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江泽民题匾李鹏题词姜春云到会致辞
本报北京11月7日讯新华社记者赵连庆、本报记者白剑峰报道: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大会今天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国际竹藤组织题匾;国务院总理李鹏题词:“办好国际竹藤组织,促进合作与交流”。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
布赫、万国权为国际竹藤组织铜匾揭幕。雷洁琼、何鲁丽出席了成立大会。来自孟加拉国、加拿大、中国、印尼、缅甸、尼泊尔、秘鲁、菲律宾、坦桑尼亚等9个发起国政府的代表和荷兰等6个观察员国家的代表以及国际农发基金会、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官员等出席了成立大会。
姜春云致辞时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对国际竹藤组织的成立表示诚挚的祝贺。他说,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林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优化生态和林业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年8月,江泽民主席、李鹏总理分别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作了重要指示。前不久闭幕的中共十五大,对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也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全国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准备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竹和藤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竹藤产业对于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广大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际竹藤组织由中国和加拿大共同发起,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将在保护竹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协调和支持竹藤的战略性及适应性研究与开发,保护竹藤生产者的利益,提高国家一级竹藤研究开发机构及服务组织的能力。
我国被誉为“竹子王国”,现有竹类植物400多种,竹种资源、竹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国有棕榈藤类植物40种,天然林面积30万公顷,年产原藤5000吨,竹藤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姜春云、钱其琛、雷洁琼、王光英、布赫、宋健、陈俊生等领导同志也分别为大会题了词。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北京市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成立大会。
林业部副部长王志宝当选为国际竹藤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主席,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江泽慧当选为国际竹藤组织第一届董事会联合主席。


第1版(要闻)
专栏:

  就即将举行的中俄第五次最高级会晤
李岚清接受俄驻京记者联合采访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于海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在中南海接受俄罗斯驻京记者联合采访时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即将第三次访华,与江泽民主席举行中俄第五次最高级会晤。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访问,中方对此十分重视。
李岚清说,中俄作为两大邻国,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领导人保持经常性接触,对推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说,中俄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对此我们感到满意。
李岚清说,中俄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我们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两国在经贸、能源、科技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他相信这次中俄最高级会晤将进一步促进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推动两国的经贸合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李岚清还回答了有关中俄关系、中俄经贸合作等问题。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三峡工地的报告之二

  百万移民:跨世纪社会工程
本报记者罗盘
隆隆机声淹没了江流涛声。站在三峡截流工地,极目远眺,江南的茅坪新镇和江北的太平溪新镇遥相呼应。位于江边的这两处移民集中安置点上,新楼鳞次栉比,大道盘山而上,移民们或相庆乔迁之喜,或忙着装饰新居。11月2日,当记者来到这里时,太平溪镇迁建指挥部副指挥长陈代琼说,迁出来的移民正在逐步安置。
此刻,在湖北,在重庆,究竟有多少三峡库区的移民在迁进新居?
当三峡工程为世人瞩目时,三峡的移民问题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三峡工程第一期工程中,10万移民将先行搬迁;工程建成后,湖北和重庆市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1个县市,其中有1711个村和1599个工厂,将有113.2万人告别故土。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动迁!
百万移民,这几乎是西方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即使在某些发达国家,水库移民问题困扰了半个世纪仍无法解决。在中国,在中国三峡的这块热土上,百万移民将如何安置?百万移民又将如何创造自己新的未来?
大江截流,三峡奏响移民序曲
移民工作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因此,移民问题一开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在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制定了400亿元静态移民包干补偿投资概算,目前投入已超过80个亿安置三峡库区移民,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问题。全国人民也积极支援三峡工程,湖北和重庆的统计表明,近20个省建立了支援三峡基金,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项目已完成971个,累计到位支援资金18.47亿元,支援迁、建学校161个,安排就业10160人。浙江娃哈哈集团到重庆涪陵组建企业后,安置移民1500多人。
坝区在宜昌,一线水位大多在宜昌,截流前的移民任务,宜昌成了重中之重,全市13个乡镇、71个村共17920人需要搬迁。今年的10个月里,宜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10多次深入库区,进山沟,上山脊,为移民选外迁安置点。
大江截流前夕,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库区干部的艰苦工作,终于换来了三峡移民安置的捷报频传——
三峡一线水位清库全部结束,一线水位移民迁建工作经国务院有关部门验收完全合格,库区近10万移民迁入新居,生产生活步入正轨;
需要整体搬迁的县城——湖北省秭归、巴东、兴山新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靠近坝区的巫山、奉节、云阳新县城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三峡移民开发局发来贺电,赞扬宜昌市三峡库区一线水位移民工作;
因坝区和一线水位移民基本结束,大江截流可以如期进行……
三峡以开发性移民的辉煌创举,回报了全国人民的关怀,回答了世界的疑问,也为百万大移民奏响了成功的序曲。
舍我故土,只为建我大坝
黄土泻在地上,和着他的泪。
他叫熊应章,湖北秭归县屈原镇农民。当他迁出生活了50年的家乡时,从门前装了满满一袋土。他到达新居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布袋里掏出故乡的黄土,一把把撒在房前屋后,忍不住泪如泉涌。
家难舍,故土难离。
然而,当移民们面对三峡工程,面对国家和民族的百年大计时,他们义无反顾地作出了选择。70岁的老人刘兴盛,15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多次受伤。面对舍不得离开家园而哭泣的老伴,他像战争年代上战场那样,大喝一声:“搬!”全家人就这么开始了拆房。搬迁之日,他让小儿子搬迁了祖坟。据统计,三峡工程到目前为止,仅迁荒坟面积就达2000多亩。去年4月,秭归县西陵村150名处于90米水位线以下的村民,必须抢在当年的长江汛期到来之前搬迁。村支书郑兴年召集党员干部开紧急会,准备一家一户作工作。这时,村民们拿着包谷酒,来到村干部家里。他们互相宽慰着,互相鼓励着,大伙说,只要三峡工程能早点完工,我们搬远点也值得。灯光闪烁,男子汉们流下了热泪。然后,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中,唤醒妻儿,收拾行装。次日天色微明,全村49户179人一起告别故土,踏上了搬迁之路。
百万移民的第一步,是从湖北宜昌市的宜昌县迈出的。坝区涉及搬迁的4个镇中,宜昌就占了3个。宜昌县移民行动的第一步,又是由太平溪镇迈出的。太平溪镇副镇长向光权分管移民工作4年,全镇在一线水位的1012户移民,他到过930家,在300多个移民家里度过了搬迁的不眠之夜。他这样说:“在三峡库区,只有工作没做到位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移民群众。”
是的,在三峡,牺牲最大的是移民,最可敬的人也是移民。今年5月的一天,从秭归老县城迁往新县城的移民搬迁车队,于凌晨5时出发,当他们一路翻山越岭赶到安置点时,已是深夜11点钟。到达目的地后,移民发现车内的家具已颠簸得支离破碎,护送的干部们忍不住偷偷流出了眼泪,可许多移民却安慰干部们说:“国家为建设三峡工程花了不少钱,又为我们安了家,我们这点损失算不了什么。”
给你一个家,给你一个回家的感觉
来到陌生的土地上,移民们最大的愿望是找到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家。
今年4月27日,大雨滂沱,狂风怒号。来自三峡库区的一批移民比计划提前到达湖北枝江市平湖村,不幸赶上这场大雨,可房子还没盖好,急雨淋湿了移民的衣物。就在这时,村支书望运华带领全村80多名党员干部赶来了,他们把移民中的妇女和孩子接到自己家中,顶风冒雨抢建住房,一直到为移民把简易房盖好。
为了让移民们有一个家,从1992年12月,宜昌市委向全市党员干部提出:一名领导干部联系一个移民村、一名基层干部包扶一个移民点、一名党员扶持一个移民户,给移民一个家,给移民一个回家的感觉。宜昌县委、县政府同时提出“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县上下作奉献”。当时的宜昌县县长陈华远,从那时起便一心扑在移民工作上,因为长期的日晒雨淋,他的肤色比山区群众还要黑,当地移民群众干脆叫他“黑皮县长”,他也因此被评为先进模范。1994年9月30日深夜,风雨交加,已连续指挥20多天移民搬迁的陈华远,又指挥数十辆汽车为移民运送物品。途中,陈华远了解到一移民的房子尚未给予足够的补偿,当即与有关部门联系,为他解决了安家的困难。
在为移民安家的日子里,这样的镜头随处可见——
每次移民外迁,宜昌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们自带干粮,义务帮助移民拆房、装车;
每次移民外迁,库区各县的书记、县长们亲自带领车队,一路把移民送到安置点,一户户安顿好才离开……
移民安置接收区的人民伸出双臂,拥抱舍弃了家园的移民们。今年8月,宜昌市点军区永红村5岁的小移民周磊得了骨髓炎,得知消息的区政府机关干部迅速捐助了6700元现金送到周磊家中。长航宜昌医院把他接进医院的空调房,免收手术费、住院费。宜昌市伍家岗区灵宝村是一个富裕的城郊村,他们接到安置移民的任务后,村支书袁树洪带领全村劳动力连续奋战,开出250亩荒山,修建2000米水渠,供移民使用。移民未到,移民新居——一幢幢小楼已拔地而起。如今,这里的移民户均年收入达6593元,人均年收入1744元。一些外商参观后说,这是世界水库移民史上的奇迹!
再造家园,向贫困告别
一望无垠的平畴扑面而来,刚刚跳下汽车的三峡库区移民杜开近和他的800多个同乡惊叫起来:“连个山也没?”
从深山来到平原,移民们不适应的事还多着呢。在湖北枝江市,杜开近要了3.6亩棉花地,育苗时肥上多了,棉苗死了一大半,第二次育苗又不明不白地死了,第三次育苗才活了下来。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只有变革生产方式,走出深山峡谷的移民们才能生存,才能走出贫困。从库区来到宜昌市郊的移民郑永军,与杜开近有相似的经历,当他今年5月第一次看到地里的棉苗时,惊奇地问那是什么果树苗。他们世代种林果,谁也没见过棉花。后来,村技术员上技术课讲到棉花栽培有28个环节,移民一听都懵了。为了不误季节,村里组织种棉能手到移民田头手把手地教,从播种到秋收,一个环节不漏。结果,今年移民的棉花户户丰收。移民郑永军过去种得一手好柑桔,对棉花一窍不通,村里让种棉能手柳顺发帮助郑永军,金秋十月,郑永军的棉花亩产75公斤多,一举摆脱了贫困。
贫困,这正是美丽三峡背后令人揪心的阴影:百万移民中,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老、少、边、贫地区,尚未解决温饱。移民与发展经济、移民与摆脱贫困,如同三峡的其它课题一样摆在决策层的面前。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修建水库8万多个,移民2000万人,其中一些移民至今仍是扶贫对象。结合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三峡工程决定走开发性移民道路,多渠道、多产业、多形式安置移民,使迁出库区成为移民脱贫的一次机遇。
从动迁的第一天开始,三峡移民或迁居高地,栽果种茶;或迁往外乡,学会在平原上种水稻、扶犁驾牛;或进工厂当工人、进商场去经商。许多人在再造家园时选择了新的行业,在选择新的行业时走上了富裕之路。龚学祯是湖北兴山县峡口镇的一名村民小组长。他和整个村民小组迁出家园后,利用新的居住地可以俯瞰大江的优势,决定发展旅游业。今年7月,他们派出4名青年外出进修英语,还组建了货运车队,村民小组很快红火起来。宜昌县的朱家湾,两年前,村里许多人不愿搬进山旮旯。搬迁后,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开发性移民的发展思路,与外地集团公司联合组建房地产开发市场,昔日的泥腿子,如今脱胎换骨,成了商场的能手,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元,因其经济发展迅速而被李鹏总理称为“移民第一村”。
迁移,使移民们学会了新的生产技能,移出了一方新天地。同时,三峡工程也给库区经济整体上台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城市、县城的搬迁,都按照建设部规定的人均占地标准扩大了规模,9座将要全淹的县城,新县城是老县城规模的2.1至2.6倍。迁出库区的企业,结合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对口支援企业的名牌产品,重组产业结构,正在成为三峡库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行走在大江南北的移民村,新人新事让人目不暇接:在湖北巴东县,新建的移民商业街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在湖北宜昌,移民手工艺品深受游客青睐;在湖北枝江,来自秭归、过去种桔的移民们学会了种棉花和水稻……
大江截流在即,三峡的移民工作将随工程的进展持续到下个世纪,更艰苦的工作还在后面,但百万大移民的恢宏序曲已经奏响!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会见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会议代表
希望更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光彩事业
本报北京十一月七日讯新华社记者汪金福、本报记者曾坤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在会见出席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一届二次理事会议代表时,希望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到光彩事业中去,动真情、献爱心、做贡献。
在今天的会上,刘永好等二十五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获得“光彩事业奖章”,这是光彩事业实施三年多来首次对贡献突出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表彰。
李瑞环对获奖者以及新当选的全国工商联领导同志表示祝贺和敬意。他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这就意味着,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政府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工商联的任务更繁重了、地位更重要了。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五大精神,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多花一些功夫,多出一些主意,多作一些贡献。他说,几年来,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到光彩事业中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和先进人物。光彩事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受到了各界的好评,中央也给予了关注和支持。
李瑞环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因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只能是共同贫困。先富不仅对先富者有利,对社会、对长远、整体也都有利。先富合理合法,无可非议。但先富的人毕竟是少数,短期内大家不可能都富起来,同时还会有一部分人生活比较困难,先富后怎么办?我们认为,先富的人应该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胸怀,用自己的才华和力量去帮助未富的人、贫困的人。光彩事业是一种先富帮未富的有效形式,是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在新形势下的发扬光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同道德行为相结合的一个创举,具有深远的意义、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有更多先富起来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到光彩事业中来,动真情、献爱心、做贡献。希望统战部、工商联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体系,搞好项目推动。希望各级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光彩事业,使光彩事业在配合政府实现扶贫攻坚战略目标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加会见的有王光英、王兆国、孙孚凌以及新当选的全国工商联领导人。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看望工地新闻工作者
预祝大江截流宣传报道圆满成功
新华社三峡工地11月7日电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夜,前来工地参加截流仪式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晚上看望了参加三峡工程截流报道的中央和湖北省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和技术人员,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并预祝大江截流的宣传报道圆满成功。
晚上7时45分,李鹏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罗干一同来到截流龙口附近,登上停泊在这里的中央电视台截流报道专用船,与等候在这里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单位和湖北省新闻单位的负责人一一握手。他说,三峡工程是全国人民关心、世界广泛关注的跨世纪工程。大家为报道好这一宏伟工程,不辞辛苦,日夜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把工程意义和进展情况传遍全中国、传向全世界,使全国人民了解三峡工程,关心三峡工程,支持三峡工程。可以说,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
李鹏在中央电视台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设在船上的实景演播室和播出控制中心,饶有兴趣地向现场工作人员详细询问了电视转播的有关情况。他与大家亲切交谈,了解在三峡工地工作和生活情况。在播出控制中心,他与在前方现场工作的同志进行了对话。交谈中,他希望大家采取更加形象、更加直观、更加通俗的方式,多角度、多侧面把明天的截流盛况转播好。李鹏同时对报道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意见。他说,三峡工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的许多专业科学知识,广大观众不一定很清楚,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可以向专家请教,请专家们用既合乎科学、老百姓又听得懂的材料和语言把工程的有关情况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电视可以发挥声像并茂、直接迅速的优势。
李鹏最后说,三峡工程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项工程建成后,不但可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也将直接造福于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现场的新闻工作者对李鹏总理热情洋溢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对他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决心不辜负李鹏总理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期望,把三峡截流工程报道好。
中央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的负责人曾建徽、徐光春、杨伟光、张振华等看望时在场。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在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强调
继续把移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本报宜昌11月7日电记者龚达发、罗盘报道:大江截流前夕,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今天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这是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国务院专门就三峡移民工作召开的第五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鹏指出,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三峡工程一期移民任务已经完成。从1998年起,三峡工程将进入更为艰巨的二期移民,有关地区要继续把移民工作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把移民工作搞好,把枢纽工程建设好,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经济区。
李鹏在讲话中首先对库区移民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移民战线和参加对口支援战线的各省市区以及库区广大干部和群众顾全大局,勇于奉献,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大江截流能够如期进行,与广大建设者的努力分不开,移民工作的顺利完成也起到了保证作用。
李鹏说,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十分关心,早在工程建设之初,就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并根据移民工作的实践,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李鹏将这些方针措施归纳为八条:一是开发性移民方针,以移民搬迁安置推动库区经济发展,达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二是“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得到了湖北省、重庆市的赞同和拥护。三是移民补偿资金分省(市)切块包干,实行总量控制,并实行了“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办法。四是移民进度与资金安排“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宜早不宜晚”,保证了库区移民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五是设立重庆直辖市有利于加强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领导,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六是号召中央各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口支援库区。七是对库区实行了若干优惠政策。八是原则上实行就地搬迁方针。
李鹏在讲话中着重就如何搞好二期移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三峡工程关键在移民,移民的关键在领导。必须明确党政一把手为移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调动一班人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国家、地方和移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他们巨大的创造力,变被动移民为主动移民,共同搞好移民工作。
他说,要继续处理好移民搬迁与发展的关系。在新城镇建设上,一定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急于求成是违反经济规律的。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有一个过程。
李鹏指出,要认真制订和执行移民搬迁实施计划,加强项目管理。库区迁建项目也要像枢纽工程一样,实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加强项目的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堵塞资金流失、挪用、浪费的漏洞。加强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各级监察、纪检、审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工作。
李鹏特别强调,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资金是全国人民支持的,来之不易,三峡工程所有建设者和库区各级领导,要始终记住三峡建设资金来自全国人民,决不允许挥霍浪费。
李鹏说,要进一步加强中央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库区移民的对口支援工作。在对口支援的合作过程中,要坚持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库区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地改善投资环境,为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库区创造条件。经济发达或有劳务需要的省市和地区,要帮助三峡库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吸纳一定数量的库区劳动力到沿海做工。
李鹏说,库区移民的安置区要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效益高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要进一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进度,加大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投资强度。对三峡库区已经建成的防护林带,要加强维护和保养。重庆等沿江大中城市要认真解决好生活污水处理问题,要下决心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工厂,力争在2003年水库蓄水之前取得明显进展。要建立和发展库区环保产业。
李鹏指出,要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有关部门要尽快审批文物保护规划,按照“重点发掘、重点保护”的原则,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好。他说,三峡工程的兴建,给三峡库区的旅游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重庆市和湖北省要搞好沿江地区旅游发展的综合规划,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发动各方出资开发旅游资源,把发展旅游业同安置移民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三峡库区的一项支柱产业。
李鹏特别强调,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提高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库区移民干部,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谦虚谨慎、依靠群众、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不仅要把三峡工程建成一流的工程,还要培养出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队伍。
李鹏最后说,明天三峡工程将要实现大江截流,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一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大事,有着很大的政治、经济意义。它将使全国人民更加关心和支持三峡工程,增强建设好三峡工程、完成好百万移民的信心。它还将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有能力兴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
三峡工程一期移民从1993年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实施搬迁阶段。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十分重视。江泽民总书记对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十分关心,要求库区各省、市切实负责,逐级落实;李鹏总理多次赴三峡库区考察,并明确指出三峡工程的成败关键在于移民。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分别亲临库区视察。所有这一切,正是三峡移民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从1993年至1997年,国家累计安排移民资金85.75亿元,近10万人已经搬迁、安置,移民工作的很多方面已超过一期移民任务的要求。
对口支援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5年来,国务院对口支援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化和提高,促进了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截至目前,已完成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项目971个,无偿捐赠设备、物资折合人民币2.16亿元,援建了一批希望小学。近20个省、市建立了对口支援基金,总金额已达4亿多元,各有关部门和省、市制定了对口支援的政策和办法。由于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移民安置效益。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在会上作了报告。丁关根、陈俊生等出席了今天的会议。罗干主持了今天的会议。中央有关部门,湖北省,重庆市以及有关省、市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附图片)11月7日,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湖北宜昌召开。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詹国强摄


第1版(要闻)
专栏:三峡工地零点快讯

  只待合龙
本报记者于宁卢小飞龚达发杜若原
左上游围堰的倒计时牌终于翻到了“0”字,此时,正是11月8日的零时。记者来到工区,喧腾了几个月的工地,终于有了激战前夜的短暂歇息。但,万千灯火将三峡坝区装点得如节日一般,激战前夜的三峡工地呈现出一种少有的宁静与祥和。
指挥部的灯光
三峡公司坝区指挥部里,十几间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在导流项目部,几个年轻人爽快地告诉记者,大江截流这么大的事,想起来就激动,就都凑到办公室来了。记者用呼机找到了项目副主任孙志禹,他通过电话告诉记者,他正在工地做最后的巡视,并将指挥中枢从后方移到前沿,建立合龙现场的计算机工作台。
今天要“吃掉”这座山
记者来到葛洲坝集团三峡截流工程指挥部,只见这里灯火通明。在门口碰到副指挥长陈飞,他正要前往料场、工地逐一检查,记者便跟随上了车。一路坎坷颠簸,陈飞先是查看了今日合龙主料场的刘家场、苏家坳料场。承担施工重任的工人已经入睡,陈飞轻声询问了汽车轮胎、配件和检修的情况后,便攀上了大石、特大石料场。陈飞指着堆得像山一样的大石块告诉记者,这里储存了4万立方米大石,今天的合龙之战将要“吃掉”这座石头山。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上游左岸围堰堤头,记者碰到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守仁。这位严谨的科学工作者用8个字形容此时的心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周恩来总理生前经常这样叮嘱“长委”人。郑守仁把记者介绍到龙口附近的水文观测船,计算机正在处理从龙口无人测艇上传回的各种水文数据,8时前要准确地报告给截流指挥部,供施工部门和决策者参考,并作为下达截流令的重要依据。为此,今夜有40多人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通宵达旦地工作。
中堡岛上不眠人
一向喧闹的中堡岛今夜格外宁静。10多台巨型自卸车整装待发。几个激动得睡不着觉的年轻人围坐在车旁开了一瓶啤酒,就着花生米。
在一间铁皮屋里,记者碰到正在巡查的葛洲坝集团三峡副指挥长李名章。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截流所需物资全部备齐,设备保养完好,职工憋足了劲,组织指挥进入临战状态。当记者问及此刻的心情,他说,“我想此刻全国人民都应该激动。”停了一会他又说,“事实证明我们有能力干好三峡工程。这是全中国人民的能力。”
(本报三峡工地11月8日零时30分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