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

  藏文步入现代信息媒体
——写在藏文编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诞生之际
李晋有
藏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文字,已经使用了1300多年。用藏文书写的文献卷帙浩繁,为记录和传承灿烂的藏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藏文仍是广大藏族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书面交际工具。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民委、电子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近四年时间研制开发的《藏文编码字符集》日前通过两项国家标准,并确定为国际标准ISO/IEC10646《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藏文开始步入现代信息媒体领域,为藏文在网络媒体中实现信息处理和交换建立了很好的基础,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字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本民族语言,其中许多还有相应的本民族文字。目前大多数少数民族还是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尚不能使用汉语文。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文工作一向非常重视,先后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为原有文字不完备的民族改进了文字。进入90年代以后,不失时机地把民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现代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为少数民族语文尽快进入高科技信息社会做好技术上的准备。蒙、藏、维、哈、朝、彝、傣等有较长使用历史和较广使用范围的民族文字,都已研制开发了相应的语文信息处理的应用系统。刚刚通过和发布的藏文编码标准,代表了这一工作规划的新成就。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相比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使用功能上的不平衡。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冲击下,发达程度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社会使用功能的差距正在不断加大。可以不夸张地说,能否进入计算机媒体网络和电子通讯系统,是衡量一种语言文字能否适应现代社会语言交际需要的一项重要指标。现代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语言交际的方式,扩大了语言交际的范围。我们知道,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事实证明,我国少数民族语文不仅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版、教育、宣传、行政、司法等领域发挥汉语文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现代化的媒体交际形式中也具有巨大潜力。
藏文编码方案在传统藏文字素的认知和计算机字符代码处理上做到了合理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机载藏文应用开发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我们相信,藏文编码标准从明年开始在各种藏文信息处理领域的正式启用,将带动藏语文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国际化交流方面发挥更加广泛和积极的社会作用,推动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藏文编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两获通过,标志着藏文的信息化正式走向世界,有助于世界对藏族的了解,也利于藏族走向世界,更有力地驳斥了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歪曲攻击。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
——《散文》杂志随想
较之其他文学形式,散文与现代社会有着更多的精神上的契合。偶发于心而直抒于纸的散文在轻松与严肃之间自由调度,使忙碌的世人在一瞥之下即可心领神会,并为之深深打动。散文不以小说的庞大时空体系和凝重的时代感取胜,不追求诗歌的抽象和神秘倾向,它独抒性灵,直见人心,与人们的深层情感结构一拍即合。
近年来,大量的散文集、散文期刊纷纷面世。这表明,在日益加高的楼群间奔走的当代都市人渴望一处精神的宁静港湾。这样的要求是很高的。正如一位散文爱好者所言:“它是用真情实感蒸煮煎炒烹成的风味食品——既可以是陈年御厨中的一道佳肴,也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碟小吃;既可以是吃进嘴里让人啊呀呀直叫的麻辣烫火锅,也可以是补中益气的温和药膳……酸甜苦辣,回味悠长。”
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散文》月刊,没有让读者失望。它以平常心为平常人办刊,选发朴素明快、见真性情、启迪智慧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一间自己的屋子”。在其间可焚香净手,气定神闲,时而凭栏瞭望,时而临水浩歌,从容徜徉于理想与现实之境。或为涵咏情怀的只言片语而怦然心动,或为睿智深沉的思绪而会心一笑。《散文》中不乏名家之作,亦有新人迭出,在成熟与稚嫩之间,冒冒失失地闯入读者的视野。无怪乎,《散文》被誉为“格高、境阔、文洁、意新”的精品。
为了从源头直接汲取活水,《散文》特辟有“编读之间”栏目。编者坦言,“对散文艺术具有宗教般的虔诚”,把编刊看成“断发修行”、“步入庄严华妙境界的路途”。这恐怕正是《散文》赢得越来越多追随者的奥秘吧。
(罗旭辉)


第10版(文化)
专栏: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中荷公众理解科学国际研讨会侧记
范占英
长期以来,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科学是严肃神圣而遥不可及的,似乎它只是科学家的专属品。不久前由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与荷兰联合举办的中荷公众理解科学国际研讨会告诉我们,科学离公众并不遥远。
      科学属于大众
雄奇壮观如卫星升天是科学,然而我们身边的苹果落地、电灯发光、水滴石穿等现象同样包含科学的内容。科普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去发现、理解和应用这些熟视无睹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吉姆斯先生介绍了荷兰科技馆的做法。与中国的科技馆主要面向青少年和科学爱好者不同,该馆的对象是4岁—80岁的全体公民。它区别不同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设置多种项目:4岁—8岁的儿童喜欢在能量转换成的蓝光里蹦跳,或参与老水车的装配;8岁—12岁的孩子热衷于建筑桥梁比赛;12岁—80岁的人则尝试操纵电脑、金融游戏、学习动植物知识等繁复内容,尽量施展每个人的想象力和才能。用吉姆斯先生的话说,就是让每个人都参加进来并有所得。
在荷兰,人们获取科技知识的渠道中,电视居首位。荷兰公众电视台罗卜·万·哈顿说,他主编的科普片结尾,总要提出问题,要求观众寄回答案。例如,在介绍和平号轨道空间站时,提醒人们晚上10时望不见它而白天10时则相反,让人们去观察再说出个中原因。这样,科学便不再只是科学家们的事情了,它成了大众的热门话题。
      科学是快乐的
三个金发女郎唱着轻松欢快的歌曲,汽车开进了演播厅,科技记者、政治家、金融巨头们组成的竞赛队伍与所有人一样紧张地思考着涂了黄油的面包从桌上落下哪面先着地之类的问题,每个人都是快乐的,科学问题深深吸引了人们。这个场面是荷兰公众电视台制作的科技竞赛的一组镜头,在这里科技一旦与娱乐结合,它就变得妙趣横生了。
同样,纤弱的小草、婆娑的大树、柔嫩的小花都成为北京电视台科普片的题材。科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如果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科学便会闪耀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与电视类似,荷兰NRC报科学版主编万·德夫先生的版面每张都有图示、图画、图片,给读者直观印象。文字也力求流畅通俗,给读者留下惊讶的机会和更大的好奇心。相比之下,我国某些科技报刊的版面则显得严肃有余。
      人人可以参与科学
中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做法引起中外与会者重视。他们将家长与孩子请进玻璃房间,教他们一起学电脑,两代人在参与科学的过程中其乐融融、心心相印。荷兰有的展览馆把实验引入展厅,人们想做什么就去做,馆内有工作人员随时提供帮助。动手可以促进动脑,实际的操作使科学显得朴实明快、平易近人。


第10版(文化)
专栏:

  红色的土地浓浓的墨香
——《井冈山墨迹选》读后
徐长聚
今年的金秋与往年不一样,它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70周年的喜庆日子。青岛出版社选在这个有着非常纪念意义的时候出版《井冈山墨迹选》就显得格外庄严、隆重。这本由陈云同志题写书名,杨成武、萧克将军担任顾问,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作序的大型文献性书法集,收入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的墨宝,以及数百位曾在井冈山战斗过、工作过的老将军、老干部的墨迹,还有一些著名书法艺术家的作品。
书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门派纷呈,但无不讲究精气神的贯注,追求人格与书品的映照,胸臆间豪情的抒发与天地壮美的流淌,而不是刻意纠缠于雕枝润叶的技巧。在我看来,书法园地里,技巧总是蛰伏于神韵之下。由此来观摩井冈将帅书法,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精神,那一种生动、质朴,那一份凝重、磊落,别有一番气韵盈于尺卷之中。它绝无“笔笔寻来历,字字遵古意”的陈陈相因,而是任气遣腕,率性泼墨,自成一格,字映其人。无论是朱老总落墨的豪迈丰瞻,还是萧克、张爱萍将军运笔的飘逸隽永,都力透出一派文人笔墨所不能容涵的猎猎雄魂,字里行间充斥着千军万马的嘶鸣,高山深壑的奔涌,这便是井冈魂魄的艺术写照,这便是真正能掣动人们心灵的那一份壮士情怀。当然,井冈墨迹中也选入一些足迹涉及革命圣地的当代书坛名家,如费新我、肖娴、沈鹏、李铎等先生的作品。他们无不醉情于一片雄阔与烂漫兼备的崇山幽林之中,风光收腕底,笔墨走蛟龙,尺幅间终究不能挥去那份沙场豪情的诱惑与铁血气韵的熏染,令我细酌而不忍释卷,感慨万千。


第10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用古钱币串起的“中国通史”
新华社记者曲志红
中国历史上品种繁多的古钱币,因其蕴涵大量历史信息和科学价值,历来受到各界人士的珍爱。遗憾的是,至今从未有人能够收集到各个历史时期的全部币种。新近面世的“中国古钱大系”,使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收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4819枚形态各异的古钱币由“中国古钱大系”呈现给读者,囊括了从商代至民国数千年历史上的几乎所有币种。其中有上千个品种,是存世极少、大多数钱币爱好者无缘一见的珍稀品。尽管这是复制品,但所有币种,均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技术资料、使用古钱原有配方、用古代手工工艺铸造而成,其成色、形制、文字、图案乃至锈色,都与原件吻合,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它还是世界上第一次制作完成的全套中国古钱复制品,其本身具有的收藏、鉴赏和研究价值不可小觑。
担任这套古钱大系学术总顾问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教授,将它称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藏品,因为它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总结方式,向世界提供了一个传承数千年的文明大国精彩纷呈的货币文化的完整形象体系。的确,分装成28卷、藏于7只明式乌木箱内的这套古钱大系,就像一座中国古钱币博物馆。细细品味,中国数千年的货币史、经济史、金石艺术史等社会发展诸多方面的屐痕,会在这里一一显现。一些“内行看门道”的专家,戏称它是一部由古钱币串起的“中国通史”。
据悉,这套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监制、成都古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铸造的古钱大系,由人民日报事业发展部发行,国内限量发行共2000套,每套均附有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签章和编号的监制证书。
(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了解美国文化的桥梁
《蓝登大学词典》有了中译本
不久前,商务印书馆与世界上最大的英文书籍出版商——蓝登书屋合作,推出《蓝登大学词典》的中译本。
40年代出版的《蓝登大学词典》几经修订,已经成为英语词典中的精品。此次,两大出版社携手出版的这一中译本,是国内第一部纯美国英语的大型英汉词典,也是国内第一部带插图的大型英汉词典。它真实地记录了当代美国英语以及美国的文化生活,收词18万条以上,词汇丰富、知识面广,具有小百科的特点。
有着百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向来是中国词典工具书出版的权威机构,与世界著名出版集团合作出版外文工具书构成了它的一大特色。在与蓝登书屋合作之前,80年代它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第三版),使这本早在40年代即已问世、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辞书精品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可以想见,这部《蓝登大学词典》的出版势必为英语爱好者提供一种更完备的指导,并有助于更多的中国人了解美国。
(苏人)


第10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别开生面南宫碑
——记书法家李守诚
李守诚先生祖籍河北大名府,自6岁起在父亲、书画印家李鹤亭先生的督导下开笔习字。初学颜柳,15岁后研习魏碑及篆隶,在南宫碑上下功夫最多。他师古而不泥古,熔碑帖于一炉,济刚柔于毫端,苍劲浑厚又秀逸洒脱,把南宫碑体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当代书坛别具风采。
他不忘冀南大地养育之恩,邯郸古迹赵王城、回车巷、温明殿、学步桥、丛台、黄粱梦等碑文皆先生所书。黄河碑林中他写的“惊涛万里”气势磅礴,巍然而立。亚运会举办前,他为长安街上的大型壁画书写了“北京欢迎您”,为亚运村书写了“贵宾厅”竖匾。对登门求教的,他一律待人以礼。有个单位的临时工向他求艺,他不仅慨然应允,还留他在家吃饭。一名工匠求字,他写好后专程送去。“艺以弘道而无止境,惟有德者能久享其名。”这是他的信念。(崔陟)
(附图片)


第10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柜台高度与“窗口”形象
为塑造“窗口行业”文明服务的新形象,山东淄博市张店郊区邮电局在柜台的高度上动开了脑筋。他们大胆改革,把柜台高度从原来的1.2米降到0.8米。客户可以坐着面对面地等候营业员办理业务,随时进行业务咨询,营业员也能向客户了解用邮信息,双向交流亲切自然。共青团西路邮政营业室自实行低柜台开放式服务后,客户增加了三成,业务量增长了65%。
该局还对柜台的功能进行再思考。传统的信件、包裹、汇兑等业务分别设台,给客户带来种种不便。他们提出“一个台席,一个支局”的响亮口号,即在一个台席可以办理多种业务,较好地克服了客户排长队现象。对13种业务,他们主动承诺限时服务,每超过30秒赔偿客户“误时费”1元。
他们又提出了“远距离柜台”的概念,只要客户打个电话,发个传呼或捎个口信,营业员就会登门服务。淄博第二毛纺厂急需向南京邮寄20包毛料布。呼机一响,营业室主任马上带人登门收寄。包裹超重,又不能拆包分装,向省、市邮政运营部门请示后,他们按特殊邮件处理,解了客户燃眉之急。前不久,他们被邮电部邮政总局授予“全国邮政服务先进集体”的称号。(魏庆祯)


第10版(文化)
专栏:

在藏经洞发现一百年前夕,一些专家学者恳切陈词——
  盼敦煌流失文物归故里
本报记者卢新宁
1900年农历五月廿六,敦煌藏经洞被发现;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
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用少量银元换得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1914年,斯坦因卷土重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5大箱6000多卷经卷。
经估算,敦煌文物大约有四五万件:汉字写本接近3万卷,藏文写本1万卷以上,绘画共约1000件。目前,敦煌研究院藏有300余卷,上海、天津、大连各有一些,3/4以上敦煌遗书流散在国外……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北京大学勺园里,一批在京从事敦煌学及相关史学、考古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聚于一堂,商讨一个宏伟的计划——使流失近一个世纪的敦煌文物在藏经洞发现100周年之际使之回归故土。
敦煌藏经洞,这个曾经吐纳中国的荣耀和耻辱、被视为“一个古老民族滴血的伤口”的洞穴,这个曾经凸现中国学术史的瑰丽和缺憾、令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为之耗尽终生的洞穴,果真能在21世纪曙光将临之时迎来自己的团圆?
在场的学者先是良久的沉默,而后竞相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肯定了促使敦煌文物回归中国这一行动的重大意义,盛赞这或许可以称为中国在本世纪末最大的一次文化行动,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期待。
      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流失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一个世纪以来是沉压在中国人心头的重负
熟悉中国学术史的人一定都知道1900年5月那个不同寻常的早晨。那一天,敦煌藏经洞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建立了一门永久性的学问:敦煌学。敦煌石窟遗书与甲骨文、居延汉简、明清档案被并称为本世纪文献方面的四大发现。然而,当时腐败贫弱的清朝政府自己的江山尚在风雨飘摇之中,自顾不暇,遑论保护文物。多少年后,敦煌研究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地远渡重洋,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缩微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近年来,由于文化交流的增多,陆续出版了流失在国外的敦煌遗书的各种影印本,虽然不必再在放大机下艰难地辨认缩微胶卷,但一个世纪以来,关于那些流失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是一代代敦煌研究专家们埋藏在心中的梦想。莫高窟通往伦敦、巴黎、彼得堡、东京路上腾扬起的漫天尘土,多少年来遮蔽了无数中国学者的梦境。今天,从事医药生产的协和集团提出,愿出资帮助中国学术界做收回藏经洞文物的前期工作。远在敦煌的研究者们怎么想?
记者拨通了敦煌的电话。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樊锦诗说,今年4月,受聘于协和集团的美国律师马尔克姆·麦克尼尔曾到敦煌做实地考察工作。樊锦诗认为,这是件大好事,但非常艰难。首先是对这件事的性质认定存在极大的歧异。长期以来外国人坚持认为这些敦煌文物是用正当手段购买而得,但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那么一点点钱连买其中的一件都不够。更何况当时的清政府虽然腐败,却曾在光绪年间(约1900年)由甘肃省敦煌县汪宗翰下令将敦煌文物就地封存。可以说,清政府有令在先,斯坦因他们违法在后。持清政府发放的旅游护照的斯坦因等踏上敦煌之途并无不妥,但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利用行骗或不正当手段巧取豪夺。
然而,事情毕竟已经过去近一个世纪,敦煌文物回归故里的希望究竟有多大?
      回家的路很漫长:敦煌文物只有在其发祥地才能体现最大价值,敦煌经卷的回归更多得依仗国际社会的道义力量
马尔克姆·麦克尼尔律师介绍了敦煌文物可以参考的几个关于世界性古文物问题的国际公约。他说,中国若在25年前谈敦煌文物之事可能毫无希望,但现在不同了,因为国际社会对禁止文物进出口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物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1970年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物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方法的公约》,包含了这样的内容:文明是不能支离破碎的,要保存其完整性。这些公约虽未具体涉及中国敦煌文物,但对中国的流失文物显然是有利的。
座谈会后,记者采访了参加过世界文物返还公约起草工作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马自树。他说,目前国际上有关文物返还的许多公约都是针对公约生效后发生的文物案件而言,不涉及历史上此类事件的处理办法。例如1995年6月国际社会制定的世界文物返还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规定的50—75年返还时效,是指案件发生后50—75年之间提出返还请求,而不是前溯。这样,一切历史的事件自然不在此列。更何况这些公约从条款到精神,都只适用于参加公约的国家,而像英国、日本等文物进口国对“文物返还公约”等公约的态度一直不很明朗,至今尚未加入,对现行的文物非法进出口活动都不愿遏制,遑论历史上的事了。敦煌文物回归工作实在是任重道远,最终恐怕还是要借助国际社会形成的共识,在道义上取得世人的支持。
倒是马尔克姆·麦克尼尔显得颇具信心。他阅读了当年偷窃者所著的书籍,其中的许多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并说“这便是证据之一”。据当时的记载,当时清廷曾下令地方官吏叶昌炽,不许守洞的道士私自出售藏经洞文物。这次要找的法律依据,就包括清朝指令原件。根据到会专家介绍,在新疆档案馆和地方档案馆,有成堆的档案可查。另外,从法律上来讲,有关公约虽然尚未提及历史上的文物,但其保护文物的世界意识和原则仍有重要意义。埃及从西方要回了狮身人面像,不是也不在公约的所谓追溯期之内吗?
座谈会上,专家们谈到,这批文物的流失毕竟因为年代久远,即使诉诸法律也有时限问题。倒是从文明的完整性来讲更有意义。虽然敦煌学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但从学术文化的本土化特点而言,敦煌文物只有在它的母国和发祥地才能体现最大价值。任何地方的文物一旦脱离本土,都会丧失固有的文化和史学价值。因此促使敦煌文物的回归,与其简单地视之为一种洗雪国耻的行为,不如把它当成一项科学工作更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失文物回归也是世界文化的幸事。
著名学者季羡林指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穆斯林文化、欧洲文化,发生交汇融合的只有在中国的新疆,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地方。敦煌的壁画、藏书正是文化交流的产物。怎样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深入地研究和保护,是全世界共同的事业。
据樊锦诗副院长透露,在2000年农历五月廿六藏经洞发现100周年之际,将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在北京、上海举行“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展”。专家们希望流失在国外的敦煌文物即使届时不能归还,至少也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部分回国参展。
协和集团已开始联合海内外爱国团体,广泛征集签名,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向有关国家追寻敦煌流失文物。他们首先要做的,是整理出一个相对符实的敦煌流失文物清单。
我们期望着在这个越来越文明的国际社会,曾经遭受厄运的敦煌流失文物在漂泊一个世纪之后,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彼此文明的尊重和善待,因为越来越多人的道德觉悟,有朝一日重归故土。
(附图片)
敦煌壁画:供养菩萨(二四八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