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到位·到底·到家
张广智
要使十五大精神的学习富有成效,宣传全面准确,贯彻坚定有力,紧紧抓住领导干部思想到位、深入到底、工作到家三个环节,至关重要。
思想到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和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迈向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全面贯彻十五大精神,首先必须认认真真地学,力求融会贯通,并通过认真研读江泽民同志的报告,牢牢把握十五大的灵魂和主题,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其次,要在提高认识,端正方向,明确任务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提出贯彻十五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并付诸实践,做好实际工作。这是体现思想到位的两个重要标志,缺一不可。如果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十五大精神“昏昏然”,没有全面准确地把握十五大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就难免走弯路,步入“刮风”、“一股就灵”之类的误区,最终欲速而不达。如果说基本理解了十五大精神,而仅仅是坐而论道,脱离实际,疏于实践,也会丧失良机,贻误党的事业。思想是否真正到位还体现在能否自觉地以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辩证地分析、研究问题,理清工作思路,积极推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上。总之,只有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向群众宣传好十五大精神,动员和带领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作风深入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入到底就是深入基层,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事业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热情,也给群众性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好时机。把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多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十五大精神宣传到班组、农户、哨所、课堂;用公仆的赤诚把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带回来,把解答群众疑问的答案找出来,把解决当前群众关心的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措施跟上去;用学生的姿态认真总结群众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了解群众的创造,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到实践第一线亲身体验,然后加以概括,加以推广。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崭新实践,其规模之宏伟,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这就更加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干劲投身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攻坚,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工作到家才能收到实效。真正把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需要我们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学习要不断深入,研究要不断深化,落实要不断推进。把十五大精神送到群众中,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是做好整个工作的良好开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贯彻十五大精神实践的发展,会有更多更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始终保持“思想到位”,不断地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始终坚持“深入到底”,不断地总结群众实践中的新经验,才能推动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最终完成十五大确定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只有这样,才能说我们真正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家了。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用初级阶段理论指导民族地区工作
乌力吉
党的十五大报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重新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我们党政治上的进一步清醒和理论上的进一步成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指导民族地区工作具有特殊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客观地认识中国国情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对于民族地区工作极其重要。
有助于进一步科学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区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就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意味深长地告诫我们:“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像内蒙古这样的民族地区,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地处边疆,地理环境差,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目前全区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还不富裕。农牧业生产总体上比较落后,工业整体现代化水平也比较低。这就要求指导民族地区的工作,制定民族地区的政策,一定要从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找准国家大政策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结合点,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切忌“一刀切”、“齐步走”。
有助于正确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历史是一面镜子。总结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犯了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无不得益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内蒙古在改革开放之初,根据农村牧区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较早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牧区的生产力。短短十多年,粮食生产实现自给有余的历史性变化,由过去每年从区外调进10亿公斤粮食变为每年调出粮食14亿公斤。目前,全区粮食年总产已突破150亿公斤,牲畜头数突破7000万头(只),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有助于澄清各种疑虑,统一思想,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十五大报告之所以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当前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只有进一步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能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虑,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保持清醒头脑,克服各种干扰,避免走弯路,更加自觉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民族地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现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而制定的。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实践中就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牢牢抓住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像内蒙古这样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更为艰巨。“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社会进步,才能真正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跟上全国发展步伐,就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以改革求发展。要按照十五大提出的方针和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根据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力争到本世纪末使我区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建立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机制等各项配套改革。农村牧区改革要在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牧区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扩大对外开放,走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的路子。国家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制定了许多鼓励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资源、地缘和政策等优势,把对外开放的门开得更大,积极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在整个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同一切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作斗争,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势力作斗争。
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意识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党风和社会风气。应在加强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领导的同时,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从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入手,努力提高全党的整体素质和执政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坚持标本兼治,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两手抓”的方针,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群众,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倡导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这一时期,伴随着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大变革与调整,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磨擦。当然,其中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但这些矛盾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保持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我们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认真研究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化解不利于稳定的各种社会矛盾,保证边疆安宁和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跨世纪的征途上,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地区的发展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十五大在理论上的新贡献
谢文捷
十五大报告,是创造性运用邓小平理论而形成的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十五大在理论上有哪些新贡献,中央党校部分教授在学习十五大精神座谈会上,作了如下概述。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十五大的灵魂,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十五大的最大贡献。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表明了我们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深刻论证了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理论根据。用四个“新”,即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非常深刻地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样的论证,准确到位,令人信服,进一步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坚持和发展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十五大再次强调这个问题,对于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防止来自“左”和右的干扰,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层面上讲,十五大报告概括的九条,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特别有新意的是,十五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与基本路线相配套,这就使得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能更好地落在实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经验总结。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作了进一步全面科学的阐述;提出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对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问题作了科学回答;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理论上的新观点,对于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一次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一提法,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上的突破。
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法制”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和外延大不相同。“法治”强调的是制度和法律对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性,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人权问题,还没有前例。这说明了我们党对人权问题的重视,也说明了在理论层面和实际运作上,我们进一步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发展民主、健全民主制度的重要一环。
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文化建设既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表明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具有继承和发展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建设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使命感。


第9版(理论)
专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深圳特区报社理论部
回顾十七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程,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深圳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比较廉价等有利条件,迅速扩大经济规模。这期间深圳经济增长的特点是以平面垦殖为主,产业档次低,整体经济素质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的主体。一九九三年后,深圳经济开始步入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的集约化增长运行轨道。与此同时,深圳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深圳多年来积极按照中央部署,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作的成功探索分不开的。
制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方案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根据特区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深圳市按照江泽民同志对深圳经济特区的要求,作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部署。目标是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方针是贯彻“三个协调发展”,即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特区内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措施是实施“三个一批”,即形成一批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贸、运输、旅游产业和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带动全市经济上新台阶的龙头,创造一批名牌产品,以“名牌”战略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对生产资料(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运用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主要指科技文化素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者,才有条件与生产资料结合并成为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为了保证深圳特区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深圳市一直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首先是人才的引进。深圳是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起来的,本身并没有多少人才储备,为适应迅速发展的特区经济,深圳每年都要从外地引进大量的人才。特别是最近几年,深圳正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每年都要引进上万的内地优秀人才和国外的留学人员,并采取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和措施,使他们扎根深圳,为深圳经济发展尽心尽力。其次是重视人才培养。深圳市每年向教育事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现已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这样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为特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了使科技进步不断迈上新台阶,深圳市组织实施“科技兴市”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形成七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在全省居首位;不断加大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强化市场导向,积极培育科技市场的成长,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技术经纪人队伍和科技成果智力交易专业市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搞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开发,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这些措施,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和科技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切入点。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根据经济特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圳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明确思路,即提高第三产业的档次,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提高结构效益,提高经济增长中的技术信息含量,形成第一产业主要依托宝安、龙岗两区,第二产业逐步把重点移向特区外两区,第三产业以特区为龙头的特区内外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为了加快发展先进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还把计算机及其软件、通信、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视听、重点轻工、能源等七大主导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为了形成经济发展的龙头,深圳市按照政企分开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和发展了一批以优势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集工农科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与此同时,把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较强市场竞争潜力的名牌产品予以重点发展,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到一九九六年,深圳市工业七大主导产业中的百家骨干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全市重点培植的八家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不断壮大,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逐渐趋于合理。
构建科学、稳定、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保证。为此,深圳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对企业产权制度、领导体制、分配制度、监督机制的改革,初步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改变了过去那种政企合一的投资管理公司模式。现在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是市政府领导下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对市属国有经营和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全方位的宏观管理和监督;目前组成的三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各自分别对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建筑和房地产、商贸等流通领域的国有资产履行“投资、管理、监督、服务”职能;国有企业根据法律规定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对市国资委授权占用的国有资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并具体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二是建立权责分明、互相制衡、互相促进的企业组织领导体制。一九九六年,深圳市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公司法》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出台了《深圳市公司董事会工作暂行规定》、《深圳市公司经理暂行规定》、《深圳市监事会工作暂行规定》、《深圳市公司党组织暂行规定》和《深圳市公司工会暂行规定》,使全市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对公司领导体制各机构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给予准确的定位,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企业运行机制;使权责、奖惩分明,使监督、约束与激励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是为适应领导体制改革的需要,深圳市还建立高级经理人才推荐评价中心。这一方面有利于公正地评价和选择人才,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家严格自律的意识,使其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负责资产的经营和运用,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增值。(执笔:颜安生永春丁立连)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回首往事话知青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评介
张化
如何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是近些年社会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也是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一代人经常谈论的话题。最近,由当年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知青办”)一些老同志主编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主编顾洪章,副主编胡梦洲),及配套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主编顾洪章,副主编马克森),已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这些“知青办”的老同志比较熟悉领导决策过程,对于知青的坎坷经历也知之较深。他们在离、退休后,基于“历史需要正视那段岁月,人民需要了解历史的真实”的责任感,重新翻开尘封的史料,剔耙梳理,写出这套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著作。这套书是从决策角度研究和总结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一部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它为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和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却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提供了一个基础读本,同时也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史料。
点面结合,史料翔实,是此书的一个特点。长达27年的知青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兴衰跌宕,复杂多变。作者通过大量史料,分章记述了这段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对于上山下乡的缘起、演变、终结;上山下乡在“文革”中演变成政治运动的前奏、高潮、低谷与回升,都作了比较准确的叙述。书中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较为丰富,如各阶段全国及各地区中学毕业人数、下乡人数;国家用于知青上山下乡的资金数和物资数;在特定历史时期全国发生迫害上山下乡知青案件数、处理人数,等等。特别是上山下乡最后阶段的步履维艰和政策调整,是作者叙述比较充分的一章。作者通过“文革”10年农村人口每年快速增长、土地逐年递减,国营农场人满为患、劳动生产率连年下降,及多年沉积的种种社会问题,说明知青上山下乡的路子已经走不通,必须解放思想,探索新的出路。作者详细介绍了从1978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为解决这一问题,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把上山下乡纳入城镇就业轨道的讨论过程。
作者论述的一个重点问题,是知青上山下乡缘起、延续、演变的历史原因。作者认为,知青上山下乡缘于50年代中期困扰政府的城镇就业问题。由于“左”的思想指导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上山下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起伏,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的高峰和低谷相反的运行曲线。这是上山下乡发生和持续的经济原因。上山下乡在“文革”中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完全偏离了试图解决就业问题的初衷。“文革”是使上山下乡走入歧途并最终失败的政治原因。同时,作者指出,特定的历史时代塑造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有限的空间中为国家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奉献,功不可没。
在评价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时,把这一时间跨度为27年的历史事件与“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区别开来;把知青上山下乡的曲折历史与知青志在四方、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区别开来,是研究中应予注意的一个问题。把握住这些区别,对这段历史既不简单地作出否定,也不笼统地加以肯定,可以使我们在总结历史、避免悲剧重演时,珍视并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爱国精神和创业精神。
通过决策过程反映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是此书作者选择的一个视角。不过,从历史研究来讲,上山下乡知青毕竟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角色,知青下乡后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境况各异的知青在“文革”中的思想变化,应该是这段历史的重要部分,而这一点在书中反映不足,不能不说是一个弱点。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补充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