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包公赶驴
俞律
老百姓看戏曲,图的是开心。最开心的事是看除恶扬善的戏。所以包公断案的戏古今都一样地受欢迎。你看台上那个包公,黑沉沉的脸谱,一面孔的铁面无私,脸谱上还有日月的图案,显示他日断阳夜断阴的大本领。日断阳是专惩人间的坏蛋;夜断阴更妙,连阴曹地府的恶鬼也不放过,这真叫除恶务尽了。我小时候看包公戏,就产生了安全感:世上有这样的除恶清官,哪里还有坏人存身之地!
我看戏看了八十年,看过的包公戏着实不少:什么《秦香莲》,贪图富贵不认前妻的陈驸马被包公送上了虎头铡,皇帝的妈妈讲情也不行;什么《铡包勉》,包公的亲侄子贪赃银受贿赂也照杀不误;什么《乌盆记》,再隐蔽的谋财杀人案也要破获;什么《探阴山》,阴间的冤屈也要问个水落石出。这位包公包龙图包黑子是正义的化身,你看他在舞台上头戴乌纱、身穿官袍、脚蹬着厚底靴,走起路来一步三摇摆,身边还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四个卫士,好威风好杀气也!不过这样的包公戏唱多了也有个一道汤的问题,于是编戏的便要翻新,这出《包公赶驴》就大有新意。
这出戏说,包公硬干了一辈子,胡子干白了,理当“退居二线”。从前陈州放粮赈灾,一例的亲自出马,这回朝廷改派了一位衙内去。不料这位衙内抬高了粮价,大发其灾荒财。包公有所耳闻,便微服去陈州暗访。他一路上乔装改扮成劳动人民模样,巧遇一位卖唱的女郎,骑驴上衙门去陪衙内喝酒取乐,不小心从驴上跌了下来。包公见义勇为,扶她上驴,一路护行。卖唱女只当包公是穷老汉,也就随口闲聊,把她知道的衙内贪污行为都说了。于是包公进一步查访,人证物证俱在,少不得问了衙内的罪。观众看到这里,总要大声喝彩的。
看包公断案的戏,看他威风凛凛坐公堂拍桌子动刑具,多少还有一点担心,总怕靠这一套办法弄出错案来,放过了真正的坏人;可看《包公赶驴》这出戏,心里就很踏实:这样是一断一个准的。譬如看《施公案》,施大人坐公堂问案子不得要领,总是扮成普通百姓深入民间暗中查访,结果就屡破奇案了。
如果有人问我:“你看过许多包公戏,哪一出最好?”我要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自然是《包公赶驴》啦!包公毕竟是包公,若是换了好摆身份的什么公,便要先派人通报,然后由卫士前呼后拥而去,如何查得出实情!”(附图片)
马得/画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兰到精时香有声
玛拉沁夫
春、夏、秋、冬,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四个字。由这四个字所代表的四个季节的无尽循环往复,成就了我们这个星球的演化进程,也标志着人类的发展过程,记录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程。
每个人,不管是帝王将相、显官要人,还是黎民百姓、庶人学子,都是生活在由春夏秋冬的循环往复组成的这个人生大舞台上。毫不夸张地说,春夏秋冬编织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风景。正是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士,都借助于它描绘历史的荣枯兴衰,抒发人间的喜怒哀乐。于是,春夏秋冬便成了人们永远写不完的诗文,唱不完的歌。文艺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以及人们掌握这一功能的才智与潜能,在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歌上,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和体现。文艺创作中的所谓感时抒怀、见景生情、借物明志等等,都由此而生,而发,而成。在种种艺术劳作中,孕育出极其厚重的思想内涵。原来,四季诗不是无缘无故写的,四季歌不是无缘无故唱的。比如说,同样一缕春风,同样一阵夏雨,同样一片秋叶,同样一场冬雪,不同心绪的人,不同境遇的人,乃至不同爱好和不同年龄的人,会有迥然不同的体味与感受,写出内涵迥异的诗文歌赋。古人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历来人们把对历史更迭、人生变故、时运起伏等等的感悟,都借助春夏秋冬这一色彩斑斓、容量极大的载体,渲泄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阅读古今中外描写春夏秋冬的名篇佳作,实际上是在浏览历史长河的壮阔画卷、生活海洋的起伏跌宕和人生旅途的河东河西……在这里,最使我感兴趣的一种现象是古今中外所有的名流大家,他们只要一写起春夏秋冬来,个个都来神儿,都能最畅荡地喷发他们的文采情浪,陶陶然、飘飘然、昂昂然,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乎,我们才有幸从这些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中,吮饮到最纯最净的艺术琼浆,获取到品位精美的艺术滋养,并得到对人生、生活和历史的哲学层面的启迪。
依我的理解,这或许就是席永杰、刘永良两位学者主编如此工程浩繁的《中外名家四季文学作品鉴赏文库》的初衷吧!
近些年来,文学作品鉴赏类的丛书、文库、大系、辞典,已经出版了很多,我没有时间详尽阅读,但大凡到手的这类书,都放在案头经常翻一翻。诚然,其中精疏不一(特别是校对不认真,错别字多得惊人),书评界亦多有仁智之见,但我认为大多对读者是有益的,有的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作用不能低估。
这部由一批青年学者编选的《中外名家四季文学作品鉴赏文库》,角度新颖,涉猎广泛,规模恢宏,选编精当,可读性较强,且有深入浅出的注析,流畅自然的今译,我相信这套从来未曾有过的四季文学鉴赏文库,会以它独特的美给读者以惊喜。“书从读后纸无字,兰到精时香有声”,编一部好书谈何容易!


第12版(副刊)
专栏:

  蔡希陶的碑
张雨生
去西双版纳,最让人欣喜的是橡胶林。横断山脉南端,澜沧江两岸,纵横数百里,橡胶林莽莽苍苍。如同运用新理论找到油田,使国家摘掉贫油帽子一样,在北纬二十二度地域,大面积引种橡胶树获得成功,也是科学家们的大功劳。
那天,走进勐仑热带植物园,我便怀念一个人,他叫蔡希陶。三十年代入滇,研究热带植物,为引种橡胶树贡献过聪明才智。这座植物园位于罗梭江畔的葫芦岛,面积达两千余亩,引种有我国及亚非拉地区的珍贵植物千余种,是研究及利用植物资源的重要基地。蔡希陶不可能在这里没有留下业绩。
我之所以想到他,不完全因为他是植物学家,还因为他曾是小说家。这位浙江东阳人,年轻时代钟爱小说,写浙中一带的生活,颇有情致和韵味,曾得到过鲁迅的赏识。后来,他兴趣转移,能量别置,放弃了小说,转而去研究植物。鲁迅惋惜地说,他是“文学挽留不住的人”。当然,鲁迅的惋惜,是站在文学上表示的,若站在植物学上,会极为欢迎。文学的损失,成了植物学的收获,更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近年出版的典籍,介绍蔡希陶,只谈他与植物的姻缘,不说他对小说的初恋,舍去文学挽留不住的实情,以致今日的文学青年对他很陌生。
参观植物园的时候,我想多知道他的成就。问版纳军分区同来的人,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从植物园里请了一位小姐做导游,再问,她先是瞪着茫然的双眼,继而领悟似地说:“园里有蔡希陶的碑,我带你们去看看。”
碑立在植物园的北隅。那里有棵龙血树,两米来高,长得很茂盛。一块半米见方,不规则的普通石头,埋在树下。上面刻字说,龙血树由蔡希陶移植。这未免太简单。导游小姐却说,蔡希陶的重要贡献,是在滇南发现了龙血树。
导游让人失望。据我所知,蔡希陶在云南研究植物,长达半个世纪。早年,他对云南植物做了大量的调查和采集工作,进行植物分类学研究,积累了珍贵的植物标本和资料。后来从事植物学的应用研究,在植物资源学、物种引进驯化、人工植物群落等方面的研究中,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他先后主持了野生橡胶资源的考察,橡胶宜林地的调查,云南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利用的研究,取得了一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成果。他长期在云南植物研究部门任要职,是中国植物学会的名誉理事。当年,从昆明到版纳,骑马或步行,穿越横断山脉,出没峡谷丛林,仅走路就得两个月。老科学家艰辛创业,其精神和作风,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足以昭示后人。
由此,我想到了当今“文学挽留不住的人”。作家下海,刮过一阵风,乃至成为时髦。他们弃文学而去,有过种种议论。记得五年前,一位作家下海了,有人惋惜地说:“出十个企业家,也不如出一个作家。”我作文指出,那样说,纯属作者个人的价值观;更多的人,不会这样认为。那时候,我是惋惜派的反对者。可是到了今天,却不得不转向了。我的惋惜,不是同意那个价值观,而是文学的损失,没获得相应的补偿。这么些年了,还没看到,当年哪位下海的作家成了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现在明白,企业家是很不好当的啊!心想事成,人们都这样祝愿。真的如愿,少了一位作家,多了一位企业家,那不必惋惜。可惜的是,心想事未必成。当然,将下海作为生活,赔了老本,收获了体验,反过来再投入创作,那则是另一码事。
参观勐仑植物园之后,我才晓得,蔡希陶还是幸运的,这里毕竟立着他的一块碑,别的植物学家,培育了园中珍稀植物的,为发展版纳橡胶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都不曾有碑立于园中。可是,别的人物游园之后,栽下一棵树,所立的纪念碑,却有好几处。


第12版(副刊)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

  为了夕阳更火红
奚晓阳
雨,像断线的珠子,时疏时密。贵阳夕阳红康复公寓主任薛玫犹豫起来——这天气,还能让老人们到闹市中心去搞活动么?老人们却一点儿不犹豫,频频催促薛玫上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过来了,还在乎这点儿小雨?身体不会有问题!”
在风雨中愈显夺目的大红横标上剪贴有“迎回归、庆七一”几个大字。雨差不多停了,贵阳市中心百货大楼门前的人越聚越多,人们被一群银发人所吸引:几张长桌后坐着一排老头子老太太,一个个精神矍铄,穿戴整洁,正给人们讲历史,讲“一国两制”的英明……他们凭着阅尽沧桑的自身优势宣传党的领导、改革开放,还有现而今老年人问题的逐步得到重视……不说还真看不出他们都是九十左右高龄的老人,他们全都是主动要求来的。薛玫和几个工作人员一面散发宣传资料,一面留心关照着老人。省市有关领导看望老人来了,新闻媒介的记者也闻讯而来采访拍照。而这时薛玫躲到一边去了,她让老人们痛快地说,让老人们充分感受老有所为的愉悦。
1996年9月6日,我应邀参加了公寓成立开业仪式。小院里坐满了来宾和许多老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薛玫,惊讶这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提前病退的女医师竟能办起这么一桩事业来。而且,那么多富有爱心的人前来义务帮忙,也可见薛玫人缘之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问起创办公寓的初衷,好动感情的薛玫眼圈儿红了:“我有心脏病,厂里曾花很多钱送我到医院做手术,可惜不成功,我只能离开了所热爱的厂医务室的工作。回家闲着不是滋味,总想干点儿什么。我父母身体都不好,我是长女,要尽力照料好他们。由自家老人,联想到还有很多家庭也遇到这种情况,儿女都是人到中年,都忙,对老人虽有孝心却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老人依然孤独无助。萌生办老年公寓的念头后,我得到了当工人的丈夫的支持,更得到省市区民政部门、老龄委的支持。现在公寓条件还简陋,但我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尽力让老人们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我们针对老人多有老年病的特点,在康复上做文章,准备了日常所需的医疗器械,义务为老人做一些保健治疗服务。公寓取名‘夕阳红’,就是希望老人们有一个温暖健康充实美好的晚年生活。”
走进一间间整洁的公寓住房,只见一张张崭新的席梦思床上整洁有序。在此居住的老人们或谈天说地或下棋打牌,别有一番温馨。一对双双住进老年公寓的老知识分子动情地告诉我:“我们行动不便,家里请过很多保姆都不那么合意。现在好了,薛玫办了老年公寓,我们住进来既衣食无忧,又能随时得到医疗护理,还有一些老伙伴在一起玩玩。女儿常说的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结合,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薛玫在山城贵阳率先办起第一家民办老年公寓,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很多单位、企业和个人纷纷捐钱捐物献爱心,薛玫更是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只有累得实在受不了时才想起自己是个病人。创业伊始条件简陋,她把家里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全搬来了,丈夫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当公寓的义务采购员,助薛玫一臂之力。薛玫感到不安的是顾不了正在读中学的儿子的生活学习,但儿子很懂事,安慰母亲说他会照料好自己。
老年人的饮食是首先要解决好的。公寓一日三餐、每周七日的菜谱是不重复的。饭做好了,一位老奶奶突然想换换口味吃别的,他们就赶紧单独做。总之,老人们的愿望要想方设法满足,使他们觉得比在家里吃得还可心。年近八十的老太太肖淑华竟掏出自己一辈子的微薄积蓄一定要捐给公寓,薛玫非常感动:“老人的信任太可贵了,我们要为老人们做得更好!”
为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薛玫想了许多点子,一会儿开展一个活动,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就是其中之一。公寓还不时请来书画气功老师,满足老人的特长和兴趣。不管是六十多岁的健康老大爷也好,九十多岁行动不便的老奶奶也好,大家都感到住在这里自在、舒适。他们享受到了老年人渴盼的尊敬爱戴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往的孤独、苦闷、失落、空虚与艰难不翼而飞。老人们还成立了自己管理自己日常生活的管理委员会,个个都是公寓的主人。一年来,有近百位老人感受到了公寓的温馨。
其实,薛玫也遇到过一些不顺心的事,也曾掉泪、彷徨,但她咬牙坚持下来了。她相信自己干的事业是社会需要的、人民需要的。
入秋之前,公寓搬到了省城最美丽的风景区、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花溪。我为薛玫高兴,为老人庆幸,那山清水秀的地方正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社会群体,我国已开始启动“晚霞金辉计划”、“扶老助困行动”等旨在造福亿万华夏老人的“助老工程”。面临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许多有识之士都在积极为老人改善精神和物质生活创造新的环境和条件。贵阳夕阳红康复公寓的一片温馨,其意义已超过公寓有限的空间。
(作者单位:贵州日报)


第12版(副刊)
专栏:漫谈

  想到平儿
丁启文
王熙凤屋里开了脸的大丫头平儿,那日,为一起案子,掌了一回权。
案由是王夫人屋里及议事厅上的玫瑰露与茯苓霜被盗。被告是五儿和她的母亲即厨下的柳嫂。“公诉人”是大管家林之孝家的。平儿接手的时候,荣国府铁腕人物王熙凤对此案的处理已有指令:“将他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
指令如此明明白白不含糊,作为屋里的下人,平儿只有执行的份儿,没有更改的权力。但是,她犯难了:五儿向她哭诉所得玫瑰露和茯苓霜始末后,分明看得出其中有冤情。经调查,五儿所言果然是真。这就有个“唯上”还是“唯实”的问题。“唯上”、做“凡是派”,省心省事,顺水推舟就行了,琏二奶奶也喜欢,大家也拥护那班与柳嫂不睦的人,巴不得即刻将柳嫂和五儿撵出去,抓紧“投诉”了一大堆对柳嫂的意见,这班人还唯恐事情有变,“起了个清早,都悄悄的来买转平儿”,又奉承又送礼,极口夸她“办事简断”。
然而,平姑娘决定翻这个案不管那是谁定的。
她先巧妙而坦诚友好地做“攻心”工作,查明了真正的偷主,然后与怡红院计议,由贾宝玉把事情兜揽下来,保护一时不慎而“失足”的姐妹,并当面严饬下不为例;再徐徐缓缓向卧病的凤姐报告案情,并从她的健康和长远考虑,劝她“得放手时须放手”,一席话把个王熙凤说得暖洋洋的,吐口应允按照平儿的意见办。
于是满天乌云尽散。柳嫂仍回原岗位当差,五儿也取消了贼名。连林之孝家的及与柳嫂不睦的人都无话可说。
整个过程圆圆满满。解救了无辜,警戒了偶犯,教育了众人。
一个大丫头,敢于在几乎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推翻原判,平冤决狱,保护无辜,真够让今天一些人,特别是拥有决狱权而草菅人命的人脸红、心跳、出虚汗的。


第12版(副刊)
专栏:

  苦禅故里墨花香
张立中
鲁西高唐,是我国已故著名国画家、一代宗师李苦禅先生的故乡。这方沃土,不仅养育了勤劳善良的人民,还造就出数以千计的沉醉于涂抹丹青、挥洒翰墨的艺术追求者。中国画研究院专业画家孙大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燕,新疆画院院长谢家道等国内省内知名书画家,都是喝高唐水长大的。高唐县城仅六万人口,这里的书画组织就有高唐画院、孙大石美术馆、齐城春书画社、高唐州画廊、文宝斋、供销商场名人画廊、县书协、县美协、县老年书画研究会等十余个,全县十五处乡镇,乡乡都有书画协会和文化站,还有一些民办、个体的书画组织。其中位于马颊河畔的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的故乡三十里铺乡苦禅故里书画学会,有近百位书画爱好者,临池挥毫,定期聚会,交流书艺,近年来屡屡参与县以上书画展并有多人获奖。随着书画热的繁荣,字画装裱业应运而生,目前,仅县城就有十几家书画装裱店、社,而且生意兴隆,效益可观。三十里铺乡李奇庄村农家妇女张玉红,1985年随丈夫杨吉荣进城办起了全县第一个民办的齐城春书画社,她自费去济南拜师学习书画装裱,成为一级装裱师。1995年1月,她在县城举办了书画作品装裱展,展出了她装裱的江泽民、姜春云、迟浩田、赵志浩等领导同志的题词及国内著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一百余幅。
能与书画家交朋友,高唐人感到荣耀;能获得高品位的作品,高唐人感到自豪。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传入县内的当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很多。仅国画大师李苦禅的作品在高唐人手里就不下百幅。潘天寿、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启功、尹瘦石、溥杰、欧阳中石、孙其峰、王学仲、武中奇、胡铁生、任政、刘旦宅等名家作品也为数不少。去年,县里专门建立了书画收藏领导小组和书画鉴定小组,制定了收藏规格和收藏办法,确定由高唐画院分高唐籍名家,高唐籍外地名家,曾来高唐搞书画交流的外地名家,现在高唐有一定成就的书画作者等四个层次,逐年搞书画收藏,并由县政府颁发收藏证书。
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因此,美化居室环境便提上了日程。办公室内、宾馆、饭店、营业大厅的墙壁上,从城里到乡村,无论是高楼华屋的大雅之堂,还是竹篱茅舍陋室,悬挂名人字画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装饰。去年5月,中央电视台“大京九”摄制组来高唐拍摄“书画之乡”,感慨万分,流连忘返,啧啧赞叹“苦禅故里,书画之乡,名不虚传”。
高唐县的书画迷们,利用各种机会结识书画朋友,热情接待前来交流技艺的书画家们。书画成了人们一大嗜好。有退休之后起步的,有在不惑之年拿笔的,更多的是大批青少年跨入书画大门。修宅建屋,要设书房画案;下班之后,工作之余,课余时间,从事书画,沉浸丹青,方寸咫尺之间也能抒情达意,修心养性。高唐县教育部门也把美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来,县里的学校都设有美术班或美术活动小组,年年都有一批书画人才升入高一级学校,并且培养出了一批年轻书画人才。1995年10月,著名画家孙大石先生出资十万元人民币设立孙大石奖学基金,在他每年奖励的考入国家重点院校的十名考生中明确注明必须有一名美术专业考生。目前,全县已形成了老、中、青、少、幼五个层次的阵容可观的书画队伍。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由共青团高唐县委组织的全县青少年书画展在县工人文化宫展出,一百九十七幅书画作品吸引了众多的书画爱好者。参展作者中最小的才五岁,七岁至十岁的儿童作品占了三分之一。孙大石先生观看展览后,欣然挥毫写下了“弘扬传统艺术,培养书画人才”。我们相信,美妙的书画艺术将会把高唐人民的生活点缀得更加美好。
高唐——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当之无愧。


第12版(副刊)
专栏:

秋天的硕果(版画) 林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