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历史和未来的“三峡”
——看大型电视片《三峡备忘录》
进入11月,中国电视屏幕上有关长江三峡的信息集束不断,其势蔚为壮观。大江截流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专题片《三峡备忘录》更是令人难忘。
《三峡备忘录》(总编导:伊惠民)共有十二集,该片以客观报道、做备忘录式的历史记录为基本风格,伟人与历史事件,小人物与平凡故事,同时放进本片的历史空间中,让观众看他们是如何编织历史的情节和细节。《三峡备忘录》气势恢宏,以三峡工程为视点,以长江为主轴,“离开三峡说三峡”。它在地理的空间里叙述长江的形成与流变,在历史的空间里聚焦长江的恩怨,在人文的空间里探寻长江哺育的文化,在自然的空间里扫描流域山川地貌的变迁,把建设三峡的始末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时空中去表现,进而构成其参照系。从而凸现出长江三峡工程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长江从历史的时空中走来,镌刻下许多伟人的名字,当它走到近代,际遇的第一位伟人是孙中山。孙中山第一个提出要建三峡大坝,然而在旧中国,那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的夙愿。到了蒋介石的时代,由于二战之后“两极结构”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实战较量,他放弃建三峡的计划,打开了内战。新中国成立,伟人毛泽东把建三峡重又摆上日程,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建三峡成为他生命的遗憾。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已经具有修建三峡工程的经济、技术能力;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环境需要三峡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决定建设三峡工程,领导建设三峡工程,证明了这一代领导人驾驭国是的能力。政治的三峡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到近百年来的兴衰史和今日中国改革开放再度振兴的必然趋势,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建设三峡这样跨越世纪的伟大工程。
长江是中国的经济河,它以“甘甜的乳汁”哺育华夏,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挽扶着中国走进现代、当代,今天这条黄金水道成为一条已经跃起的经济带,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图腾”。然而长江也是一条灾难河,《三峡备忘录》从浩繁的历史中提取出各个时期的水灾记录和人民根治长江的期盼作注脚——三峡工程不修行吗?三峡工程的“穴位”是经济,经济的三峡为了确保沿江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二十一世纪长江经济带跃起蓄积能量,它不仅是一个伟大的世纪的决定,而且是一个伟大的世纪的符号,将永存在地理和历史的时空中。
长江直接影响着长江周边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各具特色的四大城市社会。这四大城市又影响周边的乡镇、农村。《三峡备忘录》让我们看到三峡是长江的穴位,三峡工程是刺进穴位的一根银针,长江即将因此而重新沸腾起来。
长江是一条文化的河。这条河从上游到下游,历史上孕育了灿烂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三峡里船夫的号子呼应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情,三峡亦可称为诗的三峡,文化的三峡。前有文化的三峡,才后有长江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江文化的近代化,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长江文化的现代化开启,将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三峡备忘录》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将大量密集又经过筛选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信息呈现给观众,许多材料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这更有助于观众能在大江截流之际,从历史的渊源和未来的视点上全面了解“三峡”,理解这一伟大工程的不凡意义。我以为,这正是这部电视片的成功之处。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耐得寂寞铸辉煌
本报记者刘玉琴
在第五届中国戏剧节开幕式上,二十一位第十四届梅花奖得主环绕中心舞台一周,而后依次登台领奖。摄像机、闪光灯和数千名观众的目光一齐汇聚到他们身上。这一瞬间,他们成了耀眼的星。然而,在这道绚丽的风景——这一辉煌瞬间的背后,却凝聚着许许多多、甚至几代戏剧工作者振兴戏剧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他们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和他们在寂寞中对艺术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
走下领奖台,获奖演员对记者说得最多的是“感谢”一词。他们感谢剧团把他们推上了舞台前沿,感谢同仁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感谢观众给他们以厚爱。戏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编剧、舞美、音乐、灯光、音响、导演的通力合作,才使得他们如芙蓉出水,吐出芬芳。
北京曲剧团演员许娣,这位著名曲剧艺术家魏喜奎的弟子,是北京曲剧团建团三十八年来唯一的梅花奖获得者。她曾一次次激动地问自己,为什么获奖的是我?为什么风光的是我?团里有那么多兢兢业业的同仁,有那么多优秀的演员,有那么多的幕后英雄,他们都有获奖的实力,但他们却把机会给了我,把鲜花给了我,我是站在老师、前辈和同仁搭起的人梯上摘取梅花奖的,这奖应该是剧团的,是集体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
难怪几乎所有的获奖演员都说他们最大的心愿之一是带徒弟,教学生。他们甘愿像老师、前辈那样让新人踩在自己的肩膀上脱颖而出,为戏剧事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有四千多个剧团,几千万文艺工作者,所以这每一朵“梅花”的身后,都站立着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几千个为之衬托的“绿叶”。这种可贵的人梯精神、牺牲精神构成了中国戏剧博大精深内涵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戏剧事业在历史长河中走过坎坷,走向明天的希望。
一年一度的梅花奖是对戏曲演员表演水平的最高奖赏,是他们艺术生命达到一定高度的里程碑。获奖演员以他们真挚、内在、具有时代激情的表演征服了观众,赢得了荣誉。这成功的背后,是他们走过的漫长而艰苦的道路。
大连话剧团演员刘美华,在话剧《勾魂唢呐》中,扮演一个从十八岁到九十多岁的农村妇女形象。为了体验生活,她到公园里跟着老人们练太极拳,陪着她们说话。有时找一处僻静的角落练苦笑、疯笑、大笑、怒吼。有一位老人在一连盯着她看了三天以后,终于憋不住地劝道:孩子,你病得不轻啊,早点到医院治治吧!而经过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刘美华从声音化妆、形体动作、情感脉络的把握上演活了一个老人饱经沧桑的一生。台上一场戏,台下十年功。其实每一位获奖演员的奖牌,都是心血和汗水铸就的。
如今,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许多人心浮气躁之际,获奖的演员“功成名就”之后,面对戏剧市场的不尽如人意,面对外面世界名与利的诱惑,还能坚守在戏剧舞台,精益求精,再铸辉煌吗?带着疑问,我走进了他们之中,听到了他们发自肺腑的声音:艺术的崇高源于生活目标的崇高和人生追求的崇高。戏剧事业是我们的根,既然选择了这份清贫但却崇高的职业,又为之奋斗了十多年、二十多年,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这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情结。广东粤剧一团演员倪惠英在粤剧不景气时,曾经想到过改行。有一位电视导演告诉她,如果你当初真的出来接片的话,可能早就红了。但她对此无怨无悔。她说,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我不全身心地投入,戏就演不到位,那就对不起给了我那么多荣誉和艺术生命的戏剧观众。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获奖演员欣慰地说,文艺工作者欣逢盛世,艺术的繁荣有了丰沃的土壤。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时,他们将把获奖当作新的起点,不断丰富自己,精益求精,多出精品,为再铸戏剧事业的辉煌竭尽全力。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看粤剧《伶仃洋》
罗辛
1836年7月,走私鸦片的英美船队约十五六艘船进犯珠海香洲淇澳岛,悬旗宣战,开炮轰击。淇澳军民奋起抵抗,击伤两艘敌船,击毙美船长及英水兵数人,迫使英美侵略者投降并接受淇澳村民提出的条件,撤离淇澳海面,赔款白银三千两。这是鸦片战争前夜,中国人民抗英斗争中一次扬眉吐气的胜仗。取材于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的粤剧《伶仃洋》(珠海市粤剧团创作演出),正是以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出的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
淇澳是一个小岛,但它是南海前哨;当时的守备是一员小小的武官,但他却肩负着前哨的重任。《伶仃洋》写了淇门守备容氏父子一家三代的斗争史。老守备容天韫从入世到出世再到入世,从希望到失望再到重新燃起希望,直至杀身成仁。小守备容挺光代表着中国近代最早的一代先知先觉者,他走出封闭的国门,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然后回国报效,最后以身殉国。第三代容英承继祖、父之志,毅然东渡扶桑,踏上解民于倒悬的救国之途。
闭关锁国是要挨打的,要富国强兵只有改革开放。然而剧本告诉我们的并不限于此。这出戏不是表现旧戏曲舞台上经常出现的帝王将相“英雄造时势”的丰功伟绩,而是表现了几个小人物,一群普通的中国人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正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中华民族正是靠了自己的优秀子孙,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家也正是由于有千百万爱国者,才能击退侵略者的一次次疯狂进攻,从胜利走向胜利!历史是英雄写的,还是人民写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几千年来,留在历史上的是“一将”,而不是“万骨”;几百年来,留在戏曲舞台上的也是“一将”,而不是“万骨”。这出戏好就好在作者彻底摒弃了封建主义的英雄史观,而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体现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一真理;好就好在不是“主题先行”,不是用政治概念来图解和再现生活,而是从生活中来,从较深的层次认识历史和刻画出了中国人民群体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高尚品格。正是这种精神和品格构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讴歌我们的民族精神,颂扬民族的优良传统,永远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爱国主义的题材不是写得多了,而是写得少了,还应当大书特书。只要我们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深挖、去发掘,从一个个普通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去寻找、去发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唤起人们心中的高尚情感,我们的作品就能打动人,就能激励人,就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伶仃洋》这出戏之所以能拨动观众的心弦,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其原因正在于此。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尹湛纳希》剧本讨论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中共朝阳市委共同主办的电视连续剧《尹湛纳希》剧本讨论会日前在北京召开。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尹湛纳希》是根据世界文化名人,我国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尹湛纳希的生平事迹创作的。生活于清朝末年的尹湛纳希,在文学和史学的双重领域垦荒拓路,构筑起了独有光彩的一座座文学和史学丰碑。半个世纪以来,对他和他的作品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文化领域中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课题。
为了确保这部电视剧的质量和品位,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和中共朝阳市委在近十年的剧本创作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论证,使该剧本的艺术水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已被列为“五个一工程”的重点项目。在这次剧本讨论会上,与会的作家、艺术家对剧本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剧本在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交汇的特定领域,在清朝腐败、社会动荡的历史变革的背景下,生动揭示出了尹湛纳希如何从一名蒙古贵族知识分子成为反帝爱国的文学家、民族民主主义思想的史学家、反对封建的思想家的全过程。全剧在写实性中强化史诗氛围和传奇色彩,突出悲壮雄浑的格调和情浓诗化的意蕴,读后给人无尽的思考和回味。
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以及谢铁骊、吴祖光、滕进贤等与会者希望创作者抓好剧本的拍摄工作,力争推出一部精品力作。(文边)


第12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雍正皇帝》搬上荧屏
由长沙电视台和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四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10月19日在河北承德山庄开机。
该剧由刘和平、罗强烈根据二月河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改编而成,力图以正剧的方式表现一代封建王朝的时代与文化、政治与民俗。
剧中雍正、康熙分别由唐国强、焦晃出演。胡玫任导演。(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