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群英汇羊城剧坛谱新篇
曾石龙
黄花红叶,丹桂飘香,秋色斑斓,广州人民继喜迎香港九七回归祖国,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之后,又迎来了一桩文化工作的大事、喜事——以东道主身份参与组织、策划第五届中国戏剧节暨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活动,我们为此感到无比光荣、振奋。
参加这次艺术盛会的有京、越、汉、评、粤、楚、徽、花灯、漫瀚剧以及话剧、芭蕾舞剧、滑稽戏、舞剧等戏剧品种,共展演二十二台剧目,其中现代题材占半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近几年来的戏剧创作、演出水平。展演剧目主题深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主旋律,时代、生活气息浓郁。据悉这批剧目绝大部分经过舞台、观众检验,在写人、写情下了功夫,颇具艺术魅力,其中不少编、导、演员荣获“梅花奖”、“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等多种奖项。有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城乡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的剧目,注重发掘、揭示生活内蕴、哲理,在戏剧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有棱有角的艺术形象;有些采撷近代历史人物闪光片断为切入点编演的剧目,在发扬我国优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有些传统剧目、根据名著改编的舞剧,也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为使戏剧节在广州打上漂亮的句号,我们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配合下,做了大量工作——成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领导、专家组成的组委会,下设八个办事机构,分工负责、落实筹办戏剧节的各项工作任务。广州市政府为协调各职能部门,办好戏剧节,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广州市文化、旅游、交通等十多个部门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研究、解决戏剧节的问题。广州市区七大剧场、礼堂抓紧时间完善设备,保证以最佳状态迎接盛会。本届戏剧节节徽已定稿,节徽呈圆形,示意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圆内图案由传统戏剧脸谱艺术构成,象征古老戏剧在不断演变、发展,节徽选用寓意舞台蓬勃、繁荣的红色,以衬托喜庆、热烈气氛。一台名为《驰骋中国大舞台》的大型开幕式晚会将在广州世界大观举行,台前幕后,参与演出者达二千多人,届时,配以激光水幕电影、烟花、彩车巡游、台上台下浑成一体的表演形式,旨在体现“大团圆的庆典”、“戏剧回归民众”的深邃主题。
全国戏剧精英云集羊城,各显其能,各臻其妙,是广州戏剧界一大幸事、快事。我们将极其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交流、观摩、借鉴的机会,从中吸取艺术养分,虚心学习兄弟剧种的长处,提高自身的思想、艺术水平,为树立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形象,巩固发展广州两个文明建设成果,奋勇向前。
(作者为第五届中国戏剧节组委会主任、广州市文化局局长)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荡气回肠男儿泪
——话剧《男儿有泪》观后
路石
面对胜利、成功、荣誉、鲜花,人们往往会欢欣鼓舞,喜不自禁;
面对失败、挫折、打击、耻辱,人们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话剧《男儿有泪》向我们讲述的,恰恰是几个男子汉在失败的困境中挣扎、苦斗、超越的故事,展示了共产党人豁达的胸襟、高尚的情操和生命的华彩。
主人公汪天峻无疑是我们队伍中的一名优秀分子,全副身心扑到龙山这块几乎被历史与时代遗忘的贫瘠土地上,带领龙山人建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科技大厦的建成,这是他心中的“硅谷”。可是,在大厦落成典礼即将举行,外商纷至沓来之际,突然发现这是一座建在淤泥之上的危楼。于是,汪天峻和他的伙伴们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由此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感波涛。在诗化的浪涌中,汪天峻们的思想境界向更高的层次升华。
许雁的剧作很少以情节的奇诡取胜。《男儿有泪》依然像她过去的作品《裂变》、《哦,女人们》、《我是太阳》以及荣获首届“五个一”工程奖的《情结》一样,以诗般的魅力和荡涤心灵的穿透力来显示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品格。
《男儿有泪》的主题简明,即讴歌失败者的辉煌。作者从时代和生活出发,着力塑造特定戏剧情境中的人物性格,让剧中人自始至终处于情与理,灵与肉的痛苦搏斗里,熔铸他们的血肉,激活他们的生命热情,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思考渗入到戏的骨肉里,渗入到观众的心里。
汪天峻作出炸楼决定的过程,无异于一次炼狱般的煎熬。这意味着,向他的亲人、朋友和前来投资的外商,以及伺机取代他的刘国庆,公开承认失败和失误,这意味着自身的前程将因此而断送。但是,汪天峻为了保住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他宁可把个人的一切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他坚信,“只要这信任和支持还在,龙山没有我汪天峻也一样能腾飞。”
汪天峻并不孤独。科技大厦的设计者、总工程师严汀和他站在一起,开发区副总指挥梁木森和他站在一起,事故直接肇事者梁东湘的父亲也和他站在一起。
还有盲叔。他是龙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年轻时因工作失误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曾站在雷雨中大声呼喊:“我有罪,惩罚我吧!”一生都在为此而忏悔。他惨痛的教训深深地触动了汪天峻们。
在隆隆的爆破声中,科技大厦坍塌了,汪天峻、梁木森、严汀、盲叔……一群男子汉任凭暴雨抽打着,把脊梁挺得直直的。经历了失败的洗礼,他们找回了自信、自尊,找回了做人的真谛,找回了共产党人的价值。
雨在下,泪在流,一曲生命的礼赞在舞台上空飘荡。
是呵,男儿的泪是沉重的,可泪水毕竟孕育不成新生活的海洋,只有在痛定思痛之后生发的思想情操的升华,才能激起生命之水长流不息。
这是《男儿有泪》对我们的启迪。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为展示、检阅近几年来我国舞台艺术成就,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文化局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戏剧节”,将于11月15日至28日在广州市举行。全国各地的二十二个文艺团体近两千名演员带来的二十多台剧目,基本上代表了我国近些年戏剧创作、演出水平。本报在此评介部分参演剧目,以使读者有所了解。——编者
图为第五届中国戏剧节节徽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精兵强国捍卫和平
——评大型话剧《虎踞钟山》
健行
曾以《霓虹灯下的哨兵》、《东进序曲》等众多优秀大型话剧称誉神州大地的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将在第五届戏剧节舞台推出大气磅礴、厚实凝重、主题深刻,兼备艺术、观赏性的大型话剧《虎踞钟山》。
《虎踞钟山》通过刘伯承元帅在南京办军校的故事,向我们提出了面对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世界强国林立的时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如何实现战略转移、走精兵之路、永葆胜利之师的这一深刻主题。
《虎踞钟山》是前线话剧团的编剧邵钧林、嵇道青根据江深同名电视连续剧改编的。剧本最成功的是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时代背景有机地结合,以军队要搞现代化建设,要走精兵之路作为切入点,使全剧充满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整个近代史的进程中,我们的国人经常在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爱国心志与开放开明、知己知彼的睿智眼光的两翼之间失衡。剧本在处理这两翼之间的失衡时,激烈的思想斗争中不失浓浓的爱心,在深切的关爱中又不失坚定的原则立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灵魂受到了洗涤,感情得到了升华。
显而易见,《虎踞钟山》演员阵容十分强大,几乎集中了前线话剧团所有的国家一、二级演员。他们的表演十分到位,非常精到。一个严肃的军事戏,被他们高超的演技演绎得满台生辉,使戏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程建勋演的刘伯承元帅,形神兼备,将刘伯承元帅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再现了一代儒将刘伯承元帅的丰采。当兵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演杨震的宁小志,把军人的刚正之气和一个青年人在爱情上的柔情演得颇为传神,陈国典演的崔保山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基调,演来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只要崔保山一上台,观众的眼睛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转。杜凯军扮演的甘有根,韩为民演的吴觉非、孔庆梅演的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李柄军演的苏联顾问,都各具个性。
潘西平导演这出戏,显见下了功夫,不少场面、调度也分寸得宜,美术设计实力也很强,予人以独特、新颖之感。(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还是那片热土
——观粤剧现代戏《土缘》
余汉东
还是那片热土,昔日荒漠,今日翠绿。昔日人散打工去,今日相聚躬耕回!难道是因为……不,《土缘》给予人们新的思维。
《土缘》是世纪末的曙光。《土缘》中以阿凤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走过一段从农村到城市打工,弃土进城之路。今又从城市返回故土,干自己想干的事业,让理想与事业伴着爱和人生的追求,在还是那片热土上,生根,开花,结果。这是奔小康路上的号角、跨越二十一世纪的行动,让人们惊悉“三高农业”给南粤大地添加的锦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难”。《土缘》提出的问题是,已经富裕的农民,重新面对土地时,观念仍需更新!为什么还是那些人,还是在自己最熟悉的那片热土上,还是以自己的艰辛却能闪烁出一道世纪末的曙光?剧中的事实已证明,任何“算盘”(剧中老观念的代表)不及com·put·er(计算机)的变化。农村的巨变是人造成的。乍看起来,是人与土的矛盾,实则是人与人的观念之战。还是那片热土,昔日为何贫瘠,今日为何肥沃?《土缘》中以阿凤为代表的人们的实际行动,给人的启示是“人定胜天、情缘胜天、人土交融、人情土缘”。阿凤的路正是中国农村变革的缩影,是中国农民必经之路。或许,应该肯定,农民的概念正在延伸,消灭城乡差别,消灭工农差别。传统观念中的“适者生存”正在向着“美者优存”进化。昔日耕不起那片热片,弃土进城打工,实为“适者生存”,今日改革春风带来生机,打工一族又回到那片热土干起一番上百万元的“三高农业”大事业,岂不是“美者优存”。在这里,“明天更美好”的时代强音响彻云天。观念之争虽不似“你死我活”那样激烈残酷,但也来之不易呀!毕竟是为着更加美好。不禁要问,还是那片热土,今昔为何相距这么大?有人说是人的实力强了。固然如此,更重要的是人的观念变了。爱那片热土吧,它将给予你崇高的奖赏,它将印证你人生的才华,它将考验你人格的高下,它将回报你一生追逐的情缘!这是《土缘》提出的。显然,这束世纪末的曙光将跨越世纪,未来的南粤何等锦绣!
同时,《土缘》应是一幅最美的画卷。“春天的故事”从南粤传向神州大地,腾飞从这里崛起,似一阵和煦的春风,吹开蒙盖千年的尘沙,让土地继续为人类奉献。变荒字为绿字,变穷字为富字,人对土地的情缘,显得格外亲切,人对时间的要求,显得更加紧迫,全剧当然是情真、意浓、明快。透过那一层层肥沃而又翠绿的田园、河滩,一股股清香、清纯的气息扑面而来。人变了,景色也变了,这里应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真个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格外妖娆,这一切象征着人的意志,即使千磨万辗,终将“出墙来”,笑对土地,回报人生。绿茸茸的五幅绿叶茂密的吊屏,象征不息的生命,成为贯穿全剧的“二道幕”。远景的南粤风光画与近景的写意河堤、庭院,虚实互辅,象征着肥沃的田园和富裕的农家。娓娓悦耳的粤曲,轻柔飘逸的演奏,伴之纯真质朴的人物情感交流,怎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主观上人与人真挚的情谊,客观上人与土难分的缘分,均呈现在特有的和谐之中。醒目的是,高科技的渗入,“三高农业”的远景,点缀着南粤红土和绿树,最后展现的环扣形立交桥,鳞次栉比的豪华建筑,使你难辨究竟是农村还是城市?是田园还是花园?所以《土缘》既不是那么凝重深沉,也不是那么轻盈缥缈,它是关不住的春色,它是一枝出墙的红杏,它应是一幅装点过的最美的画卷。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寓庄于谐俗不伤雅
——楚剧《穆桂英休夫》观后
李哲刘军
看完武汉市楚剧团的新编古装楚剧《穆桂英休夫》认为该剧是成功的。其最大特点便是寓庄于谐,俗不伤雅。
该剧以众人谙熟的杨家将故事为背景,截取杨门女将的生活片段,以杨宗保阵前招亲的故事为引子,大胆虚构而成。
“一门英烈杨家将”多少年来在老百姓心中早已成为定论,而剧作者另辟蹊径,采用“休夫”二字,给人以突发奇想,十分荒诞的感觉。仿佛给一位一贯身着中山装的严肃的大人穿上了一件与之身份打扮极不相称的鲜艳的小坎肩。可实际上,这部戏剧还是被观众们欣然接受了。《穆桂英休夫》情节夸张而不荒唐,风格诙谐而不庸俗。正因为它是有感而发,有所为而作,能够帮助观众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引起一定的思索,而不是粗制滥造,无病呻吟,为迎合观众心理去炮制作品。
《穆桂英休夫》能够被广大观众接受,恐怕最终得益于其寓针砭于喜乐的艺术特点。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丰富的内蕴,一部作品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而失去其生命力。《穆桂英休夫》独具匠心,切中时弊,富有新意。该剧对目前存在的某些社会弊端进行了大胆的批评。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诸如婆媳之间、夫妻之间种种微妙错综的关系,淋漓尽致地暴露了人性中自私、妒嫉的弱点。更深层次地理解,该剧还对目前有的地方人浮于事,企业举步维艰的现象进行抨击,发出了“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坑多路不平”的感慨。剧作者着眼于现实,并力图反映现实。该剧有针砭时弊之功,而无板起面孔说教之嫌,故易于为观众喜闻乐见。
除了寓庄于谐外,《穆桂英休夫》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俗不伤雅。
楚剧作为一个传统剧目,向来具有以俗为美的特征。它以通俗的表现手法,表现广大平民生活。这在《穆桂英休夫》的编导、表演艺术中仍得以体现。无论是唱词还是道白,都表现出十分口语化与通俗化。还塑造了穆瓜、焦赞、孟良三个喜剧形象穿插剧情,贯穿始终。但是,《穆桂英休夫》的俗,是通俗,指的是俗不伤雅,而绝不是庸俗。如今有许多相声、小品,唯一的目的便是为博得一笑,俗不可耐,更无思想性、艺术性可言。观众对待这种作品,或一笑了之,或嗤之以鼻。而《穆桂英休夫》在赢得一阵阵掌声与笑声之外,还给观众留下一些回味,一些思索与启示。这些思索与启示,恰恰正是《穆桂英休夫》的存在基础与成功之处。
《穆桂英休夫》与以前的传统楚剧相比,更好地处理了俗与雅的关系,其舞台布景、音乐配合、灯光效果等,都给观众带来极强的美感,留下极深的印象。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粤剧伴我成长
我盼粤剧辉煌
倪惠英
我八岁那年戴着红领巾,参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我站在中山纪念堂的舞台上,瞪大了充满好奇的眼睛,望着那宽阔的大堂还有那顶上五彩的玻璃天花板,望着那满堂观众为演出所感染的激动的脸庞,我感到艺术是那么崇高而又充满神秘感。于是幼小的心灵编织起一个五彩缤纷的梦……
今天,可说是美梦成真,由于一个机缘,我被吸收到广州粤剧团,至今已有二十七个春秋了。在这条艺术道路上,有顺利也有曲折,有欢乐也有苦恼。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汗水。人的事业是跟着志向走的,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我努力去追求人生的奥秘,在知识海洋中去吸取营养,我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青春之歌》等,它们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人生要有目标有努力方向,那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作为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旦有了坚强的信念,就能排除干扰,保持本色。我很感谢生活给予我的人生体验。记得七十年代我们经常要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我到过农村与农民三同,到过工厂学钳工,到过部队学军,这一切,使我与人民有了更深的感情,知道生活的艰辛,使我懂得了什么叫生活、什么叫奋斗,我要求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我总是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至理名言来要求自己。我觉得一个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只要我们奋斗过争取过,哪怕是失败了,至少也不会给生活留下空白。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认认真真地演戏,清清白白地做人”。在这二十多年中,我主演了《红色娘子军》、《白蛇传》、《杨门女将》、《女儿香》等几十个有文有武、风格各异的角色,我也多次在省、市的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爱戴和支持,使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一位哲人说过:“真正的崇高就在于自己,就在他的内心生活。”艺术的崇高源于生活的崇高、人生的崇高。正是组织、老师、前辈的谆谆教诲、无私奉献,我才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正是剧团这个团结、融洽的战斗集体的支持帮助,使我能够克服困难,跨过曲折,不断前进。“学然后知不足。”当我步入艺术殿堂二十七个春秋的时候,更觉得自己的不足,个人的渺小。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观众就是“沧海”,个人这“一粟”离开了“沧海”,将会干涸,我愿像一滴水珠,溶入大海,让生命之泉永远奔腾不息。
多年来我曾多次随团到过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与地区,并享有较高声誉,可以讲我们每到一地都会在华人社区引起轰动,用当地的报纸报道称为在大西洋彼岸吹起了粤剧的旋风。为此罗省省长亲自为我颁发了“杰出艺术表演贡献大奖”,这不但是对我个人的奖励,也是对粤剧艺术的高度评价。粤剧像一条纽带把远方华侨的心与祖国连在一起了,侨胞对粤剧的热爱,体现了他们对祖国的依恋和向往,这就是我们民族戏曲特有的魅力,它能唤起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乡情,这种感情是任何国界都分割不了的。这使我更充满信心,也充满责任感,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粤剧事业发扬光大,让它有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为第十四届梅花奖得主)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迎难而上刻意求真
——广州市属剧团排练小记
于韶珈
众志成城谱新声
编演现代戏,不少戏曲表演团体素来视为畏途,而广州粤剧一团却迎难而上,不选演驾轻就熟的古装戏,全团上下,同心同德,在市委、文化局领导大力支持下编演反映农村题材的《土缘》,在第五届戏剧节舞台上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展现一幅广东农村在改革开放春风拂煦下最美、最新的画卷。
今年7月,剧团召开动员大会,团长倪惠英提出要在赴美演出前奋战三十天,完成初排阶段,在此基础上再精益求精,向戏剧节献礼。一声号令,全团响应,主动放弃休假,全力投入。羊城七月,酷暑如煎,每天清晨,演员们来不及吃早餐,就赶到排练场。乐队、舞美设计人员更是忙个不停,饰演剧中角色的主配角“走位”,练唱,排对手戏,甚是热闹。编剧梁郁南、欧阳明虚心听取意见,七易其稿,抱病坚持工作。
10月份,剧团赴美演出归来,风尘未洗,有些演员时差感尚未适应,马上争分夺秒,投入细排、细磨剧本中。
碧空“玄凤”引“诗”来
民族芭蕾舞剧《玄凤》,将在中国第五届戏剧节舞台首次与观众见面,广州芭蕾舞团格外兴奋,珍惜这一机会。团长张丹丹兼任策划、艺术总监之职,还特邀北京舞蹈学院芭蕾编导系张建民、中国芭蕾舞剧著名作曲高手杜鸣心等参与创编,一批多次在国内、国际芭蕾舞比赛获大奖的精英出演此剧,广州市委、市政府和文化局也大力支持,拨款一百四十万元,作为剧组制作费用。
《玄凤》从敦煌壁画《九色鹿》引出一段富于人生哲理、内涵的神话故事。它通过美丽的飞鸟与青年、皇帝之间的感情纠葛,歌颂了真善美,鞭笞了假丑恶,飞鸟在火中永生,抵挡不住名利诱惑,出卖人格、爱情的青年受到有良知者的唾骂。广州芭蕾舞团为了编演这出舞剧,殚精竭虑,反复排练,务求精美,加强观赏性;采用民族特色和现实、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塑造观众喜闻乐见、旋律流畅的音乐形象;再现于舞台的十八幅景幕,三百多件装饰品,一百多套(双)服装、舞鞋,五十多件大小不一的道具,令舞剧频添异彩,熠熠生辉。(附图片)
图为芭蕾舞剧《玄凤》剧照。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图为湖南歌舞剧院演出的舞剧《边城》剧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