了可以充分满足需要的调查结果,我们作出参加经营的决定。
后又得知,杭州啤酒公司的徐总经理曾经来我公司的工厂参观过,他对于朝日啤酒公司很感亲切。
其后,我们在1994年9月28日通过杭州啤酒公司把标明朝日品牌的啤酒——“朝日啤酒”在杭州、温州和上海近郊实行首次销售。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第一号日中合作啤酒。它获得了1994年中国食品及食品包装技术博览会的金奖。
在谈到“朝日啤酒”在杭州上市前的生产过程时,不可忘记在朝日啤酒公司中5名资深技术人员所从事的最基层的技术指导和技术交流。我们公司的资深技术人员常常和熟练工人们一起装料配料,或者开动机器。很快和中国熟练工人处熟了,吃饭也在一块。可以说,像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一体感,也是事业成功之本。
在这以后,朝日啤酒公司又在1995年12月6日参与了北京和烟台的两家啤酒公司的经营。
1995年年末,我们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常驻办事处,把它作为收集中国的市场信息和跟当地政府和工厂方面的联络窗口。把一个担当工厂技术指导的技术班子派驻在办事处里。1996年7月,在北京也设立了常驻办事处。在北京啤酒工厂中,根据中国方面的要求,自1996年9月起引进了日本式的经营方法,现在经营已上了轨道。
这种合办企业的特色在于:三家公司以各自见长的领域参与经营。这就是,本公司在啤酒的市场营销、生产技术方面,伊藤忠商事在销售、物流方面,而香港公司则在运用人际交往关系方面,都各有所长。
我们通过在中国的合办事业学到不少东西。事业成功的基本,不论东方西方,最重要的是“心=信赖关系”,这是其一。其二,只要能生产出品质优良的、味道美好的啤酒,这样的商品一定会被主顾们所选中。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金融改革的成就与前景
中国银行副行长高德柱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重点首先是银行体制的改革,即通过机构的多样化和引入竞争机制来不断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改革10多年来,中国的银行体制已从“单一银行”制,发展成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及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体制。目前已有各类银行机构40家,保险公司21家,城乡信用合作社5万多家,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550多家。此外还有外资银行等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160多家。
1994年以来,银行体制改革重点转入国有专业银行商业银行化。首先在原国家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基础上组建了国家政策性银行,同时,国家专业银行开始实行贷款限额下的资产负债管理。1996年,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继续按照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强化统一法人体制和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统一调度、严格监督,向集约化经营迈出重要步伐。
经过改革,金融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开始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稳定人民币币值。金融监管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1994年初,成功地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和多样化,逐步形成了以同业拆借市场和外汇市场为主的货币市场和以股票和国债交易为主的证券市场。
金融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和《关于惩治金融犯罪行为的决定》相继颁布实施,奠定了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框架。
1979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1997年6月底,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已达540家,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162家,外资银行的总资产达300多亿美元。目前,已有9家外资银行在浦东地区可经营人民币业务,中国金融业已步入实质性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中国金融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在金融资产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金融资产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机制和市场监管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同时,银行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相当数量的非银行机构经营机制还有待健全。
中国金融改革方向是向着市场化体制发展,目标是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金融体制。这一新型金融体制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一是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调控体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同时加大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形成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消化机制,也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建立和健全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的包括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构合理,不良资产基本得到消化,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是建立一个金融工具多样化,依法管理、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香港顺利回归后,香港经济、金融继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中国银行在港澳地区的中银集团,作为香港的第二大银行集团以及发钞行之一,将充分发挥集团化、专业化的优势,为内地企业的融资、国企的改造以及经济发展方面提供帮助。


第2版(经济)
专栏:

  金融危机后的东亚金融市场
樱花银行顾问末松谦一
东南亚货币危机发展到对港元的投机,引发了世界主要股市的跌落,现在还看不出危机结束的苗头,这种事态正在给被称为世界经济增长之中心的东亚地区的资金流入前景投下阴影。那么朝向东亚的资金流动今后会怎样?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香港作用将会怎样?对于上海金融市场的未来前景应当怎样来看呢?
朝向东亚的资金流动,自80年代以后规模急剧扩大,流入的资金形态,也由以银行融资、官方融资为主体,转变为以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为中心。由于货币危机,这种形势正面临转变,我认为,货币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预计今后将会显现出来,因此,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的钝化将不可避免,在短时期内,外资流入的速度也将会放慢。不过,在全世界范围内结构性竞争进行过程中,东亚诸国凭着相对优势的低工资和丰富而且素质水准高的劳动力,仍可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来自海外诸国的潜在的直接投资欲望依然强劲。同时与货币贬值相伴随,出口竞争力将会得到恢复,所以,东亚地区在总体上还是可以达到比其他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要想将来自海外的潜在的投资欲望变为现实,使经济重新回到高增长的轨道上来,东亚诸国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是,各国宣布的削减经常收支赤字政策和稳定金融体系政策必须及早付诸实施。第二个课题是采取加强国内零部件生产等措施,培育基础产业。第三个长期课题是培育一种能够利用高水平的国内储蓄和海外法人投资者的资金来支持以民间财力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内债券市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市场迄今为止所起的作用有三:一是亚洲地区信贷的组织中心;二是中国企业和与中国相关连的企业对外筹集资金的窗口;三是海外向增长显著的东亚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接受器。考虑到中国基础设施的需要和国有企业改革而产生巨额的资金需要,可以认为东亚地区的国际金融市场规模肯定会扩大。
是不是还会像过去那样,由香港作为东亚的国际金融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呢?判断这个问题,要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是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今后能不能继续维持;第二是中国政府采取的培育上海市场的方针、东京市场的发展会给香港的地位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坚持港元与美元联系汇率制度,上海市场没有越出国内市场的境域,因此在重大的基础设施的资金需要和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的资金需要当中,依赖于海外的那一部分资金当前还得利用香港市场去筹集。东京金融市场也不会威胁香港市场地位。因此作为国际金融市场,香港的繁荣将会继续保持。但是,香港自身所具有的高成本的体制有必要加以改变,否则很可能会给香港作为国际市场的魅力蒙上阴影。
同时,上海市场将以适应这些国内资金需要的形态快速地扩大它的规模。因此在短暂期间里,由上海来担当国内金融中心的角色,而香港则继续担当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两地各享其应得的繁荣,这是现实的。


第2版(经济)
专栏:

  香港经济前景看好
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邱达宏
东南亚金融风暴中,港元的币值曾一度受到冲击,但由于香港的金融状况及理财政策一向稳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适当的措施,加上香港拥有881亿美元外汇储备,港元币值保持稳定。虽然利率暂时升高,但不会对长期经济发展及竞争力造成打击。
香港的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一场风暴,但由于监管机制运作良好、市场成熟、透明度高,香港的根基并未动摇。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最近发表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香港首季经济增长率达6.1%,第二季经济增长率为6.4%。这两个数字均高于往年首二季的4.1%及4.6%,预计全年经济仍可以维持5.5%的增长率。
回归以来,香港作为国际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及贸易中心的地位正稳步发展。因为香港具有三项独特的竞争优势:
第一是服务型经济。香港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84%,是全球最偏重服务业的经济体系之一,并且是全球第九大服务出口地区。香港的经济开放、透明度高、税制单位稳定、税率低、讲求法治、资讯自由流通、政府有效率、服务具备专业水准、发展潜力丰厚。这令香港服务型经济优势不易动摇,也不会因为汇率大幅波动而改变。
香港服务业独特之处是能够提供全面性的服务配套,照顾到每一个环节的需要,例如金融业服务,单在外向投资一环,香港是世界第四大外向投资来源地,1996年香港对外投资的资金达270亿美元,是亚太经合组织及东盟成员国内的最大外来投资者。香港证券市场资本总值已超过42700多亿港元,在亚洲排名仅次于日本。香港还是世界第五大银行中心、区内的银团贷款中心。
工程、法律、会计等专业,以至顾问服务、设计、市场推广、运输、保险等各种配套商业服务种类繁多,别具特色,成为香港竞争力的来源。以上优势决定了她的服务中心地位,不会受到近期经济波动的影响。
第二是制造业上集中高增值环节。香港制造业的最大特色是跨境生产。单以内地为例,目前约有5万家工厂是由香港公司控制或管理,雇用500多万工人。它们灵活变通、适应力强、交货快捷,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为不同环节增值。整个运作过程都是通过香港控制及整合,然后把产品付运到世界各地市场。
按照上述运作模式,香港公司正扮演一个负责有效统筹分布区内各地的生产及贸易活动的角色。这种营运方式,使香港成为生产指挥中心和亚洲贸易枢纽及全球第七大贸易体。
第三是香港与内地经济上的密切关系,内地一半的外贸是通过香港进行,而香港投放在内地的资金,占全国直接外来投资总额的56%。国企可通过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筹集资金,壮大实力。最近虽发生了金融风暴,香港仍然会是国企向外集资的主要窗口。香港与内地互补不足,内地的发展肯定会为香港带来新机遇。
香港贸易发展局作为推广香港贸易的专责机构,将进一步发挥香港多方面的竞争优势。


第2版(经济)
专栏:

  向投资中心型转变
伊藤忠商事副社长山村隆志
香港回归,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所具有的金融、贸易、流通、信息等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通过香港投向大陆的资金流速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投向中国巨大的内陆市场的资金已开始起动。以基础设施投资为先导,逐步转向内陆产业投资,巨大的内陆市场将逐渐地展露出风采。
18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前进,是在向史无前例的经济发展挑战。把长期实行的政治优先的自力更生政策,转变为市场经济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遍及政治、经济、思想各领域的全面性改变。特别是中国经济实力和发展程度并不一致,由于快速引进市场经济,发生各种矛盾是必然的过程。
在这个新的阶段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比例失调和通货膨胀的隐忧;国有企业不景气以及相伴发生的失业问题;农业生产继续扩大的重要性和切实的对策;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不配套;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恶化和水资源不足;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配套;通过贸易、金融制度的改革,实现与外国市场接轨。而当前最重要的3个问题是缩小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距、振兴农业和改造国有企业。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中国的领导人已清醒地认识到问题所在,并采取了长期对策,问题的解决是可能的,就是把GDP的增长率维持在8%左右,把通货膨胀控制在6%以下,在寻求问题的解决中前进。
世界银行估算,从1995年开始的10年间,亚洲各国需要对基础设施投资1.5万亿美元,其中7400亿美元在中国。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日本应该准确地抓住这一大潮流,积极推进经济合作,政府开发援助和民间资金应该共同投入。
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25周年。日中经济交流尽管经历了各种曲折,但总的来说发展顺利。可是,冷静观察后我认为,这种发展仍然是日中两国间贸易中心型的。两国一衣带水,具有互补关系是无可争辩的事实。20世纪仅剩最后3年,我认为现在到日本应该面向21世纪对中国市场采取战略性对策的时期了。日中经济交流,今后必须改变发展方向,从贸易中心型向投资中心型转变,展开伴随技术转让的事业。投资也应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移,应该从生产据点型向市场展开型发展。日本的石油化工、机械工业、高技术产业、住宅建材产业、汽车产业等产业对于中国骨干产业的投资还仅仅是开始。不得不承认,日本在这一点上比欧美逊色。今后应该更多地实施战略性对策,是构筑面向21世纪的新的健全的日中两国关系的时候了。(附图片)
①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王春正
②中国银行副行长 高德柱
③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邱达宏
④伊藤忠商事副社长山村隆志
⑤樱花银行顾问末松谦一
⑥朝日啤酒株式会社社长濑户雄三
本版照片 刘福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