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副刊)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征文

  剑出巴蜀
刘裕国
1985年11月,年仅二十一岁、从小就被革命老区大别山的山风吹打成皮肤粗糙黝黑的战士蔡伟素,自己也不太明白因为哪一条优点被领导看中,当上了成都空军被装厂厂长。第二天,小蔡到工厂转悠。这家简陋的被装厂,位于成都古柏蓊郁的武侯祠旁,总共只有二十四名军人家属和临时工,十一台老掉牙的缝纫机和一辆生了锈的人力三轮车。它像一匹瘦骨嶙峋的病马,在那里躺了二十多年。更要命的是:工厂纪律涣散,八点钟上班九点到,打个照面又溜掉。有的人甚至在上班时吵架打架。干不干,干多干少,工资每月照拿。
晚上,蔡伟素躺在招待所的木板床上,辗转不眠。他想,任何一个高明的骑手,都难驾驭一匹没有缰绳的马。制度,就是管理好工厂的“缰绳”。于是,他奋战两夜,写出了被装厂《工资改革方案》。首先从铁饭碗开刀,把生产定额、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等和工资奖金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实行按劳取酬、责罚分明的原则。
但方案一公布,顿时引起“旱涝保收”、吃惯了“大锅饭”的军官夫人们大吵大闹。改革旧体制,打破不图上进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结构,是一种痛苦的裂变,阻力难免。蔡伟素把个人的荣辱乃至一切后果置之度外:“我是一个兵,无官一身轻,得罪了人,大不了回大别山种红薯去!”
第一个月分配额度兑现后,一个仅拿了二十元钱的军官家属被激怒了。她一脚踢开办公室的门,把钱往蔡伟素的办公桌上一甩:“这几个钱,够喝西北风!论年龄,你小子没我儿子大;论官职你是穿两个兜的,国家给我的基本工资,你凭什么不发够?”
蔡伟素不急不慌,随手拿起一把算盘,往那个家属跟前一坐:“骂人触犯劳动纪律,应当受罚!”
那家属骂一句,他拨动一颗算盘珠子:“罚款一元。”当拨到第六颗时,骂声消失了。
第二个月,这位军嫂改变了工作态度,她不单上班积极干活,还经常加班加点。月终,拿到一百三十元;又一月,挣了三百元。她找到蔡伟素乐呵呵地说:“你那个改革方案,我拥护!”
“改”字打头,“严”字镇山,给风雨飘摇的被装厂带来了生机,仅半年时间,就创下纯利六十四万元。这是被装厂开天辟地以来获得的首次大丰收。这匹从生下来就偏偏倒倒长达二十多年的病马,终于振鬃长嘶扬蹄跑开了!
不久,蔡伟素提升为干部,受成空后勤部的重托,在军办企业中,率先实行厂长负责制。有了决断权,他带领厂党委一班人,经过深入考察调研,从本厂实际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被装厂的管理体制改革又深化了一步。1988年建立了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1990年建立了激励职工团结协作的“群体经营工作法”;1991年又实施了更高层次的“优化劳动组合”……被装厂经过几年的大刀阔斧的整改,脱胎换骨,雷剑集团诞生了!
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用人制度。
蔡伟素常引用曹操《求贤令》中的话:“唯才是举,我得而用之。”他心中始终装着一把用人的尺子,只要看准的人,经过一段考核就大胆使用,不受年龄、资历限制。在“雷剑”,二十岁出头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好几十人,六十多岁的退休老工人当厂长、经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地不分“襄阳”、“南阳”,人不分正式工、临时工,能者上,庸者下,用人标准统一在事业上。
这些年,先后有三百余名缝纫、裁剪、设计、供销管理、机械修理、电子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人才来到“雷剑”一显身手。为了引进这些人才,“雷剑”累计付出了一百六十余万元。
科技开发部主任袁宇嘉,三年前,他身怀对计算机开发应用的才能到“雷剑”求职,通过试用,袁宇嘉的确身手不凡,于是很快让他担起了科技开发部主任的重担。1993年袁宇嘉奋战六个月,为“雷剑”设计出计算机管理系统,使“雷剑”的二十四个分厂、分公司和设在全国的十八个办事处的设计、生产、销售情况,可随时在成都“雷剑”总公司终端显现,因此,使企业精简掉百分之十五的管理人员。
有一年,厂供销科销售任务没完成,产品大量积压,科里几个人闹意气,不团结。蔡伟素到供销科摸了几天情况后,使出一招:从科长到推销员都可以直接向厂长承包。他这招目的是要选拔科长。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一遛真灵。一年下来,科长完成销售额三十多万元,而临时工陈启武却完成了八十多万元,还给厂里提供了几十条很有价值的信息。不久陈启武被任命为销售科长。
一位女工原来在一家旅游公司当导游,来“雷剑”后当一名推销员,一年完成销售任务近百万元,并建立了三十多个联系点。根据她的工作实绩,提拔她当供销处长。八个月任职证明她在组织岗位上运筹能力欠缺,蔡伟素决定她仍回到推销岗位。一年中,她竟完成一百三十万元的销售额,再次成为“雷剑”赫赫有名的“推销功臣”。
人才贵在发现,重在培养。
八年前,蔡伟素从广州带回一个见闻:先富起来的沿海人,可以不建豪华办公楼,不修舒适住宅,但必须建校兴学,哪里的门牌子醒目,哪里就是一所学校。蔡伟素从当年有限的资金中拿出七十万元,在市郊办起了技术学校。新工人入厂前,先进技校学习。在首批一百二十名学员开学典礼上,蔡伟素说:“企业的明天靠你们了!”“雷剑”一茬又一茬莘莘学子,在技校听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西南财大的教授们讲课,从服装ABC学起,努力攀登服装设计、生产、销售的高峰。
送临时工、合同工进技校,有人想不通:“那是野鸟,翅膀硬了还不飞?”蔡伟素不以为然:“临时工、合同工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在厂一天就要培养一天。翅膀硬了也不怕飞,再飞,还不是在华夏这块土地上。”
这些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六百名学员成了“雷剑”的骨干,其中,临时工占百分之五十;送出去深造的职工中,临时工占百分之四十六。
如今,“雷剑”技校装备有现代化电脑教学设施,有每期培训四百七十人的师资教学能力,在西南服装教学界颇有名气。蔡伟素刚刚批准了一项投资九十万元的教学设施改造预算。他说:“到二千年,我们要把这所学校办成能取得大专教育资格、有千人教学能力的服装专业高等学府。”
在“雷剑”现有职工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一百九十三人,还有三百八十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技术工人占百分之七十。拥有这样一支素质高、布局合理、富于创新和敬业精神的队伍,如同企业积蓄的核能,释放出来,威力无穷。
蔡伟素也不是没有“败走麦城”的时候。
1992年初冬,蔡伟素和他的助手押送着七万多套羽绒服装,顶着呼啸的寒风随列车从四川到了满洲里。
这批销往俄罗斯赤塔市的羽绒服装,是“雷剑”集团最大的一笔出口业务。蔡伟素踌躇满志,想到这批服装打入横跨欧亚的大国,将来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从列车上把物资搬到露天货场后,几位白皮肤高鼻梁蓝眼睛的俄罗斯人走过来了。其中一位领头的望了望堆成小山般的货物,竟兴奋地与蔡伟素热烈地拥抱。
谁知就在蔡伟素心里美滋滋的时候,一名查货的俄罗斯人突然大喊一声:“聂朵!”
“聂朵”即“不行”的意思。看着地上散落的几件不合格的羽绒服时,对方的脸色全变了,把抽查改为全货开箱,一件一件地细查,结果查出一千三百多套不合格。这些不合格的羽绒服,有的里面不仅没有羽绒,而且还是些旧棉花、细软的杂物和棕须!
原来,由于合同限期短,自己的被装厂赶不及,蔡伟素便把一部分产品分散给几个有业务关系的厂家去制作,也让他们赚点钱。虽然合作厂家送审了样品,但没想到他们竟弄虚作假。如果按照国际合同法,少说也要遭到对方二百万元的索赔!
“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眼看价值上千万元的国际贸易合同毁于一旦。
雪越下越大,把宽阔的货场变成一片惨白。
“输了理,但不能输掉志气和自尊!”蔡伟素痛苦地沉默了一阵,拿出打火机,“咔嚓”一声打燃火,把它扔进那堆可恶的伪劣羽绒服里。着了火的羽绒服,不一会便浓烟滚滚,烈焰升腾……
蔡伟素果断的举动,使对方感动了,他们不但不打官司,而且提出继续执行合同,收到多少货,就付多少货的款。想不到那把洗刷耻辱的火,竟烧出了双方贸易伙伴真诚的友谊。
返回成都后,蔡伟素刻不容缓地召开了办公会议,提出狠抓产品质量,以此为戒,永远不与那些搞假冒伪劣产品的人为伍。并指出产品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国家的声誉。
抓质量、抓科技,是“雷剑”挂出的两块醒目的招牌:“生产技术研究所”、“科技开发部”,一套运转灵活的科技体系在雷剑集团形成。从技术组织措施到生产现场管理,再到产品检查验收、包装发运,引进科技发明专利成果一百余项。科技兴业。他们自行研制的四季适用的航空皮服,以其款式新、质地好、设计科学的特色在中国皮革市场独领风骚,并被国家轻工部编入《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分册》丛书,跨出国门。接着,又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今年已生产出第六代四季航空服,年年有新招,年年行销走俏。服装界同行说,一个服装产品能保持六年畅销不衰,实不多见,确属不易。
“雷剑”科技兴业的路子越拓越宽,产品已由过去单一的航空皮服发展到以“雷剑”为龙头的系列产品,“雷剑”、“四季”、“猛士”、“恬然”、“南国雪”等二十三种服装获各种科技成果奖四十二个。
1994年4月,蒙古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博览会群星荟萃,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服装大王”都在这里来展露风采。在数以万计的参展参赛服装产品中,雷剑集团的“雷剑系列皮夹克”以其新颖的款式、精美的做工、优良的质地压倒众多“洋货”,一举夺得金奖。1996年6月,雷剑集团在我国服装行业中最早通过国际质量认证,被国家列入信得过的免检产品。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公司产品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销售最红火的时候,上百家商店住满了招待所的几层大楼,排队等着要产品。再建厂房,再添机器设备,再培训职工扩大生产吗?谈何容易。蔡伟素早有调查,巴山蜀水是皮革的出产地,这些年来,各地皮革工厂纷纷成立,但生产却很不景气。这位穿军装而不拿枪的军人,心里升起一个大胆的念头:何不把“各路诸侯”组织起来,变成“集团军”作战?一个有二十四个厂家参加的“中国雷剑企业(集团)总公司”随着改革的涛声诞生了!祖国大西南在开放的浪潮中出现了一个军地携手联营,走集团化、集约化道路的新型企业,并很快显示出了它那强大的生命力。蔡伟素带领集团公司,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新思路,根据各成员厂家的技术优势,有计划地开展从原材料加工到纺织、印染、各类皮革制作的多种生产经营项目,通过多渠道加大投入,加快产品综合开发的步伐。集团公司成立四年来,二十四家企业的产值提高百分之三十六,资金回报率提高了百分之十点五四,利税分别提高了百分之十九和百分之十七点五。为使“雷剑”这只航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波斩浪,蔡伟素提出了改造“雷剑”的新设想。第一战,建立“紧密型”企业,把被装厂所属的五个分厂以股份制企业形式独立出去,扩大自主权;第二战,改造二十四家“松散型”企业,落实“参股”、“控股”制,这样一来,原来由二十四家企业组成的一艘大船结构式的企业集团,就变成了有二十四艘战舰组成的“联合舰队”结构形式的企业集团。企业界人士说:“这在四川盆地是个创举。”紧接着,雷剑集团又采用国外商业领域中少环节、多层次、低成本的“连锁店”的做法,在全国增设了十一个办事处,利用国家流通的主渠道在各老少边区建立了一大批销售网络,占领了广阔的市场。雷剑集团基本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化大流通相匹配,创造了规模效益,产品销售额半年就提高了百分之十一点四。去年,在较短的时间内,“雷剑”陆续在东北黑河、内蒙古的满洲里、西北的乌鲁木齐、西南的畹町、瑞丽,新开辟九个销售市场,并拓宽了与独联体、日本、泰国等国际经济贸易的路子。
按经济学家的见解,雷剑集团已经从产品运作提高到资本运作的层次,它将产品经营的优势转化为资本经营的成果,进而带来产品经营上的更大优势。
如今,雷剑集团拥有七千员工的阵容,以纺织服装、皮革制品两大产业为支柱,下有服装、制革、印染、化工等企业,并拥有强大的第三产业组织,1994年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蔡伟素也入选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


第7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官法如炉”刍议
商正
官法如炉。
法,是用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称。从广义上讲,一切法律、政令、规章制度都可曰法。“炉”者,烈火炎炎之炉也。
官法如炉之说,从古到今,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究竟源于何处,我未细考。一般多见于戏剧舞台的唱词中,如我国古代元朝关汉卿名剧《蝴蝶梦》中,就有“怎当那官法如炉”的唱词。尔后,由戏剧舞台流传于民间市井,你说我讲,遂成俗谚,戏不绝,谚不断,“炉”之说,便一朝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炉”之说,其实,仅是“如”而已。然而,这个比喻之所以有千百年的生命力,主要是历朝历代的人们认为,这个比喻恰如其分。当然,不同的时代界定着不同的官法的内容,有不同的释义。但,有罪必惩,有错必罚,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炉”之说,实则是“法”对老百姓的一种承诺,这个承诺,即是公开、公正、公平。
公开——正大光明,诚信如一。烧得通红的火炉,警示众前,灼热无情,利害分明,为“可避之罚”(《韩非子·用人》)。
公正——一触即烫,绝不宽容。只有原则性,没有“原则上”。不触不烫,轻触轻烫,重触重烫,投之则“化为灰烬”。真正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韩非子·有度》)。
公平——无私无畏,无亲无故。不求功利,不偏不倚。不分亲疏贵践,“炉”前人人平等,一“触”同仁。
“炉”之说,可说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最形象的比喻。
时下,有些地方和单位,“炉”烧得不那么旺,不那么通红。或忽热忽凉,似灭非灭;或有“炉”无火,“炉”当摆设……
有些地方,恶势力长时间独霸一方,只是在“严打”期间才被绳之以法。人们不禁要问,当这些恶势力初见端倪时,“炉”为什么没有烫到他们?
为减轻农民负担,国家规定各种必要的收费不得超过农民年收入的百分之五,而有些地方,巧立名目,制定土政策,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且能编出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理不直气却壮,振振有词,可谓“智者能辞”……
公路设卡收买路钱,屡禁不止,成了当地一害,什么人的车都敢截,多少钱都敢张嘴要,此类胆大妄为目中无法之辈,光天化日之下公开触“炉”,算不算“勇者敢争”?
时下,类似的触“炉”现象还有许多,这令人不得不为之思考:倘若有些“炉”,遇“贵”就“阿”,“智者能辞”,“勇者敢争”,这“炉”还有权威吗?还会公开、公正、公平吗?
“夫火形严,故人鲜灼。”(《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说二》)火因其严酷无情,才少有人被烫,这是对立的统一。反之,“炉”不温不火,不烫人,触“炉”者就多。时下,有些地方和单位,当三令五申尚不能令行禁止时,就该反思和检查一下“炉”内是否还有“火”了。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国际歌中的这句唱词,今日听来唱起,格外发聋振聩,该警醒一些软懒麻木的“司炉工”了!


第7版(副刊)
专栏:

  弦歌摇曳资丘
陈哈林
湖北双桥戏月,弦歌弄夜。
长阳资丘双桥,古来谓之风流桥,上、下二桥,上桥八丈八,下桥九丈九。传说是观世音与鲁班打赌建起的,算起来有千儿八百载历史了。双桥又叫神仙桥,资丘人最是器重二桥的,“上下桥上走一走,神仙一般抖风流”,又:“览二桥于夜半兮,乐弦歌之与共”。看来二桥之美,美在夜半,夜半之韵,意在弦歌,那弦歌便是蜚声海内外的“南曲、山歌”了。
一位土家族诗人于资丘双桥的一个月夜,忘情唱《竹枝词》一首,盛赞南曲:“三弦叮咚谁拨开,勾我漫步出阳台,眼前碧江(指清江)沉月影,南曲伴同清风来。”“春去夏来,不觉又是秋,渔夫撒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钓得鲜鱼沽美酒,一无烦恼二无忧,风波浪里消岁月,荷花村中度春秋,南腔北调任我唱,就是那王孙公子也不能得够,喜的是清闲自在不爱风流。”这首千年流传的南曲《逍遥游》弹来唱来如山泉似流水,让人如痴如醉,不禁生出不知天上人间,今夕是何年之叹。这是资丘南曲老艺人拨弄出的。清风月夜,于双桥赏月品弦歌,如闻仙乐,如驾蓬莱。《土里巴人》作者、南曲研究专家按南曲格律把南曲分为“垛子”、“上、下句”、和“南曲尾”,俗称南曲四柱,是骨干曲牌,其他还有“银扭丝”、“渭腔”、“叠落金钱”等等。
月夜的资丘,月夜的双桥,是清江边的景中之盛。弦歌,于夜半的清江荡漾,在资丘的双桥绕梁,即便是凡夫俗子到此聆听弦歌也该尘虑尽散了吧。到哪里去还能寻得如此净幽之所?
在土家浩如烟海的歌谣里,情歌一般以郎姐歌为主,所谓“无郎无姐不成歌”。土家情歌感情真挚,纯朴自然,生动形象,极富艺术魅力。在土家歌里,多以七言五句为主要格律。土家歌师唱道:“五句子歌五句奇,上得天来下得地。上天能引嫦娥笑,下海能逗龙女喜,神仙听了也入迷。”
弦歌,摇曳在长阳大山深处,摇曳在清江的波光里,仿佛在土家人的血液里也有一种东西在摇曳着。我想如果有,那就一定是弦歌,那么今夜的资丘双桥,还有弦歌吗?
有的,南曲《清江古镇》不正在那三弦子上迸飞着吗?


第7版(副刊)
专栏:

  丝路轶闻
顾建中
河西走廊西去,过新疆、中亚,便和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和北非联结起来。这便是有名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在甘肃境内,东西蜿蜒一千六百多公里。沿途的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历史珍宝,如长城遗址、嘉峪雄关、敦煌壁画、甘肃彩陶、西夏文碑、居延汉简、“马超龙雀”、戈壁风情、祁连雪景……数不胜数,也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大书特书。笔者近日有幸沿河西走廊一走,不但饱览了丝绸之路的奇异风光,还搜集到许多闻所未闻的趣闻轶事,现选出几则和读者共赏。
      一
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面积五千四百零二平方公里,却只有二十来万人口,真可谓地广人稀。古时的山丹,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驿站,东来西往的朝廷使者和国内外商贾络绎不绝。西汉名将霍去病西征,在此安营扎寨。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始,历代皇家在此屯兵养马。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在此接见西域二十七国王公使节。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写下了不少赞美山丹的诗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把培黎工艺学校从陕西迁址山丹,并邀请十多个国家的二十多位教师在山丹执教。艾黎在这儿居住十年之久,逝世后还将部分骨灰葬在山丹。在这么一个故事很多的地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又流传出一个故事:某国卫星无意中在祁连山右面的红山崖(又名马鬃山)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原始部落。据说还通报了我国外交部。有关部门曾组织力量多次前往马鬃山实地考察,均未到达大山腹地。原因是山路崎岖,险情不断,现代交通工具无法通行,骑牦牛走半天,也只能走到山脚,当地土著人也不敢作向导,故而迄今为止,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二
永登县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永登境内有一个村庄名叫谢家庄。该村村民全是吉卜赛人后裔。他们的语言习惯很奇特,和村外人交谈时都用当地语言,村里人相互交谈时,则用谁也听不懂的吉卜赛语言。每家每户的墙上都挂着祖先的照片和遗物,以示永世的铭记。
该村男女老少都会算命卜卦,周围数县的人都到那儿求乩卜卦,预测前途、希冀发财或咨询当年农作物丰歉的都有,大有当代农村百科咨询中心的感觉。这些吉卜赛人的后人,农忙时在家务农,秋收后除留极少病弱老人看守村庄,几乎是全村男女老少倾巢出动,他们走进村落,走进都市,去进行着他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事业。据说他们并不是为了要挣钱发财,而是受一种历史的、神圣的使命感所驱使,讲起来颇玄妙。
      三
由甘肃兰州出发沿312国道乘车西行,途经苦水、红域、永登、武胜驿、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抓喜秀龙、安远、黑松驿,便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又一重镇——古浪县。
在古浪县境内紧靠312国道的路旁,有一块巨大的雪白如玉的圆石,高约二米五,需五人合抱才能将其环绕。巨石的两面,各有两道深槽。
据当地贤达介绍,此石名叫“育婴石”。原是荷花仙子的一颗佛珠。古时候,古浪地区的女人不知何故均不能怀孕,外来女子嫁到古浪也是三年不见一个有喜。女人们凄惶无比,终日哀哭。一日,恰遇荷花仙子漫游神州,听到震天的哀哭声很为惊讶,遂化为凡人打听。问清原由后,她将佛珠抛下变为一块滚圆的巨石,并托梦给一女人,要她梦醒后立即用双手在巨石上摩擦数遍即可怀孕。女子梦醒后寻到巨石,半信半疑地用手在巨石上摩擦,日后果然得子。女子全家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数百里。人人尽知,每天都有女人排着队来此摸石,并且一摸便灵,从此古浪人丁兴旺。天长日久,这块巨石两旁便摸出了两道深深的凹槽。
“育婴石”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这么一个地势较平坦的地方,为何突兀地冒出一块滚圆的巨石?巨石两面很均衡的两道凹槽是如何形成的?这又是一个待解之谜。


第7版(副刊)
专栏:

  红辣椒,黄包谷
卢兆盛
秋天,在乡村的屋檐下,总有一些耀眼的东西牵住你的目光,让你看了还想看。那东西是暖色的,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一种温暖的享受。
那火红火红的,是辣椒,或尖长或圆实,一串串,悬挂得极有层次。
那金黄金黄的,是包谷,通体饱满硕壮,一行行,排列得颇为壮观。
这红辣椒,这黄包谷,经秋阳朗照,青瓦映衬,便红的更红,黄的更黄,反射出一束束赤焰金光,仿佛要花了你的眼;那一颗颗晶亮的包谷籽儿,令人担心它们会随时膨胀炸裂,成为一朵朵极美丽的雪白的米花。
能够达到今天这个高度,并炫耀于灿灿秋日下,它们在地里时恐怕做梦都未曾想到吧。它们当然不会知道自己已被选定为种子,等来年又将摇曳一片春光一片秋色。而种它们育它们采摘它们的农人,在将它们高悬于屋檐下时,也许并未想到那红红黄黄的汗水的结晶会成为绝美的立体的风景吧。
这绝美的立体的风景如画如诗如歌,属于乡村的秋天。


第7版(副刊)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牧惠杂文集《造神运动的终结》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朱健国杂文集《钢铁是怎样没有炼成的》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捞针集——陈子善书话》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7版(副刊)
专栏:

  题歌乐山烈士碑
(外一首)
柯愈勋是光的旋律力的节拍是雷的呐喊钢的交响烈焰腾腾……数十年啦一直在——炼铁、炼钢!
 
 珍惜
 珍惜脚下的每一条路珍惜头上的朗朗阳光
 珍惜每一口鲜洁的空气珍惜歌——可以自由地唱
 珍惜手中的笔吧。珍惜笔下,洁白的纸张
 珍惜路。愿前方的路更平坦、更宽阔
 珍惜头上的天空。愿前方的天空,更晴朗


第7版(副刊)
专栏:

霜叶风荷小湖秋(书法)匡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