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科技)
专栏:名家特递

  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
遵照十五大报告指示的方向,着眼于实现中国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中国的软件产业,是当代中国最紧迫任务之一。
全面推广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人工信息智能技术是已经开始了的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所在。它正在全面改造着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等部门的生产和工作方式,大大延伸了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解放和创造了新的劳动生产力,使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人工信息智能,简略地说,由硬件和软件组成。随着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软件(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逐渐变为人工信息智能的主体。这种形势极大地影响着硬件的设计思想和结构原理,为适应软件的需要而不断改变着硬件的结构。应用软件是把人工信息智能推广应用到人间的工具和桥梁。反过来又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人们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工信息智能技术将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就像机床、拖拉机、电动机、汽车那样。从这个意义上讲,软件又是新的社会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新要素。
今年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700美元左右。到下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程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提高到7000美元左右,即比现在至少要提高10倍。科技贡献率必须超过50%。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大部分都要靠软件来实现。可见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性。
软件产业是当代典型的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去创造新的生产资料的产业。用户买软件是向生产资料的投资。软件产业的销售总量标志着人工信息智能技术在社会上推广应用的程度,年销售额可以表示这项新技术扩散应用的速度。为适应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软件产业必须有较高的发展速度,起到先导的作用。所以,发展软件产业,广泛地、全面地推广应用人工信息智能技术,成10倍地提高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战略性任务。
一年来,国家科委组织一批专家进行《发展我国软件产业的战略与对策研究》。正像《研究报告》指出的那样,软件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的软件市场已经启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一个大市场。从世界市场趋势和我国软件产业目前的发展速度看,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软件产业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支柱产业。
为了加速发展我们的软件产业,《研究报告》中提出了12条对策建议。简要地说,这些建议是加速宏观指导,建设软件产业基地,统一标准,保护产权,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和优惠政策,建立和发展具有实力和活力的企业,勇于开拓市场,培养和造就人才等。这些意见非常好。
从《研究报告》的建议中可以看到,要快速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使之成为下世纪初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这就是说,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行政保障,但主要靠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的奋斗拼搏。正是因为有一批企业的艰苦奋斗,努力开拓,中国的软件产业才可能在外国众多公司的强大压力下站稳脚跟,并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就。我们应该大力扶持已有的软件公司的发展壮大,还要鼓励建立一批新的软件公司,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软件开发和服务的主体,从而增强我们的开发能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战斗力。
政府部门应该在制定政策、统一标准、建设环境和培养人才等方面负起自己的责任。得力的宏观指导对形成软件产业健康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各种研究计划加强对软件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强度。这对加强我国软件产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具有基础性意义。应该加强中科院软件园、高等学校的有关专业和研究开发中心的力量,扩大研究范围和提高软件人才的培养能力。据《研究报告》的估计,中国现在从事软件工作的人员只有10万人,而预计今后几年每年需要培养10万到20万人,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教育部门可以参考这个预测,调整软件人才的培养能力,努力做到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由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各外国软件公司已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市场,竞争已在家门口展开。这没有什么可怕,也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应该对中国人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深切了解软件产业的发展动态,才能逼近前沿,寻找机会发展自己。激光照排、中文平台等已经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中国的程控交换机软硬件产业正是在外国公司已占领100%的中国市场情况下,开发了自己的软硬件产品,夺回了部分市场,站稳了脚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彩电和家用电器产业的经历更证明了中国有能力迅速赶上世界水平,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接近国际相同产业的技术水平上拿回市场,而且成为世界级出口大国。这些事实都说明,在国内外竞争中,缺乏信心和怯懦的情绪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没有出息的。
我们应该坚信一种科学原理。和其它产业一样,中国的软件产业也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随时与外界交换信息,交换物质,交流人才,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壮大。相反,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走向无序化。
按照十五大确定的方向,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开放,提高开放水平。中国的软件工作者应丢掉幻想,不能只靠政府的行政保护来维持自己的落后局面,靠行政计划分配的市场而苟求生存。必须下决心以技术创新和市场运作能力去求生存和发展壮大自己。中国青年人的智商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只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的资产结构(包括试行股份制),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在科学技术上和市场上取得成功必指日可待。
我们深信,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立足于创新,勇于拼搏,发展壮大成能组织大战役的集团军,主力军,敢于战斗,形成你身上有我、我身上有你那种犬牙交错的局面,使恶人想憋也憋不住,想关也关不死,就像下围棋一样,这局棋就活了。


第10版(科技)
专栏:热点寻踪

蛰伏千年的“化石”,被科学技术的力量激活
宁蒗彝族自治县很小,“科协”却很大
科协的工作,从教“奴隶娃”过日子起步
今日小凉山,已成为海拔最高的种稻区
  科普兴县——热了小凉山
本报记者温红彦
彩云之南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隐藏在横断山脉那层层叠叠的褶皱里,直到建国前后,它还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从原始共耕到封建领主制的社会形态,被专家学者称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它就是小凉山,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所在地。
曾几何时,在这“化石”里蛰伏了数千年的生机,却仿佛被一夜之间激活了。10年来,在宁蒗这片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土地上,发生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变化。
金秋10月,我们应邀参加中国科协在这里举办的全国科普兴县现场交流会。会上,宁蒗人谈得最多的,正是这些科学技术给他们带来的新鲜事:地膜覆盖,果树栽培,电脑农业……
了解了小凉山的过去,我们才明白宁蒗今天的变化真像“一步登天”。宁蒗县委书记加觉阿三介绍说,1956年民主改革前,小凉山没有公路,没有学校,也没有医院,几乎与世隔绝,高寒山区彝族的奴隶制,坝区汉族的封建领主制,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社会生产方式,金沙江边傈僳族的原始共耕制杂然并存,生产力水平惊人地低下。在民主改革的欢庆声中,奴隶娃子挣脱了身上的锁链,一步跨进了社会主义。此后,生产生活全靠社长、队长安排。秋叶落时,村民们盼着发棉衣;乍暖还寒,人们等着放救济粮。小凉山人乘着集体的大车,就这样年复一年地挨过来了。
进入80年代,不甘贫困的宁蒗人在苦苦思索一个问题:贫穷落后的根子在哪里?“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成了宁蒗人脱贫致富的路标。而从1986年起,致力于提高现有劳动者素质的科技普及,摆到了县委、县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他们以科协组织为主体,从县乡科协一直到村科普夜校,再加上近百个农民专业研究会,形成了一个上承下接、左右交织的科技普及和人才培训网络。县、乡、村科协主席都由相应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以致有人戏称:宁蒗县虽小,“科协”却很大。
在治穷治愚的初始阶段,宁蒗县科协秘书长成国正带领科协干部跑遍了小凉山,一支电筒,一个挎包,风风雨雨,村村寨寨。此次现场交流会参观各个科普示范点,又是成国正带着我们跑。他面如古铜,声若洪钟,即使和我们促膝而坐,他的嗓门也会高出八度,简直震耳欲聋。有时他故意放小音量,可讲着讲着又扬上去了。他抱歉地解释道,这么多年一直在乡下办培训班,没有正规课堂,没有扩音设备,全靠一个大嗓门,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吵架一般的讲话。
10年来,宁蒗县科协举办了5200多期各种科普培训班,培训总人数达44.7万人次,相当于把宁蒗全县总人口培训了两遍。然而,他们最先办的不是苹果栽培、农田耕作培训班,而是当家理财和建房定居培训班。科协的工作,从教会大家如何定居过日子起步。
原科协主席、如今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何光明对此有切身的体会。他说,在那黑暗的社会里,他也曾是个奴隶娃子。奴隶的生产生活全凭主子使唤,砍柴的只准砍柴,背水的只能背水。民主改革后,由于依赖国家救济,许多农民对独立过日子缺乏最起码的常识,“一年吃火气,二年吃地气,三年吃力气,吃空这山挪那山”。这几年,通过政府安置和科协培训,小凉山农民已有相当一部分居有定所。人有了居所,就有了房前屋后,就会想到门前植树,檐下种瓜,就有了当家理财的需要,有了定耕土地、建设家园的信心。
科普培训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还把分散的农户重新组织起来,人们从遍布小凉山村寨的农民“苹果专业研究会”,从山坡上硕果摇曳的苹果园,看到了贫困山区农村的美好明天。
宁蒗农村的“苹果专业研究会”,是在宁蒗科协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一种从事苹果种植和经营的民间组织。我们驱车来到被誉为“苹果之乡”的宁蒗县新营盘乡的果园。据乡长介绍,早在1986年,他们就成立了由9位农民参加的苹果专业研究会。如今,这个研究会已发展到105人,万元以上的苹果专业户就有43家。乡长领我们来到苹果专业研究会会员蒙赛阿霍家。此时正值苹果收获季节,就连主人的卧室都堆满了苹果,院子里只剩下一条狭长的过道。蒙赛阿霍的妻子告诉我们,她家除了种苹果,还搞苹果营销,别看他们身处小凉山腹地,这屋里院里的苹果几天后就会摆上泰国、缅甸的水果店。她还不怕露富地相告,她家这两年的收入已达10多万元,“10年前,我们还过着‘头冷披毡盖,脚冷灶灰埋’的日子,如今真要感谢科协呀。”
科普正在赶走小凉山的贫困。与10年前相比,宁蒗县粮食从4600万公斤增加到6100万公斤,农民纯收入从115元增加到362元。在全县12万贫困人口中,有8万人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了温饱,实现了从游牧游耕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跨越。
几日采访下来,我们心中的感受就像山坡上压弯了枝头的苹果,沉甸甸的。一个夕阳似火的傍晚,我们赶到采访的最后一站——永宁乡。宁静的泸沽湖,加上摩梭人奇异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使这里成为神秘的所在。站在永宁乡商品粮科普示范田里,时空似乎一下子缩短了。在多数摩梭人还沿袭着母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他们也搞起了薄膜育秧,近两年又实行了电脑农业管理。依靠这种科学种植技术,永宁的稻谷产量平均提高了10%,还在海拔2700米的高寒地区种出了水稻。据说,这是全世界水稻种植区中海拔最高的地方。
离开永宁那天,天气格外晴朗。身着民族盛装的摩梭姑娘列队村口,为我们唱起摩梭民歌《送别》:“朋友,朋友,你不要走,绿水牵衣,青山低头,泸沽湖处处把你挽留……”古朴的旋律在山间环绕。回望处,碧水悠悠,云路茫茫,我们分明看到了科普的热浪在小凉山升腾、激荡……(附图片)
上图:宁蒗彝族姑娘在接受培训。 杨云摄


第10版(科技)
专栏:

  明珠璀璨耀中原
——访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本报记者陈祖甲
      荒芜地上出明珠
列车顺京广线奔驰,跨过黄河,即进入郑州。从地图上看,在郑州市的西北隅,距市中心大约13公里的地方,有一片金黄色的土地,道路纵横交错。这里就是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郑州市副市长、现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房健向记者介绍,这里原本是烧砖瓦的地方,因取土过多而变成了废弃地。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到今年3月,已有228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落户。自建立以来,开发区的主要经济指标连年翻番。刚建立时,技工贸收入不足1亿元。到1996年底,已达到45亿元。
房健还说,郑州地处中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是全国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这里的资源丰富,是古今商贾必争之地,开发区周围又分布着不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了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采取了经营式开发、滚动式开发。目前,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已覆盖4平方公里面积。开发区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高技术产业基地,改革的实验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现代化新城市。
      明珠放射高技术光彩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几年的磨炼,已经形成四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和医药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到一些企业去走一走,深深感受到明珠放射出高技术光彩,产业化正兴旺。
制作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的中原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以开发彩色大屏幕见长。目前,中显公司以精湛的技艺,用发光二极管制作彩色大屏幕,画面高度清晰,图像逼真,色泽纯正,人称“中华第一屏”。最早,他们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竖立起大屏幕,之后,北京、鞍山、深圳火车站前的大屏幕以及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彩色显示屏都是他们制作的。竖在郑州火车站的彩色大屏幕,面积达到213平方米,为亚洲第一大彩色显示屏。至于建立在各种交易市场和银行、邮局、商场的显示屏,更是不计其数。
记者来到中显公司,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装配一台新开发的车载液压组装式彩色大屏幕。抬头仰望,屏幕长7米,高4米,放在集装箱中,由车载或船运,可以到处活动。新型的大屏幕已经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展示了风采,并出口南非。
用氧化铝粉制作的特种陶瓷材料是未来世界的三大材料之一。这类陶瓷材料的机械强度好,耐磨、抗蚀和绝缘性能高。目前时兴的空间技术、新能源、海洋工程和电子信息等高技术都缺不了这类陶瓷材料。记者在富炜新型材料公司和梦达结构陶瓷实业公司看到,职工正在生产造粒粉,以及用粉末压制、烧结圆球。这种洁白的陶瓷圆球替代铁球,用于研磨粉末。有人拿起两只陶瓷球,使劲对撞,圆球没有一点损伤。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世界上对陶瓷新材料需求量很大,70%要用氧化铝。他们不仅要扩大造粒粉的生产,而且要扩展陶瓷成品品种,生产化工球阀密封环、炼钢用喷嘴砂浆泵缸套以及汽车密封件等。
在海特模具有限公司,记者看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番新景象。目前,海特公司主要生产制作彩色显像管的玻壳模具。我国曾经引进了20多条彩色显示器生产线。因为未能开发新模具,只能生产一些过时的显示器。在国家科委和河南省科委的支持下,由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和成都红光电子管厂联合组成科研攻关组,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玻壳国产化的研究。海特公司由此应运而生,着重在二次开发中,研究出成熟稳定,宽容性适中,经济可行的模具生产工艺,成为我国唯一一家能开发、生产多种系列、规格和型号的彩色显示器玻壳模具的企业。他们开发研制的63、73、87厘米彩色显像管玻壳模具冲破了国外对我国模具制造技术的技术封锁。日本NEC公司的专家表示,真没有想到,你们只用短短的两年时间,完成了我们开发这种模具技术的15年漫长的道路。
      明珠成长的优美环境
进入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首先感受的是舒适、典雅的氛围。这里的环境建设贯彻了能绿化的绿化,不能绿化的硬化,不露黄土地的原则。记者从开发区管委会的地图上看到,每条路边栽的是不同品种的树,有合欢、银杏、红椿、云杉、棕榈、碧桃、垂柳、梧桐等等,树名与路名一致。知路即知树,知树即知路。
中原大地是我国优秀文明的发源地。郑州开发区在环境建设上也独辟蹊径。4平方公里的范围里,星罗棋布地设置了各种雕塑和小型景观。记者一路上看到了篆刻生长于河南古代书法家作品的印壁;仿制10位现代篆刻家作品的印林;足有300米长的儿童少年的彩绘墙;模拟古钱币造型、篆刻、书法的币径和作为开发区城标的展翅大鹏。最令人鼓舞的是在开发区管委会对面,矗立着一双遒劲的大手掰腕子的巨型雕塑——“竞”。(题图。陈祖甲摄)开发区的朋友说,这象征着合作、竞争和拼搏的精神。
让人兴奋的是,郑州开发区更注意人环境的建设。管委会主任房健说,开发区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环境就是人才环境和优质服务环境。我们要求开发区的员工具备办事能力和敬业、勤业的作风,让来到开发区的人感到“可亲、可敬、可交、可信”。正是营造了这样的人环境,使开发区人发挥创造性,涌现一批卓越的人才,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使生长在中原大地上的明珠更加璀璨。(附图片)


第10版(科技)
专栏:高技术

  微电子机械系统发展展望
李志坚
MEMS一词由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的4个字首组成,可译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89年后MEMS一词就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用语,MEMS技术的研究开发也日益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与MEMS一词同时流行的还有MicroMachine(微机械)和MicroSystem(微系统)。它们都以微小(Micro)为特征,有的强调机械,有的强调系统,但当前人们常不加区别地与MEMS通用。
一般地说,MEMS具有以下非约束性的特征:
(1)尺寸在毫米到微米范围之内,区别于一般宏(Macro),即传统的、大于1厘米尺度的“机械”,但并非进入物理上的微观层次;
(2)基于(但不限于)硅微加工(Microfabrication)技术制造;
(3)与微电子芯片类同,可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性能价格比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大幅提高;
(4)MEMS中的“机械”不限于狭义的机械力学中的机械,它代表一切具有能量转化、传输等功能的效应,包括力、热、声、光、磁,乃至化学、生物能等;
(5)MEMS的目标是微“机械”与IC集成的微系统——有智能的微系统。
用以上特征衡量,用微电子技术(但不限于此)制造的微小机构、器件、部件和系统等都属于MEMS范围,微机械和微系统只是MEMS发展的不同层次,有关的科学技术都可统称为MEMS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已走上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道路,微电子信息处理已向系统级芯片集成发展。无论从微型化或性能价格比发展看,信息获取(传感)技术和信息执行技术,即所谓“外部设备”技术都已成为发展的瓶颈;它们与“主机”的接口(HI)也成为阻碍处理速度的关键。MEMS技术的目标是把信息获取、处理和执行一体化地集成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的系统,因此该技术对信息技术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对传统的“机械学”来说,MEMS技术不仅打开了“微尺寸”新领域的大门,也是真正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开始。MEMS被认为是微电子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对21世纪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人类生活质量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原载《科技导报》9/1997,本文是一篇论文的引言部分)


第10版(科技)
专栏:

  椭圆仪表大显神通
椭圆齿轮流量计仪表,是由计数器、减速器、联轴器、壳体和一对椭圆转子组成。它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交通、食品、轻纺、商贸、军工和科研等行业。过去,这些行业所需的椭圆齿轮流量计仪表,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不仅花费了大量外汇,而且“远水难解近渴”。
针对这一被动局面,作为机械部定点生产流量仪表的合肥仪表总厂组织科技人员攻关,很快研制开发出OI系列椭圆齿轮流量计仪表,其设计十分精巧,噪音比传统的减小一倍,重量减轻40%,耐温性高,使用寿命延长2—3倍,达到国际同类产品90年代先进水平,跻身国际仪表“四大先进家族”之一。其中OI50椭圆齿轮流量计获我国建国以来工业控制流量仪表唯一的金牌奖,微机流量测控系统获国家经贸委优秀新产品奖。椭圆齿轮流量计先后被我国的太平洋洲际导弹试验、人造卫星准确定点、远洋轮出航、大型乙烯工程选用,并受到国家的表彰嘉奖。
(赵如广)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科技期刊应走向世界
任建民
11月18日至20日,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建会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为办好科技期刊而努力工作的数百名编辑获得了首次颁发的金牛奖、银牛奖和青年编辑奖等。从与会者的讨论和大会收到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大家对10年来学会工作的成绩感到鼓舞,同时也为目前科技期刊存在的困难而忧虑。
我国现有4000多种科技期刊,但是很多刊物发行量很少,一般只有几百份,最多的也不过几千份。这种困境从编辑界的前辈丁光生先生的几个“梦想”中可见一斑:梦见得到全国重视,各界资助富裕;梦见优秀论文也愿意在国内发表;梦见年轻接班人精通专业,安心工作;梦见刊物印刷精良、进入互联网络……
中国的科技期刊应该提高办刊质量,走向世界,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选登的科技成果是世界最新的,而不能满足于国内领先,甚至当“二道贩子”。毕竟,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在世界上都领先。正如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秘书长何世沅所说,科技期刊应努力办成本学科的国际交流中心。很多学术刊物都办成了展示本单位科研成果的窗口,作者群、读者群都很狭小。有些刊物已做了有益的尝试。人们通常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的科技论文数量作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南京航空大学学报与俄罗斯联办英文版学报,主动与国际权威检索期刊联系。《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则注意提高国外稿件质量,10年来发表的论文国外作者占1/4。《化学通报》今年初推出网络版,方便了在国际上的交流。
提高质量应该有物质保障。国际数据集团在国内合资办《计算机世界》等报刊,富国公司则参与制作了《科技新时代》、《个人电脑》等刊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中宣部期刊处的杜大力说,吸纳外部资金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大趋势,有关部门正在准备这方面的试点。
可以想见,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中国科技期刊的佼佼者最终会在世界科技期刊中占有重要地位。


返回顶部