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国家杜马批准禁化武公约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十月三十一日批准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据莫斯科媒体报道,该公约是以二百八十八票赞成、七十五票反对和两票弃权的结果在国家杜马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正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十月三十一日在纽约参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时,与美国中学生亲切会面,并向学生们赠送礼物。
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舆论认为中美峰会意义重大
新华社华盛顿10月31日电美国舆论近日普遍认为,江泽民主席同克林顿总统29日的会晤取得了积极成果,将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局势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国际地位和中国领导人的声望将进一步提高。
《华尔街日报》社论在评价中美首脑会晤成果时说,首脑会晤已经成功地为未来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这次成功的会晤将载入史册。
《洛杉矶时报》评论说,中美首脑会晤确立了两国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国之间的“这种新的、更高一层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是人们期待已久的”。
《今日美国》报指出,随着21世纪的临近,中美两国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已经在世界舞台上崛起,其巨大的力量势必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
《时代》周刊评论说:“这次中美首脑会晤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以往的美苏首脑会晤,这是一次有关理念的首脑会晤,会谈本身就是一个信息。”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说,江泽民在华盛顿同克林顿一起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人物。
《纽约时报》在评论中说:江先生在中美首脑会晤后成了世界舞台上公认的主角,他统率着世界强大的军队之一,领导着经济实力强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他在国际舞台上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平分秋色。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综合本社驻美国记者的报道,美国报纸近日纷纷发表文章,积极评价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的国事访问。许多报纸指出,美中两国首脑会晤是美中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美中两国达成的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
美国《侨报》30日发表社论说,“中美两国元首在这次会晤中达成的共识,不仅在造福两国人民方面意义重大,而且也为两国发展战略伙伴的合作关系预铺了道路,这对于下个世纪的和平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重大意义”。社论说,两国关系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要使过程更加顺利,需要双方进行“真诚的同步努力”。社论要求美国切实履行在美中三个联合公报中作出的承诺。社论说,美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和传媒应该在促进美国人民正确了解中国方面多作些工作。
《华盛顿邮报》在江泽民主席到访的当天发表题为《中美首脑会晤》的社论。《今日美国》报、《华盛顿时报》、《商业日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美国报纸分别发表社论或以专栏、署名文章和专版的形式大量报道江泽民主席此次访美的盛况。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综合本社驻外记者报道,许多国家的媒体连日来积极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重大意义和中美首脑会晤取得的重要成果。
澳大利亚最具权威的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报》31日的社论认为,中美两国首脑决定举行定期会晤是两国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进程的一部分,是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新加坡《联合早报》31日在题为《中美关系有了突破》的社论中说,中美首脑会晤后发表了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中美关系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日本几家大报31日都就江泽民访美发表了社论。《朝日新闻》说,中美两国达成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协议意义重大,中美合作肯定会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发挥显著作用。《读卖新闻》说,江泽民访美揭开了“中美关系新时代”的帷幕。这次中美首脑会晤,可以理解为中美两国放眼21世纪,“为争取建立世界稳定秩序而握手”。《日本经济新闻》说,江泽民访美是中美双方要“设法找出共同点,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出发点,其历史意义重大。《每日新闻》说,通过江泽民访美,中美之间架起了一座新桥梁。这次访问将对国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产经新闻》说,通过江泽民访美,中美两国在修复相互关系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埃及官方通讯社中东通讯社27日发表评论认为,江泽民访美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必将对21世纪的两国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韩国《东亚日报》发表社论说,江泽民同克林顿的会晤对在两国间建立面向21世纪的伙伴关系具有重大意义。韩国《中央日报》的社论说,中美首脑会晤达成协议的目的在于实现稳定和发展,两国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关注将发挥稳定半岛局势的作用。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31日的社论说,中美首脑定期会晤有助于两国在协调解决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作用,并将对维持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作用。
印度尼西亚发行量最大的《罗盘报》31日发表社论,欢迎中美首脑会晤取得积极成果,认为中美关系的稳定态势将为亚太地区形势发展提供保障。
西班牙《国家报》30日在《江泽民和克林顿在华盛顿创造中美理解新氛围》一文中说,此次中美首脑会晤表明双方准备创建两国间新的相互理解。
阿尔巴尼亚电台28日播发评论说,江泽民访美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不是偶然的,因为这次访问事关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与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江主席会见波士顿华侨华人代表
本报波士顿11月1日电记者陈特安报道:正在波士顿访问的江泽民主席今天中午在波士顿的威斯汀饭店,会见当地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
江主席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国内形势的顺利发展。他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一直在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改革开放不断取得突破。外国投资环境日益良好。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十五大,确认了加快改革开放的路线,描绘了我国现代化事业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江主席接着说,“一国两制”在香港已经取得成功,澳门将于1999年回归祖国,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也将会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广大海外同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江主席说,这次访问美国,是中国国家元首12年来首次访美,对两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访问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建立中美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
江主席最后说,波士顿有多所世界著名的大学,是中国赴美留学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之一。多年来,旅居波士顿的侨胞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中华民族争了光,同时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你们始终关心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支持祖国的统一大业,并努力促进中美人民的友谊,带动各项交流与合作。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了解中国的重要视角
——记江主席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本报记者陈特安李云飞周德武
金秋的波士顿,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遍布全城的花草树木变成了一幅红黄交错的风景画。11月1日,这儿又添了一个最抢眼的亮点。位于波士顿北部的哈佛大学校园里,万名学子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到来。
哈佛大学建于1636年,也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学府。作为美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它培养了一大批政府要员,已有6名美国总统出自哈佛。更有30多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哈佛培养出来的。在哈佛,也有一批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她是美国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高等学府之一。从50年代开始,这里就设立了东亚研究中心,在全美中国问题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江主席将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的消息不胫而走,哈佛学生们自办的报纸早就刊登消息,欢迎江主席来访。
上午11时许,江泽民主席乘车来到哈佛大学最著名的三角地。哈佛“纪念礼堂”、哈佛法学院与哈佛科学中心成了三角地的标志性建筑。哈佛“纪念礼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物,衬托出这所学校的古老,它建成于187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著名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等都曾在这里发表过演说。“纪念礼堂”只有1167个座位,对于万名学子及教职工来说,这实在太少了。除了特别嘉宾外,哈佛大学学生只能通过抽签取得入场券。
中国领导人来此发表演讲还是第一次。幸运的学生们手持入场券迈上“纪念礼堂”的台阶。当然,其他同学也不放过机会,守候在电视机前,通过闭路电视收看现场转播。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沃格尔先生对本报记者说,这里研究中国的人还很少,了解中国的人毕竟是少数。哈佛大学师生渴望了解中国。
的确,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美国人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多,存在着误解、曲解。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曲折和起伏,部分原因是美国人对中国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不了解。他们往往以美国的标准衡量中国事物。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冲突不可避免论”、“文明冲突论”等等,更使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陷入了一个个误区。
上午10时许,江主席开始演讲。他以富于哲理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即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与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当今中国的一把钥匙。江主席的讲话不时被听众的掌声所打断。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波,现在是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经济学与法学双博士。他对记者说,如果美中两国能多从对方的文化中理解各自的行为方式,双方将朝着“文明间的对话”迈出一大步,而不是有人所预言的“文明的冲突”。相互了解对中美双方都很重要。江主席的演讲有助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罗伯特·罗斯教授说:“江主席今天在这里的演讲非常出色,他回答问题充满智慧。”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师士卓也对记者说:“江主席的演讲很有分量,反应很好,也很幽默。”哈佛大学宗教专业研究生爱伊斯卡特说:“同江主席在演讲里说的一样,我们也积极主张,国家首先应该稳定,变革应是逐步的。”
面向21世纪,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需要两国领导人的高瞻远瞩,21世纪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更离不开美国年轻一代对两国文化差异的相互理解。
愿未来美国政坛的后继者们能从江主席的演讲中悟出更多的道理。
(本报波士顿11月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中东和谈莫斯科不再旁观
本报驻埃及记者朱梦魁
继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9月中旬的中东之行,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也于10月下旬访问了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和埃及等6国,目的是重新发挥俄国作为中东和谈倡导国的作用,让中东和谈尽快摆脱僵局。
近几年,俄罗斯不仅面临国内局势的掣肘,而且必须同时应对诸如北约东扩等紧迫问题,实在无力顾及中东事务。内塔尼亚胡去年当选以色列总理后,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局。阿拉伯国家认为,要在中东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俄国和欧洲方面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9月底访问了俄罗斯,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最近访问了德国和法国,埃巴领导人都希望俄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为推动阿以谈判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普里马科夫素以熟悉中东问题著称。他这次访问中东时,提出了得到阿拉伯国家赞同的一系列主张,即中东和平进程不能由美国单方面运作;实现中东和平必须遵循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执行阿以之间达成的协议不能因政府更迭而改变;没有叙以、黎以两个方面的谈判进展,中东和平进程将是不全面的;如果中东和平进程仍无进展,该地区将出现爆炸性局势。但普里马科夫此番中东之行的重点则是争取叙以、黎以之间的和谈僵局能有所突破。
目前,叙以在恢复谈判之前必须解决一个技术性的、也是关键性的争执。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强调,叙以恢复谈判的起点应是叙利亚与以色列前任工党政府谈判的中断处,而不是重新从零开始。但以色列外长利维认为,大马士革不应为叙以谈判提出先决条件。为在叙以之间建立沟通和理解,普里马科夫曾两访叙利亚,并在叙以之间传递信息。阿萨德总统在给“每一个以色列人”的信中,对叙以和谈僵局和以色列与土耳其的军事合作表示担心。以色列方面在致阿萨德总统的信中则提出叙利亚与伊朗的关系问题,要求中断伊朗经叙利亚上空向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提供武器援助的空中走廊。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普里马科夫不得不承认,目前叙以分歧难以弥合,要想把双方拉近需要更长的时间和作更大的努力。
普里马科夫在黎以之间斡旋的主要目标,是阻止以色列对黎巴嫩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近一时期,黎巴嫩南部战事不断激化,以色列占领军遭到前所未有的损失。以色列国内要求从黎巴嫩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以色列政府却在制定对黎巴嫩真主党进行军事报复的计划。为此,普里马科夫建议在黎巴嫩南部实行停火,由俄国、法国、美国、叙利亚、以色列和黎巴嫩组成联合监督停火委员会。叙黎两国对此表示欢迎,但以色列则强调必须剪除黎南部的真主党势力,以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并以此作为与叙黎两国恢复谈判的条件之一。
在访问巴勒斯坦自治区时,普里马科夫表示要致力改善巴以谈判的气氛,并在拉马拉与阿拉法特讨论了所有紧迫的问题。巴勒斯坦方面指出,以色列议会正在讨论1998年度财政预算,准备为定居点计划增加7%的预算额,达到2.85亿美元。阿拉伯国家驻联合国的外交使团最近准备采取一致行动,建议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扩建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据埃及报纸报道,以色列议会最近曾就是否重新占领约旦河西岸进行过秘密表决,甚至有人提出建立“半巴勒斯坦国”的设想,即只有内部自治而无外交和防务的“政治实体”。普里马科夫劝说特拉维夫改弦更张,而内塔尼亚胡则要求俄中止对伊朗发展远程导弹的技术援助。
尽管普里马科夫此番中东之行的实际成果甚微,但重要的是显示了俄罗斯重返中东的决心。此举给了华盛顿一个明确的信号,中东事务不能由美国一手包办,莫斯科将不再旁观中东和谈。(本报开罗10月3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日首脑会晤
本报莫斯科11月2日电记者许宏治报道: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昨天在西伯利亚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进行了非正式会晤。
俄总统新闻秘书亚斯特任布斯基透露说,两位领导人进行了三轮会谈,达到了主要目的,即建立两位领导人之间的友好、相互理解和信任关系。
在会谈中,双方通过了发展俄日合作的“叶利钦—桥本计划”。这一计划规定双方将扩大在投资、贸易、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此外,双方还讨论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据亚斯特任布斯基说,双方就这些问题“接近于作出使俄罗斯满意的决定”。但就某些问题进行了“复杂的谈判”。日方表示将支持俄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双方商定将在克里姆林宫和日本首相府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双方还表示将加强军事方面的联系,进行军事领导人的互访和海上联合演习。
叶利钦总统接受了邀请,将于明年春天回访日本,进行下一次“不打领带的会晤”。


第6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同克林顿电话交谈
据新华社莫斯科10月31日电俄罗斯总统叶利钦30日晚同美国总统克林顿进行了电话交谈,双方就国际政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裁军问题交换了意见。
据俄总统新闻处通报,叶利钦在交谈中特别强调,俄美于今年9月在纽约签署的一揽子裁军协议对推动批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进程具有积极意义。克林顿则向叶利钦通报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的情况。俄美两国领导人就此指出,在迈向21世纪之际,各大国之间确立互谅和合作关系极其重要。
叶利钦和克林顿还讨论了俄美双边关系问题,以及计划于明年上半年举行的俄美最高级会晤的准备情况。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提出实现中东和平12点建议
据新华社开罗10月31日电(记者安江、侯嘉)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31日在这里宣布,为实现中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促进本地区问题全面和公正的解决,俄罗斯提出12点建议。
普里马科夫是在结束中东六国之行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上述建议的。他宣布的12点建议是:中东和平进程各个阶段的谈判均实现和解;中东地区各国的民族安全不应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一国的安全(包括解决领土纠纷)不应建立在损害它国安全的基础上;土耳其、伊朗、北非诸国和包括伊拉克在内的海湾各国均应参与解决中东地区的安全问题;中东国家的安全不应建立在相互对峙并依赖外国势力的战略联盟和集团的基础上;有关各方在解决中东问题时严格遵守和执行业已达成的双边和国际条约及协议。
这些建议还包括:反对形形色色的恐怖和极端行为;禁止中东地区所有国家生产和储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本地区各国实现均衡削减军备预算,把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去,以实现地区性的多边经济合作;相互尊重各自的宗教、文化和信仰,本地区各种宗教均享有信仰自由,无条件地保障教徒们前往耶路撒冷或其它宗教圣地朝觐;本着为有关各方所能接受的人道主义原则解决诸如难民等问题;发展地区性经济合作,建立中东经济一体化体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拒绝两名美国核查人员入境
俄法外长发表伊拉克问题联合声明
伊强调同特委会危机不应影响石油换食品
据新华社巴格达10月30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政府30日开始执行革命指挥委员会的决定,首次拒绝两名前往伊拉克执行武器核查任务的美国人入境。
据巴格达有关人士说,在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任职的两名美国人乘坐联合国飞机从巴林抵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西80公里处的一个军用机场,在伊拉克当局宣布他们为“不受欢迎的人”后乘原机返回巴林。
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29日宣布,鉴于美国操纵和利用特委会进行敌视伊拉克的活动,决定不再允许联合国特委会和武器核查组中的美国人进入伊拉克。根据这项决定,目前仍在伊拉克的10名联合国特委会内的美国人也必须在11月5日前离开伊拉克。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1日电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和法国外长韦德里纳31日发表联合声明,指责伊拉克关于限制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工作的决定违反了安理会有关决议,是“令人不能接受”的。
联合声明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的向伊拉克派出特别委员会以督促其同联合国代表无条件合作的建议表示支持。联合声明指出,只有与联合国特别委员会进行完全和有效的合作,才有助于安理会687号决议有关解除石油禁运和保证伊拉克重返联合国条款的实施。
联合声明同时强调,任何针对伊拉克的新的步骤都应严格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范围内制订和实施。
据新华社巴格达11月2日电(记者顾正龙)伊拉克《巴比伦报》2日援引贸易部长萨拉赫的话说,伊拉克与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特委会)之间最近发生的危机不应危及“石油换食品”计划的继续执行。
据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日前曾扬言,如果伊拉克坚持驱逐在特委会内工作的美国人,将可能终止执行“石油换食品”计划。萨拉赫就这一威胁发表讲话指出,联合国特委会的任务与执行人道主义任务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互不相干。


第6版(国际)
专栏:

  就解决洛克比危机问题
利比亚拒绝英国新建议
据新华社突尼斯11月1日电(记者林庆春)利比亚对外联系与国际合作总人民委员会(外交部)1日发表声明,拒绝英国外交大臣库克有关解决洛克比危机的新建议,重申对两名利比亚人的审判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进行。
库克日前提出一项新建议,主张派遣国际观察员参与在苏格兰法庭审理涉嫌制造洛克比事件的两名利比亚人。他分别致信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和非洲统一组织,要求三组织派遣高级代表团前往苏格兰,考察那里的司法机构并商讨在那里开庭审理炸机嫌疑犯的司法程序。
利比亚对外联系与国际合作总人民委员会就此通过利通社播发声明说,库克的建议“企图转移国际舆论的视线”,对有关国际组织为尽快、公正解决这一危机所作的积极努力视而不见。
声明说,利比亚不反对在苏格兰法庭审理两名利比亚人,同时也不怀疑苏格兰法庭的公正执法,但利比亚现行的法律不允许将两名利公民交由美国或英国去审判。声明强调,利比亚比有关国家更迫切希望“尽快公正地”了结洛克比事件,以便解除利比亚人民为此而遭受的国际制裁。
声明重申了今年6月阿盟和非统组织联合提出的审理此案的三种选择:在安理会选定的第三国开庭;按照苏格兰法律,由苏格兰法庭在海牙国际法庭审理;在国际法庭组建特别刑事法庭审理。


第6版(国际)
专栏:

  曼德拉认为非统能有效解决问题
据新华社拉巴特10月30日电(记者王忠菊)南非总统曼德拉日前在拉巴特发表谈话指出,非洲统一组织在解决某些问题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工具”。
曼德拉在访问摩洛哥期间接受摩洛哥电视二台采访时说,非洲像世界大多数地区一样经历着一些冲突,但他对大湖地区形势正在出现的转机表示满意。他说,非洲统一组织在解决非洲地区某些问题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工具”,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于美国在非洲所能发挥的作用,曼德拉说,美国在非洲的作用取决于它将提出怎样的建议。他说:“总的说来,对于客观上符合任何一个非洲国家的利益或符合整个非洲大陆利益的建议我们是能够接受的。”
曼德拉本月27日至28日访问了摩洛哥,同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就一些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此前,他还访问了埃及、突尼斯和利比亚。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兰新政府宣誓就职
十月三十一日,波兰共和国第八届政府宣誓仪式在总统府举行。自此,新政府正式开始运作。布泽克总理等二十三名内阁成员先后向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宣誓就职。克瓦希涅夫斯基在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大选后的波兰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把波兰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民主、法制国家”的事业上。


第6版(国际)
专栏:

  莱索托国王莱齐耶三世正式加冕
南部非洲国中之国莱索托十月三十一日为三十四岁的莱齐耶三世国王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一九九六年初,莱齐耶三世国王的父亲莫舒舒二世国王在一次车祸中身亡。莱齐耶三世国王在正式加冕仪式上表示,他将遵守国家宪法,不再卷入国内的政治纷争。他同时呼吁莱索托不同党派消除歧见,实现和平。(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麦卡利斯当选爱尔兰总统
爱尔兰总统选举结果十月三十一日晚揭晓,执政的共和党候选人、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女王大学法律教授玛丽·麦卡利斯击败其他四位候选人当选为爱尔兰新总统。麦卡利斯同时将成为爱尔兰历史上第一位出生于北爱尔兰的国家元首。根据爱尔兰宪法规定,居住在北爱尔兰的居民享有爱尔兰共和国的公民权和被选举权,但是没有选举权。


第6版(国际)
专栏:

  蒙恢复泽登巴尔军衔及荣誉称号
蒙古总统巴嘎班迪日前签署命令,正式恢复蒙古前领导人泽登巴尔的元帅军衔和共和国英雄及劳动英雄等称号。总统令废除了前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一九九○年四月十八日发布的关于撤销泽登巴尔以上荣誉称号的第九十七号命令。泽登巴尔生于一九一六年,从四十年代起担任蒙古主要领导职务,一九八四年被解职,此后一直移居原苏联直到一九九一年病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