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井冈巍峨耸心头
李慎明
金秋十月,雄伟壮丽的井冈山分外凝重、庄严。
我们国防大学赴井冈山现场教学四百余名将校学员依次登上傍山而立的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而后又跨越淙淙流淌的小溪,来到安卧在医院西侧的青松环绕的红军伤病员烈士墓前。引导员的解说,把我们带到近七十年前的“九死一生”的烽火里。
1931年7月,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的敌人,用五百元光洋收买一无业游民,顺着冬季干涸的小溪突袭到小井,抓住来不及转移的红军医院的一百三十多名重伤病员和工作人员,严刑拷打,但无一人暴露红军转移的情况。敌人把他们赶到当年的稻田今日的纪念墓地前,然后在对面小桥上架起机枪扫射,一百三十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又是一处血沃井冈土。
解说员的解说,使我想起昨天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忠魂堂那黑色大理石上嵌刻的一万五千七百四十四个革命烈士英名录和那块无名烈士纪念碑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七十年前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有多少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啊!还有不少前辈几乎献出了全家的性命。解放后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他一家就为井冈山斗争献出六位亲人。当年在井冈山坚持斗争,解放后曾任军事学院院长、中顾委常委的肖克的家也为革命献出五条生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的主要设计者、当年在井冈山奉毛泽东之命改造王佐部队、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的何长工,为革命献出家人及同族亲人四十余人,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极其残忍地剁成肉酱,装到罐子里。
啊!井冈山,鲜血染就的山,无私奉献的山。我们列队整齐,脱帽向您致敬,为红军烈士默哀!而溪水依旧淙淙流淌,不知名的小鸟在青松间叽喳啁啾。井冈山无言。
默哀毕后,我发现,不少将军校官和我一样,眼眶里涌闪着晶莹的泪光。
在井冈山现场教学的日子里,我们参观革命博物馆,凭吊革命烈士纪念堂,登临黄洋界、朱砂冲、双马石、桐木岭红军哨口,瞻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旧居,井冈山的一松一竹、一草一木、一峰一石都在讲述着革命领袖和红军战士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感人故事。这都极大地震撼着每一名将校学员的心魄,又都引发了每一名将校学员的深深思考:想当年,白色政权包围着茫茫五百里井冈,红军物质生活极其匮乏,每人每天五分钱银洋的伙食费也无法保证,连食盐、药品也奇缺,更何况战事频繁,随时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但六千余名红军战士为何如此艰难奋战而不溃散?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家找到了答案。
当年井冈山的一位红军战士作战十分英勇,屡建战功。1929年6月29日,这位红军战士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红军是有主义的军队,有政治训练的军队。我们不仅懂得怎样打仗,特别懂得为什么要打仗”,“我们的生命已经贡献于革命了,我们一点汗、一滴血,都是为着工农而流,所以我们能够一致勇敢与敌人作殊死战。”这封信全文登在当时中央的刊物《红旗》第二十七期上。这刊物虽已陈旧泛黄,但这位红军战士的话语却依旧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1929年5月,井冈山主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江西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被捕。他在敌人刑场上放声大喊:“国民党杀人魔鬼疯狂不了多久,工农红军是一定会打回来的!”敌人凶残地割掉了他的舌头,他便用脚趾蘸着流到脚下的鲜血,在站立的方桌上写下了“共产党万岁”几个大字。
泪眼矇眬阅读着红军战士的信件和刘仁堪同志壮烈牺牲的事迹展览,深深的思考转化为对革命前辈和先烈们的深深的敬意。
井冈山是忠贞不渝的山
井冈山是信念坚定的山!
近些年来,国际风云剧变。
风景这边独好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正像当年“我自岿然不动”的巍巍井冈吗?
悲观主义者从来都是软弱的和没有前途的。
但凝聚着人类思想精华的美是永存的。
当年井冈山红军战士和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美、无私奉献的美、英勇悲壮的美将与我们同在。
1972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接到恢复组织生活的通知,便悄然来到井冈山。在茅坪八角楼毛泽东的旧居,他看了陈列的床、桌子、油灯、砚台等文物后,坐在毛泽东坐过的凳子上说:“当年干革命真艰苦,要好好发扬井冈山精神,传统丢不得!”
“传统丢不得!”这已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四百余名将校学员上井冈,更加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即将告别井冈山的前一天,国防大学赴井冈山现场教学总结大会上,六名将校学员代表畅谈体会,个个都说:“传统丢不得!”国防大学政委王茂润随后讲话:“现在,社会上对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确有淡忘的现象。我们四百余名将校学员都是我军的中高级干部,有责任把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接过来、传下去。到了井冈知井冈,知了井冈学井冈。我们学传统,就要学本质。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这些都是我党我军传统中最本质的东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同样离不开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的风景实在美丽。当年,郭沫若游览后,也曾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叹。但是,真正崇高的东西不在自然界,而在人类社会本身。无比美丽的是井冈山的雄、奇、险、峻、秀、幽的自然风光,而无比崇高的却是我党我军在井冈山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
巍巍井冈,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开拓者的足迹征文

  美丽的扫帚
王平权
走进王金芳师傅的家,最惹人眼的是那把大得出奇的扫帚。
这是一把特制的扫帚,有三把普通的竹制扫帚那样大。一根笔直光滑的长木杆结结实实地绑在顶端,宽大的扫帚面上密密麻麻地缠绕着从编织袋上拆下来的尼龙丝条——红的、粉的、蓝的、绿的、白的,五颜六色,蓬蓬松松,把朝下竖在墙边,好像孔雀起舞时那一扇绚丽多彩的羽屏。
欣赏着这把漂亮的扫帚,我笑着问它的主人:“你把扫帚做得像件工艺品,舍得用吗?”“有啥舍不得的。鼓捣它成这个样子就是为了用嘛!”王师傅很认真地说。
今年六十一岁的王师傅,是河北省衡水市环卫处的一名清洁工。早些年他在铁路上工作,一次意外的事故,肠子被戳了三个洞,做手术截去了二十五厘米。单位领导照顾他,让他办病退回到了老家衡水。忙活了半辈子,乍一歇下来,王师傅觉得浑身闲得难受。于是在1991年的夏天,他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到人员缺乏的环卫处当了一名临时的清洁工,不想这一干就是六年多。
说起这把扫帚,王师傅如数家珍:“干啥就得琢磨啥。原来单位里配发的那种扫帚,清扫的面积小、速度慢,还容易把尘土激起来,惹得过路的人翻白眼。后来,我就琢磨着鼓捣成了这把大扫帚。用这家伙扫街,柔中有刚,经久耐磨,一扫帚出去就是一大片,又快又干净,那才叫痛快。”说着他转身又到屋中抱出一堆工具给我看:“这是用来清扫积水的;这家伙清理起石子、硬块儿什么的最应手;还有这铁钩子、铁铲子,是专门清除花池、绿地中杂物的……”
我掂了掂那把大扫帚,足有十来斤,便问:“这么重,用起来好使吗?”
“这得看你会不会用。照我的口诀来用,保准好使。甭看扫大街是个粗活,仔细琢磨也有门道。你看着———”他顺手操起大扫帚,边说边做示范:“要想扫得好,甩开膀子脱掉袄;要想扫得快,连推带拉拽;前推弓步走,横扫马步蹲;直推一条线,横扫一大片……”他一招一式地做着很有板眼,极富程序化,内含一股太极拳的韵味儿,叫人看了格外提神。
一套路数下来,王师傅的鬓角沁出了汗水。我感叹道:“耍你这把大扫帚,可是个力气活儿。”
“干活儿就不能怕出力,怕出力什么也干不好。活了这一把年纪了,我就念这样一个理儿:只要干上一件事,就要千方百计地干好,就不能怕出力流汗。”
听环卫处的同志介绍,王师傅当清洁工六年多来,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他所负责的路段,始终保持了“三洁、四净、五不、六无”的高标准,是全市的样板路。当初王师傅干清洁工时,家里人反对,亲戚朋友们也劝他享享清福。可王师傅却是你有千言万语,我有一定之规,照例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在大街上成年累月挥动着他那把心爱的大扫帚。久而久之,便琢磨出不少扫大街的门道。按王师傅的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没出息的人,没有没出息的活儿。”
看着王师傅硬朗的身板和乐观豁达的神情,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幸福就是工作着。的确,王师傅是幸福的,他在为社会做出奉献的同时也找到了生活的真正乐趣,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现在,当地正在宣传、学习他爱岗敬业的模范事迹,新闻舆论称他为“新时代的时传祥”。王师傅工作时,经常有人给他端上一杯热茶、抱来一个西瓜、送上几筒饮料;还有不少人主动帮他清扫街面,维护卫生……
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王师傅推出三轮车,拉上他那一堆特制的工具,又要上街开始工作了。穿行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王师傅那把探出三轮车厢外的大扫帚,在微风的吹拂中,在晚霞的映照下越发显得耀眼,越发显得美丽。
做平凡的工作也要有开拓精神,王师傅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作者单位:河北衡水市委外宣局)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我们走进二十一世纪
程树榛
今年国庆节过后不久,我陪同老作家刘白羽同志去上海浦东参观访问,一别三年,浦东竟有如此巨变,既令我惊讶,又使我兴奋。特别是白羽同志,尤为激动,他不断地说:我们走进了二十一世纪。
白羽同志以八十高龄,创作一部六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名为《风风雨雨太平洋》,时间跨度一百余年,人物从国内到国外,主人公最后又叶落归根在上海浦东。他此次去沪就是要亲自感受一下浦东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结束这部著作的。
几年以前,我们曾经来过这里。那时,浦东刚刚在开发。在一栋普通的平房里,新区管委会的一位负责同志,指着一张手绘的大地图,对照着一个硕大的沙盘,向我们讲述浦东开发的前景。那时,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不久,上海人民正热烈地讨论总设计师对中国特别是对浦东改革开放的最新设计,议论着如何实现老人家“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期望。
从那以后,我一直注视着上海的消息,从影视和报刊的传媒中,从友人的来信和面叙中,不断感受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总也想象不到,当我亲临其境,呈现在我的面前的竟是如此一幅无比壮观的图画。我们从虹桥机场乘车前往浦东,一路之上真是目不暇接,车过洋浦大桥时,在桥上桥下绕了那么多圈圈,我几乎辨不出东西南北了。及至到了浦东陆家嘴,穿过如林的高楼,仰望一座座摩天大厦时,像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我心里不断地念叨着:呵,浦东!我已经找不到一点几年前的影子了!迎接我们的作家叶辛说道:我从贵州回来之后就住在浦东,这儿变化之大、变化之快,连我也经常辨不出方向。我们下榻的地方,是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一家宾馆里,推开窗户,便是一片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壮丽的夜景,激动得我一夜都没有睡好觉。白羽同志对我说,他吃了几次安眠药才合一会儿眼,睡不着呵!
次日一大早,便开始紧张的参观活动。
大概是主人有意安排让我们先从低处看起:头一“站”是陆家嘴绿地。四周是林立的楼厦,中间一片硕大的绿茵草坪,草坪的中心是一池碧水,从铺着鹅卵石的羊肠小道穿过去,走到绿波荡漾的池边,在长长的木椅上坐下来,瞅着水里撒欢嬉戏的鱼儿,听着从碧草丛中流传过来的轻柔的乐曲,此时的心境似在阅读一首充满温馨和美氛围的“梦幻之诗”。闹中取静,这儿真是幽雅极了,令人心旷神怡。
位于黄浦江畔的、鼎鼎大名的东方明珠我们可是向往已久了。今日来到它的身边,觉得比想象的还要雄伟、壮观。塔尖高耸入云,下面十一个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空中串联到如茵的绿草地上,两个巨大的球体宛如两颗红宝石,晶莹夺目,令人产生“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遐想。据介绍:整个塔高四百六十米,居世界第三,属亚洲第一,由三根直径为九米的擎天立柱、太空仓、上球体、下球体、塔座和广场组成。我们乘电梯登上了直径为四十五米、高为二百六十三米的上球体鸟瞰全市景色。举目远眺,全上海在望。今天正好风和日丽,能见度很高,近看浦江两岸,楼厦如山峦起伏,错落跌宕,二座斜拉大桥,飞架东西,如双龙摆尾,蔚为奇观;远望大江东去,波涛汹涌,佘山、崇明,隐约可见。我们围绕旋转大厅走了一圈,从各个不同方位观赏了大上海的宏伟风貌。
在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我们参观了这儿的生产着各种现代化的机器产品和家用电器设备的工厂。它们已远非我脑海中工厂的概念了,既听不到隆隆的机器轰响,也看不到浓烟缕缕的烟囱,更闻不到各种刺鼻的臭味,而是绿树浓荫下的碧草坪,造型迥异的“楼堂馆所”,窗明几净中的“白衣天使”,处处显示着高科技的魅力。
而在华夏文化旅游区,我们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种风姿、另一种格调。不论是繁花似锦的文化公园,还是风格古朴的浦东名人馆,抑或是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的华天娱乐中心,都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当我们走进吴昌硕纪念馆时,又感受到一种浓重的艺术氛围。吴昌硕是我国近代诗、书、画、印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被人们尊为“四绝”画家,是海上画派的领袖人物,其艺术成就在海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师生前曾在浦东生活、创作过。为纪念这位建树卓著的一代宗师,弘扬祖国传统的书画艺术,繁荣浦东新区文化事业,华夏公司建造了这座风格独具的纪念馆。馆内陈列了大师生前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有的是他的原作,还有他的后人捐献的他生前使用过的文房四宝。我们由大师的嫡孙吴长邺先生带领,系统地观赏了馆藏珍品,既长了见识,又是一次丰盛的艺术享受。白羽同志深沉地说:在此高度现代化文明的地方,建立这样具有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馆,是很有意义的创举,东西方文明的结合并融会贯通,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义。
当晚,浦东的农民企业家山佳明在他所开办的“由由大酒店”接待了我们。山佳明原系浦东严桥镇的党委书记,在开发浦东的过程中,他领风气之先,率领当地农民走改革开放的致富之路,以土地换资本,创建“由由实业总公司”,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采用多种分配方式,经营多种企业,并开办了“由由大酒店”。他告诉我们:他们的公司和饭店的名称所以冠以“由由”二字,是取种田人出了头之意。浦东开发,不仅壮大了上海,造福于国家,也使庄稼人走出农家田畴,走出独门小户,进入工业社会,发了财,出了头。出头之后做什么?那就是多为国家作贡献。
我们从由由大酒店出来,意犹未尽,还想看一看浦东夜景。于是,再一次登上东方明珠的上球体观光层。凭栏四望,全然是另一个世界。举目浦西外滩,万家灯火,辉煌夺目,七色霓虹灯,流光溢彩,如同天上银河泻地;琼楼玉宇,宛如神仙洞府。低头浦东滨江大道,灯光为黄浦江镶上璀璨的花环,熠熠生辉,映照着鲜花盛开的花坛和江上灯火通明的游船,构成一幅硕大无朋的油画。在浦江大桥上,来回奔驰的汽车,组成一道道蜿蜒曲折的彩色长龙;回观新上海商业城的座座摩天大厦,灯光勾画出一幅幅无比壮丽的图景,幻化出一个无法描绘的童话世界。白羽同志神情异常激动,连声说:太美了!太美了!他像朗诵诗似地赞美道:
“这是一块年轻的土地,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更是一块最富有希望的土地;这是二十世纪留给人类的最后一块璞玉,经过上海人民的精心雕琢,成为世界上最瑰丽的艺术品。”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在英雄的土地上
忽培元
登上险峻奇拔的陕北永宁山寨子,面对由西向东蜿蜒而来的洛河与周河;面对两河分隔开的无数的沟壑与连绵起伏的红沙岩峁……我总想起一个英雄的名字:刘志丹。
这里正是刘志丹的故乡:志丹县。
这是一方诞生过英雄的土地。这里还留有一份极珍贵极丰厚的遗产。那是一种经受过革命烽火洗礼,渗透在后人血液里的英雄气概、崇高理想和拼搏奉献的精神。
      一
正午时刻,赤日炎炎。毛乌素沙漠的燥风挟带着鄂尔多斯高原的热浪滚滚而来。连续四五十天的干旱,使河流失去了往日的奔腾。然而,这片英雄的土地,仍然不失生机盎然:浑圆的红沙岩峁被茂密的杏树林覆盖着,像是给一排排挖掘在红石崖上的窑洞披上了绿色斗篷。山腰梯田和川台堰地里的庄稼,翠绿中反射着塑料地膜的白光,宛若绿海之中的波光鳞影。山脚、沟渠、川畔,一丛丛毛头柳,淡青色的树冠,像一蓬蓬撑开的巨伞。雪白的羊群游移在树荫下的草地上,犹如一片片飘动的云,为英雄的土地增添几多秀色,几多美丽!然而,比这一切更为宝贵的也最具魅力的,却是镶嵌在万绿丛中的另一派风景,那是如神奇的花朵一般耀眼的风景,是从六七百米甚至一两千米的地层深处绽放出来的。当你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志丹永宁钻采公司的生产油井,每一个井场活脱脱就是一朵绽开的鲜花。漆染成桔黄的抽油机,阳光下闪烁着蓝色光焰的原油,银白雪亮的储油罐,组合交织成美丽和谐的色调,为英雄的土地平添了一道迷人的景观。一百六十多口油井,分布在双河与周河一百二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抽油机分秒不停地工作着,五百多名石油工人,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从1990年至今,这个起初并不引人注目的县办企业,原油产量以每年翻一番的奇迹般的速度突飞猛进……石油之花的绽放,标志着志丹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二
1990年2月,当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张勃兴顶风冒雪深入志丹调查研究。听完县委书记张钟灵的汇报,省委书记的心情很沉重,说:“全省一百零七个县(区)中,年财政收入不上二百万元的只有两个了,你们打算怎么办?”
“我们准备实施‘石油富县’战略。”张钟灵说着,看看身边的县长马瑞卿。马县长表示赞同。事实上省委书记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俩和班子其他成员长期思考的一道难题。想来想去,大家不谋而合地想到了“石油富县”。马瑞卿接过话茬说:“张书记,这回我们不伸手要钱,而是要政策。”省委书记和在场的地区负责人表示支持,从而坚定了大家实施石油富县战略的信心。
      三
志丹县“永宁钻采公司”即将成立,谁来当第一任公司经理?“田树喜这个人敢于坚持原则,善于精打细算,工作热情,持之以恒……”张钟灵话没说完,马瑞卿一拍大腿兴奋地说:“对,这家伙有股子撑劲、抠劲、牛劲,三股劲拧成一根绳,这驾车他肯定能拉动。”
田经理就这样走马上任了。他后来回忆说:“公司开业,县上领导没有拿一张稿纸说‘这是一张纸,你办公用吧’,只是定了三个领导干部和三个新招收的待业娃娃。”
路是人踩出来的,办法是逼出来的。县上什么也不给,这就意味着什么也指靠不住。就像当年刘志丹、谢子长他们白手起家创建革命武装一样,以往的“兵运”和“兵暴”统统都失败了,唯有依靠地方党组织,白手起家武装工农的路子走通了。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启示。什么也不给,什么也没有,无形中就给了一种最宝贵的东西,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田树喜也就接过了这一份无形无价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步迈得极其艰难。田树喜想方设法借了三万元起动资金。他咬紧牙关,拿出一万元租赁了县农机公司的几间油毡房。“永宁钻采公司”的招牌,才算有了悬挂的地方。
      四
六月的夏夜,凉爽宜人。山风轻轻吹起,飘来不远处杏林中苦杏的清香。没有月亮的天空湛蓝深邃。天上的星辰与地上灯火明灭的井场遥相辉映。静夜中,我沿着拉油的盘山公路一直登上双河采油区的一座高山,整个井区,山上、川道的油井,尽收眼底。我心情很不平静,久久地伫立在那里,凝神俯瞰。有几口油井排列的顺序恰似天上的北斗七星。一抬头,天上的北斗星也正在那里朝我眨眼。于是我想到了古老的湖泊……这不是凭空奇想,而是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远古奇景。一亿年以前的洪荒年代,即地质学上称之为“侏罗纪”时期。这片英雄的土地,的确曾经是一汪浩淼湖水。以鄂尔多斯盆海为界的巨大斜坡像一把张开的大折扇,这里就像扇骨交织的扇柄。大大小小的河流由盆海中溢流出来,挟带着各种漂浮物和有机质汇集而来。此后的漫长年代里,风沙肆虐,陆地隆起,湖水干涸,洪水切割冲积,形成了沙岩和川台及地层深处的原油……
这便是这片英雄土地的地质生成史,是原国家地矿部第三普查勘探大队主任工程师陈万川先生的考察结论。这位五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高才生在鄂尔多斯地区从事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整整四十年,对这一地区及其周围地质演变及现状了如指掌。风霜雪雨和盐碱风沙染白了他的鬓发,但他的心灵却仍然像大学刚毕业时一样年轻而富有活力。1991年,他要从主任工程师岗位上退下来了,听说陕北老区志丹县开发石油需要技术人才,便主动向县长写了一封自荐信。结果,办了退休手续刚七天,这位对国家有贡献的专家像当年毕业分配一样不讲任何条件,就跟着专程来西安接他的田树喜开始了人生旅途的新征程。如今,六个春秋在繁忙的工作中过去了,回过头看,陈万川与志丹石油开发的结合,可谓天地奇缘。首先是他的“湖泊理论”和“志丹三角洲”之说,从根本上推翻了“志丹贫油”的结论,奠定了永宁地区和双河地区有较富油层的理论基础。陈工告诉我:“国家地矿部的专家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说我们是全国‘浅油层、小油田开发’的模式。我们还在更大范围内搞了地球化学勘探。志丹石油探明储量,以每年三十万吨的产量计,大约可以开采五十年。”陈工讲得很自豪,完全是主人翁的口气。
      五
有一种情景令人看一眼就会终生铭记。大庆铁人王进喜奋不顾身地跃入泥浆池中,用身体搅拌泥浆;董存瑞高举炸药包,面不改色心不跳……这样难忘的情景,在志丹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屡屡发生。
刘奋勇,这个名字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他个子不高,敦敦实实,黑红的脸膛,有力的大手,一看就是个整天干力气活的人。他此刻坐在那里谦恭地微笑,不介绍谁也想不到他就是刘志丹将军的侄孙。他埋头苦干,狠钻业务技术,由一个普通的修井工人成长为修井队长。同他并排坐着的那位叫白光荣,一个很有经验的修井工。人长得瘦小,性情腼腆,没开口说话脸先红了。他的父亲当年追随刘志丹东杀西战,后来担任过贺龙的警卫员,还在彭德怀指挥下打过榆林。老革命父亲的身上至今留有七八处伤疤。白光荣从小抚摸着父亲的这些伤疤长大,每一块伤痕都记录着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效果就像刘奋勇从小听父亲讲述志丹爷爷的“闹红”故事一样。英雄的土地上,有多少后辈在这革命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又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谱写新的动人诗篇。
油气泄漏、井场着火!数百吨宝贵的原油和价值上百万元的修井车危在瞬间!康文军一马当先,冲入火海,同工友李玉贵一道冒着被烈火吞没的危险,奋力关闭阀闸,又用棉被捂灭了烈火熊熊的油罐。在那与烈火搏斗的十多分钟里,他没有想到个人安危,只想着保住原油、保住汽车、保住油井!头发眉毛燎了,他不顾;双手烧伤了,他不觉得疼。这种情景,与铁人的行为相比,同样感天动地!为了摆脱几千年的贫困,新一代志丹人就是这样拼着性命向前的。他们没有给自己的父辈丢脸,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


第12版(文学作品)
专栏:

  诗在心碑
巴特尔
 一宇宙中最杰出的是人类,人类中最伟大的是母亲;没有母亲,便没有英雄,便没有历史,没有母亲,便没有创造,便没有文明;母亲养育了血肉、灵魂和智慧,母亲缔造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待哺的婴儿,呼唤母亲;病中的孩子,盼望母亲;异乡的游子,思念母亲……母亲是岸,是巢;母亲是温暖,是希望;母亲是信念,是力量……
三要说善良,谁能比得了母亲;要说勤劳,谁能比得过母亲;要说无私,谁也比不过母亲……母亲平凡,连姓名都可能被忘却;母亲崇高,成为圣洁的象征;母亲伟大,那是不朽的永恒!
四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过身就可能忘却;只有母亲的爱,是长流不息的甘泉,永记永藏在心里。
五乳是母亲的心愿,汗是母亲的期盼,血是母亲的魂魄……母亲把乳、汗和血给予孩子;理想是根,希望是花,事业是果。孩子用理想、希望和事业回赠母亲。
六日月是亮在天空的诗,江河是流向大海的诗,母亲是刻在心碑的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