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三“免谈”带来新变化
——东港区农业招商引资新视点
陈为冰唐生孙巍
不久前,香港一家公司有意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合资兴办畜禽育种养殖宰割项目,尽管总投资1590万元,但因占地面积太大等原因而被东港区婉言“拒之门外”;而韩国黎明通商株式会社在与黄墩镇签订联合开发万亩板栗合同后,又被竖旗山乡讲合沟村请去,双方同意合资开发了500亩山场。
这一“拒”一“迎”,透视出东港区在农业招商引资思路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去,东港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策不断优惠放宽,利益一让再让,只要是遇见“外来的和尚”,就“顶礼膜拜”,致使一些技术水平低、发展潜力小的合资项目争先上马。有些新上项目甚至钻政策的空子,没有给该区经济带来明显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实践使东港区认识到,要想让“外来的和尚”念“好经”,必须严把立项关口,立足眼前,着眼长远,择优选择合资项目。
为此,他们制定了三个“免谈”政策,即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免谈;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利优化东港区经济结构的免谈;技术落后的免谈。
在严把立项关的同时,东港区还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优化服务环境,靠资源优势、服务优势吸引外商。
三“免谈”堵住了一些有投机心理的外商,但优惠的政策、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却吸引了一批真想干一番事业的外商。美籍华人尹作玉先生被沿海丰富的水产资源吸引,率先与裴家村合资900多万元建成裴家皇宫水产有限公司。两城镇的蔬菜生产基地吸引了中美合资华泰食品公司前来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日照华泰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全区蔬菜加工的龙头企业。石臼街道海滨一路与新加坡客商合资4500多万元,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成了全市最大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
立足资源优势引外资,杜绝那种脱离本地资源实际、盲目合资的急功近利思想,使东港区基本实现了引进一个外资项目,带活一项基础产业的目的。最近,区粮食局从该区花生生产居于全国百强的实际出发,与香港客商合资建成了恒阳花生制品有限公司。使花生这一支柱产业在建起东港花生制品集团公司、东粤花生制品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加工龙头企业,全区年花生加工能力达到2万多吨,辐射基地20多万亩,牵动农户20多万户。花生制品销往广东、广西、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还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年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随着农业招商引资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东港区已不仅仅停留在兴办加工合资项目上,一批种植、养殖的独资、合资项目也被“择优”引来,对全区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涛雒镇引进韩资1000多万元建设鲁西黄牛育肥加工项目,目前一期基建工程已全面展开。黄墩镇山场资源特别丰富,他们在招商引资时,立足实际与韩国黎明通商株式会社签订了联合开发山场,栽植优质板栗的合同。合同规定5年后,板栗进入盛产期,中韩按63∶37的比例分成,成为全省首例中外合资进行山场开发的成功典型。目前一期工程2500亩板栗已全部栽上并且长势良好。另外,78项配套水利工程也如期完工。他们还正在与韩方洽谈合资办养牛场、板栗加工厂,以解决板栗用肥和加工增值问题,力争使板栗生产成为全镇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陈老汉换脑筋
晓程
往年不愿往田里多扔钱的陈永良老汉,最近却从乡里专门请来两位农业技术员,给自家的10多亩地进行细致的诊断、检测,并开了施肥配方,又购买了碳铵、过磷酸钙、微肥等共1500公斤。不少人逗他:“土地快归大堆了,上这么多肥料不吃亏吗?”他咧开嘴笑了起来:“看了十五大,种田不害怕。”
陈永良家住河南省夏邑县韩镇乡陈塘村,几年来,他种地从不肯多施肥料,只用几架子车农家肥,装装样子,产量一直不高。干部和技术员让他追肥,他只当耳旁风。去年村里规划高效优质高产农业开发园,他硬是把他在规划区域内的3亩责任田换给了别人。儿子说:“开发园里的各项技术,乡里直接包到底,人家想还想不着呢。”他不同意说:“你懂啥,田地快合在一起,归大堆啦,上肥料不是白上吗!”
今年麦播前,正值十五大召开,村干部借这股东风,组织群众收看了十五大的盛况,还在村室里开展了学习十五大精神的讨论会。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兴高采烈地谈农村政策的长期稳定,村里经济发展的规划,陈老汉也改变了看法,消除了顾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谨防公司“夹”农户
黎殿春
不久前,一位农民亲戚告诉我,县药材公司与他们村不少农户签订了天麻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合同,公司负责提供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指导和产品收购销售,并以市场保护价保证农户利益。头一年,天麻收获量不大,公司如约履行。但是到了第二年,天麻丰收,农民们喜笑颜开向公司交购,不料公司见收购量太大,便以资金困难为借口少收购,即便是收购了的,也不能完全兑现货款。对此,农民们愁眉苦脸,怨声载道,种植天麻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如此做法,与其说是“公司加农户”,不如讲是“公司‘夹’农户”,其负面影响之大,须予以足够重视。
“公司加农户”这种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公司与农户结成合作伙伴,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各自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将农副产品与市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公司不愁货源,农户不愁销路,的确是一条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好路子。然而,要把这条好路子走好,双方需要真诚相待,信守承诺。任何一方因情况变化,就对合同内容随意更改,单方毁约,都是违法的。其最终结果,不仅损害了对方利益,到头来也会使自身利益受损害,致使“公司加农户”名存实亡。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农户是“公司加农户”体制的主体,离开了这个主体,公司将一事无成。所以,公司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为了长远利益,设法确保合同兑现,切不可只顾自己眼前利益而把风险转嫁给农户,伤了农民兄弟的心。果如此,“公司加农户”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旺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信息栏代替闲话摊
本报讯今天,在河南省濮阳市区农村,登载各种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的读报栏,代替了昔日农民茶余饭后的“闲话摊”。这一变化对当地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收入的增加都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全区98%以上的党员干部掌握了1—2门致富技术,并帮助2400多农户实现脱贫致富,90%以上的农户找到发家致富的门路。
经过数年市场经济的摔打,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致富离不开科学技术和市场信息,但乡里组织统一学习、统一培训都有困难。为此,濮阳采取措施,在全区144个村街十字路口等醒目处均设立3—5个读报栏,采用摘抄、剪贴等多种方式,公布《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等上级部门发展农村经济的有关方针政策,《养鸡十要十不要》、《果树修剪小窍门》等种养加实用技术,以及适合农村的“短平快”致富信息等。
实用的科技知识、致富信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效益。村民翟喜英看到养甲鱼也能致富,购买了120只甲鱼,克服种种养殖技术难关,年纯效益1.2万余元。他致富后又把技术经验介绍给大家。王助乡崔寨获得黑子南瓜嫁接西葫芦的技术后,通过读报栏等方式向全区推广这一技术,使日光温室内嫁接的西葫芦比根生的增产40%以上,亩产可达1.24万公斤,仅此全区可增加收入数十万元。
(张义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信贷扶贫之路

  支持龙头企业培育脱贫产业
——赤峰市农发行信贷扶贫纪实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农牧业资源丰富,但生产条件落后,12万户57万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1996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春风吹到了赤峰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赤峰市分行1996、1997两年累计发放贷款2150万元支持贫困地区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农牧业生产条件大为改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还必须逐步走上农牧业生产商品化的道路。农发行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支持以种养业为原料的加工业项目,以此为“龙头”培育脱贫产业。
      支持龙头企业
对原有的“龙头”企业,农发行支持其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它们的辐射能力。1996年,农发行贷款1400万元支持兴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扩建肉鸡生产线,加工、分割肉鸡能力由原来的年产500万只提高到1500万只,带动了南部农业区粮食转化增值,许多贫困村靠发展养鸡脱了贫。翁牛特旗毛山东乡来三站村70余户316名贫困群众,1996年借扶贫贷款46万元,为兴发集团饲养肉鸡,当年户均纯收入3600元,第二年达到5400元。
在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农发行支持新建“龙头”企业。赤峰市北部旗县邻近牧区,而且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农发行发放贷款支持新建了年加工3万头牛和10万只羊的远大肉牛产业开发公司,引导农牧户利用作物秸秆发展肉牛饲养育肥。敖汉旗林木资源丰富,长期得不到有效合理利用。农发行贷款支持建设了一家中密度板厂,年加工能力1.5万立方米,使贫困农户从造林中得到收益。
农发行从各贫困旗县特有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出发,累计发放1426万元贷款,支持兴建小型深加工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克什克腾旗野生甘草和沙棘资源丰富,在气候、土壤、技术等方面具备人工种植的条件。农发行先后发放贷款支持办起了甘草浸膏厂和沙棘油厂,带动当地群众种植甘草、沙棘,取得了好效益。
      培育区域性扶贫的主导产业
为帮助贫困农牧民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农发行运用信贷资金作导向,培育区域性扶贫主导产业。
在依托“龙头”企业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农发行根据贫困乡村的特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两年来,他们投放贷款970万元,重点扶持6个贫困旗县中有农牧业结合优势的103个贫困村作为育肥牛基地,直接支持贫困农牧户7860户,累计育肥出栏肉牛2.6万头;他们还选择了4个旗县24个乡258个村作为肉鸡生产基地,投放贷款1240万元,支持1.5万户贫困农民饲养肉鸡达680万只。在养牛基地中,专业育肥牛村有56个,专业户有520个。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使农户直接受益的项目,实行申报优先、审批优先、资金到位优先。农发行运用信贷资金的“粘合”作用,推动“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紧密结合。兴发集团以农户租赁、集中饲养、分散核算的方法吸纳贫困农户。远大公司利用农发行贷款,以“借入资金、农户使用,签订合同、购销连接”的方式与农户结合,直接建立养牛基地。企业依靠农户有了稳定的原料来源,农户依靠企业规避市场风险。
经过两年信贷扶贫资金的集中扶持,现在赤峰市已初步形成跨旗县的肉鸡产业和肉牛产业经营框架,各贫困旗县、乡的甘草、奶酒、沙棘、林木、鸡蛋、皮毛、油料、花卉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链条也正在形成。这些项目覆盖8个国家贫困县、39个贫困乡、358个贫困村,直接扶持贫困户4.78万户,受益贫困人口19.53万人。1996年参与项目的农区农户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18元,牧区贫困户人均达到809元。1997年还将有240个贫困村3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三亿多元贷款无一分逾期
本报讯全国金融系统先进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支行横街营业所,规范贷款管理,坚持廉洁办贷,从1993年10月至今年10月发放的3.32亿元贷款已全部到期收回。至10月底,全所各项贷款余额2500多万元无一逾期。连续4年实现贷款“三无”,贷款利息收回率保持100%。
(吕志强朱崇龙)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石城农户争聘“代理商”
本报讯目前,江西省石城县常年聘请“代理商”销售农产品的农户达1500多户,年代销大宗农产品超过3000吨。
随着农产品不断丰富,石城县一些信息灵通、门路广的经销商和运输户看准搞代销这条赚钱的好路子,纷纷做起了“代理商”。他们一面与外地市场联系,签订供货合同;一面与本地农户签订代销合同,双方利益按比例分成。“代销商”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户解决了卖难之忧。(李小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宁阳秸秆入池入地
本报讯今天,山东省宁阳县的农民把玉米秸秆当成“宝贝”,一部分“入池”青贮氨化,一部分“入地”直接还田。
机械是青贮氨化和秸秆还田的关键。县里鼓励集体和个人购买机械设备,全县已拥有青贮用铡草机1050台,拥有玉米秸秆还田机156台。青贮氨化为全县10万头牛备足了“冬粮”,6万亩秸秆还田,相当于施入12万吨土杂肥。
(纪维建殷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贫困地区企业内引外联系统启动
本报讯由全国双百共富扶贫工程组委会、北京经济技术会社和北京中彩咨询公司创建的以企业实用信息数据库与国际互联网相结合的“老少边贫地区中小型企业内引外联实用服务系统”近日开始启动。该系统的国际互联网站(网址:http://green.com.cn/)包括市县招商、企业之窗、投资信息、科研成果、高级人才库等内容。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大王庙白梨寻销路
今年我们辽宁省绥中县大王庙满族镇,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风灾。由于注重后期管理,我镇的白梨产量仍突破了1250万公斤。面对农作物大部分歉收或绝收,果农们把满腔希望都寄托在水果销售上了。可是时至今日,大部分白梨仍找不到销路,为此果农们愁肠百结。希望贵报帮帮我们,早日把白梨卖出去,以度过大灾之年。 (辽宁省绥中县大王庙满族镇人民政府邓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黄沙港镇海蜇待售
今年,地处黄海之滨的江苏射阳县黄沙港镇,海蜇生产获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丰收。目前,全镇还有50万公斤的成品海蜇积压在家,亟待出售。恳请贵报帮助牵线搭桥,及早将海蜇卖出去。 (江苏射阳县黄沙港镇政府刘德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辑点评

  编辑点评
平凉的菜农翘首以待;射阳渔民渴盼海蜇有买主;大王庙镇农民指望着有个好收入……
压在编辑手头类似的求售信件还有不少,看来,“愁卖”已不是一个局部的问题。本报为此曾多次报道或者组织讨论,并为此特意辟出“服务台”专栏。
专栏刊发的求售或求购信息,大都反馈及时,效果很好。这说明,部分农产品发生的“卖难”,虽然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产销之间、供需之间信息不灵,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各地能够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农民解决这方面的实际问题。——编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溪边村三乐
陈琳李辉
近日,笔者来到江西新干县溧江乡溪边村采访,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山民虽“身藏”山内,却过着充实富足的生活:程控电话通小组,有线电视进农家,户户饮用自来水,家家盖起新楼房,摩托源源进家来。用乡亲们自己的话说:我们虽居深山却其乐无穷……
      一乐,物质生活步步高
溪边村地处新干县东部山区,距县城40多公里。长期以来,该村一直是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虽四面环山,却望“山”兴叹。改革开放后,溪边人瞄准自身优势,一方面,大搞农业立体开发,发展林业、药材、果业、蚕桑等多种高效农业;另一方面,村里先后筹措资金65万余元创办起粮食加工厂、木材加工、装饰材料制品厂等12家企业,村级经济有了迅猛发展。1996年,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1.6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3764.8元,跃居全县之首,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先进村委会”光荣称号。如今,溪边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村村铺设了水泥巷道。全村291户人家拥有246台彩电,普及率达84.5%;拥有217辆摩托车,普及率达74.6%,均居全县榜首,成了名符其实的“小康村”。
      二乐,精神世界亦丰富
溪边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村党支书黄建龙说:“城里人有的,我们山里人也要有。”几年来,村里先后投资67万多元办起了广播站和有线电视站,不仅早、中、晚可以听到调频广播,而且全天均可收看8套有线电视节目。村里还办起了全县第一家藏书量达5000多册的“农民图书室”,订阅了《人民日报》等40余种报刊。他们还不定期地从山外请来老干部、老同志举办思想道德教育讲座,请来县文化馆、县采茶剧团进山举办书画作品展和文艺演出。乡亲们都说:山里的世界同样精彩。
      三乐,村风民风最纯朴
“两个文明”建设的推进,使得该村有如一块纯净的绿洲,风气清新。逢年过节,村里都要组织村民到孤寡老人和老干部家里走访慰问,农忙时节又组织村民对他们进行义务帮工;若有哪家村民遭受天灾人祸,村民们都会自发地捐款捐物、出钱出力。村主任陈长根说:“我们村1228位男女老幼就像一家人,村民们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情,也彼此都能赤诚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几年来,该村未出现过一起打架斗殴事件,没有一起违反计划生育、乱砍滥伐、乱占耕地事件,连续5年被评为全县“十颗星”之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简明新闻

  简明新闻
目前,云南省投资20余亿元,在全省所有乡镇、行政村实施“通公路、通电话、通电”的“三通”工程。(据新华社)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风雪中,菜农苦盼买主
甘肃省平凉市的菜农取得了好收成。可当他们拉着蔬菜走进市场,却少人问津,或价格太低。菜农们苦笑道:“收入没有农资投入多,谁敢卖啊!”上图:大雪中期盼买主的光临。下图:卖不了只得拖回家。刘广波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黑龙江北安农垦局格球山农场积极发展白瓜子生产,今年生产白瓜子五百吨,纯收入二百万元,仅此一项全场户均收入超千元。图为农场职工在晾硒白瓜子。 申吉忠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省滕州市加强对农村用电管理,实行村级电工聘用制,收费管理由村会计负责、群众监督的管理机制。这一措施的实施,深受农民的欢迎。瞧,这位老汉乐呵呵的…… 卓厚波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