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
云德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特别鲜明地把文化与经济、政治并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对包括文艺在内的整个文化战线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和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职责,不辱使命,繁荣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确保文艺发展方向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文艺进步的必然要求。世界观作为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规定着作家艺术家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着他们的艺术实践,制约着他们创作的思想倾向。如果缺乏正确的世界观,正如恩格斯所说,连两个简单事实的本质联系也找不到。因而,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正确而又深刻地认识社会,评价生活,提高自己透过表面现象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艺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实践日益紧密结合起来的过程。进入新时期以来,文艺界遵循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所指引的方向,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潜心创作,开拓创新,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曲艺作品相继问世,其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时期文艺用它那最坚实的创作成绩谱写出社会主义文艺光彩耀人的篇章。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文艺的确已经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在今后建设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正像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和文艺繁荣的精神动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社会生活中许多纷纭复杂的现象需要文艺去正确把握,艺术实践提出的许多崭新课题需要文艺工作者作出回答,只有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才能在缤纷缭乱的社会现象中分清是非、辨别美丑、端正创作思想,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保证社会主义文艺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绝不是包办代替具体的创作方法。这种指导是政治方向的指导,是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工作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使文艺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
      积极投身生活激流努力体现时代精神
建设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同我们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相联,这是摆在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严峻的当代性课题。如果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不热情地拥抱沸腾的社会生活,高扬奋发的时代精神,不使当代文艺展现出焕然一新的鲜明时代特征,那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也就成为一个无所附丽的空洞概念。
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亿万群众演出的艰苦创业、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是亿万群众用勤劳和汗水浇铸的一曲曲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英雄乐章。江泽民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植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立身之本。”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只有讴歌英雄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风云,激情抒发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豪情壮志,生动贯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才能激发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祖国的巨大热情,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伟大时代的脉动蕴涵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作家艺术家只有深入社会现实生活,才能捕捉时代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脉搏。江泽民同志殷切期望“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生活学习、向群众学习,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这是我们建设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由之路。
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沃土,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所在。处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社会转型期的现实生活波谲云诡、日新月异,展现在人们眼前的都是一幅幅异态纷呈、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许多新事物、新景象在人们创造性的实践中不断涌现。这对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为现实社会为幸运的文艺家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广阔舞台。
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人民中间,向人民学习,学习他们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感受他们追求美好新生活的澎湃热情,使之成为文艺家艺术实践的动力和灵魂;到生活第一线,向社会学习,深入观察、认识和体验社会生活,从生活中获取那些最质朴、最生动的创作素材,使之化为文艺家艺术想象的依托和支点。
      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保持鲜明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瑰丽的文化艺术遗产,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凝结着民族的勤劳和创造精神。珍视和发扬这宝贵的文化传统,对于增强民族亲和力,提高民族自尊心,促进民族进步和文化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的民族、国家都曾创造过光被世界的独特民族文化,留下过不可胜数的无比精彩的文艺华章,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要积极吸收外来文艺中一切有价值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方法,包括其中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艺术观念,择取外国良规,弥补我国文艺之不足,丰富民族文艺的表现能力,提高民族文艺的艺术水平。
当然,由于中外传统文艺在发展中都经历过许多复杂的演进过程,以致文野互见,精芜共存。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通过深入分析鉴别,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那种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泥古不化、抱残守缺的行为是错误的;那种毫无民族自尊,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搬照抄、全盘西化的做法,同样也是极其有害的。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艺从传统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流通把原属于某一国家和民族的文艺纳入庞大的世界格局,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在相互交流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历史的进步。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实现民族独立,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不断增强着他们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印度、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的许多前殖民地国家,都积极探索“非典范形式”、“我们的话语”,文化独立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共同的心声。实际上,民族文艺传统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文明背景下形成的。它们超越时空界限世代相传,在固有民族精神的凝聚下长期积淀为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形成民族的独特个性,造就出民族特有的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能力。外来的东西只有根据民族自身需要加以艺术改造,才能成为民族的东西。因为民族的精神是永远不可能从外面舶来的。
世界经济一统性之于文艺的相互交融和审美独特性之于文艺的相互峙立,构成世界各国文艺相互关系的实质。不少有识之士都把发展经济与保护民族文化当做世界共同面临的两大课题,我们理应对此交出合格的答卷。保护必须首先发展,发展寓于创造之中。毛泽东说过:“外国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造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一味地模仿古人和洋人,仰人鼻息,不可能有真正的建构。雄峙世界的文艺,不是继承借鉴之后的趋同,而是交融之后的相异和拓新。我们一定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发扬革命文艺的光荣传统,结合中国当今时代特点,加以改造和发展,创造出适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更加绚丽多彩的社会主义新文艺。
      执行政策尊重规律推动文艺全面繁荣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其根本性质和基本功能的必然规定。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文艺归根到底属于人民大众。离开了社会主义,消解了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就背离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无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漠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英雄业绩,不屑做时代和人民的代言人,也就谈不上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就其本质意义而言,“二为”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概念。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履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任务,绝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和理念化的图解,而是通过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合规律合目的的艺术创造活动来实现的。因而,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尊重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创作领域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领域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同的文艺创作风格和艺术观点,不横加干涉,不强求统一,鼓励文艺工作者通过艰苦的艺术实践,通过深入的讨论和探索寻求自由的发展与进步。
建设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除了需要极大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之外,还需要为他们的创作创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文艺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为文艺家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深化文艺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国家、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个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创作生产规划,合理调整事业布局,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全员聘任制度,切实鼓励艺术创作。要进一步培育、完善和拓展文化市场,既要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善于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整文艺供需平衡,增强文艺自身发展能力;又要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和规律,在实现市场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文艺最佳的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优秀作品的社会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让评论在探索文艺规律和促进文艺繁荣、推荐优秀作品、批评错误文艺倾向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催生优秀作品、推动文艺发展的助产士。
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正孕育着与之相称的伟大作品,这同样也是时代和人民的真诚呼唤。我们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指导,有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提供的丰厚的创作资源,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展现的广阔的世界文化背景,有建国四十多年特别是新时期近二十年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精湛技艺和不懈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必将呈现出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的诞生,是——
对民族学术思想的弘扬
杨惠龙
世界将辞别二十世纪,跨进二十一世纪。在这新旧交替之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无不为迎接未来而慎重思索着:二十一世纪将会是怎样一个世纪呢?谁都不是预言家,未来的事情不好预测。但鉴往可以知今,前瞻性思考的真理性往往深藏于对往昔的回顾之中。特别是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站在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纷纭复杂的百年世事也许更容易获致理性的通明。以此种理念作“催产素”,皇皇三十五卷、囊括四十四位学术大师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诞生了。
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共三十五卷,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四十多位著名学者均收录在内。全套书约计三千万字。
颜习斋曾说:“一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这说明了学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术是文化的精华,弘扬文化必须繁荣学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是对中国百年学术思潮的总结,是百年学术之精华。《熊十力卷》所选《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文指出:“文化一词,包含至广,而哲学思想是其根基。其他学问及一切制度,无不与哲学思想有关。”郭沫若先生自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就“想运用辩证唯物论来研究中国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自然也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正是《郭沫若卷》所收选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哲学思想基础。《李济卷》所收《中国民族的形成》,是后来凡讨论中国民族问题的中外学人大都征引的书。《李济先生小传》中所讲先生谈学问的一段话,也极富哲理:“学问本身涉及的,并非离日常生活很远的事;凡能用感官接触到的,都可成为知识的来源;粪土或珍珠,在学问上并无先天的分别。”《唐君毅卷》中关于“伟大人格”的哲理;《蔡元培卷》中关于教育的论述;《严复卷》中关于翻译的学问等等,都能深深吸引求知求学的人,并会使人大开眼界,大长学问。
学术的发展不是突发性的,它需要历史文化积累的成果为依托,并与社会发展状况相关联。郭沫若在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在事实上只经过三次的社会革命。所以我们在文化史上也可以看出三个激越的时期——真真正正是划时代的时期:第一,易诗书所代表的一个文化的集团;第二,周秦诸子(孔子一门包含在里面)的一个文化的集团;第三,近百年来科学与中学的混战。”关于学术时代的划分,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现代学术的奠基,应具备三个起码的条件,即第一,学者的思想自由;第二,以学术独立为目标;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尽量吸收新的观念,能够与二十世纪前后的世界学术文化对话交流。因此,所谓中国现代学术,指的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外来思想的冲击所产生的文化震荡,中国学术衍生出来的新规范和新方向。因此不简单是一个时间概念。这套《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就是基于这种思想编纂的。
这套书的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化、科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纵观《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首先在编纂上以著者为卷,视所收论著篇幅之多寡,或分卷或合卷,合卷并考虑到了入选者的学科性质和师承关系;其次,所收著作以典范性和代表性为基准;入选著作以专著为主,同时酌量选入一些论文,可说是名著与名篇并重;其三,整理时改竖排为横排,改繁体字为简体字,并一律加新式标点,但对原著内容尽量保持原貌。这样可使当今读者很方便地读到原汁原味的现代学术名著名篇;其次,每卷之前有学人小传,卷末附有学术年表和著述要目,以便利读者查阅。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所选各卷学人,或博古通今,或学贯中西,或二者兼得。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对总结百年学术思潮,繁荣当代学术,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推进文明建设,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在人类历史上,文学艺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文艺究竟是如何作用于社会,发挥其深远影响的,这就要求从理论上——
深化文艺社会效果的研究
宋伟胡山林
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学艺术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文艺的社会效果自古以来就受到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的广泛重视。如中国古代儒家认为文艺可以“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古希腊的柏拉图是西方最早注意文艺效果的人,他十分重视文艺对国家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力图消除文艺的消极影响。此后两千年,人们对文艺社会效果的注意和讨论从未间断。
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一直十分重视文艺的社会效果问题,文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又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邓小平的话应该成为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但由于种种原因,文艺社会效果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艺社会效果”在我们的理论体系里还只是一个比较空泛抽象的概念。这种局面与时代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我们认为,为了充分发挥文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化文艺社会效果问题的研究。
要深化文艺社会效果的研究,就要详细深入地考察其具体内涵,探讨其具体范畴。如宏观效果(社会方面)与微观效果(个体方面);积极效果(正面效果)与消极效果(负面效果);精神效果与经济效果;思想教育效果与审美娱乐效果;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明显效果与潜隐效果;可以预期的效果与不可预期的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综合效果与单一效果;如此等等。这些具体范畴的考察实际上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文艺效果进行全面研究。研究结果将会使这一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混沌变为明晰,改变以往一谈文艺效果就往往等同于为政治服务的狭隘观念。文艺的社会效果毫无疑问包括政治上的效果,但绝对不是只等于政治效果。
深化文艺社会效果的研究,还要深入探讨影响效果的基本因素以及效果的现实发生机制(包括宏观的社会发生机制和微观的个体发生机制),揭示其发生的内在规律。文艺社会效果是经由接受者的心理而发生的,这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取决于诸多因素:千类万殊的文艺作品(客体),心理结构各不相同的接受者(主体),千变万化的接受背景(如社会风俗时尚、传播媒介、文艺批评的参与和引导等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带来接受效果的变化。总之,效果的现实发生机制极为复杂,需要仔细分析研究,而不能笼而统之地简单归纳和概括。
深化文艺社会效果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要广泛吸收各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学科相互渗透,同时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文艺社会效果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精神现象、文艺现象、文化现象,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多学科(如文艺学、社会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接受美学等)交叉渗透的研究方法,从多角度多侧面切入对象、剖析对象。但是,文艺社会效果问题无论多么复杂,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精神现象。因此,对于它的考察,还必须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从具体的社会现实出发。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多学科研究方法互相兼容互相补充,使研究结论更科学更全面。
深化文艺社会效果研究,不能单纯依靠纯粹的理论思辨,而必须广泛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和访问,在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此前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之所以比较笼统模糊,总是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大量实证的第一手材料。社会调查是一项很艰苦很麻烦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学问,严肃的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决心投入这一工作。社会调查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对文艺社会效果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作家艺术家根据社会效果的要求调整和制定创作计划,从而创作出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文艺作品;有利于文艺领导部门和出版发行部门以社会效果为目标对文艺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出版计划进行宏观调控,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作出积极引导;有利于广大接受者作出明智的选择,增强识别作品质量的能力,自觉抵制有消极作用的不良作品。总之,它对如何发挥文学艺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摘卡

文摘卡
  《现实主义:旧而新的文学话题》
作者张念,载《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五期。
近几年,我国文坛涌现出了一批受读者欢迎、受理论家好评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实主义这一话题又展现新的容颜。现实性和真实性是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从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来看,正是其作品内容对现实生活的几乎同步反映,吸引了无数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应。为什么“先锋”、“实验”旗号下的读者群纷纷走失,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就是为数不少的作家有意无意地绕开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矛盾与冲突。而近来的一些作品如何申的《年前年后》,谈歌的《大厂》,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到最近李佩甫的《学习微笑》受到一致好评,是因为我们又从中感到了生活的体温。关注社会问题的焦点,不仅是作家的社会良知使然,同时还需要有道义担当的勇气,而直面人生,“分享艰难”正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动人之处。
  《东方之珠的文化神韵——论香港文学发展的三个特点》
作者花建,载《社会科学》1997年第五期。
香港以其独特的位置和历史形成了“港派风味”的文学,主要表现为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文学队伍的多元构成。香港文学圈具有多样性,按作家进入香港文坛的早晚,可分为“本土作家”和“南迁作家”。
二、创作趋向的自由冲撞。作家多样复杂的来源构成了香港作家特有的流动性和素质多元化。“自由港”的氛围和社会结构给作家的表达开辟了空间。政治风浪的回声、经济掀起的冲击波无不震荡着香港文坛。
三、爱国之心的延伸折射。“九七”到来之前,香港人的心态成为作家们感兴趣的重要话题,作家们怎样表现这一历史转折本身,也是香港文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在更多香港作家笔下,常有一条从省港大罢工到“九七”回归的红线,对回归的期盼和描写宣告了灰色调的殖民心态已成为历史。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李文珊散文》研讨会在京召开《李文珊散文》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这部散文集选入了李文珊自一九四六年冬天至一九九六年冬天创作的散文作品八十篇,浓缩了二十七年西藏生活,荟萃了五十余年创作精华,是李文珊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品。
与会评论家、作家认为,《李文珊散文》的历史跨度之长、作品内容之广泛之独特,在我国当代作家出版的散文集中是不多见的。作家作品中反映的五十年是不平凡的五十年,这半个世纪正好是我们共和国走过的历史。李文珊一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追求,其散文大都是纪人、纪事、纪游的“三纪”式作品,以他冷静、理智、质朴、稳重的散文风格“忠实客观”地记录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进行的伟大实践和创造的英雄业绩,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留影”的作用,这部散文集不仅有新鲜、生动的文学阅读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参考价值。与会专家、学者还对李文珊所走过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及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进行了研讨。(文一)
王怀让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王怀让作品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王怀让是我国当代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他从事诗歌创作三十多年,已发表诗作五千余首,出版《神土》、《人的雕像》、《王怀让诗选》等二十部诗集;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怀让自选集》,是对他已有创作的总结性结集。他的诗作因其强烈的人民性和时代感,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研讨会上,大家认为,王怀让的诗高扬时代的主旋律,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时代精神,他的诗诗情浓烈,意象宏阔,不乏可以广为流传的精篇妙章。与会同志向诗坛发出强烈的呼唤,人民要好诗,希望当代的诗人们,能够投入到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之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我们时代的黄钟大吕。(王闻)
《中小学素质教育丛书》出版为了全面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由石家庄市教委组织编写的一套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小学素质教育丛书》(曹树珍等主编),前五辑计五十种,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知识容量大,可操作性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杰出历史人物”,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文学名著、典章文物等,对广大中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自信心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中小学基本技能训练”,全面介绍了中小学生应该把握的基本技能,旨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少年科普知识”、“少年趣味百科知识”,通过对大量基础知识和尖端科学技术知识的介绍,使他们从小打牢爱科学、用科学的观念。《中小学素质教育丛书》的出版问世,无疑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汤文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