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来自三峡工地的报告之三

  横锁大江:科技进步里程碑
本报记者杜若原
在当今中国,三峡工程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象征工程。她从一个壮丽而又朦胧的梦想,变为清晰而科学的现实,凝聚了当代中国人改造自然、装点江山的智慧。
三峡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在智慧之光的碰撞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在万里长江上建造举世无双的三峡工程,的确是前无古人、气势如虹的构想。以新生的共和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兴建宏伟的三峡工程还缺乏应有的准备。三峡工程因此从动议之日起,大到工程上与不上、早上还是晚上、移民如何安置、国力能否承担,小至泥沙如何处理、文物和生态怎么保护等等,全面摆开了论战的“战场”。
这是一场真正的智慧的较量,它不以胜败论英雄,因为他们虽然观点鲜明对立,但他们的立足点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未来。参与三峡工程设计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副院长袁达夫曾感慨地对记者说,三峡论证史实际上是三峡论辩史,在近半个世纪的激烈交锋中,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一步步趋于成熟。
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几十年来力主三峡上马,当问及谁对三峡工程的贡献最大时,潘老的回答是:那些反对三峡工程和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的人。
这场大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工程泥沙问题。早在70年代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时,泥沙问题就成为国内外极度关心的问题。当时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组织各路专家,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工作,并深入、反复地进行了规划设计,不断充实完善。葛洲坝库区长约200公里,科研人员对库尾回水变动区、坝区上下游引航道冲淤、库区洲滩演变都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基本弄清了枢纽工程(包括坝区、电厂、船闸、水库和航道)泥沙运行的规律。葛洲坝工程投入运行16年来,水库工程的泥沙问题对通航、发电运行没有不良影响,从而为三峡工程作了实战准备。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进行的前期研究比葛洲坝更为充分、仔细,综合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三峡工程决定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即在上游来水量大、含沙量多的汛期,尽量放水排沙;而在非汛期的少泥沙季节,则蓄积江水抬高水位。多年的模型试验显示,即使在上游不再建任何水库的条件下,三峡工程“蓄清排浑”运行100年后,水库内的泥沙淤积和冲刷基本达到平衡时,防洪库容仍能保留86%,兴利调节库容仍能保留92%。也就是说,三峡水库能够长期使用。
三峡工程不仅仅由混凝土浇筑而成,它也是科技进步的里程碑
11月8日下午3时30分,大江截流已经胜利实现,一幅崭新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奔涌了亿万年的三峡之水,听从人类的调遣驯顺进入导流明渠,中国人又为长江系上了一根“腰带”。
当龙口还在130米时,业主和施工单位已对外界宣称,大江截流的所有问题都在预料之中,截流成功已有十分把握。
为了这份自信和从容,水利科研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三峡工程的大江截流,就是通过修筑上下游两道围堰,截断长江主河床,将两道围堰包围起来的63万平方米江面抽去江水,清除淤泥,开挖基坑,然后修筑三峡工程左岸电站厂房和大坝,计划于2003年发电的首批机组将安装在这里。大江截流,实际上是对上下游围堰的龙口进行合龙。
三峡截流合龙时选定的设计流量为每秒1.4万立方米至1.94万立方米,是迄今为止世界水电工程最大截流流量——巴西伊泰普工程截流流量的1.4倍;是国内最大截流流量——葛洲坝截流流量的2.7倍。三峡截流最大水深为60米,是世界水电工程最大的截流水深——美国达勒斯工程截流水深的1.3倍。由于三峡水急浪涌,水下地质状况十分复杂,在深水和大流量条件下截流,防止围堰坍塌将是三峡工程开工以来面临的第一道世界级技术难题。
三峡工程的永久船闸,是世界上第一座双线五级船闸。记者进入永久船闸的地下输水廊道,仿佛走进了一座巨大的迷宫。其规模之大、设计之妙,令人称奇。为了让设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宋维邦高级工程师为首的设计小组,研究出几十种方案,进行了无数次试验。他们说,三峡工程如有丝毫疏忽,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批准初步设计报告后,他们组织力量对船闸输水系统布置、船闸高边坡开挖坡度等设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优化,不放过每一个细微的问题,确保万无一失。
三峡工程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者们不仅把我国水电建设积累的成功经验、成熟技术集中应用于三峡工程,同时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展开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据三峡工程设计总成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他们与世界各国合作涉及34门学科、82个单项专业技术,获得咨询报告70多份,委托国际科研机构完成9个单项技术研究。
在科技进步上拥有20多项世界之冠的三峡工程,无疑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丰碑,也将在世界水利开发建设史上写上金色的篇章。
与三峡工程同步,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工程科学管理体系已经“奠基”
今年10月13日,李鹏总理在总结三峡建设5年成就时特别指出,三峡工程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效果良好。这是对三峡工程探索建立科学管理机制的充分肯定。
三峡工程开工之日,恰逢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之时。80年代中期,鲁布革水电工程率先试验招标承包制,掀起了改革水电工程管理机制的冲击波;1989年,隔河岩等5个水电工程又为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创新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有了如此厚实的铺垫,三峡工程选择了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管理方式,即项目法人代表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作为业主的三峡总公司,承担了工程资金筹集、组织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全部责任。他们不仅要确保国家投入资本保值增值,还要按期对国内外各种融资还本付息;同时,当三峡工程有了投资实力后,还要参与长江上游一系列水电站的滚动开发。
开工伊始,三峡工程就全面推行招标投标制。一期工程项目数以千计,为保证每个项目承包人履行合同,业主又相继聘请了10家专业监理单位,对所有项目实施严格的现场监督管理。
科学的工程管理、规范的市场运作,已使三峡工程受益匪浅。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告诉记者,在5年的一期工程中,三峡工程成功地实现了工期、质量、投资“三控制”;总工期提前了1个月,质量全部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投资则比原计划的310亿元节省了40亿元。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袁国林对记者说,我们有建设水电站的丰富经验,但建立一个大型水电工程科学管理体系,却还没有经验。三峡总公司通过与加拿大摩年克(AGRAMONENCO)公司合作,引进先进的开发思想,融入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经验,研制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大型工程管理软件,为大型工程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支撑。
不久前,他们为大江截流开发出的技术决策支持系统,已经运用于截流的“实战”之中。这套系统包括三峡工程的数据库、图形库、动画漫游和数值模拟等,可以形象逼真地演示不同流量时截流施工状况;截流指挥机关可按当时长江来水条件、戗堤进占形象及施工设备、人员配置等具体情况,凭借技术系统快速进行截流方案优选,从而使工程现场决策、管理真正告别了拍脑袋、凭经验的时代。
三峡工程上的这些探索,虽然刚刚破题,却显示了三峡工程建设者的远大抱负:在建设代表21世纪初世界先进水平的水电枢纽的同时,也要构建一座属于中国的现代化工程管理“大厦”。(附图片)
三峡工程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金属结构,包括各类闸门、各种启闭机等。图为三峡工程已完成安装的临时船闸上闸首两扇人字门。
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摄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共中央致九三学社七大的贺词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在九三学社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之际,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代表和九三学社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自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以来,九三学社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努力发挥参政党作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5年来,九三学社认真参加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切实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队伍建设”、“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等重要课题开展深入的调研,提出多项很好的意见建议,为有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九三学社以与广元、临汾、通辽建立的技术合作区为重点,积极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支边、讲学办学活动,为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创造了民主党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经验。九三学社还努力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在推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此,中共中央谨向九三学社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共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久前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召开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会,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历史性大会。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回顾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悲壮历史,展望了21世纪50年的光辉前景,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实践经验,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纲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大会号召全党同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爱国统一战线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法宝,在完成跨世纪宏伟任务的伟大征程中,更要用好这一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坚定不移地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紧密团结,共同肩负起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历史责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取决于人才,人才的造就取决于教育。中共十五大确定,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九三学社拥有众多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肩负着光荣的职责。我们相信,九三学社一定能够继续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在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相结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等各个方面,创造出新的业绩。
九三学社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政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九三学社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大会将完成九三学社中央领导集体跨世纪的新老交替,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我们相信,新一届九三学社中央领导集体一定能够在新老交替的基础上搞好政治交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广大社员的重托,把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团结和带领广大社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能,不断开创九三学社工作的新局面,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希望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让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抓住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共创中华民族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祝九三学社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997年11月8日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第2版(要闻)
专栏:

  九三学社七大在京开幕
吴邦国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词徐采栋作报告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新华社记者尹鸿祝、李术峰,本报记者潘跃报道:九三学社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是九三学社在本世纪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学习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听取并审议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讨论通过《九三学社章程修正案》;选举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
开幕式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郝诒纯主持,常务主席吴阶平致开幕词。吴阶平说,这次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后不久,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召开的。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历史责任,如何在新老交替的基础上,保持九三学社的政治方向不变,优良传统不变,优势和特点不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实现跨世纪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必须着眼于九三学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的延续和发展;着眼于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着眼于九三学社老一辈领导人政治立场、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的延续和发展,进而全面提高九三学社的整体素质。吴阶平希望与会的全体代表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所做的政治报告,在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胜利完成历史赋予这次代表大会的重任。为实现跨世纪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开拓九三学社未来工作的新局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代表中共中央致贺词。贺词说,九三学社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政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九三学社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大会将完成九三学社中央领导集体跨世纪的新老交替,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我们相信,新一届九三学社中央领导集体一定能够在新老交替的基础上搞好政治交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广大社员的重托,把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亲密合作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团结和带领广大社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能,不断开创九三学社工作的新局面,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全文另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主席卢嘉锡代表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台盟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致词中说,5年来,九三学社认真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和经验,九三学社就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重大社会问题,坚持不懈地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参政议政提供了有力依据;九三学社发挥智力优势,服务社会,注重实效,在科技服务、支边扶贫方面有了新的开拓,获得了社会的赞誉。我们为九三学社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相信,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九三学社的工作定将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受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托,大会常务主席徐采栋在会上做了题为《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向着新世纪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的报告。报告说,中共十五大的召开,极大地鼓舞和动员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5年来,九三学社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责,加强参政党建设,发挥参政党作用,认识逐步深化,思路得到扩展,实践日渐深入,领域不断拓宽,各项工作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报告在对九三学社六大以来所取得的主要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随后,徐采栋代表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向本次大会即将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这些建议包括: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思想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首要位置;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参政议政,提高参政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集中智力资源,发挥科技优势,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继续推进跨世纪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
据了解,目前九三学社共有社员68440人。5年来,新建了省级组织重庆市委会和一批市级、基层组织。九三学社现有省级组织30个,市级组织216个,基层组织3437个。社中央和一些地方组织经过了中间调整;地方组织陆续完成了换届工作,地方领导班子的跨世纪政治交接有了良好的开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以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第2版(要闻)
专栏:

  田纪云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
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
新华社上海11月8日电(记者陈毛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近日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要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更大成就。
11月6日至8日,田纪云副委员长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等陪同,详细考察了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进程,实地察看了市郊青浦县的水利建设工程和一批文体设施。田纪云曾于1991年考察过上海工作,这次对时隔6年以后的上海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上海人民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工作富有创造性,无论是浦东开发开放,还是全上海的经济工作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道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大大改观,旧房成片改造更是创造了奇迹,整个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精神风貌都焕然一新。上海大发展中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提倡和推广。
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加快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有持久、可靠的稳定。
田纪云在上海期间,还与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进行座谈,了解地方立法、执法监督、工作监督等情况。他希望进一步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一府两院”实施有效监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作出贡献。


第2版(要闻)
专栏:

  何鲁丽会见日本客人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刘东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何鲁丽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国民会议会长、长崎大学名誉教授岩松繁俊率领的长崎和平友好人士访华团。
何鲁丽对访华团表示热烈欢迎,希望中日双方在恪守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基础上,登高望远,面向21世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共同创建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美好未来。
全国政协常委、和裁会副会长蒋光化等会见时在座。
长崎客人是应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邀请访华的,到京前曾在上海参观访问。


第2版(要闻)
专栏:

  中俄文化交流联谊会在京举行
本报北京11月8日讯为欢迎俄总统叶利钦访华,今天首都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等各界代表济济一堂,在中旅大厦举行“中俄文化交流联谊会”。会上,《中国之友》杂志社向俄方赠送“中俄友好专刊”1000册,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杰尼索夫对此表示感谢,并向中方转交了叶利钦总统10月30日为《中国之友》杂志的题词:“祝愿友好的中国人民幸福、安康、事业兴旺。”
出席联谊会的有,陈昊苏、何光暐、柯在铄等各界人士。俄驻华大使馆文化和新闻参赞扎哈罗夫,俄中友协副会长库里科娃,俄驻华使馆官员、记者,以及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敦切夫等也应邀参加。
(钟言)


第2版(要闻)
专栏:

  雷日科夫重申中国是俄的战略伙伴
新华社莫斯科11月8日电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第一副主席雷日科夫日前指出,俄总统、国家杜马和政府一致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俄罗斯的战略伙伴,俄在制订对外政策时不能不考虑俄中关系。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8日报道,雷日科夫是在俄总统叶利钦即将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该社记者采访时作这一表示的。他说:“我们在对俄罗斯同中国关系的重要性和优先方面的认识上没有任何分歧。”
雷日科夫认为,俄总统即将对中国的访问对进一步扩大两国的互利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叶利钦将于本月9日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雷日科夫是俄访华代表团成员之一。


第2版(要闻)
专栏:

  北京举行俄罗斯歌曲演唱会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李晓建)为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中国广播艺术合唱团的演员们今晚在京演唱了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俄罗斯的民歌、电影插曲和抒情歌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布赫和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由五洲传播中心等单位举办的这场俄罗斯歌曲演唱会。俄罗斯驻华使馆的官员,随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的俄罗斯先遣人员和记者,也观看了演出。他们对中国艺术家的演唱给予高度评价。
俄罗斯歌曲以其悦耳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喜爱。今晚中国歌唱家们演唱的有混声合唱《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可爱的冬天》,女声独唱《悦耳的钟声》,男声独唱《在窑洞里》,女声合唱《小路》、《春潮》等19首歌曲。其中有些歌曲多年来还是第一次在中国的音乐会上演唱。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第2版(要闻)
专栏:

  西藏玛尼发生7.5级地震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97年11月8日18时02分(北京时间),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玛尼附近(震中位于北纬35.2度,东经87.3度)发生7.5级地震。
此次地震发生在藏北人烟稀少地区,通讯不畅,尚未了解到破坏和人员伤亡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