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抓机遇关键在自觉
津江
机遇,是指在一定时势中出现的能够为一定事物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的时机、事件和环境等。其既有客观性,又有非确定的可变性和非常在的时限性。在机遇面前,人们能否抓住机遇,能够利用多少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上是否自觉,有多高的自觉。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有了高度自觉,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使中国不断发展起来。
这种高度自觉,发端于自强不息的雄心壮志。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但从明末以来,旧中国一再丧失发展机遇,在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高潮中不断掉队。长期的贫穷落后,带来的是数不尽的挨打、屈辱、苦难。发奋图强,振兴中华,成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执著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新中国的诞生使枯木逢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转机。但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只能在探索中前进,由于“左”的错误,我们在世界新技术革命面前又耽误了20年时间。自70年代末起,是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我们得以紧紧抓住机遇,获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进一步指明了到下个世纪50年的具体奋斗目标,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给人类带来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新曙光。正是发奋图强、赢得未来的这个雄心壮志,使我们百倍珍惜现在面临的来之不易的宝贵机遇,激发起我们牢牢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这种高度自觉,联系着三个“面向”的开放意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历史和现实的正反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三个“面向”的开放意识,头脑就会处于封闭状态,展望现代化、了解世界、探索未来的思想源流就会趋于枯竭,对客观出现的历史机遇就会置若罔闻,视而不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信息——现代化的信息、外部世界的信息、未来发展走向的信息,是抓住机遇、迈向成功的命脉。只有在开放中思维,使自己的思想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未来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不断得到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从而掌握发现、利用机遇发展自己的本领。正是在开放的条件下,愈来愈多的人得以看到现代科技正在经历的伟大革命,看到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看到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给我们提供的历史机遇,日甚一日地懂得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事关重大和刻不容缓。
这种高度自觉,立足于开拓进取的能动精神。开拓进取,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行动上的一种体现,也是抓住机遇所不可或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有利于我们发展的机遇,往往蕴伏于严峻的挑战之中。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是严峻的挑战,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兴起是严峻的挑战,现代科技革命一日千里地发展是严峻的挑战,如此等等。我们只有开拓进取,奋起迎接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的交流、合作和竞争,才能从中找到和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机遇不会像“僧敲月下门”那样自动找上门来。坐等机遇,只能丧失良机。只有开拓进取,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才能充分用好机遇,加快发展我国生产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面对机遇也会失之交臂。还要看到,机遇并不是谁的专利品,我们在争取发展机遇,人家也在争取发展机遇。只要稍有犹豫,眼看到手的机遇就会先被别人抓着。时来易失,赴机在速。见之不取,失之千里。我们应当有这种警觉。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在现实的领域,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现在看来,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自觉,才是最有准备的头脑。而这种高度自觉,归根结底来自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坚定信念。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贯彻十五大

  把握调整经济结构的若干关系
马凯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指导方针。现实情况表明,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理解和恰当把握若干关系。
      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软着陆”实现后,在宏观经济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微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日益突出。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产品库存上升,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下岗待业人员增多。这些困难和问题是我国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的突出表现,形象地说是“水落石出”。前几年中央采取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后,经济“泡沫”挤掉了,真实的市场需求恢复了本来面目,“大水”落下去了,“石头”显露出来:企业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粗放经营的增长不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和严酷的市场竞争,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发展等问题显露出来。从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看,当前又在逐渐步入成熟阶段,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工业和老工业区正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也使得困难加剧。这些深层次问题和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阶段性困难,决不是简单采取扩大投资、放松银根、刺激需求所能解决的。正确的选择是,在不放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相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革经济体制。
调整经济结构,在当前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而且也遇到千载难逢的极好机遇。经济总量平衡是顺利调整结构的前提。在总量膨胀的情况下,由于虚假需求的拉动,企业缺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转换机制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的外在压力,很难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经过几年的加强宏观调控,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总量矛盾缓解,买方市场出现,市场竞争加剧,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受到资源的约束,更受到市场的约束,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适应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从而形成了调整结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宏观总量平衡、市场约束增强的有利时机,把宏观调控和微观搞好结合起来,切实把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国经济真正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的希望所在。
      结构“纠偏”与结构“升级”
经济结构调整,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双重任务”。一个核心是,结构调整的根本方向或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约束,不断使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资源供给结构及其变化的要求。这一核心内容决定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双重任务:一是“纠偏”,即校正现存结构与现阶段合理结构的过大偏差,通过截长补短,使现存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适应现阶段市场消费需求结构和资源供给结构;二是“升级”,即推动现存结构不断升级,实质是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升级的市场消费需求结构和资源供给结构。这一“结构升级”的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消费结构上,在继续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上,适应温饱向小康的跨越,推动城乡居民特别是高中收入居民由吃、穿、一般日用工业品为主导的消费层次逐步进入以住、行、服务等为主导的消费层次,在这部分人群中,消费热点将由千元级向万元级乃至十万元、几十万元级跃升;产业结构上,在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基础产业的同时,把产业技术装备升级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推动电子、汽车、石化、建筑、机械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结构上,着力解决企业规模小而分散,部分企业自成体系、相互分割的状况,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以现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扶持和发展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使之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产品结构上,在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多层次消费需求,丰富适销对路产品的品种、款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降低成本,并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地区结构上,着力解决地区结构趋同化的状况,按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发挥地区资源优势,逐步形成合理生产力布局。
      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
结构调整,既包括增量调整又包括存量调整。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首先要搞好增量调整。搞得好,有效的增量,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存量结构变化,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搞得不好,有限的增量,可能复制旧结构甚至强化旧结构,加剧结构恶化。
发挥增量调整对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改革投资体制,改善投资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按照产业政策的方向,切实把有限的投资投向急需发展的行业、地区、企业、产品上。一方面,围绕“补短”,继续加大对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科技、环保等的投入力度,从而促进基础产业不断增长,滞后地区发展速度相对加快;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结构变化,集中有限资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紧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结构调整和带动总量增长有重大作用的重点项目。
增量调整重要,存量调整更重要。增量调整的力量很有限,光靠有限的增量调整,很难改变庞大的存量结构,弄不好在庞大的存量惯性作用下,投入的增量会很快被不合理的存量结构“同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结构的调整说到底是存量结构的调整,增量调整是存量调整的助推器。如何把资产存量特别是国有资产存量盘活,实际上成为能否把不合理的结构调整过来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大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的力度,通过公司制改造,以及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收购、拍卖破产等多种形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还必须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各地的改革经验已经证明,发展产权交易是盘活资产存量,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资产重组,优化结构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通过产权交易,把某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实物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用置换出来的资金再投入到基础产业、短线部门、高技术高风险产业中去,这样就会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这种资产的流动,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壮大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
      整体结构和区域结构
优化经济结构,在地区布局上,应恰当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地区结构趋同的状况,在某些领域有所改观。有些行业过去是全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小型化、分散化,经过优胜劣汰的竞争,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几个地区,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但是地区经济结构趋同化的问题依然存在。
地区结构趋同化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一是观念问题。在部分人头脑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观念根深蒂固,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市场经济观念,不懂得现代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是开放的经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胜劣汰的经济。二是利益问题。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些项目,尽管从局部、眼前看是合理的,但从全局、长远看未必合理。三是体制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地区封锁、条块分割、行业垄断限制了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企业的合理重组。再加上政府是事实上的项目决策者,但又不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更加剧了重复建设,结构趋同。
从根本上解决地区结构趋同化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一是转变观念,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用市场经济观念指导经济工作,摆脱自然经济和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并牢固地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二是加快改革步伐,重点是打破条块分割,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以及企业间的合理流动;实现政企分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府主要负责投资活动的宏观管理和监管,而多数情况不再是主要的直接投资者,使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并自担风险;加快企业改革,通过跨地区的投资、联合、兼并,对分散的中小企业实行改组、改造,提高企业的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实现规模经济的要求,逐步形成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格局。三是加强和改进宏观指导。应完善和细化产业政策,引导各地区按照发展全国统一市场的要求和自身条件,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及时向社会发布重要行业和产品的市场供求特别是长期供求趋势、现有和在建生产能力状况等信息,引导投资行为,减少投资盲目性。
      结构调整与体制转换
结构调整的进展,有赖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结构调整难以奏效。
一是加快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应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真正以市场为导向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样生产,从机制上消除边生产边积压赖以生存的微观基础。
二是加快培育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使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为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的合理调整创造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首先应明确各类投资主体的主要投资范围,实现政企分开,确立企业是竞争性项目的基本投资主体;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这是有效控制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结构失衡、投资效益低下的关键;再次,改进项目审批管理办法。第一步,变主要按照投资规模划分审批权限为主要根据产业政策划分审批权限。第二步,创造条件,逐步由投资项目审批制过渡到投资项目登记制,即把微观投资活动推向市场。
四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结构调整,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建设项目有保有压,行业有进有退,企业有生有死。特别是一些行业进入容易,退出较难,更增加了结构调整的难度。为此,国家应当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产业调整基金,给从“长线”行业中退出的企业转产以必要的支持,如对煤炭、森工、军工等行业的企业转移给以扶持;对大企业集团、优势企业兼并应退出的企业,从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以优惠;特别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在结构调整中的待业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并实施和完善再就业工程,尽可能减少结构调整可能引起的社会震动。


第9版(理论)
专栏:

  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质量
李文增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虽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经济活动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面临任务不足、资金匮乏、荷载过重、效益下滑等困难,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处于粗放型状态。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调整企业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内在要求的,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真正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的质量。
发展企业集团,推动企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特别是煤炭施工企业,虽然在改革中逐步扩大经营规模,但从总体情况看,不仅同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国内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存在明显差距。因此,组建能够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功能合理、结构科学、经营多元化,并在本行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组建企业集团,一是可以发挥集团规模化经营的优势,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集中财力通过增量投资促进存量资产结构调整,使企业具备开发的功能。二是从集团整体发展需要出发,逐步调整集团内的资源配置结构,对集团内企业进行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并将其划分为总承包、各类专业承包和劳务承包等不同层次,以避免企业间各自为战和自相竞争,达到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走集约型发展道路的目的。三是根据市场需要、项目管理的规律和不同专业结构的特点,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改变传统的单一组织模式,切实解决管理层次过多,机构臃肿,职能重复,应变能力差和各岗位定员比例不合理,非生产性人员过多,造成人浮于事和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继续努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近一个时期来,由于经济需求和供给结构矛盾导致企业困难和效益下滑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有的企业出现放缓经营机制转换步伐,等待行业结构调整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十分有害。因为对企业的发展来讲,无论外部经营环境如何改善,总是要通过企业经营机制这一内因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从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转换的关系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体制转变为前提条件,企业经营机制不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难以实现。实践证明,凡是锐意改革、转换机制的企业,能较快地适应市场,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转换经营机制。同时应注意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在人事管理和用工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全面推行项目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转换。项目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对所承建实施的工程或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其基本特征是实现生产要素在项目上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实践证明,项目管理是企业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的立足点,是企业创造效益的源头。推行项目管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促进企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顺应国际、国内市场日益融合的趋势,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营多元化。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是企业实现转产分流、减员增效、优化经营结构、解决富余人员和待业青年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企业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国有煤炭施工企业开展多种经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多种经营单位存在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人员素质差、管理粗放、劳动效率低等问题。所以,应切实改变“等、靠、要”的观念,按照“高起点、专业化、规模经济”的要求,以科学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决策基础,选择适当的发展方向和项目,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的不同情况,可以向主业周边延伸,也可以向其他有市场前景的行业拓展,将部分存量资产转移到效益好且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和产品上去,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多元化经营的格局。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丛书》
梁伟
李春秋主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丛书》,包括《人生观与世界观》、《人生与理想追求》、《人才与思想道德》、《个人与社会公德》、《职业与职业道德》、《爱情与家庭美德》等,已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徐光春同志为该书作序。
本书体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它以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为指导,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结合当代青少年的实际,阐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问题。丛书顺应我国青少年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着重阐述青少年的素质修养。
丛书较好地把握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做到了以下几点: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大”就是树立远大理想,“小”就是从小抓起和从小事做起。强调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加以着重论述,同时强调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要从小开始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从基本道理讲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即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虚”就是讲基本道理,“实”就是抓具体事情。丛书从基本道理讲起,讲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A、B、C,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些基本道理,同时把这些基本道理融入具体事情的论述中,包括青少年在社会上要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工作中应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在家庭里要做到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兄弟和睦、勤俭节约等。
紧紧围绕“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主题来展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说到底是教人“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工作。丛书以此为主线,在论述中既注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青少年明白“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又通过大量丰富生动的事例向青少年说明“怎样做人”的道理。


第9版(理论)
专栏:

  走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
吕祖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制胜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正是在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坚持从地方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的。
坚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地方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中央的方针政策是就全国而言的,反映了事物的共性,反映了一般规律,但各地有各地不同的情况,要贯彻好中央的方针政策,就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从本地实际出发。这个结合的过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从浙江的省情看,陆域资源相对贫乏,人多地少;历史上国家对浙江的投入不多,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大工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比较薄弱;即使改革开放以后,浙江也没有得到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些是浙江发展的弱势。但浙江也有更多相对比较强的优势:地处沿海,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海域资源丰富;人民有悠久的经商传统,商品意识和经营能力比较强;基础教育一直比较好,人的基本素质相对比较高。省委、省政府不断深化对这一基本省情的认识,提出发展经济,实现工业现代化,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浙东北地区凭借其毗邻上海等大城市的区域优势,主动接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并依靠集体的积累作为主要原始投入资金,发展乡村集体工业。浙西南地区城市的辐射影响比较小,国有经济的带动扩散影响也小,它凭借原有的手工业基础和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依靠充沛的民间闲散资金,发展家庭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工业已经成为经济支柱。农村工业化大大加快了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为实现工业现代化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尊重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认识的主体,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们知道,领导并不一定比群众高明,领导干部的头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加工厂”,其“原材料”只能来自群众的实践。领导常常从基层的一个点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往往从基层的实践中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80年代初期,义乌、绍兴等地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一些小商品、纺织品到街道、公路旁边设摊经营,慢慢地形成了一定规模,政府及时地进行组织引导,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地区大市场。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人员、资金、信息的流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浙江资源不足与产品市场空间狭小的矛盾,形成资源与产品“两头在外”,主要靠市场调节的经济运行机制。同时,市场的建设又与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市场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市场,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县、镇(乡)等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实力。此外,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也是广大群众实践探索的结果。当时,温州作为全国的改革试验区,干部群众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省委、省政府对他们的实践进行了及时总结,结合实际,提出多轮驱动的发展思路,鼓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多个“经济轮子”一起转,哪个轮子转得快,就让它快转,同时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管理。这一发展思路,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解决了发展初期的资金投入问题。
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工作中,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应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搞争论,允许实践,允许试验,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做好规范完善的文章。比如,浙江乡镇集体企业虽然搞市场取向的改革比较早,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乡镇集体企业在发展中确实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乡镇集体企业经营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很不适应。从90年代初开始,乡镇集体企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探索以明晰产权关系,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积极性,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为目标,以股份合作制为重要形式的乡镇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对基层干部群众的这一实践,省委在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后认为,新形势下乡镇集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不进行机制、体制上的创新和完善,乡镇集体企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就没有出路。同时,又要在改革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推动这项改革健康发展。为此,明确提出:(1)集体经济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是巩固和发展农村基层政权的重要保证,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集体经济不能削弱,集体经济在农村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2)必须按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3)在农村集体企业改革中,股份合作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在工作中,省委、省政府切实加强了对乡镇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使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1996年全省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和其他合作经济总收入达到4433亿元,占全省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0%,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