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求助信箱

  “秦椒”丰收盼销售
闻名全国的“秦椒”生产基地陕西扶风县今年5万亩辣椒喜获丰收,预计可生产辣椒干3400吨。然而,由于外销困难,内销不畅,辣椒干严重积压,椒农心急如焚。盼有关部门牵线搭桥,疏通销售渠道,以解决椒农燃眉之急。
中国人民银行陕西扶风县支行陈让元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求助信箱

  章田荸荠找买主
今年,湖北公安县章田寺乡种植荸荠3000多亩,预计荸荠总产达60万公斤。
据技术部门介绍,荸荠既可作水果,又可作蔬菜,还可入药,同时可以制作淀粉、罐头等。因此,农民热切希望外地客商及厂家前来洽购。
湖北公安县章田寺乡政府魏开亮
“秦椒”生产基地生产的“秦椒”,今年喜获丰收。因为销路不畅,产品积压,椒农心急如焚。类似的情况,近几年时有所闻。解决这样的问题,目前只有想方设法帮助农民牵线搭桥,寻找产品销路。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还在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等到产品积压了才着急,即使找到销路,好的产品也不一定能卖到好的价钱。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摆在我们面前应当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各地都有不少有自己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虽然质量很好,产量也很可观,但如果不能及时把它们转变为商品,就会影响到农民的收益。因此,我们不能等到农产品积压下来再去找销售渠道,而是应当及时跟踪市场信息,提前做好预测和规划,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如果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农民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在大潮迭起的市场面前不急不躁,既能争取农产品的好收成,又能争取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兴化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把他们的经验和“求助信箱”刊登在一起,一是希望能够为农民朋友牵线搭桥,找到产品销路;二是希望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能够取得新的进步。——编者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经验交流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
江苏兴化市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该市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已从1990年的54∶25∶21调整到1996年的41.6∶28.4∶30,加快了农村奔小康的步伐。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346元,比1990年增加1603元。兴化市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比较成功的形式主要有:
市场带动型。以专业市场、各类购销组织为依托,采取公司加农户、专业市场加农户、购销专业户加农户等形式,将大市场与农民和基地紧密相连,实行产销对接,流通增值,推动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全市目前已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0多个,各类营销组织2000多个,年成交额达35亿元,基本实现了“农业围绕市场转,市场随着农业兴”的良性循环。
龙头企业带动型。以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实行一体化经营。垛田乡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在发展蔬菜生产的同时,积极创办了一批脱水蔬菜加工厂,1994年又与外商合资兴办了一家规模较大的蔬菜加工企业——江苏信友食品有限公司,将产品直接打入国际市场,提高了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主导产业带动型。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和规模优势。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发展,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除优质粮棉以外的水产、家禽、蔬菜、蚕茧等四大生产经济区,涌现了20多个专业乡镇、600多个专业村,形成了鲜明的规模经营特色。安丰镇4000亩连片稻田养蟹成为省内较大规模的高产高效养殖示范基地,中堡镇大纵湖连片围网养殖达8000多亩,年产蟹2500吨,成为被水产专家誉为“省内第一、全国少有”的规模养蟹基地。
中介组织带动型。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依托,实行跨区联合经营。如荻垛镇为解决蛋鸡生产中的养殖技术、产品销路等问题,在政府的引导下,1996年由群众自愿成立了“养鸡协会”,为会员提供技术指导、信息传递、联系销售以及种苗、饲料供应等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养鸡业的发展。今年全镇存栏蛋鸡近200万只。
股份合作带动型。由农民自愿入股、合作生产,实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这种形式,有利于土地、水面、资金、技术、劳力等资源的集中和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产出率的提高,促进经营规模的扩大,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周奋乡时二村1993年组建了全市第一个股份合作水产养殖联合体,当年吸纳股金94万元,对全村1000亩水面进行大规模开发,发展鱼鳖、鱼蟹混养等特种水产养殖。1995年该村实现三业总产值150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村。
兴化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然处于雏形阶段。从兴化市的实践情况看,做好农业产业化这篇大文章,必须做到统筹规划,加快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大规模的商品基地,提高市场占有率;突出重点,加速龙头企业建设,迅速达到“大(大规模)、高(高起点、高技术含量)、外(外向型)、强(辐射带动强)”的要求;理顺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正确处理好生产、加工、经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后劲,加大科技兴农含量;引导扶持,制订配套的政策措施;明确职责,切实加强对产业化工作的领导。
农业产业化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次经营制度的创新,是加速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加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农业大县转变为经济强县的必由之路。让我们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江苏兴化市委张凤岗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呼吁

  干部离任审计制度需完善
近几年,各地普遍实施了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这项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但是,笔者认为,现行的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在新形势下,还存在三个“不适应”,需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是不离不审,与干部监督工作不适应。干部任职有的是一届,有的两届甚至三届,任期内不审计,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以致弱化了审计的监督职能。二是先离后审,与干部管理工作不适应。离任再审,即便审计出问题,往往已酿成了恶果,难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及时教育干部随时纠正错误,审计的管理作用难以发挥出来。三是先提后审,与干部任用工作不适应。离任后审计,往往是干部有了新的任用,审计成了马后炮,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参考价值不大,以致某些有重大问题的干部仍被提拔。这时,审计出问题,因干部已有新的任用,还得重新办理免职手续,造成审计工作与任用工作脱节,任、免、审三方面不协调,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为此,建议国家建立干部年审制度和领导干部审计档案,把干部在工作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建设。
河北曲周县政府办公室姚宝章吴纪平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耳闻目睹

  武校里的丫头
随着城市综合治理队伍的逐渐壮大,一些企业和机关纷纷将看门老人换成身着制服的青年保安人员。这些保安人员大部分都是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武校一两年的严格培训,其中有不少是女青年。泸州市一家武校的教练说,女青年担任保安工作,热情、耐心、严谨,很受用工单位的欢迎。她们在教练指导下,同男青年一样,练得非常认真。虎虎有生气,一招一式全从实战出发。午休时她们不忘加强“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理论的学习。
四川泸州市江阳区王伟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街谈巷议

  入股应坚持自愿原则
股份制搞得好,可使企业迅速出现转机。这是人们的共识。但目前有些企业搞股份制时,强迫职工入股,不入股就不准上班,已引起了无钱入股职工的极大不满。
大家都知道,股份制企业,是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既包含资金的联合,也包含资金与劳动的联合。即:既可入钱股,也可入劳股。钱多的可以多入;钱少的可以少入;没钱的可以不入。而且,既然是联合,就必须坚持自愿的原则。因此,企业领导只能想方设法搞好企业,吸引职工积极自愿入股,而绝不能强迫职工入股,更不能把入股搞成“摊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得当年搞农业合作化时,我们曾宣传和执行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当时还搞得很不错,使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很快得到壮大和发展。但到后来,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出现了“一刀切”和行政命令倾向,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巩固受到了极大损失。所以,目前我们试搞股份制,一定要按照股份制的自身规律积极认真、扎实有效地做好工作,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陕西商州市东关102号阎新顺苏智华张晓霞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监督哨

  晋祠无规矩处处遇胡来
10月25日下午,我们在山西晋祠游览,感觉到晋祠旅游管理毫无规矩。
在晋祠门口,我们被两位中年妇女缠住,一定要给我们照相,尽管我们自己带着照相机并反复给她们解释,但她们还是缠住不放。我们刚刚把两位强行照相的“师傅”甩掉,进了晋祠大门,不想又杀出两位同样能缠人的照相经营者(也是妇女),她们缠着我们走了几个景点后,骂我们不让她们照相是“二百五”、“八毛”……
到了松水亭,由于没留意“禁止吸烟”的提示牌,我们中的一位点了一支烟。一名男子过来要罚款,我们看到罚款单明码标价是10元,赶紧主动掏钱为朋友付罚款,不料这名男子拿了钱,不开收据便扬长而去。
在水母楼门口,我们想看一看便走,可一名妇女一再“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去看一看。说好不要钱,结果进去给我们点燃了几支香,我们接过来插在香炉里,又冷不丁分别塞给我们一小张黄纸,然后每人要8元。
晋祠,是我们山西人引以自豪的伟大建筑,可这里竟容许个别经营者随便胡来,太不应该了。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山西陵川县支行赵红星宋海富等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观察台

  你办刊我办刊
刊出多门成负担
多年来,各级党报党刊和许多专业性刊物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名目繁多的刊物给基层增加了不少负担。
一、刊物何其多。近年来,“办刊热”遍及各地。除各级党报党刊外,各职能部门从宣传本行业本部门政策法规和工作动态出发,也有少数部门从经济利益出发,竞相办刊。基层的同志反映说,刊物越办越多,质量越办越差,数量越订越大。据某镇统计,1994年该镇订各类报刊45种;1995年订57种;1996年底增加到64种。
二、发行何其难。发行渠道不规范是报刊得以泛滥的重要因素。除公开发行的报刊外,各部门自办刊物都是采取部门发行,行政干预,强行征订。基层部门为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发行任务,使出浑身解数,压任务、设关卡,“一级压一级,一直压到乡镇里”。有一家1400人经济效益不佳的化工企业,按照各部门的要求1996年订报22种、193份,各类刊物41种、170份,共耗资33783.80元。他们反映,除部分报刊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订阅的外,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于多口管理和职能部门干预,甚至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强行征订的。不少刊物无人阅读即被当废品卖掉,造成极大的浪费。
三、负担何其重。据调查,各类刊物的费用85%以上由公款开支,个人支付的仅是极少部分。据某镇统计,1996年该镇征订各种内刊39种,9750份,其中公款开支占94.9%,个人支付仅占5.1%。长此下去,基层负担何时能减轻?! 湖北老河口市委组织部长海一民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心里话

  订报还得重看报
时下,一年一度的党报党刊征订工作又开始了。
然而近来笔者到过一些单位,看到一沓沓从未翻阅过的党报党刊被扔在桌子一边,不免疑惑,为什么不分发下去让干部职工阅读呢?
据了解,这些单位之所以订党报党刊,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征订任务,平时并不重视收阅和往下转发组织学习,以致党报党刊“呆在一边睡大觉”。
订党报党刊是为了让干部职工学习,以便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订而不阅,让其“呆在一旁睡大觉”,岂不是白花了钱吗?同时,干部职工学习少,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吃”不透彻,将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各单位在征订党报党刊之后,还得注重收发传阅学习。 湖北郧西县供销社王汉东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心里话

  我爱读《人民日报》
可以说,从60年代末当兵时起,我就爱上了《人民日报》。几十年来,我体会最深的是《人民日报》刊登的文章,既贴近生活又有时代感、亲切感。头版的“今日谈”,农村经济版的“农村新事”、“村里人·村中事”、“农村杂谈”,以及“要闻”、“经济生活”、“读者来信”、“读者之友”等文章和专栏、专版,都是我必读的。
去年底以前,我要看《人民日报》必须到自己的工作单位。由于工作忙,时间紧,有时难免“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有时看到自己认为有参考价值的好文章,报纸是公家的,拿也拿不得,剪也剪不得。于是去年底我决定每月省出一两包烟钱,自费订阅《人民日报》。
今年1月2日,当第一张《人民日报》送到我家时,虽然这份报纸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我还是有些激动。我终于拥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人民日报》了!
为了保护好每一张《人民日报》,我特地买来报夹,每天看完报纸后便把它整整齐齐地夹在报夹上。同时,我还准备了装订专用工具,每月把《人民日报》装订成册。
今年9月,我又汇款到人民日报社发行处,邮购1997年《人民日报》缩印合订本。如今,已收到1997年1—6月《人民日报》缩印合订本。
今后,我准备长期坚持订阅《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缩印合订本。
广东潮州市西荣路48号庄茂镇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读者论坛

  制度不必都上墙
江苏海门市小禾
近日下乡调查,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不少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都挂满了各种制度,其中有党支部活动制度、村级财务公开制度、计划生育制度、民兵工作制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等十多种,每一种制度又包括许多具体规定,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就有“年度综治工作目标”、“综治组织网络”、“综治办工作职责”、“综治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治保委工作职责”、“调解委工作职责”、“联防队值班制度”、“法制宣传教育制度”、“村规民约”、“安全文明村达标标准”等。这些名目繁多的制度,几乎占满了村办公室的墙壁;一些有气派的村,还把制度全部镶在铝合金镜框内。村里为此而支付的费用,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
这么多的制度为何都要上墙?按照有关部门的解释,大概是为了便于对照执行,使村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以此体现村里的工作力度。这种解释似乎挺有道理。制度订得全,订得细,对村级管理确实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果你这个部门要求制度上墙,他那个部门也要求制度上墙,试想,一个小小的村办公室哪有那么多地方可供这么多制度“上墙”?即使有地方,村里又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应付?
制度上墙究竟有哪些作用?有位村干部一语道破天机。他说,现在上级到村里检查工作,首先就看你制度上没上墙,制度没上墙,检查考核就很难通过;至于上墙之后执行情况如何,则悉听你的汇报。因此,村里搞制度上墙,说白了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考核。
诚然,基层工作应当而且必须走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一些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也理应公之于众,广为宣传。但凡事不能走极端,如果什么制度都要求统统上墙,而不是在执行上下功夫,就有悖于制订制度的初衷,最后不过挂在墙上仍等于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除了应付上级检查之外,很难再有别的什么用场。时下,农民的负担已经够重的了,各级领导同志都强调勤俭节约,如再花成百上千元去搞那些劳而无功的花架子,实在没有必要。
作为上级机关,还是应把基层工作的主要精力往发展生产上引,往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引。这就需要机关的同志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少一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时近年终,各种各样的检查评比又将接踵而至,但愿不再把“制度上墙”之类作为今年年终检查评比的标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